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1

关键词 社会实践项目化 第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5

“第二课堂”是相较于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一课堂而言。“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①强调社会实践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是与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学生需求等是相一致的。在“第二课堂”的诸多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出现了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第二课堂”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广,包括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在众多的“第二课堂”内容当中,社会实践起到了社会实践能够为“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撑和源动力。从“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运行效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相较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都较高,而且实际效果较明显,受益面较广,有效地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和实效。因此,要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效,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探索无疑是一条捷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毫无疑问,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效果。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可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实践资源,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1 实践活动项目化概述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和学术性、兴趣性、协作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组织,在运行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这一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表现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流于形式。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保障和其他相关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逐步推进,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的运行模式,要从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等各方面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坚持将成功立项的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出来,体现出实践活动应有的高度、水平和功能。

实践项目的立项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达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的目的,首先要把好“选题关”。选题要把握题目的通识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所选项目能够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贴近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在学术性、实践性上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在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可研究性、实践性。

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够检验并实现项目的应有价值。在项目成功立项后,要在再次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学生组成相应的实践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观念,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良好的组织建设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与此同时,保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化。

结项是实践成果的总结、反思阶段。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组织专门的结项汇报或答辩,以直观地反映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通过结项汇报或答辩,要能够真正发现好的项目和取得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发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结项汇报或答辩也应成为整个实践活动总体评估的一部分。

2 建立良好的实践保障制度

制度保障是推进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法宝,就是要从高校顶层设计到基层院系的具体落实都要围绕实践项目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模式,使实践项目运行的各环节和最终评估以及经费支撑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要“加强学生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具有约束与激励效应的政策环境,确保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②

制度保障的前提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将实践活动形成制度设计,将实践活动的有益经验很好地总结下来,也可以使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出延续性,形成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从此目的出发,实践活动才能出成果、出实效。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制度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就是要通过高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能够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在人力保障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成立社会实践项目的专家组来具体负责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评估等工作;在物力保障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日常经费中划拨定额资金用于专项学生实践活动经费,依照实践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分期拨付,保障项目能够顺利结项;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科优势,在可行性范围内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开发、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比如某一基层院系或专业围绕其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建立起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共享,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激发兴趣活力的机会。

高校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师指导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性优惠条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定倾斜政策,调动院系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应当采取制度性保障和措施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指导教师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有效辅助,绝对不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忽视对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活动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或物质奖励、实践成果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年终总评当中等等,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可以折抵一定的课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在制度能够保证以上基本的实践条件得到满足之外,不能忽视的就是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要着眼于制度本身的价值。可操作性和长效性强的制度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3 实现实践评估科学化

实践评估是对实践活动的督查过程,也是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对实践活动进行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关系到实践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的重大环节。在对实践项目进行评估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过程性评估;坚持全面性评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就是要通过评估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专家组给予适当的补充、完善和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专家组的评估过程中了解到在实践中的得失,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实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以学生是否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学生及其实践活动。

坚持过程性评估就是要在评估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察,不能以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的细节性评估,比如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协作情况等。

坚持全面性评估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来评价学生实践成果的好坏,要综合参考学生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参考一些柔性因素,如总结汇报时的表现、实践结项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安全教育情况等。在做全面评估时,可以将基层学院指导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评价指标。

在评估完成之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反馈时,可以采用“成绩+学分”的形式,即在评价学生实践成绩时,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这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摆脱传统的分数制的限制,使学生免受分数高低的干扰。在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后,由高校教务部门对评估合格的实践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给参与项目全过程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项目化的统一引导下,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制度保障和评估体系融于一体,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地位,通过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的体系完善,促进高校“第二课堂”发挥培养学生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注释

① 卢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DB/OL].(2007-4-13)[2014-8-1]http:///gzyj/dcyj/138584.shtml.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2

