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

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证券;投资;汽车;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汽车行业的证券投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6日

一、宏观经济分析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2010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扩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大好,对于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作为汽车行业,在宏观经济的推动下,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下降说明经济萧条,民众购买力下降。大幅上涨预示通货膨胀,国家就会紧缩银根。大量信贷就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以刺激经济复苏。市场上钱少自然会流向生活必需品,股市低迷;流通充裕就会流向经济领域以求增值,股市首当其冲。所以,CPI适度上涨有益于股市、经济发展。

我国的CPI指数是在一个稳定的适度的上涨过程中,可以预见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出现变化,到2013年,购房、买车、医疗成了三大主要支出。由此,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助力。

(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国家统计局的城镇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在食品以外的物品上的消费能力逐年增长,城镇居民是汽车行业的消费主力,他们掌握的“闲钱”的增多会增加购买汽车的可能性,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有着一定助力。

二、行业分析

(一)汽车行业周期性分析

1、定性分析。当前,我国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汽车行业规模较大。但是,厂商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2、定量分析。(图1、图2、图3)

图片解析:汽车总体销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同比增长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片解析: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投资增速逐渐回归理性,汽车行业投资仍然增长。2013年1~3月,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1,361.04亿元,同比增长15.3%。

图片解析:从图3可以看出,汽车销售收入增长迅猛,而利润涨势却相对平稳,收入很高,利润很低,产业增速较快,产出效果不佳。

小结:汽车产品属于耐用品,汽车行业属于制造业行业,是具有收入弹性的产业,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该行业的发展状态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

从上面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虽然发展迅速,投资规模、销量都有显著提高,但是汽车企业的利润却很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产业的投资规模、产出增长率都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利润的获得相对不多。因此,把我国汽车行业归属于处于成长期。一个成长期的行业在未来会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

(二)行业政策分析

1、国家政策。能从这些年政策的颁布看出国家逐渐放宽对低油耗汽车的限制,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提倡。油价的上涨,石油能源的枯竭,PM2.5指标的超标,国家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控制上正在逐步施压。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从政策解析上能看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也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国对小排量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实施补贴政策,预计2013年节能车补贴政策将继续调整,新补贴的门槛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升级。

2、地方政策。1994年上海开始控制车牌,2011年北京车牌开始摇号,2012年广州开始限购。面对中国市场汽车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汽车限购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北、上、广、贵阳等城市的带动下,2012年9月份,深圳传出将要限购的传言。随即,深圳市交警局声称,至少年内(即2012年)不会研究限牌限购或单双号。2012年深圳机动车保有量或超过200万辆,其日均上牌量在900辆,已经超过道路承载量。针对汽车拥有量的上升,以后各大城市对汽车的限购政策,限行政策也会相继推出,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行业前景分析

1、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呈现一个平稳的上升态势,也就是国家有钱,人民富裕。这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家经济的强势,会带动这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改变了消费格局,增加了汽车这一耐用品的消费比例,未来的汽车市场颇具潜力。

2、从行业周期来看。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这一时期会有大量厂商介入,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加,产品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处于成长期的汽车行业利润快速成长,其证券价格也呈现快速上扬趋势。

3、从行业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汽车行业有着明显的扶持倾向。这一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必然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助力这一行业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能源危机、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国家在助推这一行业的同时,政策上会慢慢暂缓耗油型汽车的支持力度,转而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

三、结论

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字:环境保护;三同时;煤制天然气;前景;工艺;设施

中图分类号:TF53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议题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来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侵吞陆地和全国各地雾霾情况严重影响日常出行之后。众所周知,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外,工厂污染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倘若缺失了工厂这一重要角色,未来的生活将与原始社会无异。于是为寻求二者的平衡,科学家们在不断地研究新能源,工厂也加入了环保大军。于是中国随之建立了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即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要求各工厂在建设项目的同时,防治污染的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二者建设需同时施工、两者要同时进行投产,也就是要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并且防止污染的措施的地位要优于主体工程,必须在防止污染的措施获得审批后,主体工程才可获得建设的权利。煤制天然气项目作为工厂化工的一部分,理应遵守这一制度。

一、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总工艺路线

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图

煤制天然气流程:将开采出的原料煤连同空气过滤后的氧气加入到煤气化炉中,接着从气化炉中出来的合成气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采用直接法,即将合成气脱硫化处理后再甲烷化,最后进行脱碳处理,得到天然气;第二种称为间接法,是将合成气直接净化后,通过调整H2和CO的比例等一系列的处理使之甲烷化,最后同第一种后续步骤制得天然气。

