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1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旅游的含义
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含义, 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是有一个核心思想, 即生态旅游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形式。根据专家的论述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生态旅游可以广义的定义为:是一种在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同时, 对其保护负有一定责任的旅游方式。其突出点是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 把环境保护观念放在首位,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保护旅游区景观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旅游需求方, 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到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体验异质生态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对于旅游供给方, 它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吸引物, 满足人们回归、享受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产品;从二者的综合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念或思想, 强调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 另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的生态内涵。生态旅游开展的空间地域范围即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天然自然环境或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
生态旅游规划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地合理布局。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 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适宜的利润和回报,但更强调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它不是满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 而是有选择的满足;它不仅考虑当前旅游活动的规模、效益, 而且还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留出空间;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能将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一体。
2、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是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这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与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 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由此可知, 首先, 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空间范围来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主要表现为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等景观生态类型。具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构成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 景观” , 从而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其次, 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生态内涵来看, 生态旅游强调目的地的生态保护, 即在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因而,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 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的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不谋而合, 是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3、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1生态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 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 媒介则更多的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 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系统的全面诊断和协调,但主要集中在对客体的操作上。对旅游客体的规划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 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和功能, 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 使之更适合于旅游活动,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原则可概括为:(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 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2) 多样性原则。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维持、旅游空间的多样化创造;(3) 综合效益原则。规划中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 注重生态平衡, 结合自然, 协调人地关系, 体现自然的生趣美、生态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4)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景观具有区别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 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同时旅游地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 在规划时也应当保持旅游地的吸引力。
3.2 景观生态学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宏观操作
景观生态规划是后续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落实的基础和指导性纲领。进行规划时应根据景观生态学分类形成的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 进行合理的可持续开发。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 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和缘(edge) 来描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类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旅游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发生在这个网络中, 从而构建旅游规划的操作过程: (1) 调查阶段。这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阶段, 包括工作区范围、目标的确定和旅游地内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2)分析阶段。主要包括旅游地景观形成因素分析、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诊断, 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3) 分析管理阶段。指通过对景观的诊断, 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 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 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是旅游地景观规划的主体。(4) 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引入。通过规划来实现“结合自然” 的梦想。
3.3 景观生态学的微观设计
规划结合自然除了应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宏观整体规划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与具体的生态因素结合来实现微观设计。旅游地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的载体, 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给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基因库。规划结合生态因素的考虑, 可以使这两方的主要功能均得以实现。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即景观分为斑、廊、基、缘以及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的流, 可以把旅游活动解释为通过特定地点和特定路径的生态流。这种流集中于通过游客所带来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也在内部功能意义上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多样性理论与稳定理论, 使得在生态旅游规划中为保证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异质性景观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提供了可能。景观变化理论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中, 主要是如何处理人为干扰的影响。
3.4具体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在综合层次和旅游者方面。生态旅游要求, 实旅游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 这与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及目标相一致。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者希望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旅游者希望在旅游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和满足, 当地居民也希望从中受益。生态旅游目的地不仅为三方面意愿的满足提供了现实可能和保障, 而且也限制了三方面愿意的无限膨胀。同时景观生态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活动对景观的生态影响, 因此可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 提高其保护环境自觉性。
(2)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由上述可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给实践者提供理论框架,为规划者提供一系列方法、技术、数据及经验。
