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1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当中,旅游行业随之发展。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令人们愈发想要透过旅游解压。可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当地环境形成影响。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工作,可以为旅游环境评价标准以及具体评价工作提出有利数据,以便可以控制通过旅游规划环境形成的影响。

二、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定义

通过分析旅游规划的目标、标准乃至整体方案,透过相应的方式挑选旅游规划所认定的一些项目、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各类变动标准,并定性阐述环境影响的性质及影响的范畴。

三、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性

(一)谨防环境影响预测的盲从性,提升评价效率

因为旅游规划涵盖众多部门,影响面较大,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并非一切环境影响因素均需归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透过环境影响识别能够确定一切被影响的环境因素,以此免除盲从的环境影响评估,提升评价效率。

(二)提升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稳定性

环境影响识别是判断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主要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结论的稳定性对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具有直接作用,因此高品质的环境影响识别会较大提升旅游规划环境对综合评价的稳定性具有影响。

(三)加大污染防治对策的针对性

对环境影响识别中判断的环境因素采取科学评价,掌握其所受影响的程度、性质、时间跨度等,以此能够依照这些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影响降低方法和防治污染的方法。

(四)降低环境影响评价成本

正确的环境影响识别能够有效减少评价因子范畴,以确保评价科学性与有效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以此有效减少总体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成本。

四、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对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较多,这些方式均应依照相应规定,才可以对旅游规划中的环境影响形成有效识别。

(一)环境影响相应项目的分类

应当将旅游规划中的会导致环境影响的景区进行分类,通过对这些景区的分析,挑选出能够对环境形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以及产业进行汇集。

(二)分析旅游规划中形成环境影响的因素

透过分类,减少评价范畴,挑选出对环境形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及产业,产业会对景区内环境形成较大的影响,核算参数后获得出具体的影响程度。

(三)依照获得的结论制作识别矩形图

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矩形图汇总,创建矩形图时,应当考量影响景区环境的因素,挑选出最适合的分析法,才可以打造出与当地旅游环境影响最符合的分析矩形图。

(四)分析矩形图中影响环境的因素

打造好矩形图后,把矩形图和核算出的数据相结合,通过分析,识别影响环境的因素,获得出形成环境影响的真正因素。

五、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探讨中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中的问题

1、识别的内容

我国学者在旅游区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处在大气、土壤、植物、动物、水环境及景观的单独因子的探究,且需要更深层次的分析[3]。

2、识别尺度的范畴

旅游环境影响分析还该的生态系统类别较为简单,处在小范畴当中,但欠缺对大范畴、隐蔽性、长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性评价。

3、识别的方法

长久以来,旅游环境影响分析方式将野外分析作为根本,实验设计大多是短期内影响探析,大部分是极为肤浅的描述性分析,欠缺长远跟踪分析与精准的实验探析。

4、分析方向

当前与环境影响具有主要影响的工程措施,能源结构改造、社会经济政策等欠缺系统的分析。

(二)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未来的分析动向

1、不断丰富并深化内容

随着影响类别的增多,会不断丰富分析的内容。由于旅游业的进步,旅游会扩大新的环境类别,并且持续出现新的旅游方式,这些新方式产生的环境问题,会对旅游影响分析带来新的方向。

2、时空尺度的扩大

当前对中观尺度采取了大量分析,但是在微观尺度以及大尺度方面则仍需提高。以更大的时空范畴而言,则会对此范畴的某一种群构造、群落构造乃至生态系统形成影响。

3、提高并改进分析方法

以改变传统格外分析与实验研究方法为基础,加强长远监测系统和模型创建与运用,尤其在强化3S技术在大时空范畴中的监测影响、获取材料的运用。

六、结束语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2

旅游规划一方面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另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

1.1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滨谊在《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

与旅游规划三元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规划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3)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中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的景观流派,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1.2景观设计理论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园林是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其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园林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东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与人工巧于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即强调人工美。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合理地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和微差、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稳定和均衡、统觉和错觉、主从和统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对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观设计、建构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应用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加以指导:

(1)旅游规划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连续的时空动态性:这就要求所规划设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间体量感,而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另外当景物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

(2)能创造多种审美内容和多种审美途径: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内容,并能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人,给游人以多种感觉器官上的审美享受,即眼一画境;耳一声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谐融合多种艺术:把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盆景花木的栽培艺术、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叠山理水的造型艺术、唱歌跳舞的表演艺术等和谐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满足游人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游览需求。

2.景观设计在不同层面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发挥

根据刘滨谊的旅游规划三元论可以将旅游规划分成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其中三层面是:区域一景区一景点;三阶段是;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而本文则根据旅游规划不同的三个尺度层面加以认识,即区域一城市一小城镇。

2.1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文脉整合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侧重空间关系分析,侧重在区域内视觉体系的构建,即旅游景观的布局和建设,完成从理念定位到空间定位的实现过程。景观生态学把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等级体系,空间由点、线和面要素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节点。观察者可以进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是认识观察区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记忆的参考点(标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或核心景观、标志等。参照生态学中物种迁移等战略点选择,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节点。

(2)景观轴。是区域内游客可感受到的线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观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线或游览线向两旁延伸,从而连通节点和敏感区。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体系和解说系统。

(3)敏感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区域内随意进出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敏感区具有鲜明的主题,经过人们的想象领悟,便形成了人们对敏感区性格的意象。如景观资源集中的景区、建成区。

目前世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由表及里逐渐转向深挖景观文化内涵,因此旅游景观的文脉整合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文脉整合就是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中,维护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并体现这个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部分构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强化其区域特征,以此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设计前期的文脉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质优势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区域旅游的竞争本质上是区域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脉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升华,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而造就了文脉的独特性,通过在旅游规划中文脉的整合,可以明了区域发展旅游的文化优势及其在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本质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可使规划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明确目的地景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其本质特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目的地的文脉为基础来设计旅游产品,深挖文化底蕴,注入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对该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这实质上也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综合。可以认为,文脉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脉的外在体现。因此,文脉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设可以引导潜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构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

2.2城市旅游中景观塑造的作用

随着城市旅游研究的兴起,城市景观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逐渐出现城市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 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

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旅游景观塑造时,以下景观设计及其概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景现场(field)。“场”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属性。景观场是由构成景观的视觉事件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景观场主要体现为城市整体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环境又由城市实体景观和城市空间景观构成。从本质上看,城市实体景观主要是可见的景物,城市空间景观则主要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观场的本质是城市旅游景观的有形构造及其相关的无形表现。城市景观场作为一个系统,可从肉眼可见的物理景观(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见的意境景观(Mental landscape)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这是城市旅游景观概念与经典景观概念的不同之处。

城市空间景观根据平面景观、立面景观和顶面景观3个指标进行塑造。构成平面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和线,具体包括景核(一般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独特、风景优美的地段)、景节(次一级的密集区或景致独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节、景廊以外的构建城市景观的要素)等4个次级指标。立面景观是三维概念的景观,具体包括视点(旅游者观察的立足点)、视焦(在视点上看到的主要的视觉吸引物)、视廊(视觉通道)、视域(视域质量较高的视域地区叫做主体视觉空间)4个次级指标。顶面景观是指在建筑物 顶层构成的趋势面(顶面)之上的景观,具体包括天际线(顶面在远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顶面实体景观(主要有电线、烟囱、电视传导收发塔等)等2个次级指标。

景现流(FlOW)。在现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流主要体现为城市活动。在实际表现上,城市景观流主要有人的活动(人流)、物的活动(物流)、经济活动(价值流)和信息活动(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观流的中心,人流与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完整的城市活动系列。按照景观流是否直接体现为实物,可以划分为实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价值流)和非实物硫(主要是信息流)。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正是这些景观流的存在,使得景观得以正常的维持、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景观流是城市旅游景观功能的客观物质基础。

景现形象(Image)。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种印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体、城市形象主体和城市形象实践。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景观场和城市景观流在城市居民及外来旅行者头脑中的综合体现,是经过人脑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作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综合结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形象在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体现,具体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两个子系统。

