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碳排放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碳排放管理

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1

一是深化研究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年初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通过备案管理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经国家认可的自愿减排方法学、交易机构、第三方审定核证机构以及自愿减排交易项目。2011年11月,我委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各试点省市都编制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办法,加快开展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报告与核查体系建设、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4年6月29日,已启动交易的试点省市累计总成交量约856万吨二氧化碳,总成交额约3.38亿元。与此同时,我委着手开始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继续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今年1月,我委下发通知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进一步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继续推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落实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组织开展低碳试点进展分析,研究制定关于深化低碳试点的指导意见。各试点省市以尽快实现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或碳强度显著下降为目标,倒逼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试点省市初步探索了碳目标逐级分解考核评估、投资项目碳评估、产品碳认证、企业碳排放报告制度及碳排放管理平台等体制机制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控制排放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三是探索推进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社区试点。与工信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评审,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配套政策。组织开展了低碳社区试点,正在编制《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争取尽快印发各地方。

四是实施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组织制定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并在广东、重庆、山西、辽宁等省市编制地方低碳产品认证实施细则,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推广和应用示范。为推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4年7月成立,主要负责我国碳排放管理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相关国际组织在国内的标准技术归口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五是积极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合作。全面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渠道的谈判,在谈判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与各方一道努力推动谈判进程。在气候变化对话与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各种双多边渠道与发达国家开展对话沟通和务实合作。中美两国气候变化对话合作取得新进展,在刚刚结束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美双方召开了气候变化问题联合特别会议,了工作组进展报告,并达成了多项气候变化相关成果。与欧盟、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开展了双边对话和务实合作。通过开展“南南合作”,利用“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等磋商机制以及双边对话,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团结。

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物流 清洁高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随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寻找出路,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低碳经济就出现了。并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内涵得到扩展和完善,因而众多的专家学者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大大扩展了低碳经济的内涵。目前,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并且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在国内,低碳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袁欣欣(2013)[1]创新性的将低碳物流这一概念引入到采购决策中,并设置低碳补偿这一条件来对采购决策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代楚楚(2014)[2]以某快递企业在成都的网点分布以及早高峰配送数据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李进,张江华(2014)[3]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问题,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将该模型与传统的仅考虑经济费用的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比较,说明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路径安排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魏子秋等(2013)[4]认为物流联盟是“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下重点推广的经济组织形式。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各大物流园区的建成,国内外的物流巨头相继入驻发展,与此同时,各大物流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面向园区的各大物流巨头学习,一面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所在省发展特点,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经营,提升管理效率,逐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交通运输部确定了“十二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用车的开发应用,力争节能减排的创新能力与推广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使技术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同时,也要加强物流设备的管理与改善,要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促使物流运输硬件设备的改进,提高物流运输工具的专业化水平,优化物流运输的设备结构和配置。二是加强物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循环利用,部分企业正加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

二、物流业在实现低碳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有些省内仓储、分拨配送等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市区周边的物流园区及库房的建设与拆迁频繁,致使物流园区不断向市外扩展,基础设施的外迁使得物流企业的配送范围大大扩展,增加了物流运行成本。同时在城市市区内物流的配送效率有待提高,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交通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再加上一些比较突出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道路难行、乱停乱放等,使得城市配送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物流服务方式没有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创新意识比较低下,服务意识差,物流专业技术水平低,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专业物流人才,直是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物流服务:例如只是提供运输、仓储等。而对于一些更加专业的物流增值服务如物流方案的设计,二次包装以及更加完善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等,都缺乏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属于传统型的企业,陈旧的经营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创新性比较差,技术落后,人力资源投入跟不上,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致使市场逐渐萎缩。

(三)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物流技术水平离低碳还有一定差距。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而在国外,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EDI技术、射频技术、GPS技术等技术在物流行业中获得了大量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内,这些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却不尽完美,造成了物流运输车辆的空载率高,空驶率也高,使得道路上的车辆增多,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当今物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开展物流成本情况调查,全面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挖潜,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加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开辟城市配送专用路线,建设社区、机关、学校等快递智能自提柜等配套设施,同时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提高人均盈利能力,以降低人力成本。在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相互配合下,逐渐扭转物流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物流成本回归符合市场预期的范围之内。