(3) 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景观管理是规划实现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应用生态学原理及方法, 追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例如把景观生态学引入旅游设施规划, 根据目的地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层次, 制定不同的标准, 对各区的设施做出规定, 严格规定其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 斑块” 、“ 廊道” 和天然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相互协调。
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补偿和增添;注释性加译;文化类比
Abstract:The foreignis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are not the antagonism which mutually repels. But they ar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method that can supplement mutually, and complements each other in tourism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by no means shares halfway, but demonstrates a real, concrete and dynamic unification according to translation goal, different text types.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ourism 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foreignisation;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goal;text type; compensation and adding; adding of annotations; cultural analogies
一、引言
旅游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涉及旅游与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 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旅游品牌。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文努提(Lawrence Venuti) 1995 年在他的《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所谓异化,指“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他提出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认为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1]。他主张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变得复杂。异化是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坚持文化的真实性, 旨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 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 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丰富译文语言的表现力。
所谓归化翻译,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2]。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如果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信息进行全面研究,对交际作任何分析都不是完整的。重视读者反映是为了让译语文本读者能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通顺自然的。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三、异化与归化的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因此, 也不可能有任何译作完全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或完全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 只是表现出在处理原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过度的异化或归化都有损译文的质量。刻意的异化会使译文晦涩难懂, 索然无味, 甚至会闹笑话。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的, 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 异化寓于归化之中, 归化中也包含着异化, 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都是不存在的。平常所说的异化与归化, 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 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在翻译实践中, 两者的统一并非平分秋色, 半斤八两, 而是依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四、旅游文化翻译对异化与归化的动态选择
1.旅游翻译目的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汉斯·威密尔(Hams Vermeer) 从行为学的理论出发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3](笔者译) 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有关信息, 让国外普通旅游者读懂、看懂、听懂,并且喜闻乐见。
就保留源语旅游文化而言,异化翻译有利于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异国情调”,并以之打动目标读者的心,激发这些潜在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趣,其缺陷在于:由于异化翻译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追求一种不透明、不流畅的言语风格,且译本中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从而损害旅游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造成我国境外旅游客源的减少。
归化翻译则因遵循目标语言规范并用目标文化材料替代源语旅游文化,译文流畅,因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都较高,比异化翻译更能吸引潜在外国游客。归化翻译的弊端也很明显:过分倚重目标语言固有表达形式和文化材料,以译语旅游文化替代源语旅游文化,容易造成我国悠久、独特旅游文化身份的丧失甚至错位和扭曲。
2.旅游文本类型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纽马克(Newmark)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 “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 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 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 informative text) 、表情文本( expressive text)和祈使文本/召唤型文本( vocative text)的结合体,同时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呼唤功能。”[4]信息功能文本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地采用“归化”性手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以利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信息准确真实、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这类文本译文追求的目标, 因而这类文本更多地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大多会用“阐释”而不是“复制”的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 因为译文中“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 即读者效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 为保证译文的信息准确并感染受众, 实现其文本的“呼唤”功能,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 使译文的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综上所述, 不同文本的特点在异化和归化的选择上有不同的侧重。信息型文本要忠实于原文的“真实性”,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呼唤型文本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侧重于归化,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形式。在实际的操作中,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会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动态地穿行, 这在翻译实践中已屡见不鲜。
旅游文本中大多带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色彩,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翻译应该充分考虑该文本的使用语境及其具体功能, 灵活选择翻译的具体方法。例如,如果是信息功能突出的旅游文本,比如景点、风俗等具体的介绍,由于缺乏文化对等词,其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以直译加解释等方法充分解释其意义和内涵;而对号召型的旅游文本,如旅游景点、旅游广告语等,可以使用译入语中同样具有文化色彩的近似词来进行类比,以激发读者的兴趣,达到推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终极目的。根据归化和异化动态统一,笔者对旅游文化翻译提出如下翻译策略。
五、异化与归化理论指导下旅游文化翻译策略
1.文化信息内容的补偿和增添
英美读者因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我们应该调节信息,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或注释。为了便于译文的读者更有效地接收信息,译者(亦即传者之一),应添加新信息来加强传播效果。“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文读者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这些句子,他们在把语言符号转为意义的过程中势必受阻,从而影响到信息的有效接受。”[5]
如:仙人洞系悬崖绝壁中之天生石洞,因其形如手,故又名佛手岩。 洞高7米,深逾14 米。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纯阳(洞宾) 石雕像。洞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这便是《后汉书》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 洞旁建有老君李聃骑牛雕像。景区内还有石松、御碑亭、访仙亭等景观。区内游步道为1 452 米。
译文: Immortal’s cave is a natural cave in a precipice which looks like a hand of a Buddha and so it is also called the Rock of the hand of the Buddha. The cave is 7 meters high and 14 meters deep. Inside , there is a statue of Lu Dongbin. Two springs flow down from the cracks of the rocks and they are the famous One Drop Springs. Nearby is the Lao Jun Palace , with a statue of Lao Jun on the hand of an ox. In this district , you can also pay a visit to the pine in the rock , the imperial Tablet Pavilion and Fangxian Pavilion. The path going through the district ruins as long as 1452 meters.
