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市场营销 职业化 班级管理

随着目前市场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职业化管理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参照企业的运营模式,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创建创业团队,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将整个班级以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不再使用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等进行班级管理的构建,以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企业化的名词作为班级管理的运作体系,并且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实践,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人,最终达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的。

一、职业化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将职业化管理应用到日常班级管理中,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择业意识。从大学初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不仅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班级环境与企业环境更趋近,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各大高校应该重视职业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职业化班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应用于日常班级管理中,实现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对接。进行职业化的班级管理,有利于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职业化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惯用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班级的高效管理[1]。

二、职业化班级管理的组织模式

在班级管理中借鉴企业的组织模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营销团队,每个营销团队中设立一个主管,对营销团队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并且设立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总监等相关部门及职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团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三、职业化班级管理的措施

职业化班级管理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和实践不仅需要班级内部的协调和努力,更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首先,学院要对职业化班级管理进行经费的支持。实践费用由学生和校方共同承担,以促进职业化班级管理实践的顺利进行。其次,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要给大学生提供创业环境,支持大学生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创业实践,并对他们的创活动加以引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业团队,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和财务运营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顺利进行。同时,各创业团队要不断地进行竞争和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发展[2]。

四、实行市场营销的模拟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以理论知识为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更没有采取模拟企业管理组织形式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上的漏洞和不足加以指导。

1.开展销售大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各个团队之间开展销售大赛,每个销售团队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产品在课余时间进行校内或者校外的销售。以月或者学期为单位,进行销售成果的评比,对业绩好的团队进行奖励,对业绩不好的团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让大学生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团队认知和专业技能。每个营销团队选择销售项目之后,要对相关的负责教师提供文字形式的报备,并且完善销售团队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

2.模拟电话营销

教师组织学生在期末开展电话营销大赛,模拟电话营销,掌握电话营销的技巧,并评选出大赛的前三名,予以奖励。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电话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职业技能[3]。

3.模拟招聘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重视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定期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对学生在模拟招聘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

五、结语

职业化的班级管理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化的班级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应用到日常班级管理中,满足大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申长永.市场营销专业实行职业化班级管理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95-97.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高等教育

0引言

高校班级是由个人特性基本形成的地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性独立的学生群体组成的集体,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思想上相互影响。高校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或者辅导员通过适合该班级的方法以组织、协调、实施计划来完成对班级成员的管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而达到教育目标和育人目标。

1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我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实施班级管理制度,以班级管理为单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班级成员来源广泛、住宿分散、上课教室和时间不固定等原因,使得高校班级管理难度加大。高校中班级观念淡化,使得高校班级管理功能退化,措施弱化。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有着极大的依赖,使得大学生在对网上信息资源获取的同时,思想冲击加大,导致部分大学生消极、悲观、爱国主义淡化、集体荣誉感丧失,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没有生活目标,学习动力减弱。总得来讲,我国高校班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班级学风有待加强。在经历高考之后,大多数大学生都将大学看作是乌托邦,大多数大学生首次离开父母,离开成长的环境,开始对新的人生阶段跃跃欲试。大学生在这时视野开阔,思想开放,自控能力弱,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而大学的学习需要靠学生的主动完成,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学习主动性减弱,失去学习目标,更有部分大学生迷恋于社交活动或网上的虚拟世界。大学生班级缺乏良性竞争,班级内部缺乏有效自我管理。高校的促学机制和竞争主要集中在奖学金的评选。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自主逐年提升,奖学金种类也逐渐增多,为高校班级的评奖评优带来更多挑战和机会,班级内的学习好的学生经常被经济贫困的学生挤掉评优名额,这样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不关注学习,而将目光放在如何获得奖励上,这样的不良思想和竞争为班级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班干部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着和班级氛围形成的带头者,由于评奖评优的问题和本身工作经验不够,方法不当的原因,导致工作只着眼于完成当下任务,缺少人性化,使之失去威信,班级管理失去效用。