(三)制定相应的物流政策

根据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较重的税负,制定出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清理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前置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同时进行新一轮的税费改革,在“营改增”的大政策下,增加增值税的可抵扣项目,将占物流经营成本较大比重的过路、过桥费等相关费用纳入增值税抵扣。同时支持快递快运、食品冷链、电子信息、医药、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专业物流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区域性专业物流基地和中心地位。

(四)打造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碳排放。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机共享,各个物流企业之间能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以便能为客户提供功能多样,成本低廉的全方位服务。并且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还能为在物流途中的汽车提供相关的货源信息,以便能降低车辆的空载率,这样能降低能源的消耗与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袁欣欣.低碳物流背景下的供应商选择和采购优化决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3.

[2]代楚楚,徐菱.考虑碳排放的快递企业配送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李进,张江华.碳交易机制对物流配送路径决策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7):1779-1787.

[4]魏子秋,吕文岱,韩雨辰.区域物流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39-41.

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3

关键词:低碳;工业园;道路植物景观

低碳理念,是借助绿色植物,以降低CO2排放量为目标,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效应,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1]。而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直接参与了CO2的吸收和排放,是城市景观营造中最主要的碳汇。本文以重庆凤凰湖工业园道路为例,介绍了低碳理念在工业园区道路植物营造中的体现,希望对现代化的工业园区道路植物景观设计有所启示,为构建低碳工业环境作出贡献。

1重庆市凤凰湖工业园道路植物营造分析

1.1研究方法

1.1.1现场调研

对本例中的道路植物景观进行现场调研,记录植物类型、种植结构、典型低碳特征等植物信息。

1.1.2数据分析

采用相关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作图。并分析频度,频度(%)=某一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全部样方数目×100%[2]。

1.2工业园道路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1.2.1概况

凤凰湖工业园地处重庆市永川区,道路长8km,占地约0.56km2,其中绿地面积达0.40km2。研究过程中,根据厂区的不同功能,笔者将研究对象分为11个路段,每个路段选取2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植物景观样方进行深入研究。

1.2.2植物种类选择分析

本例选用的植物种类多样,所选用的植物种类达41种,经统计乔木20种,灌木19种,地被2种。据研究,植物种类越多,植物群落整体的固碳效率就越强[3]。本例选用的植物种类如表1所示。在选用的植物中,本土植物的比重达到80%以上,本土植物由于环境适应能力强,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和适应性较高,吸收CO2充分,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其碳排放量较少,从而保证了低碳效应。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乔木的选择上运用最多的是黄葛树,频度达72.73%,其次是香樟,频度达68.18%。使用频度较高的植物具有相应的低碳特征,获得了较高的碳汇量。灌木选用较多的依次为檵木、山茶、鸭脚木、红叶石楠、杜鹃等常绿灌木,据研究常绿灌木的固碳释氧效率比其它类型高,在灌木选择上符合低碳效应的需求。此外,本例中选用了10种彩叶植物,比重达24.4%,与常绿植物相比,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效率更强[4]。总的来说,从植物种类及特征来看,本例的植物选择满足了低碳植物景观设计的需求。

1.2.3工业园道路植物景观结构分析

本例中主要运用了密林多层式植物景观结构。通过调研发现,凤凰湖工业园道路植物景观主要选用了叶面积系数大,光合效应高的“高大乔木———中层乔木———小乔木———灌木及地被”的植物种植结构,其中较典型的有:①香樟、朴树———紫叶李———桂花、鸡爪槭———檵木、鸭脚木等灌木及地被;②香樟、栾树———广玉兰———蒲葵、木芙蓉———海桐、檵木等灌木及地被;③朴树、香樟———白兰———紫玉兰、桂花———蒲葵———海桐、红叶石楠等灌木及地被;④黄葛树———紫叶李———枇杷、桂花———鸭脚木、山茶等灌木及地被;⑤黄葛树、栾树———广玉兰、白兰———樱花、木芙蓉———棕竹、山茶、杜鹃等灌木及地被;⑥银杏———广玉兰———樱花———金叶女贞、杜鹃等灌木及地被。由于本例是工业园区的道路景观,其发挥的主要功能是隔离及动态观赏,对于使用功能的要求不高,所以采用的主要是密林景观结构。据测算,本例郁闭度达到0.74,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比达到0.70以上为密郁闭。

