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1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乌加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乌加河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年6月开始,至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乌中旗乌加河镇城镇发展规划;
2、乌中旗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乌中旗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乌中旗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乌中旗乌加河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乌中旗乌加河镇村镇建设规划;
7、乌中旗乌加河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中旗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乌中旗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乌中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05家。是乌中旗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乌加河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乌中旗“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05年,乌加河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乌加河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乌加河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5、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乌加河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乌加河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乌加河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措施与策略
1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
1.1基础结构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础设施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例如:重修了乡村道路,更好地连接了城乡的沟通,开辟了崭新的销售方式;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减少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使用,缩短了产物的产出时间等等,但其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还是相对比较匮乏。支持地方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有限的,将农业发展逐渐趋于机械化,也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从根本思想意识出发,进行思路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很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逐渐老化,未能给予及时地更新处理,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也相对降低,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们过于依赖政府,未能从自身出发去创新改革,最后可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1.2产业结构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视,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却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供给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些类型的农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某些农产品却出现滞销的情况,无法进行出口,而内需也无法解决这些农产品的销售。这种农业领域供求关系及其不平衡的情况无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比如要更加多样化,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如鱼得水,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况,可以做到从容不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化市场当中的地位低下的情况,进而可以稳定我国农业产业的波动。也可以减少因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民每年耕种的时候倾向去种植经济属性较高的农产品的状况,从而使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稳定性可以有着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创新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效果间息息相关,通过科技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帮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及推广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较不普及,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度还不高,在农业的建设中使用机械的概率小。农村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难度大。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成果,同时也会影响科研类机构的运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总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科研人员队伍当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创新骨干力量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人员还存在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对于农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工作而言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国家农业产业经济建设工作造成制约。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进程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在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主线应该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体内容,总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积极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的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全新的课题。深化改革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找到恰当地适合农村发展的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除了选择恰当的种植生产地区,我们还应当根据当地的实施情况进行规划和统筹,合理的划分,充分利用农业思维,将植物种在最恰当的土地上,制定科学的统筹方案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和经济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整个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其次是要加快农村产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有关产业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关的国家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最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如把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农产品可以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解决创新成果推广滞后的弊端。
3.2推进协调发展
在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制度,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营造一个法律环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个理念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加强对城乡统筹的协调和推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将乡村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政治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帮助城乡由原来的分割独立的情况转变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结构。要相关政府机构加快制定有关振兴乡村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完善与这些有关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门要快速地完成对农业产业经济有关的法律条文的评估,对其中与农业产业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进行清理或修订,使有关法律条文能够适应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大中型农村企业的补助,促进相关企业人员在当地的落户。充分地发挥农村企业的作用。通过农村企业的规模扩展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强对政策的贯彻于落实,将政策细化,使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以真正的为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条文,建立一个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帮助农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企业,通过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扶持过后的企业,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对社会的帮助之中。这样的帮扶模式可以帮助乡村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
3.3加大投入力度