2高校管理问题产生因素

高校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管理投入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班级缺少科学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完成班级考核,未能建立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也不彻底[1]。班主任、辅导员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忙于应付各种日常性事务,缺少对班级管理的投入和研究,使得班主任和辅导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中,导致学生思想觉悟不高,为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缺乏。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大学生所在的年龄段正是亲年的初步定型期[2],是人的自我意识从少年走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多元,容易对这时期的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我人格独立、自我性格张扬有强烈的愿望,行动和思想上产生独立行为和意识,集体荣誉感减弱。家庭教育对高校班级管理的作用产生了限制。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其的影响巨大,我国父母的普遍特征是全力帮助学生学习,考出好成绩,受这种观念引导,学生也同家长一样忽视了除了学习考试之外的事情,认为学习成绩就可以,忽略了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缺少自我培养意识的形成,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对于集体生活经验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对自我人生的规划。我国大学生都是从高考大军而来,在大学之前,学生的目标是考个好大学,而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不知道人生目标是什么,大多数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都交由家长代为填写,对所学的专业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缺少前进动力,生活随意挥霍。进入大学后,学校老师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做了整体的指导,但未受到学生重视,同时,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的个别指导建设不足。班级活动缺乏创新。高校班级组织形式单一,经费有限,基本依靠班干部、学生党员的带动促成活动,经费也由班级成员的缴纳,而学校的各种社团举办活动精彩丰富,经费充足,使得班级学生将活动的兴趣转向学校各类社团,而对班级活动缺少积极性。此外,除了班级和社团活动之外,班级同学小团体现象严重,很多学生乐于在小团体中开展娱乐、学习、体育互动,将时间全部投入这些小团体的繁多且杂乱的活动中,占用了个人的时间、精力,对班集体活动毫无兴趣。以上原因导致了,班级活动参与度不高,活动的组织者没有兴趣组织,班级活动简单无味,活动的形式大于实际意义,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班级活动越来越少,班级成员之前缺少交流。我国高校班级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面对新形式的班级管理挑战,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高校班级管理需求,高校班级管理需要转变思想,改变模式,从学生思想入手,树立期人生目标,培养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管理制度入手,制定合理实用的班级管理规定,完善评奖评优制度,奖惩结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莎,王静,等.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机制创新型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27.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 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36-02

高校班级是由一群各自人格特性基本定型的学生组成的集体,其成员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的扩招及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的改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致使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新形势下,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班级缺乏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大学基本是首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开始,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独特,很多学生不明白如何与班级同学相处,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班级认同及归属感不高,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

(二)班级小团体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大学生为班级服务意识较弱,考虑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得失。我们常常看到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或是以几个人为组织的小团体一起办活动,对班级活动置之不理,集体意识缺失,造成班级四分五裂,班级工作很难开展。

(三)班级内部缺乏沟通

现行高校的班级管理还是固定死板的传统模式,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向主要班干部传达某些通知,沟通存在普遍单向性,不注意学生意见的反馈。班级内部同样如此,班干部既要传达老师的安排,又要保证班内成员按时完成,同学之间总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互相不理解。

(四)班级学习氛围不浓

当前大学生视野、思想相对开放,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自控力逐渐弱化,加之大学管理相对开放自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慢慢减弱、学习兴趣逐渐淡化,学习失去方向,大学期间未踏入图书馆大门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宅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事事。

(五)班级缺乏良性竞争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奖助学金评比方面。近年来,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提高,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学生之间不去比较学习好坏,经常对比家庭贫困程度,致使学生氛围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还有,多数学生不关心班级同学学习,只关注自己,这种非良性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情绪,而且给班内成员间带来摩擦。

二、高校班级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班级成员个性化凸显,集体意识不强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青年的初步定型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从少年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伴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受多元文化影响较大,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张扬的愿望,具有突出的自我个性,在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也喜欢独自相处,集体意识不强。

(二)家庭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与其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的教育中,很多学生父母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读书,考上重点大学,除了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他事务很少触及,这些学生缺少与人相处的经验,不知道如何过集体生活,如何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

