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1

一、废弃物是一种“因多而少”的间接稀缺性资源

废弃物是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行为(包括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只是生产和生活产品物质和能量形式的转换,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废弃物的“二多”问题:潜在废弃物(通过集约化经济活动可以避免的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已形成但并未进入废弃物处置场的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多”;末端废弃物(进入末端废弃物处置场的废弃物)经过处置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多”。而这“二多”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不断加剧:生态环境容纳力愈来愈成为稀缺性资源。

由于传统单向流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回收率低,末端废弃物经处置排放到环境的污染物多,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要使人类经济活动满足一定量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消耗更大量的自然资源。而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多,又加剧了末端废弃物的总量,在相同的资源化处置技术条件下,排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就更多,这无疑给本来就稀缺的生态环境容纳力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必然使生态环境容纳力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

二、“双失灵”导致废弃物资源的配置失效

1、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下,是废弃物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和不同时间上配置的有效机制,也就是说,正常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理想假设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市场机制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产生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就废弃物资源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包括:

废弃物资源产权不明晰

产权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明确而专一的,且可转让和实行的产权。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和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废弃物资源往往拥有没有明确的定义、非专一即多重产权、不安全、不能执行、不可转移的产权不明晰特征。如生态环境容纳力的产权就不明确,而且多重产权,这就必然引起随地倾倒废弃物的短期行为,而不追求废弃物处置的高效资源化。又如政府宣布废弃物分类收集法规以及废弃物收费制度,但或者仅是说说而已,或者收费低于治理废弃物的费用而使经济行为主体宁可交费也不愿采取行动治理废弃物,致使废弃物资源产权难以有效实行。

废弃物资源市场不完善

首先,许多废弃物资源市场还根本没有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存在,如废旧电池回收后无处送;有些废弃物资源市场虽然存在,但价格不合理,如回收资源市场价格高于自然资源价格。由于自然资源价格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没有反映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用和浪费,也造成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及末端废弃物污染物的无度排放。

其次,即使废弃物资源存在市场,市场失灵还表现为竞争不足。有效市场应具备卖者买者众多、进入市场障碍较小的特点。然而,例如我国的废弃物管理一直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政府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主要费用由政府拨款,缺乏竞争机制而产生低效,造成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污染越来越严重,废弃物治理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废弃物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费;二是供给的不可分性,即为一个消费者生产公共物品就必须为所有消费者生产该物品。在许多情况下,个人不管付钱与否,都不能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者中被排除,如,有效处置废弃物减少了污染而使生态环境清新,不可能把其中任何一人从这清新的生态环境中排除出去。因为没有人能够被排除,消费者就不会为消费清新的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而付钱。消费者不付钱,私人企业赚不到钱,就不愿意通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或者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效率,来提供清新的生态环境。

从废弃物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失灵的产生主要在于废弃物资源的外部性问题。“看不见的手”的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设: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不产生影响,即不存在外部性。但是对废弃物资源来说,这一假定往往不能成立。根据外部性理论,废弃物资源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

外部经济,即存在外在利益。如A经济个体因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清洁生产而避免了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的产生,节约了自然资源,保护了环境,给社会带来利益,但它自己并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这一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该经济个体就不会持续进行此类经济行为。

外部不经济,即存在外在成本。如B经济个体没有实行清洁生产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大量排放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给社会其他人带来了危害,但其并不由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损害的成本,此时该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于是该经济个体就会无所顾忌地不断进行此类经济行为。

如何鼓励A经济个体持续其清洁生产这一经济行为,而遏止B经济个体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外部性内部化是最好的选择,即矫正由于外部性而造成的市场机制对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失效。

2、政府失灵是废弃物成灾的另一制度根源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长期以来对废弃物资源外部性问题的忽视,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滥用,形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两大灾难性问题。可以说,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废弃物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和难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要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有两种途径:

第一,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内部化问题

通过明晰产权,使难以交易的外部成本或利益进入可交易的市场体系,双方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为明确的产权及其可转让特性可以使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即不存在外在成本或利益,也就不存在外部性了。

第二,运用政府干预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政府干预可分为两类:直接管制,包括行政和法律手段;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抑制)和补贴(激励)两种手段。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经济政策来矫正外部性所造成的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政策的干预并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而是改变影响经济个体经济行为的条件(成本或收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个体在条件改变之后,也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仍然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这种政策并不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而只是改变了影响市场机制的某些条件,即:当存在外在成本时采取税收等限制性手段,扼制经济行为的发生,当存在外在收益时,采取补贴政策等激励性手段,鼓励经济行为持续进行。

可以看到,政府在废弃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但政府干预往往未能制定有效扼制废弃物排放并规范自然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政策,或者已制定的其他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旨在追求传统经济考核指标,如GDP等),却在加重市场失灵。这种情况称为政府失灵,就废弃物资源来说,政府失灵表现在两个方面:

缺乏循环型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之前,全球废弃物政策视点均停留在末端废弃物的治理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以“废弃物处理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到80年代中期,废弃物政策视点已部分转移到前端废弃物减量措施上,形成了以“废弃物排放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进入90年代,废弃物政策视点进一步转移到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减量的全过程控制对策上,而形成了以“循环经济废弃物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而且,资源利用模式也由“原料—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原料—产品—原料”的循环运行。废弃物政策视点的演进过程及资源利用模式的转变也从侧面说明,目前确实缺乏循环型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

