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市场发展

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1

[关键词] 国家干预行为 市场失灵 社会管理 经济职能 新能源

一、国家干预行为的内涵与产生

国家适时地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样的理论由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开始流行。

彼时,西方各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国家干预主义逐渐取代自由放任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社会管理理论。

现今,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内生要素,也是社会管理从观念更新到机制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

适时的干预和调整,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使社会管理朝着更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我国政府规整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产业的步伐中也不难看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理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

近些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中最具意义的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由于光伏发电中的太阳能电池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因此,作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原料的多晶硅,其发展历程足以反映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2006年前后我国的多晶硅行业来讲,受技术创新能力所限,市场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多晶硅价格飙升,这是一种市场发育的不完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太阳能电池大潮涌动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又不能等待市场自然发育完全,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这个推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干预需求,所以国家在此段时期都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并于2005年2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努力推进多晶硅行业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

2005年至2007年期间,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二十多个省份共有五十多个多晶硅项目,其中不乏预算上亿的项目,光伏产业发展进入白热化状态。至2008年上半年,时期多晶硅价格一度突破400美元一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

但不久,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国外需求量大幅萎缩,危机到来之前已经在政府无效监管下非正常建立的多晶硅行业大厦,此刻毫无招架之力,轰然倒塌。

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的重要组成,光伏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而今,因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也较低,在统筹规划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等市场混乱现象,导致了整个行业已呈现出陷入泥潭无力自拔的状态。

此时,国家干预行为的及时介入,对保证新能源市场良性运转,实现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经济职能的体现。

国家干预行为,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进行经济干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干预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国家干预行为的产生,从理论上讲,是干预供给[1]决定于干预需求[2]。当市场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市场失灵,对干预这种调整手段迫切需要并积极谋求以干预维护秩序时,干预供给就必然发生了。

目前,西方面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完备而产生的市场失灵,以及由于超出市场机制作用范围而产生的市场失灵。而我国现阶段存在较多的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或政府失灵而产生的市场失灵。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当前阶段调整国家干预的手段和力度,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规定相应的机关行为以及切实完成这些行为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达到国家干预的目的。

二、国家干预行为对新能源发展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出台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并令一些小规模项目停产。此举一度抑制了光伏产业市场极度混乱的现象,对保全整个行业顺利挺过金融危机意义非凡。

进入2010年,光伏产业市场回暖,多晶硅市场一度又呈现火爆状态,此时一些有实力的公司诸如富士康、奥克股份、国电集团等纷纷投资多晶硅行业。

痛定思痛,为避免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等问题,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从项目建设条件、生产布局、生产规模与技术设备、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多晶硅行业做了详细规定。

直至2011年9月,工信部又了《“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期望对未来五年中我国光伏产业的生产、成本、环保、规模均做详细的规定。

目前,我国虽然是光伏制造大国,但并非光伏制造强国。2011年11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并推出惩罚性贸易关税。按照初裁结果,美国商务部征收不低于30%的反倾销税,这相当于关闭了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

美国的大门正徐徐关闭,而眼下欧洲的市场也是岌岌可危。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4日,包括SolarWorldAG在内的数家欧洲太阳能板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称,中国的制造商在欧洲低价倾销产品。

这些欧洲企业希望对中国产太阳能板征收反倾销关税。按照欧盟相关法律,欧盟在接到反倾销申请书的45天内(最后期限为2012年9月6日),将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2012年8月底,利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机,中国政府积极交涉,中德双方“双反”达成一致,决定通过协商解决光伏领域的贸易争端。

默克尔在会见记者时也表示,希望欧盟委员会、有关企业与中方一起尝试通过沟通交流来排除和解决问题,不要启动反倾销程序。

“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最好是协商加以解决。”默克尔的这番表态,让国内光伏产业人士看到了一丝曙光。

由光伏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干预行为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干预的范围和限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市场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安排本是一种个体的理性选择,但这种理性选择并不一定能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有时这种个体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从而引发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之处,便是国家干预可以介入的地方。

此外,在国家进行干预的时候,干预程度的把握也必须以经济分析为前提,至少包括对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3]。

