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1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转贴于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管理理论;实践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与社会建设一样,文化因素不可或缺,作为一线的辅导老师,我们必须对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予以足够的认识。
一、大学与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差异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单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小学班级相比,其组织构成、实现目标、地理空间、管理方式都存在差异。
1.组织结构比较
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来说比较多,在50—80人之间,但班委组成却相对简单,成员有班长、文艺委、体育委、宣传委和各科课代表,在高中以前,因为团员较少一般班级不设团支书。而进入大学,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并列的组织机构,职责更加明确,组织结构也更加健全。
2.地理空间比较
大学与中小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班级空间的变化,中小学各班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前边和侧墙可以张贴名言警句和名人头像,后边可以布置学习园地。大学则不同,一节课换一个教室,一门课换一位老师,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文化显得有些困难。
3.管理方式比较
中小学设置中有班主任,很多工作都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而大学里班委会和团支委会是彻底的班级管理的自治组织,评优评助、宿舍安全卫生等工作都是通过班委会去落实,而开展学雷锋活动、庆五四活动、纪念一二·九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则是通过校团委和院团总支会的各个团支部去完成。可见,较之于中小学,大学的管理方式自主性更强,更加贴近社会。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班级文化是由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组成。班旗班徽、宿舍文明、班级制度、特色活动等体现出的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班级缺乏认同感,内部凝聚力不高
前边已经提到,大学里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班级的概念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或者在院系活动时才能感受到。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学生的班级概念更加淡化。
2.班干部工作缺乏正确指引,目标不明确
大学的班干部虽然是通过选举产生,但当选的学生不一定非常优秀,特别是班长团支书,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人气”。由于当选之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培训,这些班干部工作起来往往很被动,只是传达辅导老师的意思或者完成院系布置的一些活动而已。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必须有自主想法,可以调动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主动去明确和达成班集体的目标。
3.宿舍文化阻碍了班级文化的形成
大学里唯一不变的固定场所就是宿舍,宿舍文化对于班级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目前的现状是宿舍文化代替了班级文化,反而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三、创造和发展大学班级文化的几点建议
1.明确班级文化的内容,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通俗点讲,显性文化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增强大家对班级的认同感,规范和调节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班级和每位学生的成长。
2.有意识地引导各班挖掘创造自己的班级文化
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可能一时看不出太大差别,但文化所起的作用是长期的、隐性的。为了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我所带班级举办了班徽征集大赛和班旗制作大赛,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每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3.重视班风和舍风建设
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舍风建设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班风方面,从一接手我就注重营造良好的班风,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如入学之初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国庆之后的“如何过好大学生活”主题班会,期中考试前的“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等。舍风方面,我们正在进行一些尝试,如要求各宿舍必须将一张集体照片贴到门后,和值日表一起装饰起来;采用宿舍长轮流制,增强每位学生的责任感;建立宿舍成长日志,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等。在完善班风和舍风的过程中,学生们相处得更加和谐。
大学里的班级文化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学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建设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精神;班级;社团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任何工作只依靠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可或缺。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的重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适应工作,很大决定因素在于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锻炼。大学生走出校门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和他处于的团队一起协同工作,如果在大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个人独立特行,缺乏集体归属感,那么就终将被社会淘汰。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最稳固的载体是班级。高校按照专业划分班级,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以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现在高等教育下班级的概念逐渐在被淡化。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生会、团工委和各种社团中,这样班集体中组织成员的沟通时间就减少了。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班级中同学接触的机会都在减少,班集体的概念也就被淡化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大学生都已成年,有自己的个性和考虑问题的方式,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又都来自不同的出生地,成长背景不同,在价值观、兴趣爱好、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以及高校宿舍文化容易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基本的沟通协调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
高校的校园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团活动流行。学生社团是具有共同爱好、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并得到校团委批准成立的学生群体组织,是大学生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平台。社团和班级有很多共同点,它们的组织成员都是学生,相关活动都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开展的,等等。社团属于非正式组织,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同时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讲究的是自律。从团队凝聚力或者说集体的归属感这个层面上分析,班级是客观从属的群体,班级的所属群体性质不因其成员对班级的实际贡献大小而改变,也不因他人的期望和评价而改变,任何一个成员均归属其中。而社团是一种参照群体,个人期望归属于其中的群体,成员的加入与退出处于自愿,并把群体目标视为个人目标,成员从内心自觉地归属该群体。很明显,社团的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强于班级。