1.2.4工业园道路植物配植形式分析

相异风格形式的植物景观碳汇效力有明显差异。本例中主要的植物景观风格形式为自然式,其养护管理强度弱,人工干预和养护投入低,碳排放低,同时光合效率较高,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碳汇能力。据试验研究证明,不同植物碳汇效力的强弱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5]。而本例大量运用了常绿灌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固碳效力。

2讨论

研究表明,对道路植物景观碳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景观结构、植物配植形式等[6]。

2.1低碳道路植物种类的选择

从低碳角度出发,丰富种植群落植物种类,使之固碳效力增强的同时,优先选用本土树种。而彩叶植物较常绿植物固碳释氧效力强,适当增加彩叶植物的运用,在提升道路景观美学性的同时,可提高植物景观的碳效应。总的来说,寿命长、环境适应能力强、碳汇周期长、木质结构部分的比例大植物其固碳效力强。因此低碳植物景观营造中固碳效率快、周期长的植物也是设计的必需。

2.2低碳道路植物景观结构的运用

据研究,植物景观层次越丰富,固碳效率越明显:多层林>复层林>单层林[7],植物景观的固碳效率随着郁闭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加[8],建议优先考虑郁闭度高的乔木种类。道路植物景观以隔离、防护及动态观赏为主要功能,应以多层密林植物景观结构为主,配合其它植物景观结构。

2.3低碳道路植物配植形式的设计

一方面,自然式植物景观风格应作为低碳设计的首选,这是因为跟人工式植物景观相比,碳排放低,碳汇能力强。另一方面,优先选用吸收CO2和释放O2多的常绿植物。此外,落叶乔木固碳释氧效力也较强,适当增加落叶乔木的运用,因此需合理配植常绿与落叶植物。同时,由于大型乔灌木移栽过程中产生较大排碳量,应避免盲目运用大规格的植物。

3结语

虽然碳效应问题是目前植物景观营造的热点,但是应清楚营造道路植物景观的目的不仅是追求低碳效应,还需要满足其他需求和功能,追求植物景观多种效应和效益的平衡是笔者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卫珂,赵三星.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分析[J].南方农业,2005(9)

2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李冠华.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

4李想,李梅梅,马颖等。居住区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08(8)

5徐玮玮.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绿地树种配置及环境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

6包志毅,马婕婷.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中国园林,2011(1)

7刘常富,赵爽,李玲等.沈阳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净化效益差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4)

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4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而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问题。20XX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改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XX年12月7日—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20XX年3月5日召开的两会,低碳也成为会议的热门话题。这些都提醒着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减低碳排放量。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减碳意识还不强,对有关减碳方面的环保常识知之甚少。宣传和推广减碳行动,提倡低碳生活势在必行。对此,**大学生活园区组织了这次“低碳生活,绿色校园”宣传活动。以增强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倡导河大全体师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二、活动目的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绿色而又环保的新型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延缓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环境。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形式和环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低碳生活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村;浙江海盐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25-02

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1]。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农民低碳生产和生活,是建设新农村的本质要求[2]。因此,低碳农业在农村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发展低碳农业是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低碳农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1.1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区没有污水、垃圾的收集与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畜牧粪便、农药、化肥及其他农业废弃物较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能有效控制农村污染源,新能源沼气池的推广、有机肥的使用、缓释化肥和低毒农药的普及,可大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直接降低碳排放。随着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的日臻完善,农村环境村庄规划、村庄连片整治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使生活污水、垃圾便于集中处理。通过农业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确保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如加强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病虫、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应用清洁能源、太阳能温室大棚栽培等低碳农业的发展,可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2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