在这段译文中吕洞宾、老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人物,而翻译中应添加补充信息,使译者有所了解。 而且访仙亭等景点的翻译可以补充出“seeking the immortals”,这样更好地达到交际的效果。
2.文化专有名词的注释性加译
外国游客一般对于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专有名词十分感兴趣,像中国的学生学习语法一样,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个那个有什么区别。对于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交流障碍,如果不予以适当的解释就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请看下例:
再配上左右两边的砖雕壁画:“百鸟朝凤”和“五伦全图”,更是美妙绝伦[6]。
“百鸟朝凤”原译: “One Hundred Birds Worshipping the Phoenix” 拟译:“All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 ( Phoenix in Chinese does not refer to “death and resurrection”, but a traditional symbol of monarch, as dragon for the emperor or king, phoenix for the empress or queen)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百”只是概数,“百鸟”指众鸟,所以笔者认为还是前者贴切。再者凤凰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汉语中“凤凰”有“祥瑞尊贵”之意,故有“龙凤呈祥”“凤毛麟角”之说。然而笔者查阅了英、美、加、澳等国词典,都发现在英语文化中“凤凰”指“神话中生活在沙漠里的一种鸟,每500- 600年自焚,并于灰烬中重生”,当然它也指代“极为出类拔萃或美艳的人或物,如完人,殊品等”。所以不难理解为何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首府就叫凤凰城,并且是有名的旅游胜地,香港也有个凤凰卫视中文台。当然为避免误会,最好仍加以简单解释,说明“凤凰”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并强调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尊贵吉祥”之意。
3.文化类比
类比也是一种巧妙的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译法。文化交流过程中,类比有利于消除文化陌生感,迅速、有效地实现交际和文化传播的目的。“舟的前方架着一柄长舵,形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7] 。其中“ 形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怎么译? 试比较一下两个译文:
A. …… is shaped like the sword in 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 used by Guan Yu, a general of the state of Shu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B.……is shaped like the knife on the Westerner’s dinner table.
译文A 运用解释性增译,文字累赘,没看过或不了解有关关羽的京剧情节的外国游客根本不知所云;译文B 将西方游客陌生的青龙偃月刀与他们的餐具联系在一起,处理努力( Processing efforts) 弱化了,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 增大了,找到了最佳关联,照顾了游客心境,达到“导”的效果。如下例:
(南岳的) 祝融殿 the Hall of Zhurong , the Chinese Prometheus ;炎帝神农氏Emperor Yandi , the Chinese Saturn
上述两例翻译,抓住中国火神祝融与古罗马传说中为民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中国农业文明的始祖神农氏与古罗马神话中的农神的相似点,照顾了西方游客的认知环境,因关联而语境效果突出,译文的语用语言等效达到了,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类比能大大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比如在向西方游客介绍苏州时,因苏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合流之太湖旁,由20 多个湖泊环抱而成,可以称之为“Venice of China”。
4. 适当删改汉语特色文化信息
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删除和更改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删改的是多余的对译文理解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中西文化的差异难免会造成文化冲突, 一些汉语特色文化信息的直接英译难以让外国游客接受, 甚至适得其反, 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因此在处理旅游文化翻译时必须照顾到译文读者的思维模式与目的语的逻辑结构,对原文结构进行语式分析,根据目的语思维习惯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要考虑作适当的删改以突出主题信息, 从而软化僵硬呆板的宣传语气。如:
江岸上彩楼林立, 彩灯高悬, 旌旗飘摇, 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千姿百态的各式彩龙在江面上游弋,舒展着优美的身姿, 有的摇头摆尾, 风采奕奕; 有的喷火吐水, 威风八面[8]。
译文: High - rise buildings ornamented with colored lanterns and bright banners stand out along the river banks .On the river itself, gaily decorated dragon- shaped boats await their challenge, displaying their inp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 One boat wags its head and tail; another spits fire and sprays water.
原文过度修饰, 言辞华丽, 若直译则使译文累赘冗长, 令人厌读。为有效传达其中文化信息, 译者灵活处理了中英文在行文习惯上的差异, 将原文两句改译为三句, 调整了句子长度; 删去了“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风采奕奕”、“威面八风”等词句, 通过“gaily decorated”和displaying their inp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 以简洁明快的语句, 表达原文中龙舟赛场壮观热烈的气氛和千姿百态的龙舟风采。通过改译后的译文既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又保持了原作的韵味。
五、结语
中国要实现其旅游强国的目标,应该重视旅游宣传的作用。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意识要求旅游翻译在尽量满足潜在游客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习惯同时,更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尽量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翻译最理想的境界应是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融合并用,使归化和异化达到动态统一。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其次需要用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最后还需要深厚的双语能力及文化功底。
[参考文献]
[1]Venuti, Lau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32.
[2] EUGENE A NIN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156-159.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2-104.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6-88.
[5]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123.
