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SWOT分析;技术路线
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发展状况
1.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开发已引起各界重视
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涉及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投资9.5亿元,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清洁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专项,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经过3轮技术研发,共安排课题160多个。
2.近期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发展迅速
2006-200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中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示范,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7年12月,长安汽车自主开发的中国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杰勋HEV量产下线。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9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66辆,同比劲增107.95%。
3.短期内新能源汽车还不能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消费阶段还处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导入时期,这是使目前发展新能源受到阻碍的一个因素。2008年全年销售汽车938万辆,2009年前1~11月销售汽车超过1200万辆,由于市场需求的特定层次限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传统燃油汽车,这是符合我们国家汽车消费阶段的正常现象。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市场推广和技术推进的重点都还集中在传统燃油汽车,而不是新能源汽车上。
二、技术路线
1.短期内应以混合动力汽车为发展重点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将电力驱动与辅助动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及二者相结合产生优势的车辆。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环保汽车中唯一实现产业化的车型。这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相当比较成熟,使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了良好的动力性能,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清洁环保。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效率可以在低速起停阶段超过传统汽车一倍,城市工况下中型卡车的单耗可以减少23%-63%。
2.中期中应以发展先进电动力汽车为主要任务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纯电动汽车完全采用可充电式电池驱动,其基本结构非常简单,电动发电机和车载电池是其中的关键部件,其中又以电池最为关键。电动力汽车一直是人们期望的现代汽车类型,但由于电池的多个性能指标瓶颈,导致电动汽车未能如人们所愿,至今只是在研发阶段,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的研发时期。
3.长期内氢动力汽车是最理想的类型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氢动力汽车还具有自身特别的优势:
(1)氢燃烧热值高,燃烧性能好。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
(2)对氧气的要求较低,并能适应多种燃料。
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有力的宣传教育,培育国内的消费市场
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保证。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促进法律的执行。同时,为了使以上政策顺利实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应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的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水平。
2.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引导
针对当前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风险承受力弱、安于现状的发展现状,政府要实施税收政策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传统动力汽车和新能源动力汽车实施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将生产和消费引导到新能源方向上来。以美国为例,一方面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税减免:另一方面对代用燃料消费税减免。
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管理提升,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世界环境的日趋恶化,传统能源在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日渐式微。新能源电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主要开发、建设及生产经营实体,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但是,新能源电力企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转型。新能源电力企业提升管理以适应更具规范性的政策监管、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压力、更具复杂性的经营形势、更具紧迫性的技术进步、更具挑战性的人才需求等,都已迫在眉睫。
一、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以“抢占地盘”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管理方式
新能源企业与生俱来的动力是抢占优势区域、扩大资源领地、争做行业龙头老大。在以“抢占市场”为目标之下,只要有利于开拓、核准和建设尽可能多的新能源项目,可以使企业得以迅速扩张的管理方式都是可用、适用的。公司的架构突出了市场发展和工程建设两个职能部门,所有其他的架构都可以简而化之。大部分企业只设立三个部门:综合管理部、市场发展部和工程建设部。而综合管理部作为集办公、财务、监审、党群管理的综合性办公部门,其实质也就是为市场发展和工程建设服务的。这样集权化、职能混合化的优点是快速响应,有助于提高执行力、提升扩张性发展效率。但是,管理粗放,工作界面不清,缺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并带来管理后遗症也屡屡发生,甚至付出沉重代价。主要体现在市场开拓方向因为决策不科学不合理而出现偏差或失误,工程建设因缺乏有效的安全、计划和财务管理支撑而不能可控再控,综合管理因职能集中而疲于奔命难以统筹协调公司的管理秩序。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呈现全员挂责任跑项目、全员挂进度搞工程的局面,企业风险控制系统失位、机制失灵,导致管理失焦,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走的是一条风险不可控的扩张路径。
2、以“业务强于专业”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人力资源结构
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资源。由于新能源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没有像传统能源企业一样培养积累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也鲜有专业素养优良的人才资源。绝大多数从事新能源开拓、建设管理的人员都主要来源于火电企业,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也都是建立在传统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经历之上。对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的理解深度、系统性把握程度以及趋势研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明显不足。表现在:市场开拓上,以“三千精神”占据新能源资源阵地的数量上见长,却不能保证所开发质量,难以切实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更难以在抢占新能源前沿技术领域方面有所作为;在工程管理上,以“吃风沙”精神建设新能源工程项目,但在推动工程集约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方面差强人意,难以保证工程建设“即投产、即稳定、即盈利、即达设计值”的目标。结果是,企业倾其所有追求在市场开拓和工程建设上的业绩,却往往因专业岗位人员能力的不匹配而难见成效。