农业生态区园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园区内采用作物业、畜牧业、渔业交替,以及清洁生产等手段,同时与一定的工业或服务业(旅游观光业、餐饮业、物流业、沼气)等相结合,把一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生态园区不仅能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干扰,降低碳排放,而且在降低农业园区整体成本、提高园区农业效益上也大有优势。

1.3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低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高,以设施为载体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产出效益大,是高效农业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低落碳农业不再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是以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 安全、生态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能加快富民强村的步伐。

1.4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二新”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3]。

(1)发展低碳农业,能促进村镇规划。低碳农业要求土地和产业的双集聚,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高起点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市—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以及其他愿意进区的农户建设农民居住点,着重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为低碳农业发展创造空间。

(2)发展低碳农业,能优化人居环境。低碳农业要求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重点抓好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道路、电力、通讯、广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住宅小区真正实现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发展低碳农业,把握农村节能减排的契机

2.1以新能源开发为契机

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巨大,农村节能低碳经济可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换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低碳生活。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海盐县共有农村常住户8.49万户,常住人口28.68万人,能源——碳的主要来源是木柴、稻草、油菜杆和石化气。由于炉灶设计不合理,燃料燃烧不充分,木柴、稻草、油菜杆等燃料的含碳量较高,热量的利用率低,燃烧后产生大量co2,燃料的消耗量相当大。虽就单个家庭而言,其排放的碳较小,但总量巨大。据专家测算,来自农业的cod的排放量已占全国43.7亿tn总排放量的67%。因此,推广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低碳炕,加快省柴煤灶(炕)的升级换代,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已是总排放量低碳生态经济的当务之急。

农村低碳减排的一项最引人注目的工程是发展农村沼气,海盐县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该县是养殖大县,母猪年存栏8.34万头,生猪年存栏56.59万头,羊年存栏8.15 万头,家禽年产295.75万羽(其中肉鸡244.12万羽,肉鸭51.08万羽),规模养殖场有10多家。其中,青莲“膳博士”,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圈养方式,年出栏132.956万头。全县年产生禽畜粪便数百万吨,若不加处理则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而大力扶持、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利用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扩大沼气用户量,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1个10 m3的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500 m3,年处理人畜禽粪几十吨,可解决农户10个月的生活燃料问题,年节省薪柴3 t,节电600 kwh左右。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肥料。1个沼气池年产沼肥相当于200 kg优质复合肥。如果8万名农户都能利用沼气池,年节省薪柴可达25万t、节电逾4 500万kwh、节肥1.3万t,节支增收1.2亿元以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如果发展用户7万个(占总户数的70%),年产沼气每年可替代标煤2万t,减少木柴、稻草、油菜杆等燃料22万t,降低碳排放量上千吨。政府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采用每建1座池补助1 000~2 000元的方法,激发农民开发利用再生新能源的热情,使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发展农村低碳经济,还应该加大对生物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应用[4]。海盐县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但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还不高,仅占农户的26%。如果普及率达到90%(7.8万户农户),年可节燃煤近4万t。

2.2以绿色有机农业开发为契机

在广大农村建立起高效的耕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耕作制度、促进节能低碳,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5]。

据测算,生产1t氮肥需消耗1.4 t标准煤,全国氮肥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减少氮肥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250万t标准煤。大力推广适合海县大田作物生长的缓释肥,在节能低碳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节本增收减排。

另外,海盐县低碳农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清洁生产。一是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工作。全县有测土施肥服务站7个,专职测土配方施肥咨询员7个,庄稼医院200家,可有效地帮助农民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积极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大量使用沼渣、沼液等绿色优质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肥。全县有注册有机绿色品牌农业5个(膳博士肉、六里香茶、澉浦蜜桔、嘉兴万好船菜系列绿叶蔬菜和友邦绿色农产品),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三是倡导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积极探索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

