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1

【关键词】农业;污染;对策;措施

1.禄丰县农业污染的现状

禄丰县农业污染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散养和大、中型养殖场饲养的禽、畜的部分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造成了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部份未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污水乱堆、乱放未造成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2)以2009年为例(桔杆资源调查数据)未经收集32219.859吨各种农作物桔杆,乱堆乱放或焚烧形成的污染。(3)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单一使用一种肥料,农作物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4)农药使用不合理及农药包装品乱丢乱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5)未回收的塑料薄膜对土壤造成污染

2.污染形成的原因

2.1环保意识不强

农民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相关知识贫泛和多年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对焚烧桔杆、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等问题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认识不够,环保意识落后。化肥除使用量过高处,还因施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使用量下降;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结构变差,化肥使用效果差,从而形成单一使用化肥量增大的恶性循环;施肥方式很粗放,60%以上的农作物追肥方式是撒施;机械化、节药化施肥水平很低,90%以上的施肥作业主要是人工完成;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的品种、数量相当少,治虫效果不理想。

2.2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成本较高,农村集镇和村庄基本没有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设施,从而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监测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无条件履行监控管理职能。

3.农田污染减控对策

加大化肥、农药使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推广抵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病虫害效果;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的农药及生物农药;使用农药增效剂,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提倡农药复配使用和交换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科学施用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养份流失、减轻化肥污染的主要措施。(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份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进行配方施肥。(2)是增加有机肥用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化肥施用效果,减少化肥的用量。把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农作物桔杆、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后施入农田,使有机肥用量达到30%以上。(3)平衡施肥,合理调节氮、磷、钾肥配比,增加磷、钾特别是钾肥比例,提高施肥效果。(4)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减少化肥挥发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5)综合利用桔杆,推广桔杆综合利用技术是桔杆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坚持推广桔杆牲畜过腹还田技术。通过桔杆青贮、氨化或者直接作饲料,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推广桔杆速腐技术,用桔杆制作堆肥。坚持桔杆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工艺改进,实现秸杆机械化还田。开拓秸杆利用新途径,引导农民积极开发,综合利用。(6)农田白色污染治理。1)要加强农田用薄膜回收利用,禄丰县每年利用薄膜1390多吨,回收利用仅在970多吨,回收率仅在70%左右,没有回收的地膜达420多吨,给环境和土壤造成一定污染,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人们使用塑料提代装物等生活习惯,严格管理、限制和减少塑料提代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人,建议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回收企业扶持政策,鼓励回收废旧塑料制品,力争回收率达到90%以上;减轻白色污染。2)要积极示范推广降解地膜,对光降解、生物降解或光-生物降解地膜要积极示范,稳步推广。3)要制定相应政策,针对目前降解地膜成本高,不易推广的现实,建议政府应对生产企业或农户给予补助政策,做到优惠销售,对生产企业规定回收指标,对农户实行交旧买新优惠补差的办法,解决地膜回收难的问题。(7)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我县畜禽养殖以生猪、肉鸡、肉牛,本地牛,等几个主要畜禽种类,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大中型的养殖场很少,污染最普遍的应属生猪,以2011年为例,全年生猪出栏量62.8229万头。粪便经无害处理不到40%,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减轻畜禽粪便污染的有效措施。1)是加速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及综合利用技术,对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处理转化为优质肥料、饲料,用于种养业、养殖业,开展综合利用。2)是继续推行畜禽养殖粪便干湿分离处理。3)控制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4)是要严格执行环,影响评价制度,对规磨化养殖场在项目立项前进行环境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处理措施,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8)开展生态养殖是减轻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措施。1)推广不同鱼种混养技术,我县目前主要饲养鱼类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草鱼,建议政府加强对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考核,水产管理和相关部门应加强鱼业养殖部门和个人相关知识培训和监管,根据不同鱼种的食性,合理搭配提高饲料利用率。2)是科学投放饲养。根据不同水质、鱼类生长需求确定饲料投放量、投喂时间与次数,避免过量投喂饲料造成浪费并污染水质。3)是要扩大推广稻田养殖技术和规模,把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产业抓好,通过水稻生产与水产养殖的互补作用,减轻水质污染。(9)生活污染综合治理。1)是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并配套:“一池三改”,把农村改侧、改圈、等以沼气建设相结合,让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入沼气池与畜禽粪便一起发孝后作肥料施用。2)是大力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池技术,对城镇,中心村居民相对集中地区的机关、住宅、学校、医院及商业集镇网点等公共场所,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沼气池。通过净化后再排入河流或用于农作物灌溉,减轻农村生活污染。3)要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把化学品与农用有机废弃物严格分开,采取分类回收利用、卫生填埋或梵烧进行无害化处理。(10)建立农业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决策机制。1)建议建立和完善农业污染防治项目实施责任制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及目标考核责任制,制定扶持政策。2)统一规划,确保项目的组织实施。3)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将目标管理纳入对主要领导政绩的考核重要内容。4)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和长效机制。5)在县级和重点乡镇建立监测管理体系,由县财政预算或上级扶持购置监测等设备,核算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位。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2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防治