其他政府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的溢出效应

政府不仅有责任出台废弃物管理政策,同时也负责旨在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制定,而这些政策无意间对废弃物问题产生了溢出效应,即这些政策加剧了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如,产业政策旨在追求产业部门的盈利率,而这必然带来自然资源和环境容纳力的过载;投资政策虽带来了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但也造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针对于生产领域却忽略了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废弃物成灾的制度根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了废弃物资源的配置失效。但废弃物问题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人们的制度安排出了毛病。所以,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制度创新是彻底根除废弃物灾难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及其变迁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制度才能把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有了制度,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资源配置也是由特定制度所支配的。

对废弃物资源来说,尽管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财富,但我们却越来越被这些“财富”所困扰,学术界人士称之为“财富的灾难”。那么,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导致“财富的灾难”的根源在于废弃物资源管理制度的低效。表现为:缺乏一种能够把废弃物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管理的制度框架;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经济个体利益的制度环境。现存的废弃物末端管理制度运行效率低,表现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废弃物规则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相联系的程度降低;此外,人们的废弃物意识、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淡泊,思想观念传统守旧,从废弃物产生到处置整个过程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针对废弃物源头控制和循环回收利用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其中的切入点是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简单说,就是要更换经济行为的主要规则和考核指标,用绿色经济规则和指标,作为今后经济行为的“指挥棒”。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是随着全球环境革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可用框表表示:

附图

当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怎样计算、评估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怎样计算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挽回资源损失所必须支付的投资,都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形成了一套初步可行的评估、计算方法。因此,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概念,完全可以量化而投入实际操作。

用绿色经济制度体系这个新的“指挥棒”去规范和考核人们经济行为的业绩,对加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两大作用:激励和遏制。

各种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大大鼓舞那些率先实行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循环利用率越高,自然资源消耗越少,潜在和前端废弃物产生量越少,末端废弃物资源化率越高,其经济行为的环境经济效益就越大。这就能够激励经济个体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把经济行为真正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2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4303

1城市固体废弃物概述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日益剧增,据有效资料显示,我国生活垃圾的产量已经达到了2亿t,并且以每年10%的速率在增长,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1]。

1.1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组成

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另外一种是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消费过程中。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渣、废屑、污泥、尾矿等废弃物[2],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和保洁垃圾、商业垃圾、医疗服务垃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文化娱乐业产生的垃圾等[3]。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分类如表1所示[4]。

1.2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城市固体废弃物带来的危害主要影响在土壤、大气、水体和市容市貌等几个方面。

大量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填埋不仅占用了耕地及建筑面积,而且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流入土壤,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导致土壤酸化、硬化、碱化,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在人体中富集。固体废弃物随着降雨或者直接排入河流中,给居民的用水带来了危害。城市固体废弃物在堆放、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这些恶臭气体不仅会污染环境,并且对人体呼吸系统、眼睛、皮肤等造成危害,除此之外,小颗粒的废渣会在风的作用下进行迁移,影响市容卫生。

2国内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2.1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

常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焚烧和填埋[5]。

2.1.1堆肥处理技术

堆肥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成含有氮、磷、钾和一定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的肥料,从而使垃圾实现了再生利用的效果。在我国,堆肥技术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了肥料效力低及运输处理成本高的弱点[6]。2013年12月绿色科技第12期

郝艳,等:国内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模式环境与安全

周少奇[7]研究了好氧堆肥的生化反应机理,以垃圾中的各种有机物为电子供体,以O2为电子受体、NH+4为微生物细胞合成的氮源,推导了好氧堆肥过程的生化反应计量方程式,认为好氧堆肥过程是多种微生物参加的,生化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碱度,但不产生氢,氧的最大总需求量等于有机垃圾中的COD(BOD)总量,以氧气消耗为基准的微生物对氧的得率与有机质成分无关。堆肥过程复杂,条件难以控制,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是氨气、硫化氢和低级脂肪酸等,对恶臭气体的研究,喻晓等报道,从环境中分离到一组菌株,在小试和初步中试中,将其接种于垃圾进行堆肥,不仅能消除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恶臭,还能促进发酵进程,起到缩短1次发酵周期的作用[8]。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生物性肥料技术在国内开始时间不长,其原理是为孤单微生物提供氮源。魏永杰等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生产微生物肥料,其中所含有的大量有机质、高浓度的N、P、K和微生物均来自于污泥本身,实际上是将污泥进行好氧发酵处理,利用污泥中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将污泥消化稳定[9]。生物活性肥料既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本身特性生产富含有机质的生物肥料,也可以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肥料的基础上引入有益微生物[10]。

2.1.2焚烧处理技术

焚烧处理是将城市固体废弃物放入燃烧炉中,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转化成少量的无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目前国内的焚烧技术有以下几种。