(三)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顺利进入苦苦奋斗的大学之后,在学习上便没有了目标,感觉已经实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最高追求。家长及学生本人都认为已经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从此丧失进取心,挥霍生活随意而为,在班级里形同散沙一般,不利于管理。

(四)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或辅导员通常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规范学生各种行为及思想,矫正各种不合要求的不良行为,班干部只从事督促的活动以满足老师,班级其他成员只关心关系到自己的那部分事情。这种管理制度和方式不利于个体发展,致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减弱。

(五)集体生活之外的“吸引力”生活繁多

如今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团、运动等传统单一的集体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有电脑、网购、旅游、KTV,有宅生活、“两个人的世界”、打工生活、小团体生活等。这些“吸引力”生活方式繁多且杂乱,很多学生不能辨别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班级的归属感渐行渐远。

三、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制度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班规、民主参与制度、班干部守则等。制度一经建立,必须强制执行,使其成为班级成员的行动指南,要引导大家把被动的遵规守纪变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制度的落实需要所有成员参与,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就需要班级建立监督考核小组,监督大家遵规守纪情况,及时考核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在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制度要有可操作性,简单精练可行;第二,制度是为管理服务的,要做到全面公平,使班级管理目标规范化。

(二)组建班级成员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

班级的整体建设,必须依靠一支班级成员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组织保证,能促进班级管理的高效运行。一方面班级内部设立各种干部角色,使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管理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将心理委员正式纳入班委会中来。心理委员作为基层心理工作者,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心理活动,使同学们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进行人生探索、自我成长探讨、学会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等,同学们的积极表现必然会支撑班级的进步发展。同时,建立班级成员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社会实践档案,汇总每个人的信息,来辅助实施班级和个人绩效的管理及动态评价。

(三)建设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利于班级凝聚,便于班级管理。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学习效果明显。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通过设立班徽、班歌、班训等具有特征符号的概念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产生班级认同感;也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页、微博、QQ群等方式加强班级同学交流,动员学生积极构筑网上精神家园,每周或者每日定期开展网络交流,畅所欲言;亦可采取轮流班委的方法,强化班级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让其感受不同职责所要求的不同素质概念,使其自觉投身班级建设的队伍中。班级文化的建设方式多样,需要班级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四)狠抓学风建设

为把班级建设成为团结向上、学习优秀的良性集体,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广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水平,狠抓学风建设,建立良好奖评激励机制及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措施,多角度、多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广泛依靠学生家长,共同督促学生成长进步。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如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他们对班集体的消极的辐射作用会很大,班级应高度重视,积极联系班主任单独教育帮扶。

(五)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之余,各班级应该开展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活动,积极动员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这对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活动应该做到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泛,要有班级联欢、素质拓展、团体郊游等文体活动,也要有心理主题班会、专业研讨学习沙龙等学习活动,从多个方面广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相关技能水平,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意识。久而久之,班级所有成员就会自觉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

(六)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有效指导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干部队伍的带领以及班级所有成员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有效指导。班主任或辅导员是班级学生接触最多的学校老师,他们掌握着学生的个人信息,指导着学生的大学发展方向,对他们的人生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做好指导、调控工作,给学生更多的自,充分唤起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提供尽情表达自己意愿的氛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总之,班级建设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个和谐、高效、团结的班集体在班级成员的成长成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加大学生活动投入力度,适时有效指导各班级建设,制订相应激励措施,使班级建设真正为我所用,在学校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给予正向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班级建设管理 网络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班级是高校重要的施教和管理阵地,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其他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交流所依赖的集体。在学校层面,班级是学校进行有效纵向管理、实施有序教学组织的主要基础; 在学生层面,班级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加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建设管理,有助于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教育超重压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功效。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高校班级观念有所淡化,措施有所弱化,功能有所退化。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措施,以强化班级建设为目标重构班级建设管理的全新工作体系。

一、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突破困局的可行性选择

(一)高校班级建设管理“三大”困境

一是信息衰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校―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信息传递模式向学生个体传递信息。但是,信息传递载体以口头为主并且传递层次过多,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真实度和准确性,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甚至信息失效。二是沟通不畅。由于高校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一直客观存在,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普遍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三是管理缺席。由于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的加大,辅导员无暇顾及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班级建设管理,辅导员大多将班级建设管理工作委派给班级干部。

