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1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计算机网络 专业教学 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43-03

在当前对教学的研究中,有关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些学者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这些不同的定义虽来自不同的底层理论基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一种为人的、人为的和复杂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为人的活动,说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要把特定的知识传授给特定的对象。教学是一种人为的活动,说明了在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只能尽最大努力按照设定计划进行,却无法保证实施过程和结果与设定的计划和目标完全一致。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不可预知事件来得突然和复杂,解决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观点,既然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具有一定的为人性、人为性和复杂性,所以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特点,本文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课程实践的活动。

一、建构主义简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完全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者其他手段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观性,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而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最基本四要素。

情境――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必须要为意义构建服务,教师设定的情境必须要有助于学生最终意义的构建。

协作――学生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收集学习资料,共同分析问题的要点,共同提出问题的假设,共同验证。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协作贯穿始终。

会话――学习者相互交流,每个学习者将思维成果与同组成员共享,有助于组成员意义的构建。

意义构建――学习者的终极目标。将学习者放置于相应的情景中,通过同组的协作,通过会话的方式,最终使每个学习者构建起事物的本质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式教学。本文将采用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进行教学。所谓支架式教学,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支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步骤。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特点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知识非常抽象。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知识是学者对现实问题的抽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重要的核心知识点,比如OSI网络七层结构、各类数据包格式尤其是帧头格式、各类协议模型及运行过程等都具有理解难度大、抽象性高的特点。

第二,实践性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本来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理解并灵活应用网络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积累相应的工程经验。

第三,知识点联系性强。计算机网络通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之间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点相互交叉形成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模型。

尽管计算机专业知识抽象难懂,但这些理论知识毕竟来源于生活,所以,可以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构建好的情境中,利用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构建起来。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结构,相当于一整座大厦,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能尽快的构建起这座大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支架教学强调教师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学生在脚手架的基础上构建整个大厦。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支架教学法的特点,将支架教学法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就显得非常合理。

三、建构主义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应用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充分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要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严格按照“搭脚手架―进入情境(按照最近区域理论)―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教学步骤进行。本文以路由与交换课程中的OSPF路由协议知识点为例,详细阐述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脚手架。所谓的搭脚手架其实就是构建教学情境,在搭脚手架时要充分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助于学生意义的构建。教师在搭脚手架时,要遵守搭脚手架是为学生最终意义构建的原则。所以,教师在搭脚手架时,务必要考虑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后期独立探索沿脚手架攀爬。在OSPF路由协议的授课中,教师可以按照“RIP协议的不足―OSPF的概念―hello协议―OSPF的网络类型-DR BDR选取规则―DR BDR选取过程―编辑本段OSPF邻居关系―OSPF泛洪―OSPF LSA类型―OSPF末梢区域―OSPF配置”这样的脚手架来进行搭建的。

2.按照最近区域理论搭建。按照最近区域理论的观点,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阶段即学生快达到另一个较高的层次的发展水平而事实上还没有达到的时候搭建“脚手架”。因此,在搭建脚手架(构建核心概念)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在学生已有最高水平的基础上,拔高一定的高度,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有充足的学习空间,又不至于学生理解不了。在路由与交换课程OSPF路由协议知识核心概念构建中,我们可以先构架RIP的核心概念,然后在RIP的核心概念上再引入OSPF的核心概念,由于RIP是学生学习OSPF协议前刚学的协议,故符合最近区域发展理论。

3.要有助于学生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学生毕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搭建脚手架的环节中,我们主要是构建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在OSPF协议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为学生构建一个问题具备多种解决方法的应用环境,在此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地址划分、OSPF协议配置方面构建“一题多解”的应用环境。

(二)进入情境。即设置悬念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问题情境赋予时代性和趣味性。在路由与交换课程OSPF路由协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某一大型跨国企业或者某一银行为例(比如IBM、中国银行等知名的企业单位),详细阐明当前的应用环境,比如有30台路由器正在同时工作,由于采用了RIP协议导致网络内部消化过多的带宽,或者举例由于网络地址有限从而要涉及变长子网掩码(因为RIP协议不支持变长子网掩码)。这样的引入方式,反映了当前网络应用的变化,既时髦也真实,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独立探索:引导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独立探索并不是指完全让学生单独探索,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然后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利用教学资源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设置进一步的情境,将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在OSPF协议的学习过程中,理解DR、BDR选取规则和DR、BDR选取过程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该要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比如说能够易于学生理解的图和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供学生参考理解。