3、以企业领导“人格魅力”为主要特色的企业文化
正是基于一切围绕市场开拓和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能源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突出所谓“狼性”文化,强调“头狼”的绝对权威,以打造领导的“个人魅力”为主要特色,在企业文化中极少摄人其他因素。主要基于三种原因:
3.1 企业的主要领导都是创始人,企业的组织、人员及物资等相关要素都是在其一手“操持”下建构的;
3.2 在市场开拓中,因企业领导与政府管理部门、有实力民营企业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积累所谓人脉关系的不可替代性的影响;
3.3 在工程建设中,因企业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参建单位以及设备厂家的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超越业务范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形成了“唯领导马首是瞻”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能有效集中力量、带领团队“打天下”的文化,但却完全不能与规范管理、精益管理相匹配。在大多数新能源电力企业进人生产经营期之后,这种企业文化同步进人不适应期。不仅表现在管理上因集中于一域而导致各相关领域难以协调的挂一漏万,更表现在缺乏可以引领企业持续发展、聚拢员工人气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二、新能源电力企业转型策略
1、建立以专业为主业务为辅的人力资源结构
新能源电力企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人力资源以业务见长而专业偏弱的现状。而面对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迅猛、生产管理日益精细、研发需求持续加大的局面,普遍缺乏专业人才成为新能源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短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立专业人才培育、引人、提拔的激励机制成为重中之重。
2.1 设立薪酬、待遇乃至持有股份等具有激励效果的机制,让专业人才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而非“过客”,促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
2.2 对专业人才要充分授权,委以重任,人尽其长。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授权,允许专业人才在其才能范围内有更大发挥自由度,并给予其独立承担创造性工作所需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2.3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在新能源人力资源不是很充裕的现状之下,要积极吸纳企业最需要的专业人才,将人才的卓越表现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不能因为追求全才而苛责其缺点。
2.4加强培训,教育培训贯穿于专业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让专业人才不断“充电”,为其提供能力不断提升的“梯级”。保持专业人才与企业同步成长、与行业同步发展,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竞争优势。
2、坚持以企业发展战略来引领企业管理模式
作为新能源电力企业,必须注重对行业结构性趋势的研判,结合有身实际,设定企业发展战略,并以此来引领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扬弃”,一方面要坚持变革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变革、以主动自我淘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在已取得成就上,基于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变革,对于企业不太擅长的领域,尽量避免着力。在新能源前沿技术风云变化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有定力。要坚持从战略需要出发,重视平衡各种需要和目标,不能像发展初期为追求短期市场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管理模式转型成为必然。
2.1 要坚持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应需而变,根据客观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要突出规范运行、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适应生产经营变化、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单元和专业化职能部门。
2.2 要坚持管理的高效性和协同性,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协作督办和反馈调适机制,消除市场开拓、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综合管理过程中因界面不清、责任不明以及主次不分而导致的管理失灵。
2.3 要认真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新能源行业发展战略注重对现有产业精益化管理和对前沿产业择机争取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发挥管理的整体协调效应,实现战略上的集权和战术上的分权。一方面,要避免决策集中在最高层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增大,降低决策效率;另一方面,要发挥各战略单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其自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3、建立以符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主导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新兴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以领导的“狼性”为主导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优势,都可能因企业领导决策失误或人事格局的变化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建立符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主导的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3.1要建立团队精神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要让团队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中间力量,克服因为“头狼”的离去而造成群狼无首的“独狼”式企业文化,变靠“头狼”冲锋为狼群围猎。
3.2 要建立具有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兼容性的企业文化。立足于新能源事业“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寻找员工个人实现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企业文化。
3.3要确立社会责任承担为根本的企业文化。基于新能源电力企业对节能减排和寻求替代能源的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存在的必要性越强,企业也就越有价值。要精心打造企业的器物文化,不仅要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实现各项新能源事业实体的高效运营,而且要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塑造新能源企业所具备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做好对社会影响和社会成果的管理。
结束语
