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2.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4-02

理性思维是人体大脑思维的成熟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性格、情感、意志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韧性加大,领悟能力加强,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接触最早、最为熟悉的课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做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实现向理性认知飞跃。下面就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谈一点看法:

一、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不要求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作文的一部重头戏,议论文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作文的常用体裁。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作文材料和话题,几乎没有相关的作文理论指导,所以应当在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写作理论的份量,以改变作文教学中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的奇怪现象。也有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重读不重写,在课文阅读分析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很少顾及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对范文的阅读和借鉴,但也离不开写作理论的必要指导。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只能使学生的写作陷入盲目状态。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就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立意,然后作文。很多学生读不懂材料,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抽出一句话然后立意写作,导致对给定材料的把握不全,写出的作文的水平不高,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的做法。有的学生实在理解不了材料,也不懂得如何下笔来写作,在教师催交作文的时候匆匆写作,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作文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就开始作如下的评讲:首先分析材料,得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拿一些好作文进行朗读,再针对不好的作文进行一些小段落的修改,警醒学生。但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还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按照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提高?

二、改变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生谈议论文写作色变,这种情况使人担忧。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要明确议论 其实议论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当人们在针对一个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并且为了这个立场而跟别人辩论,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的程度,这就是在议论。进而明确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将生活当中的“议论”的书面化,是将口语的讨论、辩论书面化。议论文就好比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或者多方在申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后,用各种事实和道理为自己的立场而辩论,证明观点的可行性,并且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组织成文,这就是“议论文”。因此,教师指导好学生写议论文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明确如何进行议论文 ①针对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并总结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由这些观点和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最好能以这个中心论点作为作文的题目。②好的题目是议论文的最大亮点。要教给学生有关立议论文标题的技巧:如给定的材料中讲的是一段呼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可以这样确立题目:a确定论文的讨论范围,是一般的题目。如:论人性等。b用中心论点直接作为论文的标题,是好的题目。如: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c既用中心论点作为标题,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的题目,是很好的题目。如:我们的生活需要“人

性”这缕阳光。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决定全文的基调,非常重要。议论文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往往表现为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者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那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呢?大致说来,应该紧扣给定材料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话题,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交代清楚为什么持用这样的观点,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整体上,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仍使用这种思路,但需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几个方面的论述。总之,我们既要注意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要注意突出各个层次的论点。比如针对“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可以在本论部分作这三个方面的论述:a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b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守法公民。c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然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本论部分的论证引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关名人名言等。⑤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采用画龙点睛,即“卒章显志”的写法,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应简要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这时候,全文就形成了“总”(序论)——“分”(本论)——“总”(结论)这样的一种结构模式。

(3)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议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应当指导好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出作文中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能力。有句话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能靠一味地写”,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在自己文章里存在的问题,然后设法去修正这些问题。比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遍修改作文里存在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第二遍修改作文中的语病,使用词恰当,句子通顺。第三遍则修改作文中哪些段落衔接不好,文不对题,然后删除或者添补一些内容进去等等。修改的过程在于换一下作文当中的“零件”,使文章读起来更顺口,更富于说服力。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会常犯的错误则由教师在作文讲解课上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去改正。实际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作文当中的错误、缺陷,然后想好对策进行修改。这样一个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过程能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理性的构思。

(4)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但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而筛选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高中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在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3)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2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图})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3

1.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2. 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开头几段要精雕细刻,要出彩。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也可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巧述故事,巧用题记,揭示主旨,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也十分重要。因为阅卷老师一般是Z型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可虚笔拓展,扩大容量;也可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3. 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最怕文章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想另起炉灶,可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建议先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 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这是万万不可的。另外,还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 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作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6. 一定要完篇。俗话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半篇文章老师怎么评分呢?

7. 要重视拟题,特别注意不能缺题。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作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的影响远不止2分。

8. 文章至少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应该有纵横捭阖的架势和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则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或一个超常的搭配。总之,要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

9. 行文中要多次扣题,一路扣题一路歌。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再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10. 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你只讲冠冕堂皇的话,也不是要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恋爱题材是考场作文的,无论写得如何缠绵悱恻、真挚动人,因该行为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这类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

11. 观点不可太绝对,要留有余地。“义正”未必要“辞严”,“理直”未必就要“气壮”。联系现实生活,涉及社会黑暗面时,要有分寸,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家长、老师和社会时要与人为善,抱着协商与治病救人的态度,提建设性意见。不可尖刻、讽刺、挖苦,甚至恶意地进行人身攻击。

12.想象一个或一类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要知道,你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那位跟你老师非常相似的人。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尽可能赢得他们的喜欢。