(1)层燃式焚烧。这种方法是利用活动炉排的推动实现对垃圾的搅拌[11],达到受热均匀和燃烧充分,垃圾的干燥、着火、燃烧及燃烬等一系列过程都在炉排上进行,故处理效率极高,燃烧稳定,炉温及余热锅炉蒸发量变动很小。这种焚烧方式比较适合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12]。

(2)流化床式焚烧。流化床焚烧炉是将固体废弃物从流化床上部或侧部与流化载体呈一定比例送入炉内,发生激烈的翻腾和不断的循环流动。垃圾在炉内处于悬浮燃烧,空气与垃圾充分接触,燃烧效果好[13]。此方法的缺点是对高黏度的污泥、厨余等物质不易搅拌均匀,难以实现燃烧。因此利用此方法进行处理的垃圾要求预处理严格,而至今世界各国的垃圾预处理技术尚不成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化床焚烧炉的正常运行及应用[12]。

(3)回转窑式焚烧。回转窑式焚烧的废弃物接纳贮存、进料、炉体、废热回收和二次污染控制等部分均在炉内。垃圾从高端送入,在筒内翻转燃烧,直至燃尽从下端排出[14]。回转窑式焚烧炉的特点是燃烧垃圾范围广,可以长时间连续运行。但是处理量不大,而且设备要求封闭性高,因此成本高。

2.1.3填埋处理技术

填埋处理分为直接填埋和卫生填埋两种[15],直接填埋是将固体废弃物直接填入已挖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含有的有机物通过各种反应得以分解,其优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是容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卫生填埋法就是将固体废弃物倒入具有一定地形特征的场地中,通过采取防渗、覆土和气体导排设施,消除对地下水源和大气的污染,其具有投资少、容量大和见效快的优点。

2.2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工业固体废弃物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其技术也是多种多样。工业废渣的处理可以通过在废渣中加入一些活性剂或者其他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水泥和砖块[16]。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目前也是我国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我国的主要处理措施是废旧轮胎翻新、利用废旧轮胎生产再生胶和硫化橡胶粉、废旧轮胎热裂解以及废旧轮胎原型直接利用等。我国在废旧轮胎处理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其回收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只能依靠市场调节,因此,废旧轮胎目前在回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难以实现高效率的回收利用。

3国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

3.1日本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

日本在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是立法比较早到目前为止比较健全的国家。日本的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法律体系中对于企业、消费者、零售商等不同主体在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的应负责任有明确的划分。日本的大型企业公司,目前基本上达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的标准:将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不断进行循环使用,将所有的废弃物都加工成各种有用产品,最后达到彻底消除固体废弃物的目的。到2002年底为止,日本的家电生产厂家已经在全国建立了40家废弃家电回收利用研究中心和处理工厂,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17]。

据统计,日本制造家庭餐厨废物处理机的企业已达250家。为了减少餐厨垃圾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其中资源。2007年日本修改了食品循环利用法,制定了外食产业再生利用实施率的要求,要求在2012年之前达到40%的成就目标。康正产业株式会社是目前日本餐厨垃圾循环利用产业中的佼佼者。康正集团从自身产业内部循环做起,将旗下的餐厅、饭店餐厨垃圾回收,固液分离,废渣用来做旗下养猪场的饲料,再将喂养成的猪做为餐厅厨房原材料,做到了餐厨垃圾的循环利用。

目前,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则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因此,工业垃圾再利用进展比较顺利。

3.2欧洲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

在德国,有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18]。德国用于包装工业的环境标志为“绿点”标志。若制造商或经销商想使用“绿点”标志,则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费用多少视包装材料、重量、容积而定收取的费用作为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分类的经费。除此之外,德国通过采取收费、押金等手段促进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对于一次性的餐具、饮料瓶等,厂家需要向政府交纳处理费,从而促使可回收利用包装的使用。

4结语

(1)目前来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还不够健全,需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促进绿色消费、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2)管理体系需完善。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管理。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分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科学透明地进行监督和管理。

(3)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产工艺和源头减排及分类等方面,解决固体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的高成本和二次污染情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佘才鼎.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利用[J].吉林农业,2011(3):196~197.

[2] 徐小萍.关于工业固体废弃物控制管理的思考[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19(2):25~27.

[3] 殷兴军,许桂珍.论我国的城市固体废弃物[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19(4):54~58.

[4] 隋军,熊孟清,粟勇超,等.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与产业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11.

[5]李小杰,韩伟.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J].污染与防治,2012(12):141.

[6]安胜姬,张兰英等.生活垃圾转化高效生物有机肥料的肥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3):47~50.

[7] 周少奇,有机垃圾好氧堆肥的生化反应机理[J].环境保护,1999(3):30~32.

[8] 喻晓,项昌金.有机垃圾快速发酵技术[J].环境卫生工程,1998(3):88~93.

[9]魏永杰,左耀太.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生产微生物肥料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999(4):207~209.

[10] 喻晓,冯其林,李瑶,等.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生物活性肥料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1,2(9):51~54.

[11] 邢培生.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J].工业锅炉,2003(4):10~14.

[12] 宋志伟,吕一波,梁洋,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7,1(15):21~24.

[13] 臧炜,陈全,虞国锋.垃圾焚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锅炉,2005(2):26~29.

