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1

一、中学生社团面临的问题

1.中学生社团缺乏正确的导向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指的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非正式组织。由于中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织起来的,许多社团没有发展愿景,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有的社团活动往往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活动层次不高,更没有远大的目标,更谈不上理想信念的培养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2.中学生社团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中学生社团大都是由学生会自行管理,校团委进行指导,多数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自行策划、自行组织的,而由于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粗浅,组织活动的经验不足,加上团委会的老师因事务多,指导不到位,没有建立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一些社团管理松散,活动流于形式,社团成员参与面不宽,大大影响了活动效果,以至于一些社团成员不愿参加活动,甚至退出社团。

3.中学生社团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中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和参加的,限于组织者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中学生社团中,社团成员的角色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较难形成一股合力;由于中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组织,社团对其成员没有较强的约束力,人员大量流动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中学生社团在自身建设上,机构不全,分工不明,活动的开展往往比较随意,计划性差,不少活动流于形式,导致中学生社团的发展没有可持续性。

4.社团活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内涵

社团成立之初,同学们信心百倍,底气十足的要“干一番事业”,随着活动陆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了一番,没有了新点子就不再吸引人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抱着娱乐休闲的态度加入社团,当社团的活动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积极踊跃,当活动不适合他们的口味时就退出。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缺乏内涵、重形式翻新轻文化底蕴、重娱乐效果轻素质提高,必然使得社团由轰轰烈烈逐步走向默默无声。

5.社团缺乏教师有效指导

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在学识、管理上还没有多少经验,需要老师适时的指导与帮助。相对于文学社、化学社等与学科关系紧密的社团,指导教师一般邀请学科教师,而对于大部分与学科无多大关系的社团如摄影社、京剧社、礼仪队等,则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辅导。社团要么自己联系校外指导老师,要么自己摸索,这都是社团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在学校没有对社团给予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指导教师是凭职业道德义务为学生服务,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指导工作无保障。而目前,各学校均未对指导教师进行过培训,完全由指导教师自己摸索经验,也未对指导教师工作状况、效果进行过评价。

二、改善中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1.确立良好的社团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于中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因此开展的活动往往仅限于娱乐目的,而对于担负着教育使命的学校而言,这些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团是否有正确的导向,能否发挥教育功能则显得至关重要。在每个社团成立之初,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提出有成立该社团的意愿,通过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摸底,对社团主题的价值进行探讨,以及对核心会员的考察之后,才正式宣布成立,并纳入学校社团统一管理。使社团主题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要求加入社团的学生必须视该社团的工作为己任,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奠定了实质基础。

2.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是保证中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一个没有规范管理制度的社团,就好比是一盘散沙,管理混乱,运作无序。学生社团需要在德育处和团委的直接指导下,依托校学生会社团部来管理,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团章程,包括社团成立申请制度、社团活动定期总结、每学年社团纳新制度等等。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将学生社团的有关制度固定下来,并且能在学生会干部更迭的传送带中,每届每个学生社团都要总结社团管理的经验,为下一届社团部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提升社团文化内涵,发展社团创新能力

社团的活动具有吸引力,才能使社团长久运营。娱乐性是许多社团具备的特征,为吸引更多同学参与,许多社团喜欢在形式上做文章,花样不断翻新,内容却经不起推敲。开始会得到众人的追捧,但活动过后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参加的动力。社团若想长久保持活力,必须提升文化内涵。

4.加强中学生社团自身管理

作为社团本身,不断完善自己、练好内功,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完善健全的规章,使社员分工明确、日常管理有章可循,又能调动社员积极性,提高社团凝聚力和活力。为保证社团顺利发展,社团内部应制定适合本社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社团章程,细化纳新、出勤、例会、权力、义务、干部选拔、考评、奖励、总结等方面内容,通过活动使社员熟悉了解本社的各项规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伴随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社团制度也要不断作调整,在实践中修改完善。

总之,社团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发展。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26—01

班级自主管理是指班级学生在班主任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协调一致实现预定的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班级自主管理对实现班级的预定目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如何有效实施班级自主管理值得我们每位班主任思考和探讨。

一、班级自主管理的优势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是促进学生转变角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角色转变,使学生从传统的“被监管对象”变为教育管理主体,让学生意识到班级荣誉与利益就是个人荣誉与利益,班级里的每个成员都是班级利益的维护者和受益者。因此,在班级自主管理实践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群体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2.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班级自主管理强调全体学生“自主、自觉、合作”参与班级管理。班级自主管理为学生创造了锻炼机会,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学生的民主精神、公平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此外,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在制度的执行与监督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评价他人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班级自主管理就是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3.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班级自主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班级里的每个成员都是班级制度的监督者和班级利益的维护者,班级成员之间形成了彼此交叉与协作的主体关系,班级管理不再是上传下达式的,而是班级内部自主、自觉地互动式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也由“权威”转变成了“指导者”、“服务者”、“咨询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这样的管理模式既适应了班级成员思维活跃、寻求自主的心理发展特点,又可以将班主任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增加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策略

