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班主任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指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发进行实践的过程。小学班主任制订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等都要建立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上,一切为了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分析目前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一直以来学生都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渐渐地被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管理是一项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尝试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标准是由学生的成绩好坏决定的,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班主任要重新制订评定学生的标准,引导学生多样化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品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开放学生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发展成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综合人才。班主任应该尽量多开展一些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放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班会,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班会讨论话题,让学生自己主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会活动中。班主任通过开展可以让师生进行交流的班级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的集体凝聚力,还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制订个性化的评价体制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关键就是制订个性化的评价体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出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制。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单纯地依据等级划分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做到既能对学生的进步作出肯定,又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及时地改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订个性化的评价体制,使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2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生班级管理的问题,历来都是教育界相当热门的话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要更加科学、有效。本文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概念、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班级管理;小徐班级管理;新课改

班级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坚环节,班级管理的效果决定着班级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新课改强调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改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要求学校的班级管理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更加科学、有效。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主角—班主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阶段特征和规定要求,结合本校和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遵循教育管理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组织班级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指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标志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取代过去以“纯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被动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革命。新课改体现了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将知识、经验和活动统一于课程中等卖点,并表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生活化和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自主参与原则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自主意识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作为教育中一个环节的班级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应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过程中,首先是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长期被压抑状态的自主意识,其次是自主意识的发展与壮大,最后是在自主意识的潜在驱动下,使自主参与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

(二)师生平等管理原则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在“师”与“生”和谐基础上,用对话和交往,突破课堂对人的限制,走进对方的教与学活动中,甚至走进对方的思想境界,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局面。

(三)班级全员奖励原则贯彻全面激励原则,要求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在日常班级管理实务上必须“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作为班主任必须用同样的情况和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决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优异作为标准,以示区别;还必须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制定适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激励所有班级成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比赛、每一次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成效。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矛盾冲突,还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良好的班级的形成。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做支撑,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以沟通为基础,实现学校互动与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情感上的相互交流,班主任所担任的科目的课堂教学上,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失为一个契机;响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也要求教师的主体性不能被弱化,也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良好的班风建设首先,一个班集体只有具备明确的集体目标才能激起强大的奋斗方向和动力,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校规和工作需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每学期的班级奋斗目标,使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序而高效,从而促进班级团结和上进;其次,树立好班主任的威信,要适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班主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指示结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时刻树立起榜样作用。再次,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

(三)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干部制度有助于学生掌握社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对小学生社会性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了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也从榜样学习、民主监督等过程中受益。班干部制度启蒙了小学生的民主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班干部竞争上岗的模式,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在班干部培养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跟踪辅助、以老帮新、开办班队干部学校、启发引导、活动示范等方式,培养小干部的工作责任感、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班主任为主导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首先要设置合理的班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拼搏能够得以实现,不仅能充满动力,而且可以体验到达成目标的喜悦。其次要善于利用情感激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会自动自发地朝着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前行。

五、结语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3

【关键词】低年级 班级管理 沟通交流 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低年级班级管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教师不仅要管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生活上也需要教师操心尽力。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德智体能否全面发展是小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首要问题。班主任这一职务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显示了其突出的作用,所以,教师应理性,用平等沟通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1明确学生特点,融入学生中间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能缺少教师给予的关怀和帮助,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该阶段的学生特点,用爱心给予学生充足的帮助,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进步,在生活中健康成长,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懂得利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模仿大人做法的特点来教导学生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中国传统美德,教师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将来。在一些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游戏,融入学生当中,在学生心中留下亲切的形象,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形象。在与学生共同游戏中,教师可以将需要教给学生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得到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做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在家孝顺父母,善待儿女等等,低年级小学生会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这些好习惯,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应该少用或不用批评的话,而应该多用鼓励的话来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小学生年纪小,内心脆弱,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而不能逞一时口舌之快就批评他们。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该细心教导,言辞温和,假如言辞过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对该教师、该门学科产生憎恶之感。这就丧失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义。学生犯错,这并不代表着学生是故意为之,毕竟小学生懂的事不多,大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几岁的孩子呢?学生在学校学习,本就是要靠教师交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常识,如果学生都会了,那还需要教师吗?所以,对待学生的犯错,教师要站在公平的角度上,以一颗包容豁达的心来原谅学生并交给他们道理。