[14] 李光德.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现状及其发展[J]环境科学进展,1988,6(6):78~81.

[15] 李小杰,韩伟.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J].污染与防治,2012,(12):141.

[16] 吴年龙.浅谈城市生活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J].固废处理,2005(5):44.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行为;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05-06

循环经济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宗旨在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实质上,循环经济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力的推动。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演进与效益分析

以经济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多少为主要指标,可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

(一)起步阶段――激励性政策――政府净收益为负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生产末端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很多国家的政府积极地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奖励制度,对企业和居民分类、收集、再利用废弃物的行为予以激励,并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如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等。

由于在此阶段,企业没有承担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成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过度生产,过度使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造成废弃物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政府作为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被迫承担由企业外部不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即支付巨大的废弃物处理费用,而由此带来的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却是有限的,即政府净收益(政府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与更清洁的环境福利之间的差额)为负。

(二)发展阶段――强制性政策――政府净收益增加但仍为负

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通过绿色设计、生态工艺、技术评估等手段,实现闭路循环式生产。政府为强制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来督促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这些政策包括:制定强制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律;制定清洁生产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运用环境管理工具(指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等)。如德国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厂商对其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义务;美国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要求工业企业通过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规范各生产环节的内部管理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出台的《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提倡建设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而环境管理工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价清洁生产过程及其效果而优先选择的重要工具。

(三)成熟阶段――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净收益为正

2000年以来,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绿色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政府政策包括: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搞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强化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如,日本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一系列与此相配套的专门法,包括《废弃物处理办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废弃物再生法》、《车辆循环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化学品影响法》等,规定了建设“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社会;制定了诸如创造型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优惠和公司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

此阶段为废弃物“零排放”阶段。“零排放”概念是1994年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是指通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不排放任何废弃物。在现实经济过程中,“零排放”是“排放量最小化”的极限概念,是指资源在反馈式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随着企业废弃物排放量的逐渐减少和排放浓度向排放标准靠近,单个企业处理单位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也不断上升。为了降低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企业之间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就应运而生。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减至最低,甚至为零,企业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生态企业群,不仅减少了单个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同时也将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效益。由于集群式的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使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量降到最小,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本下降,而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增加,所以政府净收益为正。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它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也与在传统经济中有明显的差异。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转变政府职能,使其从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经济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可持续发展型管理转变。

(一)传统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使用存在比较强的路径依赖问题

由于传统市场经济在资源的使用中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假若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前瞻性,选择了资源浪费比较大、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就非常容易产生资源环境方面的累积因果效应。而这一切市场经济无从解决,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所涉及的也不多,而这正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解决的问题。政府在企业的生产导向上要进行把关,同时,对虚幻经济的生产方式要及时矫正。

(二)环境资源的产权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由于中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在传统资源经济学假设条件下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经济运行的结果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对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产权的明晰界定,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竞争性过度性使用的结果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规定了环境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而此环境资源产权界定只是指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的界定。所以,要研究环境资源产权如何界定、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例如,对排污权交易,就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交易等问题。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应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三)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有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四)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够反映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在GDP计算方法上,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如果长期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真实的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因此,应当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即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支付,当作生产要素量化计入成本。但由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同时也不易区分污染的区域性影响效应,目前全球范围仍然没有任何成功的绿色GDP体系可供借鉴。

(五)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其次,由于条块分割、中央地方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导致了政府管理低效率。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林业部、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分部门的多头管理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六)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

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是指制度变迁会沿着原有制度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这是因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在中国,由于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加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使得循环经济的真正发展建立成为一个长期过程。政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坚决排除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切断传统制度的路径依赖,重新构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的制度框架。

(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的。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再也经不起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八)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难以自动改变

经济不会主动涉及和强制改变人们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新的资源观和绿色消费观为引领,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一系列有效的技术经济政策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破除旧有制度的障碍,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使制度真正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促进。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相结合,通过建立法律、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标准等措施,规制企业生产活动的运行。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在以下10个方面发挥作用:

1. 加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要尽快颁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同时,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再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与处理单位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2.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编制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等,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宏观的国民经济层次到微观的企业规划层次的全方位渗透。在规划决策的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源头上控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3.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研究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绿色税收、绿色审计、财政投入和信贷、生态补偿、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使用权交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1)重新构筑社会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之中,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2)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建立一套以绿色环境制度、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和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如通过低息、无息以及减税政策、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手段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激励,通过可归还的保证金、征收垃圾倾倒费、填埋和焚烧税、生态补偿税等手段对不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限制。(3)研究如何为从不同维度构建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提供政策支持。着重研究如何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环境建设产业、废物再资源化产业和无害化产业提供政策优惠,促使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信息化、集成化、市场化。

