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排放管理体系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 质量管理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1 简述市政给排水管道系统的作用及分析

现今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还存在着比较落后,给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更加滞后。严重的水污染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的污水治理,这就要求城市给排水系统除传统的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外,还需起到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畅通城市水环境,维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2 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缺少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目前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大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鉴于自身的权力,从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也不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就是目前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有的给排水工程施工已经开工多日,却尚未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有的给排水工程根本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检查时才补办;有的政府投资给排水的工程,目的只是为追求所谓“政绩”,一味强调压缩工期,这极易导致给排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垒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

2.2 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意识比较淡薄

目前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别建设单位经常以献礼或向媒体交代为名拒绝进行质量检查,甚至只重视工期而不注意质量,一定时间内还经常出现抢干和蛮干的行为。给排水管线各段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在思想上存在麻痹,人为地降低了质量。在给排水的施工中,甚至还出现工程资料与工程不同步,表格不统一现象,经常出现后补资料、甚至出现假资料的情况。

2.3 在市政给排水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在给排水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些施工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极易导致质量低劣;有些给排水施工单位根本不具备相应资质,只好挂靠施工;有的则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不按图纸施工,擅自变更设计。另外,随着给排水施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原来的许多分包企业逐步成长为总包企业,这些新兴的总包企业往往在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上存在薄弱环节。

2.4市政给排水工程监理的缺位

在给排水的管理中,监理是起到重要作用的。然而,在市政给排水的项目中,部分企业却以种种借口拒绝接受监理的管理。这对市政给排水的工程管理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3 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

3.1 强化提升质量水平意识

首先增强给排水施工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认识到市政给排水设施都是城市系统的一个零件,若缺了它,城市就像少了一条腿,若质量上出现问题,也将给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三是要用反面教材,给给排水施工者们敲质量的警钟。

3.2建立落实到质量责任制上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上,要想提高工程质量也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上。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给排水工程不论大小,政府和专门的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对其负责,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3加强给排水施工管理的意识

3.3.1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负责的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到以下几点:由负责单位组织协调各施工单位对在相邻施工区分界处的同类管线碰头事宜,要具体落实施工日期、施工地点、施工人员、质量检验等事项;负责单位对各施工单位施工进度统一协调指导,各施工单位在同一时期内在各自承担的施工区域内完成施工任务。必要时由负责单位与各施工单位协商,调整部分施工任务,以达到准时完成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负责单位统一调度各施工单位用电、用水量,雨季施工统一安排防洪排涝措施,并且保障施工道路畅通。

3.3.2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加强安全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施工期间到各施工单位施工现场检查指导,杜绝违章作业;各施工单位开挖管沟需要断路时,应提前上报总承包单位,负责单位应根据施工道路布置条件,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道路上,几个施工单位在若干处开挖管沟施工,限期完成施工并恢复道路交通;凉水塔安装施工要以防火工作为重点,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使用电动工具时,对导线绝缘性和工具安全性进行检查,以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负责单位统一规划埋设临时施工用水管网,管线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在施工用水主管网每l00m长度内应设置消火栓1个。

3.3.3 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负责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应会同建设单位和各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部门,按照质量管理计划,管理施工质量: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实行“停、检、检”制度,施工每到一个质量控制点后暂停施工,首先由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通知总承包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到施工现场联合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以及正常运转和施工单位能否在施工现场严格执行施工纪律,并且定期开展质量检验评比活动,使用经济手段奖优罚劣;对给排水系统中易出现问题,造成损坏的部位,进行科学论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3.4 强化监理职能

在市政给排水管理中,施工单位质量自控是基础,监理单位有效监管是关键。要提高工程质量,监理就要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安全客观实际,采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协调生产过程中各有关单位的关系。

3.4.1 建立健全专业的给排水工程监理队伍

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监理是一项难度大、项目多、任务重的监理工作,因为市政给排水工程是综合性工程,而一般的专业人员只精干自己所学的专业,很难胜任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监理工作,因此,监理公司要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监理人员进行特殊培训,使其一人多能,胜任本职工作,为公司增添技术实力。

3.4.2 要有适应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监理设备

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检测很大程度上是靠先进的设备,是靠人与仪器、设备有机的结合才能监理出优良的工程,因此监理公司要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使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器械结合起来,使检测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从而增强监理公司的质检实力。

参考文献:

[1] 罗水金.浅谈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分析[J].四川建材,2007,4.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2

前言

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的低碳经济也已经开始起步,作为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也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体系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全方位的构建适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

一、中国建立碳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碳金融体系的支撑,碳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改善低碳经济所面临的资金问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柱。