一、第二课堂及其作用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育阵地和渠道。第二课堂,顾名思义是与学校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理念,即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种更多体现学生自我,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第二课堂在很多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能够促进大学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沟通,为大学生拓展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深度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优化第二课堂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学校把开展灵活性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第二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更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教与学相得益彰。对此,为了优化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提出以下具体实践途径:

1.制度保障为前提。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能否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制度体系是保证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在第二课堂制度方面应充分体现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等特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同时还应该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来,均衡考虑,系统设计,有效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监督和考评,使其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2.全员参与化。长期以来,高校都高度重视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认识不全面,重视不够,很多部门都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处和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少,积极性不高,导致有些学生活动虽然创意很新颖,但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而学生挖掘不到一定的深度而无法很好地开展。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有效发挥教师主导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塑造第二课堂课堂性的基础。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多是非师范专业出身,虽然有简单的岗前培训,但不足以使之全面掌握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也难有深入的把握。为此,高校应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针对第二课堂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提高教师对情景教学、协作教学等建构主义要素的设计与控制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并在相应政策上有所体现,注重对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3.多元化活动内容和形式。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第二课堂,使它们成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79-02

第二课堂教育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互补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作为介于公办学院和民办学院的新生事物,更加应该将第二课堂教育真正纳入专业学分培养方案中,形成自己区别与母体的独有模式,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一、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没有引入将学分制

目前,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虽然素质拓展证书对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个素质拓展证书它只是作为证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本身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没有任何约束力。要想真正推动第二课堂教育发展,就必须对第二课堂的课程都要作出学分的要求,将其真正纳入独立学院本科学生课程教育体系当中去。因此,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对于第二课堂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没有建立第二课堂课程教育的学分体系。

(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开展缺乏专业老师指导

第一,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育组织管理目前主要还是由辅导员来负责的,但是由于辅导员行政事务过于繁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对第二课堂进行过程管理,导致第二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第二,由于普通老师专业领域限制,所以学生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来进行指导;第三,指导老师由于缺乏考核或是奖励机制,因此很难保证第二课堂得到长期有效地指导。

(三)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缺乏职能部门进行组织管理

就目前来看,独立学院在第二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在涉及暑期社会实践和学生课外活动时,主要是有团委负责的;在涉及科研课题的申报时,主要是由科研部门来管理的;在涉及学科竞赛时,是由教务部门管理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教育就很难体系化、规范化,而且也会给组织和管理带来难度。

(四)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没有专项经费

在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活动经费,而学生活动经费多时还是用在第二课堂教育以外的一些活动。因此,有时候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受到了一些限制,也影响也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第二课堂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探索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自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以来,一直在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的有益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适合学院实情的制度体系,为学院第二课堂教育运行提供了较好地制度保障。

(一)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创新性引入学分制

学院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了两个第二课堂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分别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生创新与奖励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学分管理办法》。前一个制度对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比赛获得的成绩以创新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同时对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奖励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这个制度设计主要是要推动学生参加学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分认定或奖励学分的形式为学科竞赛提供制度保障。后一个制度是针对整个学院全体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予以学分认定的管理办法,是一个强制性的规定,是真正将学分制引入到第二课堂教育中,让所有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都能够通过具体的学分予以认定。表面上看这两制度似乎是重合的,但其实这两个制度设计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只是将第二课堂教育追重要的部分单独予以学分奖励,与后者并不冲突,学生参加学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完成后者制度的第二课堂学分,而且可能获得额外的奖励学分,一举两得,这样也就体现了第二课堂活动中学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突出了重点。

(二)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地制度实施方案

学院在制度设计当初,就考虑要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认定、创新与奖励学分认定和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三者有机结合,使得这些制度能够高效有序地实施,而这个关键就在于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操作程序的设计。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操作过程中首先将学生参与的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登记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中,然后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定的活动,结合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由专门的部门予以认定,最后学生将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中符合创新学分和奖励学分的项目提出认定申请。这样的操作程序设计主要是基于这个三个制度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上是由大到小,所以在操作程序上也有一个先后顺序,这样也就使得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更加全面,并减少了认定的过程的环节,使得操作更加便捷。