煤制天然气项目属于现代的煤化工行业,是把开采出来的煤,经过气化工艺等一系列的工艺后合成天然气的项目,此项目的开展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在众多的工艺中,煤气化工艺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煤气化技术分三种,分别是Shell气化技术、GSP气化技术和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相比于其他两种技术来说,所需的气化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对相应设备的要求相对偏低,因而可以减少设备的投资成本,但是Lurgi技术需要补充的能量则相对较高。此外由于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产生的副产品是焦油、粗轻油等副产品价值较高的物质,而前两种的副产品以硫磺为主,故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产生的废水量相对较多且废水中有大量的重污染物质,不能仅靠生化处理达标,所以在环保方面其明显差于Shell气化技术与GSP气化技术。接着是三者的工程造价比较如下图,

不同气化技术煤制天然气工程造价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Shell气化技术所用投资金额最高,其次是GSP气化技术,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所需的工程造价最高。故三种气化技术各有优缺点,在选择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取最有利的方案。

二、基于环保在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时所做的几项准备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基于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在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时同时建设好基础环保安全措施。

(一)雨水系统及事故水系统。雨水系统是用来收集没有被污染的雨水的,而事故水系统则以收集初期被污染的雨水、消防排水和地面冲刷水为主。为实现清理污水分流的目的,往往生产设备的周围都设有排水的通道,并在排水口处利用电动阀门实现不同种类水的排放。特别针对事故时所排水,工厂常设有三级防控设施:一级防控设施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如罐装区设立防火堤等设施;二级防控设施是在厂区设立废水收集池;三级防控设施是设置蒸发塘,也称缓存池,一般由挡水堤分为两部分,以便事故发生时或检修时灵活调配。

(二)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煤制天然气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的煤化工产业,其发展除了会污染宝贵的水资源外,处理不当也对空气、土壤等自然资源造成危害,危及生态,因此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不可或缺。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首先需要设立应急管理指挥组织,组织内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且联系紧密,遇突发状况时,能第一时间作出决策。其次是信息的及时掌控与报告。安装监控预警系统,以便于第一时间获知情况,同时此系统兼具信息储存功能;紧急状况发生后,应急小组立刻将情况反映给上级有关部门,上级直接给出应急措施并予以实施,然后对环境经一系列检测后将结果交予环境监测部门以寻求解决方案;最后根据其解决方案对环境进行应急救援,确认危机解除,受污染环境基本恢复后,应急指挥中心终止命令,环保局率有关专家组实地考察,并进行事后安全评估工作,总结教训,用于完善应急措施。

三、煤制天然气应用前景

目前来看,我国天然气大部分用在工业、燃气与发电方面。未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将继续呈增长势头,特别是我国正实行农村城镇化这一建设,城镇化使小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的增加和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煤的使用和汽车燃料对大气的污染问题。面对环境的不断恶化,使用清洁能源的呼声水涨船高。而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则成为需求量最高的产品,因此煤制天然气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然我国目前天然气市场资源紧缺,国外市场价格又昂贵,故要解决这一供应难题,必须要重视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发展既可以供应国内市场,又可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并且对于增强我国的自主独立性、实现国家稳定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结语

煤制天然气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其对环境保护的多方面设想以及对化石资源的替代满足了众多的要求。煤制天然气,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来说,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天然气作为汽油等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受大众青睐,故天然气的市场销路畅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化石能源的逐渐减少,天然气未来必将成为合适的替代能源以供日常生活所需。因此作为一人口大国,中国更应该发展污染小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并做好相应的环境管理工作,为环境保护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钱卫, 黄于益 .煤制天然气 ( S N G ) 技术现状 [J1] .转化利用2011,17(1) : 2 6 - 3 2

[2] 蔺华林,李克健,赵利军, 煤制合成天然气现状及其发展[J1]化工时刊.2010 ,35(9):2 5 ― 3 5 .

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车用天然气市场;培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76-02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是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可有效改善能源结构,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其作为成品油的替代品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发达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中国只占到20%,70%左右为煤炭。因此,国家规划到2020年把天然气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至8%。近年来,天然气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交通运输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增加,给我国车用天然气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1天然气替代成品油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资源探明量和进口量逐年增大,车用天然气面临巨大的发展。据统计,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推广使用了车用天然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国天然气汽车和加气站技术和装备已相当成熟,天然气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已超过60家,整车产量超过8万台。

11天然气具有资源优势

我国有较丰富的天然气储备资源,从现在的油气资源可采储量来看,天然气储量大于石油储量,到2010年年底,我国累计探明地质储量93万亿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39万亿方。近年来,国内天然气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供气设施逐渐完善,天然气进口量也大幅增加,多气源供应格局基本形成,预计未来几年天然气供应量年均将以超过200亿方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将达2400亿~2650亿方。