具有城市个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集中在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旅游功能的设计、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城市休闲环境的创造(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方面。从空间上划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应气氛和城市郊区的休闲项目设计是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主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2.3景观设计在小城镇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的二元素。小城镇风景资源虽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与水指的是自然风光,仙与龙则指蕴含的文化韵味,两者有机地融合便达到“虽由人作,苑自天开”的效果。

(1)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构成了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规划设计者应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小城镇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景观资源,研究确定小城镇的景观特色与目标。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规划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环保观念不断普及,人们渐渐开始关注生态旅游,国内很多地区都开辟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相关项目。生态旅游在发展地区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减少了旅游开发对于环境的破坏,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备受推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地区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盲目进行发展旅游业,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袭国内外的典范,并未针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其次,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轻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得所谓的生态旅游规划名存实亡。最后,还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管理并不规范,依然采用粗放型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必须要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找到规划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使得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事业,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规划,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态旅游能够稳步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联系

生态旅游的概念原本来源于西方国家,美国生态旅游协会曾经对其有过专门的定义,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个概念。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态旅游并非简单的旅游产品,它也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要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的是和生态保护的共同促进。生态旅游不应该破坏环境,而应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种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帮助当地的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能够更好地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它必须保持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旅游方式,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光中,人类能够更好地领略大自然原本的风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生态旅游还必须具有保护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重复利用原则,寻求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要通过合理的谋划来保持长久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还必须具备科学技术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对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研发的基础上,开发者要能够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独特特性,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规划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它的功能有所了解。②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由于生态旅游全面协调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可持续地为某地区提供经济收入,并给当地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开始关注并引进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则要晚得多。1993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文件《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自此,国内学者便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首先,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和规划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例如,张秋菊、海鹰撰写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就依据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也有学者通过设立专项项目,进行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赵磊发表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文,就以湿地作为研究重点,论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进展。最后,还有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王会娟的论文“关于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就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资料的收集,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了,2006年,国家旅游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旅游进行讨论,会议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达成了进一步共识:生态旅游不光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强调和谐的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我国不仅对生态旅游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体实践。早在1982年我国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尝试将旅游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步开发。此后我国的生态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2349处之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覆盖式结构,证明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有以华山等为代表的山岳生态景区,也有以天池等为代表的湖泊型生态景区,此外以神农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景区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景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不乏以冰雪、海洋等为代表的生态景区。③在开发旅游产品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除了一般的野外观光旅游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观鸟生态景区,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环境保护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积极作用。发展生态旅游对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切实对当地环境进行保护,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可以用来持续地维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濒危动物的保护、水体污染的治理等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且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还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们自觉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局限性。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受到公民素质与现有科技的局限性,当前生态旅游对于环境保护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因为在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依然会将一些废弃物排放在大自然,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噪音问题等也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一些游客出于好奇采集植物,由于不谨慎而导致火灾,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为了兴建旅馆、停车场等公园设施也会对当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搭建基础设施类建筑物而随意打入地基等也会破坏当地的地质地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大肆捕杀海鲜野味,兜售蝴蝶、贝壳等标本,这些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另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会增加大气中废气的排放量,对当地大气环境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汽车或游艇所泄露的油污还会污染当地的土壤或水源。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加大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投入,其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将使得生态旅游“不可持续”。④