想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就需要改革创新来促进乡村发展。这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麻烦。因此,在我们推进乡村振兴,还有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时,必须要结合农村实际的发展状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要求,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符合科学的对策。要想真正实现科技振兴以及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那么给予科技创新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足够的重视,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从农业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重点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工作,可以整体提升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域的建设效果。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3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作为基础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结构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程度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经济之运行能力以及发展水平。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的实际收入整体较低,要想做到年年增收,难度会非常大,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制约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培养全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才能切实打破制约,而出路就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并以此为突破口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一、现代物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物流业往往是通过常温物流或者自然物流等形式进行运输的,对于农村地位的农产品物流来说,往往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依据一项统计,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之所,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损失率则在5%以下。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对于有效控制与降低目前我国25%以上的物流环节损失率,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如今,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产品、工业品以及原材料、进出口商品所具有的流通规模也会明显地扩大,对于全社会的物流服务能力及其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之形成,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率、资本周转率以及商品的流通速度,从而让国民经济从原来的慢节奏转变为快节奏、从高成本降低至低成本、从低效率发展到高效率。二是形成现代物流体系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实现城镇化,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能够切实改变我国农业增产却未能增收的不良局面,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促进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之建设以及物流环境之改进、物流意识之提升,均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城镇的新发展以及广大农村城市化之步伐。三是改进现代农村物流体系,这是更好地发挥出地区优势与落实地区战略的重要措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始终是判断经济社会发达状况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我国农业如果要实现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切实跳出传统农业发展之路,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商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以上这些均无法离开农村物流行业的大力支持。有鉴于此,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是促进当地农村发展迫切之举。
二、现代物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创建
首先要明确两个潜在的变量,即农村物流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以上两者没有办法被直接加以测量,而是要运用别的指标加以反映。要以针对性、综合性以及可比性等为标准进行选取,数据应具有可获得性,或者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中加以选择、确定。
一是农村地区的物流水平。物流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截止目前尚无权威指标体系可用于对其进行测量,因而只能选择一些公认而且可以加以量化的影响因素。首先要关注货物运输水平。此处的货运总量是农村物流业的货运总量,主要包括了农产品的运输量与农村消费品的运输量等等。其次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主要是指通讯、计算机等技术在当前农村生产与生活、社会管理之中的大量运用与推广。如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无法摆脱包括物流自动拣货系统、物流电子定位系统在内的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影响到本地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是农村物流的规模以及物流业人力资源状况,主要是用农村物流企业数量、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数量加以表示。最后是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使用运输、仓储以及和信息化有关的基础设施指标加以表示。
二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主要是根据农村经济的四个重要因素以明确指标,也就是产出、投入、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等。产出包含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等;投入包含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等;生产能力上主要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农村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数量占例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农民生活水平包含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
(二)数据的选择以及处理
鉴于各指标具有定量性比较强的特征,本研究应用面板数据加以分析,全面收集了全国三十个省份从2005年至2013年的200个样本,但要将每年各省市的数据视为独立分析的样本。因此,本研究测量变量数和样本数比例是12:200,完全符合1:10这一要求。因为西藏自治区诸多年份数据出现缺失,故剔除这一样本。别的数据因缺失不属随机性缺失,所以选用期望值最大化法加以估算。同时,为保证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应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实施标准化处理。
(三)指标体系的检验
一是进行信度检验,主要包括了测量变量信度检验、潜在变量信度检验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应用各测量指标多元相关系数平方(R2)值加以测量,R2应当大于0.50,且R2值愈高证明信度愈高。因为农村物流规模、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四项指标的R2
二是进行效度检验。因为各测量指标在潜变量之中的标准化系数均高于0.70,而且通过测算得到两个潜在变量,也就是农村物流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其值分别是0.52和0.80,均超过0.50,证明相应测量指标可有效反映出潜在变量,因而这一模型也具备了较好效度。
(四)对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对模型的拟合、评价以及修正。在代入数据之后,通过运行AMOS即可对结构方程模型施行拟合计算,从而得到模型适配度评价。通过模型适配度指标值以及研究信度、效度可以发现,本研究所设定的理论模型适配度较好,研究的过程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研究的结论能用在判断虚无假设上,其中农村物流水平至经济水平之路径系数达到了0.99,该假设检验结果说明了现代物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相当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目前农村物流影响最大的项目为货物运输水平,其系数达到了0.82;其次则是农村信息化水平,其系数达到了0.71;再次则是农村物流投资状况,系数是0.70;最后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系数是0.65。
三、现代物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创建与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当地政府部门在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之中,尤其要在制定实施宏观物流发展计划、搜集物流信息等各个方面均具备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主要有硬件和软件等两方面投入。在提高软实力上应当注重于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推广物流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广大农民积极支持与参与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之中。要运用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之模式,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农村物流体系发展中的有用做法和经验,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切实改变城乡之间信息不够对称之状况,强化城乡商品和信息之间的合理双向流动。在提高硬实力上,要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利用引进或者自建等方式实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需要相关设施建设,比如,积极鼓励购买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强化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工作,并且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物流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
(二)积极打造农村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平台
发展现代物流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的理念,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设立物流发展平台,从而为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首先是要促进目前已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强化市场信息平台之基础建设,努力引入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电视、电话等各类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农村物流信息的交易与服务平台;其次是要在基础领域之中强化电子信息采集和系统、结算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步伐,要在特色领域之中建立起集中农产区与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化系统,形成更为高效的农村物流流通市场体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当前市场的动态,及时相关信息;最后是要全面掌握国际与国内农村市场的动态,强化对农村市场的预测、预警以及分析工作,推进对农村物流诸多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三)注重农村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
