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 部令 第4号)中的相关规定,将《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建设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根据《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基本概况如下:

为满足经开区入园产业不断拓展的需求,拟定按清镇市人民政府批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规划面积59.2 km2(含省政府批复的用地面积17.3687 km2)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用地范围及布局特点如下表:

表1    清镇经开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用地面积范围及其布局特征

发展分区

规划用地面积范围

园区建设特点

重点发展产业

产值比重

(北部)王庄中心

17.3km2

 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

发展中心

铝及铝加工首位产业+

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75%

(中部)卫城中心

11.9km2

高端装备制造+综合配套服务发展中心

装备制造+生产+生态食品健康民药产业

~20%

(南部)站街中心

30km2

新型建筑及绿色建材产业

发展中心

新型建筑材料+

其他(原已入园产业)

~5%

合计

59.2km2(已批复)

形成“一轴三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布局

100%

清镇经开区发展以“强产业经济,高质高端、富市惠民、美化清镇“为总要求,以“强优补短、去粗存精、循环互动、产城乡融合”发展方式,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再造四大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平台,激活潜市场,使园区成为产业链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与循环体系完整的一流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将经开区培育为黔中经济区资源深加工、中国西部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及清镇“实体强市”新增长极。

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列表如下:

表2     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方向

❶以区域铝资源优势为支撑,集约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铝全产业价值链。

利用贵阳-清镇片区铝土矿资源居全省第一位的比较优势,围绕贵阳市“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布局理念和清镇市 “一百两千三区”发展愿景,集约化打造由铝土矿采选-氧化铝-电解铝-合金化-铝制品构成的铝及铝深加工首位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为清镇市实现“以生态循环铝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夯实基础,体现“一方水土惠及一方城镇”的“富市惠民”效果。

❷利用政策机遇和市场潜力,差异化重点发展“中高端机械系列装备”制造业。

利用国家推动“以铝代钢、以铝省铜、以铝节木、以铝禁塑”等扩大铝应用政策机遇,结合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延伸首位产业链,差异化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家居、医疗器材等“轻量化”铝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新型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及配件、高档精密数控机床配件、电气成套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推进园区“高质高端”发展,为清镇市实现“一百两千三区”发展和“实体强市”愿景夯实基础。

❸培育再生资源利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夯实“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基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化废为利,弃渣变新材”的循环经济体系,着力在再生铝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粉煤灰、冶金渣和赤泥)生产绿色建筑材料以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蒸汽余热循环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构建“绿色生态”循环链,为实现 “美丽清镇”的总体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❹构建“3平台+2服务”生产体系,创构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联动产业。

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贵州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转型’政策要求,结合园区生产与服务需求,重点构建由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及仓储物流、专业技术服务组成的“3平台+2服务”现代化生产体系,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同时按照贵阳市“”深化省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的要求,创新组建首个“贵阳市碳排放交易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构建清镇市实现“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具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地理优势,结合清镇已规划的农业果蔬,中草药种植等“三大农业示范园区”城乡融合条件,打造 “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加工联动产业体系,抢占“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的地标品牌“新高地”,联动“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产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富市惠民 “规划总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开展前期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园区规划初步分析、踏勘现场、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等级)--开展评价工作(开发区规划概述、规划方案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区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规划环境合理性及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等)--编制报告书--专家评审--出具审查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在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资料等,进行污染源强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规划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结果,以及规划区产业布局等,对规划区发展规模、产业布局、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准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规划区环保清单式管理要求,作出评价结论。

三、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公众对规划实施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其他的相关建议。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在本信息公示后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通过邮件、传真、电话、信函等方式,对下阶段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规划环评编制单位将认真准备公众关心的相关议题,并结合规划环评成果,在规划环评初稿完成后组织公众参与和第二次公示。

[注]:请公众在发表意见的同时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以便联系和反馈。

五、意见反馈系方式

联系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 系 人:胡炜

联系电话:0851-82540731

联系地址: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站街镇)

