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73-02
1 我国医药物流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
1.1 行业政策不到位,行业标准失范
原因: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标准以及运行管理机制仍处于不成熟状态,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医药企业在物流这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出现必将使第三方物流从医药企业中分离出来,而一旦分离开来就要面临对这些新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质考核和评估问题。但是国家在这些方面没有全新的、高效的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原来的GSP认证仅适用于传统的医药经销领域,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GSP认证内容,很多都已经过时。所以一个新的评估、考核体系的制定迫在眉睫。
1.2 投资不均匀,存在过热过散问题,缺乏有效整合
原因:自2002年7月我国某医药企业与国际著名物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西门子德马泰克正式签约,合力建立了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兴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目前即便是国内销售龙头企业,中国医药、九州通以及上海医药股份公司,其医药物流份额也仅占整个医药市场总额5%而已。而且这些医药企业的物流建设多是以企业为主体,因此表现出规模大、站点和投资多等特点。预期规模要求,通常会超过正常企业业务的3至5倍,个别甚至还要求必须支持上百亿销售额。就当前的形势下来看,因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供应链整合环境发生了变化,存在着不利影响因素,加之第三方医药物流不成熟,以致于各分一块或者重复投资现象非常的普遍。本人在东莞实习期间发现不少医药企业处于这种尴尬状态。
1.3 第三方物流不成熟
原因:由于分离出来的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经历一个应有的发展历程,导致很多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达标。几点可见。第一,配送站点分布单一化,因为配送网络主要根据以前的药品进、销线路和节点演化而来,故分布根本不合理。第二,信息流通能力低下,由于医药物流的信息基础建设落后,所以没法形成一个适合国内市场的具体方案。第三,多数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储运管理为主,缺乏专业物流人才,当面临更大的商品吞吐量时,处理速度、作业效率,准确率与成本等因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1.4 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原因:从行业内专家的角度来看,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高级医药物流人才的人属于凤毛麟角。而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发展,差距也会随之更加明显。以东莞一君药业来讲,一个仓管人员除了本职工作还要承担发货,电脑录入工作。医药物流人才缺乏的原因我以为有两方面。第一,很多医药企业对物流概念认识不清,片面地以为医药物流只是对现有医药货物仓储与运输的简单相加。以致使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错误地认为: 高薪聘请专业物流人才的价值根本没有大量聘用装卸搬运与仓储人员高。第二,在物流人才管理过程中的种种疏漏,也使得物流人才大量流失。
2 应对方式
医药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慢慢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医药物流需要一个发达的信息流通和交换平台。然而,在传统的形势下,因对信息化管理有交高的要求,所以除对外信息进行处理,还需创新企业内流程、组织结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化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同时,因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因素影响,医药物流更多依赖内部人才以及资金和管理技术手段。在该种情况下,医药行业一定要端正态度,重新审视医药物流,及早从传统的运输+仓储模式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医药物流的真正内涵、潜在的问题,并且着手构建战略物流体系。
2.1 积极响应医药物流政策
在当前的形势下,若想有效发展国内医药物流,则需从宏观层面上积极培养现代医药物流市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合理化以及规范化。在此过程中,应当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格局,确保医药物流市场能够在良性竞争环境下成长。
2.2 强化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实践中,将国外、国内先进的技术与医药物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小物流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物流相结合,全面推进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医药物流发展的重点在于将供应商、网络销售终端以及物流中心分工整合。其中,供应商的主要任务是产品深入研发以及生产、消费终端的服务;物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上游的供应商管理以及下游的客户群服务。通过规模化配送,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效率,大大降低流通环境的成本开支;对于网络销售终端而言,其重点要抓好相关药品的销售,并且提供专门的药品咨询服务。
2.3 构建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医药企业而言,应当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应当严格按照现代物流标准整合资源,逐步使其功能发挥出来、分步到位,有效占领当前物流市场。高规格的物流配送中心应当以自身配送为基础,逐渐面向医院、商家以及零售药店;同时,还要找到稳定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网络合作关系,从而不断拓展物流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将原本比较单一、简单的药品配送,逐渐扩大到医院、运输存储以及药店产品等。在此过程中,配送中心不仅要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而且还要帮助其上游以及下游的客户群体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建立网络体系,实现区域信息化物流发展目标。对于物流中心的从业人员而言,可由上述三方成员组成。物流中心包括对医药商品库存、运转、管理以及分拣和配送等方面的业务,通过共同组建物流中心实现对药品的批量物流管理,不仅可以加快药品市场流通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优化整合物流管理,节约医药物流成本费用。
2.4 物流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在对药企进行重组和联合以后,可以实现一体化发展目标,对内部的各个物流作业流程和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以此来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物流效率。第一,将销售渠道中的厂商、零售商以及批发商和消费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采取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样可以确保医药物流发展的合理性。第二,通过市场有效打破割据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行业、跨地区或者是跨所有制的医药物流集团。基于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厂商、零售商以及批发商的联合,这对降低物流成本意义重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我国很多医药流企业能力有限,所以应当不断优化医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这是加快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发展步伐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对传统的配送体系流程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造,通过运输合理化以及出入库自动化、库存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实施,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运作效率和质量。
2.5 加强医药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医药企业作为联系其上下游企业的纽带,对现代化物流系统需求更为突出。因为依靠现代化物流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可以与医院、供货商以及零售网点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此来帮助医院、供应商以及零售商及时的供货或者存货。物流信息数据的处理,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发展也成为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快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沉重的任务。故国家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据调查显示,国内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利用率非常的低,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程度更低,信息化建设缓慢,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加快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2.6 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国内医药企业对于医药物流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物流层次上,所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国内物流费用普遍偏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在发展战略选择时,若选定第三方物流,则需着手市场发展战略、要素战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去争夺市场资源;如何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市场信息;如何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或者如何才能整合产品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环节,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可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成本高以及传统的库存不合理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当第三方物流得到充分的发育和完善时,企业就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的地位。当物流可以成为企业联盟的纽带时,物流的高级阶段,物流一体化也将为时不远。
3 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医药物流在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但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还要靠物流人一起不停的努力去完成。
参考文献
[1] 郑权.浅析我国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问题[J].海峡药学,2005(6):210-213.