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从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看都是正常的。要克服管理短板,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文化的培育等方面实现管理转型,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科学完善的管控体系。唯有专注于管理转型,新能源电力企业才能进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也将为国家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德洋.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激励性规制[J]. 经济论坛. 2009(01)
[2]郑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专利研究[J]. 汽车技术. 2009(05)
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投资;汽车;保险;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81-02
引言
金融危机后,为保证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计划推行三个主要政策:一是重新调整经济结构,改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为鼓励国内需求市场的增长。二是通过采用新的政策,将目前国内制造业为主的市场改为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市场,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扩大服务市场。三是跟随全球环保新能源的经济趋势,扩大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以取代现在生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这些政策在生产市场和投资行业都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有三大投资领域能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这些领域是保险业、汽车行业、新能源行业。本文将对这三大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简要的研究分析。
一、保险业
虽然保险业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但其发展缓慢。目前,与国际保险业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仅2005年一年 [1],中国的家庭储蓄总额超过140 000亿元,以13亿人口来计算,相当于人均1万多元。而在同一年,总保费收入仅为49 270亿元,人均保费只有379元。个人储蓄和保费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中国的保险业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以下几个原因将使得保险业市场需求迅速上升。第一,人们对于未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悲观情绪还在蔓延,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人仍须自行承担失业、医疗和教育的风险,这些都将导致国民购买保险的需求。第二,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在金融危机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扶持政策,这新一轮的投资将创造大量的财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需求。第三,近几年开始迅速增长的汽车市场也将为保险业带来众多低风险的汽车保险业务。所有这些市场特点都表明,中国的保险市场将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盈利空间。
不过,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各种挑战,而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未经完全开发和完善的市场制约了保险销售。首先,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了解他们的产品而只是盲目追求销售业绩,因而产生了大量具有高潜在风险的保险产品。其次,传统的保险公司经营混乱,缺乏有效的理赔支付机制,让整个保险行业在大众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和声誉,从而导致进一步的营销困难。然而,就像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只要具备了更好的理赔服务和专业的销售队伍,保险业将是值得重视的拥有巨大潜力的未开发市场。
二、汽车行业
此次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欧美及日本汽车行业遇到了严重的考验。美国的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和福特,日本的丰田、本田或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以及德国和法国的汽车公司都遭遇了历史性的利润下跌。然而,中国的汽车市场前景却一片大好,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例如,2010年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公司,向着国际汽车市场迈进了一大步。据中国汽车工业的研究表明 [2],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年销售收入中的大部分已从以前的政府或公司采购变为个人购买。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个人所拥有的汽车数量已经达到约402万辆,比去年增加了13.71%。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再加上政府在个人购车上的政策支持,汽车行业将在至少未来的十年内得以蓬勃发展。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消费者是中产阶层。出于这个原因,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类型是那些中等价位,大约10万元~20万元的汽车。然而,中产阶层的收入在短期内不会上升到一个足以负担得起更高价位汽车的数值。此外,不同于以前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三到四人的家庭为单位来购买汽车,那些工作了几年有一定积蓄但仍然未婚的青年将成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购买力。这一群体将更倾向于紧凑型或迷你型的汽车。考虑到这些因素,中长期内,中等价位的紧凑型或小型汽车将会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最畅销的汽车款式。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传统的汽车行业的确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首先,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资源的减少,长远看来现行的汽车市场将会被更环保更经济的新能源汽车所取代。其次,由于政府会针对汽车消费和生产收取特殊的税款和其他费用,政策将对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链尚未成熟,相关技术仍然需要研发和改进,新能源汽车在短期内仍难以取代传统汽车。而经济危机发生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和刺激国内消费,政府执行了一系列如减免汽车购买税,降低购车贷款的利率等对汽车行业利好的政策,经济危机后的这段时间在汽车行业进行投资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三、新能源行业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新能源产业已迫不及待地在中国生根发芽。众所周知,新能源将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许多国家已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能源进行了重要投资。根据2007年9月的《可持续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 [3],从2005—2020年,中国面临着水力上130 000亿元、生物燃料上2 000亿元、太阳能上1 300亿元、沼气和风能上1 900亿元的投资缺口。面对大量的资金短缺问题和建立一个在全球可持续能源市场上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的目标,政府已大大放松了对新能源产业投资开发的管制,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少新能源公司的税收和向这些公司提供优先的土地使用权。同时,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是以90%以上的传统能源为主,水力发电、核能等新能源只占不到10%,中国新能源的市场上升空间非常巨大。
