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1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一旦全球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业出口量将削减1/5,而中国大陆的纺织品将是重灾区。

2012年5月15日,欧盟对中国的航空公司下了“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在6月中旬前拒绝透露2011年的碳排放量数据,欧盟将对相关航空公司采取惩罚措施。

中国企业真的到了“不低碳不行”的时刻吗?对此,《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英国标准协会(BSI)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毅民。

碳税所逼,中国企业必须行动

“中国的排放量增长非常快,而且何时达到峰值目前还看不到。”高毅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的数据,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010年,中国的排放量为90亿吨,美国为52亿吨。

高毅民指出,就人均排放量而言,2010年,中国是6.8吨,美国是16.9吨,而印度是1.5吨。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虽然比美国少很多,但已超过世界平均值。“中国正处在经济强劲增长的阶段,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幸的是,我们碰上了全球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时期,经过200年的工业化,大气中的排放空间已十分有限。”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今天,不能仿效当年的英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牺牲环境的道路。

面对现实,节能减排已不可能再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了。

“对企业而言,实行低碳变革是必由之路。否则,今天生机勃勃的企业,明天可能消亡,因为企业产生的利润不足以抵消高排放所需的成本。”高毅民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对于中国这个出口大国,“低碳”已经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2010年初,沃尔玛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核查”并贴上“碳标签”,该决定影响到的企业超过500万家,其中大部分在中国;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英国乐购公司对8万件产品做了同样的要求;富士康从2008年起也开始要求在大陆的上百家供应商实施温室气体核查。

同时,尽管中国企业一再抗拒,“碳关税”已成为越逼越近的残酷现实。

作为环境税的具体税种之一,碳税是对化石燃料按照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上世纪90年代初,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开征碳税。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将因此下滑21%。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中国政府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也日渐明晰。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2011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还联合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约有16000家企业被纳入到通知的范围中。

高毅民指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已经被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当中,这对推动节能减排也将起到实质性作用。“现在大部分企业仍在静观其变,但中国此次节能减排的决心很大,未来也将出台一系列惩罚措施,所以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

低碳从“记得关灯”开始

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着手节能减排呢?

据高毅民介绍,能源消耗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对能源的有效管理将是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企业节能有三个途径,分别是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

“除了通过更新设备技术之外,建立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也是节能减排的方式之一。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指导思想,即使是最先进的硬件条件也可能无法发挥其作用,反而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消耗。”高毅民表示。

据统计,通过系统的管理,企业两年内能够实现节能10%~20%。

作为全球第一个国家标准组织,英国标准协会(BSI)有一系列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标准,其中包括组织碳足迹标准ISO 14064―1、产品碳足迹标准PAS 2050、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 23331和ISO 50001等。高毅民介绍了他所接触过的几个经典能源管理企业的案例:

维珍集团是英国最大的私营公司,其中维珍铁路拥有整个英国西岸的客运权,共服务43个车站。尽管火车比汽车与飞机更省碳,但维珍列车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它详细测量了列车运行当中的能耗,发现了“刹车的惯性能够恢复大概17%的能源”等细节。

罗伯特怀斯曼奶场是英国液态奶市场的领军者,每天生产并销售500万升牛奶。奶厂每天测量计算排放每吨二氧化碳能生产多少升牛奶,一方面从行为层引导员工如何完成关灯、关闭设备、开关冷冻库大门等动作,同时也研究如何让设备最高效运作。

SKF集团是一家瑞典的百年老店,在轴承、密封件、系统和机电一体化领域全球领先。为了实现节能减排,SKF公司实行内部能源管理培训,在每个高能耗的生产地点均有指定的能源协调员,还在每个建筑物内外安置现场温度传感器,引进了能源管理数据库等,最大限度挖掘节能空间。2007―2008年期间,通过评估共识别潜在节能约9000吨二氧化碳,价值约156万英镑。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转变管理方式,高毅民举了纺织行业的例子:对耗能设备的有效管理,不仅是系统有效运行的保证,也是节能降耗工作的具体体现;有水解酸化池的工厂可以收集池子里产生的沼气,作为锅炉的补充燃料,每天收集200立方米,相当于160公斤标煤,就可节约176元人民币/天。此外,对纺织等行业生产来说,减少设备换缸、换料、停机、空转的次数,都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如果你没有能源管理经验,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记得关灯,将暖气温度调低,看看你的能源费用账单,制定一个简单的能源监督制度。这些内容都包括在标准当中,但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细节、过程及严格的要求。”高毅民最后提醒道。