碳金融交易是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建立碳金融运行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碳交易的定价能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战略转型的脚步,降低碳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地位,是我国跟紧国际市场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限制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但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提出在5年内单位GDP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

二、国外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借鉴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逐步的建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两大国际公约的确立促进了碳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碳金融体系是碳交易发展的需要。碳排放交易是最主要的碳金融交易活动,国际上主要有两大碳排放交易平台:欧盟排放贸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全球碳金融交易呈现了一种快速增长的方式,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统计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额从2004年起5年的时间里增长了约381倍,交易额也由2004年的3.77欧元飞速上升至1440亿欧元。

(二)国际碳金融产品发展的经验借鉴

碳金融市场有不同的投资者和企业,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开发出了多样的碳金融交易工具,这些碳金融交易工具不仅活跃了碳金融交易市场,还丰富了碳金融产品的功能。在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上,其构成主体是碳信用交易市场。

三、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我国碳排放量仅为8%,到了2005年增长到19%,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碳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有着微观主体和金融中介双重的身份,在商业银行的各项政策中,贷款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处于碳金融体系下的商业银行,其运行机制要以低碳信贷理念为核心,建立管理部门、低碳信贷产品开发、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等部门齐全的碳金融体系。

1.建立低碳信贷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逐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做着方式上的转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在发展模式理念上都做出了变化。从宏观上来说,政府加大了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开始大力的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制约;从微观上,实体经济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面对着经济如此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必须要建立低碳信贷理念,促进碳金融的发展。

2.构建低碳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性质有效的低碳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更好的实施碳金融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发展低碳信贷的动力和压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发展一个完善的低碳信贷理念。激励约束机制不仅要奖励执行低碳信贷效果显著的商业银行,还要惩罚向污染环境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这样能调动起商业银行发展低碳信贷的积极性。

3.建立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碳金融业务属于商业银行新的业务,除了会面临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会面临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为了减小或避免低碳信贷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应包括建立风险识别系统、风险量化系统以及风险控制系统。

4.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

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就是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期的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取得的结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碳金融体系下保险业的运行机制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金融体系中担负着规避和转移风险的重任。采取恰当的方式将碳金融运行中引发的风险纳入传统的保险业中,需要从制度安排、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推进。

首先,在建立低碳保险理念的基础上,实施相关部门综合协调配合的机制。要促进碳金融体系下保险业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低碳环保理念。低碳环保理念建立的主体是投保人,要选取合适的方式引导投保人建立理性的投保意识,提高主动参加低碳保险的行动力。同时,低碳保险机制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协调才能完成。

其次,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保证低碳保险正常的运行。相关部门要逐步的建立健全低碳保险的法律法规,增强低碳保险的可操作性。

最后,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促进低碳保险机制的实施。在保险产品的开发商,要始终坚持创新,以创新的思维开发出适合低碳经济的保险成品,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要以低碳保险理念为基础,对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收费率,比如对高碳企业实行高收费。

(三)碳金融体系下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我国碳的排放量非常大,甚至已经成为碳排放权最大供应国,因此,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碳排放权定价能力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变得异常的重要。

首先,要积极的培养出市场主体,组建基本的市场要素。先是要培育出碳排放权的供给者,接着培育最终使用者,然后再培育市场中介。

其次,在碳金融交易市场,要开发出足够的以碳排放权为主的原生产品,以及一些列的创新性衍生产品。由于企业的排放量和减排标准不同,碳排放权较多的企业可以将其出售给碳排放权不足的企业,促进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的进行。

第三,政府通过一些列政策的引导,有计划地先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等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之后再过渡到发展配额碳交易市场。

最后,建立一个有效地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中应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价格机制是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供求机制是市场运行机制的主体,竞争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保证,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地的减少了碳金融市场的风险,保证了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四)碳金融体系下碳交易运行机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也变成了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中国是碳排放大国,然而在国际上的碳交易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价格,这不仅对中国来说十分的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此,我国一方面要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从而推动实现碳金融与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衔接的步伐;另一方面,欧元是目前碳交易市场使用结算需要最高的货币,美元、英镑、加元也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国要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作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提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地位。

四、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制度安排

(一)碳金融体系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低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制定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

我国实施低碳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起到影响社会对低碳产品的总需求水平的作用,从而控制碳排放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为此,适当的货币政策对实现我国碳排放供需之间的平衡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低碳货币政策还需要实现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设定为利率,因为利率不但能反应碳货币和碳信用之间的供给状态,还能体现出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所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碳排放度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也就是说,如果是高碳企业来贷款,中央银行设定一个较高的利率,加大高碳贷款成本,影响高碳企业的贷款总量;如果是低碳企业进行贷款,中央银行设定一个较低的利率,鼓励低碳企业贷款,提高低碳贷款规模。

