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1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估算方法如表2所示。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
在将生态环境价值和损失纳入到分析系统中之后,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收益及区域最终长远价值计算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因素,而是包括了3个方面:自然生态区未开发前的自然环境价值A;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风险损失B;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费效比(旅游资源开发后产生的收益——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C。
在将生态环境经济价值及生态环境损失纳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评价之中去后,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收益将变为:C-B,而不是简单经济增长计算中的C,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后的最终长远价值将为:A+C-B。通过这种方法,在对自然生态区进行资源开发之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货币化计算,是将环境问题外在化处理的一种方法。这种计算,把旅游区未开发前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价值与开发的潜在风险损失,纳入到开发的收益和旅游区的长远价值计算中去,使开发的损益分析前后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旅游工作者们在制定旅游规划时,以及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就不会单纯考虑到开发的费效比C的最大化问题。而是把原生态环境经济价值A与开发的风险损失B一并考虑进行计算。因此,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行为对区域整体环境造成的长远破坏,从而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寻求一种平衡,促进旅游业可待续发展(见图1)。
【参考文献】
[1]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马彦: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
[3]T.阿姆达尔:挪威风险评估的新准则[J],水利水电快报,2001.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物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关系处理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保护好文物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我国也是一个旅游大国,近年来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许多地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力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旅游事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中国这个文物大国和旅游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文物是一种历史资料,可以满足人们的探古求知心理。文物对文献的记载起到一个证实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实物资料,也有助于专家研究和恢复史前社会面貌。许多游客对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十分感兴趣,直观、形象、生动的文物古迹正好满足了这部分游客的需要,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览中观赏文物古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文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像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神秘的东方文化代表总能勾起国际国内游客的好奇心,总想一探究竟。同时,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各个地方的文物反映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像山西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也促使国际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游览。
(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促使游客先睹为快。文物不可再生的特点,推动各个地方大量开发文物旅游,文物景点成为许多地方的旅游业的支柱,像我们的首都北京,号称十朝古都的西安等等。可以这样说,丰富的文物古迹,对促进这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一)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文物保护。首先,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对文物的参观及旅游景点的宣传,游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自觉保护文物。其次,吸引游客参观有利于文物保护。文物是许多地方吸引游客的看点,也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引爆点,少了这个点,旅游业发展必然受到重挫。加上文物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文物一旦遭受损毁,就无法恢复。因此,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还是文物景点单位,都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永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给游客。再次,旅游发展有利于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文物古迹很多与国家地方财力有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地方在文物保护经费支出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导致许多文物由于缺乏经费保障而遭致损坏,甚至是毁灭。旅游发展可以为文物景区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提取部分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和维护,通过市场化手段摆脱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文物保护可以促进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是一个辩证关系,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反过来讲,保护文物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否则,就进入一个为保护而保护的怪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效用。文物利用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旅游开发。要牢固树立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的理念,通过科学管理、适度旅游开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文物保护,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进而推进文物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发展也会给文物保护增添困扰和压力
(一)过度开发利用损坏文物。一些文物景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文物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景区超负荷运转,致使文物老化、破坏甚至是毁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随意改造破坏文物。有的文物景区在文物维修和保护方面不遵循科学规律,相关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是按照维持原样、符合历史时代特点的要求对文物进行维护,而是对一厢情愿的对文物古迹进行随意改造,从而破坏了文物的原真性。
(三)配套设施建设威胁文物。许多文物景区为增强承载力,加大道路、宾馆、饭店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大兴土木,恶化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以致直接威胁着文物保护。
(四)游客不文明行为损毁文物。一些游客在观赏文物的时候举止不文明,有的在文物上乱写乱画,有的随意踩踏、攀爬、抚摸文物,有的甚至打砸盗取文物部件,致使一些文物严重损坏,有的甚至流落他乡,损失无法挽回。
四、找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契合点
(一)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理念。首先,树立以文物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树立文物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的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眼前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再次,树立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注重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金钱无法衡量的损失。
(二)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当中。按照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注重衔接的思路,统筹编制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摸清家底”,就是地方文物及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本地区文物全面普查、分级分类认定和登录工作,建立文物清单和数据库。科学规划,就是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处理这两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描绘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 “路线图”。 注重衔接,就是要抓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的上下对应衔接,使文物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发展更加有序。
