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体经济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体经济性质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1

[摘要]本文在总结经济发达镇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在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无法满足这些经济发达镇的基本的城镇建设需求、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已成为我国城镇化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发达镇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地位

经济发达镇通常是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人口、工业和商业聚集规模,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和产业群的发展。有的地方也将其称之为中心镇。目前,尽管学术界关于经济发达镇还没有形成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但是,经济发达镇一般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实力强,居民收入较高。经济发达镇基本都是本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济总量规模较大,部分经济发达镇的GDP能够达到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由于这些镇的产业发达,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多,因此,这些地区居民的工资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很快,其生活水平相对于其他周边地区要高出很多。二是聚集人口多,规模达到城市水平。经济发达镇因其自身的产业发展汇聚了大量的劳动人口,迅速形成了一个密集的人口区域。在这些数量巨大的人口中,外来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流动人口的规模会随着产业的兴衰而不断变化。

我国自1996年城市化率突破30%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据有关数据显示,2000-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年均递增超过0.4%,即可认为这个国家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地处城乡之间的经济发达镇不但可以成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且可以成为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经济发达镇肩负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节点,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也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

经济发达镇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县域经济发展的单一格局,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达镇在区域城市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可以形成一个“点-轴-集聚区”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更集中于经济发达镇。[2]因此,经济发达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与中心城市实现功能互补,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压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转移人口在小城市就业和落户,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经济发达镇的兴起是产业发展和要素聚集的自然过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也符合我国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镇出现之后,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户籍制度、土地审批权、财政税收和资金等方面无法全面实现行政管理任务,使得部分经济发达镇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力小、功能弱、效率低的艰难境地,严重制约了经济发达镇自身的建设、发展和管理。究其原因,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经济发达镇政府缺乏与之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与执行权。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但在实践中却在相应的管理职能设置上缺位,缺乏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的城建、环保、治安、节能、消防、卫生防疫等职能,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按照法律规定,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当出现环保、村民违规建房、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卫生等问题时,镇政府无权查处,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据典型调查,经济发达镇有约90%以上的事项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才能执行,并且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随着常住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达镇对镇政府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镇的刑事发案破案数、查处治安行政案件数及处置数都达到了一般地级市的水平。然而,目前镇一级公安局仅是科级分局,远远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治安的基本需要。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与人口规模的不匹配,严重削弱了经济发达镇镇政府的管理能力。

第二,管理对象不断增长,机构编制却严重缺乏。目前,经济发达镇的机构编制由县里统一配备,主要干部由县里组织配选,乡镇在人事调配上缺乏自。而且,经济发达镇核定的编制数是按照本地户籍人口的基数来制定,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管理人口的需求。[3]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常住人口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的数倍,原有编制数量的行政管理人员难以完成当前的管理目标,一些地方只好采取聘用政府雇员来缓解人力不足,但这种做法只能作为现行体制机制下的权宜之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珠三角部分乡镇地区,相对固定的编制数额和急剧发展的经济社会及管理任务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很突出。由于行政编制的限制,近些年很多经济发达镇甚至无法招考新的公务员,原本在镇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员,也因为升职无望,另谋更大发展机会,纷纷开始跳槽辞职,镇政府人才不断流失,大大削弱了经济发达镇政府的机关人才竞争力。

第三,现行的财税体制亟待理顺。从1994年开始,我国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框架的财税制度。但这一制度只实行到县,县级政府对镇级政府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由于乡镇没有独立财权,尽管部分经济发达镇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要上交到县级政府,而县级政府则根据镇级政府的人头费下拨财政支出数额。这样就造成了乡镇自身可支配能力收入偏低的局面。例如,2006年,绍兴县钱清镇上交税收近5个亿,回到镇里却只有6000万元。2007年,嘉善县姚庄镇上交税收2个亿,回到镇里仅1000多万元。[4]