除了实行有效地货币政策外,中央银行还可以考虑在恰当的时期发行碳货币,专门用来进行碳排放权的结算。

(二)碳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业来说,碳金融是一个新事物,相应的对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更为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作为金融监管机构,应该更新自身的监管理念,转换过去的监管方式,探索出一个更适合碳金融的监管体系。为了推动中国碳金融监管机制的变革,首先要提高对碳金融监管机制建立的重视,其次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碳金融监管部门,最后要加快制度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加强碳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制环境建设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管部门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所以监管部门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建设,保证碳金融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首先,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府监管,政府有效地监管能保证碳交易市场机制正常的运转,实现碳交易的效率和效果,所以,政府监管机构应该根据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特点,建立监管制度,实现对碳交易市场有效地监管。

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监管部门要明确碳金融交易市场应该遵循的国内、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在法律制度上有效地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最后,还要规范碳金融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中介机构的职业操守,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2.改进市场准入制度

监管部门应适当的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一些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政策,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资于低碳经济建设;还要改善市场准入条件,采取差别化监管;在充分利用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各个企业的节能减排。

3.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地碳信息数据库

监管部门要有效地改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全面,虚假信息多的问题,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一个有效地碳信息数据库。首先,要强化企业披的意识,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积极地进行碳信息的披露;其次,增强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量化核算能力;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通信设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4.建立有效地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碳金融市场快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市场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地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一个有效地碳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更好的实现监管的功能,提高监管效率,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减小风险所带来的伤害。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3

第三方检测远落后于上游行

国有检测认证机构的机遇与挑战业

矿物质水名称或不再使用

吸油烟机自燃,属产品质量缺陷应理赔

从古城失火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为质量而战——全球三大质量奖纵览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首次在境外举办审核员考试

我国应用防伪技术的成功案例

我国实施品牌评价试点工作的情况

我国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产品认证工厂检查专业要求的关注点

几次玩具产品质量事件的技术分析

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修订概况

湖北碳交易试点研究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人首次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

开展汽车内饰产品环保认证初探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及管理探讨

树立家居新标准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我国首席质量官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电子商务行业的检测认证业务

西安分中心质量为本创新服务

海尔参与家电节能惠民工程问答

对CCC检查员管理方式的探讨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在京挂牌

我国首个服务外包认证国家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出口转内销产品未经认证案解析

信息安全培训课程列入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培训科目

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CSA广州实验室将增加LED照明和能效检测能力

管理体系审核服务创新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对认证有效性展开专项监督检查

家电进入香港市场须达到最新电磁场标准

宝钢: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成功案例

未能有效监控现场审核活动行政处罚案例

应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碳强度核算体系

正确理解行业自律全面推行行业自律

应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碳强度核算体系

未能有效监控现场审核活动行政处罚案例

启明星:管理方法科学绩效回报显著

家电进入香港市场须达到最新电磁场标准

天津对认证有效性展开专项监督检查

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发展动向

UL与SGEPRI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BSI中国内地与香港业务合并

国外碳排放评价制度介绍及启示

国内首家合资第三方汽车零部件实验室落沪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4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战略方向。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开始思考碳减排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年和2010年设计了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体系操作框架;潘家华等2009年提出全球碳预算总量并设计了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碳实物量的物质流核算而不是价值流核算,碳管理主体也定位于国家层面。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年认为40%碳排放来自企业。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碳交易机制所覆盖的范围多是针对特定行业企业,并且国外碳交易证券化模式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应该设计相应的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

一,碳总量控制,碳市场交易与碳排放会计准则

德班会议确定了2020年后各国或地区可能的强制、量化及受法律约束的碳减排义务。欧盟推动的国际航空业碳减排体系尽管动摇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基石,但总量减排是大势所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09年正式承诺从2020年开始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净减少50%。实践表明,相比于行政法规与碳税方案,借助于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排污定价功能更有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我国正加紧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市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我国2015年将建成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并最终与全球接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采用了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这意味着我国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企业要承担碳排放预算和碳指标。

欧美碳市场经验表明现货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碳市场体系。尽管当前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仍存较大分歧,但欧盟2011年明确规定将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排放权现货交易纳入金融工具监管体系,即排放权现货交易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都被视为了金融工具,这表明欧盟将碳市场金融化的意图。近期欧盟一些学者提出“碳中央银行”概念也可看作是一种印证。