四、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的途径探索
鉴于班级和社团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高校传统的班级概念中的大学生合作精神严重缺失。在这种环境下,将大学校园中社团管理理念应用到班级建设中,即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强化班级凝聚力,有效促进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本文以一个教学班级为试点,成立班级层面的社团组织,也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申请社团,该班既是按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的学校正式组织,又是在团委注册了以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绿色方舟”社团,有常规的班干部设置,也有较为完善的社团制度。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由辅导员传达学校各种通知和活动安排给班委,班委再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班上同学,主要由班委组织各种班级活动,这种模式下班委之外的学生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任务执行者,长此以往,同学们认为班级活动只是学校分配的任务,班级活动质量差效率低,缺乏班级凝聚力。在团日活动中,每次都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由班上不同的同学负责。这样普通学生在不同的团日活动中有时是活动策划和组织者,有时是参与者,但是大家都知道下次到自己组织时也需要其他同学的支持,能够极大的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五、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试点班级成立的“绿色方舟”社团,是一个环保公益组织,这也是班级成员的共同信念-厉行节约、环保节能,在这个共同的信念引导下,该班级社团在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举办了各种活动,比如废旧物品回收和展示、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并且活动的受众面扩大到了校园,更加激发了班级成员的参与热忱。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社团,全班同学形成了共同可以寄托的信念,有了能够反映本班灵魂的活动导向,这样班级的凝聚力无形中就得到了提升。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发展,该试点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全校歌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同时连续两学年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最重要的是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合作精神的养成。
六、结语
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调动班上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合作,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的途径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通过试点,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在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下,每一位同学既是班级成员,也是社团成员;既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大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养成了团结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4
【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初中班级管理 创新研究
班级管理从来都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活动的开展,乃至国家方针的贯彻,都要依靠班级管理来实施。
1提高工作能力高起点高标准衡量工作
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应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管理好班级,选用何种管理方法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班主任以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引领学生勤奋学习。以高度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和求知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班主任要想使班级充满活力,就必须不断改变班级管理策略,研究更能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方案。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距离是可以努力缩短的。我们要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做好引导工作,我们才有可能受到学生的拥戴。班主任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人性化教育。班主任必须转变管理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处于发展中以学习为主的人。在班级管理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小主人意识,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精心组织活动
在指导学生制定或调整个人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求学生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即把目标从“量”上按时间进行分割,为目标的实现做出一张时间表来,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点”上,做到定时、定量。学生计划定出之后,必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对计划进行自我审查:一是看各项任务的时间安排是否发生冲突;二是估计拟定的任务“量”是否合适。对于不切合实际的安排,要帮学生进行调整,确保计划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这方面本班的计划定得非常细、有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几乎把要做的每一件事都细化到了每一节课里。不仅完成任务的效率高,显得轻松愉快,而且,还养成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习惯。班级整体发展目标源于具体目标,又高于具体目标,两者的差异又会诱导学生产生新的需要与追求,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实现目标呢?通过比统计、图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同学们实现目标的过程,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别人的差距。其次,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些目标,开展专项“擂台赛”、“挑战赛”之类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和谐校园与初中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3.1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奋发向上的欲望
提高班主任自身的修养,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采用上述办法,如果运用得当,一个良好的、有凝聚力班级集体很快就会形成,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种管理方式,既能够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又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风貌。实行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的制度,月终按本班大数的三分之一,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先进分子,颁发奖状进行鼓励;学期结束按一学期来的总分、从高分到低分定出三好学生、先进分子,颁发奖状和奖品。在每月末的主题班会上,让班干部进行一月一次的个人工作总结,全班投票对班干部进行评比,对得票高的班干部予以奖励,得票较低的班干部进行会后工作的单独指导,连续得票低的班干部将予以撤换。严格选拔班干,组建班委会。做好个案总结和班主任工作总结。做好总结是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备忘录。通过每月一次班级管理个案总结和班主任工作总结,可以从中认识班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吸取经验,努力使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3.2激发良好的风气和正确的舆论