 

公告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7-001

一、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体育强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冠军城市。曾获全国冠军130多个,亚洲冠军30个,世界冠军20多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也是为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城市。当前,保定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全市拥有各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300多家,有100多种产品参加国家体育用品产销会,销售体育用品专营、兼营商店1000多家,正大乒乓球学校、超达网球学校等一批民营体育产业实体已具相当规模,但是与文化资源大市、体育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速度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体育设施资源与公共利用水平低

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馆4100余个,占地面积1392万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仔细研究其分布结构和管理机制就会发现,大量的设施都是不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的,因此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合理调整资源分布,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等问题,还需政府、社会群众群策群力。

2.体育产业规模不够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保定市体育产业主要以当地民营资本为主,缺少有实力的省内外京津地区的体育产业商资本注入。据相关统计,在保定上100万资产的企业大约40多家,而这些企业竞争不强,许多都是小打小闹,甚至对自己的市场无法定位。既走不出去,也引不进来,尚处于开发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高知名度的体育品牌少,缺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体育产品、体育器材等的生产、销售不可预知性多,给企业投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体育经营观念陈旧,管理不当,不能适应市场等因素,也有市场培育方面的不足。

3.缺乏法规保障,体育市场活力不足

体育法规是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只有科学合理的法规,才能给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法规建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最直接的体现,要搞活保定市体育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三、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对策

1.加强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环境,把体育产业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

2014年7月,京津冀签署了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通过联手破除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方面的障碍,让各类生产、消费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因此,我市应抓紧出台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在投融资、税费减免、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可以把各地域之间利益一致的产业作为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体育产业可以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推动公共服务的衔接,拉动区域联动。

2.利用优势互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项目

京津冀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一体化过程中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合理梯度,更有利于区域的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和承接,从而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的发展劣势是人口密度大和地域面积小所引发的体育产业资源紧缺。保定市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但保定资源丰富,具有腹地空间优势,体育市场潜力巨大。基于此,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统筹配置,依靠京津体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中低端体育产业项目和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应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借助京津成熟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谋划、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地区有影响的健身休闲项目。把产业延伸到保定,真正形成市场,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互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好政府定位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配置体育等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因为只有让资本、管理、信息、知识等各市场要素的活力迸发,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来,产业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当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突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此间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我们的政府定位主要包括: 把体育产业提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区别公益性和商业性体育产业,实行不同政策进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保障公共体育消费;出台政策调节和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宏观上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推进体育产业成长。

4.建立发展基金,构筑协作平台,谋划深层合作

在每年召开的体育产业发展会议上进行高层次探讨,签署共同发展协议的基础上,应思考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建议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种体育组织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跨区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考虑在政府间进行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协作,整合政府立法资源,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到法律层次。

注:本文是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40135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单个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减少,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增加。随着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农村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科技化成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牧业的贷款用途已扩大到农田基本建设、农机购置、节水农业与滴灌技术、农产品储藏与保鲜、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电网改造、通讯、旅游、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正在兴起,这些领域都引发了大量的信贷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7月末,农村信用社通过自营贷款、社团贷款等形式发放农牧业经济组织贷款820万元,涉农企业贷款16448万元,两项合计1726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22万元,增长77%,占各项贷款的22%,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个百分点。其中有许多涉农企业贷款和农牧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信用社为了规避风险,都以个人形式发放,无法进行统计。从2008年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来,涉农企业和农牧业经济组织贷款都以年均23%的速度递增,高于分散农户贷款的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目前,涉农金融机构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信贷关系,也将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有稳定还款来源的农户作为贷款对象。