英国标准协会(BSI)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机构,也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其创立了全球最广泛认可的ISO系列管理体系,目前被广泛运用的包括ISO 9001、ISO 14001等标准。

碳足迹

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其标准为:ISO 14064―1,针对组织、项目排放及相关的确认、查证和验证活动规定了要求;PAS 2050,量化的原则和方法,信息交流的原则、声明方案的交流要求。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2

关键词:碳市场欺诈监管体系骗税

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启动以来,欧盟碳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碳市场欺诈案件,包括增值税骗税、网络钓鱼和洗钱等活动;这些欺诈活动不仅给受害人和相关成员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使欧盟碳市场监管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这些欺诈活动开展深入地研究分析,并以此为借鉴,对建立健全我国碳市场监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与分析欧盟碳市场增值税骗税、网络钓鱼和洗钱等欺诈活动的基础上,讨论了欧盟碳市场针对上述欺诈活动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我国碳市场建设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碳市场监管体系提出建议。

一、欧盟碳市场交易欺诈活动分析

(一)增值税骗税

欧盟成员国间实施关税同盟。在关税同盟框架下,欧盟成员国间跨境碳交易不需缴纳税费,如增值税等;而欧盟成员国将对国内碳交易卖方收取一定比例的增值税。凭借关税同盟的优惠政策,加之碳交易系统与税收系统若对交易者身份信息验证不严格,就为借助碳市场进行增值税骗税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欧盟各国发现查处的碳交易增值税骗税案件超过120起,这些增值税骗税案件主要发生在2008和2009年。由于增值税骗税案件涉及跨境碳交易,跨境碳交易隐蔽性强,侦查举证困难,因此欧盟碳市场中可能还存在大量未被发现的增值税骗税案件。据估算,借助碳市场实施的增值税骗税给欧盟各成员国造成的直接财政损失总额高达50亿欧元。欧盟碳市场中发现的增值税骗税是利用税收处理延时性和交易者身份信息校验不严格等监管疏漏实施的,主要包括交易者失踪诈骗和旋木诈骗两种类型。

交易者失踪增值税诈骗方式如图1所示,即诈骗者在欧盟成员国A设立皮包公司1,然后从欧盟成员国B的公司2以价格α购进碳排放配额。根据欧盟关税同盟协定,公司2不需缴纳增值税,公司1也不用向成员国A和B支付增值税,因此价格α不含增值税。公司1将该笔排放配额以价格β并附加增值税(15%β)转售给A国内的公司3,为了便于脱手,公司1常常会以略低于购入价α的价格β将碳排放配额出售给公司3。然后,公司1携带本应上缴成员国A的增值税款消失,完成了增值税骗税。由于该笔碳交易实际是免税的,因此,公司3可以向政府申请增值税退税,但是欧盟成员国A未获得公司1上缴的增值税却必须为公司3退税,导致成员国A税收受到损失。旋木诈骗与贸易者失踪诈骗相似,但是实施框架更复杂、更隐蔽。通常情况下,旋木诈骗是多个交易者失踪诈骗过程的组合。例如,在欧盟成员国A注册的公司2向在欧盟成员国B注册的公司1购进碳排放配额,由于欧盟关税同盟协定,公司1不必向欧盟成员国A、B政府支付增值税款。但公司2将该商品加上含增值税价格转卖给同一国内的公司3,随后公司2携带本应向政府缴纳的增值税款失踪。而公司3却向政府申请增值税的进项抵扣或退税,成员国A未向公司2征税却要退税给公司3。如此得手之后,公司3又将碳排放配额免税售给成员国B的公司4,后者又继续骗税过程。

(二)网络钓鱼

网络钓鱼欺诈活动是利用了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用户自身对网络欺诈防范意识较差。通常,犯罪分子首先伪造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邮件并将之发送给欧盟各成员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用户,在骗取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用户信任之后,通过伪造邮件链接的伪造网站,盗取该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然后通过此账号和密码登录注册登记系统,侵占或非法交易该用户账户中的碳排放权配额而获利。