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围绕着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例如,国家发改委自2004年起先后两批共确定270多个小城镇开展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规划、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改革。2010年6月,中央编办会同中农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部门在13个省25个镇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如何“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与此同时,广东、浙江、山东等部分地区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同做法,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1.广东:从乡镇机构改革到简政强镇。2006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以乡镇的常住人口、土地面积、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分类指标,结合一定的指标权数,将乡镇划分为不同类型,按照乡镇的类型对其设置综合性办事机构的数量作出规定,并重新核定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同时,在调整职能或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划转事业站所归县(市)管理,按区域设置事业服务中心或工作站,作为县(市)派出机构,其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市)有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并对编制管理办法进行改进。2010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新设定的标准,对镇重新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镇突出不同的职能重点。对于常住人口多、经济规模大的发达镇,注重突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市政管理、生态保护等职能,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

2.浙江:从中心镇到小城市。2007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从全省1200多个乡镇中选出141个中心镇,将财政、土地、投资项目核准等10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至中心镇。同时,强化中心镇政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理顺中心镇条块关系,允许垂直部门派驻中心镇机构。比如,绍兴县的建设、发改、经贸、外经贸、建管、商贸等部门,与杨汛桥镇、钱清镇等签订委托协议书,将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建筑工程许可证核发等职权下放到镇政府。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情况各异的大国来讲,经济发达镇的发展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必须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2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环境经济制度、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总称,三者是建立与完善环境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保护制度制约着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时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及经济政策又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1.1环境经济制度

 

环境经济制度是约束环境与经济活动各主体行为的各种规则,是建立和改进环境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环境经济制度主要由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环境资源再生产制度以及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等构成。

 

1.1.1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各级环境主管机构采用的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利的约束与规范的管理手段,对资源使用、环境影响、生态变化的决策直接进行干预。环境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决定了环境资源能否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限期治理制度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

 

1.1.2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对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起决定性作用。完备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保护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制度。

 

1.1.3环境资源再生产制度

 

环境资源再生产是指社会生存和发展赖以持续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再生产。环境资源的再生产制度主要包括环境资源再生产的组织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监督制度、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上述制度协同作用,使各地区能够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安排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主动采取各种环境资源再生产的措施。

 

1.1.4环境经济法律制度

 

建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的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关的立法;二是环境经济执法,包括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机制;三是环境经济有关法律实施执行的监督机制。

 

1.2环境经济运行机制

 

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就是环境经济活动中的各主体(政府、市场、公众)和客体(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健全的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有助于环境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实现。环境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

 

1.2.1环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调节机制

 

按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经济运行规律,理顺环境经济活动中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关系及地位,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机制,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2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

 

1.2.3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同时在各类经济政策中融入保护未来长期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或环境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指导、引导、激励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环境金融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2新时期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环境形势

 

党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事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发展理念的深化、决策部署的调整为标志,每一次思想突破、每一个体制机制的创新,都给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大发展[3]。

 

但也必须意识到,目前全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我国仍将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环境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源表现为点源与面源复合,污染类型表现为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生态恶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健康的生活,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压力与挑战,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环境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宏观协调功能较弱,与综合决策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环保部门对于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政策和环境问题屡调不协、屡解不决,统一监管难以实施;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仍不成熟,环保利用外资效率有待提高,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环境科技体制仍显僵化、环境监督机制仍不健全等。

 

2.2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題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还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障碍,进行全面、深刻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来环保领域的改革实践也证明,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完成对旧体制的突破和新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才是中国的环保事业不断推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巨大动力。国外的实践历程也表明,加快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积极应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在以后的3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场机制、财税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了基于环境考虑的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很好的环境效益,而我国的此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2.3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积极推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已逐渐从“环境保护制约经济的增长”向“环保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因此逐渐改变“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的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以及“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制度也滞后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探索建设环保新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009年7月,周生贤部长在环境保护部党组扩大会议上作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注重制度建设,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条鲜活经验。

 

2.4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问题,不仅与本国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本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正确把握一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趋势,对于清晰地认识现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找准未来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已融入到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党和国家把环境保护摆在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环境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价格改革,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多元化节能环保投入机制。”