1.全员参与,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健全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是班级开展自主管理的基础,也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保证。因此,实施班级自主管理首要的是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管理制度、班级奋斗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做到科学、合理、切实。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要充分体现民主的原则。要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认真考虑每位同学的意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集体制定。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为班级自主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明确职责,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中学生虽然有了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但由于阅历所限,还没有形成自觉地参与管理的意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实施班级自主管理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在这一方面,较为流行的做法是班干部轮流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这两种制度的不足是学生要么被动参与,要么无缘参与。所以,我们倡导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上岗,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56-02

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到规范和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包含以下内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特别是初中生,由于身体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到他人和社会。因而,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校园文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向往友谊、积极主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发展中,因而心理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反叛性。中学生置身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校园环境的和谐,文化氛围的积极向上,人际关系的简约,都引导着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其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3、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园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继承文化、整理文化、扬弃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教育学》中对“教育”这个词作的最为概括的注释为:“它的实质是形成儿童和青年的一定的人格特点,即道德品质、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感情等”。因此,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校园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健康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传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起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愉悦人的心情,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制度文化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行为文化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载体;精神文化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无形支持。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其中精神占50%。”这说明精神要素、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

二、努力建设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优化环境,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学校应重视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文化橱窗、校园雕塑等文化景观建设,通过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名言警句,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面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看得见的校园文化。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灵感。在校园环境建设上 , 要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如在校园墙壁开辟作品栏、精品屋,张贴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摆放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展现才华、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教学楼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警句,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体育活动场所,以强身健体为主题,设计标牌。这样使学生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

2、完善校纪校规,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校园制度规定了校园里哪些是应该的和不应该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哪些是要奖励和要惩罚的。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突出鲜明的特色。如建立行为规范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制度建设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便于操作”,符合广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生活学习实际,要符合本校管理基础。要求的高低、松紧要因校而异,因地制宜。我国宋代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在教育史上特别受到推崇,内容如下:“五教之目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要求、行为规范等。

3、形成校风,打造校园精神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可以持久的激励员工去创造业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詹姆斯.赫斯克特对美国的202家大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11年中,企业文化力平均得到的分值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呈现正相关性。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文化对提高效益的重要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是这样,对教育的作用同样如此。

校园精神文化实际上就是平时我们指的校风。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是一种隐形文化,是学校成员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的深层表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支配力量。良好的校风能够在校园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能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及干扰,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教风”也称为“教师文化”。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教师队伍每一位成员“默认并遵循”的规矩。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教学境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情、气质风度和人格魅力等,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和传统。教风建设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学校应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作为给教师的最大福利来实施,从而促进教风形成和稳定。“学风”也称为“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学校最醒目也是最富有标志性的文化领域。从内容上来说,学生文化包括品德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和心理卫生文化等。当前形势下,在学生文化建设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心理健康和性教育,坚决纠正重智轻德现象,纠正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绝不能让学生“学习成绩提升上去,道德品质降落下来”。树立学校德育工作是“文化浸润”的思想。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会使学生培养起高雅的气质、风度和高尚的人格,会对学生的终身产生久远的影响。组织开展以寓教于乐为手段的多样化、高品位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表演、辩论演讲、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和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4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比赛助教交流平台“少年强,则国强”。中学学生一个个都是刚出生的太阳,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生机和无限的力量,其健康关系着国家的富强,而中学生健康的体魄得益于体育锻炼,因此要格外地重视中学体育教育。比赛是检验学生体格强弱的一种工具,也是对体育教学质量检验的一种手段,通过比赛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各方面的机能,给自己一个好的体育锻炼目标,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力,活跃校园气氛,比赛式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身体还是心理都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不重视

中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大都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这样的考试课程为重,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在教师的心目中,体育教育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每年举办的一次学校运动会,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因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而没有参加的权利,而且大部分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都在教室当中坐着学习,学生长时间的缺乏锻炼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差、免疫力弱,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

2.学生不喜欢运动

现在的学生具有不爱运动、身体偏胖的特点,他们都认为体育运动是个特别消耗体力、特别累的事情,很多学生心理的懒惰以及身体行动不便造成不爱运动,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是学习累了,需要放松,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既不学习也不锻炼,虽然很喜欢体育课程,但是体育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据调查,很多中学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在体育课上教师就带领学生集体活动一段时间,然后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有关体育的内容,而且很多课时都在练习这一个体育项目,教师讲完后没有督导学生进行锻炼,很多学生都主动解散,去一边自己玩,学生不练习老师的讲课内容,教师也不进行有关的指导,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

4.运动器材缺乏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体育的运动器材都是由老师统一管理的,平时器材室是不开放的,只有在体育课时部分器材才被允许借给学生使用,这种运动器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学生的锻炼带来了阻碍,即使是学生喜欢运动,因为没有器材也会打消学生热爱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很多中学体育运动器材都很缺乏,在体育锻炼时无法达到人手一份,或者两人一份,教学设备缺乏必然会降低教学效果。

