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1
循环农业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将农业副产物或废弃物转变为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之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现代循环农业基地根据循环农业原理,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既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能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通过技术集成、装备,自主创新,将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现代农业科技与先进农业生产设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将原本孤立的种植、养殖单位有机整合,探索出一条种养加一体化的循环农业节能减排新模式。
1 基地概况
基地总面积233.45km2,位于苏皖交界处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金磁村,远离工业区。处江淮分水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温度15.1℃,无霜期229天,年日照2199.5h,年降水量979.5mm,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南京市大气对照区;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另一面有100m宽排水沟,沟中栽种杨树与外隔绝。内有红阳水库与半山水库,为农业灌溉优良水源。生态环境保护较好,适宜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基地从2006年起已投入1亿多元资金建成了万头猪场、万只羊场、万只笼位种兔养殖场、200.1km2标准化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及一个农产品加工中心,并建成了800m3沼气发酵装置与2000m3秸杆青、微贮设施为纽带的废弃物再利用,“种-养-加”衔接配套系统。融合了基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开发利用为纽带的三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 循环农业的构思和意义
种植和养殖这两个产业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肥料、饲料、水、电等),还会排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秸秆、废草、粪尿等),加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及能源(水、电)。为尽可充分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以最低量的投入和排放,最高效率地生产优质农产品,使整个农业循环体系得到最高效益。“种-养-加”循环模式的主要思路是种植、养殖和加工这三个产业所需要的能源、肥料、原材料尽可能从循环体系内获得,而三个产业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均依靠循环体系进行处理,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肥料化、能源化等技术为体系内提供一定的能源、肥料和原材料。严格控制进入循环体系内的各种外源性资源,以及排出体系之外的各种废弃物。
图中是基地整个循环农业的示意图,在整个大循环体系中,包括了种植、养殖、和加工是整个循环体系中的基础,所有循环都是围绕这三个基础进行。其基本构成是种植产生的农产品送到加工厂,生产的饲料供养殖;种植产生的废弃物(秸秆、废草)也提供给养殖。养殖产生的粪便生产为肥料供给种植,产生的肉、蛋、皮、毛等产品提供给加工;养殖产生的粪便还可以产生沼气发电供加工使用,沼液沼渣用于种植。
3 种-养-加规模
3.1种植业
3.1.1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区
总面积80多km2,周边设隔离带,采用江苏省农科院育成自主知识产权优质良种水稻(南粳46)、玉米(苏科花糯)品种,轮作豆科作物和牧草。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沼液、沼渣),减少化学使用量,使用生物农药和农业生物防治病虫害,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
3.1.2有机设施蔬菜种植区
总面积13.34km2左右,按照有机蔬菜的生产要求,采用蔬菜连栋大棚、单体大棚、防虫网棚设施栽培,采用膜下滴灌节水管理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黄板诱蚜、灯光诱集等物理防治及植物药剂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备有喷滴灌系统,施肥以沼液为主,并建立了有机蔬菜全程质量监控可追溯体系技术体系。
3.1.3经济果树区
充分利用坡地,种植桃树、梨树,发展优质桃、梨品种,提高土地附加值。肥料使用有机肥产有机肥料和沼气工程产沼液沼渣。
3.2养殖业
集成规模养殖场建筑设计技术,规模养殖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配套建设雨污分流、粪尿排污管理管道,集中处理家畜粪便。优化布局繁殖区、保育区、育肥区及生活区,各区间设置隔离带。
3.2.1原种猪场
占地面积约133300m2,建筑面积约23000m2,建有猪舍自动加温系统和自动通风湿帘降温系统,配有10套种猪选育自动测定系统。饲养的品种苏钟猪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基础历时二十余年系统选育而成。现有基础母猪500多头,年出栏种、仔、肥猪近万头。
3.2.2羊场
羊场按照规模化养殖的标准设计,突出了低成本和高效率理念,为国内流的创新性设计。主要饲养品种为波杂羊。占地面积40000m2,建有繁殖母羊舍、羔羊哺育舍、育肥羊舍。总建筑面积8500m2,配套综合用房325m2、草料场1000m2和饲料库400m2、青贮池7500m3,污水处理池50m3。现年饲养量3000~5000头。
3.2.3兔场
主要饲养品种为美系獭兔和新西兰肉兔,占地5.2km2,总笼位12144个,其中控温控湿全封闭繁殖兔舍2栋(3312个笼位)、产业化养殖示范兔舍7栋(8832个笼位),年出栏獭兔1.5万只。