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2
1、医药流通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药品流通基本上属于国有专营,各级医药公司经营药品批发,负责药品零售的药店和医院则必须统一从医药公司进货,下属的一、二、三级采购站均为国有制企业,这种4级批发模式造成了整个医药流通渠道的效率低下。而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在我国往往有6-7个流通环节,结果造成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环节繁多导致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目前全国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小于1%。在美国医药批发商的销售利润率为1.5%,而其流通费用率仅为2.9%。据统计,我国已有15个省的医药商业企业连续3年出现汇总性亏损。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分销领域将受到来自国外企业更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医药流通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的流通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2、传统的医药流通渠道
目前存在的渠道主要有: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连锁企业门店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从商流的角度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多次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势必要影响到药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的流通费用。从物流角度分析,这就是导致我国医药商业流通费用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医药流通业改革首先须进行流通模式的转变。
医药流通模式探讨
1、医药流通的简单模式
从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来看,将来医药流通的模式应该是图1所示: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医药流通模式,其实,从物流的角度分析,这同样是一种理想的医药物流模式。因为如果没有配送中心的存在,那么模型将变为图2。
制造商/供应商
分销商/家户
如果存在物流配送中心的话,那么模型可变为图3。
制造商/供应商
分销商/家户
从图2可以看出,物流配送开始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客户采用的是:一点到多点或多点到一点的形式,这是物流配送系统的原始模型。原始模型演变为现代物流配送系统供应链的结构即:多点到一点再到多点的形式。由图1转变为图2的理由主要有四:①提高了物流配送系统的敏捷化程度;②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降低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库存成本;③为了简化流通手续,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和提高服务水平;④提高车辆等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在此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与物流配送中心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1)。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是不同的,按此分析,医药批发企业建立的应是物流中心,零售连锁企业建立的应是配送中心。那么,对于由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构成的物流网络可以统称为物流配送中心。
2、医药流通模式的选择与分析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建立一种理想的物流模式,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物流配送环节。从医药流通企业的角度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药物流配送的功能应该由谁来承担更有效?由谁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更合理?我们有以下几种选择:
(1)医药生产企业自办物流,自建物流配送中心;
(2)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承担本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功能;
(3)医药批发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4)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共同合建物流配送中心。
医药流通模式分析
(1)医药生产企业自建物流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物流业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药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要求有一个完美的物流提供商为制药企业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第三方物流兴起,以集合众多企业的物流业务,使自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企业自营物流的成本,降低物流总体费用。虽然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前景看好,然而,从全国制药行业来看,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非专业药品物流企业,或只能提供运输、仓储等部分服务,而客户需要更多的综合,甚至包括非物流范畴的服务;而最有条件成为药品专业物流企业的是医药商业公司,但其物流业尚处于发展之中。一方面供应不足,另一方面需求不旺,因此,许多大型的制药企业自建物流网络,既为本企业服务,也为其他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从而获取利润。例如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通州开建了物流基地,预计在全国逐步建立物流基地,形成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但是,自建物流是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作支撑的,而我国的制药企业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偏小,信息化水平普遍低,资本实力有限,所以除少数实力较强的大型制药企业可以自建物流网络,其他大多数企业应利用现有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节约建设物流的巨额资本投入,还可以使其集中精力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控制能力。
(2)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
目前大部分国内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是在重组原有流通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没有能为连锁药店服务的社会化配送中心,同时,根据我国GSP及相关的政策规定,每个医药零售连锁企业都必须由其总部建立只为本企业内部服务的配送中心。所以,每个连锁药店都不得不自建配送中心,而建设配送中心的投入很大,营运成本几乎占到连锁药店总部管理成本的50%以上,这就意味着连锁企业将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但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完全没有必要每个连锁企业都自建配送中心,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3)医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服务”
从上述对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自建物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均可自行承担起物流配送的任务,但是这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做支持,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时,企业若在物流建设上投入过多,也会影响其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往往将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因此,对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医药流通领域,最有资格承担药品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应是医药批发企业,尤其是大型的批发企业,它们在建设现代物流方面有很好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域优势。国内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一般都建设在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或地区,这就为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②设施设备优势。为完成药品批发职能,批发企业必然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建设大量的仓库,并且配备相当数量的汽车及其他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机械设备,同时还要有适合药品运输、保存的特殊设施设备。这些条件都是物流配送中心所必须具备的。
③专业技术优势。长期的批发业务,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的采购、存储、运输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从现代经济理论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加以再培训,这支队伍将会成为物流配送的骨干力量。
④传统的组织网络优势。虽然改变了传统的隶属关系,但在几十年的业务交往过程中,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较为密切相互信赖的关系,这也是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的基础。
基于以上优势,批发企业在发展配送中心时,更易于开拓市场,提高并巩固其配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且通过扩大权实现契约化配送,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批发企业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种、人员、仓储、运输、质量保证等资源优势,实施流程再造,即可组建成大型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利用中小型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已有的配送网络,最后形成全国性的医药专用物流配送网络。
(4)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物流配送中心
在由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自运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内,物流业务是由厂商、流通批发商、零售商直接从事的,即他们在负责生产、流通或销售的同时,也全权负责商品物质流动或管理的事物,而且物流中心的基础建设(如土地购买、设施建设等)和相关的投资都是由他们独资进行。显然,这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利益上表现为厂商、流通批发商或零售商能对商品流动、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但问题是相应的成本较高,这不仅表现在建设成本高昂,而且也反映在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兴建物流配送中心时,可以采取由制药企业、流通企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工作人员也由三方的人员共同组成,但基于医药流通企业具有发展物流中心的独特优势考虑,可以决定由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员总体领导策划。通过共同组建物流配送中心可对药品进行整体的物流作业管理,不仅可以加快药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医药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物流管理,可以降低医药物流成本。
结论
本文通过对医药流通模式的探讨得出:从物流的角度分析,理想的医药流通模式应是:药厂物流配送中心零售终端。其中,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作用,产品从生产出厂经过物流配送网络直接到达销售终端,商流即产品的所有权在物流配送环节可不发生转移,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流通环节过多的状况,为流通业降费增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对医药流通物流的四种模式的分析得出:
(1)具有强大资金、技术实力的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可以自建物流配送网络,发展第三方物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生产企业来说,充分利用流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才是明智的选择。
(2)根据目前政策规定:零售连锁企业的总部必须建立只为本企业服务的配送中心。但本人认为:尽管本规定可以对连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但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
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3
胃口蛮大的京东医药格局
京东涉足医药领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早在2014年底便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A证。据悉,A证只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只能做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平台服务商,不得向个人提供药品销售服务,这样的模式显然不符合京东“既做第三方平台,又做自营”的电商思路。因此,从控股安吉堂,到由安吉堂在2015年11月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京东一直都在构建“自营+平台+到家O2O+B2B”的生态。从战略布局的角度看,京东对医药电商领域拥有不小的野心和期望,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些差距。
逐渐完善的监管体系
相比其他电商领域,医药电商从诞生之初便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相关企业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分为A证、B证和C证三种―利用不同的分类对医药电商门槛进行一定设置。由于医药领域的相关企业大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拿到由地方局颁发的B证和C证并没有太大问题,所以整个医药电商领域从2013年开始出现一轮井喷现象。
首家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A证的企业为河北慧眼医药科技(已于2014年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八百方与1号店则分别于2014年2月和6月获得相应证书。不过,这三家医药电商平台网上售药的试点工作早应于去年到期,因此河北、广东和上海地方主管部门发出的“叫停令”并不令人难理解。只不过这对于医药电商而言,这无疑是监管部门传递出的一种态度。在这种局面下,京东大药房想要完成“自营+平台+O2O+B2B”的布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拼未来,赔本也要赚吆喝
目前新三板上不少医药电商企业,均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以泉源堂为例,其2014年10月开始电商之路以后,2015年财报显示其电商端的收入达到7 311.1万元人民币,但最终净利润却为负454.0万元人民币。而泉源堂的负利润并非个例,看似砍掉了中间环节,但在极为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为获得更多线上流量,网上药房平台往往不得不付出更多管理、销售和宣传费用。庞大的开支会极大压缩商户利润率,想要赚钱?先烧钱活下来再说吧!