初中新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对于这些初中生,在思想上不独立,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凡事依靠老师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做好刚入学的初中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风气和正确的舆论是在班级活动中形成的,班级的管理目标是通过一个班级活动实现的同学刻苦学习的精神,集体荣誉感,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也是班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所以组织各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是建设班集体的重要途径。同时,组织班级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魏书生说:“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虚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成就感和荣誉感对学生实现目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比如定期召开班级表彰会或与之类似的“班级目标评估新闻会”。开展评选“班级之星”活动,授予学生荣誉称号,给家长发送喜报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立民;把哲学研究从畸形发展中解放出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蔡崇武;春雨润物细无声――我做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J];江苏教育;2010年07期
[3]依靠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宁夏教育;2012年01期
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5
[关键词]: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民主化 创新
一、“以人为本”的班级民主化管理的概念界定
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班级民主管理方式具有三层基本涵义:
1.它是一种对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2.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3.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民主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说
需要层次说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1)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和不断进取,直至自我实现的潜力。(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提高需要层次,增强其高层次动机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努力朝着个人和集体的目标前进,而不仅仅是用社会需要来匡正学生不符规范的思想与行动。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依据期望理论,班级民主化管理应做到:(1)帮助学生制定恰如其分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努力的积极性。(2)强化反馈,经常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具体进步和对于实现总体目标的意义,并且从中得到愉快的体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2.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以人为本”的班级民主化管理的实施
(一)实施的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
(1)从“保姆”型向“引导”型转变。很多班主任管学生,重点抓的是学习、纪律、卫生,教导学生如何循规蹈距;(2)从“独断”型向“民主”型转变;(3)从“专业”型向“全面”型转变;(4)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多年传统的教育中,班主任的工作大多是以经验型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2.搭建管理框架
民主化班级管理的操作总体框架:
ABC目标管理制度
A 指的是实施某一计划前的鼓动群体成员并共同制订目标计划的工作;
B 指目标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行为;
C 指实施计划中,对执行情况的反馈;ABC 公式确信: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明确而有吸引力的A,又有了及时而有鼓舞力的C,那么我们就可以期望得到令人满意的B;
ABC 公式加以展开,可以演化成PRICE制度,它犹如这样一个号码盘:
P 调查情况,提出预期目标;R 制定目标计划;I制定目标计划;C 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反馈;E 计划执行结束时,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级自我管理制度
个人自我管理包括引导、帮助学生自我定向、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三个环节;
小组竞赛管理: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赛常规、赛学习、赛团结 、赛活动;
值日班长制度:值日班长按学号每一个学生轮流担任,负责对各项班级进行一天的日常管理。
岗位专管员制度。班中设立各种为同学、为班级服务岗位,由学生自愿报名担任岗位专管员。班级每月举行一次无记名问卷式民主评议,评价班级状况和目标计划执行情况,评选优秀干部和优秀学生。
3.健全管理机制
在班级自主运作机制中,班委会作为班级的常务权力机构,工作要放在首要地位。
通过班级计划和常规的制定和落实,让每位同学都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理解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同学之间、个人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班集体观念。(参见下图)
民主化班级管理功能模型:
4.制定管理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法典,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科学化。
5.创建评价体系我认为应通过多渠道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宽容、仁爱之心平静地看待学生的成长,评价他们的行为、思想,使每个学生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我是这样做的:(1)设置多种奖项;(2)创建公司制奖惩制度,凸出学业管理。
6.挖掘情感因素
(1)班级日记。为了激励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我要求值日班长每天轮流写本班工作日记。我也能从日记中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动态、班级情况等,以便更好地搞好班级管理。班级日记就象班级的一本备忘录,也象班级的一面镜子,让我们随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集体生日。班里老师和同学为每一位同学过生日。由班主任和同学们在生日的前一天书写生日贺卡,对于老师来说,这是难得的一次和学生交流,给学生鼓励,给学生建议的好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注他。感觉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3)诚信考场。考试也是一种教育形式,通过申请诚信考场,在诚信考场经历考试,培养的是学生的一种集体荣誉感。一个人做错事,影响的是整个班集体的形象。以诚信考场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4)电子邮件是我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的纽带。(5)利用网上论坛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
7.开发管理资源
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为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服务。
“以人为本”的班级民主化管理及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发扬教育教学民主,既注重发挥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重视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对适应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具有深远意义。另外,民主开放型班级管理对于克服学生的自卑、逆反、孤僻等心理障碍也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如何构建班级管理中的合作机制.班主任之友,2003,(9).