13. 写法上可以求新,更要求稳。我的意见是大家一定要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写小小说、戏剧,或者别的有新意的文体,如果没有把握,一定要选择比较稳妥的文体和“老实”的写法。

14. 不可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求新、求变是人们所追求的,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若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甚至拿来套用,机械模仿,不懂灵活应变,就会吃力不讨好,这也是失分点。因为阅卷者大都是相对固定的,对以前的高考作文会非常熟悉。

15.若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爱好。如果你喜欢体育,就可以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如果你喜欢听××的歌、看××的书、爱好上网……你也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作文题联系起来,这样就不愁内容贫乏、文思枯竭了。切切不可瞎编乱造。靠编故事骗取老师眼泪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6. 要美化自己,而不是丑化自己。要显现出自己的高境界、大抱负、多知识和有同情心,要显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不要出于反衬别人等考虑而故意丑化自己,如果让评卷老师以为你真就是那样,那就麻烦了。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从某个角度讲,评卷老师评卷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淘汰的过程。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4

其一,从事物的性质、作用、意义、影响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事件的根本特征可以从其性质、意义、作用和影响中释放出来,议论文能适时进行揭示、分析,就可以避免空洞的口号和声嘶力竭的教训,而使文章透其骨髓,彰显微言大义。请看:戴晨《平民价值的认可》片段:

平民价值的认可是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彰显人类的博大情怀和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10月3日出版,中国“超女”李宇春登上封面并且成为该周刊评选的该年25位年度亚洲英雄人物之一。或许在半年之前,不仅仅是《时代周刊》,连中国大多数媒体都不可能注意到李宇春这样一个邻家女孩。

一个普通的孩子能够成为“亚洲英雄”,说明今天中国社会所呼唤的平民英雄正在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也可能不具备骄人的政治、经济或者文化资本,甚至有些大家都有的小毛病、小缺点,但是来自民间的他们,以自身的努力奋斗,通过社会公众的认同赢得尊重。

画横线的段落对上段所述事件的意义、影响进行了分析,深入浅出。这就使平面的叙述有了纵深的发掘,在深度的掘进中体现了思想的深度与厚度,也从根本上避免了“观点加材料”的弊端。

其二,从事物的危害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坏事情的危害一经揭示,就能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件,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让人们引以为戒。请看,顾晓昕《尊严》一文的片段:

余杰在《烈与火》中写道,在大街上,不少孩子向路人强行乞讨,而嗾使他们这样做的母亲则在不远处微笑。这是一种蔑视生命尊严的行径。孩子自小就没了人性的尊严,长大以后就会是行尸走肉,这跟杀了他们有什么两样?毫无疑问,生命的尊严是支撑生命的骨骼,是生命之火得以燃烧的柴禾,是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

画线的句子先揭示了事件的危害,震撼人心,这就使文章从表层的表述进入深层的阐发,思想的光芒洞穿事件,启迪人心。然后,又从正面阐明“尊严”的本质内涵,对比强烈,深刻透辟,且生动形象。

其三,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社会心理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民众普遍心态的反映,是对事物的趋向性认同,从这个角度揭示本质,共鸣性大,普适性强。请看,扬《偶像崇拜的背后》一文的片段: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20世纪50年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等革命先烈;20世纪80年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科技巨匠。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则主要是体育明星和演艺明星,如姚明、周杰伦等。

这种变化是价值观念和行为功利化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道德认同的盲目。这实质上是一种投机心理的折射。艺术明星可能一夜成名,可能大把赚钱,可能名闻遐迩,都是让家长动心的因素;而走科技之路则是任重道远,要披荆斩棘,悬梁刺股。为什么要舍易求难,自讨苦吃呢?经过比较,家长们为子女们选定了走艺术之路的捷径。于是,近年来艺术考生成倍增长,大大超过相关院校的承受能力,导致大量考生落榜,美梦成空,饮恨一隅。据统计,即便考上了,也很难找到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工作,供过于求的矛盾尖锐,就业形势不妙。

画线的句子揭示了面对偶像崇拜和行为选择时的大众心理,从而从一个侧面透视了社会避难趋易的心态,由浅层次的列举进入深层的剖析,切中肯綮。

其四,从廓清人们认识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停留在直观的角度和粗浅的层面,能用新颖的见解去廓清表面的认识甚至错误的理解,必然会使文章启迪愚顽。请看,姚远《你为什么仇富》一文的片段:

仇富心理不是简单的仇恨发泄,也不是“酸葡萄”的心理作怪,更不是“羡慕嫉妒恨”的阴暗丑陋;仇富心理的实质是公民尚有良如,是非曲直自在心中,为富而仁的意识根探蒂固。人们不能眼看着一个个品行恶劣,胆大妄为,心狠手辣的无赖之徒席卷百姓钱财,破坏金融秩序,生活骄奢逸,却逍遥法外,头上还罩着许多炫目的光环。