(三)洗钱

欧盟碳市场开放程度高,交易准入门槛较低,交易监管还存在一些漏洞;并且碳排放配额价格较低,市场流通量有限,碳交易较容易控;因此,欧盟碳市场的上述特点为与发生碳交易相关的洗钱犯罪创造了机会。洗钱犯罪分子通过在欧盟碳市场上连续进行不正常的碳交易,达到隐瞒资金来源的目的,使非法取得的资金在形式上合法化。以洗钱为目的的碳交易不仅破坏了欧盟碳市场正常交易秩序和公平竞争规则,还可能引起排放配额价格过度波动,增加履约成本,并可能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二、欧盟碳市场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欺诈活动,欧盟碳市场主管部门以及各成员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欧盟碳市场的监管力度与合作,不断完善碳交易税收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排放配额管理硬件系统的安全功能,有效地遏制了欧盟碳市场欺诈活动,确保了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为了防范碳交易增值税骗税,欧盟税务部门采用逆向征收增值税和提高税务信息化水平的措施,从政策上和技术上防止增值税骗税。自2010年11月开始,欧盟开始对碳交易逆向征收增值税,即向碳排放配额购买方而不是卖出方征收增值税。逆向征收增值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政府税收需求和控制跨境碳交易骗税犯罪。除此之外,欧盟还尝试通过提高税收信息化技术水平进一步确保征收增值税,例如,提高互联网税收功能及其安全等级,推广使用增值税实时缴纳系统等,以期减少税务处理延时性,降低漏征增值税的几率。

同时,欧盟还通过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监管合作以及加强成员国内各部门监管合作来降低碳市场发生欺诈犯罪的风险。欧盟碳市场增值骗税案件一般涉及多个国家,举证障碍大,处理案件时沟通、支援困难多,为此,在处理碳交易增值税骗税犯罪时,欧盟委员会专门组建了多国联合特别行动组,破除了国别阻碍,推动了针对碳交易的增值税骗税案件侦破,对恢复和维护欧盟碳市场秩序与公信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欧盟成员国内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碳市场的合作监管。例如,荷兰已经组建由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监管体系。

针对网络钓鱼诈骗,欧盟各成员国还在欧盟委员会协调下,建立专门的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应对措施,共同应对网络钓鱼等互联网攻击等,主要包括对欧盟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进行安全升级,提高欧盟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安全维护工作质量与效率;例如,提高注册登记系统账户持有者信息的机密等级,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免遭泄露,以免被不法分子获取利用;又如在账户密码登录方式之外,还增加了短信验证,进一步保障和提高注册登记系统登录操作的安全,有效防范了网络钓鱼诈骗。

为了防范洗钱犯罪,欧盟碳市场进一步加强了对交易方和注册登记用户身份审查。欧盟各成员国注册登记系统主管部门在2010年初调整了对开户申请文件的相关规定,要求申请开户者需提供经鉴定有效的护照、银行账户状态证明或企业法人证明等文件的复印件;同时,通过与司法、金融和银行等监管机构开展身份验证审查合作,对新增开户申请者的身份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并对已开户的申请者,从新校验核对其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三、我国碳市场交易监管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制度要素齐全、初具规模、初显减排成效的七个试点碳市场。七个试点碳市场年排放配额总量超过12亿tCO2e/年,是除欧盟碳市场外的第二大碳市场,排放配额交易量约为12亿tCO2e,成交额约为32亿元。2017年,我国将要启动全国碳市场。据估算,就排放配额总量而言,全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包括试点碳市场均存在发生欺诈活动的可能性,随着碳市场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和交易活跃度逐渐增加,发生基于碳交易的欺诈活动几率也将增大。因此,加强我国碳市场交易监管,防止碳交易欺诈活动,将是健康有序发展碳市场的重要要求。在借鉴欧盟碳市场对碳交易欺诈活动及其监管措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复杂性,就加强我国碳市场监管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碳市场监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全国碳市场建设已进入发力提速阶段,全国碳市场启动即在,但是,目前尚未颁布全国碳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全国碳市场监管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监管政策法规体系。除了推动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外,还应尽快出台统一的交易规制、交易监管规章、交易系统管理办法等;要细化监管内容,为有效开展碳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要构建碳交易监管政策法规体系,使碳交易监管必须有法可依;要强化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体系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以及配额分配等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还涉及到现货交易、碳金融产品开发与交易等市场活动,必须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的碳市场监管体系,既要强化国家发展改革委监督管理碳市场的职能,又要充分发挥国务院其他主管部门包括国资委、工信部、统计局、银监会、证监会、认监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在各自监管领域的专业优势,构建碳市场联合监管机制,才能做到对碳交易全覆盖监管,才能保障碳交易的公平公正。在联合监管体系中,要针对监管内容明确监管主体、明晰监管权责、制定监管措施,理顺监管关系,做到各司其职,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共同监管,互相监督,切实做到监管有力。