2耐心引导学生,强化彼此沟通

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肯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低年级小学生更是让人头疼。因此,教师在教育小学生时必须充满耐心,用为人师的耐心与宽容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得到灵魂的洗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切不可以为自己是教师便对学生不屑一顾,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拳脚相加,学生应该处于和教师平等的地位,双方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将事情很好地解决。虽然小学生年纪小,不甚懂事,但是非善恶却是他们学习的第一堂课。作为教师,要全面的保护小学生心中的净土,让他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教师不仅需要时时和学生沟通,还必须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学生不在学校时的生活状态,必要时给予家长相应的帮助,要和家长一起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他人,善良友爱,不娇生惯养,不恃宠而骄。

教师、学生与家长是沟通的三个方面,当然,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电话联系,还可以借助学校开展的集体活动来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运动会或家长会的时间来与一些学生家长进行长时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也可以通过教师家访的形式。双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商定改变的方法,投入精力来真正帮助小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沟通的内容也是极为重要的,双方应注意沟通内容的实际意义。教师与家长应注重小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成绩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必要。小学生还未定性,教师与家长应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舒展,潜能的发掘。

3培养良好习惯,感受集体荣誉

低年级的小学生懂的事情很少,刚入学不久,因而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教师需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爱心来浇灌这些娇嫩的花朵,给予他们爱的阳光雨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一个拥有良好习惯教师的帮助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面前起到带头作用。在学习上,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晨读,规定到教室的时间,读书的内容,当然这是有前提的,教师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教室,和学生一起读书或带领学生读书。这就会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平时在班会活动中,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力量,加深他们和同伴的友谊。衣着整洁也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还不会打扮自己,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每天穿得干干净净来上学,给彼此留下好印象。常理发、常洗澡洗头等观念也需要教师逐步传达给学生。

集体荣誉感是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对于一个班级而言,无论年级高低,如果没有集体荣誉感,那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丝毫凝聚力。因此,有哪些方法可以在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呢?首先,在全校性的活动中,教师应大力支持本班学生参与,为本班赢得荣誉,鼓励大家出谋划策,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再者,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或班会活动中应让学生明白班级荣誉的重要性,教导学生明理懂事,不为班级抹黑,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心中就会形成一个概念,即“我是班集体的一员,我有责任与义务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有权利制止损害班级荣誉的行为”。通过上述措施,班级管理就能够容易许多,也能更加的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与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三向沟通,以包容、热爱与真诚的心来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潜能的发掘,从而真正的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素质、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艳梅.浅谈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目的与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194.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4

人本主义班级管理体现出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动性和思维方式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笔者结合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对班级管理中如何体现人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期冀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活泼的班级氛围

小学是小学生正式接触学校教育的开端,其在刚入学时难免会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关系、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其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和谐、宽松、愉悦的班级管理氛围,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统治者,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忽略学生的个人发展,不注重师生交谈,一方面,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人本主义理念。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班主任在学习问题上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积极与小学生交流谈心,鼓励其说出自己的问题,班主任指导其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例如,班主任每天以饱满的激情面对每一个学生,提前来到教师,微笑着给小朋友打招呼,面对抵触情绪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发火或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对待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爱护,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的生活等个人问题上,班主任积极观察学生,了解某些学生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等,进而加强师生沟通,耐心倾听学生的话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构建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还有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例如,班主任为小学生创造宽松的说话氛围,让其说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不满和烦恼,宣泄不良情绪。班主任用心去倾听和感受,并用通情达理的态度深入到学生的烦恼中,注意小学生如何表达出自己的烦恼,然后参与到小学生的烦恼中,给其适当的反应,鼓励小学生继续说下去,最终帮助小学生舒缓情绪,解决问题。

二、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个人展示舞台

人本主义班级管理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小学生潜能的发挥,给学生充分的个人展示舞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必要的丰富活泼的班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人本主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德育主题班队活动。如在教师节时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真情留言班会课,班主任把自己对学生的祝愿和殷切期盼写在贺卡上,并亲手将贺卡送给每一个小学生,鼓励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卡片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鼓励小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为其开展丰富活动的探究活动,如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让小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获取工具。譬如,网络、书本、父母等,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说说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如班主任带领小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小小志愿者活动,维护社区环境建设,小学生积极制止社区中乱扔垃圾、乱摘花草等行为,并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和合作,加强生生联系,在班级内部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