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有一批富人。他们勤奋守法,知书达理;他们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他们生活检点,关心社区;他们信息灵通,推动生产。富人可以将百姓的心愿化为行动,富人可以将百姓的诉求变为改善的现实。集团的开发,合理有序的投资,促成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和谐。

画线的句子揭示了仇富心理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敬畏法律、道德的理性内涵,澄清了加在仇富心理之上的偏见,表现了一种一针见血、透彻骨髓的真知灼见。深刻的思考让独到的见解透过文字洋溢思想的芬芳。

其五,从事物产生的根源的角度来揭示其本质。任何事情都有其缘起,点明其缘起,就可以直达事物的本质,也就可以提高认识,有的放矢地反省、校正乃至脱胎换骨,形象一新。请看,李恺馨《一声叹息》一文的片段:

什么时候,中国的传统节日变得冷冷清清;同时,外国人的节日中国人又帮忙弄得热热闹闹?什么时侯,中国的名著被“遗弃”在一隅;同时,人们手中捧的是符号泛滥的韩国言情?何时……中国丢了吗?不,没丢。地图上的形状还是雄鸡,讲的话还是汉语——尽管有时掺了一点英文。但是,眼睛一瞄,瞬息发现,我们丢的是“中国味”。瞧!白米饭的魅力不及肯德基;黑色的头发比不上黄色的头发;爆竹声声被圣诞老人的一个笑脸就轻而易举地彻底颠覆……

这是典型的自轻自贱。自轻自贱,让我们崇洋,让我们充当强势文化入侵的买办。自轻自贱源于民族内心的空虚和不自信,使国人极端蔑视自身的一切,而疯狂热捧异文化的一切。不是有许多人在那里买洋货,整死民族工业吗?不是有许多人将所有精力都用来学英语,而漠视传统文化学科的进修吗?不是有许多人漂洋过海而一去不返了吗?不是有许多人敞开腰包让外国人掏,之后还露出谄媚的微笑吗?我们不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但我们清楚情人节圣诞节的缘起;我们不了解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但我们深谙洋节的常规礼仪。一个自轻自贱的民族没有人能拯救它的灵魂;一个自轻自贱的灵魂,没有人能找到空间将其安放。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曾争辩说,国人尚有自信力,至于说国人身上有“他信力”,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但是,放眼今日之神州,被誉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年轻人是多么热衷于追捧异族文化呵!不用别人如何加大“文化入侵”的力度,有那么多的“洋买办”“洋奴”在摇旗呐喊,何愁异族强势文化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一天!悲夫!

画线的段落有例有理地指出了崇洋的根源是自轻自贱,民族内心的空虚和不自信。针砭时弊,石破天惊。现象的表述有了穿透力很强的分析,使平实的文字有了洞若观火的力量,足可引领正在歧路上狂奔者猛醒,转身,涅槃重生。

其六,从一种新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事物的本质。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概括而来的,从一种新理论的角度阐释本质实际上就是让理论回归现实的过程,往往会提纲挈领,一目了然。请看,章澜《守身如玉》一文的片段:

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的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打开引擎盖和车窗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封闭如常、保持原样的车则完好无损。但是,当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之后,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纳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加大程度去损坏它。

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完美无缺,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使它有污点,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画线的段落说的是“破窗理论”的内涵,触目惊心,告诫人们要守身如玉,不要玷污自己的清白,否则将难以自持。除了使论述的文字新颖独到有力外,还昭示了人性之殇的恐怖,使人望而却步,警醒作用一至于斯。

其七,从事物的发展趋势的角度来揭示本质。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就具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洞察力,深谋远虑的视野,说理自然就会深刻透彻。请看,王福和《“征服”辨伪》一文的片段:

谁都知道,伟大的人类已经登上了珠穆朗玛蜂。登峰50周年纪念日的那一天,这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突然挤满了欢呼的人!

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大自然的许多“极限区”都会站满了人。这就是人类炫耀的征服?可笑!山顶上站满登山者,不仅带来生态破坏,同时还造就了另一种污染——人们对于雪山已无所敬畏。这种无所敬畏的后果难以预料。勇于挑战使人类进步,然而并不是每一座山峰都适宜攀登。地球上至少要留住一座峰,让我们还能表达对它的敬畏!