在不同类型的新能源中,风能可能是在中国最有前途的一个。首先,考虑到中国多山地少平原的地理环境特点,适合于开发太阳能的地区十分有限。此外,拥挤的居住环境使得中国无法效仿一些国家利用居住环境的顶部空间收集太阳能。而海上风电不但不存在这些问题,还拥有更长的平均生产时间和更多的生产能力,也鲜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次,尽管水利技术也没有地域的局限,但其在中国已有较长的历史,行业相对已成熟完善,不利于新投资者的进入。而风能是一种新的技术,市场少有垄断现象。
风能行业也确实有其瓶颈。主要问题之一是风能技术仍需加以改进以实现更高的利润。除此之外,本地大型能源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带来的行业竞争也是影响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政府政策严重控制和影响着投资环境。尽管这一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壁垒和竞争,风能市场对投资者来说仍有其特殊的吸引力。
结论
虽然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造成了可怕影响,中国市场仍然展现了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尤其是在汽车、保险、绿色能源,特别是风力发电行业。考虑到中国在过去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这三大市场将在长期内有良好发展。因此尽管有各种风险因素,汽车行业,保险行业和新能源行业仍是经济危机后可看好的三大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 赵晓敏.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J].西部财会,2008,(8).
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CDM 批准 注册 签发 碳交易市场
CDM,是“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简称,即清洁发展机制,是由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所创造的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运行机制。CDM具体是指议定书的附件1国家(工业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附件1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经核证的排放消减量(CERs)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CDM是一种双赢机制,它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生效后,我国CDM项目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宣传以及利润的驱使作用下开始迅速发展,四个多月后,我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在清洁发展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这也是我国开发的第一例CDM项目。到目前为止,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已经产生了9.3亿欧元的经济效益。
就目前中国CDM现状的研究情况来看,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之后的更新研究分析较少,为此,本文将对2005年初到2011年末我国在CDM项目上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个分析归纳。
一 中国CDM项目具体情况
1.中国CDM项目批准情况
我国CDM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CDM项目业主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批复、当地政府备案、项目设计文件(PDD)等文件并确定碳指标国际购买商后,要首先提请国家发改委批准。
截至2011年12月28日,我国获得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达3560个。
就前3421个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来看,如表1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其项目数占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的72.97%,年估计减排量3.11×108 tCO2e,约占批准项目年总减排量的53%;其次,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和甲烷回收利用项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分别占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的15.84%和6.81%,年估计减排量依次为0.85×108 tCO2e和0.6×108 tCO2e,分别占批准项目年总减排量的14.56%和10.3%。
“以上统计结果正好反映了2005 年10 月12 日生效的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即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2.中国CDM项目注册情况
项目获得国内批准后,需要请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经联合国批准的审定机构DOE(Designated Operational Entity)的简称)对项目进行审定,之后提交联合国申请注册。经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对项目资料的详细审核、网上公示并批准后,项目可正式注册成为CDM项目。
截至2011年12月28日,中国有1740个CDM项目在EB成功注册,占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的48.88%,估期年减排量为3.55×108 tCO2e。
就前1717个我国在EB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来看,如表2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我国注册项目总数的81.08%,估计年减排量占注册项目年总减排量的49.29%,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项目规模的大小有关;
其次,节能和提高能效及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合计占我国注册项目总数的14.39%,估计年减排量占注册项目年总减排量的19.06%,项目数和估计减排量各自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最后,虽然HFC―23分解项目数所占比例较小,但估计年减排量所占比例较大,这与其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的简称,即全球变暖的潜势)较大有直接的关系。
3.中国CDM项目签况
项目注册成功后,需要按PDD中的设计及方法学的要求执行项目,并对项目运行结果进行详细监测、统计,出具项目运行监测报告。聘请第二家DOE对项目运行及监测结果进行核实,DOE核实后对项目出具核查核证报告,并向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申请签发CERs。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对项目运行、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后,批准签发。截至2011年12月29日,中国已有663个CDM 项目的减排量获得签发,合计签发减排总量达4.78×108 tCO2e。
首先,就前605个获得签发的的CDM项目来看,如表3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签发项目总数的77.51%,但还是由于规模的因素,签发年减排量仅占签发年总减排量的32.28%。
其次,节能和提高能效及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合计占我国签发项目总数的14.55%,估计年减排量占签发项目年总减排量的16.15%,项目数和估计减排量各自所占比例也相差不大。
最后,HFC―23分解项目有11个项目成功注册,且全部签发,除了GWP较大因素外,加上我国HFC―23分解项目开展较早,目前HFC―23分解项目数的减排量占年总减排量的31.94%,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当。
二 CDM背景下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展望