贷款发放方式由“春放秋收”向随时供应转变。随着科学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资金集中投放的现象。种植业除了播种期投放以外,后期还要投入灌溉、农药、病虫害防治、存储等大量的资金;养殖业由原来的散养改变为圈养,除了全年要购买饲草料外,还要进行疫病防控、良种繁育等投入,这些投入都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中“,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有的经济组织已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牧业产业链,许多农牧户的种、养业成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农牧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关联企业的生产情况调节部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时间。因此,农牧业生产对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减弱。针对这种情况,农村信用社根据各经济主体的生产与销售情况决定对信贷资金的供应情况。2012年1~7月份,正蓝旗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分别为:5.6、6.2、7.0、7.5、7.6、7.8、7.9亿元,贷款较为平稳、均衡地增长,未出现较大的波动。

制约农牧区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在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农牧区金融服务中还存在诸多制约的因素。

(一)农牧业发展中,缺乏能带动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与优质项目,使产业结构与信贷政策不能实现有效对接。虽然正蓝旗的农牧业经济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但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不明显,对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拉动作用不强。大部分的农牧业产业化企业仍处在对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只停留在面粉加工、淀粉生产、牛羊屠宰、冷藏、奶食品生产等,在市场中未能生产出知名品牌,对农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在限制了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农牧业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金融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部门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在城镇经济和农牧业经济发展中,政府部门制定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金融机构并不十分了解,造成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中,不能按照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扶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农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信贷权限的上收、贷款门槛高、审批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强。今年1~7月份,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全旗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42%,而其新增贷款只占24%,其中还有1亿元贷款发放到上都发电厂大项目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但由于受资金实力的影响,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大部分的农牧业产业化经济组织由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有效抵押物不足等因素,达不到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

改进金融支持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政府部门要在农牧业经济中打造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优秀企业和项目,通过制定中长期农牧业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拉动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企业集群。同时要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成为顺势而为的行动。二是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的评比奖惩工作,增强金融机构及其上级部门支持地方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经济管理部门要做好对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林场振兴,职工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辽宁省各地国有林场及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对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由于当前管理体制不顺,经营运行机制不活,一部分场长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认识还不到位,像过去那种“躺在资源上等饭吃,靠在企业里赖饭吃”、“等、靠、要、喂”现象还比较严重。二是发展规模落后,速度不到位。全省189处国有林场,职工总数23669人,职工总户数19361户,参加职工自营经济7048户,占36.4%。产业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一些地区还处于萌芽状态。三是政策保障不力,规程不到位。林下开发,种植中草药材,需要相适应的林分郁闭度,过密的林分郁闭度严重影响了林下中草药材的生长。林业技术规程虽做了一定调整,但仍满足不了林业生产的需求。四是缺乏资金保障,支持不到位。国家发展林业产业专项资金,国有林场几乎没有覆盖到,国有林场及其管理部门对职工自营经济的投入明显不足。

2 推动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重要措施

2.1 完善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国有林场要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有效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设立自营经济周转金和采取抵押、担保等措施帮助职工申请小额贷款,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做好信息、技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障职工自营经济发展。

2.2 制定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规划。国有林场要将林地经济作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制定国有林场林地经济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选择适合林地经济发展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林场职工开发利用。重点发展果材林、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中草药及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业产业。

2.3 鼓励职工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国有林场在不改变林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对浅山区林农交错、相对分散、零星分布经营的森林资源,转让给职工承包经营。国有林场可将符合林地经济开发的森林资源,承包给职工管护经营,职工拥有林地经济使用权和收益权。职工承包经营要签定有效合同,承包期限可根据经营情况适当延长,最长可延长至70年。

2.4 创新国有林场产业经营模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国有林场产业要采取“林场+职工”、“职工+职工”等形式,通过合资、合作、股份经营等形式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国有林场要加大职工自营经济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建设基地,产业项目拉动,带动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加快发展。

2.5 强化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工作。实施“一县一策”和“一场一品”林业发展战略,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国有林场要帮助职工树立品牌意识,挖掘打造本地区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积极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森林认证等申报工作。鼓励职工组建或加入各类协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加快职工自营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步伐。组织职工参加各类展会,沟通信息,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加快培育职工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在林产品的流通方面的桥梁作用,促进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良性发展。