12天然气有价格优势

近十年,我国成品油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然而,目前国内天然气平均终端价在4元/方左右,与汽柴油均价75元/升左右相比具有较大的差价。以日行400 km的出租车为例,据测算,使用天然气比使用汽油节约燃料费用40%,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13天然气有环保优势

车用天然气有环保优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与汽油车相比,同热值的天然气较汽油可减排一氧化碳87%,减排碳氢化合物24%,减排氮氧化物79%,整车尾气排放达到国Ⅳ标准,天然气汽车不会产生硫、铅、苯等有毒物质。

从宏观分析,短期内车用天然气对整个成品油市场影响非常有限。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替代趋势主要是城市出租行业、公交系统和低档车市场,逐步向城际大巴和重卡,以及内河航运方面。从长期发展分析,天然气替代成品油趋势已不可逆转。

2制约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有天然气汽车40多万辆,加气站1000多座。天然气汽车和加气站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安等气源地附近。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和“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陆续投产,各省、市地方政府借此契机大力推进当地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但不少地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

21观念和认识有偏差

有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了解不够,缺乏深入调研,以车用天然气不安全、气源无保障、市场未成熟等作为借口,限制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限制加气站网络的建设。导致本地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滞后。

22天然气资源供应不足

目前我国使用的天然气以川气和西气为主,进口液化天然气为辅,由于国家天然气主干线沿线省份对天然气需求巨大,川气和西气的供应量总体偏紧,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在优先保证居民及工业用气的情况下,限制车用天然气的供应。这种做法不利于车用天然气市场培育和发展,是制约车用天然气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不力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四川、重庆等车用天然气发展较为成熟的省、市除了自身具有丰富的资源之外,离不开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如《四川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坚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鼓励能源消费终端利用天然气。此外,2012年四川省发改委又颁布了《四川省“十二五”清洁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制订了相应的车辆购置补贴和加气站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措施。

24加气站网络布局滞后

完善的加气站网络是车辆加气的有效保障。国内天然气汽车迅猛发展,但与之配套的加气站规划及建设匹配欠佳,严重影响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由于加气站网络规划布局严重滞后,有的地方出现车辆加气等候时间过长,甚至无气可加的现象。

25加气站及天然气车辆管理的安全问题

由于压缩天然气的特性,加气站和天然气车辆都安装有高压容器,所储存的介质为易燃易爆的高压可燃气体,极易产生安全事故。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相关企业及使用单位均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

3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建议

我国车用天然气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和开拓需要政府积极培育市场,引导市场有效有序的发展,笔者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地方政府要积极转变思想,努力构建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车用天然气的利用。充分认识车用天然气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和环保优势,积极培育车用天然气市场,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32大力开拓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资源是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基础。首先要落实天然气的现有资源总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如国内的天然气资源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就要充分利用国外的天然气资源,实行多元化供应。要加快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勘探。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成分的80%~99% 为甲烷气体,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如果说煤炭是高碳资源、石油是中碳资源,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就是最现实的低碳资源,已成为当今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33完善天然气管网体系

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与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规划和建设覆盖全国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系统。省、市地方政府应依托国家级天然气主干线同步构建地方天然气管网,加大城市输气管网的建设力度,以现有管线布局为基础,逐步推进区域管道联网,完善城市输气管网,建立和开拓区域车用天然气市场。

34积极引导消费观念

国内天然气价格与汽油价格存在较大差价,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具有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中国天然气商品量不断增加,国内油气价差将长期维持。发展低污染的天然气汽车,是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和人们生活条件的需要,是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天然气汽车的经济性、环保性的宣传,积极引导市场的消费观念。

35制订并出台相应支持政策

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尽快出台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制订并出台车用天然气产业政策、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行业标准,促进汽车生产厂家积极开发天然气汽车。制定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律法规,做到不达标车辆坚决不准上路。对天然气汽车改装厂的资格严格审查和认证,将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作为天然气汽车发展的重点。加大对生产、购买、改装和使用天然气汽车的政策优惠力度,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对天然气价格,加气站建设,燃气汽车生产、改装、零部件生产、购买、使用和维修,加气站建设等环节制定价格、税收、投资、补贴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对“油改气”的汽车购买保险不设门槛,车辆年检时给予方便准予通过,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为现有车辆开展“油改气”工作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要进一步制定特别措施,以降低天然气汽车改装成本和天然气汽车购置成本。如,采取改装费用补贴、对用户购买天然气汽车减免车辆购置税等,以推动天然气汽车的发展。