在《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三种碳交易市场机制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参与CDM项目与附件1中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进行碳交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广度,但中国碳交易市场仍然发展迅速。CDM项目正在为中国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同时,CDM项目的实施为中国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国内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在国际碳交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必然也会借势快速成型与发展,规范化的碳交易平台有望形成。
但是,《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供给国,除了机遇,在通过CDM项目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也将面临着各种挑战。
1.CDM项目存在的问题
(1)项目减排类型单一: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主导。无论是批准、注册还是获得签发的CDM项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都超过了其他项目。但是,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该类项目注册会愈发困难。如果我国不能积极开发其他类型项目以求多元化、高技术的减排方式,CDM项目将逐步丧失原有功能,不利于我国碳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2)项目模式单一:单边项目占比很小。截至2012年1月9日,我国成功注册的1771个CDM项目中,单边项目仅为51个,所占比例为2.9%,大量外资参与到我国CDM项目开发中来。这虽然有助于缓解我国资金短缺压力,激活国内碳融资渠道,但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外资。此外,双边以及多也合作的最根本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而非资金。但在我国开发的多边项目中,技术含量大多较低,没有利用好多边项目的优势。
(3)注册以及签发率。我国发改委批准的3560个项目中,注册成功的有1740个,而签发的只有663个。注册成功率为48.88%。签发率则更低,仅为18.6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CDM项目本身从申请到签发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我国CDM项目本身质量也存在问题,企业或者机构急于获得资金及收益,在项目选择及开发设计等环节并没体现出CDM项目的宗旨,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了解CDM的国际新规则、新变化,致使注册以及签发成功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为了使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探索,帮助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
2.碳交易市场发展方向
(1)加强CDM项目开发与创新。首先,CDM项目应该把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而不是资金上。此外,项目还应实现从能源型主导向多元化转变,以提高项目注册和签发的比率;其次,要改变项目严重依赖外资的现状,多进行单边项目开发建设,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对CDM项目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再次,有关机构应加强对CDM方法学的研究,使更多项目能够进入CDM开发;最后,加强CDM咨询服务等中介行业的整合力度,提高宣传力度,推动我国碳交易工作稳步发展。
(2)大力发展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我国正式碳排放标准出台前,发展自愿交易市场是活跃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手段,自愿减排市场能够有效克服CDM市场的缺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等对自愿减排的需求必定会逐步增加,相关政策制定机构应该对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详细的界定和规范,使企业通过科学的碳排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拓宽碳融资渠道。碳交易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充分挖掘所有可行的碳融资渠道,资金来源大部分局限于CDM项目。我国应该积极利用单、双和多边方式为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除了国际合作外,应该积极开发国内碳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与碳交易市场积极配合,增加绿色信贷,统一标准,使我国的碳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总之,以CDM项目为起点,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只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国作为碳资源拥有量最多的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必定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康晓琴、刘振宏、徐淑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分析[J].中外能源,2009(14)
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恶劣,各国政府纷纷推出新的发展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抢占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在低碳经济背景发展潮流下,各国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未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十二五”时期将新能源作为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众多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企业发展目标,纷纷尝试寻求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但新能源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研发难度大等特点,因而新能源企业在经营中将面临不可预测的财务风险。
一、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鼓励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石化能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新能源企业的特征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通过新技术和新资源开发利用的能源,是相对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而言,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将广泛采用新能源,新能源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缓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能源企业是在新能源开发与使用的趋势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企业,相对于传统产业,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优势:1.具有产业发展优势。新能源产业是人类自身可持续生产及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高速迅猛发展促进的产业。2.具有大量潜在的资本与市场。新能源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资本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财政资金、金融资金、风险资金等各种渠道都纷纷进入新能源产业。3.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新能源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强。