有数据显示,医药电商领域的市场规模近年来的增长率超过了50%。2015年商务部直报系统的医药电商销售总额达476亿元人民币,其中B2B市场规模为444亿元人民币,B2C市场规模为32亿元人民币。相比以万亿元人民币计的医药消费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让网上药房未来一片光明。因而,虽然目前网上药房还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境地,但庞大的市场前景,依旧让不少企业前赴后继的投入。京东大药房不是第一个,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们真的需要网上买药吗?
虽然网上药房在药品价格上的优势明显,但很对消费者依然对在网上买药充满了担忧和疑虑。与其他假冒商品不同,假药带来的伤害是最为直接的。而网上药房要做的,就是逐步打消人们在这一方面的顾虑,并逐渐培养其消费习惯。而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站在用户的角度,也不是所有药品都适合在网上购买的。首先,处方药无法在网上药房买到。其次,一些应对急症的药物,也是不能够网购的―物流的时间属性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药品的即时需求。因此,网上药房的主要销售模式还是B2B,B2C其实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而就算是这很少的一部分,也主要集中在了保健品和计生用品等方面。
一方面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一方面是很多药品用户无法或不能在网上购买,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很多网上药房投入了大量资源,却并不能支撑到整个消费市场成熟的时候。
差异化求生存,任重而道远
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生态林业;思茅区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37-03
1 引言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农复合式经营方式,在保护林业资源、增加林农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综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采脂、生态庄园等内容,当前思茅区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已取得一定成果。该区已经形成了以林业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互兴互赢。
2 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2.1 资源条件
(1)思茅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总面积87.65%,加上思茅区在地形地貌、森林类型、土壤种类复杂多样的特点,并以其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林下资源。
(2)思茅区林下资源主要分为森林食用植物和森林药材等。森林食用药材有食用菌类,天然绿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的食用菌还有治疗癌症和多种疾病的药理作用;森林果蔬,包括可食用的野果和野菜,营养丰富,无污染,易栽培;淀粉用植物,其是轻工、食品和医药工业上能制造淀粉的植物;野生调味用植物,其叶、花、果可以提取食用的调味品;饮料植物,果实、根、茎、花、叶等植物器官中有一种或多种可作为原料加工成饮料的植物,比如普洱茶;观赏植物,具有庭园或风景区绿化美化和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等。森林药材包括传统中医药用植物和民族民间药用植物两类,其主要栽培种植的有滇重楼、石斛、白芨等。因此,思茅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极有利于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条件
经过多年的研究,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在保护扩繁、开发利用林下资源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有所突破,并获得了一批专利、技术和成果,并且一定规模化加工企业也由此形成,进而拥有带有该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
2.3 深厚经验积累
这么多年来,思茅区的广大林农群众和林业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中,对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好林下经济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成功案例,并且在林下采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生态庄园方面成功经验的积累非常丰富,由此为推动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2.4 广泛群众基础
在思茅区林下经济还未进行林改之前,广大林农就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与传统,并且还有一定基础。而林改之后,产权明确,责任到户,家庭承包观念突出,进而充分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靠山致富的积极性。随着林下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已成为提高该区域人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3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潜力
3.1 林下药材
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各国已将天然药物作为其新药开发主要方向。在世界中药市场上,中国的中药产品重点以中成药、植物提取物、中药材为主,而中药材独占70%。一般而言,80%中药材都是来自于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资源。随着制药企业和加工技术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已经存在许多种类的药材仅仅依靠野生资源是难以满足需求,从而产生极大的供需矛盾。并且其中一些药用植物,其生长量远远跟不上消耗量的步伐,因而导致珍贵森林药材资源面临巨大的枯竭危机。而思茅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药材资源,若是在林下药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思茅区便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推进新医改、基本药物定点生产、社区医疗以及新农合等,此举措将极大促进中国药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并且全球对纯天然的理念促使传统药物和植物药的市场份额大增。因此,思茅区应当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条件,抓住此次市场扩大的机遇,将林下药材发展与“云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林下药材发展潜力。
3.2 林下香料
一方面,随着近2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香精香料贸易销售量在不断增长。纵观全球,最近几年香精香料工业的增速均比其他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要高。根相关统计,香料在全球的需求量以每年5.4%的速度在增长。而中国的天然香料大多还止步于工业香料的提炼和提供原料上,并未有深层度开发,因而目前市场处于亟待提高的时期。另一方面,云南拥有全国香料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其中能够开发利用的大约百余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利用的有40多种,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世界顶级化妆品的原材料来自云南省的大部分香料,并且还用于奶制品、日化、点心、护肤品、软饮料等中低端产品中,并且伴随着人们对异国芳香疗法和天然芳香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从而带动了精油和香料需求量的增长。因此,当前香料香精市场不但发展健康,而且有着巨大潜力,思茅区应当看到这一市场机遇,利用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发展香料工业。
3.3 森林蔬菜
随着人们对森林蔬菜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森林蔬菜已进入市场并逐步成为人民“菜篮子”中新的内容。森林蔬菜作为一种“药食用源植物”,被美称为“健康食品”、“天然野味”,畅销于国际市场,香港、东南亚、西欧、韩国以及日本等国为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都在中国进口大量野菜制品,森林蔬菜成为当前流行的健康食品之一。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外市场日渐活跃起来,日本及欧洲各国等都在大力进行商品化生产,开发森林蔬菜市场;而国内一些省区也相继成立了一批森林蔬菜加工企业,并且其产品在市场上也保持了持续旺销的势头,其系列产品不仅成为酒楼、宾馆以及饭店中的珍品,同时也逐渐上了百姓的餐桌,成为节日宴席、招待宾朋的美味佳肴。近年来,云南各地市场上相继上市了一批人工栽培或是野生的森林蔬菜,并且其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数量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极为受到大众欢迎。因此,森林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思茅区应当凭借其丰富的森林食用植物,比如野生食用菌、森林果蔬等,加快这方面的发展步伐。
3.4 林下养殖