需不需要国家干预,完全取决于这种干预是否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干预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表明干预满足了需要,否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这种均衡不仅体现为供求的均衡,还体现为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均衡。

总之,政府要协调好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个体效率与整体效率、经济竞争与经济合作等等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效率与公平最完美的契合点。

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2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展览会也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行业展会门类之一,并在2007年以来取得井喷式的发展。下面简要介绍中国新能源展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

中国新能源展会的发展与分类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共举办15个新能源展会,展览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而到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新能源展会总数量已经达到41个,展览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实现了4年翻两番的跨越式发展,这在中国同期展会门类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展会总数量自2007年以来,保持着每年约40%的增长速度,而新能源展览会总面积更是在2009年,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逆势实现了204%的增长率,体现出市场对新能源展会的极度渴求。进入2010年,新能源展会继续保持约35%的增长速度,且从地域角度看,开始从—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显示新能源展会还处在发展的上升期,预计将继续延续其高速发展的轨迹。

按照我国现阶段新能源产业的种类,也可将现阶段中国新能源展会大体分为太阳能展会、风能展会和新能源综合类展会三种类型。其中,太阳能展会无论从数量还是面积上看都是比例最大的新能源展会类型。

太阳能展会

2009年7月16日国家三部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随后又公布了具体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太阳能的利用与产业化进程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中比较领先的门类,而太阳能展会市场也是中国新能源展会中历史最早,数量最多,较为成熟的细分展会市场。

有数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的新能源展会就是太阳能展会——2001年9月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召开的“2001太阳能用品展”。经过10年的发展,2010年中国太阳能展会总数量达到19个展会,展会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新能源展会门类。

据统计,2010年中国太阳能展会市场规模最大的当属于南京举办的2010第11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暨展览会,展会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这也是2010年中国新能源展会市场规模最大的展会。其后另有5个规模达到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与其共同组成了中国太阳能展会市场的第一集团(如下表所列)。

随着太阳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市场推广也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发展。而太阳能展会市场也发展成为大型展会为龙头领导,中型展会巩固基础,小型展会分散布局的市场走向。2010年分别有合肥、昆明、太原、呼和浩特、南昌、嘉兴等三线展览城市举办太阳能展会,体现出太阳能产业开始布局中小城市的市场发展趋势。

风能展会

新能源展会市场中的风能展会也随着中国风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据了解,业界最早的风能专业展览会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简称WPA)创办于2003年,首届展会规模仅为1500平米,展商也仅有47家。而到2010年,第八届亚洲风能大会“汇聚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参展商,包括4个国家展团,展览规模达25,000平方米,吸引16,000多名专业观众参观”。而即便以这样的增速,资历最深的亚洲风能大会目前在规模上也仅能在中国风能展会市场中排在第四位。

事实上,2007年,中国风能展会仅有3个,展会总面积仅为不足4万平方米;而2010年最大的风能展会201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就已突破5万平方米,全国风能展会总面积更是达到将近15万平方米,不无巧合地与中国风能产业的增长速度互相吻合。

中国风能展会市场的发展特点有别于中国传统展会市场的无序快速增长模式,可以概括为有序的、自律式的增长。2007年以来,风能展会总数量仅从3个增加到5个,绝对数量的增加可谓缓慢,但是每个展会都在自我培育、成长,4年间展会总面积增长74倍,每个展会规模都在1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展会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轨迹。当然这也与风能产业高资本、高投入的特性直接相关,而这也同样反映在风能展会的地域特征上。目前,中国5个风能展会无一例外地在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举办,其中北京更是集中了其中三个风能展会。

新能源综合展会

新能源综合展会是指不单纯定向于某种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等),而是专注于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展览会,以及本身为传统产业展览会,但是招展方向增加了新能源的利用,展会冠名也增加了“新能源”字样的展览会。

据统计,2007年中国新能源综合展会仅有一个一一举办于上海的2007中国新能源投资贸易洽谈会,面积仅为7700平方米。而2010年,中国大陆共举办新能源综合展会19个,展会总面积近18万平方米,增长速度可谓惊人。

