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转贴于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经逐渐的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去,人们也深刻的认识到仅仅通过环境污染指标并不能够对社会、环境、经济与人口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进行准确的反映。本文就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并以河南郑州新区为分析实例,研究和讨论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1、指标体系的建立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而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推动和促进其生态建设的进程,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想,从而推动环境保护计划的落实。此外,还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比较,吸收国外的成功、先进经验,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2、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

1)科学性:即必须在科学基础上进行构建,从而明确指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规范测算统计的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代表性:即评价指标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的特征与状态进行反映。

3)层次性:即根据对各个方面评价的详实程度以及需求不同,对其进行层次性划分。

4)阶段性:即根据城市生态建设进展情况确定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实施目标。

5)可操作性:即要对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以此建立一套简单清晰的指标体系,使得其评价过程容易操作。

6)动态性:即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动态发展要求。

3、多级灰色关联法评价模式

关联度是对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即为依据曲线之间的类似度对其关联程度进行判断。而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则是在确定序列(目标序列、比较序列)间关联系数的基础上,应用相对重要性权重,对各序列间的关联度进行逐层计算。当目标序列同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大时,则表示其相对变化基本相同,关联度小,则表示其相对变化差异大。多级灰色关联法的具体分析模式如下:

1)首先对最底层的指标序列进行假设:

Pi={mi(1),pi(2),pi(3),…,pi(n)} i=1,2,3,…,n

上式n—指标数;

i—某个时段时或地区时;

pf—某时段或某地区评价指标统计序列;

①确定相应的目标序列。通过建立的某时段或某地区的多个序列,根据相应的设定原则使其组成一个目标序列。

②令Tmax=maxpi(k) Tmin=minpi(k)

则其无量纲的变换关系为γi(k)=(pi(k)-Tmin)/(Tmax- Tmin)

③无量纲化。目标序列p0与其各个子序列对应指标的关联系数ξi(k)=(ρΔmax+Δmin)/(ρΔmax+Δi(k))

式中,Δi(k)=|γ0(k)-γ1(k)| Δmin=

Δmax= ρ∈[0,1],一般来说ρ取0.1—0.5之间数值

①权重值。将指标体系分为m层,两层之间的重要程度不同,根据德尔斐法以及变量分析法能够将其权值计算出来,从而将m层以及m-1层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来。在本文的研究中,其可以分为0—4级四个层次。

②计算关联值以及关联向量。根据上面对于指标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其进行加权逐层关联度:

Qi=

最后即可形成关联向量K,K=(k1,k2,k3,…,kn)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幅度不断加大,河南郑州新区的建设越来越快,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大,为了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这就必须将其指标体系由原来的狭义观念向着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对新区内的污染物治理与控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建设措施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为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根据其构建原则,来对郑州新区的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行评价。

1、确立新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通过对郑州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其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预测未来其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展开研讨会与专家座谈会,对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可获得性进行研究,选取31项辅助指标,39项主要指标,根据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级指标间的权重。

1级指标 权重 2级指标 权重

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管理 0.2

0.15

0.3

0.2

0.15

人民生活

城市发展

空气环境

噪声

固体废物

水环境

土壤

水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近海环境 0.25

0.25

0.2

0.15

0.2

0.25

0.1

0.5

0.5

0.1

河南郑州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指标权重

2、对郑州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根据上文中的指标体系,对相关数据进行相整理、分析,通过多级灰色关联法的模型对郑州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管理度分级指数对其规划进行评价。

第二层关联度

1级指标 年度

2000 2005 2010

经济发展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管理

社会与城市发展 0.286

0.308

0.286

0.546

0.286 0.337

0.629

0.394

0.707

0.392 0.438

0.791

0.549

0.820

0.563

年 2000 2005 2010

0.332 0.500 0.643

总关联度(第一层关联度)

3、对其指数进行分级通过以专家咨询为主要手段,来对综合指数以及各级指数进行分级。

关联度分级表

关联度 评价描述 作用与意义

0—0.3

0.3—0.6

0.6—0.8

0.8—1 低关联度

中关联度

较高关联度

高关联度 该指标与目标值偏离成都较大,发展水平较低

该指标与目标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离,其处于中的发展程度

该指标与目标值偏离成都较小,其发展水平较高

该指标非常接近目标值,处于搞发展水平

4、分析

目前,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没有一套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仿照河南郑州新区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河南郑州新区其发展水平呈指数增长,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指数也在逐年提高,这就说明了在河南郑州新区城市建设中将生态建设与污染控制作为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对综合指数与各级分指数进行分级,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化规划与管理的思想,这为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结语:

通过建立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当今时代对于社会发展的评价需求,有效地吸取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决策能够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雍怡,余琦.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 生态学报,2009(06)

[2] 李笑诺,施晓清,王成新,杨建新,欧阳志云.烟台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生态科学,2012(02)

[3]张本昀,吴国玺. 小城镇环境保护指标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J]. 生态经济,2010(12)

[4]王祥荣,雍怡,邵田,张湮帆.论上海郊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崇明岛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5]刘珊珊,程胜高,朱罡.环境保护规划与武汉的城市生态建设[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6]张明顺, 钟杰青.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2(05)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3

1.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内涵 

1.1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自然因素,它是由各种自然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环境与人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生存和发展。如果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坏,生活质量随之下降,所以,我们必须尽量去保护和改善城市乃至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此来维护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保证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水平限制在一个底线之下。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建设,城市的居民应该拥有健康环保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同时城市的管治和建设也要以环保为目标。 

1.2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它是研究一个城市以后的发展方向、城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运行的总体计划,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非常重要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三个城市管理内容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大致的方向,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利用效率,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进而达到最高最佳的城市环境质量和发展效果。总之,城市规划就是设计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蓝图。 

1.3 城市规划中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意义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线展开对城市的规划。现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依旧是环境和资源的冲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需走低碳环保的道路,这不仅对社会进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大,而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众所周知,我国虽然地域广阔,却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非常大,重工业的发展也比较快,因此,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保护好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困难。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着重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工厂的污水处理等,给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健康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很大,城市之间也不例外。有些城市为了快速得到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得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线进行城市规划,才可以把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外在形象才能够得到维护。此外,以生态环境为主线的城市规划可以帮助节约国家的资源,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有很多城市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如果这样,不仅大量的资源会被很快消耗掉,还会产生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的有害物质,影响一个城市甚至是全球的未来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加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地球的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策略 

2.1构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了切实构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质的城市,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优化,展现城市的巨大魅力,各个城市必需要改变以前落后的经济发展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争取从低碳、低污染的角度出发做好城市规划。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以低碳、低污染为目标,以实施环保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发展战略,最大限度的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断改善以往城市建设用地盲目的蔓延、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空间分异显著、城市交通压力大和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构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强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加强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的协调发展、优化环保社区的规划建设,创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质、低碳环保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加快基本的生态环境控制方面的立法,加大对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限制城市周边建设的盲目延伸;深入研究并制定各类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定,提升用地单位的经济效益;此外,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类地区的城市的低污染规划建设方案,重点加大对环保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做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示范工作。 

2.2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环保转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产业成为带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从有害物质排放的来源组成来看,我国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的主力军基本集中在工业、建筑、交通方面,工业排放量居首,建筑业其次,交通属于第三大污染物质排放源。这种情况和国际上的先进城市有害物质排放规律:建筑排放量居首,交通其次,工业第三的现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深入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的结构,尽量进行环保转型,这是我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减小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的比例,重点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强调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进城市的老旧产业的改造,把那些原先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空间改为发展一些低耗能、低排放的高端产业或者服务业;利用城市周围有国家级开发区或海港或铁路等重要枢纽的优势,优先发展制造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为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制定相应的城市产业准入政策,完善城市产业低污染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制度,保证城市产业的环保转型能够顺利进行。 

2.3建设环保城市交通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国的机动车数目也在逐年增加,由交通排放的有害气体数量也呈上升的趋势。所以,通过环保城市规划来引导城市交通体系,加强交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建立健全公交和慢行交通系统。总之,降低交通方面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己经成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4

尽管我们在城市与区域统筹规划、城市与乡村统筹规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城市规划法和城乡规划法都未曾编制实施细则,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深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县(市)域总体规划又因受县(市)行政辖区偏小的限制,跨县(市)域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措施很难协调一致、落实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力度、实效不够理想。正是由于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滞后、实施不力,另一方面,各地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问题凸显,统筹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就成了非常急迫的任务。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统筹,还基于以下几点共识: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人,自然界依然继续存在,而人的生存与发展却离不开自然。所以,无论是城市、村落、区域,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要敬畏自然,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2)城市与区域客观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诸如资源开发利用的共享与互补,城市与区域之间各项功能的紧密联系,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的无边界性或边界不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跨行政区界的扩散。因此,城市与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一致的目标和通过统筹规划建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联动协调机制是城市与区域的共同利益。