 

2.5中国环境问題的复杂性决定了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经济综合决策的重要途径,环境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高度的决策风险,同时又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因此,环境保护又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经济体制相对于整个经济体制,自会”,强制性地加大流域中下游生态受益地区政府对三江源区政府和个人的财政转移支付。

 

3.3.3三江源区生态外溢效应的量化

 

生态效益作为公共产品在目前的量化技术上存在巨大困难,三江源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为补偿标准和强度的确定增加了难度和变数,这也是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没有真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需要开展资源环境实物量统计以及资源耗减、环境损失估价方法等课题的研究攻关,加快建立可以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为三江源生态补偿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价值估算依据,确保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4建立三江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机制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属于自上而下的纵向垂直管理模式,横向间的协商和管理明显不足,跨流域的环境管理体制非常滞后,流域性机构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其法律地位和职能不明确,难以成为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的主导者。建立健全三江源区与三江流域中下游间的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应当以三江流域为基础,以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为目标,由中央政府牵头,成立由流域地方政府组成的流域开发管理委员会和流域管理机构,采取俱乐部机制,实行“一省(市)一票、多数决定”的投票原则,定期举行会议,就流域生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生态成本和收益的承担与分享等事宜进行磋商和谈判,在民主然也有其独特的要求:第一,环境问题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第二,环境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所以环境主管机关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于政治和行政的不当干预,独立于企业,从而保证监管的客观和公正;第三,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和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环境监管必须借助市场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因此,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这种特殊性,进行中国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十分必要。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3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管理 体制改革 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攀升,高速公路具有高投入、广收益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高速公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单一的政府投入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要开展多方位的融资来源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不仅能有效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切实服务居民的出行,所以,对我国经营性高速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经济、法律、行政、多元化融资、成本管理等改革措施对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交通运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高速公路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高铁、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效益贡献力不足,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运营效益好,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逐步开放引入民间资金,高速公路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如何对高速公路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不但能维护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安全性,而且能使民间资本得到应有的投资收益。开展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破解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运营面临的新问题,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一)以市场为平台,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地位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具有工程建设规模大,运营非营利性,投资金额巨大,经营风险未知等特点。长期以来,政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体,政府投入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财政能力不同,早期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集中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长期单一的依靠政府的资金建设高速公路,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建设速度较慢,对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成为了奢望。高速公路由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改革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就是要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为平台,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高速公路企业在市场中的灵活作用,引入民间资本作为建设资本的有效补充,形成路权归全民所有,高速公路公司式经营管理,多方投资,多方受益,共同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以法律为保障,打造完善的法律保障环境

先进、完整的法律体系是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正规化和市场化。现有的关于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的需要,针对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件,相关部门要及时补充、更改、修订,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需要一整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在2004年我国修订及颁布的 《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高速公路法,对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收费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高速公路扩建、修葺等内容进行规定,导致了高速公路在运营维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无法可依的问题[1]。对于暂时不具备修订成法律的问题,政府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者,要及时回应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通过打造完善的法律环境,为高速公路企业在市场化发展形势下提供权益保障。

(三)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拓展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的施工企业很难满足工程建设资金需要,需要进行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银行贷款是经营性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2]。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通过股票融资一般是将高速公路进行股份化或重组,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将所获得的融资投入高速公路建设当中,股票融资速度快,但对施工企业资质有较高的要求。债券融资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融资方式,施工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债券,社会公众对施工企业和高速公路项目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发债的进度。银行贷款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融资方式,施工企业将高速公路的经营权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保障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强化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管理是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效益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量大,项目周期长,开展成本管理会对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4

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要紧紧围绕打造“县域经济社会次中心”的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部署推进,把试点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抓好试点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既然是试点,就意味着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必须勇于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树立特色思维,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产业特点、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实际,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改革思路和推进方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体制障碍,探索建立适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试点镇更好更快发展。