(三)不断强化碳交易主要支撑系统安全能力建设

交易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排放数据报送系统是碳交易体系的主要支撑系统,它们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了碳交易的安全性。为了防范针对碳交易开展的欺诈活动,应从管理制度建设和硬件系统安全建设两方面入手,首先应加强上述体系管理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规范管理,堵住安全漏洞,例如,严格开户流程,加强对开户申请者进行严格的身份信息审查和校验,加强身份信息的交叉检验等。其次,加强系统软硬件安全等级建设,确保系统信息安全;例如,通过增加测试环节、延长测试程序、建立交易数据监管审查机制等来提高系统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第三,建立征信管理体系,对违法违规碳交易参与方建立黑名单,坚决禁止违法违规单位、个人参与碳交易。第四,坚持开展更广泛的用户安全培训和宣传,增强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

(四)加快建立健全碳会计制度

碳会计是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把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信息转化为财务信息的会计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碳会计制度,包括出台碳会计管理办法,构建可操作性强的碳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体系与准则等,除了有利于规范碳会计行为,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规范碳交易活动,堵住发生欺诈案件的制度漏洞,防范碳市场风险。

(五)不断完善税收制度

碳交易是新生经济活动,可能会出现一些现有税收制度体系下难以破解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碳交易对税收制度带来的挑战,完善碳交易税收立法与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加强税收制度创新。针对碳交易设定适宜的税种,优化税负结构和税率,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环境,提高税收征管手段,提高税收信息化程度及其安全等级。

参考文献:

[1]张昕CCER交易在全国碳市场中的作用和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5(10)

[2]昕落实有策 行动有力 扎实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J].浙江经济,2016(12)

[3]张敏思当前全球碳市场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5(22)

[4]张敏思,范迪,窦勇欧盟碳市场的进展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2014,42(8)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3

从低碳视角看,绿色管理会计是在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低碳、环保等绿色要素,遵循相关的生态环保约束,使企业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价值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绿色管理会计突出了生态环保价值,与传统的管理会计价值最大化目标有一致的地方。同时,绿色管理会计通过成本分析、效益比较,更好地计量和报告低碳管理业绩,以取得管理者的支持,从而保障绿色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绿色管理会计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影响决策者意识与行为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将企业对于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起社会责任,即外部成本内部化。一旦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就会列入企业的低碳管理财务报告体系之中,可降低财务风险。

绿色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具有独特的管理视角,着眼于内部决策、制订低碳营运计划的信息。企业可根据绿色管理会计成本建立低碳成本模型,通过改进环境预防、鉴定与故障处理技术,顺应低碳环保市场,将碳风险与碳责任内化,使低碳质量总成本最低,这就要求企业采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和使用清洁的能源。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生态设计、质量管理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时刻监控碳排放的问题,通过积极节能减排,可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利用绿色管理会计系统去跟踪、识别和分析整个资源流转,深入各环节分别计算废弃物、碳排放的发生成本,寻找全面提升低碳产品质量的潜在动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绿色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新领域,管理者在决策中应考虑低碳生产问题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一定要形成低碳思维,用低碳思维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问题。比如,企业在低碳经营过程中,对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预防性成本、研发成本等会增加相关环境成本,短期投入巨大。但从长期来看,从源头控制好企业的低碳管理成本,潜在的低碳负债成本就会降低,同时也得到政府政策扶持,企业不确定性成本会大大减少。也就是说,企业在低碳经营过程中,虽短期内增加了成本,但是却有较好的长期收益。

引入绿色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管理,以此来评估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环保的效益,可以激励企业管理层将低碳管理问题放在战略高度,促进企业低碳管理的自我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4