野生动物一般是比较稀有的,经营优势很大。通常说来,物以稀为贵,就野鸡与家鸡来说,野鸡能够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卖到80元/kg,而生态土鸡则只有45元/kg。另外,林下养殖成本不高,林下饲养不仅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而且其野外自由觅食、运动,同样也促进了其抵抗能力增加,降低了动物疫病的发病率。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包括鹿茸胶囊、鹿茸酒以及鹿血酒等的人工梅花鹿系列产品,包括加工野猪、鸵鸟、大雁、销售野鸡等的肉食产品,包括猕猴、孔雀等观赏性的观赏型野生动物,越发受到社会的喜爱和重视。尤其是在那些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城市,人们对人工养殖野生动物方面的的消费不断提高。根据相关机构的市场调查表明,全国年需求野兔2000万只,但实际供应量仅为200万只;全国年需求人工养殖的孔雀500万只,实际供应量仅为35万只;全国生猪销量达6.8亿头,其中野猪供应量仅占50万头;山鸡市场需求量高达5000万只,而实际供应仅800万只,出现巨大的供需缺口。而思茅区处在具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生物资源种类相当丰富,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林下养殖的兴盛,思茅区要加大林下养殖的开拓力度。
3.5 生态农庄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的以及有机的农产品需求量,并且其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数倍的价格,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与此同时,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也为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商机。当前,城乡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支出已占据了全年总支出的1/5~1/4。城市人对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已然成为一股潮流。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大量城市人争相涌向山庄、农村玩农家乐,体味亲自采摘蔬菜、水果的乐趣,并吃山珍野味、尝农家菜、休闲度假等。因此,建设生态休闲农庄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潜力巨大。而思茅区各种资源都非常丰富,能够满足生态农庄所需的各种条件,加上当前生态农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因而思茅区可将此列入发展规划。
4 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效益评价
4.1 民生林业效益
4.1.1 解决充分就业问题
(1)一方面,由于发展林下采脂、养殖、种植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和传统农林业具有技能相通的特点,并且在相关的信息服务、物流、交通运输以及产品加工等产业方面的要求不高,因而就业门槛较低,从而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就业机会,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2)另一方面,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综合管理型经济,关系到农业、林业、工商、科技、畜牧业以及科技等各个相关部门,所需专业技术多达几十种,需要众多农民的支持与参与,进而间接性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该区域充分就业的实现。
4.1.2 增加林农收入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可将林下采集、养殖、种植和森林旅游等产业所具备见效快、投资周期短的特点充分利用,进而更深层次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而且,林农不但能够从“示范基地”建设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获得直接收益,而且还可以借助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中获取更为有效的经济收入。因而发展林业经济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
4.1.3 拓宽扶贫渠道
扶持帮困贫困人口,特别是那些偏远山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影响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山区林地资源极为丰富,而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前的林地、林木资源,从而实现农、林、牧各产业资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享以及循环相生的新模式,进而拓宽林农持续增收新渠道以及探索出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4.1.4 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通过不断探索和推广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模式,有助于培养更多培育经验、科技知识相对丰富的林农,从而为市场提供更高品质、安全可靠的无公害产品,进而满足市场的需要。
4.1.5 带动综合产业发展
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不但可以更大程度释放出林业经济产业的潜力,并且能够改善传统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带动相关信息服务、物流、交通运输以及产品加工等多种综合产业的发展。
4.2 生态林业效益
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在通过充分利用林业资源进而创造经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循环系统,做到以工富林、以农哺林、以林济工以及以林养农。与此同时,林业资源是可循环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因而其生态林业效益和民生林业效益也将达到高度统一。
4.3 综合评价
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模式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也是典型的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该种“不砍树也致富”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林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还能够给广大林农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不但解决了林农和林区职工经济收入问题,而且有效提升了林业的综合效益,进而解决林地经济效益缓慢、林木生长周期长以及种植结构单一问题,可以有效降低林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并且其还是促进林农增收、促进生态和谐以及发展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思茅区初步形成了以林业为支撑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好林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发挥林地综合效益,从而推动林下经济在促进林农增收,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林r开辟了一条致富道路。通过发展集体林区经济和国有林区经济,有效增加了林农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就业率,进一步解决区域扶贫和“三农”问题,对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安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思茅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有力条件非常多,并且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因此其可以综合借助当地的林下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经验优势、群众基础优势等来发展自身产业经济,并且可以将林下经济产业作为当前思茅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在思茅区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细化研究,而且要加强林下经济和地域差异的研究,并且在推广应用中,更应当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综合效益评价,选择最优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忠虎.林下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初探:以福建省长汀县和邵武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7).
[2]夏泰英.黄河三角洲地区林下经济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广饶县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2013(4).
[3]廖远宁.思茅区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绿色科技,2015(11).
[4]王 猛.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4(11).
[5]张瑾瑾.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产业的经济支撑作用评价与对策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2015(11).
[6]陈满玉.福建省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林药产业的实证[J].福建农林大学,2013(9).
[7]钱宇航.生态经济学视域下的林下经济研究[J].绿色科技,2015(8):313~314.
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5
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过GMP等死,过了GMP是找死!” 事实上不实施GMP,是行政型死法;实施了GMP,是经济型死法。但是各地很少有消息或者新闻说一些中小企业放弃GMP,认证在7月1日后还是不断,就是说通过GMP来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初衷是落空了!