4.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支撑。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征是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最少地排放废物,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废物。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同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5.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系统是否具备循环经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不同于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循环之中。因此,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应遵循综合决策优先,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优先,资源合理使用优先和经济过程资源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指标可包括四个层次:(1)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指标。如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效率指标等。(2)反映经济系统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的投入总量指标、人均消耗指标、单位GDP消耗的强度指标等。(3)反映经济系统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指标。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的排放总量指标、人均排放量指标、单位GDP排放的强度指标等。(4)反映资源循环利用情况的指标。如:废水处理率、废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6. 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体系。建立各级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物流、技术、管理和政策信息,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比较完全的信息服务为循环经济的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公布产生废弃物企业的信息、废弃物特征及潜在价值信息、循环型企业及其市场准入信息、最新的循环利用技术信息、有关的政策保障信息等。同时,适时公布各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信息,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与巡察制度,促使各地政府加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督促企业加大环境责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7. 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能耗、高水耗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8.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化工区集中地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

9. 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和市场运行法则,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促进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搭建生态产业园区、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城市等方式,引导企业本身进行清洁生产,不同企业间构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促进环境建设产业与资源再生产业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层面上向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推进。

10. 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要在循环经济立法、政策制定、技术开发、信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核算制度的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确定、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措施。尤其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与实施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真正快速稳步发展。

(二)政府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行为作用

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出发,在可操作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园和生态城市(生态社会)三个层次,探索中国政府循环经济政策。

1. 生态企业――政府的利益驱动与技术支持。生态企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用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态企业内部循环层次,鉴于现阶段企业面临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与技术压力,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激励性的:

(1)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用税收优惠、经济补贴、优先采购等政策,以经济利益驱动生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2)支持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加速循环经济技术成熟进程。

2. 生态产业园区――政府运筹与组织。生态产业园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生态链网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群体。在生态产业园区层次,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态企业独自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将某一企业的废弃物变为另一企业的新价值资源。但是,生态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因彼此之间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政府促进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2)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制度。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3)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

3. 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政府规划与市场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是指在城市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有规划有系统地组织生产和消费及废物资源化活动,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在宏观层次上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创建生态城市(生态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1)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链接,不但使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使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并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2)在消费领域,通过实施绿色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实现最优消费和资源最小量消耗;(3)在社会领域,通过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连接,使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中,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政府应在已取得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特别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培育循环经济核心产业,构筑生态城市的循环产业链,扩大循环经济的辐射范围,依法加快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35-39.

[2][12]张思锋,周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47-52.

[3]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策[J].日本学刊,2002,(6):110-114.

[4]白露.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34-35.

[5]刘兴利.从绿色GDP试点说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5-04-05.

[6]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经济问题,2005(2):28-30.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2005-09-08.

[8]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63-65.

[9]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10]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76-80.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i Yunyan

(Circular Economy Academ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China)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4

【关键词】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环境保护

一、我国快递行业包装利用现状

在我国,每天的快递业务量惊人,同时每天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数量也十分庞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快递包装,但是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小小的商品却被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过度包装现象十分严重。而且,顾客收到包裹以后大都随手丢弃,很少有重复利用的习惯,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那些包裹在商品外面的层层的胶带,还有那些塑料填充物,都是极难降解的材料,对环境污染很严重。

二、我国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网购现象已为常态,特别是像在“双十一”这种购物狂欢节之后,消费者迎来收货高峰,同时带来的就是满地狼藉,随意丢弃的包装废弃物,看了让人闹心。为了避免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提升购物体验,现在电商网购的包装越来越精美。消费者收到快递之后,都要经过层层拆解,才能拿到商品,许多消费者都认为,快递包装材料消耗巨量资源,且不少为一次性塑料制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结于电商,由于现在存在暴力物流的情况,快递在运送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为了让顾客满意,电商们也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层又一层的包装。但是快递包装一次性使用确实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胶带、填充物等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不能自然降解,焚烧还会产生刺鼻气味,损害健康,污染环境。

(二)回收利用渠道少,循环利用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作为买家对于废弃的快递包装箱很少进行二次利用,往往都是随手丢弃,但是其实有百分之五十的消费者表示只要包装内商品没有损坏,不会在意包装新旧;百分之三十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使用新包装;而有百分之二十的消费者却很在意快递包装,不愿意使用二次包装。其实有少数快递企业之前已经尝试过对包装进行回收利用,但是回收成本太高很难推广,而且有些运单的信息可能会留在包装箱上,考虑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让快递公司进行完整的回收。回收后的废纸箱的存储问题也成为快递公司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各快递公司的纸箱都印有自家标识,包装纸箱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循环利用的纸箱在运输途中容易破损,还要保证此前被使用后的纸箱干净卫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包装循环利用很难施行。

(三)政府、企业和个人没有明确各自的责任

目前,对于快递物流引发的巨量包装垃圾问题,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责任都没有明确。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快递行业包装。国家应以立法形式,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对从事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倾斜。从快递企业角度出发,使用更为简约、绿色环保的包装,可以减少一些难以回收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快递企业应当也必须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看,我国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每个公民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包装物,循环使用包装箱。

三、国外快递行业包装利用的主要实践与启示

调查显示,国外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重视包装问题,比如在美国加州大学就有学生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快递包装盒,较传统的包装盒减少了25%瓦楞纸的用量,使用也更加方便,2至3秒内就能折叠打包;德国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性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法国在1994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运输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义务将废弃的包装物主动交给生产商或者零售商回收处理;荷兰在《包装条约》中,特别要求企业支付一部分费用来支持国家实行环保计划。国外的这些规定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借鉴,从中吸取到有用的经验。

四、结语

总之,现在快递行业包装浪费情况确实很严重,一些快递企业建立的包装循环利用体系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消费者在包装循环利用方面也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建立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和合理处置体系;快递企业也应加大技术投入,研制新型环保型包装材料,有效改善快递分拣、运输、派送环节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减少包装损耗,提高包装循环使用的效率。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的快递行业学习,他们对快递包装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循环利用率很高。现如今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应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关于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体系分析”(项目编号:15C28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依依(1996.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秀艳,宋亚迪.快递包装如何避免污染[N].人民日报,2014-01-25.

