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循环科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循环科普范文1
1.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语言表达等方面特长及不足,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使问题要有思考性、层次性、可解决性。
2. 解决在讲授过程中“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促进新知识快速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建立前后知识联系”的问题方法。
3. 采用何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作用。
4.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整合加工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资源,使课堂鲜活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5.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前期学习内容的讲述要有衔接,层层深入,使学生有地理感,形成地理意识。
下面以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雨林的环境效应”这一条目为例,展示具体的分析与运用过程:
教学内容一: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会了一些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并且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地形雨的形成原理、洋流分布以及性质、陆地自然带等知识有所了解。所以在分析了这些因素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利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示意图”,找出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区,包含纬度分布区、集中分布区、最大分布区。
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大陆东岸的向风地带可以延伸到南北纬15°~25°”,向风地带指哪些地区?为什么热带雨林可以延伸到这一地区?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这里位于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又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会有分布,这也正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特点。
3. 为什么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面积最大?指导学生从成因、平原面积大小等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内容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既掌握了热带雨林的分布规律,又复习了相关知识,从而很快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
教学内容二: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学生之前对于森林的环境效应已有了解,并且已经知道关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强调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学生很容易明白。引导学生阅读“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 海陆间大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哪些?
2.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3. 热带雨林在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举出具体的数据。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学生能够结合地图和教材中的文字、已有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处理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三: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对于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此前可能通过一些科普杂志、动画片、科教频道的相关节目,掌握了一部分内容,但不系统,有些还很模糊。为使学生对于雨林的生物基因库价值深入了解,课前我收集了大量反映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的视频资料,剪辑后在课堂上播放。播放视频资料,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又能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做一个思维上的缓冲,更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关心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四:阅读资料:雨林――人类医学的宝库。组织学生通过资料讨论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意义至关重要。
水循环科普范文2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微课在课前教学中的运用
(一)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要想让学生有效掌握新课知识,教师就要从预习的角度出发,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有效预习,不仅可以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而且可以明确自身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课堂中根据教师的讲解完善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若没有有效预习新课,便很容易在课堂中表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区分重点与难点知识,导致没有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应从组织学生预习着手,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学生在把握学习方向后,就能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从而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主动预习新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第二,做好教学延伸,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在预习中学生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思考,从而找出不理解的内容,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科普性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才能在缩短作业时间的同时,实现自主学习。第三,通过有效的预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规律,明确学习重点[1]。
(二)掌握预习方法