[2]班级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思考.班主任之友,2003,(1).
[3]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大学班级管理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高等教育
0引言
高校班级是由个人特性基本形成的地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性独立的学生群体组成的集体,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思想上相互影响。高校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或者辅导员通过适合该班级的方法以组织、协调、实施计划来完成对班级成员的管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而达到教育目标和育人目标。
1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我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实施班级管理制度,以班级管理为单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班级成员来源广泛、住宿分散、上课教室和时间不固定等原因,使得高校班级管理难度加大。高校中班级观念淡化,使得高校班级管理功能退化,措施弱化。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有着极大的依赖,使得大学生在对网上信息资源获取的同时,思想冲击加大,导致部分大学生消极、悲观、爱国主义淡化、集体荣誉感丧失,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没有生活目标,学习动力减弱。总得来讲,我国高校班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班级学风有待加强。在经历高考之后,大多数大学生都将大学看作是乌托邦,大多数大学生首次离开父母,离开成长的环境,开始对新的人生阶段跃跃欲试。大学生在这时视野开阔,思想开放,自控能力弱,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而大学的学习需要靠学生的主动完成,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学习主动性减弱,失去学习目标,更有部分大学生迷恋于社交活动或网上的虚拟世界。大学生班级缺乏良性竞争,班级内部缺乏有效自我管理。高校的促学机制和竞争主要集中在奖学金的评选。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自主逐年提升,奖学金种类也逐渐增多,为高校班级的评奖评优带来更多挑战和机会,班级内的学习好的学生经常被经济贫困的学生挤掉评优名额,这样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不关注学习,而将目光放在如何获得奖励上,这样的不良思想和竞争为班级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班干部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着和班级氛围形成的带头者,由于评奖评优的问题和本身工作经验不够,方法不当的原因,导致工作只着眼于完成当下任务,缺少人性化,使之失去威信,班级管理失去效用。
2高校管理问题产生因素
高校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管理投入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班级缺少科学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完成班级考核,未能建立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也不彻底[1]。班主任、辅导员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忙于应付各种日常性事务,缺少对班级管理的投入和研究,使得班主任和辅导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中,导致学生思想觉悟不高,为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缺乏。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大学生所在的年龄段正是亲年的初步定型期[2],是人的自我意识从少年走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多元,容易对这时期的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我人格独立、自我性格张扬有强烈的愿望,行动和思想上产生独立行为和意识,集体荣誉感减弱。家庭教育对高校班级管理的作用产生了限制。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其的影响巨大,我国父母的普遍特征是全力帮助学生学习,考出好成绩,受这种观念引导,学生也同家长一样忽视了除了学习考试之外的事情,认为学习成绩就可以,忽略了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缺少自我培养意识的形成,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对于集体生活经验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对自我人生的规划。我国大学生都是从高考大军而来,在大学之前,学生的目标是考个好大学,而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不知道人生目标是什么,大多数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都交由家长代为填写,对所学的专业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缺少前进动力,生活随意挥霍。进入大学后,学校老师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做了整体的指导,但未受到学生重视,同时,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的个别指导建设不足。班级活动缺乏创新。高校班级组织形式单一,经费有限,基本依靠班干部、学生党员的带动促成活动,经费也由班级成员的缴纳,而学校的各种社团举办活动精彩丰富,经费充足,使得班级学生将活动的兴趣转向学校各类社团,而对班级活动缺少积极性。此外,除了班级和社团活动之外,班级同学小团体现象严重,很多学生乐于在小团体中开展娱乐、学习、体育互动,将时间全部投入这些小团体的繁多且杂乱的活动中,占用了个人的时间、精力,对班集体活动毫无兴趣。以上原因导致了,班级活动参与度不高,活动的组织者没有兴趣组织,班级活动简单无味,活动的形式大于实际意义,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班级活动越来越少,班级成员之前缺少交流。我国高校班级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面对新形式的班级管理挑战,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高校班级管理需求,高校班级管理需要转变思想,改变模式,从学生思想入手,树立期人生目标,培养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管理制度入手,制定合理实用的班级管理规定,完善评奖评优制度,奖惩结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莎,王静,等.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机制创新型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