36合理规划布局、多元化灵活建站

发展车用天然气市场应加快规划配套的加气站建设,改善天然气汽车的供气能力,为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充足的气源保证。地方政府应利用现有天然气管网及加油站网络布局,“科学规划、油气并举、紧跟市场、灵活建站”规划加气站网络,保证合理的间距和服务半径,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利用现有加油站闲置土地,采取油气混合或在加油站布局较密集的地方,将符合要求的加油站改造为加气站。建站形式主要采用常规子站、撬装液压平推式子站为主,常规站为辅。规划前期以CNG站为主,规划中后期可考虑建设LNG、L-CNG合建站。

37明确主体,放松管制,建设成熟市场

我国车用天然气市场处于刚起步阶段,政府应积极发挥市场监督和调控作用,规范竞争,有序发展加气站网络。加气站属危险场所,地方政府应制定较高的准入门槛,避免一些无从业资质的企业通过暗箱操作,进入车用天然气领域,既扰乱了行业正常竞争秩序又给天然气供应带来安全隐患。市场发展初期应以中石化、中石油等国内大型能源企业为主,地方燃气及能源企业为辅。因为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充足的天然气资源和丰富的加气站建设管理经验,有助于车用天然气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同时,政府还应放松行政管制,放开市场,引入竞争,出台相关管理规定,简化加气站建设审批流程,逐步放松天然气价格管制,让天然气价格能够反映天然气供需情况,加强行业及市场的监管,建设成熟稳定的天然气市场。

38加强车用天然气的安全监管

为保证车用天然气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加气站及加气车辆等的安全监管,明确车用天然气市场各主体的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车用天然气企业生产流程,出台车辆“油改气”相关管理办法,尽量杜绝私自改装加气车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希我国天然气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J].生态经济,2011(2):123-126(140).

[2]周怡沛,周治斌中国CNG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国际石油经济,2009(10):45-48

[3]林中萍天然气的发展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3(12):30-35

[4]李宏勋国外培育天然气市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然气工业,2001,21(4):103-106

[5]周淑慧,陈进殿,吕爱民中国沿海地区天然气汽车发展模式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2010(4):14-19

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文4

[关键字]福建太阳辐射太阳能热利用

全球范围内的非再生能源大量消耗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量巨大的自然能源,成为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 年~2010 年) 》中明确指出,要把推广应用节能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系统作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并被列为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 年长远规划优先发展项目主要内容之一。福建地区地处中低纬度,四季阳光充足,太阳能资源较丰富,但太阳能的利用程度较低。本文分析了福建地区太阳辐射分布特征和太阳资源的利用现况,并对促进福建地区太阳能光热开发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1资料来源

资料选用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根据全国270个地面气象站1971年~2003年的实测气象数据整理出的典型气象年数据[1] [2]。

2福建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及其特征

据相关气象资料统计,福建地区年日照时数1300~2500小时,年辐射总量为4200~5000 MJ/m2。随着近年来气候及环境的变化,福建地区太阳能资源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下具体针对福建地区太阳辐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2.1 太阳辐射分布特点

2.1.1福建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表1分析表明,福建地区各地太阳总辐射年平均值最高值在崇武,为5089MJ/m2;最低值出现在永安,为4223.4 MJ/m2。从图1可知,太阳总辐射递减速率明显体现出由沿海城市向内陆西北地区减少(图1a)。从太阳辐射的成分看,福建地区的直接辐射年总量为1817.16 MJ/m2~2707.45 MJ/m2,占太阳总辐射量的28.24%~53.1%,其中最低值在永安,最高值在崇武。太阳直射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分布形势为由东至西、由南至北减弱(图1b),与降水量分布相反,与日照分布相一致。太阳散射等值线的走向接近东西向(图1c),表现其空间分布以经向差异为主。在东西方向上分布形势呈两高一低型。 除沿海半岛、岛屿小面积高值区外,年平均散射辐射有随高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3],闽中大山带南段和沿海东山岛、厦门等地,散射辐射年平均辐照度超过2500 MJ/m2。由于目前的太阳能利用装置主要利用的是直接辐射,而福建除少数内陆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直接辐射比例大于40%,因此福建地区的太阳辐射分布特征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十分有利。

表1福建地区各地月太阳总辐射量(MJ/m2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总量

厦门 总辐射 285.7 221.4 299.3 343.3 440.5 437 529 499.5 468.8 415.9 349.7 324.6 4614.7

直射 108.3 67.0 97.0 92.2 188.2 183.4 288.2 173.5 170.5 169.5 171.8 170.4 1879.9

散射 177.4 154.5 202.3 251.1 252.3 253.6 240.8 326.0 298.3 246.4 177.8 154.2 2734.8