画线的段落从未然的角度阐发了事物的发展态势,从事物的现状看到其未来的走势,既新奇醒目,又呐喊叫停,晨钟暮鼓,发人深思。

其八,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是议论文的现实意义的体现。苍白的叫喊,空洞的说理,都不及解决问题的落到实处,事物的本质也就在文章的循循善诱中淋漓尽致地倾泻而出。请看,王福和《“征服”辨伪》一文的片段:

四川地质学家范晓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痛心而焦急地陈述:四川的江河上已经修了那么多的水坝了,能不能再留下几条生态洞、自然河。大江大河是没有了,小江、小河能不能留几个。木格错这样的神湖,被冠之以神,不光是宗教上的意思,也包含着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不敬畏自然的人类,是要遭报应的。这样大规模地在大山大江上动工,会造成比砍树还可怕的灾难。树被砍了,不管怎么说还能长,大山要是给凿了,大河要是给截断了,就没命了。水是大地、大山之血脉,人的血脉要是被截断后果是可怕的,大山何尝不是?请为我们的大地、大山留下最后几条生态河吧!

“敬畏”是一种距离美,是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庄严。“敬畏”是对自然永不停止的学习与思考,因为自然的智慧这样玄妙,这样博大精深,人类在她面前永远是幼稚的孩童。“敬畏”是在理解尊敬的基础上寻求共存,是对生命的尊敬和生生不息的祈愿。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新订立的契约,是一句融化冰雪的“对不起”和一点希望的火光。

画线的段落用判断句的形式,在指导人们怎样敬畏自然的阐述中,解决了文题,使人们明了“敬畏自然”的深刻内涵,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进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们平时在评判别人文章时常常会说“流于粗浅,缺少思想深度”,如能从以上八个方面去尝试揭示事物的本质,文章就会向深刻挺近。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5

“什么是时文?”

“时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怎样写时文?”

“学习时文写作对于我们的高考写作有帮助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刊物编辑,我常常被一些高中生朋友问到以上这些问题,他们说“时文”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与18岁不搭调。于是,我就在想:这样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早间的报纸上读到它;尽管,我们每天午餐的时候都讨论它――可大家依然对它视而不见……

于是,我想有必要以一种比较直观和感性的形式来解答上面的这些问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与湖州第二中学的杨帆老师相识,并且与他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 “为什么不从我们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时文形式――新闻评论入手呢?”

是啊,为什么不呢?! 新闻评论以其高屋建瓴的立意、聚向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准确且具有分寸的语言魅力,成为最经典的时文形式。它不知不觉地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各类社会生活现象,让我们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于时局的独特看法……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正急不可待地梦想着作为一个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吗?我们不是渴望着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大声地喊出自己的主张吗?

当然,这不容易!那么,我们就一起假设有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仅仅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一块儿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学习时文写作吧!

《作文新天地》时文写作课话题

2006年7月10日,上海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在上海松江区新南路的一栋三层别墅里竟然有一所叫作“孟母堂”的私塾。每天,有11名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他们当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4岁。面对着墙壁上孔子的画像,这11名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也与一般学校中的孩子不同:中文――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英文――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数学――以数理读经教育为主,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此外,“孟母堂”还外聘教练教授瑜珈和游泳来代替一般小学的体育课。

我们提供给你的时文样本

7月10日的消息一经刊出,“孟母堂”的存在是否合法引起了各方质疑。《东方早报》对此进行了跟踪采访,上海教育局相关人士否定了其存在的合法性。翌日,该报刊发了名为《为什么这些教师钟情于私塾》的评论员文章:

对“孟母堂”属非法办学,不具备承担义务教育的资格,所在区的教育局已明确表态,应该不至于再造成违反《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后果。但有关报道提到,那位负责人(“孟母堂”负责人――本刊编者注)自己原来是英语教师,送子女上这所私塾的“志同道合”的家长中大多也是教师,倒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这些教师反而钟情于私塾?

照理,身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法),知道这样的私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可是那位负责人至今还认为这样的私塾可以争取作为民办学校,却不想想义务教育除了办学条件外,还应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其次,身为教师应该明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在这样一所只有十来个学生、年龄不一的私塾中,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合理的。可是这些教师却不在乎,只能说明他们教育子女的目标并不是整体素质,或者他们迷信自己有家教能力,或者他们认为只要学了那些“经典”就够了……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这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难道会做得更好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积弊太深,以至连教师都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这类学校;一是一些教师根本不认同《教育法》,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是相当危险的。虽然我无法确定这样的教师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占多大的比例。但即使只是少数或个别,也是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一段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国学”、儒家经典、“儿童读经”、蒙学读物的片面报道和宣传,造成了某些人的思想混乱。我丝毫无意否定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任何传统都不可能百分之可地适合于今天的社会,所以施之于儿童时必须十分慎重,要进行科学的试验。但有些专家学者或报道只强调优点和效果,闭口不谈同时存在的局限和弊病,以至使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只要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就行,病急乱投医者更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对某些家长的“成功经验”的片面宣传,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存在着不依靠学校的成才捷径。如大量报道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亲自执教,提前培养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却根本不指出这种经验的特殊性,不可简单仿效。