2010年新能源综合展会在地域特征上有着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综合展会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四大一线城市向成都、沈阳等二线城市转移,甚至向三线展览城市(如兰州、呼和浩特、福州、合肥、贵阳等)发展。据统计,2009年举办的12个新能源综合展会中有6个在四大一线展览城市举办,而2010年减少到5个,占全国新能源展会的比例也从50%下降到26.32%。

作为新兴的展览门类,新能源综合展会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其标志性特点就是展会规模有限。据统计,2010年中国新能源综合展会市场中,展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的展会占新能源综合展会总量的比例为52.63%;展会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仅有1个,即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及投融资博览会,而这也是2007—2010年间唯一一个展会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的展会。这一点与太阳能展会市场以及风能展会市场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新能源展会的未来发展

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其中关于新能源的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加快核电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其中,生物质能是指由畜禽粪便和农作物废弃物等转化而成的新能源。中国目前约有3000万农村人口仍在使用煤油灯照明,还有数百万人依靠燃烧薪柴和农业废弃物取暖和做饭,如果将禽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清洁燃料,由此产生的电力可充分满足其用电需求。亚洲开发银行2010年6月2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10年中需要4135亿元人民币(约合605亿美元)的投资来大力挖掘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能潜力。可见生物质能产业将是未来新能源产业中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

核电产业由于其特殊性还由国家垄断,市场化程度不高;风能、太阳能展会市场必将随着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升温,而生物质能展会还是市场的空白,在未来能否有所突破值得期待。

据了解,西部多个省份“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几乎都涉及能源化工产业,其中内蒙古、贵州、甘肃等地明确提出打造“能源基地”,新能源产业更占据重要地位。

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77-01

使用新能源汽车有助于环境保护,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新能源补贴的政策收紧,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已逐渐消失,反而产生了一些不稳定的市场风险因素,使得很多迟疑、观望的汽车企业迟迟没有加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销售,或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资源有限。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保险消费市场,通过对相关关保险产品开发,能转移分化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稳健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新能源汽车保险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情况,对该类保险产品开发给出一些建议。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

1.技术研发风险。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才是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技术准备都非常不成熟,技术水平落后,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方面,目前具有混合动力以及锂电池等多种设计方案,均仍在探索发展中。同时,在汽车的很多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大多依赖进口,导致生产成本风险较高。这些技术研发方面的风险,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不顺利。

2.市场营销风险。新能源汽车一直在市场都是处于试验阶段,很多消费者尽管认识到其中的环保效益,但是从安全性、消费以及维修成本等方面因素考虑,新能源汽车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在与国外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资金、技术以及品牌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市场前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保险产品需求研究

1.市场需求较大。很多新能源企业在研发和销售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它们已深刻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寻找合作伙伴,从而有效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保险服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对于消费者看来,通过保险产品的服务,可以有效保障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不安全性以及其他风险,从而维护好自身的利益。故而,保险产品无论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企业,还是在消费市场,都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2.保险产品的研发分析。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一般包括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质量等产业链,在设计相关保险产品时候也应站在不同角度多方面考虑。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技术保险产品,降低资金投入的风险,促进研发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阶段,企业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确保汽车的生产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心和信赖;另一方面,通过保险产品的购买,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在生产、销售阶段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于新能源汽车质量的投保,也可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开发,这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3.新能源汽车保险开发的准备工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保险产品开发,需要很多准备工作,首先,应成立专门的开发团队,对于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其次,应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了解和认可;最后,还需要加大各方面的人才培养,促进保险产品的开发、销售都能取得良好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于保险产品也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需求。因此,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前景,需要保险企业进一步的研究和投入,以期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主义;供给侧改革

一、引言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限制因素仍较多,数据显示,全国70%的地方市场外地新能源汽车无法进入,形成了“地方割据”的不良局面。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从早期城市试点向全国全面开展的进行,地方保护主义的破除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较早,早在“八五”期间,便开始攻关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除了晚于1965年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本外,与美国(1991年)、法国(1995年)等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时间大致相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于传统燃油汽车发展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局面的出现。

2007年,新能源汽车研发被列为“863计划”之一,同年11月1日,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该规则被业界看作是国家真正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市场化的开始,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