然而,中小型药企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后,却难以被市场认可,普遍患上了GMP综合症,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及其对策研究。
症状之一、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
1、成本提高的临床表现
(1)、通过GMP的成本高昂
据了解,GMP有80多项认证规则,包括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残损药物的处理等方面的200多项检查项目,涉及软件、硬件、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实施GMP是一项复杂且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厂房改造一项,企业花费的资金就达到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程度。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会同有关协会组成的“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的调查,在四川某地区共有21个医药企业,固定资产共1.8个亿,而此次5家企业GMP改造的总投入是2.2亿元。其中一个企业的年产值仅1000万元,科研实力非常薄弱,只有30个普药品种维系生产,而此次融资5000万元通过GMP认证后,如何让设备不闲置、生产什么品种,就成了难题;眼看贷款到期,而销售额却徘徊不前,让企业负责人焦头烂额。
西安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花3500万元改造中药制剂车间并通过了GMP认证,年产能由5000万元提高到了近亿元,但由于运营成本随之提高了20倍,压力可想而知。
(2)、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
GMP过后运营成本的提高是所有企业都有的,笔者听到有企业在政府召开的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上提出:政府能否允许我们搬回原来的非GMP车间生产的笑话。运营成本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水电费大幅度提高,比如广西某制药企业仅电费一项每月就比原来非GMP车间生产时增加了1万元多。广东江门有些药企通过GMP认证之后,生产成本比原来增加了30%以上。生产成本的提高,将使一些原来依靠销量赚取利润的品种缩小利润空间。
各项管理成本增加:严格按照GMP标准管理运作,使得管理费用猛增,也是很多企业不堪重负。
生产效率低下:形成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设备选型不对、设备安装不对、工人还没有掌握设备的技术参数,没有经过学习曲线关。
新厂房设备操作不熟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率高。
2、解决处方
处方一、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
迅速提高生产工人对设备的熟练程度,通过短期内阻止一批精干生产干将,快速掌握生产操作技术,缩短学习曲线,降低学习曲线的成本。这样才能尽快降低次品率,发挥出新设备的优点,提高生产效率,在当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费用支出,无疑是企业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
随着原材料成本和各种费用的下降,总成本自然而然就被降下来了。销售价格同样是10元的产品,如果将成本由原来的5元降到现在的3元,那么企业就算不能开拓新的消费者,占领新的市场,也能从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上赢得比原来更多的销售利润。
处方二、尽快阻止生产技术人员攻关,缩短获得生产“学习曲线”的时间
在成倍地生产一种产品过程中,人们观察到连续生产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源(投入要素)数量是随着积累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投入要素和相关成本的这种递减关系就是学习效应。随着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得到一个单位产品所需时间和材料消耗量会因一系列因素而下降:这些因素包括工人对工作熟练程度提高、工作方法和流程改进、废品和重复工作量的减少。学习曲线(经验曲线)的获得需要熟练产业工人群。
生产工艺操作和驾驶汽车一样,需要工人对机器热爱、敏感,反复摸索至熟练,而且一定是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熟中生巧,掌握机器的脾性和特点。熟练操作机器不是短期内学习就可以做到的,是一个需要时间的经验过程。
很多药企只重视硬件投入,不注意熟练产业工人的培养,结果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新设备、新机器,反而没了优势,效率低下,经常出错,这不是机器的错,是管理训练的错。
笔者郑重建议,过了GMP的药企,赶紧成立一个攻关小组,日夜奋战,摸清机器工作条件、技术参数、运行规律;掌握各个工艺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尽快缩短获得“学习曲线”的时间,降低生产个过程时间和原材料消耗成本。
处方三:寻找快速上量的锐利营销模式,比如终端拦截、会议营销、城乡推广会。寻找商等。以减少销售所需的资金。
症状之二:产能闲置症
(1)、临床表现
在上海、广东等地已通过GM P认证企业的产值甚至占到本市(省)药品生产总值的90%以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认为,GM P认证过后,我国医药行业产能整体过剩的情况还将加剧。
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制药企业在进行GM P改造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许多企业的想法都是,好不容易贷来资金,又是建车间,又是买设备,何不多建几条生产线?这种想法导致GM P改造后的企业生产能力较大幅度增加。
如茂祥集团并购梅河制药有限公司后进行一期GM P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9589.5万元,达产后形成提取中药500吨、胶囊剂1亿粒、丸剂5亿粒、口服液1亿支的生产能力。天津的中央药业改造历时3年多才完成,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生产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加。
来自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中,约65%的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约50%以上的企业老板在为新品种四处奔波。
(2)、诊治处方:进行OEM代加工生产,消化闲置产能。
SFDA白慧良司长表示,药品委托生产在国外很普遍,可以合理使用社会资源,我国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也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在这个问题上,还应结合我国国情,逐步与国际惯例靠拢。当前我们要执行好已的法规规定,保证药品委托生产顺利进行。
处方一 :横向联合OEM:
企业可以主动寻求和国内一些大制药企业合作,成为他们的生产代工车间,赚取生产利润。中小企业因无新产品跟进,GMP后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可以南北合作,北方的企业帮助南方的企业委托加工,南方的企业协助北方的企业OEM,或者东西合作,这样大家的运输成本都回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对于销售半径不大的较重的水剂、颗粒剂很适合用此法。
处方二:纵向联合OEM:解决流通企业的OEM冲动
“事实上,药品委托加工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医药流通企业或药品销售自然人委托药厂生产一直占委托加工的最大比重”。主要从事医药贸易业务的深圳中康福实业公司董事长唐伟铭告诉记者:“以往一些药品委托加工比较隐蔽,比如华南沿海一带曾有人偷偷摸摸地为香港药厂加工产品,都没有办理任何的手续。随着医药行业的规范以及GMP后药厂设备闲置率上升,药品委托加工业务将会更热,流通公司的向上延伸的热情还会持续高涨。”
笔者认识四川一位药品经销商,就表达了自己研发药品,让厂家代工OEM的愿望。医药流通企业对药品销售市场的动态及未来趋势都能够比较好的把握,知道什么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往往却为寻找这样的产品而花费巨大的精力,而且生产商也以“全国独家”“国药准字”“×类新药”等为法码,提高产品出厂价格,压榨商的利润,让商处境维艰。因此他们迫切想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但他们由于没有GMP厂房,无法立项,这给制药企业带来契机。完全可以与这些企业合作研发产品,为其独家生产产品。
处方三:为国外药企OEM
这里特别提醒国内药企注意和国外制药巨头跨国公司的联合,为其OEM。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完全可以为外资药企在中国做药品的外包生产,但原来中国药厂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模式的普及。GMP认证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的生产外包扫除了障碍。江浙等地的制药企业已经开始这一尝试,如浙江海正为美国默克、苏州立达为美国惠氏的药品加工等等。全球著名制药企业已悉数进入中国,相信这应是一个较大的市场。
2004年10月13日,曾是远东第一大药厂的上海信谊药厂正式对外宣布,该厂已经立项我国国有制药企业中第一个符合美国FDA和欧盟CGMP标准的固体制剂生产基地,总投资将达2亿元人民币。该生产基地设计年产量达50亿粒,除了生产信谊本身上市欧美市场的药品之外,同时可进行上市欧美市场药品的OEM生产。
处方四:快速仿制到期的中药保护品种,和专利到期品种,或者快速开发保健食品,消化产能
研发受制,仿制药仍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药市场都是以仿制药为主导的市场。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的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不重视研发,使得企业没有新产品,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医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免于之后,由于大量的资金被沉淀到GMP项目上,而且多是贷款,于是研发资金更加没有。但是产能却是真实地被放大了,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仿制药仍占据主导地位。低水平的仿制和价格战仍将是市场的主流现象。
约60%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承受着新品研发、银行还贷、营销渠道建设、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这就使得企业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效益,建议先拿一些“短、平、快”的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以解燃眉之急,尽量设法仿制市场前景不错的中药保护到期品种,专利到期品种。
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尽快开发或者购买保健食品,上马保健食品生产,保健食品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少,不失为一种消化产能的良方。
症状之三、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价格提高,竞争力下降
1、症状表现:规模小,效益差,竞争力下降
目前我国药品的现状是:占市场70%的普通药,利润仅占30%;而市场占有率为30%的新药,其利润却高达70%,“通过GMP认证后,新药的价格会更高,因为通过GMP后的折旧远远低于其利润”。普药更是没有利润,因为普药利润更低,远远不能弥补折旧和贷款利息。
从中小药企的赢利的水平来看,市场本来的竞争就已经非常激烈、并已经趋于白热化了,一些靠打价格战而赢得一时之利的中小医药企业,在通过GMP认证之后,随着原料成本和整体成本的增加,运营成本的增加,也使得自身的价格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面对高昂的成本,中小医药企业又势必迫不得已通过降低自己的赢利比例来获得新的优势,以期运用价格武器与竞争对手火拼,来一较高低。而这样一来,使得更多的中小医药企业进入无利可图的状态。中小医药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就被进一步削弱了。
2、解决处方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处方一:舍弃以下零利润产品的生产,挑选有潜力有利润的产品集中做大规模!不怕一些生产线停工。
专门直接为几家大的医药物流公司生产个别品种
这与OEM不同,只是把自己的产品专门为几家大的物流公司来做,以减少中间环节,形成直供的价格优势,加大大型物流公司的采购量和采购次数,降低销售过程中的管理费,同时快速做大市场。如果你自己的营销努力和营销网络覆盖不到这些地方,最好就是和有网络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如湖南九州通、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武汉新龙、山东维坊海王、湖南双鹤、人济药业。靠着这些公司强大的物流能力,你的产品也可以迅速走向全国。
症状四:流动资金缺乏症
临床表现:资金沉淀在厂房设备上,流动资金断流!