(三)增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合力。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文物部门要主动作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争取本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支持,在当地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文物维护基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文物;要加强对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游客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旅游部门在文物开发利用上要加强同文物部门的协商,无论是文物修缮,还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安排,要主动征求文物部门意见;要在文物景区和旅游线路上中,对游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游客破坏文物并造成不良后果行为,应采取相应手段给予制裁。
(四)合理划分文物景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将文物景区划为控制性保护和非控制性保护区域,控制性保护区域一律不准搞经营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原状,让游客享受文物本身带来的知识和乐趣;非控制性保护区域可以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3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对该县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探讨了类似于新宾县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县发展旅游业的现实意义、有利条件,并为该类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贫困山区
新宾县地处辽宁东部龙岗山区,占地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5万。新宾是满族的祖居地、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满族文化的摇篮,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多处古文化遗址。素有“辽宁东部绿色屏障”的美称,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但是,多年来,由于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新宾一直没有发展起像样的工业;加之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所以新宾不仅是辽宁省15个贫困县之一,而且是国家级贫困县。笔者认为,像新宾这样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旅游业是其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
一、新宾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清前史景观举世无双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从此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新宾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山区县变成了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真人为新宾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清第一陵——清永陵,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王朝的奠基之城——赫图阿拉城;有四位清帝东巡谒陵祭祖的御路;有建洲三关和夏园行宫。据不完全统计,新宾全县现共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池和其他古遗址67处。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2.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
新宾位于长白山余脉的延伸部分,森林覆盖率达到71.3%。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这里有林茂、水奇的省级猴石森林公园,有着富于神话色彩的启运山,还有号称“辽宁屋脊”的钢山。这些自然景观各具特色,风物宜人,开发潜力巨大。此外,新宾的山,除前述诸山较大外,大多不高,但物产丰富。春天,万物萌生之时,很多村落周围的山上开始长出各种山野菜,蕨菜、猴腿、青毛管、猫爪子、香椿、四叶菜等,品种极其繁多;秋天,山货更是丰富,榛子、核桃、松籽、山梨、山葡萄、糖李子、山里红、圆枣子(野生猕猴桃)、各种蘑菇等应有尽有。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接壤,距离铁岭、开原、通化、抚顺、沈阳等城市均较近,但由于地处山区,境内只有南杂木有火车通过,所以一度比较闭塞,但最近随着抚顺至新宾、新宾至通化等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新宾境内各主要公路的相继拓宽,新宾的可进入性越来越强。现在,新宾每天都有开往沈阳、抚顺、通化、铁岭等城市的客车。特别是近两年,私家车的猛增,这对于交通以公路为主的新宾发展旅游业是个极好的契机。
4.人工种植和养殖业发达,特产丰富
近年来,新宾县政府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动物养殖业。由于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好,新宾养殖的林蛙鲜美可口,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远销国外。新宾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林蛙之乡”。新宾的人参栽培面积达10000多亩,产量居于全国第四位。此外,新宾的实用菌、药材、肉牛、绒山羊也因质量优良而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中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辽宁省林业、人参、生产基地县”。还有,新宾根雕、林蛙、山参、珍贵药材、陆地香菇、梅花鹿及珍贵的天女木兰和细鳞鱼等产品远负盛名。这些富于地方特色产品,有利于吸引科研人员和相关爱好者前去考察,如果宣传得力,开发潜力很大。
二、新宾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
清前史景观是新宾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新宾旅游的招牌。特别是永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新宾更是名声大振,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此,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是新宾发展旅游的首要环节。目前,新宾已基本建成了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景区,在此基础上,还应增设新的景点及游乐项目,比如在陵内修建清帝及妃子的塑像、介绍各景点的神奇传说等等。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类型
在做大清前史旅游的基础上,新宾还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入发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发展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因为同为世界遗产的三个前清寝陵中的两个——昭陵、福陵均在沈阳,而且沈阳的满族风情游也做得有声有色,大多数的游客在沈阳已经能够领略到满族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去较偏僻的新宾,只有少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才会追溯源头,前往新宾。所以,新宾的旅游部门应细分目标市场,面对广大的普通游客,特别是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另寻卖点。事实上,如前所述,新宾山多水多,景色秀丽,自然环境优美,而这对于缺山少水的城市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面对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以自然山水为招牌。同时,有别于沈阳满族贵族、皇族风情游的、富于乡村特色的纯朴的满族百姓生活风俗游、民间表演也应作为新宾旅游的一个特色,以丰富新宾旅游的内容。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在文化旅游方面,新宾由于拥有独一无二的清前史旅游资源,因此,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自然生态旅游方面,新宾旅游也要突出特色。据笔者调查,辽宁省的乡村生态旅游,近一、两年来发展得最为火暴的是一些大城市周边农家乐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中25岁—45岁的上班族,这些人大多工作繁忙,经济条件较好,其中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渴望到大自然中彻底放松紧张的心情和心理压力。但因工作繁忙,他们大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短期游。而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由于距离城市近,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而成为这类人群的首选。而城市中的其他人群,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渴望玩耍的孩童却很少有适宜的地方可游。事实上,这些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居住过一段时间,退休以后,他们希望回到农村看看,而且有时间,经济上也比较宽裕;而以玩耍为天性的孩童,在城里由于缺少真山真水的相伴,或多或少地少了一些快乐,父母更是希望在黄金周或暑假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游玩,因此,这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很大。新宾应把握市场特点,瞄准市场缝隙,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针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喜山喜水及老年人喜静喜忆旧的特点,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及老年的特色旅游项目。
4.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
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加强利于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各种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鼓励村民自主兴办农家游等。在税收上,要给予适当的减免;负责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的治安状况。
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加强道路、农舍等的建设。如前所述,新宾的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境内只有南杂木镇有火车经停,所以,加强公路建设是新宾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节。此外,由于地处山区,通讯设施比较落后,为加快移动通讯建设,新宾计划建设四座移动通讯站,以保证实现通讯数字化,立体化。
