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是某类专项规划,而是在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城市在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的编制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掌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融入到专项规划中,使规划与实施能够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1、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城市是由居民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其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大量的物质和财富聚集在城市里,实现着商品和信息的交换。同时近几年内,城市人口急速的膨胀,各行各业得以快速的发展,从而导致生活和生活中的垃圾不断增多,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应付不了,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局面,失业率增加,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城市的交通状态变得越发的恶劣,房价的急剧升高,使城市居民住房呈现紧张的状态,如果依此发展下去,城市的经济和环境都将面临非常大的难题,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针对于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城市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得以解决,从而有效的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使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加舒适,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减少碳排放为规划目标,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它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不是某类专项规划,其编制内容必须服从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的相关规定。而是具体到技术层面,是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到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且兼具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的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调控目标从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和功能定位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甚至是建成区扩大到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规划的空间形态从追求严格分区和秩序性空间转向兼顾生态优化和功能混合的多样性空间。
低碳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编制要注重减碳,要从源头上降低碳的来源,从过程中消减碳的排放,在结果上加强碳捕捉。具体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达到上述低碳发展目标。如通过土地有效混合使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碳来源;通过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私人交通工具使用,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构建生态单元与城市绿地系统,加强碳捕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编制层面,需要把握不同的工作重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信息化建设和能力保障等多个方面,每个领域都有其重点规划方向。
3、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朴素原则。规划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吸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传承“朴素的生态主义”理念与设计手法。尤其针对城市生态增量成本,规划中应增加项目的经济分析与测算,谨慎应对高投入、复杂化的规划方案,尽量采用本地化、低成本的技术。
人文原则。突出城市自然和人文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发挥其规划和监督作用,构建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紧凑原则。高效地配置空间资源,引导旧城区生态营建与有机更新,避免盲目的“新城运动”,避免低效的土地开发。针对现状城镇化发展中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审慎考虑新城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避免过于频繁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大规模迁移式的城市改造开发。
弹性原则。城市规划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既要突出对(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又要对城市的未来有足够的预见性,尤其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平衡原则。城市规划要平衡社会资源的配置,对城市进行物质形态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各方利益、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
4、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
4.1 城市绿地要进行生态化建设
目前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当中,都离不开对绿地系统的建设。城市绿地的建设不能仅仅是将各绿色空间组合在一起,对景观景致的简单塑造,而是需要将城市整体的生态性进行研究,进行合理的配置。所以在城市绿地的生态化建设可以利用斑块理论来进行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应是斑块、基质用廊道沟通形成的整体。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城市所在地域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斑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从而构筑出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新物种的形成,生物有可以生殖繁衍的环境,所以对于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有利的。
4.2 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离不开绿地和水,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丰富,同时也为大量生物和两栖动物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生息繁衍的场所。自然原则是在对自然水系进行加工、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地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砌或裁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 有效的增加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亲水功能,充分发挥绿化带的生态作用,使城市的人居环境品位得以提升。
4.3 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在各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全体城市居民共同使用的物品,是一座城市功能及吸引投资的重要指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才可以有效的修复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当前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当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努力提高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提升服务的水平,从而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同步进行。
5、结语
城市生态建设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的工程,其以人与自然为其发展的核心,是需要一个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处理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关系,这对当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云.刍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1(8):141-142.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2
关键词: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探析
低碳时代以生活导向为主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为了应对新时期的全球资源以及其后危机,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而实施的低碳发展要求。低碳时代下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制度以及框架要求进行满足,还需要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城市的空间形态的生态边界、城市土地功能条件、城市发展增长情况等进行考虑与应用,并结合低碳时代环境下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改革工作方法的应用,开拓城市规划工作视野,进行科学创新的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
1、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它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推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进行城市规划改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行低碳时代要求下的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就是指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条件与城市规划发展情况下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不仅需要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还应当符合当今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规律,以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进步。纵观当今国际发展形势,随着全球化气候资源以及生态危机的恶化,低碳以及生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与要求,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化发展推进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应以低碳和生态为主要要求趋势。而在城市化发展中以低碳、生态为主的城市化规划发展模式与道路不仅是当今国际城市化发展形势所趋,也是对于新时期能源革命以及新时期产业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变革要求趋势的顺应,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城市规划发展中也存在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忽略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城市人口增长对于城市规划的需求,或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忽视城市的生态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步都有一定的影响。