(二)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突破困局的可行性选择

面对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的困局,基于网络的班级建设管理平台应当成为一种可行性选择。一是网络管理平台能够突破管理层次的障碍,真正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传递,绝对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度和准确性。二是网络管理平台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班级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三是网络管理平台能够为班级成员营造虚拟的“网上班级”,引导班级成员全面参与到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来。四是网络管理平台能够为辅导员提供有力帮助,使辅导员能随时随地了解班级情况,精确掌握班级各方面的即时数据与历时数据,准确把握班级的当前状态和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建设管理工作。

二、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思路

高校班级建设管理平台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与班级建设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数字化处理,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对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与统一的权限控制的班级建设管理工作平台。

(一)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功能实现模块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网络管理平台包括会员注册管理、信息与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班级创优业务管理以及搜索引擎五大基本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班级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一是会员注册管理模块是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的底层架构,用以注册生成虚拟网络班级; 二是信息与管理模块为各班级提供良好的立体式展式平台,每个班级可通过独立的班级子网站班级基本信息、新闻信息、优秀事迹以及班级相册等; 三是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模块以网络化手段实现班务公开化、班费公开化以及资源共享等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操作; 四是班级创优业务管理模块实现高校先进(优秀)班集体评优工作的方面积极争先创优; 五是搜索引擎模块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归类,支持各级用户根据自身权限的不同进行信息检索。

(二) 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用户设置层次与管理范式

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核心主体是自然班级。按照现有高校班级管理的基本状况,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管理平台设立学生工作处用户、院系用户、辅导员用户、班级管理员和一般班级成员五级用户层次。五级用户围绕班级中心,对班级产生指导、监督、管理等有效作用,可以促进班级的建设和发展。

学生工作处用户层次主要负责平台的系统管理维护和班级建设指导监督; 院系用户层次对本院系内的班级按专业、年级进行统一规划性管理; 辅导员用户层次主要负责所管辖班级的工作指导、监督管理、日常事务处理以及班级创优业务的受理等; 班级管理员为班级管理平台的主体用户,全面开展班级建设工作; 一般班级成员可全面参与班级建设,并对班级工作的开展进行民主监督,如图2所示。

图2 管理网络平台

通过建立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将班级管理网络化、系统化、快捷化,拓展班级管理的空间和深度,大大提高了规范班级管理和实施班级考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特点验证与延伸效果

(一)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特点验证

成都某所大学自2008年研发并启用班级管理系统以来,完整实现了班级建设管理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实现了对班级各方面信息的适时采集和管理;二是为每个班级提供了展示班级风采的网络空间;三是辅导员和导师能适时、有效监督和审核所管理班级的工作情况;四是各院系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适时查询各班级详细情况;五是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从系统运行过程来看,基本达到了系统预期设计目的。

(二)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延伸效果

基于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的班级建设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开展创建先进(优秀)班级活动、实施班级考核制度与措施两个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条理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绩优更加明显,切实推动了班级建设管理。一是基于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开展创建先进(优秀)班级活动,推动班级管理标准化。再次,要求从班级思想教育、学风建设、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开展、班级特色与创新六个方面提出创建计划。最后,要求各班级在创建过程中,逐步完善符合本专业实际的班干部选举、班会、班级活动、班费使用等规范化制度。学校从“四个结合”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班级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班级评优相结合,将考核标准与创建目标相结合,将考核过程与创建过程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考核,有效地调动各个班级参加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在创建过程中的创造性。

四、构建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的现实意义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是大学组织功能开发与拓展、教师与学生进行教育信息交流最基本的平台,对大学生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建设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积极构建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网络平台的实施与开发,不仅合理规避了传统模式中高校班级建设管理中客观存在的明显弊端,而且还拓展了以班级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化内涵与拓宽渠道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班级公约;高职学生;班级管理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管理在这个社会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专业为纽带而形成的行政班级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主阵地,更是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有效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际,探索适合班级自身特色的“班级公约”,是推动学生充分实现自主管理,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有益尝试。