对《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远未正确理解,更没有取得共识。所以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升学率、教学内容、民办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不是左右摇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南辕北辙。

具体的“孟母堂”既然已经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相信不难妥善解决。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孟母堂”的出现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由于《东方早报》的跟踪报道和评论,“孟母堂”的存在引起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7月25日,根据国家相关条例,“孟母堂”被勒令关停。8月2日,《东方早报》再次刊发名为《孟母堂能“迁出”基础教育吗》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就外界各类有关“孟母堂”是否应该被取缔,它的存在是否是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数学模式的质疑再次进行了评论:

对于孟母堂,现在有两点可以确定:其一,它现在的办学形式是不合法的;其二,它的教育尝试值得深思。对于这两点,第一点具有优先性。舆论界有不少人甚至有些学者仅仅从“孟母堂”打破了义务教育的垄断办学、提供了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等简单方面着眼,就认为它值得肯定,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需要大胆尝试,但是,只有合法的尝试才能是好的、才可能是对的。“孟母堂”要获得法律支持,其前提只能是它自身的方式符合法律。

然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在“孟母堂”满足法律法规的条件之后得到许可,它的办学理念、内容、模式等等,是不是完全值得肯定?不可否认,现行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充分表现在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孩子们所受教育就与“真正的人”若即若离。相当部分青少年经过多年教育,仍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有起码的责任感,没有基本的人格操守,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等等,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少家长有鉴于此,对于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棋艺书画等表现出浓烈兴趣。即

使“孟母堂”这样存在违法办学的私塾,也有相当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入受教,这无疑表现了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疑虑。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评价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与“孟母堂”的办学模式,需要使用同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义务教育理念的好的教育。显然,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井最大可能地督促他们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但由此造成教育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并因此危及相当适龄孩子以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成长――比如个性、德行、人格等等的养成。

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多样性的实现,对于不同适龄儿童特殊性的关注,可能具有对于一部分适龄孩子的优越性。如果类似“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满足资质和条件要求后,能够得到法律许可,它的确能够成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是,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仅仅偏重于传统经典尤其侧重在儒家经典上来实现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对于适龄孩子,这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一个现时代的适龄孩子,必须接受适应于这个时代自身的教育。经典当然是可贵的,但脱离了当下的现实去对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抽象点说,阅读与学习经典当然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然而,对于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培养一个富有知识、充满仁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经典(如“孟母堂”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等)中可能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明确权利义务观念的、具有自主自觉能力的公民。一个现代的公民可能是孝子,但传统的孝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对于现代公民而言,传统中的东西不是一种源初性的生命本原,而只是生命的养料。孟母堂的办学模式中,过分倚重经典,而忽略现时代优秀的文化成分,与培养一个现代公民的方向不相吻合。

当代教育的理念,一个应有之又是能培养可以独立自主生活在社会中的、具有相应行为与责任能力的社会主体。在“孟母堂”的教育内容及其方式上,我们忧虑地看到,它可能使受教育者远离这个目标。

我们反省当下义务教育体制的同时,对于新的尝试,也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

“孟母堂事件”历时15天,上海《东方早报》除了不间断地刊发相关消息之外,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配发了特约评论员的时文评论,表现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态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时文评论的力量和意义。于是,我们希望同学们与我们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我闪的时文评论不幸缺,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也许你会给我这样一些答案:

1.可能我的婶婶会考虑明天把我的表弟转到上海的这所私塾,因为她认为我的表弟需要更另类的教育方式。

2.也许因为版面位置不理想,我们都不凑巧忽略了这则新闻,于是谁也不会去关心上海闽行这间小别墅里的事情。

3.我们都热烈地欢迎这间学校,因为它实在很“酷”,至于它的存在是否合法,它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我恐怕并不知道怎样判断。

4.我想――《东方早报》也许错过了2006年的年度新闻奖!

正是如此!我们发现时文评论的魅力更多的不是在于写作的技巧和文字的摆弄,它吸引我们是因为它表现出采的对社会生活密切的关照和积极的参与。它让问题本身变得不那么简单,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它甚至让思考本身更有深度,它引领我们进人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自己的主张――