微课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使学生从自身原有层次出发,在探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认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做好预习方法的创新。传统预习模式的重点是针对即将讲述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微课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2]。第二,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做好教学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不同的视角来充实教学内容,可以引入教学道具,在刺激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微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从课前学习优势出发,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找出重点与难点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北美为例》这一课时,就可以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要素出发,但是由于其经验与能力不足,往往难以理解这一知识点。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选择微课教学,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知识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
二、微课在课题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教师应从地理教学特点出发,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将未知知识转变成已知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与掌握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其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同时明确重点与难点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有效配合,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紧密,教师可借助微课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在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语言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3]。
(二)找准预习重点
在完成预习后,学生很容易出现难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问题,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出发,确保教育的针对性。第一,要保证内容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水循环》这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借助版画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过程,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将微课引入教学中,教师能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掌握这一知识。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参与水循环的过程,使其在探究中得到最终结果。第二,将教学内容与微课预习结合在一起,但这需要教师全面解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课视频,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三,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出发,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知识。教师可以从图片展示出发,引入新课知识,然后向学生讲述重点与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微课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动画形式的展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延伸学生的知识层次,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学实践性
在引入新课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日常天气现象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课视频,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微课在课后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微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微课的拓展性作用,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空调为什么要安置在房间上方这一问题出发进行教学导入,并借助微课展示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提高教学的深入性[4]。
结语
水循环科普范文3
一、生态设计的概念
关于生态设计的定义,SimVanderRyn和StuartCown是这样定义的: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方法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强调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具有高度生态效率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发展的物质需求,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地、水和森林等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自身后代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利雅得城市概况及文化特点
1918年,利雅得的面积仅为8km2,人口为1.9万人,到1985年人口已经达到200多万;目前实际面积已超过1600km2,人口达到了300多万。利雅得的气候属于干燥的大陆气候,一年之中降雨很少,夏季酷热,冬季温和,平均温度35℃。利雅得城市与几条雨水洪流较为丰富的山谷较近,所以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为当地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即便如此,沙特国家的水资源也十分珍贵,利雅得虽然有水源,但是淡水资源仍然不足。为了利用雨水灌溉花园和种植园,利雅得市投资巨款修建了一座长225m,高10m的水坝,蓄积了大量雨水,保证了城市中植物四季常绿。利雅得的意思就是绿色花园遍布的地方。
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是国人的传统习俗,月亮被赋予了团圆的含义。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月亮都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含义。阿拉伯沙漠气候造就了月亮文化。新月原指上弦月,俗称月牙,其意义为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月光即新的月光,在阿拉伯国家象征伊斯兰教开创人类新纪元。白色,纯洁亮丽的颜色,是光明的象征。看到它,常使人想起黑夜中皎洁的月光,使人想起纯白色的阿拉伯骏马的身姿。月亮和骏马都是千百年来阿拉伯诗歌所吟诵不朽的主题,白色又象征着力量,黑夜中一道白色的闪电过后,是使人身心为之震撼的隆隆雷声。白色还使人想起阳光下的宝剑的光芒,而宝剑正是人们捍卫正义驱除邪恶的象征。
三、国际花园项目概况