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新宾的知名度
首先要通过省一级的各种媒体,向广大省内游客宣传新宾自然生态游的特色;其次是印发一些关于新宾概况以及清前史重要人物的传说、满族风情等内容的书籍或宣传资料,面向海内外发行,以扩大新宾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第三是通过邀请旅居海内外的满族知名人士回乡省亲观光,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借助居住在天南海北,生活在四面八方的满族同胞来宣传新宾。此外,还可以通过和省内各个城市的旅行社合作,设立旅游线路,请旅行社代为介绍和推广。
总之,发展旅游业,是像新宾县这样兼具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却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区提升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这些地区应在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以此带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侯雪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8—18.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5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Study on Developing Patter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ANG Feng-ji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451150, Henan)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e fi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in Henan Province. In view of these,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namel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We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也相对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拉动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能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若干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明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理论结合本地实践的分析,构建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1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我们运用SWOT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开发出所有种类的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最适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展的若干种优势产品,构成产品组合。为了更好地研究并确定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笔者对河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情况如表1〔1〕所示。
2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2.1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因此,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与规律,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开发方式,以利于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2.2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依据
2.2.1依据不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客源市场中涌现出一批新型旅游者,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持更灵活、独立的态度,他们更喜爱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旅游中伸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开发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寻求极限探险、猎奇等的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化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每一次精彩的体验能否促成下一次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新的动机〔3〕。
2.2.2依据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还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否则,开发就无从下手。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已开发的“少林功夫游”、“黄河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射鹿台、龙湖等有待于开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2.3依据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完成体育旅游活动的要素除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资源以外,还包括体育旅游业这一中介产业。因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使用体育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体育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体育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体育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由有关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因此,在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时还需要依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使开发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2.3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结合河南省资源状况,已开发资源运营情况,以及潜在资源的开发价值等,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其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2.3.1产业类开发模式
2.3.1.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河南省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伏牛山的滑雪、鹳河等河流漂流、洛阳牡丹花会、3万人太极拳表演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可称之为“旅游性体育”。
2.3.1.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到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游客充分感受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由于这种旅游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之为体育性旅游。
产业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结合河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会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实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与体育的联姻,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2.3.2资源类开发模式
2.3.2.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地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开发黄河漂流、云台山攀岩、南湾湖游泳、伏牛山滑雪、重渡沟滑草、白河划船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少林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举行拜祖大典、开封宋都文化节斗鸡比赛、宋都竞走赏等体育旅游产品。
2.3.2.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5〕。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焦作,不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云台山,还拥有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2.3.2.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分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如在游览少林寺时可以在少林寺演艺厅领略到一场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在许昌花木博览园进行花木交易和生态游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东北民间艺术高跷表演等活动。
资源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丰富,待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什么类型的开发模式才能让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最优化,让开发后的旅游产品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这一直是我们探求的课题。众所周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本文所提出的产业类开发模式与资源类开发模式是不是能够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是不是有助于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健康合理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地观察。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49.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5):23-35.