    1 引言

    所谓农村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主要指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和挥发等途径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并从土壤圈内向水圈、大气圈扩散。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用化学品、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并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保护有限的农业发展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研究。

    2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2.1 农村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为由塑料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药瓶和作物秸秆、腐败植物组成的混合体,成分复杂,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垃圾既没有固定的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大多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不少垃圾散发出恶臭气味。目前,垃圾包围农村,已成为一个令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随着风吹雨淋,流入、浸入河流和湖泊,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2.2 人畜粪便污染

    农村人畜粪便污染主要以畜类粪便污染为主。目前,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据调查,以农村户均4人,养猪3头,禽5只(以鸡计),大牲畜(以牛计)0.35头,按人均排泄粪便1.2kg/d,猪15kg/d,牛30kg/d,鸡0.05kg/d计算,农村户均每天产生人畜粪便61kg,是城镇(以户均3人计)的17倍。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畜禽粪便利用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与速效化肥相比,使用畜禽粪便入田作肥料的比重不断下降。据调查,仅有49%的畜禽粪便得到利用,其余皆与生活污水一样以污水形式,直接排入沟渠,汇流入湖,特别是近湖、沿湖农村,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占全流域总氮、总磷、有机质污染负荷的35%以上。

    2.3 农村水污染

    农村水污染来源很多,包括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村内地表径流水。近年来,随着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大多数农村皆已使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长,人均日生活污水排放量在80kg以上。同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因常清洗生产工具等,污染负荷相对要高,加上浸渍了农村垃圾的地表径流水和养殖业生产废水,农村污水在数量上和污染负荷上均远高于城镇污水。目前农村污水处理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外排,向水体输送污染物,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和程度。

    2.4 农药、化肥污染

    (1)化肥的商品使用量逐年稳步增加。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年增加约6.6%,纯氮投入量412.5kg/hm2,纯磷67.5kg/hm2,复肥163.5kg/hm2。按照氮肥30%利用率计算,除土壤固定约30%外,还直接损失近30%的氮肥,其中挥发到大气中约20%,淋溶到地表和地下水的约12.5%。

    (2)农药的商品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近年农药和除草剂使用量大约在200t/年,然而,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其余部分直接进入环境,土壤、水以及农产品,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2.5 大气污染

    农村年产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农民缺乏有效的利用手段,大部分秸秆被露天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在焚烧过程中,还产生滚滚浓烟,生成了极易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3 农村面源污染原因分析

    (1)农村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2)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4)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5)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6)农村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村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4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4.1 营造农村浓厚的面源污染治理氛围

    (1)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2)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3)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4.2 加强政府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领导与监管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

    (1)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3)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要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4)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发改、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4.3 实施科学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法

    4.3.1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1)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2)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4.3.2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污染 问题探源 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深,以及农药、化肥超标使用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如何遏制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广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污染纵横交错,密若蛛网,特别是个别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农业生产方式粗放造成的污染