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归化;异化;公示语
1.引言
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因此旅游文本对外推介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一种文化的传播。
旅游文本以及解说公示语的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景点的重要指南,涉及到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历史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景点和文化的宣传效果。笔者以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景区的旅游资料和公示语的翻译为例,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公示语的翻译,探究了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借助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对旅游景点翻译规范化的策略提出了解决思路,意在能够有助于推动完善城市公示语翻译,净化外语语言环境,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
2.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近年来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所谓“归化”是指译者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消解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使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感觉是在阅读目的语原创文本。“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向源语文本作者靠拢,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的译文,力求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使读者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异化”翻译处理时,一般以突出异域色彩为出发点,注重异域风俗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归化”翻译处理则相反。
3.旅游景点公示语及其翻译策略
在景点公示语的翻译当中,我们可将公示语的翻译大致分为指引性语言和解释性语言这两类,应依据不同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翻译处理。进入旅游景区,游客需要一定的指引,这时简练生动的道路标识起到了“指引方向、提供信息”的作用。到达各个具体景点,面对丰富的人文景观,详细的介绍能够帮助游客接受人文熏陶,进一步享受自然美感。这时的景点介绍就应该详尽充分,发挥“加深理解、促进行动”的作用。虽然面对的是同一对象,但上述两种不同情况下采用的语言应该是不同的。
指引性公示语的翻译,要求简洁达意,与原语在语音上有联系,获得听觉认同,使得外国游客能迅速把握对象。同时又应在游客心中创造异域、新奇的感觉,激发游览探究异域文化的兴趣,这种时候的翻译采用“异化”策略比较妥当。如黄鹤楼景点之一“白云阁”,其指示牌可以翻译成“Baiyun Pavalion”,这样外国游客一看便能获知对象是Pavalion(“亭阁”),还能明白这亭阁名叫Baiyun(“白云”)。至于何谓“Baiyun”,其意如何,则不能即刻得知,从而激起一种探知的欲望。那么待游客到了景点,可以再把“白云”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解释一番。解释性公示语的翻译,则需尽可能把所蕴含的意义充分译出,使外国游客得到最大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这时候所采用的语言策略应为“归化”方式,就可以译成“White Cloud Pavalion”。然而,在旅游景区应尽量保持各景点的翻译一致,以避免给游客造成困扰。为保持与指引性公示语的一致,“白云阁”,则可以翻译成“Baiyun(White Cloud)Pavalion”,这样既保留了中文英译特色,也能给外国游客一个十分清晰的解释和解说。
4.归化和异化在景点公示语中的运用
汉语重整体,偏重综合性和形象思维,崇尚和谐与对称,委婉含蓄;英语重个体,偏重分析性和逻辑思维,强调严谨的结构,思维缜密。在汉语表达中,为了起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效果,我们用“四字格”来描述语言。如湖北省博物馆某展馆中的一段描述“战国时期漆器的胎质丰富、器类增多、工艺繁复、制作精美。”如果此英译本中对其直译表达,不仅加大的了翻译难度,也不符合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我们应该采用简洁的归化翻译方法,将原有文字打碎后理解重组。参考译文为“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lacquered articles were brought to new heights in the variety of materials and types,techniques and workmanship”。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外国游客对中文旅游资料中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解读原文信息时会遇到意义空白和理解上的障碍。因此,翻译旅游材料时有必要作一些解释,提供一些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方面的背景知识,以便帮助他们理解,唤起兴趣。在省博物馆某展馆中还介绍了曾侯乙墓中的出土文物,写到“曾侯乙墓出土了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篪、排箫八种共125件乐器”。此段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宫廷乐器,在英译过程中应考虑到文本对象为外国游客,他们对中国古代乐器类的信息基本是空白的,如果直接采用“异化”方法音译各种乐器名,外国游客可能看后还是一头雾水。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在音译名后补充信息,对它们的性状和特点做概括说明,这样才能使得外国游客对中国三千年前的宫廷乐器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能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因此,原文应翻译为“125 piece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were unearthed in the tomb,which fall into eight categoriesbianzhong(bronze bells),bianqing(stone chimes),drums,qin(plucked instrument similar to zither),se(a plucked instrument similar to zither),sheng(reed pipe wind instrument),chi(bamboo flute),and paixiao(panpipes)”。
同样,在东湖风景区的景点介绍中有一句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在翻译这四大景区时也应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先音译再加注释,将其译为“The East Lake Scenic Area is divided into five zones,and four of them are opened to public:Tingtao Zone(wave listening),Mo Mountain,Chuidi Zone(flute playing)and Luoyan Zone(wild goose perching”。这样,外国游客才会对此四个景区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增添游览中的乐趣。
5.结语
旅游景点的文本首先作为游客的指示和引导,需要达到信息功能,而旅游文本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又需要旅游景点的文本翻译实现祈使功能,传达文化信息,传播文化思想。通过对武汉旅游景点中涉及文化因素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策略的探讨,包括旅游景点指示牌、景点内容等公示语的翻译,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都会有所涉及,而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最多且最能有效向外国游客传达信息。总之,不管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运用得当,都会有助于实现旅游文本的独特功能,有助于传播独特的文化。(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论异化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J].外语教学,2006(1).