永安 总辐射 235.4 257 324.2 354.8 416 419.8 501 444.4 385.8 349.4 277.2 258.4 4223.4

直射 53.5 50.4 61.5 63.2 113.1 115.6 221.8 129.8 112.9 108.5 78.0 86.1 1194.3

散射 181.9 206.7 262.7 291.6 302.9 304.2 279.3 314.7 272.9 240.8 199.1 172.3 3029.1

(接上表1)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总量

上杭 总辐射 252.3 226.2 236.5 280.5 380.2 462.2 535.2 481.4 438.2 423.7 325.4 274.5 4316.3

直射 108.5 79.4 60.5 46.2 150.6 250.7 258.8 163.0 168.7 232.3 180.1 120.3 1819.0

散射 143.8 146.8 176.0 234.3 229.6 211.5 276.4 318.5 269.5 191.4 145.4 154.2 2497.2

南平 总辐射 230.5 258.3 326.8 404.1 431.7 437 540.9 506.4 401.8 371.2 271.7 213.8 4394.2

直射 60.8 52.4 83.4 94.3 124.0 126.6 270.8 176.2 122.0 133.5 78.2 59.1 1381.3

散射 169.7 205.9 243.5 309.8 307.7 310.4 270.1 330.2 279.8 237.8 193.5 154.7 3013.0

福州 总辐射 221 234.4 277.1 349.9 449.2 466.9 568.1 512.6 421.6 367 264.1 212.4 4344.3

直射 95.0 101.9 123.8 189.1 205.9 241.8 288.9 277.3 178.0 212.0 121.5 118.4 2153.7

散射 126.0 132.5 153.3 160.8 243.3 225.1 279.2 235.3 243.6 155.0 142.7 94.0 2190.7

建瓯 总辐射 237 235 372.4 387.8 512.8 492.1 628.3 572.8 547.4 424.8 311.9 226.7 4949

直射 133.3 123.8 202.8 185.3 209.2 215.7 390.1 293.9 303.5 271.0 179.9 119.2 2627.5

散射 103.7 111.2 169.6 202.5 303.6 276.5 238.3 278.9 243.9 153.8 132.0 107.5 2321.4

崇武 总辐射 296.7 256.7 308.1 348.1 477.6 509.1 631.9 606.5 481.1 455.9 327.2 390.3 5089.2

直射 164.7 95.8 90.4 77.0 298.7 326.6 399.9 349.2 224.9 252.3 148.2 275.3 2703.2

散射 131.9 160.9 217.7 271.1 178.9 182.5 232.0 257.3 256.2 203.5 178.9 115.0 2386.0

2.1.2太阳辐射的月分布特点。各地太阳总辐射的月平均辐射,均以7月为总辐射最多月,8月次之。太阳总辐射至12月至2月期间逐月降低,其中以9月至12月之间降低最明显。12月至次年2月,总辐射值变化不大。南部多以2月,北部多以12月为太阳辐射最少月。自2月至7月,总辐射值逐月增大。6月至7月间总辐射值增多最明显。直接辐射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以7月或6月最多,2月最少,并且最多月直射量是最少月的3~5倍。在12月或1月散射辐射最少,在5月~6月或8月为最多。因为12月和1月的福建地区为少雨季节,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 5~6月为降水最多月,而夏秋之交多台风和暴雨。

(a) 太阳总辐射(b)太阳直射(c)太阳散射

图1福建沿海地区太阳辐射分布图

2.1.3太阳辐射的季节分布。福建地区太阳辐射季节分布较均匀,以夏季(6―8月)的辐射量最多,约占全年的34%;再次是秋季(10―11月),约占25%,其次是春季(3―5月),约占全年的24%;冬季(12―2月)最少,约占17%。

2.2 日照分布特点

2.2.1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点。分析表2数据可以看出福建东南沿海崇武地区是年日照时数的高值区,福州、建瓯地区高达1900小时以上,厦门等地1800小时以上,永安和上杭地区达到1700小时以上,南平日照时数最少,不足1500小时,日照时数由闽南沿海地区向内陆西北地区减少。

表2福建地区各地日照时数(h)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总量

厦门 131 86 82 130 147 156 221 175 167 165 189 191 1840

永安 83 79 90 114 224 194 226 165 156 133 111 133 1708

上杭 124 72 73 80 157 190 193 187 150 201 180 138 1745

南平 81 68 92 99 176 170 209 157 109 134 104 73 1472

福州 111 88 117 136 164 191 251 244 160 206 138 127 1933

建瓯 132 106 145 130 153 161 230 205 220 225 148 113 1968

崇武 169 83 87 116 185 210 301 283 200 221 179 257 2291

2.2.2日照时数月分布特点。由图2可以看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与气温大体相当。日照时数2月最小,从2月起逐渐增加,7月为峰值,后又急降至最低点。绝大部分地区从4月起,月日照时数可达100小时以上,厦门、福州和建瓯地区可达130小时以上,唯上杭地区不足100小时。