由孟母堂的倒掉想到的

杨 帆

上海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查封后,有关教育选择自由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进入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孟母堂”三字进行搜索,获得的相关内容竟多达76页。对这样一个办学以复兴儒学为主要目的,教学手段以诵读为主的家长教学联盟(由于其未能获得办学资格,主要负责人也一再声称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一起发起并付诸实践,所以请容我暂时这样称呼它),各类评价意见都有,反对、谩骂者有之,以站在教育部对立面为基本立场的无条件支持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但终归还是持有限支持态度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这样一种观点构成显然是和当下众多学校办学的失败分不开的。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口号年年喊,可民间对于教育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从高分低能现象的扩大到教育无用论和教育致贫论的广有市场,有关职能部门也是难辞其咎。中国是人口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教育办得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成为巨大的优势。可当教育和政绩挂钩,和创收联袂,短视就会成为必然:我们的大学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多收费,给国家财政减压,更为了给就业减负;另一方面还成了货币政策的辅助调节杠杆,刺激消费,避免通货的紧缩。而事实上,真正被分给受教育者学习特性和未来人生的关怀则太少太少。哈佛教授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含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软实力,它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反观我们的教育,不论其教学目的被描述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还是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现在看来,由于教学布局的不科学,教学资源分配的失策等原因,这个目的实现起来也是越来越难了)。培养出的学生注定只能是有知识,没文化。

笔者并不认为“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没有任何缺陷,但相比目前的所谓义务教育,前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特性。人在5~14岁这个阶段是外显记忆、再认记忆、联想记忆的颠峰期。难道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12册那130万字的平庸教材和2000字的常用汉字需要这黄金般的6年才能学完?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一旦过了这记忆的颠峰,就很难再“腹有诗书”了。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我指导学生背诵时常说要站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孩子的记忆颠峰已经过了,有些东西,真的是“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的。

其实,没有人会认为“孟母堂”的教学模式能取代目前的公办教育,这涉及到法统、程序、学籍和教育费用等诸多问题,以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现状,要普及根本就不现实。我们这些有限地支持孟母堂的声音也仅仅是希望这种私塾式教学能作为一种在公办教育改革进行不顺利的背景下的教学试验为教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更希望这样的试验能在教学垄断(特别是教材垄断,诸多的民办学校、文武学校之所以能被批准,是因为外语、武术虽然是这些学校的特色,但也仅是副课而已,主课所用教材还是国家指定)的链条上打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教育界也需要这条能把水搅活的

鲶鱼。

好的教育应该是最具包容力的教育,即便它不能给予适合受教育者学习特性的帮助,也能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甚至只是消极地不去同化他们。好的教育体系则应该给人们选择的机会。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1972年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压倒多数判决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与我国义务教育情况类似)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审判词上这样写道:“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一致之下,仍要为百分之零点一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

在阅读了杨老师的时文之后,相信你也开始跃跃欲试了,你一定也有自己不吐不快的见解吧。正如你所见,任何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发表,不必拘于字数多少,不必圃于格式规范,关键在于你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评价形成文字,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

可是,高三的同学问了, 时文写作的学习对我的高考作文有帮助吗?绍兴县鲁迅中学的胡少男老师认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对高三同学进行高考的辅导时,胡老师特别辟出了“时文”一课,指导同学们借鉴时文写作来复习高考议论文。一起来听听胡老师的课吧:

时文原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即八股文。今天则可以表述为反映当下的一些文字,更多地表现为议论时事的文章。它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热点内容;关注主流文化,注重思辨色彩。这一特点与当前高考作文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命题特点正相吻合,因而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大可借鉴时文写作,

时文求“新”,敏锐地发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道他人之所未道。古人云,“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议论文的观点、材料也当力求新颖、精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有些议论文,论据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张海迪、雷锋、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频繁出现,令人望而生憾。

时文重“针对性”,针对社会的某个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一般先提出现象或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之,再提出解决方略,或提请思考。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同样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在谋篇布局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汲取时文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也可借鉴时文写作的方式方法。

课后,绍兴县鲁迅中学的同学们也都踊跃地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一块儿交流,我们择其一二,一起来看看:

示例一

我们认为:以下所选的《孝心无价》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两篇文章都选用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学们通过阅读报刊时文对这些事例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两位同学或铺排造势,或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将鲜活的事例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使文章言之有据,观点自然鲜明。加上语言诚挚恳切,情理兼备,让人欣慰。

孝心无价(节选)

宋海芳

顾欣在呼唤,田世国无言,他们给了我们异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一封发自肺腑的网络遗书,收走了多少真诚的泪水;一个至情至孝的谎言,感动了多少有情有孝的中国人。