        (1)化肥污染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家肥迅速甚至完全退出农用肥系列,依赖化肥便成了促使农作物增收的重要途径,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土地面积使用化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过量、过滥和低效率地使用化肥,不仅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地板结、地力及农产品质量下降,还通过多种途径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农药污染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使用高毒低效、高残留的农药现象。农药的使用只有1/3左右被农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河流、地下水、土壤及农产品中,不仅给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林业部门统计,许多原先比较常见的鸟类,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3)地膜污染

        随着大棚农业的日益普及,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使用,农村因此而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在加剧。农膜残留量在农业耕地中越积越多,形成不可降解地膜,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耕地质量,影响了农作物生长,而且在缓慢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有毒污染物,已成为土壤和农产品被普遍污染的又一个源头。原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土高坡滚动的“白色革命”,转眼间成为农村土地耕种者抹不去的伤痛。

        (4)农作物秸杆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中农作物秸杆有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或一烧了之,或弃之于村边、院落,或堆放于沟渠、行道两旁,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渗入地下水或直接排入河道,不仅浪费了大量尚能发挥作用的能源,而且污染了空气环境、河流和地下水资源。

        (5)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养殖业方兴未艾。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污染物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畜禽排泄物、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随意堆放,给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水库、池塘因养殖的污染,已经变成了污水池,造成了鱼类的大量死亡,严重危及周边村民的生活用水。

        (6)污、废水灌溉

        由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松懈或漏洞,许多地方来自工业、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污、废水都直接排放,使不少乡村河流和中小型水库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进而使被灌溉的土壤和农产品受到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直接引用工业或城市污、废水灌溉庄稼,这些污、废水因重金属超标给土壤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仅以川东地区一煤矿为例,污染源达十几个乡镇,几十万人饮用水严重受到污染。

        (7)农村不规范建房造成的污染

        由于农民住户分散,新建住房几乎都未建化粪设施,人畜粪便直接随污水排入河道沟渠,污染源宽,不易治理。

        (8)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近年来,各地利用水库、湖泊和名胜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由于没有规划和规范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一些水库、湖泊船满为患,餐饮业的污水排放、游人所扔弃的旅游垃圾,使一些旅游景点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

        2.工业下乡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的垃圾总量也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系统,绝大部分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村旁沟壑或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农药瓶、塑料袋随意乱扔、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每当洪水过后,河流两边的树枝、电线杆上挂满了塑料袋、粪便纸,实在叫人恶心,不仅使农村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且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

        4.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政策上的缺失,管理上的漏洞,不少地方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矿山服务年限为代价,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在给矿产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滥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河道堵塞、山体滑坡、地表坍塌、泥石流猖獗等人为的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仅以国家发改委命名的“亚洲一号”普光天然气气田为例,原来这里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现在是山也推平了,树也砍光了,河道也填平了,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鸟语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住的虽然是高楼大厦,却人心思迁、人心思变。

        二、影响农村环境变化的几种重要因素

        农村环境污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环境保护上的“重城轻乡”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城市,而城市环境的改善又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在硬件建设上,城市都以政府为后盾建设有较为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而广大农村却基本处于空白。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优惠政策,许多农村都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例如四川东部某地农村堆积城市垃圾爆炸案,引发当地居民强烈不满,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尽管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由于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所局限,在环境保护尤其是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仍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农村环境持续滑坡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2.地方经济粗放式发展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吸引“高新尖”项目的实力,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往往凭借矿产资源优势或廉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等举措,把那些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被淘汰、被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引入进来,其结果往往是: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条河流,掏空一座矿山,祸害四周村庄,殃及子孙后代。有的污染源甚至是几十上百年都不能消除的。 

特别是近年来,各项硬性支出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地方政府为确保已有的支出水平不下跌,千方百计地培植“税源”,大力组织收入,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这就使他们走上了一条很难回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之路。以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做法,更是一种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这些地方经济越发展,污染越严重,环境破坏也就越大。

        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首先,农村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条款都分散在《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都缺乏系统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其次,我国对城乡“垃圾下乡”、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造成对这些污染源依法管理上的困难。第三,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如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处于空白。尽管我国“十一五”规划、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及立法滞后,现行法律中对农村环保规定不具体,约束性不强,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