二、比赛式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究过程

比赛式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活跃了学校的氛围,通过比赛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了全新的了解,并为自己的锻炼指明了方向,因此比赛式体育教学法很值得推广。

1.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责任感

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工作,体育课前让学生做好热身工作,做基本的锻炼或者慢跑一两圈,然后讲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并将学生分成小组3个人一组,做到相互监督,促进练习,老师也要在学生的身边对体育项目进行规范指导,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让学生做到运动规范、锻炼强度足够的目的,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筋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下课之前教师要对小组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小组进行评价、统计,将成绩记入考试成绩中,以此来勉励学生学习。教师在讲课内容上要多样化。如给学生讲篮球、乒乓球、足球的评分规则,还可以介绍姚明、刘翔、李晓鹏等体育明星的成功事迹。让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都有所了解,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热爱运动,才能激发学生主动锻炼。

2.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我校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开展了比赛式教学,在平时的锻炼中选拔有潜力的学生,并将其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俱乐部,加强成员之间的竞争力,组织成员之间的比赛,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身的体育水平,并对自身以后的学习重新定位,教师集合各个俱乐部成员并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交谈他们之间的锻炼经验和心得,这些经验对学生体育锻炼具有很大的帮助。

3.完善体育器材的管理制度

完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平时器材室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外借器材,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利用这些器材进行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气氛,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同时学校教师要置办齐全的器材,做到种类和数量的齐全。为了发挥各种器材的作用,我校每年开展两次运动会,包括春季和冬季运动会,我校涉及的运动项目种类很多,让学生在运动会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体育风采。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现在的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时安排少、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学校以及教师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因此要端正体育教育的理念,对体育教育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地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让学生能自主地活动起来,锻炼好强壮的身体,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顺.比赛式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31(1):155-158.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5

目前的特殊情况有:男女生比例悬殊巨大;中层生较多、尖子生极少;缺乏学生自我管理的领头羊。为了让本班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想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管理,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力争更高更快地发展自己,为高三冲刺奠基,我拟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如下:

一、用完整的思想行为规范条例约束学生,努力促成学生尽快形成规范意识,逐步达成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

二、开展多样式的班级学生活动,树立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良好学风,敦促所有学生早立志、早努力、早成功。

三、配合学校政教处和年级开展的德育工作,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

具体设想如下:

一、思想行为规范管理方面:

1、选拔好班干部,召集学生代表共同商议制定出本班班级管理制度。

2、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认真领会本班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

3、利用学期初的班会课特别强调要树立“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4、严格执行值日班干制度。定期培训主要班干,教给工作方法。

二、树立良好班风方面。

1、利用班会课开展榜样教育。

设想:本班优秀学生学习方法交流;

2、树立三个思想健康、成绩优秀的学生为班级楷模。

三、配合学校、政教处德育工作方面。

第一学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月,主要活动有:

(1)围绕“消除节气、克服惰性、严以律己、认真学习”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稳定学生情绪

(2)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严格考勤管理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抓好学生健康卫生教育,预防疾病。

第二学月:为安全活动月和考风考纪教育活动月,主要活动有:

(1)以“安全”为主题出一期班刊;

(2)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考风考纪的教育;

(3)举行一场“关爱生命”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班会课。

第三学月:为文体活动月和卫生活动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第四学月: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活动月,活动是出好节日板报专刊。

第五学月:为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是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并做好假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

四、坚持用“面向中上,以高带低,全面提高”的理念指导班级教学管理工作,集中主要力量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

1、坚持做好“谈心”工作,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6

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的管理关系着学校是否能够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得中学生在校园中既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必要的义务教育,学习现代知识,又能在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得初中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初中校园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成熟的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的管理队伍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相对比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以及其他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新型管理方针的实施,初中学校管理逐步呈现出新的景象。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管理日臻成熟,但是依旧存在某些问题,制约着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的增强。下面笔者将从初中学校常见的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增强师资力量,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初中时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很多中学生未来人生的分水岭,因此,学校是否能够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很多学生的未来求学或者就业方向的选择。笔者认为,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它们的师资力量比较有限,而且很多教师多年来采取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视野比较狭隘,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力量往往集中在某些重点班,对大多数学生的重视教育程度不够。这就限制了师资的分配以及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想方设法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从周边的学校吸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定期向师范学校引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另外,学校还可以加强每个学期的教学质量考核,包括定期抽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召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分享会或者加强教师队伍内部的人才竞争,制订更加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自觉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努力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2.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很多初中学校并没有制订比较完善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导致学校管理方面经常出现无据可依的情况,给学校和教学管理的奖惩处理等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若要优化初中学校管理,必须要制订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使得校园管理中能够遵循一个具体的章程,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都能够有所依据,减少学校管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让全校师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另外,学校还要加强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管力度,保证全校师生能够严格遵守,维护学校的管理秩序,提高管理效率。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加强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