抓好试点工作,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放权、增财、减负上狠下功夫。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向乡镇放权力度,切实解决试点镇“责大权小”、“小马拉大车”的问题。理顺县镇财力分配关系,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使试点镇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有钱干事。改进县对镇的领导方式,清理“一票否决”和各种评比达标活动,推行差异化考核,不断增强试点镇发展的自。

抓好试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当前,制约试点镇发展的问题很多,既有观念、历史、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试点镇把脉问诊,把问题找清找准,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办法,做到对症下药。坚持综合施策,积极推进财政税收、土地、户籍、基层治理、干部人事、社会保障、金融等领域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抓好试点工作,必须统筹谋划、强力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诸多体制机制和利益关系调整,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各级要高度重视,将试点工作纳入县域发展布局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机构编制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善于借势借机借力,协调相关部门落实配套政策。试点镇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改革能动性,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试点工作深入健康开展。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5

【关键词】 静脉药物配置;PIVAS;库存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 has attracted too many focus from all pharmacy departments.Children’s hospital of Dalian established PIVAS in 2009, so we also encountered many of important problems.Now we provide out solutions for them, and expect that they will enlighten other unconstructed, constructing or constructed hospitals.

【Key words】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Inventory Control

作者单位:116021 大连市儿童医院药剂科

2002年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全肠道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1]。静脉配液(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指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用药医嘱,经药师审核其合理性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药士或者护士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的层流工作台上对静脉用药进行集中调配,使之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注射的药液[2]。世界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提供静脉配液服务[3],相比之下,我国住院患者,特别是儿科患者,静脉输注给药的比率较高,PIVAS工作的起却相对较晚。本院是作为一所综合性医院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提供静脉配液服务的儿科医院,现将针对本院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 时间问题

PIVAS建立的初衷除提供安全、洁净的工作环境之外还有规范医嘱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工作流程时一定要首先确定正确的时间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习惯上认为每天早8时至次日早8时为一个工作日,这显然不适合PIVAS的工作模式。因为PIVAS是“今天做明天的工作”,即提前1 d摆药计价,现在很多儿科患者都涉及到医保结算问题,所以我们与医保同步,将每天0:00~23:59定义为1 d。1 d之中又分五个批次为临床提供药品配送服务。第批次0:00~8:30;第一批次8:30~10:00;第二批次10:00~13:00;第三批次13:00~15:00;第四批次15:00~24:00。其中第、四批由于不在静配中心工作时间由电脑自动判定为打包,即将包装完整的药品直接送到病区,由病区护士完成配置工作。对应的送药节点分别为8:30、10:00、13:00、15:00(送当日第四批及第二日的第批药物)。

每天中午12时前PIVAS将接收第2日全天的静脉长嘱,审核确认后摆药计价,开始排药入仓,12时至次日早6时期间病区可对医嘱进行修改,第一批次医嘱的修改时间不得晚于医嘱执行当日早点晚,且病区需及时通知PIVAS从仓中取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余批次在送药节点前2 h内不得改动。

2 退药问题

在静脉配液工作中发现退药问题是影响PIVAS工作效率的最大隐患,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药品和纸张上的浪费。建议有条件的医院一开始在设计程序时就应针对退药问题做出规划。在静配软件中做出相应的提示,便于药师及时发现退药、并核对退药医嘱内容正确与否。各病区也应积极配合尽量将对药时间集中在一起,便于PIVAS集中处理。

3 库房管理问题

目前PIVAS的库存管理大抵存在2种模式。一是设立独立的二级库,由PIVAS的药师负责药物的请领和清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便于处理差错药品和退药记账,但也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库存积压。二是不设二级库直接挂靠在住院药局上,由住院药局每天向PIVAS摆药,这样好优点在于节省人力资源和空间没有过多库存,每天的药物数量准确便于核对,缺点在于如退药过多或有损耗发生时往来之间的账目过多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费时费力易出差错。本院的做法是不设二级库,但为PIVAS设立虚拟库,由电脑自动将退药和其他帐目记在虚拟库中,每次摆药时在虚拟库中冲账,这样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减少了人工参与的工作量,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

PIVAS是个新兴的项目,很多已经开展的工作都是在探索中进行,以上提到的几个问题是本院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难点,我们的解决之道也还有待完善,这里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相信随着PIVAS的不断发展,国家会出现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更好地为患者安全用药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刘新春, 高海青.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静脉药物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9.