(三)新能源企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发展新能源企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新能源企业具有清洁、干净、安全、可靠、且资源极其丰富的特征,不仅从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对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和提供与新能源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将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石化能源的消耗,带动能源的低碳化,是推进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
2.低碳经济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人类正常进化规律是从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进化,而能源的正常发展规律就是从使用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传统行业中碳排放量都是非常高的,而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的碳排放量很低,因此,开发低排放、低污染的新能源产业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能源发展向低碳发展的趋势迈进,再加上各国都将重视开发低碳能源,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四)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从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收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而新能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这些宏观因素会影响市场中新能源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进而制约着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再加上新能源企业资金技术密集,投资和运营成本高,这些不确定因素势必会给新能源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新能源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应对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
二、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新能源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容易导致经营危机
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市场预测能力高低直接会给新能源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是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点,而现阶段新能源企业技术落后,如果经营者想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新能源人才的储备量,这种行为将造成投入产出率较低,从而直接导致新能源企业现金短缺,引发财务风险。再加上新能源企业管理层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中存在管理短期意识,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忽视新能源企业不断创新的要求,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在发展过程中对所用材料的环保处理,也会危机企业自身的生存。
(二)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新能源企业要求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经常运用到软件技术,而新能源企业很多财务人员素质达不到风险管理岗位的要求。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财务人员不能适应岗位职能的要求,也不能经常参加在职培训,不会主动去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失,进而会出现、泄露企业秘密的行为,这些都会引发危机,将不利于新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三)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现金预算控制制度不完备。现金预算不合理可能会导致诸多危机的出现,如企业因资金不足带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或是因资金过剩导致企业经营中机会成本增多、降低收益。第二,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在新能源企业经营过程中因内部控制制度缺陷而导致管理人员出现、故意误解、等情况。第三,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新能源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承担主体。
三、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完善新能源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将低碳经济理念运用于新能源企业经营中
经营者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能源企业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因此新能源企业经营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在企业经营中不断改进自己,在各项决策中重视新能源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低碳经济理念运用于新能源企业经营中,以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能源企业的财务目标。
(二)加强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强化低碳经济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应强化低碳经济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环节中。新能源企业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和技术培训,加强对最新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新能源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对企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财务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企业需要构建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来增强其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出发:首先,需要构建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新能源企业首先要合理地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将低碳经济理念引入预算控制中,对新能源项目投资和新能源产品生产运营中所需的资源投入按照各阶段、分项目进行预算控制和考评。新能源企业应采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项目的整体成本投入和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算,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其次,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新能源企业通过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发现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督促经营者在危机到来之前能迅速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再次,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流程。新能源企业应建立明确的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组织框架的建立,通过财务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监测和预警,根据财务预警系统的结果执行相关控制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责、权、利统一,减少因内部管理不健全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翁秀芳.浅析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及预警体系[J].经贸实践,2015(7).