(四)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协作学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共同协作和讨论,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学习OSPF协议开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鼓励同学们协作学习,教师还可分阶段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学生讨论。比如,在DR、BDR选取规则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讨论,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见解,使学生完全理解DR、BDR选取规则。当概念框架里面所有的概念都学习完以后,教师务必要组织学生来一次大讨论,使整个知识的层面而非单个概念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点。

(五)效果评价。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效果评价并不是指教师出一个考题或者提几个问题来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学会课堂知识,而由学生单个或者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效果评价环节,教师要开放自己的心态,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成果,思考学生的理解方式,并且找出学生理解问题方式是与教学引导之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之总结起来,形成更加容易理解的文字叙述或者图表。对于一些理解还不到位的学生,要继续给以提示和帮助,以完善他们的意义构建。在OSPF协议的效果评价中,对于那些理解还不到位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阐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意识地提问题,或者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完善对OSPF协议意义的构建。

四、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分析是通过对Quantitative信息的收集,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质量作出客观描述,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质量作出判断。为了客观准确地分析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排除偶然性,笔者通过4年的时间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行对比研究。2009~2010年,笔者对2008级和2009级学生采用了一般的讲授实验法,而在2011~2012年,笔者对2010级和2011级学生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教学法。然后分别从2008级、2009级和2010级、2011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学生作为分析对象,并且采取问卷调查法(主要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心理)、学生学习成果汇报法(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灵活应用考核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水平)三种方法对不同授课方式的两类学生对象进行分析。将每一类考核指标最高值设定为5,最低设置为1,经过加权平均处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以后,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理论,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知识高度抽象、实践性强和知识点联系复杂的特点,将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对于丰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4]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5]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6]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8]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9]彭阳华,周平.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1(12)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英语学习

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

    但是教育部提出的理论性指导意见,在具体操作中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如:如何培养习惯于依赖教师的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这些问题既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巫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江西财经大学以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精神作为指导,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教学模式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后期,认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的鼻祖是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LevVygorsky。他们最先提出了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概念,从而使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Ausbuld,1964)。随后,这一观点用于解释和探讨语言学习过程。首先,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次,由于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调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不完全决定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与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RI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通过设计符合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是一种合作主动的过程。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制作与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集成信息的传递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的动机、能力、方法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阅读方式积累词汇,有的学生通过做习题来记忆词汇,而有的学生更愿意按照词汇表来有序地背诵单词。多媒体课件充分考虑到学生间个体语言习得的差异,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语言场景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电脑及时地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教育专家Moore  (1989: 23)说:“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大量模拟现实,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大量的语言输人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如Krashen(1982)所说,只有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即i+1)的语言输人,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网络教学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输人环境不足而诞生的,反映了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如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卡通人物提出问题,有趣的动画效果能解除学生对提问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自然地参与讨论;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标准的文字以动态的效果一幕幕生动地展开,需要时还可以把一些反映重点和难点的动画有选择地反复观看;利用flash和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动感更强,而且在视屏上打破了习惯的约束,造成新奇感和震撼感,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WWW浏览服务也颇有用武之地:一方面,教师可以用Word将文字和语言素材融人自制的外语教学网页,供学生自由选取,可浅可深,可详可略;另一方面,Internet时空里大量的原版语言和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层面的语言信息。可见,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创造的学习环境里,纯正的语言,精美的画面,随进随出的课件设计,从听觉、视觉、使用便捷等方面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3

关键词:书面表达;效率;合作;反思

高中教学应重视英语书面表达,教师应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笔者结合人教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还有我校英语学习现状,主要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来逐一分析书面表达教学策略,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书面表达

假设你的英文名为Jack,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你负责为在该校就读的32名中国学生筹划圣诞节期间的苏格兰之行,为期7天,请你给诺丁汉的STA(Students’Travel Agency)经理Phil发一封电子邮件,联系有关事宜。要点如下:

(1)希望能够派车接送;

(2)需要一名说标准英语,并非常熟悉苏格兰的导游;

(3)请求告知旅行日程及就餐、旅馆、费用等情况;

(4)你的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地址:.cn或电话号码:07747745007;

注意:(1)词数:100词左右;

(2)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出,不计入总词数;

(3)参考词汇:旅馆住宿accommodation;旅行日程安排itinerary;长途客车coach。

二、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水平,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优化书面表达教学过程,提高书面表达教学效益。

三、教学步骤

1.熟悉要求: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见教学内容),介绍文体格式,简述书面表达方法,提出字数要求等。(5分钟)

2.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讨论有关话题,交流观点,挖掘主题内容,查阅生词、词组,补充有关信息等,以便进一步完善或拓展其书面表达思路。(10分钟)