2.6 严格森林资源流转合同管理。职工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审批,依法签定承包合同,禁止国有森林资源非法流转。要加强承包合同的监督与管理,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2.7 加强职工自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职工自营经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这项工作,每年要给国有林场下达自营经济任务指标,建立检查、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职工自营经济稳步发展。国有林场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场领导要带头开展职工自营经济,成为职工致富的带头人。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发展林业是建立在合理规划,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的。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1)建立森林保护的法律体系,做到治林有法可依。2)完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制定森林保护法律体系,还需要强有力的执法组织保障,应该建立有效的执法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提高保护林业资源的执法水平。3)定期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对于毁林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坚决制止。4)建立森林灾害救援体系,自然灾害对于森林的危害极大,应该在不断提高我们应对森林火灾的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专业化。5)提高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通过预防达到保护林木的目标。

    2全方位开发林业,实现林业经济循环发展

    发展林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方位的开发林业,实现林业经济循环发展。传统的林业发展存在弊端,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更新观念,不断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形成林业经济循环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林业自然景区。在林业发展规划中,应该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作为重要的内容,开发林业自然景观,在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有利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当前,许多开发成功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借鉴,例如西双版纳、九寨沟等森林景观。2)林业发展推向市场,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合理规划林业产区,在短周期、速生丰产林等工业原料林上下功夫。3)对林业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促进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林业的发展首先就需要调整林业工业产品结构,淘汰以体层次的原料加工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向林业产品深加工的产业。4)延伸林业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资源整合,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加快形成,提高整个林业市场的竞争力。

    3加大学科投入,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林业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撑,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建立林业科研体系,为林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对林业的基础研究要发展林业,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就需要深入展开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性研究,加强林业在增加碳汇作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还应该森林保护上的基础研究,加快推进科技护林、科技育林的进程。建立和发展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研发林业科技就是需要在生产中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推广技术,就是林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改变重科研轻推广的现状,不断推广林业科技,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林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无论是林业科技研发还是林业科技推广,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在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具有科研能力人才的培养,储备大批专业的、高层次的林业科研人员。

    4加强林业知识宣传

    林业发展离不开群众参与。群众参与需要科学引导,应该通过宣传,建立民众的保护林业的意识。通过教育,使得群众能深刻认识到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优势,认识到保护保护森林的紧迫性。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引导全社会参与到林业的发展中来,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觉保护林木,保护森林资源。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经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的低碳意识,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1云龙工业现状及面临形势

2008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利影响,再加上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调控带来的“转型之痛”,使众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1.1从总量来看

2008年云龙镇工业总产值99.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80.26亿元。2009年上半年云龙镇工业总产值40.0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3.9亿元。云龙镇工业总量在全区排位中也不见优势,且在全区所占比重也有所下滑(见表1)。

1.2从增量来看

云龙镇生产总值年增长近12%左右,但主要依靠年均35%以上增长的高强度固定资产投资来带动,大大高于发达地区水平;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的能源消费量为176682t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为0.18t标准煤,远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在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粗放发展矛盾日益激化的现状下,我镇经济增长仍在走依靠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老路。

1.3从质量来看

粗放型工业模式在云龙镇工业中所占比重依然过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87%左右,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镇劳动力总量的88%左右,工业税收占全镇财政收入的90%左右。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全镇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仅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8%。这些都表明,云龙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技术装备还较为落后,产业发展层次亟待提升(见表2)。

2云龙工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尽管云龙镇工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质量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发展后劲有待开发等问题客观存在。具体归纳起来,云龙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制约因素”。

2.1历史遗留影响依然存在

由于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铸造行业和山宕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云龙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云龙工业的支撑。无论从工业生产还是从税收上看,铸造行业和山宕开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一直是全镇工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倚重点,但铸造行业和山宕无序开发给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产业结构始终得不到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也一直未能跨越。

2.2经济增长方式较为落后

从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看,云龙镇经济发展仍未真正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主要倚重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增长。具体体现在:(1)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效益实现的较低水平并存;(2)土地、电力、水等要素资源的短缺性与要素资源投入的高消耗性并存。