在报道该类事件时,媒体常常会强调其中外资或者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来源于产业结构。在电子行业里面,无论是苹果,惠普或联想,这些大品牌产品的供应链通常会有几级。但是,他们可能只与第一级供应商进行交易。而这些供应商往往也是大企业,甚至已上市。他们不会太依赖一个客户,所以可能同时供应几家不同的客户。

假设供应商出现违法行为,尤其是在二级供应商中出现问题,那么,谁该来承担责任?由于采购商是自己选择的供应商,并且以自己的名义推销产品,所以采购商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问题出自于商业条件或产品规格,那么他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有时候产品的设计也会外包给供应商。

那么,供应商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中的供应商,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呢?如果一个企业能制造电脑屏幕,那么他应该有能力了解国家环保法规;如果能建设无尘室,也应该能了解如何保证员工的安全及健康。尽管这会带来成本的压力,但企业还是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一旦发生违法行为或不符合基本道德的行为,企业更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在复杂的环境里面,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可持续的发展管理?大多数的企业都会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行为准则或相关监督制度。该体系主要合适控制一部分的风险,因为它会对供应商列明客户的基本要求。但是,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因为这不仅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同时,因为客户的要求不都一致,容易导致一部分的供应商只想要设法过关,而不是每次都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想要从供应链中实现节能减排,并与供应商针对可持续发展建立合作关系。电子行业制定的《电子行业行为准则》(ECC)推动了供应链碳排放量的调研项目,并于去年发了调查表,收到了250多个回复。采购商在供应商年度大会上也经常开展一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训。

但是不管采购商多积极,有时候进展效果还是有限。采购商的力量来自于订单,但是如果订购量不够的话,供应商可能只是勉强接受其建议,甚至于可能选择其他客户。同时,如果采购商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没有反映在合同的商业条件里面,供应商会感到采购商并非真的重视。为了对推动供应商重视环保,荷兰铁路基础设施公司设计了碳排放绩效阶梯(Carbon Performance Ladder)。供应商按照其条件评估自己的碳排放表现,并委托第三方认证。在招标的过程当中,荷兰铁路会给分数高的供应商一定的优势,这使得供应商很清楚自己在减排投入上的获益。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5

一、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环保为主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环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比一般企业更加严格的环境要求,我国钢铁行业(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领军企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不是将绿色环保作为负担,而是在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下,化压力为动力,于2010年提出“以‘环境经营’为导向来培育宝钢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于2011年提出“要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成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的战略目标。

为此,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在严格遵守国家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实行更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和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围绕“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大任务,把“环境经营”全面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还建立了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该体系不仅为“环境经营”战略提供了环境管理和核算工具,更重要的是为支撑“环境经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想和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应用节能减排工艺与技术,强力推动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建设。2011年吨钢综合能耗较年度计划目标低5公斤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较年度计划下降4.5%,同比节能量超额完成年度计划30%;SO2和COD分别较年度计划少排放19.6%和31%。在产品研发方面,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了第三代先进高强钢QP钢的工业化生产;9大类24种超高强钢产品也已实现稳定生产。宝钢高强钢应用于汽车行业,每年可减少2186万吨CO2排放,相当于1 个神农架原始森林。此外,宝钢集团下属板块纷纷拓展绿色产业。例如,宝钢发展完成矿渣微粉、磁性材料等产业化项目,使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被进一步深度利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宝钢工程技术集团则依托技术优势,积极开拓节能环保领域,“低碳排放的智能化工业炉技术和绿色经营模式创新”项目能减少吨钢能耗10%以上。

随着前瞻性环境经营实践的逐步深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环保为主导而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鲜明,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2011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162亿元、利润总额182亿元,并在美国《新闻周刊》联合两家全球领先的环境研究机构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 绿色企业中首次上榜,在2010年、2011年、2012年中国绿色品牌百强中连续上榜..