据了解,一家中小型制药企业实施GMP改造所需资金在600万至4000万元不等, GMP改造过程中或完成后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一位老总坦言:“本来GMP就增加了企业的运转成本,如果认证后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科研、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企业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在同行业中生存下来。”
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把资金用在了GMP改造上,而且决大多数是银行贷款,资金沉淀成为一大堆设备厂房,就没有投入在来开拓市场,更谈不上营销投入了!
解决处方之一:整体出售
整体出售企业,越快越能卖出好价钱。 据悉,国内不少中小药企目前正在积极寻找出路。像西安千禾药业有限公司,目前正与英国一家企业谈委托加工的事宜,以解决开工不足的难题。
最近,日本市场向外敞开了大门,规定今后海外企业可以为日本本土制药企业OEM(贴牌生产)药品,毗邻日本的中国将可以捷足先登。业内人士预计OEM有可能推动医药行业出现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不但可解救一批无力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也可以使闲置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解决处方之二:向市场借资金
一是通过大规模招商,借用经销商、商的资金。二是直接和原来的商洽谈,通过出让部分股份融资。形成风险共担机制,这样商、经销商会更加卖命推销你的产品。
解决处方之三:进行联合重组
由于一些长期不能满足过剩的产能,有无新产品开发上市,原来品种赢利水平,整体运营成本的增大,必然导致一些企业进入经营困境而破产、倒闭。因此, 今后几年内,医药行业的企业收购、重组必定掀起一股新的热潮,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焦点话题。而那些有着雄厚实力的大的医药企业或集团,由于其占据着众多的资源和资本的有利优势, 必将成为联合、收购、重组事件中的买家和主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医药市场,很有可能出现那种少数的20%的企业掌握绝大多数80%的市场和资源的现象。
据了解,西安已经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曾经试图联合区内主要制药企业,在高新风险投资公司的共同参与下,成立“西安高新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按照GMP标准建立大型生产基地,在医药企业间搭建一个平台。各公司将自己的品种交付联合制药生产,而产品产权仍归各企业所有,各企业可以专心做销售和研发。当时十几家企业已达成初步意向,加入即将成立的联合制药公司,最终因种种原因计划未能实现。但这毕竟提供了一种思路。
已经获得GMP认证的国有药企双鹤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前几年在收购方面步伐很快,自1997年2月完成GMP认证之后,陆续兼并了国内22家小药厂及一些医药商贸公司,包括双鹤现代、双鹤高科、双鹤牡丹江公司、双鹤晋新公司(山西)、双鹤京西(西安)、安徽双鹤、合肥神鹿、昆山双鹤、淮安双鹤等等。
症状之五:GMP后中小型企业的营销人才缺乏症
临床表现:
GMP认证后时代,如何进行营销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少企业在认证时一切以认证为中心,忽视营销,原来的营销人才都只会做普药营销。
认证后需要营销相关各个环节的周密计划和营销工作的全盘计划,如,企业战略制定;营销模式的确定,产品组合模式:企业主推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选择;适合新营销模式的营销队伍的创建;销售增长点的确定,营销资金的合理投向与使用等。而这一切首先要改变观念。
改变企业经营者的观念比资金更为重要,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制药企业,资金的需求是非常迫切和渴望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其前提是“巧妇”,没有策划和经营能力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哪里怕是再多的资金支持,企业也难于有所作为。
因此,吸引和培养、挖掘人才,是中小企业经营者首先需要转变的观念。必须树立起高素质、高成本的人才实际上是最便谊的人才的观念。
解决处方:
处方一:自己创建人才队伍
企业创建什么样的营销队伍与自己选择的中长期营销战略和营销模式有关,这里笔者提醒中小药企,一定要事先分析环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才招聘培养相关人才,最适合自己营销模式的人才才是最有用和最能留得住的人才。
目前你可以考虑的营销模式是非常多的:体制上有:包干制、制、经销商制、办事处制度都可采用;营销战术模式有终端取胜法、广告取胜法、局部市场精耕细作法、助销法、会议营销法、推广会模式法、院线销售法、专做农村市场法等。一定要根据营销体制和营销直属模式来选配相应营销人才。
还要真正留住人才:企业能否留住人才,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留人机制。这里关键是营销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预期收益是否有,是否合理有吸引力。比如人营销人才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的职业生涯。对人才有员工持股计划。
处方二:借助社会营销人才。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社会上的专业营销公司、专业应聘公司或者专门以终端取胜、开拓市场的医药公司来做营销。由于自己营销能力太差,有些中小药企还是收购药厂后进行GMP改造的,改造完后原来的营销人员要么不合用,要么跳槽,不少企业,营销处于空白状态。这时如果资金实力不够,干脆把销售整体外包,这不失为一种选择,因为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营销成为一种专职的工作,销售网络资源更是具有区域独占性,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之。关键是心态要摆正,自己只赚取生产利润。
处方三: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制药工业GMP认证的完成,给中国制药企业海外市场带来的一片曙光,尤其是中药制药企业,无论是大中小型制药企业将面临同一平台上的竞争,营销工作相对国内市场容易许多,只需要我们的中小企业稍稍注意一下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的状况,海外市场的开拓会给你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004年11月的东盟博览会很多制药企业都进行了宣传展览,笔者看到不少企业展位人头人头攒动。东盟国家有使用中药的传统,过了GMP如果其他国家承认中国的GMP标准,就就相当于有了准入证,而且海外市场竞争不激烈,
症状之六:盈利继续下降,医药行业进入真正的微利时代。
临床表现:
在通过GMP认证之前,很多的中小医药企业就由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企业之间相互大打价格战而导致利润较低。再加上近几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和国家发改委对药价的不断下调,中小医药企业的利润已经可以用“微薄”两个字来形容了。
在通过GMP认证之后,巨额的投资使得中小医药企业的综合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虽然国家对通过GMP认证的药品有定价上的倾斜,但如果市面上只能卖通过GMP认证的药品,大家的产品都是GMP认证的药品,这种倾斜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这样一来,为了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反而有可能引发医药企业之间新一轮的价格战。如此,导致中小医药企业经营药品所赚取的剩余价值将越来越少,盈利水平的不断下滑,将使医药行业进入真正的微利时代。
针对处方:
处方一:开拓市场,开发新的高附价值产品,向市场要效益
原来普药的微薄利润,生产开工就亏本,不如彻底放弃。对于还有利润的产品,可以采取集中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把力量集中在这些品种上,做大规模,靠规模取胜。
迅速引进和自我开发高附价值的新品种,提高赢利能力。
医药物流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甘肃 中药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制约因素 政策取向
当前,中药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开发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已成为世界新药开发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并在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进入了产业体系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不仅成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经验,而且已成为中药产业区域专业化的一种现实组织形式,更是提高中药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中药产业是甘肃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发展政策,并制定了甘肃省“十二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目前,甘肃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产业带,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空间布局初步显现。然而,从产业层次看,甘肃中药产业尚处于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甘肃中药产业不仅面临加速发展、政策扶持、合资合作的重要产业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甘肃中药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为此,从甘肃中药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出发,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导向,探索多元化的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或道路,推进甘肃中药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发展格局,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拓展升级与中药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是甘肃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和创造竞争优势的紧迫课题,也是甘肃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与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的必然内容。
一、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因
目前,中药产业已成为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从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看,遵循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促进中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中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高度分化与集成化,这正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而且高度分化与集成化的结果必然推进中药产业链的延伸、重组与整合,并使中药产业链各节点主体之间形成分工与协作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关系,从而通过聚集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优化,并获得规模经济和集群经济优势,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而这正是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
(二)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中药产业整体效率的组织方式
产业集群的本质在于其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个产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是内部企业运行效率与企业之间协作运行效率的集合。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中药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促进中药研发技术创新和共享程度的提高,使集群内各关联企业能够迅速获得互补技术,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并分散技术与市场创新风险。而且,由于产业链不断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资源的不断整合,不仅使集群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提高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的协同收益,而且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与竞争力的提高,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增值、加速、集聚与辐射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三)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竞争力,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集群相对于非集群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竞争地位与能力优势而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效应,而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基础。相对于传统中药产业的粗放式与低附加值,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政产学研建立有效的联结机制,而且可以促进外部技术、信息与知识的内部化,并在中药产业链高度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延伸、拓展中药产业链各环节资源从而集约化发展,既可以降低整个产业链生产和交易成本,又可以提高整体中药产业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与集群整体盈利能力,是持续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 由于中药产业集群本身具有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中药产业集群的集聚与从众效应以及模范作用,使区域中药产业集群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形象。