2.3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

现代农业园区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6]。现代农业园一般包括设施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观光农园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园区建设。海盐县目前有各种农业产业园 13个,其中有以生产葡萄、梨、桔子为主的果园 5个,面积1 066.67 hm2;以生产各种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园4个,面积8 666.67 hm2;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有4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域达2 000 hm2,其中,特种水产养殖(虾、鳖)面积666.67 hm2。全县农业生态园区累计共投入1.43亿元,拥有资产4 381.42万元。2009年农民销售农产品7.14万t,实现销售收入6.15亿元,园区实现利润530.13万元,这些园区已成为农民种植、养殖的示范基地,也成了推进农村节能低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治环境污染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低碳农业的示范实例。

2.4以土地流转为契机

低碳农业与土地规模经营密不可分,海盐县在土地流转和农业招商中,一直秉承低碳、高效、绿色的原则。低碳农业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一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海盐县3.33 hm2以上规模的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509.27 hm2,催生了34个规模经营主体,平均经营面积达到14.93 hm2;二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全县统防统治面积已达1 994.67 hm2,比2009年增加1.15倍;机插秧面积达到478.03 hm2,比2009年增加1.35倍;三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海盐县流转土地平均租赁费在7 950元/hm2左右,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近1倍。使农民可全身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发展,一些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四是低碳农业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由原来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企业化管理转化,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已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公司、41个新型农场主和大户投资到农业中,2009年投入达到4 489万元。

整理

3参考文献

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6

[摘要]本文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特点,结合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特征,提出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碳汇农业;运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的低碳农业发展途径,据此优化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我国低碳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农业生态系统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所谓“现代化”,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愈来愈大,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全球屡屡出现灾难性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健康安全,农业生产受到的危害尤为严重。例如,早在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约27万公顷水稻受高温危害,占水稻总面积近50%,空粒率平均约40%,严重的达90%,损失惨重。[1]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有关研究指出,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吨下降14%—23%。

另外,气候变暖会使病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气候变化还会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本文认为,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与挑战,从农业特点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低碳”理念走入寻常百姓视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何谓低碳经济?目前国内外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认识,基本都是从能源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和探讨。其实,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和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明确人类发展每个阶段的碳约束水平,进而保障人类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全人类的社会福利水平。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核心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生态平衡。具体来讲,低碳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所以,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基于化石能源的,而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直接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引发碳的高排放,改变了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未来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的碳脱钩。

第二,低碳经济的初级目标是实现低能耗。受目前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是无法摆脱化石能源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碳排放量),通过碳汇储存行为,控制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必须改变人类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降低人为碳通量,实现低碳生活模式。

第三,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最大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深入理解和分析自然资本的价值所在,避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行为,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低碳经济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环境容量,物质平衡等,同时还要遵循经济规律,如供求规律、边际效用理论、资源稀缺性等。低碳经济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甚至无碳能源开发,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类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目标是建立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低碳农业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2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现实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是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实现农业发展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以及按照人类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它具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具体来说:首先,农业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半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它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有用性。就是说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是各个组成要素综合成生态系统之后,才能发挥出来的有用性;二是用途多样性。就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多样化的,只有发挥作用的大小之分,即效用是多样化的。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因此,它在提供的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更强的空间固定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栽培方式、耕作制度以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限制。农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只能在相应的可影响范围内发生作用,通常仅在一个较小空间尺度和有限时段内有效提供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农业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更大。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特点,决定了其提供服务功能的能力高低与人类农业生产方式、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三是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不及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提供人类所需的产品,其他形式的服务功能是农业生产的外延。四是农业服务功能的效用边界更易界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私人物品特性。

农业区域以及农业生产类型都是由人类决定的,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其效用边界更易确定,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五是农业服务功能具有易变性和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系统,其服务功能的持续有效性和人类需求密切联系,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服从社会、经济的共同需要,因此,为获得最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变动性远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农业系统主要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作物种群及田间相关生物构成,营养结构简单。这种易变性和单一作物模式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管理活动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不可能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长期有效地提供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六是负面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易受到人类干预和影响,一旦人类干预过度或者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更为复杂和困难,其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总之,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积极干预自然,依靠土地资源,利用农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田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人类所需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参与及主宰下,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结合而成的,具有多种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和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低碳农业的目标。