二、企业践行绿色环保的驱动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企业是在同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首先,企业通过其活动对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构成影响;其次,在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构成影响的基础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要求与期待;再次,企业为了回应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被动或主动地履行相关责任;最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与支持。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导致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速,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企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权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客户、竞争对手、政府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雇员)开始对企业提出保护环境的要求。

(一)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政府监管部门是企业最重要的政府部门类利益相关者。面对层出不穷的环境事件,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必须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以强制性法律法规形式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经营业务,例如对严重污染环境,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能耗高等项目不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也提供了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激励性法律法规来积极引导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客户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高涨,客户越来越重视产品或服务蕴含的绿色概念,越来越偏好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或服务,甚至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对于非环保的产品或服务则会出现抵制情绪。

供应商是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作为原材料、设备等的买主,加强同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至关重要。随着政府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逐渐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不断高涨,供应商可能因顾及自己的声誉而拒绝向生产或销售非环保产品的企业供货。

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在约束企业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虽然对企业没有强制性权力,但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他们期望企业推出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针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企业施压,要求企业必须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意识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股东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宏观层面,受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力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受世界著名企业纷纷开展环境保护实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股东意识到环境友好型产品既能减少高耗能高污染材料的消耗,降低环境事故发生的频率、处罚成本,节约废物处理开支;又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企业产值,塑造企业良好声誉。

员工是企业最关键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分工的不同,企业员工分为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两类。管理者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权,能够在董事会的授权下按自己的意志进行经营活动。管理者比较熟悉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益诉求,相对来说更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能够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前瞻型企业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环保

正是在与政府出资者(国资委)、战略合作伙伴、用户、员工、供应商、社区、非政府组织、媒体及社会大众等各利益相关者融为一体,创造“构筑共享价值”人文商业环境的过程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把“环境经营”全面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导致以绿色环保为主导而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鲜明,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国家电网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前瞻型企业也积极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把对经济、环境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从经营理念、管理体系、产品、报告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展绿色环保实践。

三、更多企业“积极践行绿色环保,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途径

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绿色时代,更多企业应该以睿智的思想和长远的眼光去谋寻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现阶段,我国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塑造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生产、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途径,积极践行绿色环保,掌握竞争主动权。

建立和完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1)实行更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持续减少企业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2)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都应有明确的绿色环保职责。企业还应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考核与评价体系,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职责和贡献对各级员工进行约束和激励。(3)减少自身日常营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措施包括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购买可再生资源生产的能源、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削减纸张消耗量、建立视频电视电话系统减少差旅活动、采纳可持续采购政策等。(4)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绿色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积极塑造绿色企业文化。通过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清洁生产等主题的员工培训,参与国内外节能环保交流和合作,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持续改善社区环境质量,把绿色环保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

实施绿色生产,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或服务。(1)采用先进的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工艺与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2)推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类项目、环保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重点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3)提供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能够节省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且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或服务。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6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机构应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在我国,虽然一些银行早在2005年就已谋求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始触及低碳金融市场,但直至目前,国内低碳金融的发展仍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为支持低碳金融的发展,银监会曾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的行为。同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更在公开场合表示,银行业应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银行业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要求银行业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即经营策略、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人口关和惩罚关。二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要求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那么,面对滚滚而来的低碳经济浪潮,银行业具体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本文将从开展绿色信贷、参与碳金融交易以及加强银行业自身的低碳运营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开展绿色信贷,支持低碳项目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离不开低碳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与传统产行业相比,这些新兴产行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急需得到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产、行业具有较为可观的发展前景,这就为银行业通过绿色信贷、支持低碳项目提供了利益保障。

近年来,国际主流银行不断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的贷款。如2007年3月,美国银行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起了一个10年期、总金额为200亿美元的环境可持续性贷款行动,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低碳技术开发。2007年5月,花旗银行宣布在未来十年将加大对清洁能源项目和开发替代能源项目的贷款或投资。总的来说,全球主流银行重点关注三个领域的投资机会:首先是能源效率管理领域,如高效建筑、建筑材料、能源储存与转化、低耗能设施等;其次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如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燃料电池能等;再次是水资源及废弃物管理领域,如水净化、海水淡化、回收循环再生废物发电等。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银行也开始了自己的低碳信贷之路。包括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已经着手研究并推出针对节能行业的贷款产品。仅浦发银行一家,近三年来共提供1000多亿的授信支持低碳融资,包括多个电厂脱硫、垃圾发电、风电项目。另据兴业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2009年,该行新发放节能减排贷款137笔,金额达132.79亿元。而北京银行也于2009年参与了河北的一个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在增加对低碳项目融资力度的同时,国内银行业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着力收缩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贷款额度。2009年的银行贷款数据显示,全年对火电项目的贷款总额为2696.75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1884.2亿元,当年还退出对“两高”项目的贷款客户共计2348个,比2008年的1525个增加了823个;同时,当年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额度达8560.46亿元,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额占当年贷款总额的8.93%。