2、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内容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部分,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最为集中区。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应当只是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部分规划使用情况与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考虑,还应注意对于城市资源与能源情况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处理,以实现对于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合理、节约、循环利用以及管理,以多元化的城市规划要求标准进行城市规划情况的衡量,追求低碳化、生态化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结合新发展情况下的城市规划发展要求,原有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规模确定、城市形态扩张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等城市规划内容,在新的生态发展规划要求下都需要改进与变革,以适应新的城市化发展需求。
2.1 城市规划中城市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改革
在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中,城市规模的扩张与发展不是无止境。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规模以及城市规模扩张情况的确定是需要结合城市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与城市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确定的。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城市的生态结构一般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部分,对于城市的社会以及经济生态系统部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规程中,对于城市规模的确定,应根据城市自然容量以及环境状况,在考虑城市人群对于自然环境资源需求额度同时,也对于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承载情况进行考虑后,才能对于城市规模进行确定。
2.2 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生态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规划中使用土地情况以及土地功能的规划往往只是从城市建设的经济发展与可行性方面进行考虑规划。这样的城市规划过多的对于城市发展中人们自身的需求情况进行考虑规划,对于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资源的考虑不足,容易在后期的城市发展中,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等造成破坏或者侵占,这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十分的不利。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中,对于城市空间扩展边界的确定应注意与城市自然环境相结合,使用“先底后图”的城市规划方法,在尊重城市既有的生态环境边界情况下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
2.3 城市规划中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组织
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组织是城市规划中与城市生态环境资源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规划内容之一。在进行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发展额度空间结构的组织应是一种和谐、紧凑、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状态。在对于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组织的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结合城市各种资源以及环境情况,对于城市规划使用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城市交通结构的优化处理、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安置情况的规划等进行综合的考虑与规划,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相融合。在进行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组织规划中应注意结合公共交通优先导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疏密有致、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等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原则进行城市的规划与设置,保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自然的相融合。
除此之外,在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内容还包括对于城市规划使用土地的功能分区的合理分布设置以及对于城市增长发展情况的考虑确定等,在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的这些内容的规划确定中都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资源和环境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生态的规划设置。
3、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方法
对于低碳、生态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改革首先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视野进行拓展,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注意结合传统的城市规划核心与任务,以保护城市开发环境、节约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合理的应用,进行和谐、生态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设置。其次,对于生态、低碳要求的城市规划改革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进行变革。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对于城市规划的效果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生态低碳要求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具有原有规划工作方法的深刻与系统特点,还应注意在总体规划情况下,对于城市规划中城市资源情况的详细分析等,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最后,在进行城市规划改革中,城市规划的团队应注意规划与学科相融合并注意对专业知识的创新加强。
4、结束语
总之,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中,应注意明确城市规划改革的目标,结合城市资源以及环境情况,创新城市规划工作方法,进行新资源环境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鑫.低碳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10).
[2]周岚,于春.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1(1).
[3]申远,贾晓恒,刘欣.构建紧凑型城市,发展绿色文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9).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3
关键字;城市建设积极意义;低碳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以城市建设发展所提供的信息为前提和轮廓
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
城市建设规划是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并要为飞速发展、为经济服务,从而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因此,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建筑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相比高速工业化的城市建设发展,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建设发展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建设规划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二、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
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最能展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的艺术性。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建筑设计手法目前基本有三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主题,而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细细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后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
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
三.城市规划、小区规划上的低碳生态建筑的措施
3.1 规划发展生态建筑,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以环境为中心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规划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山水、花草树木、绿化美化自然环境。使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生态植物、水禽候鸟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
3.2 规划创建“宜人”城市,要为居民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居住休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通讯交通、商业服务等生活设施齐全,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舒适安全、宁静优美的环境。 ’