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建设,并且开始早期城市试点工作。由于基础建设及生产技术等的限制,2009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的新能源销售并不乐观。

直到2014,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7.5万辆,同比增长3.2倍,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元年。2015年更是被称为“爆发年”,当年销量33.1万辆,同比增长3.4倍,首次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第一。2016年销售50.7万辆,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发展表现出强劲态势。

三、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主义现状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各行业普遍存在。对于汽车行业,我国上世纪90年代在汽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就出现过对传统燃油汽车的地方保护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燃油汽车的供给及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传统汽车的地方保护主义才逐渐消除,全国性的竞争市场得以建立。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也处于这样的需求缺乏情况下,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回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2009-2013年期间的新能源采购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完成的,居民需求不足,当地政府为防止资金外流,大量采购本地区车企生产的汽车。2014年居民消费市场觉醒后,该行业被普遍认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优质的投资机会,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收入,对消费市场又采取了购买限制,以保证本地车企的发展或引入投资。

我国政策扶持工作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开展。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参与管理后,出于维护当地的经济或政治利益的考虑,常为当地的企业建立保护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如下。

一是设置产品、技术目录。根据当地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能力和技术选择,政府部门编制入选推广目录的技术标准,或直接要求零部件组成中必须包含本地企业产品,从而将外地车企排除在外。

二是强制“以投资换市场”,要求外地企业必须在当地设立独资的汽车销售机构,或是在当地建厂,以达到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收入的目的。

三是要求补贴对等交换。生产企业所在地A政府须对B地车企出台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才可享受B地政策扶持。

四是补贴申领过程繁琐,国家补贴实行自企业注册地政府部门逐级上报的流程,时间周期较长,且手续繁杂。地方补贴则更加复杂,且各地的要求都可能不一样。此外,地方补贴常出现拖欠货款和朝令夕改的情况。

其实,早在2013年9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就已经对地方保护主义做出明确限制,规定新能源车示范城市“推广应用的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障碍限制采购外地品牌车辆。”但是,目前除了京沪基本消除地方保护外,其他地区仍广泛存在。城市之间相互设置障碍、贸易壁垒高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环境的人为封闭。

四、技术为先,顺应供给侧改革大势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研究传统汽车的发展过程,发现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根本在于转变政府角色,激发创造能力,释放市场的活力。

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该产业对政策依赖性大。由于技术发展未达到要求,无法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化配给,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高昂,售价普遍高于传统汽车,只有加入政府补贴后才会普遍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又有续航里程短,充电不方便等问题的存在。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技术能力,消除消费者购车的顾虑,解决需求过度依赖于补贴的现状。

对政府而言,建立统一的新能源汽车竞争市场是必然目标,同时也应兼顾各地的发展情况,激发各地内在生产力。首先,建立健全前瞻性的法律和配套制度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范统一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其次,转变财税扶持实施方式,逐渐取消地方补贴,改为中央统一发放,简化流程,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第三,转变扶持重心,将重心由消费端转移到供给端,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支持,激发企业创造力;第四,实现税收从生产侧向使用侧转移,保障当地的经济收入,让地区享受发展红利,并可适当对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区给予财政支持。

五、结语

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大势下,新能源汽车是对传统汽车行业的变革,而逐渐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激发供给能力又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变革,相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很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5

根据通报,财政部等部委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自2009年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对新能源汽车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不过,这些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违法违规企业“骗”走了。

补贴新能源汽车的依据何在?