[2]李月晓.建立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J].现代企业,2014(11).
[3]薛冰.浅议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4]贾莉萍.浅论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9).
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励;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86-04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加快,由于环境压力的约束和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例如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加快可持续发展等。就目前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纵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属于新兴产业,成本高、资金不足等是其与传统能源相比明显的缺陷,急需相应政策的出台来进行支持与指导。因此,应该怎样制定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促进其利用开发是中国现在最为紧迫的议题之一。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港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笔者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以期对天津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参考作用。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及相关政策现状
2.1风电
2011年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62.36GW,保持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地位。但是,风电发展的重大难题是“弃风”问题,2011年风电“弃风”超过100亿kW・h。不同于常规电源,风电的出力特性特殊: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导致风功率预测精度较低;风力发电形成一定规模后,如果系统备用水平不够的话,调度运行过程中做到不弃风很难。
在相关政策里面提到,当地的省级电网结算光伏发电、陆上风电的上网电价在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脱硝、除尘)以内的部分;如若超出,则将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对超过的部分给予补贴。在明确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等方面,政府大力提倡各地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但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上网电价有明确规定,即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同类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当地上网标杆电价水平[1]。
2.2光伏
光伏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新增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1000万kW,太阳能光热电站装机容量100万k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约1000万kW。这几年在全国各个地区的招商中,光伏产业很受人们看好,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光伏产业资金投入大、使用人力多,既能创造GDP,又能带动就业,而且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其与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概念紧密相关,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应政策要求。
价格政策方面,实行光伏发电、陆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随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步下降的方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建筑物屋顶等设施场地所时,项目备案模式选取可以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同时,如若项目享受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或者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则不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范围中;同样不属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范围的还有光伏电站执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2]。
2.3地热能
我国对当地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时间、规模和分布容易控制。在环境影响上,地热能的危害程度小,因此不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直接热利用,其作为替代能源都能大幅度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开发地热能时间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目前直接热利用的设备热功率2443MW,排名世界各国之首。
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地热能供热制冷、地热能资源评估与勘查、发电和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受到中央财政的主要扶持。为了满足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的要求,电价补贴政策将应用在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为了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电网企业需履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义务。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要重视地热能的发展,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积极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工作,促进地热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4]。
2.4海洋能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项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根据海洋能自身特点,其涵盖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上风能等海洋能资源。目前总体上我国海洋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在能源产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将市场机制引入海洋风能开发中之外,国家和地方仍需对其他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进行财政资助[9]。
港口和临近港口的产业用海区,指的是港口建设和临近港口产业拓展所需的海域。港口和临港产业用海必须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合理布局,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限制建设规模,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禁止占用和影响周边海域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河口行洪区和防洪保留区等[5]。
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归纳主要有以下6点。
3.1市场不成熟,保障能力不足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采用以往的旧方式进行管理,缺少和市场完善结合的创新体制,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
3.2措施不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从总体上,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之后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奠定政策基础,营造发展环境,但是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不强,缺乏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财政支持和补贴优惠等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7]。
3.3战略地位需巩固,规划的衔接性和科学性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其十分看重,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仍需要巩固与提升,同时也需要加强规划的衔接性和科学性。
3.4研发投入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较弱
目前,企业自身进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科学技术开发与创新,缺陷是资金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缺少科研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快速突破。
3.5产业体系薄弱,配套能力不强
关键的设备工艺和原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不先进,产品竞争力不足,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管理服务落后。
3.6资源评估不深入,限制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数据不完善导致无法高效率、规模化地对其开发利用[6]。
总而言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规模化[8]。
4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制定系统、科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从国外经验来看,欧美等国家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详细目标和实施步骤。我国在国家总体规划中缺乏有关各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使得涉海能源的各级各规划的关系难以有效协调。因此,我国应该制定海洋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严格规划、有效地引导海洋能产业的发展,科学统筹、合理布局,以保证其长远健康有序发展[9]。