3.3 规划考虑自然与建筑群的揉合、道路交通。建筑场地的形状与建筑组团的空间环境的关系。气候方面的影响,日照、风向的影响,生态的住宅区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风,通过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地形和绿化的合理安排,如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和行列布置的方式来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如何利用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的空间等。
3.4 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节能设计和建设,要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思想揉合进城市规划和生态建筑中。如:北方城市的保温建筑降低了热能消耗;南方的隔热建筑降低了空调机的使用,降低了电能消耗;建筑的节电、节水、节能也都节省了资金和资源等等。
3.5 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减排设计和建设,对污染的控制和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以及废物的回收利用。如:绿化减少了空气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对污水的出处理后,将可利用的“中水”雨水进行绿化灌溉,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可再生废物的回收利用,利用建设中残土弃土生产建筑红砖、陶粒砌块等,有效的利用和节省了土地资源。控制反光玻璃的使用,控制城市的亮化标准,减少了光污染,节省了电能等等。
四.建筑设计、小区设计上的低碳生态建筑的措施
4.1 生态建筑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的建设,生态技术就是为了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建筑的能源利用如:太阳能蓄电、太阳能热水、风能发电及太阳能与风能综合照明等。
4.2 生态建筑的室内室外环境的建设,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照环境、声音环境以及灵活敞亮的空间。生态建筑的环境建设如:①室内空间环境的建设如:生态植物、花卉栽培、立体栽培、水体等室内景观建设;②室外空间环境的建设如:分层的屋面绿地、草坪、花卉、树木、山水、泳池、壁画、雕塑等。
4.3 生态建筑土地资源环境的利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作为建设资源显得越来越昂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向地下发展如:地下商场、地下车站、地下通道、地下交通、地下工厂、地下车库等。尤其小区的地下车库,它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避免了车辆与小区活动的人们平面交叉,给儿童、学生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安全保障。二是向地上发展如:高层建筑,城市道路的立体交叉,楼宇之间与道路的平接和过街天桥及联络走廊等空间交通通道,利用屋面分层建设的绿地草坪、露天舞场、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的广场等。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突显昂贵和紧张的城市,这样的空间设计更显得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上合理安排的相得益彰。但从“宜人”的角度来看,中小城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目前我们荐六层建筑较为节能和“宜人”。它没有了高层向上运送人员、输送水电等资源的消耗,同时也较相对地节省了土地资源。
4.4 生态建筑的节能、减排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强制推行节能建筑,节水措施、节电措施、节能措施等,因地制宜效果显著。有如:北方建筑考虑保温设计、日照设计时,较好的利用日照采光来增加室内温度;南方建筑需要考虑隔热设计、日照设计时,如何避免日晒,有利通风来降低室内温度,都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在设计上考虑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的污染、声的污染等措施。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4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能源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在白皮书里,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城市作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所谓生态城市就是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形式,是把自然、城和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分析起来,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有时,人们把二者合二为一,称为低碳生态城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低碳建筑的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先锋。
第四,水循环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对相应技术要求也有规定:要求“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修建水库,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从“高碳”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增添新的元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自身层次,也增强了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对整座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安排的规划师来说,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平 康怡【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省略/zt/dtcsbd/zjgd/2010/05/18/170361.shtml,2010-05-18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主体,在维系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周围的农田、水面等自然生境被人工环境取代,市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空间缩小,破碎化日益严重,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和物种多样性。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引起规划专家、管理者、公众的重视。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涵义
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4]。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的重要作用
1、 美化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从本质上讲,更具有开敝空间的内涵,国外学者往往将其等同。如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古建筑、文物结合在一起,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景观,又丰富了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城市绿地可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2、吸收粉尘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黏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园林植被通过树木降低风速而起到减尘作用;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滞尘效应。
3、杀菌作用
城市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城市绿地可以减少细菌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1m3 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 万个,园内为1000 个,而林区只有55 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 万倍。可见,在城市环境条件下,园林植被通过其枝叶的吸滞、过滤作用减少粉尘(作为细菌的载体)而减少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功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4、减弱噪声
现代城市中,厂房、工地比比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震动、摩擦和撞击等不断产生噪音,
同时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也轰鸣尖叫。这些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严重的还能危害人们的健康。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6~8dB,4.4m 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9]。因此,噪声的减弱是与树冠、树叶的形状、大小、厚薄及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分枝低的乔木减弱噪声效果好,叶茂疏松的树群能产生复杂的声散射,其减噪作用亦显著。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措施
1、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城市街道普遍狭窄,建筑拥挤,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除改善小气候外,主要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边缘时,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连结。在规划市区内时,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连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消除热岛效应;在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故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3、基质的合理分布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等基质应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概括而言,城市绿地系统应建立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其中公园,绿地等“斑块”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只有这样以整体观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才能达到最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园林绿化中,绿地往往成为规划布置的重点,以此“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4、景观异质性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虽受地域和城市小气候的共同因素所制约,但由于城市垫面的不同分布,不同地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所以我们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并十分注重每块绿地的个性特征,其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