〔4〕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4):114-116.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6
摘要:从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出发,在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原则,并探索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对策,以期对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是中原文化传入福建的走廊,是福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武夷山市”为中心,依托武夷山的旅游资源,辐射闽北各县市,力求扩大武夷山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一、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特殊性
“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包括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而且能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2]
了解异地他乡的社会生活,近年来是位居前列的出游目的。科学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探索求知欲,而且会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者要真正获得这种文化享受,不仅与他的文化修养有关,而且与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关。
二、闽北民俗资源及其特征
(一)闽北民俗资源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闽北先民有崇蛇习俗,如南平樟湖镇具有悠久历史的迎蛇大会,是樟湖先民以蛇为图腾的远古文化积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2.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闽北有三大节日:过年、过节、过中秋。过年即春节,其元宵这天,张灯结彩,喜庆气氛至,街巷舞龙、提灯、打狮、春台、高跷、彩船、担花、鼓乐等热闹非凡。
3.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地方戏曲。如南平优美典雅的“南词戏”,“是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说唱艺术“滩簧”,与南平一带的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具有大武夷特色的一个地方剧种。”[3]
4.集商品气息、历史事件于一体的庙会与墟市。譬如武夷山市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一年一度的柴头会,它原为清末崇安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取得胜利的集会日,后来发展为大武夷民间较大的盛会,它不但是一种纪念活动,而且成了农村集市贸易专业墟市,会期一般为三天。境内乡民身着节日盛装,驱车或肩挑携带物品云集城关,进行庆祝活动和商品交换,热闹异常。这样的“墟市古”可古为今用,转变为“民俗产品展销会”,既有节日意义,又能扩大宣传。
5.古朴、宁静的乡村古建筑。譬如兴贤、下梅、曹墩等为武夷山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村镇。造型乡土气息浓郁,外观古朴,体现闽北明、清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各种民间传统店铺琳琅满目,有古印刷作坊、字画印染、花灯、雕刻、农家酒坊、打铁店、刻石店、裁缝店、补鞋店、竹篾店、弹棉店,还有风味小吃店,米粿店、云吞店、烤饼店、米粉店、豆腐店以及中药铺、冥品店等,应有尽有。
(二)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1.古朴民风民俗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古镇,地理分布较为分散,交通较为不便。譬如民俗资源较为丰富的武夷山的下梅、曹墩、五夫等,遭到的人为破坏小,大多还保留着自己的原始进程。但它们与城市相距较远,地理分布较为分散,不能集中开发,旅游者前往也较为不便。
2.民俗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闽北地处山区,加之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特性。表现为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有风俗、戏曲、建筑、饮食、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等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丰富多彩的形态。
三、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武夷山”展现在普通旅游大众面前的主要是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闽北的文化却少有展现,想要了解闽北民俗的旅游者更是少有可去之处,这与其响亮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大不相称。主要原因有:
(一)开发深度不够,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深
例如,武夷山市的下梅、曹墩等古村落,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少数到来的旅游者,只能自发而行。如来旅游的个别外国人好奇到农家打糍粑、观看农民自编自演的过年节目等,这些都未得到有效的、有组织的开发。
(二)未成规模、不上档次、缺乏品牌
武夷山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中,还未有规模的开发,未有响亮品牌的拳头产品面向大众,未得到大众的高度认可。如下梅具有很好的民俗旅游开发条件,但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旅游者到此,只能看看原始的建筑,没有可参与的项目,没有互动的产品。再如打着“武夷山”牌子的民俗旅游商品众多,而有特色、有纪念意义、有知名度的商品不多,其中还掺杂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
(三)各县市未形成连动,未能统一开发、整体促销。
在闽北的十县市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整体的规划,没有相互的配合,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民俗旅游资源未能得到综合有效的开发。单独的开发很有可能会重复,造成资源浪费,或资源力量不足。在宣传促销上,缺乏力度,缺乏统一的口径,或与实际不符。