但是,社会毕竟复杂。有以上这些正面教材,自然有反面人物:三亚一不孝子为逃避赡养责任,竟把老母骗进山洞遗弃;云南一不孝儿将亲娘卖给一山东老汉为妻;北京一正常老人被不孝儿女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事情,都太荒唐,令人不齿,我们在这里悲愤。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真真正正地去回报自己的父母。那时,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说,我做得很好?未来的事毕竟无人知晓。但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尽一份心,哪怕是一张简陋的卡片,一份满意的试卷,一句别扭的“我爱你”。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徐 璐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对事业的爱,任长霞把自己深深扎根在登封大地上。对黑帮恶徒,她行事果断, 巾帼不让须眉;对父老乡亲,她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她以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对百姓、社会的爱,也为“责任”二字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于是,在她生命的尽头,在万人挥泪送别的街头,她的尽职与热爱,他们的尊敬与不舍,瞬间幻化成为无数黑色的挽歌,在路人胸前白色的绢花上,在挂着泪的眼角边,在大街小巷穿堂而过的悲凉的风里,在城市上空铅灰色的云层中,久久不去。

因为对生命的爱,大连街头一位普通司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三件事:用尽最后的力气踩下了刹车,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按下了按钮打开了车门。然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没有人计算过,如果司机没有那样做,同时消逝的,会有多少生命?!所有人都被那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与爱震撼了心灵。

因为对祖国荣誉的爱,张丹忍着膝上的剧痛挣扎着站了起来。20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的决赛,当张昊把瘦小的张丹高高抛起,全场观众都屏息欣赏这个高难度的“抛四周跳”。可是伴随着华丽的乐章而来的,却是骨骼撞击冰面发出的惨烈的声音。张丹痛苦地倒在冰面上,正当观众为两人不得不中止比赛而发出阵阵惋惜声时,张丹与张吴却手牵手滑回了场地中央。音乐再次响起,托举、旋转、抛跳,优美的动作、绚丽的舞步,这真的是那个狠狠被摔落在冰面上的姑娘吗?当两人完成比赛,为中国队添上一银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这个清瘦的中国女孩,用干净澄澈的笑容和近乎完美的动作征服了裁判,更以一颗为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责任心感动了世界。

人从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不是警察,不是司机,更不是运动员,但作为中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爱同样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生命之上,它叫做――责任。

示例二

我们认为:相比前面两篇议论文,本文作者的思考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引用时事新闻为论据,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进而深刻剖析,最后又归结到时事重心,结构完整合理。尤其是结尾发人深思。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深沉的使命意识。

失落在何方

高梦琪

外国高等名校和中国清华北大曾联手搞过一次测验:请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外国学生列出的答案是:智慧、快乐、理想……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列出的是:金钱、地位、名利……让外国学者大跌眼镜。为何中国学生的人生观局限在这一世俗的观念中?中国学生的积极人生观究竟失落在何方?

有识之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中国人的思维教育因素。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场交

易,是一种淘金行为。爬得越高,所处的地方越是遍地黄金。在这种狂热的金钱崇拜中,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欲望寻求实现的途径,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个人利益范围以内,不知不觉中也为自己的民族种下了苦果。学生时代,活动区域在僵化的教育中。工作后,经营范围在利益的追求中。国家的兴亡似乎与个人并无多大关联。

据调查,半数以上高等名府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定居。是什么致使其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是什么让其置国家民族的建设于不顾?是国外优厚的待遇,是国外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优越的设备?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导致这个后果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是责任心意识的淡薄。尽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相继出台,中国的人才仍不断地外流。

责任心,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字眼,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古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将这份爱国的责任心上升到历史的高度,转变为自己的使命,甚至将一些并非能够靠个人能力扭转的国家兴衰也扛在自己肩上。苏武塞外牧羊,班超投笔从戎,不都是为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史实吗?为何脱离了书本就停止了为此实践的思考?

法国总统曾为自己国家的学生不知道拿破仑是何许人而惊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难道中国人面对这种责任心的缺失不该及时作出反应吗?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必须拒绝纯个人主义的传统思想,拒绝陈旧的教育理论,呼唤一种全新的思想教育。

谁能替我们、替我们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责任心、使命感?我们期待着回答……

示例三

我们认为:下文所选的《气球的命运》与《可贵的创举》两篇文章就“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这一时事焦点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议论文与时文之间实不可分,多有共通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细细揣摩。

可贵的创举

任盈锋

据悉,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决定由学生执行班主任职权,根据实际成立各自的执行班委。该校崔校长说:“此举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合乎新的时代对我们中学生的要求,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为其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对以后走上社会也有莫大的裨益。”然而,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有人大声叫好,而不少人却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这样做是一种作秀,要更好地改进班级工作,只需调整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即可,此举纯属无聊荒诞……我们不反对广开言路,但是,我认为有上述想法的人实在太过苛责,缺乏新思维,头脑僵化,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可贵的创举。

首先,不论其收效如何,敢于开举国之先河,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推行先进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制度,便值得我们用更理性、宽容的眼光看待它。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已难于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弊端暴露无遗:学生只会死读书,啃着干巴巴的书本,脱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该中学的做法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步伐,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新事物,虽然可能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可以肯定,它最终必将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即便难于推广,也是宝贵的创举,需要我们宽容鼓励的声音,而非毫无根据的责难。