中国2015年乘用车销售量达到2100万辆。市场经济最需要的是诚信。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形式的“骗”还是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危害。部分领域缺少应有的制度约束,秩序甚至失范,这并不稀奇,但是我们决不能用“一切都是合理的代价”来加以搪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早已确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中,财政也被赋予了其应有的定位,即“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化需要处理好市场、社会与政府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合理界限当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是市场,从根本上说,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样需要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的源头,就在于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

当然,我们所说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是市场取代政府,而是市场和政府有主有次,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补充作用并行不悖。说时容易做时难。新能源汽车的政府补贴本来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补多少,怎么补,补贴如何管理等等,同样都是难题。

为什么要补贴新能源汽车?可以摆出来的理由不外乎如下: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难得的领域,只要予以补贴,中国汽车行业就可以在此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新能源汽车一开始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较高。有了补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劣势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新能源汽车发展条件因此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只要有足够的补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肯定会更顺利。

但是,有了补贴,新能源汽车就一定会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有钱就会有技术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的确,现实中有许多技术是可以花钱买来的。但是,先进技术不见得能买得到。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也处于起步阶段。各大汽车企业也在努力开发新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都是问题,怎么会有可供市场销售的先进技术?有了钱,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自己加大研发投入,但是,研发投入增加,并不等于研发就一定会成功。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的选择本来就充满争议,没有确定性的目标,研发投入的针对性也不可能太强。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可能更需要的是市场试错法,让市场自行选择合适的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所可能具有的优势。优势到底有多大,得看技术。电池靠电力供应,由于中国电力主要是火电,最终提供汽车动力的是煤炭。只不过,煤炭发电地可能不是汽车使用地,污染从汽车使用地转向发电厂所在地。污染是否减少,还得看耗电量的多少,需要将新能源汽车的耗电量转换为煤炭耗用量。之后,再将此与传统汽车所耗用的汽油进行比较。传统汽车汽油有不同等级,高等级汽油使用要求也会改善传统汽车的节能排放效率。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生产与报废同样要耗费资源,这也会带来一定的污染。这都是比较时需要注意的。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技术不够先进、充电不是特别方便的条件下,混合动力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问题是,混合动力汽车还能称得上是新能源汽车吗?充电不便就不充,将“新能源汽车”当传统汽车使用,也不是什么新闻。还有,燃油时充电与燃油直接提供汽车动力相比,到底改善了多少能源使用状况?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改进,可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阳能丰富,足够人类使用,但是目前利用技术较为低下,妨碍了太阳能汽车的发展。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的使用,有许多未知数,也意味着有许多新的发展空间。虽然空间多大未可知,但不确定性的存在正好给市场提供了机会。

新能源汽车补贴效果亟待评估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为什么会有骗补问题出现?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补贴较多。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在内,消费者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最多时甚至可以得到12万元的补贴。补贴力度惊人,这是骗补的根本动力。当然,骗补还只是个别现象,或者说只是占全部补贴的一小部分。已公布的数据似乎也可以支持这个判断。如果问题的分析只是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很可能不能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应对之策。

新能源市场发展范文6

〔关键词〕 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产能过剩;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宁波和开封的两家工厂开始制造太阳能电池,这是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端。1986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风电机组,随后不久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但直到21世纪初之前,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低速发展阶段,技术和工艺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起草,2005年开始颁布施行,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七十多倍,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一百多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成为世界新能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合作受阻等瓶颈。提升中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是破解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难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装备、风能装备、核能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和地热能装备,中国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装备和风能装备,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2008年国际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政策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光伏产品的代工厂,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这一时期的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刘仰焰和沈玉良[1]对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而进口料件和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更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产业的潜在危机,孙广彬[2] 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顾列铭[3]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过于外向的市场导向使中国光伏产业隐忧多多。

2012年7月德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联合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出口危机,2012年出口额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价格则同比下降三成。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与问题,邢章萍[4]认为应正视光伏“双反”。陈晓梅和孙梦溪[5]认为高额惩罚性关税引发了光伏产业困境,提出应引导光伏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孟祥铭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效应一直为正,说明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出口市场结构效应存在波动性,主要是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表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

中国风电装备的发展与太阳能光伏装备类似,十年前中国风电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在风电装备发展早期,学者们多数在探讨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叶瑛莹和赵媛[7]认为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太低,2003年国产化率为12%,风电机组的进口依赖过高导致发电成本和价格过高。刘家澄[8]认为中国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发电设备,必须走风电机国产化的道路,并对风电机国产化进程提出建议。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担心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国外冲击,施鹏飞[9]认为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应抓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对风电装备制造的持续扶持,以及大量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2003年之后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逐渐有竞争力,并高速发展,2010年培育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业和降低风电成本的目的已经达到。