(三)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第二课堂组织管理

学院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工作由学生工作部的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统一负责,组织与承办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部门负责日常活动情况的记录与确认工作。同时,学院实行了二级化管理,由各分院负责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并进行学分认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承办部门建立完善的工作档案,认真负责地记录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确认,提供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审核与认定的依据。这样有统一的部门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管理,使得学分认定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也促使学院能够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三、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第二课堂教育的初显成效

(一)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抓手,学生课外学术科研素质的逐步提高

学院举办“名人名家讲坛”、“独立学院、二级学院院长讲座”、“日出东方”学生家长系列访谈活动及各类学术讲座百余场,由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的推动,使得讲座的到场率较之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促使学生通过听讲座完善知识结构。学术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构建了一个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多级竞赛体系'促进创新成果竞争交流,培养创新人才。共有3支团队分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三等奖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浙江省三等奖,此外,有20支团队获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支助。

(二)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精彩纷呈

自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以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在活动创意、队伍组织、实施实践过程中力求内容丰富、主旨新颖,紧密联系社会热

点,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思想。近年来,学院共获得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基地3个、先进团队6支、先进个人5人、优秀实践方案1项、调研奖一、二等奖各1项。市级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奖3个、优秀团队7支、先进个人11人、优秀调研报告3篇。同时,学院组织开展了“体验Do都城,教育小市民”、“挥洒青春,服务动漫”、“感恩回馈,把爱说出来”、“天气我来报’'等志愿者品牌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还选拔志愿者参加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2008奥运志愿向前行等服务工作。

(三)深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

学院对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在第二课堂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里就对创业实践类活动单独作为一大类予以规定,这样就在制度上保障了创业实践类活动得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取得的不错的成绩。

1.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服务体系。2008年,自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之初,学院就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园,由学院学工部直属管辖。2009年学院在杭州市率先建成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依托指导站建设,学院积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锻炼其创业能力,积累其创业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工作中传统品牌活动和拓展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创意文化街”、营销策划大赛、淘园区等活动,专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辟的绿色通道,强化学生的创业思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各类创业大赛在校园中也如火如茶地开展,学院取得“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百强2项,另在“创业有道”青年网商创业大赛、吴山商城杭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绿盛渔荣杯”杭州大学生创业实战大赛等创业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近年来,学院学生创业成果喜人。张铃等十余名同学为代表的十家企业成功入驻创业基地,其中2008届毕业生张铃成立杭州锐策广告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演出及经纪业务,已成功吸收学院多名学生就业,以实际行动做到了创业动就业;2009届毕业生陈升升对得“挑战杯”省赛项目进行孵化,成立杭州狮古山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立足家乡、服务三农的事迹还得到了省领导茅临生的鼓励:2008级在校学生许鑫瀚通过融资,承包田地种植中药“三叶青”,成功创业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10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的学生代表。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第二课堂教育 应用型人才

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理论的教育方面并不落后和薄弱,但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却有一定差距。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由过去的主要重视第一课堂教育逐渐转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并重,以期努力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效果。第二课堂教育以其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参与的实践性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校企结合办学是民办高校主要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不同于精英式教育,又与大众教育有一定的区别。生源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教育手段和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第一课堂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第二课堂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续,对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服务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就需要加大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

一.什么是民办高校第二课堂

所谓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指民办高校学生在传统的第一课堂之外,通过参加有组织的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以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它是一种综合理念,能够将学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统一;它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或者沟通机制,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工作;它还是衡量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风向标。[1]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的,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如果把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依据教学大纲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则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广泛,是对教材之外的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不拘泥于教室,实验室、家庭、企业公司、社会等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场所。

二.第二课堂教育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中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第一课堂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不同,第二课堂提倡学生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将第一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与潜能的发挥;第二课堂提倡自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自身特点、个性、优劣势的基础上施展才华,寻求创新;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才能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2]