图2福建地区月平均日照分布情况

2.2.3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从图2数据得出福建地区日照季节分布是夏多冬少,春季略多于秋季,但总体比较均匀。各地冬季(12~2月)日照为349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19%左右;春季(3~5月)日照为389 小时,约占日照总数的21%左右。各地夏季日照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3%左右;秋季日照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7%左右。

2.3 气温变化与太阳能利用的关系[4-6]

环境温度是影响太阳能利用的因子之一,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不利于太阳能的利用[4]。福建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21.6 ℃,且80%的年份介于18~23℃,最冷月(1 月) 平均气温为7℃~13℃;最热月(7月) 平均气温28~30℃;秋春季月平均气温17~18℃。其供暖季节的气候环境温度较高水平,热状况较为优越,太阳能利用效率也较高。

总的来说,在福建地区利用太阳能资源最有利的地区是闽南及沿海岛屿地区,因地理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高、总雨量较少、阴天日数少和日照时数多等原因,而成为全省太阳年总辐射的高值区;最有利的季节是春、夏两季,但在秋季和冬季太阳的日照时数相对较多,因此充分利用全年的太阳能资源具有较大的潜力。

3太阳能光热利用分析[7-11]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指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加以利用。其中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是最成熟、光热转换效率最高(全玻璃真空管的光热转换效率已高达90%以上)、应用最广泛、产业化发展最迅速的方式。

3.1 现状和前景分析

截至2000年,我省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为513 万m2 ,相当于年提供0.1636 万t 标煤的能源,其中2000年度新增213 万m2。目前,我国共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3000余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1000余家。太阳能热水器目前的一次性投资比常规(电、燃气)热水器高,每m2约1500元,但是日常消耗比常规热水器少,每m2集热器每年可节约用电700~800kWh,节约标准煤500kg,无SO2 和CO2 废气排放,且使用寿命达10年以上。2007年福建地区常住人口为3581万人,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53.85元,这是太阳能利用的巨大市场。但与市场的高需求和高发展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消费者对太阳能热水器整体满意度低,仅为53.9%。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热水器价格贵,初投资较高;二是大部分太阳能热水器性能不稳定;三是缺乏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安装;四是在春季梅雨季节,使用电加热时间长,导致电耗大。

3.2 实施措施分析

促进太阳能热利用的推广实施需要在技术保证前提下,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其中针对新的节能技术,政府的调控作用日益重要。

3.2.1技术保障。提供高性能的集热器和稳定的太阳能热水器管路配件;考虑采用可考虑和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联供系统方式,改善阴雨天气电加热时间过长问题,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3.2.2政策法规建设。福建省建设厅已《居住建筑与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安装及验收规程》,有利于促进我省居住建筑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推广利用。

3.2.3经济杠杆。政府对开发与推广太阳能应用产品实行优惠贷款政策、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措施,对太阳能利用推广和示范项目实行补贴制度,同时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给予财政补贴。

3.2.4信息宣传。大力宣传太阳能科普知识,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同时,做好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协调行业关系、拓展太阳能市场。

4结论

4.1 福建地区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由沿海城市向内陆西北地区减少,年平均值最高值在崇武,为5089MJ/m2;最低值出现在永安,为4223.4 MJ/m2。但除少数内陆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太阳总辐射大于4300 MJ/m2,直接辐射比例大于40%。

4.2 福建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夏秋季较大,冬春季较小,其中7月为总辐射最多,562.1MJ/m2;2月最小,241.3 MJ/m2。

4.3 福建地区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由东至西、由南至北减弱,东南沿海崇武地区是年日照时数的高值区高达2291小时以上,南平日照时数最少,不足1500小时,大部分地区大于1700小时。

4.4 福建地区日照时数的时间分布夏多冬少,春季略多于秋季,但总体比较均匀,7月为峰值,233小时;2月最少,83小时。

由此可见福建地区具有太阳总辐射量大、直接辐射较多、太阳能可利用日数较多,气候环境温度高等自然气候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条件优越,综合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巨大。针对福建地区太阳能热利用的现状,加强技术保障、政策法规、经济激励和信息宣传方面工作以促进太阳能热利用在福建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等.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肖金香,毛学东,陈仕坤,等.南昌地区气候特点对太阳能光热装置影响的综合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1(1):34-38.

[3] 林文鹏,陈金华,王长耀,福建沿海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变化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2004,25(4).

[4] 丁丽佳,林巧美,粤东地区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气候分析,气象科技,2008,36(4):491-494.

[5] 桑建人,刘玉兰,林莉.宁夏太阳辐射特征及太阳能利用潜力综合评价[J].中国沙漠,2006,26(1):122-125.