应当制定出农村中长期物流人才培养规划。注重提升目前已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政府还应形成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从而为优秀人才引入设立更好的环境。首先是要积极配置人力与资金,开展送物流知识与物流技术下乡活动,更好地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发展农村物流业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要制定出合理的农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高校合作设立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物流知识培训班,严格实施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机制;最后是积极鼓励外地打工者回乡创业,并促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到物流行业就业。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4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电网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而电气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安全、方便、洁净的电能。电气化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控制农村污染物排放,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朔州市“十一五”农网规划,编制了朔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实施方案,对农村电气化建设总体工作进行了远景设计,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制定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积极有序地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从2006年开始,朔州全面启动了1个电气化县、4个电气化乡、59个电气化村的新农村电气化试点建设工程,以全面提高农村用电水平,更好地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建新型农网夯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之基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新型农网,加大科技投入含量,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电气化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朔州供电分公司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全面提高设备的科技含量,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促进电网节能降耗。朔州怀仁县在完成一、二期网改投资7000万元后,2006年又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的二、三、四批县级城网改造工程,投资1250万元完成了老旧设备改造,投资365.48万元完成了大修技改工程项目。2007年投资3260万元的城北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完成怀仁站2#主变增容改造工程任务,更换了鹅毛口站2#主变。通过电网改造,老旧设备得到了改造,配网设备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优化了电源布局和网络结构,形成了以110千伏线路为支撑,35千伏线路为主网架的电网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对电网的改造,提高了电网安全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据统计,2007年,改造后的怀仁县农网35千伏变电站主变全部为节能型主变、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县城6条10千伏线路实现了手拉手供电。怀仁35千伏以上电网全部辐射到了各个乡镇,电网所有变电站均实现了双回路供电。农村供电可靠性RS3达到99.839%,D类电压合格率98.52%,客户评价满意率达到98%以上,大力推进了电网自动化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示范先行发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之路
在电气化建设中,根据朔州供电分公司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不同的建设方案。制定了科学的农村电网发展规划,将电气化建设纳入新农村整体规划中,按照解决电网改造历史遗留问题、新农村电力配套建设以及满足农村负荷增长等进行分类规划实施,着力消除农网安全隐患、降低电网损耗,提高供电质量。依据怀仁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投入资金910万元,先后为海北头等32个新农村进行了路灯亮化工程,对农村负荷增长快的台区进行了重点整治,投入农村电气化改造资金800多万元,将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作为重点列入首批农村电气化乡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改造新增农村配变27台/2300千伏安,改造更换农村变台32台/3800千伏安,更换接户线75千米,安装更换电表集装箱3400个、安装更换终端保护8500个。并在工程施工中,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国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对新规划建设的新农村坚持高标准电力配套,整体推进。按10-15年不落后的方案进行电力设计,积极采用箱变、电缆、玻璃钢表箱、电子脉冲表等先进设备,安装了电压监察装置和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率先建成了四个B类电气化乡,建成峙峰山村等49个高标准的电气化村。在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进程中,朔州坚持“政府发动、乡村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原则,突出建管并重,逐步形成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体系。在加大对新农村电网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强农村用电管理和服务网建设,实行村企共建,在村里设立用电协调小组、增强了农电管理的规范性、民主性和法制性,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基本实现了“电网建设适度超前、电气装置安装规范、电能质量符合标准、电能损失明显减少、电力设施保护责任明确、科学用电知识普及、供电关系和谐有序”的良好格局。
四、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惠泽三农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提高了农村家庭电气化水平。使农民的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它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广大农民认识到,电力是最安全、最清洁、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给广大农村提高可靠、优质的电力能源,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用电的积极性,提高户均家用电器拥有量和人均生活用电水平,使老百姓流传的“变化哪里来?靠了电气化”得以印证。据统计,2006年怀仁县人均GDP达到1.91万元,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B类标准,全县年人均社会用电量1867千瓦时,人均年生活用电量171千瓦时,2007年怀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农村家用电器每百户增加了10.8台,全县农村用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实践证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村安全用电普及程度,提高全民爱电、护电、用电的积极性和农村家庭电气化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5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农村经济的形式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民的收入依然跟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很多农村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当前很多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喜欢农村的清新空气,因而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利用农村的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实力。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意义
乡村旅游是当前比较流行和时尚的旅游形式,也是很多人们选择的重要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必须发生在乡村地区,必须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具体的讲乡村旅游就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人文没有过度的干扰、生态没有遭到破坏、以游居和野外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和亲自体验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比如去种植水稻和玉米、观赏高粱和小麦等、在果树傍边安眠、在小溪傍边读书、在小桥上面散步,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同时乡村旅游可以深入到农民身边,了解他们的故事,体验农村的习惯,感知农民的生活乐趣。总之,旅游者可在乡村尤其是在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不但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实践和学习。当前国家也提倡乡村旅游,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生态休闲以及旅游观光的价值,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村旅游虽然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并借助了农村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但是严格的讲乡村旅游属于第三产业,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转型和升级。乡村旅游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续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有了补充,丰富了农村经济的形式,也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活动自身需求的良性结构。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多元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不是单纯的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联动效应比之其他行业也大得多,世界旅游组织经过严密的调查,得出在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的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甚至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刚刚兴起和繁荣的产业,它为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创业创造了机会,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也有利的推动了乡村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蕴含着一个大的市场,尤其是使得乡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的有了可靠和稳定的销售,使得农副产品在一定的时期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需求量不断加大,这样农村就跟周边城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将旅游的产业链不断扩大,进而形成了产业群。