一实施“班级公约”的背景分析

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形成行政班级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细胞”。然而,班级管理主体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能不清等问题是班级管理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阻碍因素。

(一)班级管理主体角色定位模糊的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校、院系的管理者、辅导员。以这种观念为指导的班级管理工作模式必然出现领导、辅导员的积极主动与学生消极被动的单向度管理,不利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能不清的问题

就近年来高校引进辅导员工作制度而言,往往是定义为“政治辅导员”。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辅导员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工作理念指导,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才培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是单一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将辅导员工作范围扩大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辅导员的功能由“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助”学生自我管理和“引导”学生成长转向为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传达与完成上级部门部署交代的工作任务。这就造成了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辅助”和“引导”关系变成了任务布置与任务完成的僵硬关系,不利于辅导员的“主导”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功能发挥。

二实施“班级公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班级公约,是指专业行政班级在班级成员经过充分地酝酿,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形成的关于班级荣誉维护、班级日常生活的规范、班级成员个人修养的养成以及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共识,并经全体成员通过并签字实施,且由班级公约监督委员会监督执行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成文管理制度。由于班级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学生双向互动、多方面融合的过程。因此,充分尊重学生自我管理的合理诉求的班级公约是增强班级管理成效,优化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管理目标一致性原则

学生通过班级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成长目标与辅导员通过班级管理实现辅助、引导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成长的目标应一致。

(二)管理组织稳定性原则

班级公约监督委员会作为班级公约的监督执行方,其产生来源应区别于班级团学组织机构。要确保选举产生的公约监督委员会组织的公平、公开、公正。

(三)管理激励机制动态性原则

班级公约的确立一方面是为了形成班级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更是为了鼓励班级成员在班级学习生活过程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因此,对遵循班级公约的成员“典范”进行适当激励是让班级公约有生命力的必要措施。

(四)班级文化同构化原则

95后学生的成长背景突显个性化特征与班级公约突显班级整体文化二者并非对立矛盾,而是可以有机融合同构化的。因此,形成班级公约的过程中结合班级成员的实际情况及合理性诉求是达成班级文化与成员个性化同构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三实施“班级公约”的实践价值

(一)班级公约有利于突显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各专业班级是在校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最为频繁和基本的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风气和习惯。同时,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是大学生由中学阶段的外在力量管理过渡到成年人自主力量管理的锻炼平台。因此,在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指导下的班级公约是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潜在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

(二)班级公约有利于发挥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从辅导员工作的宗旨角度出发厘清角色,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重心应是“辅助”学生自我管理和“引导”学生成长。所以,强调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规范上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班级公约有利于辅导员突破传统单向度管理模式下的工作瓶颈实现主导地位的“归位”,而且为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锻炼和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

(三)班级公约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班风

班级公约是建立在班级全体成员充分酝酿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成员学习生活行为规范和集体要求并对班级每个成员有约束力的成文公约。它不仅反映了学校、企业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规范性要求,也是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尊重班级成员差异基础上确立的符合班级自身实际和班级目标利益的规范性文本,是良好班风形成的有效载体。

(四)班级公约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生不仅仅要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刚入学的新生,通过参加社团的形式可以使他们由归属感到认同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五)班级公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加强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及规划,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树立良好的学风。高职生寝室不仅是休息居住的场所,而且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指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高职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总之,班级公约的价值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之间的自我约定、自我管理上,其约束的职能要远远放在“约定”之后。换句话说,只有学生源自内心的相互约定,才会带来学生之间自主、自发、自觉的相互约束,这也是班级管理的较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祥.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教育探索,2015(8):52-54

[2]钱莹,赵霞.浅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才智,2014(2)

[3]周志和.浅谈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

[4]陈顺吉,陈璐,张怡莎.浅谈高职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应用[J].教育,2016(12):00126-00126

[5]盛祺来.浅析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J].才智,2015(25)

[6]孙学武.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J].科研,2016(11):00067-00067

[7]吴燕芬.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J].速读旬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