[6] 韦秀丽,高立洪,高阳华.重庆农村地区太阳能光热利用评价[J].南方农业,2008,2(7):14-16.

[7] 谢光明.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状况与发展[ 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4):7.

[8] 项成立,赵玉文,罗运俊.太阳能的热利用[M ].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

[9] 叶夏.福建省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村能源,2001,96(2):14-15.

[10] 邱岚.福建省应用太阳能市场前景分析与对策[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1,(4):41-43.

新能源市场前景分析范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自由贸易园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54-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巨大成功,在资金、技术和现代管理等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开始深度融入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持续放宽外商直接投资准入条件和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360亿美元。

国内一些文献也给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结论。沈坤荣和耿强(2001)通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具有技术外溢效应与学习效应,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1];郭克莎(1995)认为外资的大量进入增加了国内企业提高生产水平、转变经营方式的压力和紧迫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基础[2];裴长洪(2006)研究认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3]。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充分把握外商直接投资新变化,积极应对外商直接投资新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变化

(一)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稳中放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经济要素价格上升以及印度、美国等国竞争压力增大的影响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仍然保持稳健增长(见图1)。相比2001―2011年我国利用外资增速的大幅波动,2012年以来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稳步增长,2013―2015年分别增长234%、370%和583%。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均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从纵向看,在我国加入WTO后的2002―2011年十年间,平均利用外资增速为1021%,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2012―2015年四年中,我国平均利用外资增速相对较低。从横向看,将金砖五国之一、人口与我国相近以及领土与我国相邻的印度作为比较对象,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显示:2012―2015年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42亿美元、282亿美元、344亿美元和590亿美元,三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年均增速高达3459%,远远高于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发生显著变化

12012―2015年香港地区对大陆地区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见图2),2012年直接投资额为7129亿美元,2015年快速增长到9267亿美元,直接投资绝对额增加了2138亿美元,仍然保持了913%的年均增速,远远高出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香港地区直接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重从2012年的623%上升到2015年的734%,三年内投资占比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我国利用外资更加依赖香港地区。

2台湾地区对大陆投资、日本和美国等对华投资规模不升反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台湾地区:2011年对大陆直接投资6727亿美元,2015年下降到441亿美元,绝对额减少了2317亿美元,年均降幅10%。日本:2012年对华直接投资高达738亿美元,为当年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随后几年直接投资额迅速下降,2015年仅为321亿美元,下降了一倍多,年均降幅45%。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也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313亿美元,2015年下降到259亿美元。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华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164家,同比增长183%,实际投资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东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154家,同比增长52%,实际投资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

(三)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1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高端制造业引资能力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服务业准入条件,简化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手续,优化国内软环境,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上升。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24亿美元,制造业利用外资521亿美元。2012―2015年,服务业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绝对额差距不断拉大。

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55%,跃升为第一大产业。2013―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出08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05%,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服务市场需求,提升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201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7718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11%,其中,高新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15年前11个月实际利用外资7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859%、551%和297%,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建筑、金融、卫生、文化艺术等成为外资流入的热点领域[4]。

2011―2015年,我国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幅度较大。2015年利用外资额创5年来新低,仅为3954亿美元,比2005年的4245亿美元减少了近30亿美元,所占比重由近70%下降为31%,在制造业整体利用外资走弱的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2015年的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238%,其中,生物药品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663%、1426%和186%。反映出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少,同时,劳动力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快速上升,中低端制造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我国中低端制造业正处于去产能、结构优化的艰难转型期。而我国高端制造业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外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正在从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发展。

2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上移,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问题凸显。国家引资政策也出现了新变化。由过去利用外资的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以及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链上游行业。2015年,我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国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未批准新设外资企业,严格控制产业链低端产能过剩型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鼓励外资投向产业链上游行业,2015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汽车、生物、医药、通信、金融、软件服务等行业中新设企业或追加在华直接投资。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空气产品、礼来等跨国公司都在上述领域新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此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层次上移,对高端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市场,抓住我国高端产品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机会,在转移了产业链下游环节以后,逐渐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设计创新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等。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高端功能性机构快速集聚,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400家,比2010年的1400家增长了近一倍。同时,我国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19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325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改革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取得新成效

1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外资聚集效应凸显。2015年1―11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40家,合同外资额44581亿元人民币,其中,通过备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088家,合同外资额33266亿元人民币,占比分别为842%和746%。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市的一半。融资租赁、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的态势明显。

2北京市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初显。2015年北京市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率先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六大重点领域扩大开放。这六大重点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68家,实际利用外资95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2%和625%,占全市吸收外资总量的735%;其中,金融、科技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市564%和76%,增速分别为157倍和14%。