三、在班主任谈话中讲究说话艺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生理、心理不成熟,自制能力差,对纪律、规矩、人际交往等没有具体的概念,这需要班主任积极引导和教育,加强班主任谈话,讲究谈话艺术,为小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有个小学生总说班级不团结,很多人对他不好、有意见?班主任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倾听,鼓励其说出自己得出这些意见的原因,发现有几个同学喜欢开他的玩笑,弄得他很难堪,他认为这对自己不好,就对全班同学做出不好评价,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产生抑郁、冷漠、不信任等情绪和心理。班主任在明白这一点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论证班主任的想法,用合理的事实验证不合理的想象,并帮助他重新融入到班集体中,缓和其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班级团结。在这里,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其情绪和想法,然后再通过谈话艺术将自己的想法、意见等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促进每一个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团结,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5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激励机制 运用策略

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必须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还不成熟,自制能力较弱,但他们好胜心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迫切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肯定与认可。激励机制是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方式,正面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上进的管理模式。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建立班级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管理育人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运用激励机制优化小学班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是摆在小学班级管理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目标激励,增强学生上进的动力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目标意识比较淡薄。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学生有了目标才能有前进的方向。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如果只是泛泛的谈目标,学生往往会感动目标太宽泛、虚无,在行动上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确定了班级管理总体目标以后,还要让每个学生树立非常具体的目标,直观、具体的目标,才有利于学生瞄准目标而行动,最终实现目标。如,笔者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一起制确定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并让学生制订自身具体的努力目标。如一些比较调皮、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为自己制定了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追赶班级优秀学生的目标;一些纪律性较差、有迟到现象的同学生为自己制定了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目标;还有的学生为自己制订了每天背熟一首古诗,识记几个英语单词,能够讲一个不少于4分钟的小故事的目标等。这些目标都由学生写出来,由教师存档,等到学期结束时,由学生评议,如果学生在学期内达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就会获取相应的荣誉称号,如“遵纪小标兵”“学习优秀生”“故事大王”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最深层的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作为表现欲望强烈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这些荣誉称号是他们树立自信、取得成功的力量,极大的发挥了目标激励的作用。

二、实施榜样激励,激发学生努力实现目标的自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古至今,我国涌现出很多可供学生学习的榜样,如科学家、学者、诗人、航天英雄等,他们的奋斗经历与故事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学生学习的榜样也很多,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模样、道德模范等,他们的动人事迹都可以成为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素材,如果允许,可以邀请他们给学生做演讲和报告,让学生近距离领略榜样的风采,聆听他们奋斗与成长的经历。诚然,学生年龄尚小,很难形成相对抽象的榜样概念,他们更习惯于比较具体、容易追赶的榜样,这榜样可以是比自己W习优秀的同学,也可以是在体育方面表现比自己好的伙伴,可以是在行为习惯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也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典型。所以,教师可以引导生从学习身边的榜样做起,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等。如,笔者在班内建立了“榜样墙”,开展“每周一星”“助人为乐小标兵”“十佳学生”“体育之星”等评比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赶超目标的自信。

三、实施竞争激励,激发学生追求先进的积极性

竞争是事物产生活力的重要源泉。没有竞争的班集体只是死水一潭,没有竞争的环境也不适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竞争是时代的要求,学生学会竞争,善于合作,就是为将来踏入社会打好基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例如,笔者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优秀小组评价标准》,开展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每周一次对各小组从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表现最好的小组就可以被授予“优秀小组”称号,颁发一面流动红旗。各小组为了争得“流动红旗”,获取“优秀小组”称号,而不断努力,形成了齐心合力争创优秀小组的局面。例如,学习成绩小组是参与优秀小组评选的重要指标,学生为了能够在学习上提高小组成绩,优生会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会主动向优秀生学习,小组内形成了帮学局面,经过一段时间,学困生会转化为中等生,中等生会转变为优秀生,优秀生则会有更大的发展与进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在竞争与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了竞争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在竞争与合作中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实施情感激励,扫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障碍

情感激励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亲密师生感情的途径。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要与学生地位平等地进行交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一起研究班级现状,分析班级情况,一起寻求应对措施。这就需要切实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不能动辄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能当众批评学生,而是要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学生交流,提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由于不是实地的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情绪稳定的与教师交流,教师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学生也容易接受,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学生解决疑难。同时,利用网络,班主任也可以跟家长沟通,采取得力措施共同教育学生,为学生扫除思想障碍,激发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

总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提升学生追求先进的动力,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关注学生心理动向,为学生扫除在生活与学习中的思想障碍,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贤君.浅谈激励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电子制作,2012,(10).