        农村环保问题之所以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与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密切有关。一是农村环保主体不明确,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能真正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负全责,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尽管各级环保系统都设有环境监察执法队,但由于执法人员少、污染企业多,存在“收费过硬、监管乏力”的现象。三是缺乏事前预防及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执法上多以事后处罚为主,只有当严重的污染事件发生了,媒体关注了,相关部门才纷纷充当“灭火队”的角色,而如何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杜绝污染、防止事故的发生,却极少有哪个部门真正当成一件大事去关心。四是农村环保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管理体系目前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之上的,农村环境监测、监察和统计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构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面临的形势也是极其严峻的。同时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位置的高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解决好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1.加大农村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庞大系统工程。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要完成这项工程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之外,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参与。针对当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环保、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警示教育,让广大农民全方位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引导农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农村环保事业中来。二是应以“绿色家园”、“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环保示范户”等活动为载体,政府以少量的投资推动,就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变成一项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帮助农民告别陈规陋习,逐步实现农村污染垃圾的消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三是应通过文艺演出、科普知识下乡和举办农民环保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绿色旅游,走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设“绿色环保,健康富裕”的新农村。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法律手段是农村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有很大困难,必须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应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纳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重点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逐步改变环保投入“重城轻乡”所造成的城乡不公。同时还应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原则,在排污费、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环保支出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地区的乡、镇政府解决环保中的难点和盲点。其次,应强化点源污染者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坚持“谁污染,谁埋单;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对已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应责令其拿出专门资金限期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环保政策又一意孤行的企业,必须出以重拳,坚决打击或取缔,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源的泛滥。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应由地方政府向其收取一部分费用作为环境污染的风险基金,一旦其造成环境污染,便用这笔资金偿付治理费用或赔偿有关方面的损失,以此形成对污染企业的有效制约。第三,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上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地进行。

        4.加大环境污染源查处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点源污染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污染制造者的处罚力度过轻,甚至充当保护神的角色。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又是暴利企业。由于污染治理费用一般远远高于处罚额度,这就使其宁愿不置或闲置治污设备,舍弃高成本的污染治理而愿承担较低成本的被处罚的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加大对环境污染源的查处力度,“从重、从快、从严”处罚,使处罚对污染制造者真正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不愿、不能”,唤起污染制造者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律意识。

        5.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

        目前政府的惠农补贴主要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农用机械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以及对农民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7个方面。这些惠农补贴的导向功能,主要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但在促进农村环保方面的补贴,除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为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农民自觉地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我们还应进一步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积极探索对种田全部使用农家肥、防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废弃农用塑料膜回收、农村沼气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予适当补贴,让农民或有关经营者感到有利可图,促进农民由污染制造者转变为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7.切实解决城市垃圾下乡问题

        日渐增多的城市垃圾不能堆放在城市,农村便成为城市垃圾的唯一出口。这些被转移到农村的城市垃圾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不能把城市的靓丽建立在污染农村环境的基础之上。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对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处理经验,即通过再生利用,高温堆肥和焚烧发电等途径变废为宝,把城市垃圾转化为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同时还应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垃圾处理企业成为处理主体,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下乡的问题。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4

关键词:饮用水:农村饮用水:饮水安全

安全的水是生命之源,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饮用水安全,已成为政府、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喝上干净水”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加大了改水改厕工作力度,部分农民喝上了安全水,但仍有部分农民无法饮用到安全水,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供水系指向广大乡镇、村庄和分散农户供水,以满足居民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用水。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干净的生活饮用水,其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方便程度和保证率等四项指标。水是生命之源,发展农村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居民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质问题,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已有的集中供水工程有一部分缺少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另一方面分散供水导致的水质问题更多。目前我国农村直接饮用的坑塘水、檐前水、沟道水、河道水等都存在着水质问题,水源污染比较严重,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质成份过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二是水量问题,水量问题也是我国农村供水面临的重要问题,有资源性水量不足问题,也有工程性水量不足问题。三是保证率低,即季节性缺水。