(三)乡村旅游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乡村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每一个要素的完成都需要具体的人力去做,这样就扩大了就业机会。当前在乡村旅游中农家乐成了吃住、行、游的主要形式,人们在农家乐中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能感受到淳朴的乡情,而农家乐也从一家发展成了多家,这样就扩大了就业的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去做,有钱去赚,推动了产业发展,稳定了农村的就业形势。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传播了农村的乡情、农村的文明,乡村旅游改变了农民的形象,也改变了农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乡村旅游在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不但是经济的桥梁,也是文化的桥梁,更是人心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整体面貌,农民也在城市居民的身上了解到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发展状况,学习到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的生活方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
(一)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
当前虽然乡村旅游成了一个潮流和趋势,但是实事求是的讲,乡村旅游大多是自发的发展甚至只盲目的发展,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和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制定一个科学有效、水平高超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要注意资源特色,保障乡村旅游健康、良性、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二)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很多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和利用,因而要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台、网络、广播、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乡村的旅游资源,让乡村资源和旅游特色有更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就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强乡村经济的实力。乡村旅游面临很多问题,而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也就是说在发展乡村旅游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缺乏必备的资金,因而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就要利用国家给予乡村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各种投资,包括民间资本、国企投资甚至外商投资。
(三)发挥政府作用,培养专业人才
旅游业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乡村旅游则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政府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堇导,积极创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要通过开设农家乐、农家饭和农家店吸引广大游客和留住广大游客,增强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因而要培养专业的人才,促进乡村旅游质的飞跃,要开设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同时要通过优惠的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和有志青年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6
(一)强化工作举措,全面实施“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落实“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为主要工作内容,全面加快电网建设,提升电网安全可靠性。成立支持电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目标责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全市重点电力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十二五”电网规划的本年度电力建设项目。各供电企业要拟定本年度重点电力建设项目清单,制定工作目标和工程进度时间表,按时完成本年度规划项目,同时做好相关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电力项目建设中要积极优先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应用节能技术,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工业发展的用电需求。
(二)加强衔接协调,营造宽松电力建设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电力建设的协调和服务,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优化我市电网建设环境。积极加强电网建设规划与地方各种规划的协调对接,预留电网建设用地和线路廊道。积极协助电力建设单位做好项目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做好输变电设施的选址、线路走廊确定等工作。推进全市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新建、扩建、改造工程建设,积极做好10千伏及以下变配电配套设施建设相关工作,确保电力建设项目按时建成投运。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网升级改造。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地区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尤其偏远乡村供用电质量,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缩小城乡用电差距,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各供电企业要切实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农村优质服务活动,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构建城乡电力一体化网络,努力构筑经济、优质、安全可靠的新农村供电体系,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抓好安全运行,确保电力供应
年,全市总用电量达到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发电量达到133.4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34%,其中水力发电18.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9%,火力发电113.9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45%,全市最高供电负荷55.4万千瓦,夏季高峰时段用电缺口最高10万千瓦。各供电企业、区市县经信局要加强电力运行管理工作,强化电力调度和监测分析,建立完善的电力运行管理机制,定期公开电力运行情况,确保电力供需平衡;各发供电企业和重点用户要服从电网统一调度,结合电力供需形势和电网结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机组运行和生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火电厂要切实采取措施多购多存电煤,争取满发、多发;水电企业要科学安排,做到多发电不弃水;各用电企业要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做好枯丰期避峰错峰、移峰填谷用电。电业局要积极做好年度购用电计划和用电指标的争取工作,保障全市电力供应和全市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确保全市在枯水期和用电高峰不出现用电缺口。各发、供、用电企业要严格服从调度纪律,加强生产运行管理,做好设备检修、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发电、供电、用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三、做好煤矿电源建设工作,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煤炭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有序推进,但煤矿电源建设滞后。加快煤矿电源建设,提高煤矿用电可靠性,是今年电力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经信局、煤炭局、供电公司要认真做好煤矿电源建设工作,将电源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搞好协调服务,加强检查督促,促进煤矿电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各煤矿供电方案,督促煤矿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协调解决煤矿电源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杜绝“吃、拿、卡、要”和“三指定”行为发生,减轻企业负担,为电源建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建设环境。电源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四、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电力产业健康发展
(一)大力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各区市县经信局要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关于《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责任考核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系统研究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内容和办法,研究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充分发挥需求侧管理作用,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抑制不合理需求,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有序用电管理水平,科学制定有序用电方案,坚持有保有压原则,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重点单位、重点工程用电需求,合理安排用电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错峰、避峰用电,同时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增长,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用电,停止违规建设和淘汰企业用电。积极开展有序用电检查督查工作,全力保障电力安全有序供应。
五、加强电力行政执法,规范电力管理
(一)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保障供电安全。高度重视,切实制定有效措施,规范整治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违法作业、违章修建、乱堆乱放易燃易爆物、栽种高杆树木等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和盗窃电能的违法犯罪活动,查处损坏、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各种行为,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电网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增强电力输变电线路走廊、电力设施的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