[2] 戴宪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
[3] 单丽平、陈祝秀等.汉英公示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4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Lifang,Yunn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discusses on the wa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alyzes the whole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first,and changes the idea from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vill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llage. At last,the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outlooked.
关键词: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村落保护;村落发展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tourism development;village protection;villag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50-03
0 引言
李方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距离双柏县38公里,距离雨龙村4公里,距离法镇18公里,是隶属于雨龙村委会下的自然村。全村占地面积4.9平方公里,东、南紧邻白竹山,西至雨龙村。全村共有51户人家,人口186人,均为彝族。村落特色明显,彝族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是当地有名的“三笙”之一大锣笙的发源地。此外还有“老虎笙”、“龙笙”等民族原始图腾舞蹈在此地盛传,彝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较好。此外,李方村雨量充足,森林植被达95%,气候条件优渥,又紧靠着李方村水库与白竹山旅游景区,山环水绕,自然环境优美宜人。
根据以往古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等发展历史,旅游发展是当下利用村落资源调动村民积极性最直接的产业,既能保证让村落保护有资金来源又能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直接给村民带来经济利益。而作为传统村落的李方村,一方面要求对有价值的物质空间和民俗文化要进行全面保护,另一方面,村民作为村落生活的主体,其生活质量优劣与否也是与传统村落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结合旅游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为了李方村发展的不二选择。
1 规划前的思考――旅游开发的适度原则
虽然李方村位于偏远的云南,但是作为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统村落,并不是缺少发展契机。比如临近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发展的先例,抑或是楚雄市周边的紫溪彝村,都提供了许多的借鉴之处。在打破闭塞落后的村落环境,通过整治改造,利用当地民俗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不能因发展而忽略保护。
具体到李方村的现实中来看,整体村落风貌保存较好,但是外来文化的入侵已经在村落中出现,现代风格平顶建筑成为当地居民重建房屋的首选。特色的“三笙”文化,虽然建立了传承人制度,但是缺乏经济支持,跳笙活动仅在村落周边有影响,并且活动场地十分破败,对于外来游客缺乏吸引力。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李方村道路缺乏整修,村落整体卫生环境较差,且无任何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旅游基础欠缺,开发难度也是相当大。
因此,对于此种情况下的传统村落开发,我们必须坚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村落的保护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村落发展还须将村民的实惠落到实处。
2 规划中的实践与探索
2.1 合理的指导思想
面对李方村急需保护又要发展的现实,其规划指导思想可以理解为:全面又深入的保护原有村落的山水格局和村落风貌,在此基础上,对民居建筑有步骤地进行拆除修复;挖掘当地特色的彝族文化内涵,以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为亮点,充分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充实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完善旅游基础功能。
而村落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村民,以人为本的关键还须让民参与,让村民明白旅游开发不是来讨论规划了什么建设了什么,更多的是旅游开发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为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须进行实地调研,每家每户走访,对于可发展农家乐等旅游功能的农户,应当密切联系,征求意见。