小学班级管理概念范文6

一、关于幸福感理论的研究

幸福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们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作用,理想与现实相互促进,潜力与能力的相互转换,形成的一种内在体验。

1、幸福感

幸福感的研究形成了两种幸福感概念模型,他们分别基于快乐论和实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基础,从而使现代的幸福感研究呈现出主观幸福感(PWB)和心理幸福感(SWB)两种价值取向,苗元江的研究认为,“这两种概念模型,在研究范式、概念体系、理论框架、测评技术、研究重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沿着不同的线路理解和定义幸福感,并发展出不同的测评技术体系”。

2、心理幸福感的哲学思想

心理幸福感,英文名是Psychological well-being(简称PWB)。亚里士多德在关于幸福问题上的观点是认为“幸福为心灵的活动”,他肯定了快乐属于幸福,但幸福不能归结为快乐。他认为,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思辨是最大的幸福。具有理性思辨的人会有一种崇高的目标,他们能为崇高的目标去奋斗,发挥潜能,克服一切困难险阻。为了高尚的目标而奋斗,经历再多的艰难困苦,也应该是幸福的。

3、影响心理幸福感的因素

梳理大家的研究结果,影响心理幸福感的因素有社交、目标追求和社会支持、控制源。Ryff通过对成年人的心理幸福感进行研究并发现,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接受、社交情感、友谊等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纵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在探讨中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内疚感的发生率、产生原因及如何调整,而对中小学生如何适应和应付学习生活、如何获得人生幸福感却关注不够,多数学校的发展性辅导较为薄弱。培养少年儿童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人口要素中的重要群体,其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应当得到重视,对于通过学校的教育策略来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探讨亟待开展。对四、五年级小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对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都是为了探讨现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教育委员会的建设和幸福班集体的建设,如何更有益于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发展。回过头来,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的实施,既能够很好地提升同学们的心理幸福感指数,充分发展和完善自我,又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成就高效、务实的教育,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探讨现在学校教育中建立班级教育委员会,如何更有益于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幸福感集体干预策略探究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在关注对中小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邱伟光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学校是幸福教育的主渠道,美丽校园、欢乐课堂、温馨教室、友爱集体都应称为学生享受幸福的乐园。”“学校幸福教育的基点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幸福。”

1、什么是“班级教育委员会”

班级教育委员会是相对于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开展的。班级教育委员会就是由班主任、包级部领导、科任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班级管理共同体,加强班与班之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班级与家庭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对学生的教育更加细致、高效。

2、“班级教育委员会”与班主任负责制的比较

通过分析,班主任负责相对于班级教育委员会,有如下缺陷:一是班主任一身挑重担,精力有限,压力过大。对学生的了解和帮扶不够细致、到位。二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甚至存在管理上的隔阂,课堂教学对班级管理、学生德育的作用欠缺。三是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和学生的沟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有碍于班级工作繁忙琐碎,可能造成更多的失误和漏洞。

而相对于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班级教育委员会则有更多的优点。一是班级教育委员会是由班主任、包级部领导、科任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班级管理共同体。对学生的关注会更加专业,更加细致,更加全面。二是班级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强化了班主任对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的管理权力,加强了多方力量的协调性,定期的会议,核心的议题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三是落实了老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教育理念。科任教师不能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参与到德育中。四是有利于发挥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老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更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五是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同有关各方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加准确的认识自我价值,有效掌控环境提供的机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建立温暖、满意和信任的关系,学习生活更加有目标有方向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幸福,追求幸福。

总之通过班级教育委员会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全员育人工作,落实一岗双责,克服了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的现象。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能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体验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2003.5

【2】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45

【3】邱伟光,学生幸福的“纠结”在哪里?.思想理论教育,201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