其次,此举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尊重,实践出真知。唯有此举,才能增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互相信任与支持,搞好班级工作。如果此举能成功试行,便可给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以更宽阔的视野,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尚未成熟的思想,甚至流于幼稚、偏激、情绪化,平时可能对班主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或善意劝告难于接受,甚至闹情绪,对班主任心存芥蒂,推行此举,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帮助,使班级工作蒸蒸日上,同学们也能拥有更良好的学习环境。须知,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缺少广大同学的支持与践行,仅靠班主任与班干部,要处理好班级事务,也是难于想象的,只有每位同学亲自投身到班级管理中去,班级事务才能井井有条,学校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诚然,该中学的此次试验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半途夭折,但是其敢为人先的可贵创举和符合实际的合理想法,必将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气球的命运

王盛盛

很漂亮的想法,首先应该这么肯定它。毕竟,“执行班主任”这样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来之不易,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圣人”恐怕未必能想出如此“高招”。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致力教研,学生也可以以此培养更多的能力,表面上看无可厚非,该立即实行之。但是且慢,他们忽略了几个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此一来,中国教育的命运是否也会如同天空中飘浮不定的气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当今大喊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现实面前,谁能担保这种制度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再说,管理亦是门学问,并不是凭仅有的经验能够解决问题的,身边有许多例子:有些班级学生调皮捣蛋,气得班主任辞职。连班主任老师都难以管理的事务,就确保学生能搞好?说不定会越弄越乱,影响班风,最终仍会回到班主任制度,这种所谓新制度的推出,就成了一场作秀。但是请问:学生耽误得起吗?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6

一、提出总领点,确定衔接句

【例1】(2012年高考广东卷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①⑥②④⑤③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④①⑥②⑤③ D. 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段逻辑顺序的理解,迅速判断出哪句话可以起到概括总结全段的关键作用,是解答本题的重中之重。从所给答案来看,只需区分①和④哪句更适合做统领句。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重点解释“艺术家”,是“分说”的一部分,正对应了“先总后分”的结构,相比之下,④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应放在首位。先解释“艺术家”,后解释“科学家”,因此④后面必须跟①⑥,答案为C。

【例2】(2008年高考四川卷)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 ③⑥①④⑤② B. ③⑤①②③④

C. ⑤②①⑥④③ D. ⑤③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重点在于确定开头的总领句。依据文段的文体是议论文体,首句应该是总说。依据所给答案应该在③和⑤之间选择。⑤是对人格本质的总体定位,是对人格的进一步提升和概括,以此确立本段的主题句先⑤后③。同时①所述的道德要求,又是②④⑥的总领句,所以必定选D。

二、找准过渡句,推测上下文

【例3】(2010年高考安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 ③①④⑥②⑤ B. ⑤①③④⑥②

C. ③⑤④⑥②① D. ⑤④①⑥②③

【答案】 C

【解析】根据原文所给句子“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很容易可以看出文段需要接③,③句的“加速崛起”,正好对应“增长率”。所给句群主要说了两方面,一方面是肯定发展的大好形势,另一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显然,在大好形势和存在问题中间需要一个过渡句。找准这个过渡句是正确排序的关键,⑤句“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正好推出下文解决问题的方法④⑥②①,C为正确答案。

【例4】(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②⑥①③④⑤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⑤②⑥③①④ D. ⑤⑥②④③①

【答案】 C

【解析】本题重点在于找准过渡句,从而推出上下文的排序。不难看出,语段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陈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②⑤,另一方面是解决办法③①④,⑥句承上启下,从而确定答案C。

三、认准收尾句,呼应开头句

【例5】(2010年高考广东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即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④②⑤①

【答案】 C

【解析】本题的重点在于确定收尾句,排序题的收尾句多为总括或呼应前文。从所给文段“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很容易看出后面应该接③句,由此排除A选项。然后区分⑤和①哪句更合适做收尾句,从所给文段“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可以感受到末句在呼应首句,①句中“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呼应开头的“作品的独创性亦即作品的原创性”,从而确定①更适合做收尾句。

【例6】(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D

【解析】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在做题时尤为重要,以本题为例,由所给文段“葫芦”可以推出下句紧接着应该为③,说明“葫芦”的情况。接着判断文段的收尾句,文段开头为“在我国古代”,②句“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正是对开头的呼应,故应作为收尾句。

小结:掌握句式勾联的技巧,重点是句子在句群中的位置,确定统领句、过渡句、收尾句。明确句子是否总领,是否承上启下,是否呼应前文,从而迅速确定句子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