3.3加工业
总建筑面积4990m2,其中加工车间2990m2,两条生产线,一条是即食玉米软罐头生产线,另一条是速冻玉米棒、速冻蚕豆等速冻产品生产线;储藏保鲜库2000m2,包括高低温库各400t、气调库400t、实验库12间、日产5t速冻库2间。种植业产出的初级农产品直接进入加工中心加工和贮藏,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通过贮藏可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实现优质农产品的均衡上市。
4 种养循环节点建设
循环农业中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做到农业废弃物的再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做到节本增效。因此,在基地循环农业过程中最重要的设施就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主要是三个基础设施:沼气工程、堆肥场和青贮池。
4.1沼气工程
沼气池主要与万头原种猪场配套,沼气工程占地3000m2,按功能划分为粪污发酵处理区、沼气净化和储存区两大部分,包括调浆沉淀池、计量加热池、厌氧发酵罐(CSTR和USR反应器各1座)、沼气净化机房、沼气贮柜、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脱硫塔、100kW发电机组、控制室等。厌氧发酵装置包括400m3的全混式厌氧发酵(CSTR)和升流式污泥床(USR)反应器各1个,日处理动物粪尿能力70t,可以完全接纳基地养殖场全部的粪尿处理;夏季日产沼气1000m3,冬季日产沼气600m2。配套装机容量为100kW的沼气发电机组,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经过脱水、脱硫并通过增压后,可以稳定燃烧发电;同时建有5000m无堵塞管道沼液输送系统,连通了厌氧反应器和田间地头,途中设置增压泵增压以实现沼液的顺利输送。为耦合作物需肥的季节性和反应器沼液排放的连续性,田间还设置了30个容积为90m3的沼液储存池,以保证连续排放的沼液得到消纳。在设施大棚中,沼液输送的管道统与滴灌系统连通。
4.2堆肥场
内设堆肥发酵车间、厌氧发酵、菌种扩繁、二次加工、肥料加工等车间,年处理废弃物能力为5000t,采用钢结构墙体和保温砌块砌筑,屋面采用双层聚苯泡沫夹芯彩板,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满足当地防寒防暑的要求,并有地面防渗漏处理,避免对地下水源的污染。采用槽式动态连续发酵工艺,对水分含量相对较低的干清猪粪、羊粪、兔粪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达到无害化标准并腐熟后,生产有机肥料。不能饲料化利用的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进行粉(切)碎沤肥。
4.3青贮池
2000m3秸杆青、微贮设施,作为秸杆资源化再利用纽带,“种、养、加”衔接配套系统。年可处理1000t玉米秸秆,山芋藤、花生藤,不但处理自产种植的秸杆,而且收购周边农户种植的秸杆,可作为5000只羊的粗饲料。
5 种养加循环利用及成效
养殖场采用干清粪技术收集粪便,每天收集的干粪运送到堆肥场,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进入大田,种植玉米、花生、蔬菜等优质农产品,果实加工成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食品;少量的粪尿进入沼气池,经过沼气发酵装置,产生沼气、沼液和电能,沼气、电能通过线路输送给养殖区、饲料加工厂和农产品加工中心使用。沼液作为优良的有机肥通过沼液输送管道输送到种植区,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施肥;种植区和加工中心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经过秸秆青、微贮设备的处理成为羊、兔等草食动物的优质青粗饲料,实现了种养加无缝链接和循环利用。
“种-养(沼、肥)-加”一体化循环农业系统模式,经过五年多时间的运行检验,效果明显。采用秸秆青贮、微贮技术,对秸秆进行饲料化,每年利用秸秆约2300t。年产生沼气约2.6万m3,发电约5万kw/h,处理粪便约2500t,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000t,并产生沼液6000m3,减少了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该模式实现了规模种植、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对大气、粪便对环境、水体的污染问题,还为养殖环节提供清洁的能源和优质饲料来源,减少了种植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成本投入,实现粮食果蔬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环保、零排放的目标。有利于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秸杆焚烧,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该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2
中图
>>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研究 电子废弃物物流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零售商自利行为下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激励机制研究 浅谈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电子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研究 湛江市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的探讨 浅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韩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经验 废弃物再利用形式的循环农业战略研究 促进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政政策研究 循环经济理念在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与逆向物流 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商品砂浆 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固体废弃物利用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研究 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 铜冶炼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环保治理体会探讨 高校在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协同处理机制中的作用 固体废弃物治理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俞翰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80-02