据报道欧盟与澳大利亚政府拟将两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15-2016年逐步实现对接而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双方计划2015年7月前就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最晚于2016年7月对接市场将正式投入运行。尚未形成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事实意味着要对当前各国或地区碳交易机制建立碳排放国际趋同基准,碳排放会计准则是其中重要管理工具。

制定独立的碳排放会计准则有利于实现全球不同碳交易市场在技术、价值与认知上的通约,有利于全球总减排成本最优化与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不明朗时期碳减排信用的建立,也是未来国际化趋同及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12月14日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与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发表《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挑战》报告,提供了全球15个重要行业各大企业在披露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和采取减排措施上的深入程度,希望业界能够采用全球碳排放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备就排放权交易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

二,社会关联账簿制度、企业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

碳排放信息的社会关联性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包括:(1)直接排放,即企业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2)间接排放,即企业消耗所购电力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生于企业设施内部用电情况,所购电力是企业买入或以其他形式接入;(3)其他间接排放,指的是企业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不属于企业所有或控制。一家企业的其他间接排放有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通常能占到总排放量的50%0避免重复计量就必须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

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实践基本上都采用了“Cap&Trade”(总量限制与交易体系)制度,即全球管理体系下以全球碳排放总预算目标为基础,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得到其相应碳排放预算并以配额方式通过配额贸易制度实现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的买单。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使得所有经济活动都将被低碳经济重新界定。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预算构成了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约束目标,也就形成了企业的约束性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这是碳排放实物量从国家或地区的总账到具体碳排放组织的分账过程。

社会关联账簿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预算的实现过程与结果。社会关联账簿是GHG Protocol(WRI&WBCSD)、PAS2050(BSI)与IS014064-1(ISO)等标准的账簿化,是财务会计学视角的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并推动碳排放计量与披露的标准化,也是创新低碳商业模式的直观数据描述。社会关联账簿制度决定着碳交易的配额分配的科学合理,规避碳交易演化成新的配给经济并抑制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发展越快就越可能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工作。

设计完整地描述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总量从配给到实现全过程的社会关联账簿要充分考虑可通约性与国家权益保护,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要处理好与各类组织会计账户体系的关系,比如纳入各类组织账户与报表体系还是单独设置温室气体相关记账和报告制度,即单轨制还是双轨制。企业可考虑在实物量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约束下建立价值量账户体系与专门化报告,比如构建排放权(碳)资产负债表,设置碳资产、碳负债与碳权益等账户对企业碳活动进行系统的计量、核算与报告。

三,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整体框架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是确立企业报告核查制度。该制度不仅是法治要求更是一种主动性战略活动,企业应为之建立完整应对机制。

(一)树立生态增益(eco-premium)观念

生态增益是指因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提升股东价值。卓越成效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带给企业超额经济回报,这类企业通常风险较小且资本成本较低,有助于企业降低股东价值与盈利的波动性。生态增益观念的核心是将碳减排纳入企业战略,当然不能忽视碳资产特殊的风险与收益。企业主要做法是合规经营及对环境相关成本和风险的管理,深化做法是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构建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供应链的低碳化协调机制。

(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实现由高碳排放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生态文明的根本性转型。从工业模式进入生态经济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重视日常经营的气候变化结果,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整体业务活动并设计出低碳商业模式。事实上,有关组织虽然制定了可靠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测量和报告标准,但主要是关注了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而忽视了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可能源自员工商业旅行、外部分销和物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及废弃或供应链环节等。其他间接排放的计量无疑会使企业重新考量其选择的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三)构造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认同未来投资者会像关注每股盈利一样去分析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水平是企业完整环境战略经营工具的核心。企业只要有碳排放就会形成潜在的碳资产或碳负债,因此要对碳减排空间资源或者碳排放增长潜力做战略规划,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低碳诉求整合为企业共享价值观并系统地执行于企业业务结构、运营系统与生产技能。企业可考虑接受外包服务或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并依托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碳资产管理,比如构建碳排放交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SCM)与战略管理会计(SMA)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框架。

(四)设计企业碳排放信息财务会计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碳排放单位的会计计量标准化以管理和报告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但不应局限于新能源的碳权替代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碳排放信息披露有助于实现商品(产品)内含碳税(imbedded carbon)显性化。低碳经济推动传统财务报告向财务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本一体化的整合报告演进,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碳排放配额会计处理、碳排放风险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进行规范。