科技发展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科技发展对生态旅游的积极作用。在生态旅游中,科学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生态旅游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含量很高的新型产业。⑤科学技术和生态旅游活动的发展也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发展对于生态旅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检测生态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并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来减少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通过分析环境的承载量、环境退化的速度、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等,能够帮助当地更好地进行生态旅游的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极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企业都利用科学技术来追求经济利益,不可避免会排放大量废弃物,因而造成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等大量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造成破坏,而这正是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虽然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依然不高,而生态旅游中所占有的科技含量同样也不高,利用科学技术来改良环境方面的能力和投入远远不如环境破坏的速度。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调整好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而且这种规划还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利用生态学方面的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制定并执行规划的时候将游客的行为活动和当地环境的特殊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好当地自然环境对于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并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好基础设施的数量,避免因为人数过多或盲目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而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更好地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把握好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还必须从法律方面入手,制定并完善一整套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法规。既要鼓励各地发展生态旅游,又要监督好环境保护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并对出现违法违规现象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梳理清楚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制度,对于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可以建立有偿使用制度等,这些也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要协调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不仅要靠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其实每一个游客、旅游从业人员也必须要有所注意,文明旅游,提高自己的素质。当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每一个游客、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教育,要让每一个人明白环境保护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够收到更好地效果,加强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促进每一个人自觉自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绿化,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各地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可以相应地添加一些与科普或环保有关的项目,例如在植树节的活动中展开义务植树活动,组织环保小队去自然保护区捡垃圾等,只有让生态环境方面的道德深入人心,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好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调整好科技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关系。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规划,还必须协调好科技发展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人员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必须要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要对其投以高度的重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生态旅游虽然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还是以粗放型为主,质量比较低,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在生态旅游中投入大量的高新技术,以促进生态旅游更好地发展。⑥不仅各地有关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要融入科技含量,工作人员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不能偷工减料,要切实地按照规划中的内容来进行,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之前要依托科学技术做好环境容量的检测和调控,在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将环保考虑进去,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要做好监控,建筑基础设施时不能破坏当地的植被和地质,在开发的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治理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对当地废水、废气等的排放进行专项治理。

引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型、制度型创新。除了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要重视科学技术以外,还应该在更宏观的角度加强科技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提出并实施“科技兴旅”的战略任务,让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一种融入了科学技术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技兴旅”的战略任务,各地政府要对此表示合作,不能够只想到发展旅游业来增加经济收入,而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在旅游业中的科技投入,并切实地研究各种环保项目和环保技术。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科技研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如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检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情况,通过遥感技术检测并收集相关数据,在发现污染的时候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治理等。也有些科学技术的研究是通过侧面来对生态旅游提供帮助的,例如可以加强互联网方面的建设,建立相关网站,旅游信息,进行生态旅游知识方面的普及,接受游客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各种网上投诉等,这些也都能够从侧面让生态旅游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语

现阶段,我国在生态旅游规划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形形的问题,但是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把握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在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巧妙地使用高科技技术,必然会使我国生态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

【注释】

①牛亚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2期,第42~45页。

②万友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与创新思考”,《特区经济》,2006年第5期。

③潘贤君,刘旺:“旅游持续发展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14期。

④韩锋:“生态管理是我国风景游憩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园林》,1999年第6期。

⑤黄震方:“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思考”,《旅游学刊》,2001年第2期。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可持续;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55-01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更多的人开始有闲暇时间来参与旅游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精神及文化等方面的满足。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烟经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分析

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类新型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从中国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85亿美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旅游产业的低成本与高效益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繁荣了地区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成本与效益具有重要的关系,地区资源、经济结构、地理区域位置等都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环境、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改变。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强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做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保证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极大的就业率,因此对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扩大无疑造成第二产业的相对缩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偏移,导致城市产业的局部性调整。

其次,旅游产业本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发展,另外一旦出现外在环境的变化,旅游业本身也很难承受压力,最终导致自身产业萎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游客的增加导致的物价上涨以及供需不均衡等,在影响第二产业产品生产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完善,带动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外在环境的稳定性,建立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框架,平衡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脉络,进而有方向的扩大旅游经济份额,建设可持续性的城市产业结构。

(二)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

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结构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则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会比较高,相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讲,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相对较高,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缺乏。旅游经济对此类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交通、产品制造、酒店旅游、都市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深圳、上海这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复杂,受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城市内部形成了一系列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及部门,经济增长来源渠道广泛,经济结构日益呈现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类城市在其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当地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土地与资金,将旅游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内交通、经济、贸易等的发展,推动城市本身产业及布局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多种人造景观,以弥补城市的不足,进而完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突出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与城市内涵。