2011年之后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放缓,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减速,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不过此时世界风电产业也都进入低谷,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时Z丽[10]从风电的技术、装备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总结了世界风电产业的进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风电大国政策的调整和支持风电发展的实际行动,认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及早准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周原冰等[11]对西班牙风电发展情况、电源结构和电网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在促进风电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的举措,提出了推动中国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2010年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注意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过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晓慧[12] 提出风电产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产能过剩,如果说过剩,也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王立国等[13]认为只是低端的风电装备出现过剩,他们建议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加大行业发展专项研发投入,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培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理性投资观念,打造国内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

三、新形势下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双反”等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选择和产业升级的风险预测。

1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需求不平衡

根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世界发电量约为23 127太瓦时,同比增长22%。可再生能源消费(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从2002年的2409太瓦时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15%,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从17%提升到53%,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总发电量年均增长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面对未来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和环境污染,为了寻求稳定充足清洁的能源来源,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本国能源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消费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核能方面,欧盟和美国的核能消费量比较大,约达到200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消费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费持续下滑,2013年仅为33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国处于领先位置,占世界消费量的24%。风能方面,欧盟和美国消费量相对较大,中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比2012年增长378%。相对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较小,欧盟表现尚佳,2013年其太阳能消费量为187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长173%,占世界太阳能消费量的662%,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38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2%。其他经济体虽然基础薄弱,但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非OECD国家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长846%,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增长91%。整体来看,虽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的作用尚未发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尚无坚固的发展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这种影响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另一方面,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新能源技术及其导致的成本收益差异的重要性。虽然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持续的良好特性,但在技术条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国家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有80%的发电量来源于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其他非电热的快速或贮备式热水器(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设备等。2013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2012年分别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进出口额达到139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增加额主要来自于进口额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亿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产业停滞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转向其他能源发电,2013年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国际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引发的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冲突将会越来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长354%,反补贴调查为33件,比2012年增长435%,也是1995年以来件数最多的一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在望,但财政悬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叠加的经济下行风险已然出现。出于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视和对市场脆弱性的担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

1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易受外部冲击

2009年中国风电装备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284%,2010年继续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为-626%,2011年转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额几乎没有变化,增长率仅为01%。中国已经成为连续多年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外,与出口的新能源装备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销的贸易政策也不无关系。制造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表现为出口额增长率上下波动幅度很大和国际竞争力弱。中国多晶硅、风力发电设备和非电热热水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随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快速占有国际市场,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偏低的事实。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获得多晶硅高端提纯、风机整机的研发与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先进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核心技术和有效行业规制欠缺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环境一片向好,但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工具与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不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

2结构性失衡严重,产能过剩和技术缺位并存,国内能源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中国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其他新能源产品则表现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增多,存在贸易逆差的产品逐渐减少,2009―2013年一些产品的净出口额从负转正。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进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中国企业占据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为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前50名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从商品结构来看,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失衡,新能源装备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术落后仍然是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发展瓶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而也难以撼动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区域结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力发电设备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对德国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对南非从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对法国从2009年的39%下降为2013年的02%。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对法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对德国从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对日本则从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对南非从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国主要新能源装备出口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全线下跌,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有的产品转向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结构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出口市场不平衡和对某一市场过于集中的特征,不仅增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风险,在贸易条件改变的时候增大了企业面临破产和退出市场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目前中国仍以原煤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没有大幅度变动。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量在2013年达到37 0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09%,仅比2004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发展战略上相对偏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忽视了新能源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有体制的原因,如上网电价实施步伐缓慢和电力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不利于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不仅国内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在输出清洁能源的同时把生产时所附带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国内。

五、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风险

1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

产业升级存在风险并不是新能源产业安于现状的理由,只有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不同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不同,升级路径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过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和功能以及拓展产业链等路径来实现。就发展路径而言,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是最佳选择。由于现实情况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顾并且前者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个国家的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凸显了多种发展路径。

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在新能源装备中贡献较低附加值为代价,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市场力量的增加,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美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一度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并贡献了高附加值,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参与份额增大,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其他国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从2003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6%降为2013年的12%。相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可观的提高。