3.独立书面表达:根据讨论结果,小组成员每人拿出稿纸按照选定的题目进行实际的写作,包括编写提纲、打草稿等书面表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但不能抄袭他人成果。(15分钟)

4.教师点评:小组书面表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文质量高,也相对工整,教师批改时主要就内容和文章结构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采用实分制(满分为25分)。对于好词、好句、好段、长作文予以加分,以示鼓励;成绩进行登记。第二天用课前10分钟对小组书面表达的成果进行反馈:表扬成绩高的小组和进步的小组;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从构思、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等诸方面充分肯定作文的优点,使学生多接触正面的内容,把成绩高的小组作文张贴在班级“佳作欣赏栏”上,并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四、教学反思和总结

写作是英语学习四项技能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要求语言文字精确(书法、拼法、标点符号、语法等);要求文通字顺、结构严谨、格式正确、文体合适。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写作却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主要原因有:(1)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普遍重视。(2)不少学生缺乏书面表达动力。(3)学生背诵的东西太少。(4)批阅方式单一。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开展以小组书面表达为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合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创造书面表达环境

书面表达小组由师生共同组成,以书面表达、阅读、听、说为主要活动内容。在此情境下,教师把书面表达看成促进学习的一种工具,重视内容的表达、信息的传递,特别重视反复修改和师生、同伴间的交流反馈;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更能迸发出潜能,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备产生大量的书面表达语言。书面表达小组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乐于参与,也给书面表达提供了支持、动力和素材。

2.书面表达小组中的学生

在书面表达小组中,学生一起讨论写作内容,再独立完成写作,之后阅读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写作。在小组讨论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彼此间开展对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提出或接受不同的建议。每个学生通过阅读和修改对方的文章,学会欣赏和反思。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书面表达小组中的教师

教师在书面表达小组中起重要的领导作用。教师主要是营造一种自由的、支持性的书面表达氛围,鼓励学生坦诚地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垄断课堂、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答疑者及信息提供者。

4.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以写促学的目的。

五、教学效益

“书面表达小组”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学习的动机,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和心理承受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大学习密度,拓展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4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群体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等特点的学前教育形式是( )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2.根据《礼记·内则》,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 )

A.6岁以前 B.8岁以前

C.9岁以前 D.10岁以前

3.历最早的托幼机构始建于( )

A.原始社会后期 B.农业社会早期

C.工业社会早期 D.现代社会初期

4.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幼儿教师( )

A.职业的专业化 B.知识的专业化

C.技能的专业化 D.职能的专业化

5.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因而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这是哪种理论主张的幼儿教师观?( )

A.成熟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建构主义

6.实现学前教育价值的条件是学前教育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必须( )

A.迎合幼儿家长的愿望 B.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满足特殊儿童的的需要 D.遵照传统儿童教育的习惯

7.学前教育阶段更应重视的效益是( )

A.个人精神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经济效益 D.社会经济效益

8.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寓活动于幼儿教育之中 B.寓游戏于幼儿教育之中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D.寓玩耍于幼儿活动之中

9.托幼机构系统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是( )

A.开期末家长会 B.设家长开放日

C.举办家长学校 D.进行家庭访问

10.认为幼儿教师应当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 )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1.决定幼儿对幼儿园感受和体验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幼儿园领导的工作作风 B.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

C.幼儿园的设备设施 D.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看法

12.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游玩 B.交际

C.活动 D.玩耍

13.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 )

A.专业知识、自身修养和稳定的职业观 B.专业知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儿童观

C.合格学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苦乐观 D.合格学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权利观

14.幼儿园对幼儿提供视觉、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这是什么原则的要求?( )

A.适合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挑战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5.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首先要强调的是( )

A.儿童化 B.教育化

C.安全与卫生 D.绿化和美化

16.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B.巩固尊师与爱幼的师生交往关系

C.形成完全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17.影响师幼关系的关键因素在于( )

A.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行为 B.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C.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D.幼儿园统一的各项活动

18.在幼儿班级这一幼儿集体或幼儿生活、活动共同体中,主要矛盾是( )

A.能力强与弱的矛盾 B.年龄大与小的矛盾

C.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D.男女幼儿间的矛盾

19.幼儿班级生活管理要以什么为出发点?( )

A.幼儿园层次的提高 B.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C.幼儿的发展 D.幼儿家长的要求

20.幼儿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混合班

21.幼儿出现厌食、偏食和肥胖症、遗尿症、梦行症等,说明他存在( )

A.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 B.心智方面的行为问题

C.性格方面的行为问题 D.生理方面的行为问题

22.我国《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课程定义倾向于( )