4.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可操作性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利用结构中的比例是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国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都是一些尝试性规定,难以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活动进行有效规范。需要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增加细则支持,增强可操作性,确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地位,改变我国以往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缺少法律等更高层次行政管理的局面,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4.3加大激励力度,通过经济激励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政府应该从电价优惠、补贴优惠、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多个角度,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从有效供给和突破需求约束两方面入手,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实行配额制和税收改革,以可再生能源的有效供给和市场吸收,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10]。
4.4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继续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直到现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十分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计划性预算,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开发和研究资金不足,导致产业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发展缓慢。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划,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把它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列入国家的各级财政预算中去。在投资方面,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4.5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重点加快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建立产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和相关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提高设备制造的能力和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4.6支持国产化工作,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化进程
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并引领企业参与建设示范工程,推进技术制造的开发,扩大应用领域。风电等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要坚持继续实施,政府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等设备和零部件。为使风电场等初始投资下降较大幅度,大力促进国产化示范工程设备造价降低。同时组织实施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5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参考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天津港战略地位的日益加强。在这个过程中,能源消耗和能量供给逐渐成为一个困扰天津港持续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这就要求天津港在产业多元化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能源领域的转型。作为沿海地区,天津港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浅层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这为港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随着开发的深入和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良好。新能源制约于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在资源、成本、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挑战。因此为推进港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条件作为基础,为港区能源转型提供保障措施[11]。
5.1发展光伏、风电与地热,制定《天津港太阳能(风能)发展规划》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目标要求,指导新能源合理投资,促进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平衡发展各地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效率。天津港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其光伏和风电也应该收到重视。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积极推广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积极探索相应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支持光伏企业从光伏产品制造向光伏电站建设转型,协调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在风能方面,建立小风电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沿海风力发电基地,发展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产业,努力为风电应用拓展新空间。同时天津市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以通过设置能源站并根据地热井勘察结果和土地利用计划,考虑与城市热力管网连接等问题。
5.2构建完善的经济激励和政策扶持体系
为使得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得到保证,建立政府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进行补贴。通过投资补贴、设备生产补贴和消费者(即用户)补贴的方式,提高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例如对在新建房屋提供太阳能供热及其他应用的房地产开发商、将太阳能供热使用在物业管理中的物业公司以及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办公大楼或者公共设施优先采用新能源技术,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中使用太阳能的相关设施也给予一定补贴等。建立绿色能源评价体系,在科研经费和低息贷款等方面对有绿色能源标识的企业给予价格激励[3]。
5.3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建立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如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新能源企业落户天津港。对于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在新能源项目上投资,让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结合成战略联盟关系,优势互补,产业整体竞争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积极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意义在于使绿色能源率先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产生聚集和示范效应,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12]。
5.4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组建港区生产力督促中心和新能源研究院,成立绿色能源公共技术平台,力图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鼓励高校多多与科研单位合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克新能源技术难题,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建立以促进生产力为中心、企业孵化器为主题的创新服务体系[13]。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6(1):105~106.
[2]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地热资源管理规定[C]∥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温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二集).北京: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温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2008:3.
[3]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J].太阳能,2013(4):15~17.
[4]中国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
[5]韩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4):137~140.
[6]杨凤华.江苏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6):702~706.
[7]李俊峰,时Z丽.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J].可再生能源,2006(1):1~6.
[8]李春华,张德会.国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88,124~126.
[9]邢晓军,施祖麟,苏明山.电力产业重构中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美国的经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6):149~151.
[10]邴兴国,赵立华,王泽敏.天津市新能源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2(8):5~9.
[11]中国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R].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