二、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最终方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近几十年来,各国靠高碳农业迅速增加了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如不断开垦农田、连片种植、扩大耕地面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除草剂、兽药、设施等工业化产品,但同时也带来温室气体排放过大,自然植被、森林、湿地、草原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

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做出重要承诺: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达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为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确保社会稳定,决不能以降低农业单产、农民人均收入或减缓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技术推动、组织经营、产业集群、市场拉动、政策保障,才能大力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可以说,低碳农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诠释。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

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低碳农业一方面遵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特点,合理适量地采用经济、技术措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需要,合理投入各种资源和能源,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第二,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

由于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资源越来越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同时现代循环农业又形成了较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收益来说,整体效益迅速提高,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需求。

从低碳农业应具有的特质出发,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要注重以下环节:首先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淘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落后技术,积极进行规模生产,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平衡。其次,积极调整农业生产中的能源结构。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是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既要充分进行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又要充分进行风能、地热能、水能等低碳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获取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优化农业生产工艺路线,采用新型技术,耦合农业产业链,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深入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碳储存和碳循环利用。

第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中的废弃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循环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节约农业生产中的能源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和无害化。第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保障低碳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引导和影响农业参与主体的行为,推动现代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的发展,利于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构建绿色化的农业生产系统,保障农产品安全,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低碳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一)以碳汇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创新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远远大于呼吸作用排出的CO2,因此,农业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碳汇产业。

C4作物光合效率明显高于C3作物,但光呼吸明显低于C3作物。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通过基因工程将C4光合途径的关键酶转入C3作物,以大幅提高C3作物的光合效率。科学家Ku等将整个玉米相关的PEPC基因用农杆菌方法转入水稻,该植株PEPC活性比对照高110倍,甚至比玉米高2—3倍,增产35%。但真正应用到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转基因植株都只携单个C4基因,还需要将不同的C4转基因聚合在一起,目前水稻上利用有性杂交等方法聚合PEPC和PPDK这两个C4基因的工作已在进行。[3]我国每年生产用作氮素化肥的合成氨约两千多万吨,但这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氮素化肥生产伴随着大量能源耗费和CO2排放。目前中国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占62%,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度电;用煤炭气化每生产1吨合成氨需消耗原煤1.4吨。目前,全球的氮肥生产耗费世界总电力的3%—4%,且农作物只能吸收氮肥的1/10,土壤长期施用氮素化肥会造成严重的水源和空气污染、土壤板结。而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通过固氮酶能有效地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可被豆科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据测算,氮气占空气总量的79%,大气中氮素含量为3.86×1015吨;①据估计,全球的生物固氮每年可将1.75亿吨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大大超过了全球的工业固氮量。如果农作物固氮能进入实用化阶段,仅免施氮肥一项,就可节省大量电力能源并大大减少土壤和水质污染。我国华中农业大学一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大豆根瘤菌的基因转移,获得了“高效固氮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HN32’新菌株”,在大豆的大面积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增产效果。但短期内很难通过基因工程将固氮基因和固氮能力从豆科植物成功地转移到非豆科农作物中。我国科学家应用植物生长素引导根瘤菌进入小麦等作物根部,也形成根瘤并有较低的固氮能力。[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对水稻、玉米、小麦和高粱等非豆科作物的联合结瘤固氮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地分离出一批具有高效固氮功能的联合固氮菌株,如粪产碱菌、稻黄杆菌和固氮螺菌等。我国学者提出的“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结瘤固氮控制模型”的研究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

(二)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树立资源节约观念,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节地。

一是采用速生丰产优质品种,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可采用育苗移栽、套种复种和温棚地膜等农艺性和保护性工程措施以延长生长时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一年多熟;大力发展肉、乳产出率较高的速生优良畜禽,采用科学安全且符合动物福利的配方饲料、隔热增温、合理密度、最佳出栏时间等饲养管理措施缩短饲养周期。二是利用农作物、林种之间特有的共生互利、相成互补关系以及高矮胖瘦、喜光耐荫等不同生长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间作混种如玉米大豆间作,道路渠旁等发展农田林网,发展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如稻田养鸭、林粮间作、林下种菇、果园养鸡等。