2.2 全面保护和针对整治
从生态环境上来说,以村落核心区为中心点,将北部的白竹山自然保护区、东面的水库保护区和西部农田保护区作为生态保护的重点,其次严格控制新建区域,建立村落发展区,再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扩大整个保护区划范围,建立生态林带保护区,杜绝在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和肆意砍伐树木。
从人居环境上来说,着重解决喝水困难的问题,配合新修引水管,并设置高位水池,新修排污处理设施,各家增设排污管道,防止生产生活废水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设置合理的垃圾收集点,按时清理村落垃圾,集中设置牲畜棚区。
从基础建设上来说,为了交通发展和旅游开发将主要入村道路进行拓宽,避免对原有道路网的大规模改造,改善已有的村落内部道路质量,适当增加村落内部的步行道设置。
从村落风貌上来说,风貌保护的范围包括原有村落形态、巷道空间、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历史文化要素等等,规划对其具体制定保护措施。针对李方村风貌破坏比较严重的民居方面,具体分为保留修缮、整治改造、拆除更新三类治理,制定建筑建设引导细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指导村民自行进行建设。而对于主要的广场节点活动场所,在保留原有场地的基础之上,重新进行铺装修饰,并且增加休憩座椅和观赏区域,如锣笙源广场、传习广场的改造(图1)和三笙源广场的修建。
在保护和整治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进了一部分符合传统村落风貌的新民居建设,对部分民居进行农家乐式的旅游功能拓展。
2.3 凸显特色的定位与分区
根据李方村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李方村定位为“白竹山”风景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锣笙”文化为核心品牌的乡村旅游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村落。而在此定位下,李方村的旅游分为四个区域:
①“三笙源”文化旅游区:了解大锣笙、老虎笙、小豹笙三笙文化,并发展旅游住宿、购物等旅游服务。
②原住居民社区:发展“住农家、吃农家饭、种生态菜”农耕文化体验。
③山地生态旅游区:进行白竹山山林徒步探险。
④环水库观光区:环绕李方村水库,进行漫步绕湖的观光游览。
游览线路组织上(图2),主要以“三笙源”文化旅游区为主,分为四条线路:
①大锣笙文化旅游线路:锣笙源广场――土主庙――大锣笙传习广场――大锣笙文化展示场所――传统街巷。
②村落旅游游线组织为:锣笙源广场――传统街巷(传统民居)――大锣笙文化展示场所。
③山地自然体验游――依托白竹山,观赏马缨花、箭竹林以及千亩茶园,感受自然风光。周边山野农田徒步体验游,鸟瞰村落风貌和高原山地风貌。
④环湖观光体验游――围绕李方村水库,设置部分观景平台,感受环山绕水的步行观光游览。
3 规划实施后的反思
李方村保护发展规划于2015年4月通过审批后,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展开,至2015年底,除新建民居和广场设施建设未完成外,主要的节点改造、基础设施修建和民居整治已经基本完成。图3所示,在村口设立了新的入村标识,按规划拓宽了入村道路,对原有的大锣笙广场和传习广场进行了环境整治等等。每年6月在李方村进行的彝族火把节庆祝活动,吸引了周围村镇的村民和外地游客上万人参与。
因此,对于李方村以后的前景,从村落保护的方面来看,李方村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持续保护是必然的要求,但是不能以“原汁原味”的静态思维来限制村落内部设施的改善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村落发展的方面来看,即便旅游发展不能使李方村的经济产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能成为李方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更重要的一点是,旅游开发对于当地特色的“三笙”文化具有展示、弘扬的作用,促进李方村与其他彝族村落的交流,输出优秀的地方文化,更能够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但是也应当看到,像李方村这样得以留存的传统村落,大部分都因为缺乏经济动力和村落建设而保存较为完好,但大量青壮年村民外流,村中劳动力较少,经济发展的动力仍旧以外出务工和务农为主,旅游发展缺乏人口资源支持,不足以取代原有经济模式成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新主角,因而旅游开发虽然能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但仍旧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改变传统村落贫穷落后的局面。李方村这样的村落,由于村落本身就比较小,旅游容量也比较小,旅游收入随之也不会很高,村落整体的经济仍属于贫困阶段。
作为设计师,我们更多地从内心深处希望这些传统村落在保证原有村落风貌得以保护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迈向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即便是无法大规模发展旅游产业,也能在面对全球化、城市化等外来冲击之下,保持自己特色并且独立发展,为多样性文化的遗存保留更多希望。
注:文中图件均来自作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朱良文.从箐口村旅游开发谈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J].新建筑,2006(4).