(三)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旅游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推动人造景观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持续进步与繁荣的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带动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比如餐饮、交通、住宿、产品生产与消费等,另外旅游业本身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其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很大一批剩余劳动力就业,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有效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针对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城市应该有计划的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使其更好的适应城市经济特点,保证自身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经济体系,同时鼓励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娱乐业、餐饮住宿业等的科学发展,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汝林,杜远生.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4-46.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桂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2-02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旺季景区的饱和与超载、景区的过度开发、景区的同质化、旅游体验不佳、景区的安全问题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懂专业、懂操作、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简介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讲授旅游景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初步具备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旅游景区管理》是在我国旅游业及景区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景区概述,包括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简史及各类景区概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景区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特性及开发规划,从产品的角度探讨景区产品的特性及构成,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景区产品的内涵,并了解景区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及景区规划的主要要素;第三部分为景区的经营管理,包括景区的经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游客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的内容讲述了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与此相适应,实践教学就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实践教学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热爱感和责任感。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景区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的理论知识有: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开发规划的相关理论、景区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2)技能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技能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具有从事旅游景区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景区相关岗位的工作,使学生了解景区的具体运营,具备胜任景区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体会到景区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旅游业及景区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教学内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部分,根据景区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实践教学的内容。其中,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进行的,故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

(1)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景区营销的相关理论,掌握景区市场细分定位及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景区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教学目标:结合前期相关知识内容,近一步掌握景区解说系统的类型及内容;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的解说系统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建议。

(3)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对景区体验的重要性,掌握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考察景区在对游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并进行评价。

(4)旅游景区排队管理――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掌握景区排队管理的方法;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在旅游旺季如何有效管理游客的排队问题,如采用哪些排队队列,如何处理热门景点的等待问题等,并对此进行评价。

(5)旅游景区服务――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景区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景区服务责任感;教学形式:参与景区某一岗位的具体服务,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

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桂林理工大学位于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1985年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有旅游社与会展管理和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大二分方向进行专业学习,《旅游景区管理》为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环节30学时,课程实践环节10学时,开课时间在第四学期。基于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每个环节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内容及目的都不同,分别有所侧重。

1.认知实习中的景区认识体验实习。认知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实习时长为两周。这时学生刚入大学,主要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旅行社、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部门参观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各部门状况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景区进行讨论。实习结束后,小组需要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同时每位同学需提交景区认知实习报告,总结认知实习的体验和收获。小组讨论报告和景区认知实习报告作为检验认知实习效果的途径。

2.课程实习中的景区调查体验实习。在《旅游景区管理》授课的过程中,该环节与课堂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时效性好,可及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对景区市场营销管理现状的调查,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景区的客源市场,设计针对景区营销人员的访谈提纲调查景区市场营销状况。再如对景区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的调查,学生可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通过自身的旅游体验,评价景区现有的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成效。

课程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实习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这个过程,可将学生对景区经营管理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生产实习中的景区操作技能实习。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以后,到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认识旅游服务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时长为半年以上。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和加深对景区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直接向景区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学习景区管理有关实际知识,进―步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研究旅游景区企业管理现状,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在一些知名景区进行,在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的同时,学生应该了解实习所在组织的有关情况和经营管理运作,如单位沿革、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有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程序,有关部门、岗位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待客源的构成及市场营销方式,经营管理现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等,锻炼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业务写作能力。

学生到景区进行生产实习,景区首先会安排1~2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后有老员工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能够很快熟悉并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技能。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工作日记,记录实习工作的收获和感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求提交实结和实习报告,分小组宣讲讨论,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实习工作日记、实习鉴定及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结果的依据。

经过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了解进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且掌握景区某些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景区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6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三、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旅游文化呈现出冲突与整合相交织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势必对旅游文化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旅游文化学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扩大化趋势

一方面,将迅速扩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把触角伸向旅游活动中的广大领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将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发掘出其中深层的东西,促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3.科学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之中,快速简捷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问题定量化,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4.学科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