由于绿色信贷在世界各国都属于相对的新生事物,所以对于我国对金融业来说,开发针对低碳项目的信贷服务产品是一次难得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机遇。同时,绿色信贷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与一般的贷款差别并不大,不是一个新产生的品种,推广起来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绿色信贷相关项目往往可以获得政府或其他环保组织、基金等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这就进一步增强了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兴趣。

开展绿色信贷,赤道原则是不得不提及到的一个内容。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为“赤道原则”。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赤道原则》的学习、研究、借鉴、运用与探索,采取主动姿态,积极支持低碳产业信贷与低碳企业信贷。

但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不少商业银行都各自制定了关予支持低碳项目融资、抑制高碳项目融资的制度和亦法,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标准之一,但在全国层面,尚未形成统一、成文的贷款标准。同时,由于节能项目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风险,也不会不可避免第存在少数项目很难通过银行项目风险评审程序的现象。而且,对银行来说,控制贷款风险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些技术比较新、尚未得到商业化普及的低碳项目来说,更多的融资支持还需要依赖于其他渠道。

创新金融思维,积极参加碳金融交易

事实上,银行业通过提供绿色信贷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本质上还没有走出传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范畴。而通过创新思维、开发新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到全球碳金融交易体系中,则可以将银行业发展带到另个全新的层面。

所谓的碳交易来自于《京都议定书》。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京都议定书》为各国制定了二氧化碳减排指标,但是各国在具体实现减排目标时也面临各种困难。为此,“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京都议定书》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了一个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并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

买“排放指标”。自此,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为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基于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全球已建立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场规模达1263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近11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5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左右,到2008年已升至1260亿美元,4年时间里增长超过10倍。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每年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规模至少达600亿美元,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我国,据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规划》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我国每年可提供1.5亿吨至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5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不仅能够激发金融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勇气与渴望,而且能够推动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改造业务流程,打造适合低碳金融市场的法人治理结构、信贷评审标准和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此,银行业唯有研究开发创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到碳交易排放体系中来,才有可能从其发展中获益。目前,国外银行业为参与碳交易排放推出了不少金融产品,如碳信用交易市场基金、碳交易相关的理财产品等。例如,巴克莱银行推出的挂钩“巴克菜全球碳指数”基金,是第一个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中碳信用交易情况的基金;而瑞士信贷集团推出的挂钩“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基金,使投资者可以通过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跟踪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在国内,一些银行业推出了类似的金融产品。如从2007年4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拇性理财产品。2007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也率先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两款产品于2008年9月2日到期,分别取得了7,4%和14,1%的较高收益,随后再次推出同类产品。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碳原生金融工具价格技术回调影响,这些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或负收益,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总体来看,我国碳交易体制还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下半年,北京、上海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但三家交易所目前业务量均很少,商业银行几乎无人参与;而一些商业银行借机通过与环境交易所合作推出低碳信用卡等诸多业务,更多地则被看作一种营销手段。然而,从长期来看,碳交易体制终将走向完善,而商业银行参与其中,也几乎是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据麦肯锡预计,到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的一小部分业务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银行所有企业相关投融资业务的6%。参与碳交易的获利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低碳经济,从银行业自身建设出发

在通过绿色信贷积极支持低碳产业、行业发展,未雨绸缪地考虑参与碳交易排放机制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可以从自身建设出发,通过采取各种节能减排措施,减少日常经营活动的碳排放,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实际上,低碳经济可以这样理解: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环境的角度看,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稀缺的现实对每个企业甚至是每个人都提出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这是外部动因;而在内部动因方面,就是如何控制企业自身的成本,提高企业营运效率。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审视传统经营管理模块,寻找和发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解决方案,直观重要。在这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如数据中心的低碳层级。一般来说,各大银行总行级别的数据中心面积少则数千平方米,多则数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能耗十分惊人,碳排放量巨大。而通过采用高度虚拟化的资源,高效、绿色且经过优化的基础架构和设施,可以帮助银行集中数据中心硬件维护和管理利用,提高数据中心利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

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低碳、环保的产品,如推出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银行卡,进一步改善工作流程、推广无纸化操作,推广电子化金融产品等,减少碳排放量。

当然,从长期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低碳运营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从软件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商业银行要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边干边学边培养,打好“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银行机构文化、金融行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