3广东省借力自贸试验区和《在广东省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利用外资额大幅回升。2015年广东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7%,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比增长427%,超过217亿美元,其中,吸收港资同比增长483%,吸收澳门投资同比增长2222%。

二、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新问题

(一)利用外资额占全球比重快速下降,引资压力加大

联合国贸发会2016年1月份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控》显示: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跳跃式增长365%,全球对外投资金额达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值17万亿美元,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5%,达到5480亿美元。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58%,远远低于全球同期的365%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15%,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计算,2015年我国利用外资额占全球比重从2014年的105%迅速下降到80%,2016年我国引资压力增大。首先,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破“7”,全年经济增长69%,这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低,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年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65%―69%之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吸引力下降。同时,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和加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度,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压力。美国2015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迅速从2014年的924亿美元增长到3840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为我国的近3倍。同时,印度2015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到590亿美元,是2014年344亿美元的近2倍。美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快速增长挤压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空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波动、总需求疲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和地区局势紧张,预计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会下降。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不升反降,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引资压力。2016年1月份,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08家,同比下降114%。2016年1―2月份,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2252亿美元,增速迅速下降到27%,而2015年同期增速为17%。201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开局艰难,全年引资压力巨大。

(二)外资来源地“香大”,但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减弱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香港地区,“一地独大”(见图2)。

其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绝对金额还是占比均快速下降,绝对金额从2012年的419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336亿美元,占比从2012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27%,增加了我国利用外资波动的风险。随着香港地区对大陆投资趋向谨慎,港商撤资风波不断,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利用外资波动风险。另外,香港地区发展以贸易与金融业为主,跨国高新技术大公司很少,不同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以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模式[5],随着我国与香港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香港地区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减弱。

(三)外商投资逐步“去工业化”

图42009―2014年房地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去工业化”倾向。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 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168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462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从2009年的44%上升到2014年的52%,助推了我国房价的快速上升,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逐步“去工业化”和向房地产业集中,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四)外资在我国区域分布呈两极分化态势

从近年来外资在我国区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历年利用外资占比均近80%,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累计利用外资占比805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额从2011年的11571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10779亿美元,占比从933%下降到839%,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服务业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制造业利用外资额下降,东部地区在市场环境、产业配套能力、高端人才储备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此外,随着自贸区的相继设立,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准入,东部地区再次占据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先机,未来一个阶段内,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可能进一步两极化。2015年1―11月,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9742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54%。

(五)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减弱

截至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快速下降,从2010年的2828%下降到2015年的-65%,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速低于同期全国出口增速。此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2010年的5465%下降到2015年的4410%,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0047亿美元,低于2012年的10227亿美元,2016年1月,出口711亿美元,同比下降168%,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出口促进作用减弱(见图5)。

三、经济新常态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外商直接投资由“量”到“质”的战略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在努力保持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量”稳定前提下,要积极实施利用外资向“质”的战略转变。根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三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需求的原因,除了储蓄不足和外汇储备缺乏,更重要的是技术落后),在当前我国国内储蓄与外汇储备充足但缺乏高新技术的情况下,要将重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6]。要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战略措施,实现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新跨越。

(二)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向产品的价值链上游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支持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上述行业的要放宽投资准入条件和加大优惠力度。此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去产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型出口行业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措施,进一步减少外资进入这些行业。

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要利用好当地的人才优势、市场环境优势、产业配套优势,促进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加大对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中西部地区,要加强与东部省份的战略合作,推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7]。此外,要积极利用好中西部工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政策优惠力度,放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制造业的集群效应,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

(三)深化自由贸易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改革

根据世界银行的各国外商直接投资“容易指数(0―100)”显示:我国得分637,远远低于美国的80、日本的816,甚至与印度的763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据显示:外商在中国投资建立一个企业要花费65天,走18道程序,高于印度的46天和16道程序。此外,据经合组织的各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指数(0―1)”数据显示:我国是0418,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值的0068,比印度的0263还高出很多。表明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放宽准入条件、简化手续、优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深化自由贸易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改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大力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对条件成熟的改革措施要加快在全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推广。

(四)加快我国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当前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单一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我国要加快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特别是要积极推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的实质性进程,有序推进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开展谈判,改善引资环境,促进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加大我国对欧美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五)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

加强招商引资的人才队伍建设,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和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科学化和合理化。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摒弃过去单纯的以招商数量和引资额来评价招商引资成绩的考核标准,从长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出发,持续跟踪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2]郭克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管理世界,1995(5):31-40.

[3]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4]王晓红,沈家文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展望[J]国际贸易,2015(3):41-48.

[5]姚国利香港企业对内地的直接投资与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5(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