花园是由巴顿•威尔莫(BartonWillmore)和布罗•哈波尔德(BuroHappold)公司合作完成的一个巨大的植物园项目。这个建造在干旱气候下的巨大植物园,探索、展现、刻画了一个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伟大的古生物时代,同时对场地内的环境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式的保护和利用。巴顿•威尔莫公司提供总体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布罗•哈波尔德公司提供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和结构设计及基础设施的设计,同时担任一系列工程的专业顾问。整个花园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部分包括科普知识园、旱溪园和水景园及其他附属部分。科普知识园包含了观鸟园、探索花园、迷宫花园、药草园、蝴蝶花园和声光园6个景观节点。室内花园是两个新月形膜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古植物园建筑,它包括了泥盆纪花园、石炭纪花园、侏罗纪花园、白垩纪花园、新生代花园、上新世花园和选择花园共7个主题花园。
四、国际花园的设计理念
1.保护和体现生物多样性
阿卜杜拉王国际花园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各种生物相互共生,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1)古生代植物园
泥盆纪花园中种植有大量的现代核苷类植物,色彩缤纷的青苔,覆盖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凉爽潮湿的气候环境使场所呈现斑驳的光影,表现了一个生物起源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石炭纪花园植物主要是石松科植物(例如鳞木、封印木)、科达树、卷柏科植物、木麻黄和髓木属的一些小灌木,构建了一种热带湿地沼泽森林景象。侏罗纪花园植物主要包括银杏、苏铁、麻黄属、蕨类、松科和杉科植物等,其中最为新奇的是一棵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市附近瓦勒迈杉国家公园发现的恐龙杉样本,另外还有满江红科、槐叶萍科和萍科植物等水生植物。侏罗纪花园呈现的是生长着茂密植物的阴凉潮湿森林景象。白垩纪是开花植物的起源时期,白垩纪花园展现开花植物的多样性及早期形态。这些植物主要是木兰科(木兰和郁金香)、樟科、肉豆蔻科、五味子科、蜡梅科、金粟兰科、胡椒科、莽草科、三瓣绿科、马兜铃科和睡莲科(水百合)的各类植物(图2)。花园中一个水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水百合,这些都是最早的开花植物,如莲属(神圣的莲花)、维多利亚睡莲、黄色的睡莲、多刺的荷花、水盾草属植物。白垩纪花园里有一条穿过松柏类植物的人行道,下层是苏铁、蕨类植物及开花灌木。新生代时期大量的开花植物继续进化。由于分子生物学对传统植物分类方法的改进,估计现代世界至少有22万种开花植物是在那个时期进化形成的。新生代花园中种植有全球4.8万种单子叶植物(例如棕榈树、气生植物、草本植物、竹子),一个巨大的植物装饰景观(例如兰花、天堂鸟、百合花),一个有趣的农作物收集中心(如小麦、香蕉等)和用于食品香料或着色剂的植物(如姜、姜黄、小豆蔻)。花园每年将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变换植物的种类,如医药、作物、装饰植物等等。上新世花园展现了洪水泛滥后的场景,水池中有典型的浮水和潜水植物(例如狐尾藻、睡莲属和水生蕨类),岸边种植有耐水湿植物(例如柳树、芦苇和香蒲)。
2)药草园
药草园展示了世界各地药用植物,通过植物可以改善自然环境本身(图3)。药草园有两个部分:中心的全球医药中心和周围的附属园。全球医药中心种植了分布在世界主要区域———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药用植物。附属园有3个,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附属园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国使用药用植物的不同方法。它提供了一个反映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共享,突出保护意识和展示疾病预防知识体系的机会。代表过去的是中东花园,花园展现了中东地区古老的传统植物疗法。游客在这里了解传统的医药文化,而且要求把祖先遗传下来的药方捐赠出来。代表当代的是制药花园,这个花园的主题是展示当代植物药品的制作过程。植床按照具体的诊疗科目分开。红豆杉的叶子和树皮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癌症。长春花属的玉黍螺,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用于治疗糖尿病,最近这一疗法得到提升,长春花碱成为抗癌的静脉注射药。高山柳的树皮是抗炎症药物……代表未来的是展现融合了科技和自然的制药方式的花园。
3)蝴蝶花园
一个是异国情调的热带温室蝴蝶园,一个是本土环境的蝴蝶园。蝴蝶花园里的对比非常明显,异国情调和本土风情,热带风情和沙漠景观,高湿环境和不毛之地,内部与外部。两个对比强烈的区域用围墙隔开。异国情调蝴蝶园:温度维持在21~29℃的高湿蝴蝶园,它的外形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毛毛虫造型,半透明的表面以便显示内部情节。蝴蝶从卵变成幼虫,再从蛹变成蝴蝶的整个生命过程在这个花园里体现得惟妙惟肖。本土蝴蝶园中用本土植物如相思树、生桂子花和岩石组成的本土蝴蝶园,给当地蝴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栖息地。本土蝴蝶食用的马利筋属植物已经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他们也是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非常感兴趣的物种之一。本土蝴蝶园与异国情调蝴蝶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态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证,其具有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通常是难以定量估算的。另外现有的生物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在很多科研领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生态设计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护、利用和发掘这些生态价值。
2.让自然做功,遵循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生态系统服务。花园的设计和利用材料的方式非常先进。花园将展示可持续性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在沙特夏季炎热的沙漠中,建造一个四季如春的“室内花园”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项目中的建筑是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新月形穹顶建筑。屋顶最高处超过30m,这样可使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往下,保证底部的空气凉爽。在沙漠地带建造花园,水是极其珍贵的。花园中有喷水口、交叉的水渠和水岸;建筑中有大礼堂、贵宾接待室、售票处、清真寺和托育中心;此外还给游客提供了6个观光塔和5个卫生间等设施。这些场所都需要充足的水供应。项目采用热冰蓄冷、中水和污水循环回收的水循环系统,这个水循环系统还包括地下水库等储水设备。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水资源在不同的生态系统环节得到净化和重复利用。整个项目采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花园中的一些设施提供充足的电力。设计结合自然是生态设计的基本准则,人类按照与生命所遵循的规律进行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合作,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3.进化、递嬗与突变
从长有膝盖高植物的泥盆纪花园出发,游客穿过石炭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花园,来到上新世花园里的岸滩和光林地。最后人们来到选择花园,选择花园的一边是生态环境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一边是毫无生命迹象的焦土形象。这些景观再现了过去4亿年中植物的变化,充分展示了植物进化的过程,使进入其中的人深切体会到地球环境的历史变迁。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优化了其结构与功能。达尔文进化理论将生存斗争当成生物进化的动力,但是协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更普遍的行为。物种之间的竞争会达到优胜劣汰,保证物种的进化,但是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生态设计来说,景观设计师更应该重视物种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设计模拟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态势,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阿卜杜拉王国际花园中的景观设计都遵循生物协同进化的方式,为多样性的物种创建了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