[2]吴玉萍. 基于 ERP 的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1.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5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社会;构建;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15-03

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所有的物质、能源、信息要在循环网络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以经济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优的范围内。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本质可以归纳为通过生态综合规划、改变和完善人类的活动模式,使相关个人、组织(家庭、企业、产业……)、区域间乃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能够共享资源、能源、信息和互换副产品的共生协作群落及单元,使进行某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最优化(投入最小、产出最优、废弃最少、对自然的影响最小),产生的剩余物质和剩余能源能够成为进行另一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能源,达到人类活动之间资源、能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各个层面的资源和能源在循环网络中得到永续利用和梯次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协调型活动模式。

1.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思路

在区域内构建循环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结合当地实际,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1.1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各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布局产业带、园区、产业基地的具体方位,从大空间上构筑相互循环、上下链接的布局体系[1]。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以土地调控为主要手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上下游产品的企业依次落地,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对入园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

1.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其纳入循环经济轨道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传统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产品的对接,内部结构合理、资源有效互补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企业,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环保技术,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

1.3 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引导企业利用废弃物再生技术以及检测分析技术,重点对废旧塑编产品、废旧钢材、废旧轮胎、生活垃圾、冶炼废渣等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研制开发城市垃圾(弃土)无害化、资源化、消纳化处理技术及成套装备,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弃土)生产环保型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砌块。综合利用冶炼废渣,回收氧化锌、电解铟、电解镉、海绵铜、铅银砂等。

1.4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利用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新能源工程。以沼气发酵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行“生态型”、“能源环保型”和“环保型”等工程模式,处理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农村重点推广“猪―沼―作物”和“猪―沼―果(茶)”生态模式。利用生物发酵畜禽粪便技术,生产商品有机肥。加快机械化进程,推行秸秆直接还田。实施秸秆资源利用(如作为蘑菇培养基、沼化后的沼渣),实现秸秆间接还田[2]。

1.5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风力发电。发展环保热电联产。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6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已利用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是加强土地、水、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电力、化工、不锈钢等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管理,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建立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开展城市土地整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加大城市内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建立用地退出机制,腾出土地利用空间。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积极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引导和促进工业建设项目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

2.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模式

2.1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为重点,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突破绿色壁垒,提升区域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培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体系,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冶金、建材、能源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非竞争性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系统的生态功能。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提升工业的科技原创能力;大力扶持应用技术扩散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开展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的综合效应,联动腹地,辐射周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2.2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循环农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循环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围绕投入品的生态化、无害化目标,加速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循环农业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循环。循环农业既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循环农业的重点应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农业生产与加工中的废弃物是目前农业生产加工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废弃物利用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有很多废弃物未能利用或有效利用,远未达到循环农业建设的要求。

2.3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信息平台,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技术体系,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产业。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电子银行这一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清洁生产体系和绿色认证体系。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在生产、流通企业选用各类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环保型替代产品,积极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或纸袋,生产销售绿色食品,建立绿色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行包装绿色化。

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产业。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3]。

2.4 构建“静脉”①产业体系②

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都着眼于动脉产业,而忽视静脉产业的作用。在循环经济的运行中,静脉产业是与动脉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部门。经济结构中如果缺少了静脉产业,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循环”,这也正是传统的直线型经济模式的弊端所在。因此,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正是对市场结构中缺失的静脉产业部门的完善过程。

区域静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下四项前提之上,即:存在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具有有用的属性;有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技术;存在着对再生品的需求[4]。在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与利用原生资源的成本相比,如果利用从废弃物再生的资源的成本低,而且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价格差,循环再利用就能充分发展,即静脉产业的运营就能得以实现。

静脉产业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决定了静脉产业可能存在四类不同的参与者③。静脉产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四个阶段。废弃物的收集运输与废弃物的排放过程对应,是静脉产业活动的开始[5]。再生处理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物理性、化学性的处理,从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的闭环循环的过程。最终处置不只是一般的“废弃”,而是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基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目的,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中最终没有可能再利用的部分[6]。这一阶段也可以视为静脉产业的一个生产性过程,即提供了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服务。再生资源销售是指再生资源在资源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输入到动脉体系中,再次成为生产的原材料或消费的商品的过程。再生资源作为静脉产业的“产品”,只有通过营销手段获得“利润”,静脉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得到认可。从经济物质流的观点来看,废弃物的排放者和一般生产者内部对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部门也属于静脉系统的范畴,但由于其仅是动脉系统的延伸,没有围绕废弃物的处置和再生资源的销售产生市场关系,因此只能通称为动脉产业中的静脉部门,而不属于静脉产业的范畴。静脉市场④主要包括: (1)废弃物市场;(2)再生资源市场。