(四)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形成区域中药产品品牌的重要载体
中药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区域地理集聚特征, 作为一种空间聚集的中药产业群,不仅能为群内关联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也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以及信息流的传播,从而具有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效益以及提高竞争力的内在比较优势。同时,中药产业集群本身是一种区域地理标志品牌, 不仅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是中药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基础,而且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影响力与作用发挥,又依赖于中药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中药产业集群作为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形主体,是保护和发展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药产品区域品牌的有力象征。
(五)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平台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要求企业生产与企业间交流过程要建立生态联系,而且要求企业与自然、社会间物质能量转化要循环,从而既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要降低环境污染,而中药产业的区域集聚有利于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提高。以中药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优化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改变中药产业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为循环利用模式,也有利于改变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集群生态效益及企业生态效益的现象;同时,由于中药关联产业的区域聚集,既降低了运输等交易过程环境污染与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由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了信息流、知识流等的顺利传播,既有利于促进废料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及原材料减量化技术等的发明与使用,又有利于强化资源投入减少及生产废弃物降低的全过程综合管理评价体系的实施。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中药产业集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二、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中药农业经营制度局限
分工与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农户(药农)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的背景下,中药材生产具有传统农业生产性质,整个生产过程既具有连续性与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劳动过程的间断性,从而种植业组织化程度低,分工协作有限,限制了中药产业链的延伸,使中药产业化局限于生产链之外的关联性支持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户(药农)基本上独立地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材产品的绝大多数既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也可以经过粗加工后进入市场;既可以自销,也可以通过营销机构销售,从而使农户(药农)与关联企业间的市场约束与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建立,分工与协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并成为中药产业内交易成本高、难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中药产业内商业生态环境脆弱
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也是市场细分的基础。目前,甘肃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空间布局虽然初步显现,然而,一些县市仅仅规划发展的中药产品品种和范围,没有突出优势中药资源的区域化布局,造成同一区域或区域间的中药产品具有明显的同质性,而且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不仅难以推进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也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区域化生产比较优势不明显,还往往造成产品选择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使农户(药农)间竞争加剧。同时,中药产品生产极强的时效性、季节性以及易腐易烂、难贮运等特点,使农户(药农)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充分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的状况,使农户(药农)与关联企业之间协同意识与机制严重扭曲,抑制了产业信息与先进技术的交流,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竞争与创新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整体壮大。
(三)中药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甘肃省域尤其县域中药产业化组织少、规模小,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产业集中度低;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中,众多中小企业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各地追求地方经济利益,各自规划发展,从而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并存,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同时,缺乏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龙头企业,而既已形成的龙头企业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市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有限,而且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制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中药企业开始聚集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地区发展的中药产业集群未能充分突出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而且聚集区内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产业模式和定位同化明显,使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产业链条关系,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使中药产业以及组织协同层次低;另一方面,中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多为中药材生产及销售两个环节或中药材生产、粗加工及销售三个环节,精深加工比例不高,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四)中药支持性产业发展滞后
在中药产业规划区,中药关联产业发育不充分,不仅专门从事中药产品营销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中药支持性产业如中药材加工、中药商业、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中医药服务等发展滞后,并存在垄断性经营现象。这不仅使中药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阶段,从而中药产业链条不完整,中药资源大省难以成为中药产业大省,而且中药产业链各价值环节发展不平衡,中药工业显著薄弱,中药制剂等终端产品的开发以及中医药服务业等价值链关键环节发展滞后。同时,中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明显,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从而整个中药产业链呈现发展不协调的基本产业态势,不利于中药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
(五)资金与人才等经济资源稀缺
甘肃省域尤其县域中药企业大都是新兴企业,不仅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性质又决定了中药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并要求资金来源持续而稳定。目前,甘肃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融资难为特征的金融困境,限制了中药企业多形式的融资途径,等于限制了中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与企业发展。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以及复合型中药人才的稀缺,又限制了中药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而在发达地区经济要素及市场挤压背景下,资金、人才等稀缺经济资源外流严重,限制了中药产业集群对外拓展的空间,这已成为制约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六)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层次低
目前,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平台的前提下,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科技创新力和应用推广不足,使传统中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科技资源配置看,不仅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未能体现中药产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要求,也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中药产学研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从创新主体看,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往往扮演着创新主体的角色,各部门不仅缺少有效的联系与协作,只关注中药材优势资源的开发,不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不重视整合培育拳头产品、龙头企业;而中药企业也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科技贡献率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率相对较低。从产业链来看, 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处于分散状态,产业链信息流不畅,且产业创新与市场脱节,从而使整个中药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低,而且企业与农户及关联企业间非紧密联系,也制约了集群经济效应的形成与有效发挥。
(七)中药产业公共支持体系不完善
基础设施等公共支持体系是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多年来,地方政府偏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中药产业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目前,甘肃主要中药产业区生产性公共产品落后且供给不足,尤其水利排灌、交通通讯、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能源供给设施等普遍较落后,从而与区域中药主导产业发展不配套。特别是随着中药产业发展,对公共贮藏、信息网络、基地(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规划、市场规则、社会信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与环保体系等的要求日益加强,而地方政府对中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仅缺乏对中药产业的引导、支持与服务配套等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而且存在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短期化行为与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药产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生产对象,耕地、水资源、草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甘肃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差,又是全国少有的生态恶化区之一,随着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资源利用短期化行为与可持续发展即生态化问题日益凸显。当前,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数量,过度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中药动植物资源,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许多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关联企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制剂、废弃物乱投放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中药产品的安全性也受到质疑,影响了区域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而地方政府又缺乏促进中药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从而制约了中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甘肃乃至西部,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对“集群”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名词的认知上,对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发展模式的探索。同时,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没有最佳模式,即便是同一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思路。从区位优势与发展战略出发,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导向,通过规划指导与制度体系创新,引导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产业体系区域聚集,率先推进陇西文峰镇、首阳镇、岷县城郊和兰州黄河市场四大传统中药材“集散地”向中药产业“集群地”发展,从而引领并构建甘肃省域现代中药产业专业化分工格局与区域竞争优势,是甘肃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大资源、大工业、大品牌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区域品牌建设,优化区域基地(园区)布局