4.设计结合场地特征
不同的场地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水文、气候条件和人类生活方式,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和限制设计形式和内容,设计应该遵循场地特征,这一原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生态设计告诉人们:设计应结合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为依据,设计适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界综合系统。旱溪园展现了当地乡土特点,植物以沙漠地带的亚灌木种类为主,这些植物都是生长在石质沙漠或多岩石地域的耐贫瘠干旱环境的植物种类。大约有195类乡土植物,通过庞大的喷灌系统连接在一起。旱溪园是通往古植物园的必经途径。对旱溪园的探索和开发是阿卜杜拉王国际花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古生代植物园的生机勃勃的形象,暗示着旱溪园的开发将会造就财富和生命(图4)。(2)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人类乃万物之灵,人类在从自然中得到生存需要的物质的过程中对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刻的感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类似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是自然界的神灵赋予了万物生命,人类发展要遵循这种精神。只有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人类社会才能永保和谐平安。所以生态理念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更重要的是指人类文化环境方面,因为文化生态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声光花园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光花园旨在给人们提供一个晚上活动的空间,让游客感受一个由现代灯饰和雕塑作品组成的具有强烈戏剧性质的艺术场景。声光花园通过声音、图像手段传播当地散文、诗歌和音乐,把有共同兴趣的游人吸引在一起阅读和交谈。这里是展示沙特传统文化的中心。花园的声和光为游客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打造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阿卜杜拉王国际花园的中心建筑是花园的标识,形象为两个合在一起的新月形,白色的新月形膜结构建筑可以提供足够的遮阴,同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新月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是希望与吉祥的象征,有深刻的含义。
5.生态思想教育
花园的建造不仅展示了震撼人心的生动场景,同时注重景观对人的启发教育作用。选择花园位于古植物园的最后。有两条可以选择的路,一条是“有为之路”,一条是“无为之路”两条路分别展示了对比鲜明的景观,也暗示着人类对待环境的两种不同选择。如果选择“有为之路”,道路的尽头将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家园;如果选择“无为之路”,花园的尽头将是一望无际的焦土。花园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启发教育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深刻影响。积极的人类活动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消极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失稳,甚至生态系统崩溃。选择花园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来到这个国家种子库的游客能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
五、国际花园生态设计的意义
从赤道到两级,气候变化已经逐步侵蚀着地球上的植物群落。尽管幸存下来的植物群落斑块在2050或2100年人们还能看到,但是呈现出了逐步减少的趋势。苔原植物和冻土层将会消失,南方常绿针叶林蚕食了这些区域。南部的针叶林将给落叶林让位,一些丛林区域将会变成沙漠。现在是沙漠的地区将会进一步扩展。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强调了如果人类现在再不采取行动的后果:“想象如果当前的环境变化趋势仍在继续,自然界在一百年后将是什么样的情形”。
今天,人类意识到气候变化已经达到了极限。随着气温上升和海平面升高,人类必须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必须是以保护城市为出发点,建筑必须控制在脆弱的海岸线以内,同时发展新型农作物。对于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人类也必须做一些调整。人类必须立刻减少污染和破坏栖息地,应该给其他物种的进化提供足够的空间。
水循环科普范文4
在迪拜的City Walk有一座“热带雨林”――The Green Planet(绿色星球),里边不仅有完善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还有3000多种动植物在这里安家,从成片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到物种繁多的热带雨林动物,再到27℃的恒温,80%的湿度,“绿色星球”模拟了真实的热带雨林场景。当你来到这里,无论在视觉还是体感上,都与真实的热带雨林并无差别。
从我入住的酒店到City Walk有20分钟的车程,迪拜的夜色很美,月朗星稀,现代化的建筑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具有艺术感。City Walk不仅是商业步行街,它也极具艺术气质,沿街的墙壁上有各种艺术彩绘,许多颇有人文情怀。
美丽的“绿色星球”就坐落于City Walk,它的建筑造型很科幻,在夜色中散发着绿色的光,让你感受到沙漠中的迪拜人对绿色是多么的热爱。工作人员带我们进入“绿色星球”,第一感觉就是环境湿润,里边的植物郁郁葱葱,各种鸟在欢快地鸣叫。
在沙漠中建造这样一个人工模拟的垂直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极为不易。在整个4层楼高的“绿色星球”里,有一棵“参天大树”,虽然这棵“大树”是人工制造的,但缠绕在它身上的藤条却是真实的,而且还在一些假枝干上栽培了许多小型的热带植物。最终整棵“大树”看上去是那么真实,让你仿佛置身热带雨林,来自南美的鹦鹉享受着与家乡类似的雨林环境,在树上栖息、嬉戏打闹。这里的许多热带雨林物种对于迪拜人来说可谓十分陌生,一些大蜘蛛、蝎子、蝴蝶等种类都非常稀有,所以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座斥巨资打造的4层建筑里,不仅完美地还原了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在一楼的入口还打造了海底世界,穿^梦幻的海洋隧道才能坐电梯上4楼,然后从上往下依次参观游览。
在沙漠中打造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会不会有些浪费水资源呢?其实它在设计、建造和使用上都考虑到了节能,里边的瀑布是水循环系统,用水非常少,其他水景观也是这样,以确保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水循环科普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提问艺术;启发性;趣味性
一、提问要由浅入深
善于提问的人,好比砍伐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然后再砍伐那最坚硬的部分。例如,教师在讲授“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时,可以据图提问,启迪思维。先请学生阅读插图,随后发问:说出各层大气层的名称,从最低层开始依次是哪几层?对流层各处一样高吗?哪里最高?最高处约有多高?哪里最低?最低处约有多高?哪一层空气最多?哪一层空气最少?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天气变化的“舞台”指的是哪一层?红外观察气象卫星在哪一层?它约多高?雨云气象卫星又在哪一层?1931年载人气球约升高多少?流星是在大气层的哪一层开始燃烧的?