2.5 区域循环产业体系的整合

在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型产业发展模式,要建立促进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的法规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在区域及社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制定适宜本地发展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法规,通过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以必要规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建设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型产业实践模式[7]。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实践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基金项目: 2007年度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注 释:

①日本学者后藤典弘指出:“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并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向广大的消费者。将这样以生产为中心的流动,比喻成人体的‘动脉流’。大部分的物质通过社会消费,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以原来的形态,或者改变的形态、状态,再次还原于自然界。这就是废弃物的物流。我们知道,废弃物处理由收运一中间处理一最终处置三个阶段组成。从物流的观点来看,在这三个阶段中的废弃物的物流,刚好是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即以消费为中心的情况是完全对称的。也就是说,在废弃物的物流过程中,收集、搬运与流通等第三产业逆对称,以分解为中心的中间处理与制造等第二产业逆对称,掩埋等最终处理与以从自然界中开采资源为中心的第一产业逆对称。消费后的废弃物的这种物流过程,比照在生产性的过程,被称为‘静脉流’。……对比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就可以理解‘环流(循环流动)’。”

② 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南方经济[J].2005,(12):95-97.

③ 日本学者吉野敏行认为:静脉产业的核心业务应该主要由“收运者”、“中间处理者”、“再生资源经营者”、“最终处理者”承担,四者之间形成与动脉系统中供应链关系一样的网链结构,共同完成静脉产业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他们是静脉产业的主体。

④ 静脉产业围绕着如何处理废弃物这个问题开展产业活动,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相关的“产品”,一是关于废弃物最终处置的各项服务,二是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再生资源。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静脉产业为中心的“废弃物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在废弃物市场,排放者排放废弃物时向收运者支付排放费;收运者获得废弃物后,向最终处置者转移废弃物时也需要支付排放费,即废弃物的价格表现为“处理费用”,前一阶段的价格包含后一阶段的价格,静脉产业各主体之间表现的是排放者支付的排放费的分配关系。在再生资源市场,废弃物的有价属性在排放时即被市场所承认,与一般的商品一样,收运者向排放者支付收取费用(排放者的销售价格),转让时收取销售价格;再生资源经营者向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销售时同样要收取销售价格。即静脉产业主体之间表现的是再生资源的销售收入的分配关系。

参考文献:

[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11-21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8]马江.循环经济与西部地区发展[A].“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5:79-80.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 B

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2015年1月6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2014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达到了140亿件,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随着快递行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问题,在国家邮政局公布2016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6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2.5亿件,同比增长56.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14.6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同城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44亿元,同比增长43.3%;异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25.8亿元,同比增长41.1%;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意味着过亿的快递包装纸盒被使用,更不用说数量庞大的塑料袋、泡沫板和各种无法回收的防震缓冲填充物。快递包装回收难题,不仅增加了社会物流成本,还使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渐显现。因此,有效、系统解决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成为快递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快递包装废弃物现状

快递包装本质上是一种物流包装,指的是快递物品在递送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包装物、辅助物等。“十三五”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将进一步凸显,在对快递包装方面,提高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减少包装资源的浪费和提升包装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是打造快递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缺乏相关专项的快递资源管理的基本法规,缺乏执法管理的依据,造成我国的快递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相对落后,加大资源损耗和环境治理难度。我国的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快递包装物多为一次性使用品,快递包装行业普遍存在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在我国每年消耗的3亿立方米木材中,近1/10用于各种产品包装。纸质包装消耗约2000万吨。主要原料木浆占40%左右,木材超过2000万立方米,在城市垃圾中有1/3都是包装垃圾。同时,快递包装所使用的防水塑胶袋、胶带、泡沫板、填充气泡袋等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使用这种成分的包装物大多为不可降解物或降解周期较长,也着实给整个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技术的投入较低,快递业还未达到绿色包装标准化的要求,使快递公司仍有因包装不当或过度包装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处理快递包装物的浪费问题对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快递包装废弃物再利用问题分析

(一)快递包装回收率较低

我国尚未对快递包装进行专项资源回收分类,未形成规模化,回收率低。在德国、美国、日本这类较为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链条,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都有较为系统的程序。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实际回收率不到10%,我国包装物的总体回收率不到20%,未达到应有的规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纸板类包装物回收平均利用率达45%左右(其中德国瓦楞废纸的回收率已到90%以上),塑料类包装物平均回收率则在25%左右,每年美国回收包装废弃物的收益达到40亿美元。这造成资源浪费,减少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者,我国的快递包装回收渠道狭窄,网点无序,经营秩序混乱,导致回收率低;快递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没有具体列入我国发展计划中,对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站点的设置远远比不上垃圾回收站点的网点布局,造成大量资源流失;回收重复利用的纸箱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各快递公司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不进行回收。