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源污染严重。由于受工业“三废”污染,农业的化肥、农药污染,水面养殖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的垃圾污染和塑料制品废弃物污染,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水质越来越差,有些地方几乎到了“有水不能用”的地步。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改水改厕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大,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改水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集资积极性不高,政策引导乏力和新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三是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强,对饮用水安全程度仅凭主观判断,对水质超标问题,普遍都存在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乱扔乱倒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现象普遍。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极为淡薄。没有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喝水不花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方法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要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工作的领导。三是要抓紧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四是要广泛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3.2科学规划,分类实施。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水质安全问题。从长远考虑,规划要体现分质供水的理念,有条件的区域,在设计管网时,应该把饮用水系统和非饮用水供水系统,同时铺设设计,分步实施。

3.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议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将农村改水改厕项目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其次,对大型的农村饮用水工程,要积极组合包装立项,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第三,有条件的乡镇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第四,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介入改水改厕项目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多方筹措,解决改水改厕资金不足。第五,从村集体资金中提取一部分和由用户自筹一部分。另外,供水企业在管道安装费用上要给予适当优惠。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5

一、科学谋划,做好年度环保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南宁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召开城区环保工作会议,将城区政府与南宁市政府签订的20*年环保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各责任部门,确保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二、全面抓好污染减排工作

今年,南宁市政府下达我城区的污染减排任务一是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SO2削减1500吨计划,二是完成对南宁市三塘三砖厂等19家砖厂的关闭工作。

为完成上述目标,从年初开始,城区政府组织领导城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行动,一是不定期地对20*年被关停企业的进行后督查,对具备转产条件的企业,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对擅自恢复生产的砖厂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6月份,对其中18家经多次教育仍拒不停止非法生产的砖厂采取彻底的断电、断水及拆除生产设备等强制措施;按照《南宁市废纸造纸企业环境保护整治验收规范》标准,指导造纸厂开展重组、整改,遏制造纸企业污染反弹行为,目前,被关停的10家造纸企业已有2家完成了整改并已取得南宁市环保局试生产的批准。二是实行严格的环保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做到措施有力、奖惩分明。

三、着力抓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要在5月31日前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第一次数据上报工作。为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此项任务,1-5月份我局把污染源普查作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加班加点指导开展污染源普查入户登记、数据审核和录入上报,在城区普查办与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我城区率先在广西完成了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在内的污染源普查入户登记和数据的审核与录入工作,并于5月29日上报了国家环保部。在顺利完成数据上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集中力量做好普查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为第二阶段数据录入打好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做好迎接上级普查部门质量核查的准备。

四、严格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标准。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建设项目“十不批”和“三同时”要求,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竣工验收工作。今年上半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2个,其中不予行政许可1个,竣工验收16个,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五、突出污染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一)积极做好环境污染工作。一是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环境工作相结合。认真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用制度严格约束环境执法人员,杜绝办人情案,做到处理环境案件公平、公开。二是将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同环境工作相结合。将环境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办和城区相关部门年度环保目标责任,使环境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变走访,力争将环境案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三是将环保宣传教育同环境工作相结合。在处理案件时,执法人员同时是环保宣传员,让环境违法者在接受处理时受到环境教育。四是将污染治理同环境工作相结合。执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指导没有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单位进行污染治理,将环境隐患从根本上消除。五是将回访制度同环境工作相结合。城区环境监察大队每个月都对环境案件进行梳理,根据处理情况对投诉人进行回访,征求投诉人对环境案件的办理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环境工作的办理效率。上半年共处理群众环境78件,现场处理率达到100%,结案率达到98%。

(二)全面开展辖区环境污染隐患和环境风险排查。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开展了辖区环境污染隐患和环境风险排查工作,重点是对辖区内潜在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防范重点区域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昆仑镇造纸企业集中区域、化学产品生产企业及危险品生产企业,使用、储存、运输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险废物的单位和场所,三塘镇、五塘镇、昆仑镇水源保护区内有污染隐患的单位,通过排查,督促企业做好防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准备,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三)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1、开展辖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对辖区内污染源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不稳定达标、偷排的企业予以处罚,确保完成2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察工作任务。