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机会成本;边际收益;递减;军费;结构;优化
在军事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必然要优化军费结构,合理确定军费的投向、投量,把稀缺的军事经济资源配置到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上去。
一、军费结构优化中的机会成本
军费机会成本指政府在进行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过程中所放弃的民用经济部门的收入,或者说将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获得的收入。
军费机会成本表明军队战斗力的“生产”不仅存在“显性成本”――军事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存在“隐性成本”――所放弃的等量资源投入民用部门而得到的收入,这种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它是一种无形的代价、主观的损失。然而,由于军费开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不能把军费机会成本等同于简单的机会成本,又不能把军费开支全部等同于机会成本。虽然军费开支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维持性经费和建设性经费,但是二者军事用途的不同,对军费机会成本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军费开支的军事用途来看,维持性经费和建设性经费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活费、装备费(装备维修费、管理费和购置费)、科学研究费、基本建设费和教育训练费等。生活费和装备费是军费开支的直接成本,它直接花费在军事用途上,对民用经济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活费和装备费表现为民用生产的损失,而军事科学研究费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对民用经济也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军用卫星的民用化等。军费的总机会成本应当是军费中扣除具有民用性质的费用后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带来的收入。贝诺瓦认为,军费开支中研究和发展费有60%是军事的,而其余的40%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却可能为民用经济产生利益。如有些道路、通讯网络等军用设施可以用于民用,不存在军费机会成本问题。军费中的基本建设费和教育训练费分别以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式存在和沉淀下来,都将具有一定的民用性质。因此,考虑到军费机会成本的存在,虽然生活费、装备维修管理费和教育训练费等等费用属于维持性经费,装备购置费、科学研究费等费用属于建设性经费,但是不能只对军费简单的在宏观上进行配置,军费在中观上的不同构成将使军费机会成本产生很大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军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军费机会成本的存在及其内在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军费结构进行再次优化――中观优化。
二、军费结构优化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军费消费的最终产出是军队的战斗力,边际收益规律在军费分配中的应用则表现为:在军事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生产战斗力的其它可变要素保持不变,连续增加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将会使战斗力水平不断提高,当该种要素的投入超过某点后,增加相同的可变投入量而增加的战斗力水平将会越来越少。例如军事人力,当被投入到固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等其它可变投入要素上时,随着军事人力数量的增加,当达到某一点后,单位军事人力在战斗力生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达到顶点。随着军事人力数量的持续增加,其所发挥的作用开始降低,武器装备等其它可变投入的数量开始不能满足军事人力增加的需要,同时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逐渐增加,造成大量军事人力的闲置和浪费,军事机构臃肿,大量冗员产生,结果军事人力的边际战斗力贡献率下降,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反而会使战斗力总体水平下降。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军事经济领域中表现为要素的边际战斗力贡献率的递减。军队通过军事经济资源的耗费完成其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能,以军队战斗力的形式体现出来,军队战斗力可以由即时战斗力和潜在战斗力组成,部分经费开支直接形成了军队的即时战斗力,部分开支虽然不能形成军队的即时战斗力,但是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潜力。应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借助“财政宏观规划模型”来建立“军费结构中观优化模型”,对上述思想进行量化表述:假设军费开支仅为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则:
其中Z代表综合战斗力水平,Z1、Z2、Z3分别代表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投入生产的战斗力水平,A是战斗力生成参数,E1、E2、E3分别表示在一定军费开支规模中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a1、a2、a3为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在综合战斗力生成中所起到的重要程度,其数值可以通过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由专家评价得到。此时,目的就是在军费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战略方针,合理分配军费开支,使其生产出满足国家需要的最大综合战斗力水平,即求出满足目标函数Z=max(Z1+Z2+Z3)的最优解向量(E1、E2、E3)。利用“军费结构中观优化模型”,可以得到在任何一种军费规模下,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的不同组合方式,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的战斗力水平和综合战斗力水平,由于各项军费支出的边际收益递减,故利用动态规划等数学方法,必然可以得到一种军费支出结构,其它任何支出结构所形成的综合战斗力水平都不大于此种军费支出结构。这时,用于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的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就是最优军费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军事科研对综合战斗力生成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和平时期,军事科研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在战争时期,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则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军事人员的数量随着战争样式、作战方式的不同将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它们的影响程度必须随着条件的不同而随时予以改变,专家评价得出的权重系数不能直接用来分割军费开支,否则那就是简单的线性分割,这也是军费开支和战斗力形成是幂函数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结论
在国际战略格局、军事战略方针等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必须优化军费结构,寻求最佳的军费分配方案。一方面降低军费总机会成本,减少军费开支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响应;另一方面在保证军队即时战斗力水平的前提下,增强军队的潜在战斗力,把军费使用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军费开支的社会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6
Abstract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n tourism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are discussed.By taking Xunyang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 the scheme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is put forward.