[2] 何梦乔, 沈炜明.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发展.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4, 13(2):110-111.

个体经济性质范文6

【关键词】 支气管镜;肺大咯血;微导管置入

肺大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常见病因多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气管炎和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大多数肺大咯血经积极内科常规综合止血后咯血会很快停止,但仍有不少患者的大咯血难以控制,甚至窒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急诊止血方法和途径是目前呼吸内科临床急救所关注的方向。我院近期采取支气管镜下B52C微导管置入成功急救肺大咯血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①例1,男,47岁,因咳嗽、咳痰3天,大咯血1天入院。患者入院前一晚于家中咯鲜红色血液数碗之多(每次出血量100 ml以上),入院后予以白眉蛇毒血凝酶1 ku 肌注q 6 h;止血敏2.0 g,止血芳酸0.4 g,维生素K1 10 mg静滴qd;善宁100 μg静推后再予以善宁300 μg持续泵入,经上述处理24 h后,患者仍有咯血,遂改用垂体后叶素5 u静推,后予以垂体后叶素30 u静滴24小时维持处理。仍再次大咯血。急诊床边胸片提示右上肺结核。②例2,男,28岁,患者于入院前一天夜间一次性咯出鲜红色血液量约500 ml,予以白眉蛇毒血凝酶1 ku 肌注q 6 h;止血敏3.0 g,止血芳酸0.3 g,维生素K1 30 mg静滴qd;善宁100 μg静推后再予以善宁300 μg持续泵入,经上述处理后,次晨患者仍有咯血,遂改用垂体后叶素5 u静推,后予垂体后叶素30 u静滴24 h维持处理,仍一再咯血。急诊胸部CT提示右上肺结核并空洞形成。

2.操作方法

(1)例1患者按照急诊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准备要求进行,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 mg,同时肌注安定10 mg,并口服可待因30 mg,术后48 h可待因30 mg tid。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呼吸变化,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先以6 mm气管镜插入,由于其工作通道在2.8 mm以上不易形成血凝块堵塞和影响镜下视野观察,边插入边以镜下凝血酶和肾上腺素止血,直至寻找到目标支气管,随后,观察片刻以进一步确认是否为肺内出血所在支气管管口。在继续局部镜下止血同时,迅速更换5.3 mm气管镜,沿2 mm工作通道插入导丝。见右肺上叶尖亚段支气管活动性出血,支气管镜直视下予以“凝血酶、肾上腺素”止血3次后,仍见活动性出血,遂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先下引导导丝于右肺尖亚段活动性出血部位,再沿导丝放入微球囊导管,气管镜下见球囊导管到达出血部位后,经球囊导管工作通道注入1.5 ml生理盐水,球囊完全扩张后堵住右上肺尖亚段支气管口,再观察几分钟确定出血完全停止后,退出导丝,气管镜观察仍未再见有出血后予以拔出气管镜,并固定导管于鼻梁处。记录放置时间及导管位置。术中患者无特殊情况出现,术毕安返病房。

(2)例2术前准备同上,为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急诊胸部CT平扫后,在支气管镜引导下见肺尖段的两个亚段同时活动性出血,先下导丝于右肺尖一亚段支气管口,后以同样方式放置第二根B52C型导管封堵另一活动性出血支气管口,气管镜观察两亚段均未再见有活动性出血后予以退出气管镜,并固定导管于鼻梁处。记录放置时间及两根导管位置。术后患者无特殊情况出现,术毕安返病房。