2.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拓展

第二课堂经常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民办高校学生们需要进行分工与协调,需要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各种团队,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基本的素质本身就是民办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基本素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3.第二课堂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

第二课堂作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有着不同于传统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它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借助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这个有利载体,不断冲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

4.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对第一课堂重视理论而言,第二课堂更重视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体会社会、生活、人生。第二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把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被动转为主动[4],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服务企业需求的双重任务。实现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与方法进行:

1.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指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织社团,开展系列活动。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等实践活动能力,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它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首先要团委组织筹建或者学生个人组织申请成立。其次需要团委进行指导与管理,以维护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最后需要学生负责人负责日常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社团活动的发展。

2.举办学术文化活动

由于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这类高校往往在学术文化活动方面比较薄弱,而学术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在这类高校中大力开展学术文化活动。通过在这类高校中举办学术文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检验自我和展示自我,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5]。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去,鼓励学生走出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载体,联合企业进行参观、实训、实习等实践形式,以教学空间、教学形式的变化来达到扩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通过这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联合企业输送了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进行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提前进入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中进行科研训练,更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理论与实验技能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同时了解企业所需和自身不足,适时调整自我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高校作为社会力量办学的载体,在第二课堂教育上有着自身特色和先天优势,一方面体制较为灵活,便于掌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投资方一般是实力较强的企业,有能力为学校提供较好的条件和支持。新时期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支撑,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红生.陕西省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价值工程.

[2]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张欣.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教育文化,2004(4).

[3]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J].商业时代,2008.

[4]孙丽姗.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第二课堂活动 主体性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如果舍弃自觉意识,谈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等于舍本逐末。大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该有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尊重、信任学生,是学生主体精神发挥的源泉和动力。

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提供思考和创造成功的机会与体验。在开展活动中,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设计筹划活动方案,并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去组织实施,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健全机制,尽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促进其主体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协作意识、成就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积极投人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献力量,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社会发展、国情社情的认识,从而自觉锻炼、陶冶自已;绿色环保活动使学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

主体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或者说是思想政治修养的综合性的概括。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必须高度重视倡导主体精神培养的内化环节。学生主体精神培养的内化环节,有两个特点:①内化是与学生主体紧密相连的,离开了主体,就谈不上内化。②内化必须是学生主体在自由自觉状态下的自然而然的吸收,而不是强行灌输。

学生主体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活动来完成,而不是靠外部的力量来解决,所以我们应创设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其以“主人”的身份去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作出选择,进而判断,以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还必须重视主体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十分复杂开放的系统,简单地说,个性是指每个主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要素。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把发展学生主体的个性当做主体性教育的重要课题,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提升

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是指大学生与外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意识、潜能和价值三个层次。首先,精心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次,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还必须探究活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尽量考虑设计一些学生主体乐意参与的同时又有较大价值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得到自由自觉的陶冶内化。最后,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大学生的活动兴趣。一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不从教材出发,不从教学进度出发,而是从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二是从大学生主体的兴趣出发,尽可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大学生主体兴趣的需求,提高全体学生主体的参与率,来激发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三是为了保证主体活动兴趣的持久性,对活动要增加一点难度,添加一点新意,提高一点速度。将活动的难度定位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内,向学生主体提出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励主体的思维,引起主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扩大主体能力,解放主体力量,培养和发展主体精神。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的主体能力,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应着重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来展开。它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创造性成果取得的必要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必须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充满新意并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体性活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范文6

一、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新体系

2006年年初,基于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性思考,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学校出台了《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试行)》《黄淮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文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3月,学校又修订并实施了《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逐步走向成熟阶段。良好的制度建设不仅起着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也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着引擎的作用。《方案》是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方案》分为思想道德、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专业服务等6个课外实践教学模块、23门课程,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生课外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起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方案》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获得15个创新学分后方可毕业。