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可谓乐观,从PX 事件废弃物又不可或缺,相较于本土的高额、低质固体废弃物,到PM2.5 ,从水域污染到土地功能退化,无一不引起全民生产者更倾向于进口低额、高质固体废弃物,由此造成的关注,政府亦不断地受到质问和指责。其中,这加剧本土循环利用市
“垃圾围城”落差降低了本土固体废弃物的效益,个实在又颇为棘手的难题更加具象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场的无序。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速的现代化更新速率产生的固体废二、法律激励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弃物与日俱增,不断挑战我国环境承受限度。近年来,国家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的疲软和法律规定的不合和各地政府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力求将固体废弃物控制理直接影响循环利用效果。鉴于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然而成效甚微。另一方面,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动力不足、法律约束有余而激励不足,唯有增强市场主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并且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体的内部积极性和增强市场活力才能保障固体废弃物循进行系统化的探索。法律激励的深入探索为环境法律的创环利用的稳步前进。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需要法律激励加新带来契机,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以刺激和鼓动,而法律激励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使循环利
一、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用市场蓬勃发展。因此,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中,强
在科技进步的年代,“垃圾是错位的资源”这一观念早化法律激励的功能和作用必不可少。已深入人心。纵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再传统的法理学认为法律功能研究强调的是规范,法律利用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的最佳方案。然而,我国固体是作为命令形式的工具,尤其体现在强制力上。随着理论废弃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滞后于经济发展[1] 。固体废弃物界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法律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具绿色循环利用,不仅是“变废为宝”的第一步、资源循环发有“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或规范,实现“非强制性”的法律激展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循环励,调整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3] 。法律经济的关键。激励功能逐渐被法理学界所认可,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法律
现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的速率远远落激励的课题研究上[4]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后于固体废弃物产生的速率,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无的背景下,正激励的法律激励模式更有利于人从“经济人”一不是固体废弃物的生产者。而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在循环到“社会人”的转变,促使人更加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利用市场上缺乏有效作为,导致整个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责任;也有利于从内部激发人的积极性,促进法律主体从市场无序。行为到思想的升华,防止表面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法律正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乏成熟的循环利用链条和完善向激励,即法律正激励才是促进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根的循环利用体系,致使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无法突破耗时本动力。耗力且品质低的瓶颈,因此,出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成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激励是法治文化发展的本高、收益低的尴尬[2];与此同时,作为资源一部分的固体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良性的激励环境是指通过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科学设定与有效实施,构建出体现法律之公平、正义、高效、权威等价值属性的良好法治环境[5]。合理管理和控制固体废弃物,仅仅依靠市场是不够的,必须以法治文化为指引,以法律为指导,在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下逐步推动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