5、生物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是相对于场地原系统而言的。绿地构成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弹性空间的增加,景观生存能力的增强。这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增多是一个道理。生物多样性的创造同绿地景观斑块的构成量之间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重要的是在物种之间是否建立内在联系,是否为它们的生存创造了生态环境。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是深度了解生物和它们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就是使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城市碳氧平衡、城市地下水平衡是确定城市绿地与水体的数量、尺度、种类格局的基础,也是城市生态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重建城市绿色景观廊道是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华如.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12)
[2] 赵昌隆,李长焕.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J]. 价值工程. 2010(30)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范文6
[关键词]山地生态公园;建筑设计与规划;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一、引言
我国是多山地区,山地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2/3,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型公园多选址在郊外山地或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一方面,山地多变的地形空间、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为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设计依托;另一方面,山地中的地质活动频繁,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文的季节性变化、景观的区域性等特点,加之其生态环境比一般的平地公园更复杂,使得山地生态公园的设计与规划和城区一般的景观公园有明显的不同。从居住个体来看,依山而居能让居住者更加亲近自然,同时开发山地建筑可以提高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总之,在我国进行山地居住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对于山地公园景观空间的文献论述较少,目前还没有专著出现,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受传统山地观和景观审美的影响,从造园学的角度,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对地形的处理手法和技巧,探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由分析入手,对古典园林中起伏层次,堆山叠石,视线仰俯,高低错落等地形处理手法进行了理论性分析研究。李敏(1986)《中国现代公园一发展与评价》以“史”为纲,结合建筑空间理论,阐释了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色。他提出:“公园艺术形式的主体是城市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有机的结合统一,”并收集了大量的公园图文资料。(2)从建筑学的角度,通过对山地的建筑的形态,景观,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山地建筑对山地的适应能力。唐璞(1981)《让建筑上山的几个问题》、任雷(l991)《山地建筑形态特征探索》都从形态设计的角度对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形体表现和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卢济威等(2000)《山地建筑设计》分析了山地景观的环境原生体、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和情感认同性,并在景观生态,景观视觉,景观空间及景观情感等三者方面,对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3)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上对山地生态环境,自然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有效地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洪亮平(1998)《创造明日山水城市》对山水城市的空间意象进行探索性研究。蔡云楠、郭江雨(2000)《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研究》针对山地独特而敏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出“绿核+绿廊+绿网”的绿化模式。(4)从景观生态和景观感知的角度对山地景观进行研究。俞孔坚(1991)《景观,生态,文化,感知》对山地的景观感知作了定性的分析评价,运用GIS对生态阀值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模拟分析。王紫雯(1998)《山地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探讨》,就视觉景观容量的影响因素体分析研究得出:“地形越复杂,地势越低,越低凹的区位透视度越小,视觉容量越大”的定性论断。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1961)出版对地形微气候及地形的处理手法作简要论述。Norman.K.Booth《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对地形的类型、美学特征及实用功能作了分析研究。
三、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建筑设计与规划
(1)山地生态公园的建筑设计原则。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决定了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影响山地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坡度、坡面朝向、海拔高度、自然肌理(植被分布、水系等)。我国古语有云:“土木之事,最忌靡费”,也就是建筑施工要尽量减少工作量,因此山地建筑尽量采取“减少接地”的接地形式以尽量保持地表原有地形和植被。若建筑体量较大,或者山势比较陡峭,若将建筑设计成为一个集中式的单体,无论其形状如何都是最自然山形的破坏,或者说建筑本身成为一种惹眼的视觉焦点。若建筑设计的初衷不是为了强调建筑本身,那这样的建筑设计案例应采用“不定基面”的原理,将大型建筑化整为零,当然是要经过对建筑功能的审慎分析,将功能分区合理布置同时之间又加强联系。建筑本身是山地生态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公园景观的营造与建筑景观息息相关。建筑作为山地生态公园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充分融合于自然景观中,展现山地公园的生态特色。(2)生态设计。在生态学的意义上,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应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影响,最终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性生态系统。山地生态公园的生态系统,相比城区一般的平地生态系统,在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变化时引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都更为敏感和复杂,严重时甚至引起难于修复的生态失衡。针对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人流量大、水消耗多的特点,为保证山地生态系统的正常水循环,需要补充适量的人工水体。但补水设计中,应尽量保持山地系统中的自身水体,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功效。(3)建筑设计。对建筑群而言,科学地进行竖向设计并创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又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现代建筑,应该是立意构思的重点。竖向设计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为重要。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使之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达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建设速度快、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境的损坏,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要确定建筑物室外场地和道路等的设计标高,并相互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位置,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4)景观设计。山地环境中,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变,使得地表的空间特征明显,容易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美感。地形的起伏变化,使得山地生态公园的观景在视点、视角方面容易形成景观视觉的多变性与复杂的结构层次性。但在实际设计时也应注意,当整个山体的尺度比建筑尺度大时,在视觉效果上会比较和谐;当人工建筑的尺度与山体接近甚至更大时,容易给人以建筑过于膨胀的感觉。另一方面,山地建筑还可利用绿化植物的衬托与渗透达到融于自然的效果。绿色植物与建筑二者可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减少建筑的人工气息,创造出奇特的生态景观。同时,岩石也是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岩石也是一种自然景观,建筑若能与山地中的岩石完美结合,也有助于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若山中有较大的溪流或稳定的水源,设计时将其环绕于建筑,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小湖,则更能体现建筑与自然的灵动性。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建筑是艺术的宫殿”,对建筑设计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人类对山地建筑的探索更是是刚刚起步。同时人居环境工程是一门系统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山地建筑的发展涉及到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人类只有在山地建筑开发过程中统筹兼顾,才能规划、设计出既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又不对环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的建筑品。
参考文献
[1]曲宾,刘波.对山地环境中建筑设计的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2]赵云.浅议山地开发中的建筑设计问题.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3]陈荣林.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探讨.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