(3)城镇化不能只考虑各级中心城市的扩大与发展,不能只向“三农”与环境索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在提高城市自身质量水平的同时,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支援“三农”,带动区域发展,反哺生态环境。

(4)评价城市的宜居性,不仅是指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而是包括居住、工作(就业)、学习、医疗、交通、游憩等多种功能效率和民众的满意度,还有城市与区域的水源与空气的清洁度,是否有利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5)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全国上下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全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专项的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对生态环境进行联建、联防、联控、联治,并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规划的主要途径:第一,贯彻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省级、地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二,跨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区界、跨市、县行政区界的各类区域性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相互衔接;第三,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要和全国、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类区域性规划相衔接;第四,科学编制分布于广大区域的乡规划,村庄规划,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为当地和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做贡献;第五,建立和完善能支持上位规划指导下位(后续)规划、宏观规划指导中观微观规划的体制与机制,以利发挥规划系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作用。

2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年12月21日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它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这一规划,非常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该在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充分体现,即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框架,按全国一盘棋原则,科学确定省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须与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的内容简述如下:

2.1优化开发区域

提升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沪杭(上海———杭州)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培育形成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发展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增强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加强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钱塘江、太湖、京杭运河、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2.2重点开发区域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化温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枢纽的功能,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强化防台风能力建设,加强雁荡山等山区和沿海港湾,近海岛屿保护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地保护,保护好瓯江、飞云江、鳌江水生态廊道。

2.3限制开发区域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浙江省属于“长江流域主产区”,其农业经济和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须划定几个农产品主产区,为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安全,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开发。

2.4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是指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浙江省境内列入禁止开发区域有53处,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面积985.15km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面积1572.1km2,国家森林公园35处,面积1988.74km2,国家地质公园4处,面积519.7km2,上述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3各类区域规划

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包括全国城镇化规划,全国、省、市(地)城镇体系规划(含城镇群规划、都市圈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以往的各类区域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不够突出。常见一些规划文件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列为区域基础设施或县(市)域支撑系统之一,内容亦不够深入,实施不力,效果不大,有待改正。根据浙江省地理环境和防灾减灾要求,需要编制跨县(市)域、跨市(地)域的流域规划,如钱塘江流域规划,瓯江流域规划,甬江流域规划。通过流域规划,有效推进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水生态和全流域自然环境得到切实保护。要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水利、水力工程设施,增加江、河、湖、库蓄水能力,保证水源质量,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km2。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有3061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0%。大陆岸线长达2200km,多深水港湾,渔业资源、滩涂资源、油气资源、海洋能源资源丰富,国务院已批准“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好浙江省近海与海岸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沿海与海岛人居环境、海洋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市的市域总体规划和沿海各县(市)的县(市)域总体规划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有些县(市)还有必要采取联合行动,例如乐清市需与乐清湾沿岸的温岭市、玉环县、洞头县协作、编制乐清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城市规划

城市是国家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应是生态文明中心。然而,由于较为普遍存在对城市化与城市的认识误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建设资金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却频频出现令人担扰的现象———人口城镇化率越高、城市越大,生态环境就越显恶化。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扭转城市———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其要点是:

(1)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与全国、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区域性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要认真对待这些规划对各个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环境指标的规定性要求。

(2)科学预测城市所在地区对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规模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测算近期、中期、远期、远景达到的城市化水平和各别城市适度人口规模(合理规模)、最终规模。城市化是区域的城市化,而不是把“农转非”人口全部或大部分“化”到中心城市、让中心城市无限扩大。事实证明,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城市规模盲目膨胀的中心城市往往是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城市,所以,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市、镇、村聚落体系“三结构”(即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协调和生态文明的区域规划。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首位度(即第一大城市人口数/第二大城市人口数)和“四城市指数”(即第一大城市人口数/(第二大城市人口数+第三大城市人口数+第四大城市人口数))应恰如其分。热中于城市规模攀比,通过撤村建居、撤乡建镇,并乡扩镇、撤镇建街,撤县建市、撤市建区等变更行政区划建制,快速扩大城市规模,追求城市规模最大化,是城市—区域生态病频发、日渐加重的渊薮。