二、大力推进软硬件建设,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黄淮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通过“项目化”建设,各个教学模块通过实践训练项目实现了载体化,目前学校有学科竞赛类、职业资格认证类、创新能力培养类、创业实践类等“第二课堂”实践项目近百项,形成了“系(院)有特色、学校成体系”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格局。学校还将“课程化”建设引入“第二课堂”,针对学科竞赛、技能提升组织相应的专题式课程化培训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深层次衔接。“学分化”也是该校课外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方案》对所有的教学模块设定相应的学分,从而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基地化”是学校大力推进的“第二课堂”建设项目之一,学校将具有实践教学优势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多个“第二课堂”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的功能,发挥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当前,黄淮学院通过采取宣传典型、树立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百花齐放、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该校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

近年来,黄淮学院设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专项基金用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奖励;每年还设立大学生科研立项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仅2009年就有33名大学生的科研项目获得资助;学校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金,2009年共有9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16.2万元,2010年有11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获得20万元的资助。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建立的13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和1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吸引了拥有科研立项课题和实践创新创意的千余名学生在此开展研究、探讨新知。

为使科学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进一步推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2008年,《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获准立项,该课题围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实施情况,对课外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三、实施“三个计划”,构建各类实践创新平台

黄淮学院积极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举办或参加英语大赛、计算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全国、省级和校级竞赛60余项,涵盖了文、理、工等多个学科;开展电子商务师、助理会计、高级化学检验师、建筑工程监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40多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证书认定;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社会认知类活动,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修学分;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构建起了以课题和问题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带着课题与项目去实践;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计划,进行创业教育与培训,给予创业基金扶持,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每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认定,对学生发表专业论文、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等进行奖励和表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以上“三个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已经构建起了竞赛类、实践类、技能类、创新类、创业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创新育人平台,为各类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多样化的舞台。

四、勇于创新,“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特色鲜明

黄淮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新修订的《方案》特色鲜明,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更具鲜明特色。

实践教学模块须达标,课程内容提供“自助餐”。《方案》规定了必修的6个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必须完成这6个教学模块的规定学分。《方案》又在每个教学模块内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践课程内容,在模块内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及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完成该模块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学分。这一做法使《方案》在大格局上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构成进行了定位,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在专业技能模块,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的4个学分,但可以选择其中的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也可选择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来修满4个学分;专业实训模块则提供了实践实训、专业论文、科研课题、国家专利、项目开发等7种“口味不同的课程自助餐”让学生自主选择。

大学生创业可获学分,基金孵化创业梦想。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修学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KAB、SYB、IYB、EYB等创业教育课程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2学分;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获校级三等奖以上者也可获得2学分。为培育和发现优质经济项目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3月,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得立项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负责人除获得2个创业学分外还将获得0.2万2万元的孵化基金支持。

把思想道德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思想道德实践需达标。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首要素质和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思想道德素质难以量化,各高校除奖惩以外难以对学生思想道德作出定量要求,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理论教育教学。黄淮学院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思想道德的外在行为表现量化思想道德学分,学生至少要修满1个思想道德学分才能毕业,这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的建议或成果被采纳将获“服务”学分。为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服务社会,让社会来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规定学生所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论文等被政府、机关、企业等单位或团体采纳,所开发的产品、软件、程序等研究成果被有关单位或部门应用,能提品和相关单位证明和材料者,按照《方案》可获得2个实践创新学分。

学生假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修学分。“第二课堂”将“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其中,各系(院)要在假期前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课题,也可由学生自主定题,在假期前充分了解实践项目的相关背景,查阅有关资料,梳理相关问题或参加生产实践等,在假期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假期结束后各系(院)对假期实践合格的学生认定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从而使“第二课堂”形成了“课内――课外――社会”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大学生必修学分实践课。有人曾说:“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大学时代可谓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学习更加有效,进而赢在起跑线上。

为此,学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4个部分并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让职业规划的理念从入校就深深植入学生的头脑,以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