三、构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激励机制
我国的激励措施多呈碎片化分布,法律激励制度尚未成形,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建立新制度。充分利用现行法律规范,将法律激励合理地融入现行法,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激励制度的理想化运作。
(一)扩大激励范围,增强激励效果
目前,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主要由市场进行选择,而企业作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力军,其力量不可小觑。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激励中,企业的决定性作用必须重视,而其他循环利用主体的存在也不可忽略。个人、个体户、环保组织和机构、高校志愿者,都是循环利用主体多元化的表现,在法律激励中应予以体现,扩大循环利用主体的层次。
除了扩大激励主体的范围外,激励循环利用方式的扩大也是重要内容。从农村到城镇,从住宅区到商业区,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方式制造固体废弃物。因此,循环利用方式也应积极转变,不再局限于人工循环利用、逐户循环利用、逐厂循环利用,将其扩展到机器循环利用、智能循环利用也不失为另一种循环利用思路。
(二)针对各主体,设置最佳激励模式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3
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利用”,在辽中县冷子堡镇社甲村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内,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与应用。
1.1设施蔬菜产地环境评价
首先对清洁生产示范区产地环境条件监测评估,对灌溉水、土壤等的质量取样分析,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基本要求。
1.2设施蔬菜生产农业投入品管理
生产中所用种子具有优良的品种特性和种子特性,为有品牌的正规产品。清洁生产过程中施用的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生物肥料均应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所用农药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原则,严禁在生产中使用国家已禁限用的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农膜质量应符合《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特别是农膜厚度不低于0.008毫米、抗拉强度高,以便回收。
1.3建立节水灌溉设施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常年种植作物习性,在改造完善蔬菜生产大棚的基础上,建立膜下滴灌(或沟灌)系统和配套设施,来提高水肥利用率。
1.4应用先进农艺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
在蔬菜生产大棚内通过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农艺措施进行调温、调湿,来保水、保持养分,以达到增加蔬菜抗病虫害能力。
1.5推广地膜使用及回收技术
严格使用0.008毫米以上厚度地膜,杜绝使用超薄地膜,以降低废弃地膜捡拾难度,提高残膜的回收率,避免造成白色污染。
1.6完善清洁生产配套设施
建立棚室操作管理间缓冲温室内外温差,便于生产者更换工作服;同时,配套消毒池、紫光灯,对农事工具消毒,避免生产者将病菌带入棚室内。建立棚室多用途通道,可用于喷药、灌溉、运果等生产操作。
1.7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
针对蔬菜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乱扔乱放未转化利用、易产生病虫害、易污染环境的问题,在蔬菜产区建立堆沤池、发酵池,采取废弃物收集—粉碎—置于发酵池—投加发酵菌种—有机肥料—回田的技术模式,建立蔬菜清洁生产及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将所生产的有机肥料回田使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达到蔬菜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循环利用,保障农产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田间垃圾回收池,将地膜、塑料、育秧盒和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包装袋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统一运送至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8建立设施蔬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区域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通过建立农产品产地生产档案,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合理安排监测密度、监测品种,由专业检测机构对蔬菜质量进行检测,为蔬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