(3)城市规划区范围该有多大,应与城市环境容量和城市适度规模相适应。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很有必要划分宜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确定城市规划区内合理的城乡用地结构。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都应有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郊区。为了城市生态安全,须严控城市郊区化,住宅郊区化。应禁止在郊区劈山、填湖,侵占农田、湿地、森林公园与风景区,为富人建造高价豪宅———“山景房、江景房、湖景房、拥有私家湿地房产”等严重侵害生态空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4)要永远保留建成区内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江、河、运河、湖、塘、井、泉等水体,不能借“整治”之名缩小甚至填塞水域。根据当地气象气候特点(特别是风象特点)保留或加大从城区通向郊外的通风绿廊(生态廊道)。采用国家标准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上限或超上限指标,尽可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在城市空间日趋水泥丛林化的今天,小块绿地、小公园、狭窄的绿化带、小面积的湖泊、湿地,已起不了城市“绿肺”的作用。很有必要把城区的绿化与郊区、区域的绿色生态空间相连接,形成足以起生态安全作用的绿地系统,并列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受到法规的保护。

(5)合理规划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用地结构和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通过老城区有机更新和新区科学规划设计,建造真正意义上“宜居”的住区和有利居民身心健康的公共空间。

(6)加快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调整能源结构与交通结构;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完善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理的管理,提高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

(7)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

5乡村规划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5

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快速城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往往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城市边缘区空间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利用,进而使得自然景观破碎、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边缘区内,伴随着城区的无度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失、乡村人口的区域文化身份丧失、重要的生态敏感区逐渐消失、城市与自然间的生态失衡,这些都对城市边缘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所谓的城市边缘区的定义很多,各个国家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提法,英国某学者将边缘区定义为:“位于连片的建成区与城市郊区内,在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特征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个连续封闭的,围绕内城并与其吻合的环状地带。”从规划学的角度来理解边缘区,是指城市中心以外的、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不失其个性的特殊区域。城市边缘区所指的对象为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成区的外延部分。中国对城边缘区方面的研宄起步较晚。目前得到国内普遍认可的是顾朝林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从社区类型看,它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从经济类型看,这一地域自然成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对于边缘区的命名有诸多种:“城乡混合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等。各国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城乡边缘区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但由于城市边缘区的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本文所涉及的城边缘区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独立的地域单元,是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区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周边区域扩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在人口方面,城乡人口混杂居住、城乡社区混合交融;经济上,原有农村经济的基础叠加了城市经济要素,使得产业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文化层面,城市文化不断向边缘区渗透,出现了二元并列的城乡文化。

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

城市的蔓延和分散必须被制止和纠正,对宝贵残余自然地或农业用地有度开发,同时应探索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更新再开发的潜力,对于废弃或衰竭的城镇、郊区和乡村土地采取复垦、重新规划、再利用和重建等一系列手段,创建出一个处于全面保护山坡、水系、海岸、沙漠、森林及农田的巨大地貌屏障之中的全新景观。简而言之,全面长远的生态区域规划势在必行。

在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和再规划中,要原封不动地保护一些重要的自然区域,它们对保持流域和保持水位、保护森林和矿藏、防止侵蚀,稳定和改善气候,提供休闲和野生动物庇护地所需的足够面积,及保护有特殊风景和生态价值的场地都很必要。这类土地最好由政府或地方机关或保护组织购得并加以管理。对国家资源规划权威机构而言,要确保对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进行合理开发,探求对重要的土地、水域和自然资源大尺度上的最佳用途,不断重新评估其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使其保持弹性,要刻意敏锐地朝新的自然秩序系统继续演进,这种秩序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活生生的景观之间关系的改善。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以现场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文化风俗为外延,挖掘场地内的肌理化的固有特征,进行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与再设计是其根本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及经济价值在场地内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在城市边缘区构建生态缓冲区的同时植入过程性景观,结合城市边缘区内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满足城边缘区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结合农田、果园、林地、郊野公园等满足其兼具补给的观光功能;结合铁路、林园路、水体等生态廊道,满足城市交通服务以及自然物能流通的功能,最终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同时,城区增加现有的居住密度,减少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边缘区的栖息地连接,合理开发边缘区的旅游资源,规划文娱走廊延伸至城市边缘区内部,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健康连接的绿色空间网络。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景观塑造,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可以减少农药的化肥的使用,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在材料的运用上,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砖、石、瓦、木材等,或是一些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结合传统的工艺做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结语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环境;规划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随着经济的进步,各种产业的发展,城市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危机,因此,建立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是现今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生态城市,21世纪是关心城市的世纪,落实一套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城市规划才利于将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导入,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的水环境管理是发展生态城市不可忽视的环节,以往仅从防洪、水资源利用量去管理水环境问题,现今,为了建立一座健康、绿色的有活力的生态城市,必须从水质管理、空间管理及生态体系的保护等多方面综合来管理。