2.3主导产业层次不高

从产业发展水平上看,云龙镇80%左右产品处于初加工水平,位于价值链的末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偏低,总量仍偏小,中低端竞争的路子没有根本改变。

2.4金融危机影响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订单缩水近半成,价格因素导致企业增产不增值,虽然云龙镇主导行业铜、钢等产量有所增加,由于价格下跌,导致工业产销总量缩水。市场潜在因素把握难度加大,原材料价格难以判断,工业品出厂价格波动不定,促使企业减小生产规模。

2.5产业结构协调性不强

受东钱湖规划控制,云龙镇城镇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导致服务业的总量和增幅始终处于全区下游水平。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与云龙镇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发展严重滞后的现象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3云龙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云龙镇工业发展现状及历史轨迹,在感受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感受到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云龙工业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可从“一个布局”、“两大提升”、“三个加强”、“四项着力”等方面加以突破。

3.1以“空间布局”为先行,不断加强工业产业统筹发展规划

按照《云龙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全区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原则,统一编制镇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统一构建云龙镇工业产业结构,提升镇域工业发展的协同度、融合度,构建产业集聚区,最终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优势叠加、劣势互补、产业协调的工业产业体系和布局。要改变长期以来受东钱湖规划控制的习惯定位,积极探索云龙工业发展要素资源整合的新路子,推动云龙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2以“保增促调”为主线,不断提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3.2.1坚持保增促调,确保工业经济稳健推进。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后备梯队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化;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现有企业提质增效,尤其是着力把扶持一个大企业与做强做大一个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如以博威集团为龙头,以锡青、浙东为骨干,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碧彩、汇港、艾里根斯等一批企业为骨干,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以浙东、精铸五金、万冠等一大批骨干典型铸造企业为示范,做深做精铸造产业。

3.2.2践行集约理念,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与高新产业规模化并重,加快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改造提升精密铸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巩固行业比较优势。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引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及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层次。推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促进企业闲置土地利用、厂房流转和现有空间挖潜改造,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3以“三个加强”为动力,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内涵

3.3.1加强科技创新,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抓好高新企业群体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升级。通过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发展。以博威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其他22家区级以上技术中心为载体,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努力达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标。

3.3.2加强品牌建设,确保企业生存之本。品牌不仅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更反映了一种市场秩序,代表着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地位。近年来,云龙镇品牌建设工作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品牌建设还处于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的层面,现有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相当薄弱。根据镇内各企业实际情况,通过深入细致调研和排摸,列出一批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品牌企业发展的重点,对现有品牌企业要积极保护,加大政策倾斜。

3.3.3加强人才培养,确保企业发展之源。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聚集,做好“引才、养才、用才”的基础工作,在全镇范围内着力构建人才基地。充分发挥博威、浙东国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项目依托优势,实行“引进高校博士后+科研中心”的模式,用优秀的科研团队留住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另外,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交接班”,交接过程是企业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的重点,也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应以青年企业家协会为载体,对全镇有交接任务的40余家企业做好引导和培育,让接班人深刻认识到,他们接的不再是财富,而是一种责任,交接不仅是高层领导职位的更替,还触及企业的治理结构、战略转型、组织与文化再造、企业家个人转型等问题。

3.4以“四个着力”为抓手,不断积蓄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3.4.1着力园区建设,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翻开老账,解决遗留问题,变不利为有利,寻找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工业园区各个项目,做到能审批的尽快审批,能置换的尽量置换。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大力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多方措施,真正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推进集群发展的载体和扩大对外合作的平台,切实改变规划起点不高、功能配套不强、产业定位不清、投资强度不足的现状。

3.4.2着力项目引进,确保工业经济发展产业支撑。从一定程度上讲,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决定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落实优质工业项目是镇域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抓好现有骨干企业技改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纳税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使工业经济在调高、调优、调质中真正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