(二)快递包装循环利用技术落后

我国快递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但许多企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国内快递企业使用的包装物主要集中在气柱袋、包装箱、编织袋、塑料袋等,这些快递包装多为塑料包装材料,具有热塑性,主要材质为PE(聚乙烯)、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这些材质优良好的拉伸性能、耐腐蚀性、防水防潮、价格便宜等特点。但是降解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以国内现有的技术难以对它进行处理。我国的快递的处理方式偏高消耗、高粗放。对于快递处理,现有的分选方法包括手工分选法、机械分选法、分散分选法、集中分选法;分离技术包括密度分离技术、漂浮分离技术、静电分离技术等;接着干燥,破碎,压实。但这些处理技术处理过程繁杂、处理成本高、技术不成熟,而且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本较高等原因,对于无法再利用的快递包装最快捷的处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烧。由于快递的包装材质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会造成土壤污染。焚烧产生大量刺鼻的有害气体和浓重生物烟雾,危害人类健康,造成环境污染。这制约着快递包装业的发展,对快递包装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大力治理迫在眉睫。

(三)各方回收意识低

快递企业、供应商、快递员和消费者缺乏回收意识,态度不积极。同时,我国倡导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远未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当前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绿色物流的教育,各快递企业、生产商以及消费者没有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快递包装回收对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人们认知不足,而且处理快递包装存在费用成本高、社会成本高的问题,电商企业和快递行业都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在这个项目。我国曾鼓励电商企业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但效果不佳,回收难度较大,导致最后回收再利用的快递包装不到一层,不仅是人们是意识层次达不到,更是因为快递包装规格达不到二次使用的标准且回收成本高。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矛盾时,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会选择前者,因为建立回收体系的成本过高,收益短期未能实现,回收物流涉及面广,领域多,人力与资金难以保证。这导致人们对物流回收的不重视,从而认知不足。

(四)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制度不健全

我国对于快递回收物流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不管是回收物流的市场制度还是行政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我国在此方面的规范还很欠缺,由于回收物流涉及多个领域,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明确划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因此造成制度的不规范不健全。而在西方国家,1994年出台《奥地利包装法》实施细则、《包装废弃物运输法》(法国)、1995年《循环经济法和垃圾法》(德国)、1996年《包装废弃物条例》(英国)等都对包装物的循环再利用体系方面进行了法律规范。我国相应约束体系只在一些规范快递行业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的完善机制,缺乏对消费者、快递企业和供应商参与回收的激励机制,同时缺少对资源回收再利用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三、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一)对快递包装进行分类回收

我国应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对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回收处理,这有利于提高快递包装的整体回收率、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在加快整合分散的回收点上,应定点建立快递包装废弃物路边回收站,健全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最终实现系统回收。同时国家应积极促进物流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鼓励生产商、公益协会等建立包装回收组织,进行专职收集和快递分类包装废弃物。我国应将快递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具体列入我国发展计划中,把资源回收再利用站点的设置向垃圾回收站点的网点布局看齐,这是提高快递包装回收率的关键。

(二)转变快递包装处理技术及规范快递包装

快递企业和快递包装生产商应改变其较为粗放的包装方式,改进快递包装货物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应当避免多种材料杂糅的快递包装现象。我国可以加快对包装处理技术的研发或改造,将食品包装袋和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带引入快递包装行业,革新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也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例如德国瑞斯漫公司运用废弃物利用技术进行废物再利用;日本在对德国的基础上推出PET技术再生,提高我国快递包装处理率。同时国家应以立法形式,对快递包装材料规格、尺寸标准和信息标准进行规范。对快递包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符合国家及行业明确的快递封装用品、安全封装、快递包装技术及标准规范等标准。规范快递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履行行业应尽的责任。

(三)提高多方快递包装回收意识

提高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和认知度是实现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关键。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积极的进行快递回收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完善自身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使用。在2014年,国家邮政局通过《快递业温室气体排放测量办法》,引导国内快递企业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回收意识上,政府应进行引导,企业做出表率。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对从事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倾斜,例如美国为了提高回收积极性,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由政府指导,行业引导,各个物流公司及包装企业协商成立包装理事会,促进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从而形成产业化运作,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在快递包装的循环流通方面的舆论引导和强制执行也是至关重要的,“十三五”规划工作期间,可加大对回收物流的宣传,普及公民对于回收物流的认识,倡导群众监督,减少浪费,提高回收利用率。把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中,提高快递包装回收意识。

(四)建立健全快递包装循环管理制度

我国应对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回收物流市场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使快递包装废物循环再利用体系建立并有效运行。我国可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逆向物流运营、回收处理技术、责任分担制以及延伸生产者责任制等机制,将相应机制运用到循环体系中,实现全程链条式管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是不可缺的,政府要以引导为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将快递包装资源回收纳入公益事业领域,引导企业进行转换责任,自我监督。政府可从资金支持、政策出台、优惠措施,规范办法和约束监管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与相关的价格机制、供给需求、税收优惠、奖惩制度等方面结合。

[参 考 文 献]

[1]查燕,王全权.基于网购产品生态包装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160-161

[2]王w.关注环保难题加快对快递包装分类回收[J].中国包装,2014(3):55-57

[3]吕超,段瑛瑶,杰,等.快递包装标准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5(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