二是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没有实质性受损,并且获得了新能源产品的真正价值。新能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低碳减排、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和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产品过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违背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国能源为他国供给低价节能产品的负效应。

三是在致力于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进入到核心和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继续加大投资和收购兼并进入相邻环节往往是该产业企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复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即进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在新能源产业多个环节的主导地位。或者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品目录,开辟国内市场,以扩大国内消费为目标,缓解国际市场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2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的潜在风险分析

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摆脱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在升级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国际规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风险。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存在转让和自主创新双难困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等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价值链上的中下游环节,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厂”是处于该环节的企业的共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装备还有用清洁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长期获得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收益和新能源应用的环境收益,在技术创新、使用和转让方面设置诸多壁垒。然而,越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越处于弱势,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帮助。另外,技术转让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产业的初始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中后期阶段易受到牵制,成为技术的跟随者,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报告,国外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是国内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的2―3倍,其中美国专利被中国引用的次数最多。在原始创新层面,国外专利具有集成创新性质,即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跨领域创新,中国的创新模式则更接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涉及领域较窄,局限于本领域创新。

二是路径依赖下发展模式转型存在生存风险。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行业地位。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用长期效率换取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过于集中制造环节,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应用等环节必然相对薄弱,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难以兑现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业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现实困难。这种发展路径附带的产能过剩负效应更使得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关者将利用权利介入经济活动。在税收增长和政绩目标下,地方政府官员更为关注任期内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产业升级后的短期效益、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影响,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可能通过改变政策支持内容和方式影响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新能源企业依存度很大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将会考虑产业升级后订单大幅度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都有可能阻碍产业升级。

四是产品功能升级产生的影响给市场结构带来风险。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后,企业生存、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自然发生相应变化。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和倒闭的风险增大,新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比去年减少24家。新能源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下行压力。另外,市场经济具有系统性,某一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但其他相关环节的创新相对滞后,企业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和协调生产活动。

六、政策启示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额可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市场份额扩大和发展战略内在统一,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下的“加工厂”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国新能源装备的进出口额,提升了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低附加值和环境效应问题,积极通过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和延伸。但受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体制约束等难以在短时期得到解决的客观问题,致使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成疑:积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工业型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否长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优发展路径?基于此,可归纳出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框架。

1创建和改善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避免产业升级风险

利用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搭建与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紧密合作的贸易平台,优先鼓励和支持技术和技能合作。改善技术投资的环境,为人才引进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利政策,保护技术创新,搭建专利技术、投资渠道、技术团队和生产销售团队之间的对接平台,突破技术成长初期资金、营销、管理和品牌等企业运营方面的限制,缩短技术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就其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地位和关键性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将技术升级与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额下降和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发展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将新能源装备出口贸易的评价标准界定为价值创造的绝对贡献和关键性突破。

2构建国内生产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空间

立足于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促进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扩展其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以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集群,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出口在集群内转移,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帮助集群内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标准,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建设有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创业,适当放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审批限制,设计全面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价格操纵和垄断治理政策,分类制定资源税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

3调整和协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政策,提供法律和相关支持

新能源装备生产过程中进口瓶颈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风险,借鉴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活动分别制定贸易投资政策,建立关键零部件贸易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其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体谈判,增加制衡谈判力量。加强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协调合作,规避、预防和有效抗击“双反”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设置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训课程,加强政策领域、法律领域和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仰焰, 沈玉良 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89-96

[2]孙广彬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 [J] 电器工业, 2009, (11): 20-24

[3]顾列铭 技术和价格: 国内光伏产业的隐忧 [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国光伏 正视光伏 “双反” [J] 经济, 2012, (9): 36-40

[5]陈晓梅, 孙梦溪 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3-28

[6]孟祥铭,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波动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38-42

[7]叶瑛莹, 赵媛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106-110

[8]刘家澄 加快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

[9]施鹏飞 关于中国风电发展的思考 [J]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4-6

[10]时Z丽 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11]周原冰, 王乾坤, 方彤, 等 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J] 能源技术经济, 2010, (4):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