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以《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为“焦点”,从不同方向将思维“聚焦”到“焦点”上,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独创见解的产生。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提问时要防止过于笼统,以免学生听后目瞪口呆,无所适从。
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大气的运动”一节时,提出“什么是风压定律?”由于它超越了学生知识的实际水平,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住了,教师虽然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是听得朦朦胧胧。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能“跳一跳”,把“桃子”摘下来。试看下例:先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接着,要学生思考课文中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天空却是呈灰白色呢?”这样,由于受到上题的启发,根据学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答的。
三、提问要合理明确
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如果问句中的已知判断是假的,那么,问句也就不合理了。例如,有位教师问学生:什么是静止锋和准静止锋?由于静止锋和准静止锋是同一天气现象的不同说法。显然,该设问是不够合理的。又如,在讲授“地质构造”时,为了说明“断层”素描图而引进正断层和逆断层的概念,已经偏深了,但如果过份地把知识延伸,连逆掩断层都作为提问的内容,那就出格了。当然,问句的本身并无问题,但由于它脱离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所以也是不合理的。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讲授“水循环”时,问学生:“你是否想过,下雨过后雨水到哪里去了?”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进入思考,最后在学生欲说不能时,再启发他们,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什么是水循环?”这两种方法从表面看来,似乎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仔细分析,可以发觉,前者是提出回题,引起注意,激起思考,燃起求知欲望,即是启发式的提问,后者,并不能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属于注入式的提问。启发性提问的方法是多种的,如上《中国地理》“地形地势概况”时,可提出:“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氐,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采取逆向思维法启迪学生的智能。还可对观今尚有争议的问题,如“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着什么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课题产生认识上的兴趣。人所共知,地理教材既不同于科普读物,也不像文艺作品那样感人,它文字简洁,科学性强,往往引不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务必针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起想象,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讲“洋流”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斯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同学们想一想,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为什么从英国出发邮船通过大西洋到英国要比从美国返回多花时间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思考着,并根据学过的知识,很快得出了结论。从而达到了开启智能的目的。
六、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后再点评得出结论的模式,加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也有利于活跃气氛,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认真读书和看地图,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或者与周围同学共同研究,发现疑难问题,并用比较简明的语言把不能解决的难题表述出来,向老师提问。题的类型有问答题、读图题等。当教师回答时,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听起来兴趣很浓。例如,我在讲“天气与气候”一节内容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这样两个题:①控制我国的冷暖气团与控制我国的气压中心有什么联系?②气团与气旋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提问锻炼了他们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善中.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问课”艺术[J].地理教育,2011(6)
[2]李明.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06:11-13
水循环科普范文6
关键词:环艺设计;安全环保;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环艺设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安全环保意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日益提高的环保观念直接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从偏重于硬件的设计转变为重视绿色环境的构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美观还要有艺术性、创造性。
现代社会发展导致人在向自然索取的时候难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使自然环境的恶化,能源、耕地等日趋减少,这势必会给人类带来环境保护的压力,如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过度开发的非再生资源等等都是导致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面对这样严峻的环境问题,传统的环艺设计方法已趋向于落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虽然涉足于更宽的领域,拓宽了思路,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但是在设计中常有跟风的现象产生,追求建筑的美观而忽视了原有的景观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忽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本身,在设计中多从技术、经济方面来考虑成本,像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用,在修建过程中不管原来的自然条件怎样都直接推山填沟,这样不仅失去原有的自然地貌,出现许多类似的设计风格,还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在从环保节能的技术上来看,环艺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节能的建筑从外观上看普普通通,对内部构造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墙体结构、门窗材质、温控系统都会涉及到新技术,但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环保节能的技术体系,因此在建筑的质量上参差不齐,节能技术的不成熟往往产生垃圾建筑或建筑垃圾。市场上节能材料也供应不足,大多是一次性使用。如外墙使用的聚苯板、聚氨脂这样的保温材料每生产1吨,就要消耗2吨的原油和石油化工原料,建筑中制冷通风等节能材料大多为煤炭或石油,我国的新技术研发还未达到同步的水平,因此目前在环艺设计中所使用的新技术大都从国外引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安全环保意识在环艺设计中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已不再单纯是居住,还有了更深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尊重多样性的物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水循环进行保护,生物的有效环境得到保护,人们更愿意看到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健康为重心的环艺设计。由此环境艺术设计向多层次、多风格的趋势发展,由于其设计和创造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环艺设计的功能更趋近实效性,更加完善,且更向重视保护环境与绿色材料的方向发展,更注重于节省空间,创造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场所。人们在都希望在衣食住行方面能够享受生活的舒适和安全性,更愿意处在一个环保、节能、安全的环境中。