2、开展辖区各类工业项目环境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企业,一律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对未执行“三同时”制度即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生产;对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责令恢复正常使用,对治理达标无望的,依照有关规定彻底关闭;属于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一律按规定淘汰。

3、继续开展环境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噪声监督管理力度,整治辖区内工业企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文化娱乐噪声等噪声扰民现象,加强奥运圣火在广西传递期间和高、中考期间环境噪声管理工作,解决市民关注的环境噪声热点、焦点问题,使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4、对历年环保专项行动被列为挂牌督办的项目进行复查,防止污染反弹。经检查,未发现有污染反弹的现象。

5、对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影响文件,擅自建设并投入生产(经营),严重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影响较大的南宁市康桂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市湘土风味馆实行挂牌督办,促进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落实为民办实事工程。为确保三塘镇卫生院医疗废水治理项目按时完成,我局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医疗废水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工程已进入建设阶段,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可于8月底前完工投入使用。

六、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以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监管、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村容村貌建设为重点,深化“城乡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创建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工作。

七、围绕“节能、降耗、减排”,狠抓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围绕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保专项行动、污染源普查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一是借助“6·5”世界环境日和六月份的环保宣传月,以“低碳经济”、“绿色奥运,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代表120多人参加了南宁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大型宣传活动,在会场展出了12版环保宣传板报,并将12版板报在城区政府和社区进行巡回展出。组织城区青年团员开展环保购物袋义卖活动,在倡导绿色消费、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同时,将义卖所得捐给四川灾区,奉献了爱心。二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将各种环保政务信息到南宁市环保局网站和*区政务网站,进一步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环保科普进社区、进乡(镇)”活动,组织开展绿色环境家庭、学校、医院、社区(小区)、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四是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发放2000多份环保宣传资料,向市民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市民解答各种环境咨询,进一步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塑料污染防治科普范文6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虽然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垃圾污染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的转移,更是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程度。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下就具体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以期找到相应对策,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长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很浓厚,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被随意抛弃、堆积,生活污水也被随便排放,且大多为塑料制品、塑料包装等不可降解垃圾,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2 农作物秸秆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农作物都被焚烧。这样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损伤了地力,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点。

1.3 农村种植、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农村种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普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加之农村规模养殖场普遍缺少标准化的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养殖场粪便、污水直接排放,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1.4 城市垃圾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成为新的污染源

由于农村的地价和劳动力低廉等的原因,一些郊区的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染企业工业三废的排放地,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的的空气和水源。

2 农村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

2.1 重视不够,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困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在具体的落实政策时,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尤其是经济发达乡镇、村,特别是城市近郊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受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随意堆弃垃圾、滥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物直接排放的现象日益严重。全体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普遍不高,这也是阻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环保治理资金不足,设施欠缺,现有的环保设施使用也不到位

由于乡镇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使得环卫经费严重匮乏,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欠缺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垃圾池残缺不全、垃圾桶丢失、垃圾不入箱、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严重;部分小垃圾池因不实用而闲置,造成垃圾设施的有效使用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

2.3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欠缺,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牵扯到的部门和地区比较多,使得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但是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为此,如何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值得环保及相关部门的思考。

3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

3.1 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1.1政府部门要做好表率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把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摆上议事日程,集中力量,进行专门管理和保护。应该分级成立专门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以农业、环保部门为主,计划、建设、经贸、财政、工商等相关部门配合,在主管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抓紧现状调查,摸清情况,制定计划,切实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治理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与政绩挂钩,加大落实力度。

3.1.2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辅导和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培训;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向农民群众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加强农民科普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农民群众自己树立起环境意识,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抵制重污染企业,监督、敦促政府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才能自觉自愿地为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家园环境而出力、投入。

3.2 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为预算的刚性支出内容并保持逐年增加,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建立必要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切实落实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开展农村污水的治理,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还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投融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行。

3.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的环保专项治理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从而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

4 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系统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如何用最有效的政策组合、最直接的方式、最快的实现速度,以求最佳治理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进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则,严格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久生,晓燕,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2] 张爱莉.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

[3] 刘旭凌.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科学之友. 2011(12).

[4] 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