2.节水。

在果树、保护地及高效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智能化微(滴)灌技术。平原农区做好灌排、机井、渠系、管道布局及其配套,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水肥药联用。丘陵浅山区大力发展雨养农业,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如选育和推广抗旱高产品种;利用梯田、水库、集雨窖、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及管道喷灌、膜下滴灌技术;增施有机肥,采用避旱种植、免耕直播、秸秆和地膜覆盖、土壤保水剂和植株蒸腾抑制剂,减少蒸发,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3.节肥。

积极推广“站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一条龙服务模式”;土肥、农技站测土配方,肥料企业组织生产,农村农资连锁店销售服务等。

4.节能。

利用保育化耕作、精准化种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工厂化生产、合作社组织,实现节能减耗,降低成本。多用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推广耕种施肥除草、收获脱粒粉碎等联合作业,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农民合作采购农资、农产品储运销售加工;高效益的瓜菜、花果、养殖等项目,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或畜禽棚舍进行工厂化生产;作物病虫、畜禽疫病的预警防治因专业性强、风险大公益性强,应由县乡农业部门和专业公司承担。

(三)以循环农业为核心,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循环农业就是利用农林牧工产业共生、产业链条延伸增值,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节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Reduc-ing),确保水、土、植被等资源自然恢复更新,减少自然灾害。二是充分利用农林牧、种养加、储运销等产业协同共生、生产链延长增值、加环增值增效减耗、能量多级利用等原理,来实现产品再利用化(Reusing),确保产品最大限度增值和绿色安全,分散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方式,利用产业之间主副产品与资源、废弃物与资源的横向耦合关系,构建以“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林网保护、畜禽粪便沼气化、施肥绿色有机化、加工废弃物资源化”为基础,以“种植业作物秸秆畜禽养殖三沼工程绿色有机肥种植业”为主要循环链条,农林牧、种养加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链网结构,实现废弃物再循环化(Recycling)和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循环农业的关键是,利用优良品种和双高一优种养技术,大幅提高农作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和转化率,生产尽可能多的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和秸秆;通过农机复式作业实现部分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秸秆氨化、青储和规模化、小区化或工厂化畜禽饲养,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培肥地力,减少精饲料消耗;通过秸秆气化、成型燃烧、种植蘑菇、加工板材和造纸,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通过农田林网增加蓄材量,改善农田小气候;通过改善种养条件、加强疫病防治、安全用药、注重动物健康福利,实行干湿分开和雨污分流、人工捡拾清粪加水冲直接入池等清洁生产,畜禽粪便沼气化、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发电、废水废气无害化处理等,实现农畜产品安全绿色(疫病和有害微生物、农药兽药和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达标)、优质优价。

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许多传统农区采用了“猪厕沼菜四位一体”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庭院发展日光温室蔬菜,温室内一侧建猪圈、厕所和沼气池,人畜粪便直接入池,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可为生猪补充能量,为温室增温,CO2可提高蔬菜产量,沼气照明做饭、沼液叶面喷施、沼渣肥田,既生产无公害蔬菜,又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户收入。此外,猪沼粮(果)、稻田养鸭(蟹)、桑基鱼塘、秸秆—食用菌—废菌棒—草皮花卉底土等模式也可以借鉴。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称,在2010—2050年,发展沼气替代生物质能和煤炭可使CO2年排放减少307.77—4592.80万吨,SO2年排放减少13.11万———98.87万吨。①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2650多万户,相当于农业、农村减排CO24400万吨。退耕还林还草、减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也能极大地增加我国的碳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施用这些化肥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要想抵消剩余80%的农业排放———如牲畜肠道发酵、稻田、生物质燃烧和粪肥处理———要求耕地的固碳率达到400千克/公顷/年,牧场则需达到200千克/公顷/年,生态农业系统可以做到。

(四)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按照产业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原理,通过农户、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实现关联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即以园区内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利用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生产的主副产品或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减少园区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同时实现规模经济,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优化配置、循环生产有序进行,形成园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农业园区主要的关联产业链条是:

(1)主产业链,粮食饲草种植饲料生产加工畜禽繁育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储运销售。