我国古代就有环保观念,人们都有保护环境才能趋吉纳福的意识,是人们对理想居所的向往,人们认识、尊重大自然,通过改造环境来建造出适宜居住的场所。从古至今已发展出以和为美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讲究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理念,是结合生态学和设计等多方面的产物,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生存环境,更提倡利用环保能源,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绿色设计,达到节省建设成本,又能实现环境保护,更增强了设计师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安全环保意识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做到无公害,选择无害的装修装饰产品,实现对人类和自然都无害的建筑,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们对美好环境重视的优秀设计。还要实现生态化,能够保持循环性,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利用资源,在艺术设计中设置循环、可持续的环保机制。环艺设计还要达到节能的形式,利用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新环保能源,保持着民族和地域的特征,让人和建筑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达到天人合一。
环保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能从美国的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教授设计的作品中看到,他的作品有大部分都是废弃旧工业场地、垃圾填埋地这样的降质场地的整治项目,在他的手中这些场地都变成了公园,将环保意识融入到设计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安全环保意识在环艺设计中的体现
如今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途径。人们都从节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安全环保意识。在环艺设计中更应该建立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特别注意要树立安全环保的观念,实施绿色设计,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3.1 整体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的审美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各物件存在统一整体的美,现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就在于看上去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要求整体的环境自然协调,是原有场地的改造和延续,其目标就是整体审美优化,达到设计的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在设计中应用专业的眼光,发现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将其打造成更适合人类活动的贴近自然的场所,在空间、色彩及组合等方面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追求从量到质的转变,要求环境设计的空间、功能以及整体协调要有完美的把握,达到环艺与物件协调统一。现在的环艺设计以环保理念为主,要求环艺的辐射、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因此,人们在选择环艺装修材料把环保因素考虑在第一位,选择有国家环保评估通过的材料,同时把声、光、电等先进手段与环艺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们理想、魔幻、动感的家居空间。长期生活在统一协调的环艺中,人们仿佛回到了毫无污染的大自然环境中,回到童年时代的农村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蔚蓝的天空,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良好的环艺设计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人文环境,加强环保教育,普及环保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人类营造一个赖以生存的工作、生活环境。
3.2 生态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只注重科技现代化,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环艺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生态系统的把握越来越重视,更加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了环保理念并制定了远景规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有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兑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其中,“水立方”作为奥运会的主赛场后打造为人造冲浪,“鸟巢”作为充分利用自然清洁能源的科普示范基地。
环艺设计讲究的是安全环保意识和生态系统充分结合,日本就很注重把生态系统与现代化完美结合体现在环艺设计之中,无论是大酒店,还是小餐厅,都很重视把生态系统体现,每一个细微处都能体现自然和谐的美感,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3.3 回归自然
现代的城市,到处都是高楼林立的水泥房子,安装着明晃晃的玻璃窗,早已失去了泥土的芬芳,潺潺的溪流,鸡鸣狗吠的田园气息。因此,现代的环艺环境设计需要注入传统的物质,让人能感受到民俗的美妙。但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渴望蓝天碧水的环境,大家都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绿色使者的使命。北欧纳维亚设计的流派是全世界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它的设计理念注重住宅与田园的协调统一,采用传统民间风格以及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运用。
4 总结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环保理念,要求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因此在环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尊重人文历史,做到天人合一,将人及其居住环境融入大自然,这样的相互结合,让人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郭琛.安全环保意识与环艺设计教学初探[J].美术大观.2008(7)
[2]王勇.环境、环境意识与环境艺术设计[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