四、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分析
(一)客源市场分析
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市场依托“武夷山”这块牌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有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游客都不会错过体验闽北民俗的机会;当地的民众也有了解、认识和传承自己祖先及渐渐远去了的民族传统的需要。
(二)交通条件分析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原本极为闭塞的、被称为“半世光阴路上忙”的闽北山区有了较为通畅的交通路线和方便的交通工具。如武夷山机场有10条航线,有通往福州、厦门、南京等地的火车;南平、邵武为交通枢纽,火车、汽车较为便利。
五、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突出闽北文化内涵原则
在开发闽北民俗旅游资源时,要高度重视凸显闽北民俗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闽北民俗的文化精神,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地反映闽北的民俗。在开发闽北民俗旅游资源时,一方面应尽量真实地反映闽北民俗文化的精髓,让旅游者最大限度地获得旅游享受;另一方面向当地居民倡导宣传,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旅游生命力就会丧失。
(二)进行资源整和,追求综合效应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众多旅游资源中的一种。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武夷山“双世遗”的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闽北民俗旅游,并不是闽北最大和唯一的特色。在开发闽北民俗旅游资源时,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兼顾宗教名胜游、古陶瓷遗址游等,追求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
(三)力求真实性原则
力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真实性,是指努力按照民俗事象的本来面貌,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强调民俗事象的原汁原味。因此,在开发闽北民俗旅游资源时,无论内容、形式、格调、氛围等都应尊重民俗事象的实际存在形态,以凸显闽北的地方特色。
(四)参与性原则
当今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作为旁观者去观光、度假,而是要求参与到旅游活动之中,体验日常生活无法体验到的人生经验。“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人文古迹旅游资源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六、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积极创立闽北民俗品牌旅游
武夷山作为文化遗产地,除了朱子理学外,有着古老历史的民俗也应占一席之地。使其与武夷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更添武夷山的知名度。当前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要全面开发,挖掘民俗文化,扩大产品知名度,优化旅游资源。例如可下大工夫把下梅开发为精品乡村小镇旅游地,打响武夷山民俗旅游品牌的第一枪。
(二)努力探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形式
1.设立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是旅游者、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旅游者必到之地。设立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闽北的民俗建筑、婚俗、葬俗、服饰、节日习俗、民俗街、庙会、方言等等相关的人文风俗,采用综合手段全方位地展示闽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它不仅是旅游者了解闽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保存闽北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
2.旅游节庆方法
以旅游节庆方法开发民俗旅游产品,就是以民俗文化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以节庆活动的形式,将民俗文化从自在状态转变为可以销售给旅游者的产品状态。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活动、民俗游园会活动等,皆可作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呈现给大众。
3.专项旅游方法
以专项旅游方法开发民俗旅游产品,就是以一种民俗旅游资源为主,展示民俗文化或民俗活动。从武夷山民俗旅游实践来看,有吸引力的民俗专项旅游有迎蛇大会、戏曲表演、美食风味小吃等。
4.建立民俗旅游村
建立民俗旅游村,是指选择既有丰富而集中的民俗旅游资源,又有比较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建设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俗旅游区。譬如下梅村,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900多米的人工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和民居,造就了一个江南水乡的风貌。
5.开发具有特色的民俗商品
民俗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出于非商品目的的购买、以民俗事象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旅游纪念品、日用品、礼品等有形商品。民俗旅游商品不仅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它们还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独特载体,能够直接传递旅游地的信息,塑造旅游地的整体形象。武夷山的特产丰富,表现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民俗旅游商品,可吃的如武夷岩茶、香姑、笋,另外还有各种米粿、桂花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