1.城市水环境拥有哪些特点

城市的供水系统主要来源于城区水源地或者客水调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城市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即要求供水质量高、水量大、水量稳定、供水保证率高,所以现有的供水系统较难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逐渐集中,城市中的废污水量也在增多,污水排放系统还未完善,使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同时地表水下渗蒸发减少,恶性循环影响城市降水条件。

2.城市水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水质严重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总量和密度都在不断增大,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及工业污水排放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趋势,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难以负荷不断增加的污水排放,现在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体污染严重,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水水源已不符合取水标准。在全国118个主要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1]。

2.2水量明显不足

水量不足可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污染性缺水。我国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小、地表径流量低,故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量,表现为资源性缺水,再加上水质恶化,北方城市用水极度紧张。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地表径流量也相对较大,本可以满足城市需水量,但由于水环境严重污染,大量的水资源水质恶化失去应有功能,表现为水质污染性缺水。我国现有668座城市,其中400座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东北、华北、西北及一些沿海地区的某些城市已经限时限量用水。发达国家城市供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而我国才达到83%左右,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缺水量大约2000万立方米/日,由于缺水使工业总产值减少2500亿元左右。水量不足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的同时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2.3水环境生态系统持续恶化与生态功能逐步丧失

水质的恶化是城市水环境最严重的问题,水质恶化导致城市水体生态系统退化,以往由高级动植物组成的生物组现今以各种病毒及细菌为主,城市水体变黑变臭,失去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及生态功能的逐步丧失给人类带来的直接危害是:水体污染对人类的致病由一般病情向癌症及综合病症转化,污染物对人体的内分泌形成的干扰越来越严重[2]。

2.4人为破坏自然水道与湿地

由于排污量的不断增加,无数的地下排污渠道取代了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还有些被逐渐填埋,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抗洪能力及地表的渗水、储水能力,有些幸存的宽河道由于修堤围栏使水系遭到破坏阻断,便成为了孳生蚊虫的死水渠。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气候、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滞留与降解污染物、提供体闲、娱乐、教育场所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加节制的城市建设及过度开发旅游业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湿地面积逐渐缩小,水质进行性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逐步丧失。

3.水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3.1污水排放不断增加

农村现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若处在河流上游,一旦发上水土流失,将成为主要的水体污染源,小型乡镇也常常排污,污染河流上游,对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城市水环境造成了外源污染。城市本身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餐饮业废水等的排放,是城市的内源污染,这些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甚至有毒污染物,可杀死水中动植物和细菌,水体自净作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各种疾病及慢性中毒接踵而来。

3.2自净能力大大降低

城市建筑、交通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城市透水面积(绿地面积和自然地面积)越来越小,城市绿地具有净化污染物的作用,当透水面积不断减小,地下水渗透减少,降低了绿地土壤对降水的净化作用。不仅如此,由于以往的河流管理重点放在防洪忽略了环境功能,很多城市的河流裁弯取直,使用混凝土及其他硬质材料修建防汛墙,降低了河流湖泊的湿地面积,降低了其自净能力。

4.结语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29%左右,不断增高的城市化水平让我们不得不加大对城市建设的关注,建设城市大生态,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4],水环境的管理是生态城市建立的根本保障,城市需要综合性治理水环境,从系统工程及生态角度出发,结合区域规划、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污水治理众多因素来管理。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爱水、节水思想,推广有效的节水技术,加快立法来控制污染排放以及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补偿机制来协调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应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对水的消费者收取相应的水资源费与保护费,以及水的开发生产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有效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建立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不治理或者治理不善的企业和用户,收取较高的税金,督促其尽快建立或加强污废水治理措施等。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找到一条建设生态城市水环境的有效途径,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科]

【参考文献】

[1]吴世庆,倪皖南.城市水环境存在问题与治理[J].东北水利水电.2011,29(12).

[2]张学勤曹光杰.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与改善措施[J].城市问题.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