A.课程即学科 B.课程即计划

C.课程即目标 D.课程即经验

23.在课程组织上反对分科教学,提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的是(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4.结构主义提倡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是( )

A.开放式课程 B.支架式课程

C.封闭式课程 D.螺旋式课程

25.不确定课程内容,没有固定教材或预定的“教育活动方案”,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以“项目活动”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这是哪一幼儿园课程流派的基本特点?( )

A.蒙台梭利教育法 B.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C.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D.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

26.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标准,但不预定目标,重点在于鼓励儿童探索具有价值的教育领域。这一课程设计理论模式属于( )

A.结构模式 B.认知模式

C.过程模式 D.泰勒模式

27.幼儿园教学活动应当是幼儿教师( )

A.传授幼儿知识、技能和培养行为习惯的活动

B.管教幼儿、督促幼儿学习的活动

C.监视幼儿、按常规开展教学和学习的活动

D.支持、帮助幼儿与幼儿自主学习的统一活动

28.因人施教就是强调( )

A.向每个受教育者实施最适合的教育

B.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实施同一的教育

C.向儿童实施个别教育

D.教育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教育机会平等

29.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四个环节构成,每一环节均由幼儿自己完成,教师只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帮助或指导。这一幼儿教学模式是( )

A.活动模式 B.问题解决模式

C.发现法 D.方案设计法

30.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大面积展开,开展得最有影响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32.幼儿行为辅导

33.幼儿园课程设计

34.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选做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多做的以前4题计分)

35.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36.简述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37.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教师有哪些基本途径?

38.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

39.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0.联系实际,谈谈托幼机构在家园(所)合作中应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41.述评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教育思想及课程理论)。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10分)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5

HPS教育是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和奥斯本提出的,就是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缩写为HPS)的有关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一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其理论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史的内容正是对科学结论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历史经过的重现,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2 HPS教学模式

HPS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如图1所示。

2.1 演示现象

教师可以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播放一段视频或讲述一个科学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激起学生利用科学史进行探究的欲望。

2.2 引出观点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2.3 学习历史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1) 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2) 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所持的不同观念;(3) 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4) 按日期和事件简要地总结历史上的研究。

2.4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和科学家提出的各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从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① 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② 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

2.5 展示科学观点和实验检验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思想基础。这时,教师的讲解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2.6 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3 HPS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史教育可以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人文性,领悟到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HPS教育模式即是科学史教育的一种模式。

教学案例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3.3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主要包括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部分内容。其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教学重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是教学难点。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充分有效而有序的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3.4 教学过程

(1) 演示现象。

教师活动一:播放实验录像:①台盼蓝染色酵母菌,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活的细胞不着色;②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

学生活动一:明确细胞膜具有重要功能。

设计目的: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欲望。

(2) 探究: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研究问题。过程是教师提供情境资料学生构建模型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二: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分子。

设计目的:引入欧文顿以惊人的耐心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进而能从中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

教师活动三: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加入蛋白酶,细胞膜被分解。这说明膜中还有什么成分?

学生活动三: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分子。

教师活动四: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学生活动四:根据朗姆瓦的实验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

教师活动五:图片展示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外都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

学生活动五: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结合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猜想并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六: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生物膜为三层统一的静态结构。

学生活动六:根据罗伯特森观察的结果构建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教师活动七: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观察到: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种排布方式。

学生活动七:根据蛋白质的三种存在形式构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八: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八: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设计目的:上述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渗透以下思想:①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 现代技术对生物学的推动;③ 要勇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④ 生物学每步前进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⑤ 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⑥ 科学需要大胆想象与推理。

教师活动九: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创新中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活动九: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 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十: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

设计目的:①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探究的热情。

4 HPS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学习与当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思维方式和培养科学方法,接受科学精神教育,为原来非人文化的学校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化的因素,同时可以构成文、理科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HPS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知识相结合。

科学家设计的巧妙实验往往令学生赞叹,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教师把科学史介绍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事实上接近科学,设身处地感受以往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5 教师利用HPS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教师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处入手,层层深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6

关键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导学;复习效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注重基础,期望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全面梳理高中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基本技能的目标。当前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基本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好比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显然低效而无趣,并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改变复习课的模式,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势在必行。

一、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就能够接受的。它是学生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学案导学”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能减轻学习负担,以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3.新课程的理念。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一堂高效的历史复习课包含了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二、学案的编制原则与格式

1、学案的编制原则。

精心编制的学案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基础。学案编制要坚持以下原则。

针对性。它指的是学案的编制必须围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此外,学案的内容必须符合学情。

知识问题化。即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是复习课的主线,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注意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2、学案的编制格式。

(1)课前导学,明确考点。

这是学案的第一部分,它使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范围与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如:《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2)答疑解惑,各个击破。

这一环节,主要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

探究1:请运用“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领域里的反映”的原理,分析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探究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有何异同?