中药产业园区是中药产业化的助推器。目前,甘肃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当归、党参、红(黄)芪、杜仲、天麻、甘草、麻黄草等中药产业带。一方面,要按照道地、绿色原则不断优化省域特色中药产业带,尤其要围绕以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等10多个道地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以定西、陇南两市为主的,特色明显、规模突出、市场广阔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与示范种植园,指导示范并支持地方、企业采取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开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从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出发,优化甘肃中药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不仅要加快筹建省级医药科技产业园,指导推动并与地方性工业园区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格局,而且要以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来建设园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科研机构、企业进驻、集群与结网;不仅要以园区的标准化管理,再造区域中药品牌,而且要实现园区内中药材GAP标准种植、GMP标准生产、GSP标准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化;要根据地方中药资源优势和企业现状,通过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催生多品种、多档次中药企业大群体,并要重点培育并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更要以培育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药品制造、中间物提取、市场营销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业与中药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从而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集、成果孵化和示范带动效应。
(二)推进中药工业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
目前,甘肃医药工业的发展与中药资源优势极不匹配,处于典型的“大资源、小工业”发展阶段;只有大力扶持具有中药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的工业企业,才能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带动整个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此,要高度重视中药工业的率先发展,重点发展以中药为原材料的中药制剂、保健食品、提取物、保健品、化妆品、中药添加剂、中药农药与中药服务等,以及制药机械装备、药用辅料及药包材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延伸中药产业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组建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推进中药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从而优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乃至中药品种等产业资源配置,改变中药工业弱、散、小的局面。同时,要以甘肃省政府扶持陇药项目建设等政策性投入为契机,以现有省域知名医药企业为依托,将重点培育和战略引进相结合,加快扶正药业、新兰药、佛慈制药、独一味、奇正藏药等医药工业企业技术提升改造力度,推动中药龙头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中药产区集中,通过集中扶持并培育全国性品牌产品,以大品牌带动大企业的形成,以大企业的培育推进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扶持并改变药企的小、散、乱状态,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的方向发展,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中药产业格局的基本条件。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集群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的集群创新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础。中药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包括中药资源开发、中药产品、制造和生产技术、工艺、市场体制机制,以及组织管理创新等。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系统,而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中药龙头企业,更应当是集群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为此,构建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需要通过基础设施、中药人才集聚、政府职能转变、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体系建设,特别是通过重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新体系。目前,在以中小中药企业为主的产业背景下,不仅要高度重视金融与中介组织对主体创新的支持与辅助功能,更要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模仿与合作创新是实现企业快速创新,并缩小与大型中药企业差距的一种有效途径与现实选择。中药产业化基地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而中药产业园区是其主要的载体形式;所以,要以甘肃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专业药物研发机构、药物检测中心为依托,通过完善园区经营机制与政策体系,重点建设中药现代化关键性技术、中药复方工程技术、中药产业化工程、中药标准、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质量安全监测以及科研信息网络中心等,构建以中药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中药国家地理标志品种为重点,以中药科技项目为载体的政研校企合作与产业创新模式,使中药产业园区成为开展技术创新与强化的孵化器。
(四)完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良好的市场服务体系是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产业集群是市场发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其发展离不开商业环境的支撑服务,,而市场中介组织与物流体系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要规划设立政府主导的中药产业中介服务性机构与布局,如新技术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技术咨询中心等,积极引导、扶持民间发展中药产业行业协会,如中药材种植协会、中药材加工企业协会、中药商业协会、进出口商会、投融资中介、法律和财务咨询、GMP达标辅导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发展;另一方面,以中药产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建设为重点,通过培育并发展中药产业科技中介机构与服务门类,提升中药产业集群科技支撑平台水平,是加速中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中药产业集群基本上围绕中药产业集聚区,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特别是加快构建以兰州为枢纽的现代中药物流基地,通过打造物流大基地、营销大网络为集群发展提供仓储、装卸、运输、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是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五)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完善的政策环境是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应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方面。对于甘肃而言,由于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构建一个高层次政府协调发展机制,来发挥产业导向职能是现实需要。通过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要开展中药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并通过制定中药产业集群生成计划与集群区项目选择导向,主导中药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特别是在具有一定区位因素和集聚效应,但尚不足以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政府要主导采取扶持政策,如财税政策、市场开发支持、技术支持、土地经营、品牌扶持等, 引导和促进企业集聚,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要强化体制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和制度,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从而营造有利于企业积聚和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政府的应尽职能。另外,在目前中药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充分落实和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中药产业开发投融资体系,可设立甘肃中药产业发展资金,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探索建立风险资金和担保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中药龙头企业,并不断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化进程。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中医药文化环境
中医药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民族性或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医药文化与人文环境的精髓,对中药产业集群化即根植性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重要标志。甘肃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结合甘肃建设我国首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示范省项目,着眼思路、政策、机制创新和实践总结,一方面,要统筹政策措施,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快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普查与整理,加快民间中医经、验、方以及祖传秘方等的搜集整理,加快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记录整理,以推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进一步提升甘肃中医药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同时,要着力实施中医药人才战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引进模式,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加快构建中医药发展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与消费市场,从而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弘.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2]耿帅.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共享性资源观[J].经济地理 2006(26).
[3]张庆.论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跨越[J].软科
学,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