(3)术后处理与护理。2例患者在术后安返病房8 h左右,经气囊导管回抽0.7 ml液体,目的为避免球囊长时间压迫支气管黏膜,造成黏膜坏死。观察15 min后,再注入等量液体以重新固定球囊位置。术后摄床边胸片了解球囊导管是否移位。第一例,观察24 h后摄床边片,球囊无移位;第二例,观察48 h以上摄床边片,球囊无移位。同时每隔2 h,通过B52C型导管的注药通道回抽吸,观察有无新鲜血液从而判断肺内出血是否停止。第一例,无血性液体回抽,无需注入药物。第二例,术后数天依然有新鲜血性液体回抽到注射器中,随后采取500 u凝血酶注入,每2 h一次,直至72 h后,回抽无血性液体,停止注入凝血酶。术后仍继续针对病因治疗和全身给予止血药物的应用。

结 果

2例支气管镜下手术操作顺利,术时约30 min,术中出血量均在120 ml以上,第一例待球囊完全扩张时出血即刻停止。第二例术后出血即刻明显减少。第一例观察24 h顺利拔除微导管,未再出现出血。第二例48 h后拔除导管,仍见少量痰中带血并且持续3天左右,随后也完全停止。2例患者随诊半年至今未再次咯血。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及新型止血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近10年来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技术的开展,已经使以往一些难治性肺大咯血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肺大咯血患者,尤其是碘过敏、难以耐受BAE手术和肺动脉血管破裂出血者处理较为棘手。内科综合治疗肺大咯血有效率在78%~81.4%[1],但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孕妇和明显前列腺增生患者,俗称为“内科一把止血钳”的止血药物——脑垂体后叶素的应用也同样受到了严格限制。近10多年以来支气管镜下冰盐水灌注止血、局部灌注肾上腺素、局部凝血酶等即刻止血有效率也仅在78.9%~89.4%[2],但由于肺部纤毛运动的缘故局部应用止血药物存留时间很短,这种镜下止血对于大咯血的近期有效率较高,远期有效率则不太理想。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动脉损害所致的咯血成功率在80%~90%[3],但是,如前所述对于肺动脉所致的大咯血及造影剂过敏者此项技术的应用必然受到限制,加之施术时需准确的造影技术支持,病人承受风险相应较大,术后几天至几年内的任何时候均有可能再次出血,其复发率为21.2%左右[4]。近几年来,随着微导管技术的进步,支气管镜下微导管置入已成功地用于治疗肺大咯血,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使用双腔球囊导管止血效果略高于动脉栓塞组,其有效率达到100%[5]。

为了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在没有金属支气管镜情况下,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备有工作通道在2.8 mm以上的支气管镜,以便开始时能顺利进行镜下止血和清除血凝块,保证病人的安全。其二,必须备有两根以上B52C型球囊导管,以免导管破裂或一根球囊导管不能完全封堵住较大支气管亚段管口,本组第2例患者在置入第二根导管封堵支气管另一亚段管口之后出血才逐渐减少。其三,适量回抽球囊液体,此型球囊最大膨胀直径为11 mm,最大注入液体量为1.5 ml,我们考虑到由于导管扭曲力和气道呼吸摆动的影响,对于球囊液体我们只回抽固定球囊液体量的一半即0.7 ml时就停止,从而避免了因放松球囊而导致导管在气道内移位的发生,2例行床边X线检查证实导管均没有移位,说明每隔6~8 h只抽半量球囊液体的方法可行并且安全。有报道[6],此方法可能导致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以及支气管黏膜压迫坏死的发生,但本组患者经术后摄胸片及纤支镜证实没有上述并发症发生。可能与我们定时通过注药通道注入止血药物和及时回吸病灶内血凝块,严格定时回抽一定量球囊液体从而避免球囊长时间压迫支气管黏膜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观察例数较少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方法安全性与有效性均较高,尤其是即刻止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48.

[2]刘长庭.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53.

[3]彭 理,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428.

[4]刘又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