目前大城市旅游已经发展的比较好,但是中小城市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将成为旅游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要中小城市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因而研究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旅游规划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旅游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 。
1. 1 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从资源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景观美学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当然要对一个区域进行旅游开发除了考虑旅游资源本身以外,还需考虑开发条件,主要是可进入性评价、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对旅游区的旅游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现有资源的利用状况,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现状等。
1. 2 旅游系统规划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点和旅游活动行为特征,从各旅游区的旅游性质、功能、管理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景区的游览系统。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是根据旅游区的实际状况,依据中心地理论和旅游行为特征,从保护资源、方便游客和旅游效益等方面出发,制定旅游区的服务系统。
1. 3 旅游活动组织规划和资源保护规划
根据旅游区的游客旅游活动行为特征,组织旅游区内各景区的旅游组织活动,突出各景区的特色,发挥景区的最大效益,为社会经济服务。资源保护规划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旅游区内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一般可以根据资源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景观保育区。
2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就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深度要求,可以分为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详细规划的任务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要求[2 ]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九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指标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流、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3 ] 。
3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旅游业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依托小城镇存在的,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都会涉及到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关系的研究对西部旅游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 1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异同
3. 1. 1 地域差别
旅游规划主要是围绕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城市规划主要是围绕在城市的周围,在空间上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有重合的区域。另外区域的中小城市又是游客旅游的集散地。
3. 1. 2 内容、目标不同
在内容上城市规划主要明确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区的功能、项目设计、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如在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特色建筑等方面,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其进行保护性规划,而旅游规划不仅要对其进行保护,更加注重其旅游开发方面的价值。在土地利用的规模和使用上具有较大的不同,旅游的发展可能会要求改变原有城市规划中的对应地块的建设用地类型,如新建主题公园或其他休闲娱乐设施[4 ] 。
3. 1. 3 功能上的差别
旅游规划的功能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发展蓝图,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城市规划则是政府对城市建设活动的协调,从长远的发展来对城市进行调控。城市规划主要是依据城市人口规模来进行,如基础设施规划,而不考虑游客人数。在旅游旺季就会导致交通拥挤,电力不足、饭店爆满等现象。而旅游规划不但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同时会考虑游客数量,采取不同的方式满足游客需求,同时能够考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能够使区域资源、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2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相互关系
小城市的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地域上有交叉或包含的关系,有时城市只是作为旅游节点城市,为游客提供交通等旅游服务;有时城市作为旅游区的组成部分,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项目都是在城市内进行的;有的城市只是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所在,下面具体介绍。
西部的小城市大部分历史悠久,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都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将城市既可作为单独的旅游地一部分进行开发,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服务。以前进行的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旅游开发,因而在城市规划中没有有关旅游的项目,此时城市规划势必会影响旅游规划的实施。
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很多省区都开始进行旅游开发,这时小城市开始接待游客,作为游客的集散地。大部分的景区,尤其是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大部分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游客是以中心城市或节点城市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城市的基础设施为旅游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这时小城市作为旅游中心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如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
3. 3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
在考虑两者的关系时,城市规划是城市这个特定空间内实体性控制与建设规划,要考虑它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因为它是指导城市发展的蓝图和纲领性文件,但是又要考虑城市规划的时效性。旅游规划是特定经济部门内的发展规划。因此它们是区域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冲突,它们都是为繁荣城市经济和发展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规划是要依据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全局性,对于涉及整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并执行。同时在进行旅游规划时,也应本着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对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修订和修改时,应充分考虑时展的要求,全面考虑各个产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4 实证研究
4. 1 研究区域概况
旬阳生态太极城旅游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经108°58’~109°48’,北纬32°29’~33°13’,东与白河县及湖北郧西县相接,南靠平利县和湖北竹溪县,西与安康市区相邻,北与镇安县接壤, 南北长82 km ,东西宽79 km ,总面积3 554 km2 ,该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县。这里北接西安古都文化旅游区,南连长江三峡、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东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和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西邻安康瀛湖、香溪洞和南宫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另外,西康铁路、襄渝铁路、316 国道、210 国道都从此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4. 2 解决方案
在解决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矛盾时,首先考虑大环境的变化,即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要求,结合国家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对于城市周围的土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对于符合政策要求必须还林的土地坚决还林,利用旅游美学的观点合理种植各类花草树木,既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又符合旅游开发的需要。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基础建设的双重功效,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市民的需求,能为游客所利用,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举措,例如建设各类宾馆、停车场等。对于城市游乐场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突出每个游乐场所的主题,游乐场所作为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旅游区中来,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又种类齐全的旅游区,对位于城市边的灵崖寺森林公园,汉江旬阳水库,县城旬河橡胶坝。提出旅游发展远景规划,在以后进行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城市旅游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去,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
5 结语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都是为城市的发展服务,使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旅游功能,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进行规划。旅游规划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但是不应拘泥于城市规划,应该本着科学性、规范性的原则,对城市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共同促进城西部小城市健康、快速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7 - 241.
[2 ] 金力. 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协调关系的思考[J ] . 规划师,2000 ,16 (3) :17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