(2)支产业链,屠宰分割皮毛骨血皮毛制品和骨味素、骨粉、肉粉、血豆腐及生物医药制品。(3)循环产业链,作物秸秆、饲草青贮饲料(直接还田、秸秆发电)畜禽养殖;下脚料蛋白质饲料;养殖粪水三沼、IC、UASB等无害化处理沼气发电、有机肥、灌溉无公害农产品;屠宰加工废水UASB和CASS等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或灌溉沼气发电农田;产品杀菌热废水及空调冷凝水回用;包装回收加工。

双汇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技术装备创新,实施增值、减污、降耗、综合利用四大工程,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品精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打造原料及废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大力抓好节能降耗,打造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开发利用废弃物,构建畜禽循环经济园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双汇集团按照上述要求,每年利用屠宰加工剩余的1.26万吨鲜骨,生产4800吨天然骨素和2200吨骨味香精;利用剩余的1.28万吨骨渣,年产骨粉和肉粉各2190吨。收集回用肉制品加工的杀菌热水,年节水275.88万吨,节约蒸汽2.61万吨;3个养猪场日产沼气8700吨,年发电725万度,产余热蒸汽3436吨;利用屠宰加工和肉制品加工的废水处理,年产沼气2.5万吨,年发电1944万度,产余热蒸汽1.38万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①双汇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很值得农业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域借鉴。具体流程图参见图2。

(五)注重相关制度创新,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建设低碳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把环境作为资源存量和容量及自净能力无限的垃圾场、资源市场价格偏低、污染排放成本过低,温室气体可任意排放、经济行为主体没有“减排增效”的经济动机和社会责任。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要靠政府的强制干预,而且要让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即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实现农业低碳排放。具体措施如下。

1.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实行承包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如30年延长到70年等,依据产权理论赋予土地承包者完整意义上的经营权,即除买卖之外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如自愿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并享有由此带来的收益;加强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流转市场,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循环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等。据我们实地调查,河南省焦作市的喜耕田农机合作社,拥有各式农机六十多台,与农民签订土地托管协议,夏收和秋收后,合作社返给农民小麦、玉米各1000斤,农民按每年每亩780元的成本钱支付给合作社,增产部分归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科学种田、机械化作业,亩产达1200斤,比农民种植增产100—200斤;此外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资获得优惠,亩投入可节约100元左右。

2.明确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产权,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和公众听证、行政审批和拍卖竞标等方式,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损害成本的资源、能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开征碳税,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以改变农业生产者的不良偏好,有效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如农业节水方面,明确地方政府拥有本辖区内水资源的调控、分配、管理和监督权;用水户按分配的指标和相应价格拥有用水权;以乡村为单位建立农业用水协会,在水务局授权下,协会将分配的水量细分到农户并发放“水权使用证”;节约和剩余的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参与交易、转让;建立节奖超罚机制,以平均亩次灌水量(±5%)作为奖罚浮动定额。环境保护方面:完善排污许可证和收费制度,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放权交易制度,充分体现“生产者责任延伸”和“污染者共同付费”原则,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方位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3.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低碳农业项目;运用公共财政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物业化管理等。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实施低碳补偿政策,激发发展低碳农业的内在动因和持续动力。

4.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核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解决发展低碳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粮农组织的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称,通过此种低碳融资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亿美元。[6]我国畜禽养殖业第一个向联合国提出申请的CDM项目诞生于河南省牧原公司,该公司以水田等6个分场的沼气工程为主,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进行CDM项目合作,2007年10月2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的网上登记公示,8周后自动注册成功,年减排CO211.05万吨,每吨10.5美元,合计年收益116万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国家,全球最大的CDM市场减排量的最大供给者,应该抓住机会促进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转让,同时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农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以期在低碳农业技术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此外,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农业技术,加以培训、示范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气候变化威胁粮食安全低碳农业应运兴起[OB/EL]

[2].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OB/EL].

[3]滕胜等.C4光合途径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M].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2).

[4]陈超.根瘤菌———生物固氮明星[N].科技日报,200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