(五)建立企业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平均值衡量着碳生产率,它既是国家排放账户分配基准也应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应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至少不低于所在地区“十二五”分项指标值,区域碳强度目标是企业战略要直接面对的。气候变化项目能带来价值增值,碳资产特定价值管理需要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支持。当前建立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碳足迹”价值链视角的产品成本核算理论与实务,理论上可先考虑将碳排放纳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范畴;制度上可考虑在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纳入低碳概念以实现我国高效低碳制造。

四,低碳经济与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顶层设计

我国宏观经济显示了由先前的高碳保发展向低碳促转型的发展趋势,资本市场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概念股相继得到资金青睐,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蒙草抗旱(300355)、大禹节水(300021)、铁汉生态(300197)及天立环保(300156)等个股纷纷逆市走高,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金对新产业政策导向相当敏感。然而这些个股逆市走高是否计量了生态的市场价值却无从得知,现阶段的信息披露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物质性而非生态性开展的,并且呈现出碎片式信息机构,因此有必要考虑基于生态文明而构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

低碳经济体现着生态文明要求,碳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需要设计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披露,涉及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信息。然而,现阶段信息披露仍然建立于高碳经济情境,以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来看,其核心特征是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创业板信披体系,这样的定位显然限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因素等非财务信息的外延而忽视了低碳治理。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 航运业 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 雾霾;标准化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322-02

0 引言

近几年中国雾霾天气情况恶劣,特别是2013年全国多地发生了雾霾天气,除了之前关注最多的京津冀地区以外,雾霾天气已经蔓延到了江南、华南等地,特别是今年江苏南通、上海等地PM2.5“爆表”的情况,更引发了我们对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1 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工作的意义

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并有效运行;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已实行标准化管理,且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是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定义,本人认为,广义的标准化良好行为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按照GB/T15496-15498以及GB/T19273建立的以技术标准或者管理标准或者工作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并有效运行的组织可以评定为标准化良好行为组织。并根据各个行业的特色制定更加具体的评定细则。

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工作是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质量,三流企业做品牌,加强企业标准管理,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的目的,不仅是企业作为产品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宏观质量和社会功能的一项重要任务[3]。

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工作可以使一个组织全方位建立起一套立体的标准体系,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等等的建立都是标准体系的一部分。

2 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工作对抑制雾霾天气的作用

根据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油品质量升级工作的要求,为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了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该标准自之日起实施,自2018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供应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治理汽车尾气排放除了限牌、限行、限购等政策宏观调控之外,同样可以从标准技术手段着手。加强对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同样可以间接缓解雾霾天气。

日本建筑工地不允许有建筑扬尘,建筑工地施工有详细的施工规范标准,建筑工地的所有土方、水泥、沙子等不允许直接,必须有东西覆盖,防止扬尘。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筑扬尘是霾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对建筑施工规范标准的制修订可有效抑制雾霾天气。

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意在督促指导企业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2013年10月1日新版GB/T23331-2012正式实施与国家标准ISO50001全面接轨,这标志着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正式实施,下一步将重点在万家企业推广。江苏省列入万家企业名单的共有1221家企业,十二五期间目标节能量共计2205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企业1151家,目标节能量2195.9万吨标准煤,交通运输企业19家,目标节能量5.9万吨标准煤,宾馆饭店企业4家,目标节能量0.3万吨标准煤,商贸企业19家,目标节能量2.2万吨标准煤,学校28家,目标节能量0.7万吨标准煤。列入万家企业名单是企业是由政府督促按照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其节能量是惊人的,节能效果也很明显。如何引导其他行业组织自愿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运营活动,加强在各个组织行业推广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将有助于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落实,有助于遏制雾霾天气的蔓延并逐步缓解。

3 对标准化良好行为工作的建议

领导重视,加强引导。逐步把各个组织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建立起覆盖组织全面工作的标准体系并有效运行,纳入到政府对各级组织的考核指标,纳入到政府创奖创牌以及政策倾斜领域的门槛条件。

注重宣传,强化意识。结合近年天气异常情况,加强对天气变暖、雾霾天气、沙尘暴等天气原因的分析,加强标准化意识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标准化工作意识,水管漏水、空气压缩机管道漏气、工人操作不规范等等都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这些都与标准化操作密不可分。必须深化每个人的标准化生产、经营、运行工作意识,才能使标准化体系得以有效运行。

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标准化二级专业建设,设立标准化一级学科专业不具备科学性,可以探索理工科背景下建立标准化专业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机制。强化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协会的作用,把各级组织的标准化人才吸引到标准化协会中来,通过召开研讨会、标准制修订等形式,培养有实践经历的标准化人才。总之标准化人才队伍要多途径、创新性地探索开展。

参考文献:

[1]郝明辉.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及防治对策[J].河南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