探究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材料略)

①在“理与欲”的关系上,朱熹和李贽各持怎样的观点?

②朱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③据材料二、三回答,黄宗羲等人是如何对待儒学的?

探究4: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探究5:梳理自古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地位的变迁。

(3)落实基础,巩固提高。

鉴于浙江省文综卷中历史学科的题量是12道选择题及两道主观题,故每课

后习题基本与高考保持一致。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练习,例:7、材料分析题(材料略)

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8分)

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12分)

③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流程

(一)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一轮复习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但如果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罗列,不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对一堂高效的复习课而言,必须缩短这一环节所占的比例。笔者的做法是:复习一课的内容前,要求学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笔者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历史教材的三级阅读法”。

第一级:阅读“章”“节”“目”,构建内化的知识框架(具体方法略)。第二级:阅读“段”“句”“词”达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每段的角度化内含。 二是明确该段与子目的逻辑关系;三是明确、理解、记忆关键句和核心词(时间、地点、人名、概念)。第三级:阅读课本“辅助材料”,拓展视野,突破重难点。

当然,即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教材的方法,也未必能完整地列出知识体系。为降低难度,起初我会给学生许多提示,而后会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减少。到了高三,大部分学生就能掌握此项技能。如《明末清初思想界活跃局面》一课,一学生就构建了这样的比较成熟知识体系(图略)。

学生完成这一预习作业后,要抽一部分批阅。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督促学生预习;二是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课堂上可简单带过,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存疑之处。

(二)课中运用学案导学

第一步:夯实双基,合作学习。

如前所述,为督促学生将预习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学生如何知道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正确与否?我的做法是课前请学生板演或投影某位学生的作业,然后让这位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这一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之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我将学生以六人为单位,分成9个小组,每组设一位发言人和记录员(负责记录要点),集中讨论学案中所列的5个探究问题。学生如果有疑问,可向教师咨询。

第二步:展示成果,限时训练。

展示是新课改的精髓。要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展示不仅能有效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强化其学习动机;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小组展示成果,一般以自愿为原则,其他小组补充为主要形式。但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容易出现某些小组一枝独秀,其他小组坐享其成,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观察,多鼓励、多指导主动性偏弱的小组或学生。此外,小组展示的成果无论多完美,也不能说明学生已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必须通过习题来巩固、提高。此课的剩余时间,用于限时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高考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第三步:习题讲评,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是放到第2课时进行的。习题讲评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找出并纠正答题中的各种错误。二是概括和归纳知识,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笔者一般是这样操作的:搜集学生的典型错误,制成课件。课堂上请学生分析错误的根源并尝试自我纠正,进而归纳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以学案中第7题为例,学生暴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后两问。如第(2)题的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这实际是考查理学的发展历程。儒学的发展历经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九渊开创心学的三大阶段。因此,这个小题应有6分。有位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略)她的答题思路基本正确,但出现多点重复(二程本是“北宋五子”中的人物,无须单独列举)及史实错误(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非阴阳家的思想)。分析“所带来的影响”时,该生的答题角度单一。显然,这位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影响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解题指导。

第(3)问乍一看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略)。

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时,该生明显偏题。首先,她的答案来源不符合“材料三+书本知识”的要求。其次,题目问的是“儒家思想”的变化,这要结合书本知识及材料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着手。回答“时代特征”时,该生的优点是层次清晰,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明清时期总体特征的概括,即: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此外还出现了明显的史实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诞生于近代的19世纪60、70年代,而非清朝初年。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讲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解答主观题,关键是审题(一审材料,二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和答案来源);组织答案前要先构思,构思要周密;答题要有层次,层层摆要点;表述用术语,突出关键词;字迹要清楚,卷面须整洁。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及解题技巧,进行变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学案导学的思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中运用学案导学的益处很多。

学案能为学生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了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此外,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学生为了构建知识体系,必须熟读教材,进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方法。学生的自主意识、综合素质等明显提升。通过同学之间交流、整理信息,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变化。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满堂灌”,对于学生能掌握、分析的知识点,决不越俎代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有所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从过去的“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然,学案导学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手法不灵活,流程单一;生成意识相对薄弱。学案减少了教师的“教”,增加了学生的“学”,突出了学生主体意识,但设计好的学案会影响“生成”的魅力,这就需要在预设的同时预留出“生成”的空间。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完全同质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南出版社,2002.

[2] 朱世光《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