2试验成效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4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施平台;链接通道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90-03
嘉兴地处水网平原,传统农业发达,经过千百年来的探索积累,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循环利用农田耕种方式,形成了稻麦、畜牧、蚕桑、水产综合经营的农田生态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创新对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广泛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构建多种循环农业新模式,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形成低能耗、低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一)种―养结合型、种―种结合型、养―养结合型小循环模式
1.种―养结合型循环模式
传统农田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是相对独立、间接联系的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现在的“创新”则是把家禽养殖业直接纳入农田生态循环系统,通过食物链减少农田害虫杂草,培育农田肥力,以种好优质桑(果)、稻等作物为中心,养好家禽为重点,两者以共育(或专育、轮育)的形式,构建种养结合的农田复合生产系统。目前,这种创新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很多,典型模式如桑(果)园养鸡、稻鸭共育、稻鹅草接茬、鸡稻轮育以及水稻(茭白)水产共育等。
“桑―鸡/菜苔”模式:秀洲区王店等地对桑园实行立体套养、套种,形成以栽桑养蚕为主业,桑园地套养“三园鸡”,套种青菜(或牧草),采取分区种植、分区轮放方式,每亩桑园地放养鸡50羽~100羽,每年套养2批~3批;冬季种植小青菜,采收菜苔供加工出口,菜梗茬作绿肥壅桑,实现保桑、养鸡、种菜多渠道增收,一般每亩桑园可增加养鸡收入1 200元左右和菜苔收入1 000多元。
“稻鸭共育”模式:“稻鸭共育”是改变传统养鸭产业大群体圈养饲喂,圈放结合、饲喂为主模式,以稻田为基础,种好优质晚稻为中心,以大田畈、小群体、壮个体、少饲喂、不污染、家鸭野养为特色的稻田复合生态型生产体系。晚稻选用株型紧凑、基粗、分蘖力强、抗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采用分畦直播,合理控制苗峰,改善水稻立地条件,增加鸭子觅食活动空间。鸭子选用体型中小、野性强、活动灵活、抗逆力强、成活率高的品种,在稻苗始蘖后每亩放养0.4公斤~0.5公斤重左右的雏鸭12只~15只,以10亩左右为一群,在田边搭建简易避风雨棚4m2左右,共育期60~75天,达到以鸭除虫灭草,鸭粪肥田。秀洲、海盐等地推广“稻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也可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于生产有机稻米,效益更佳。
“稻鹅草接茬”模式:鹅是食草家禽,谷物饲料用量很少,其料肉比为1.2∶1。农田于冬春季种植黑麦草,在2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以黑麦草养鹅,一般每亩可养鹅40只~50只,放养3个月左右即可出售,鹅粪肥田,6月接茬种植晚稻。
2.种―种结合型循环模式
以多种作物实行周年水旱结合轮作复种,传统的是露地栽培,如,水稻与大小麦、蚕豆、油菜、绿肥等作物轮作复种。现在的“创新”则是采用现代设施栽培,冬春季在多膜大棚内种植各类反季节蔬菜、瓜果作物,夏秋季种植晚稻,实行粮经结合的周年水旱轮作多茬复种制度,显著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和农业效益。实行水稻与蔬菜瓜类作物周年水旱轮作复种,使土壤淹水、回旱交替,土壤嫌气、好气环境循环更迭,有利于克服大棚瓜菜作物连作障碍,抑制土壤有害生物如放线菌、真菌、细菌等,减少土壤盐渍化。同时可以利用稻草覆盖还田和旱作物遗留残花枯枝落叶腐解后有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供应,提高土壤肥力,使后茬水稻节肥节本、优质高产,达到粮经作物全面增产增收,这是一种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
“水稻―大棚瓜菜类间作套种周年多种多收模式”:在前作物生育前期,将后作物种植于其间,共生期占全生育期2/3以上的称为间作(以“+”表示),在前作物生育后期,种植后作物的,共生期少于全生育期1/3的称套种,有的还采用支架立体栽培(以“/”表示)。目前有十余种作物品种搭配形成周年二至三季瓜菜、一季晚稻多种多收循环模式。如蕃茄+甜瓜―晚稻;瓠瓜/丝瓜/长豇豆―西瓜/丝瓜/长豇豆―晚稻。
“稻草、谷壳、河泥―种植蘑菇―蘑菇渣泥种植大棚芦笋(或西瓜、蔬菜、黄桃等)”模式:平湖、嘉善等地利用稻草、谷壳、河泥作基质料种植蘑菇,再利用蘑菇渣泥作为大棚芦笋(或西瓜、黄桃等)的基质肥料,生产的芦笋粗壮、品质优,使平湖新埭成为出口芦笋生产基地。一般种植1万平方尺蘑菇培养基质需稻草40吨,谷壳5吨,河泥60立方米。目前,全市蘑菇种植面积已达4 200多万平方尺,每平方尺产值可达6元~7元;利用蘑菇渣泥发展种植大棚芦笋1 200亩以上,芦笋盛产期每亩产值可达1.2万元~1.3万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水稻―桑枝条培养黑木耳―废弃菌棒还田”模式:桐乡、海盐、秀洲等地利用鲜桑枝条粉碎后制成菌棒,作为培养黑木耳、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基质料,先在室内培养发菌两个月左右,于晚稻收获后或早春将菌棒移置田间生长,至次年4、5月黑木耳分批采收后,于6月接茬种植晚稻,将废弃菌棒处理后还田作水稻基肥。据初步实践,每一菌棒生产成本约1.5元~1.8元,可生产干黑木耳60克~65克,产值3元~4元,每菌棒净收入在两元左右,每亩土地可置放8 000个左右菌棒,产值可达2.5万元~3.0万元,净利1.5万元左右。
3.养―养结合型循环模式
由多种养殖业构成食物链而使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明《农政全书》上记载:“作羊于塘上安羊,每早扫其粪于塘中,以饲草鱼。而草鱼之粪可以饲鲢鱼。如是可以损人打草”。目前创新典型模式,如鱼塘实行各水层立体多品种鱼、鳖混养,并以猪粪养殖蚯蚓相组合,形成“生猪―蚯蚓―鳖―鳙鱼”模式:利用猪粪养殖蚯蚓,再以蚯蚓作饲料养殖鳖,鱼塘采取鱼鳖混养方式,鳖排泄物可供鳙鱼等饲料,蚯蚓土则是优良的园林有机肥料。
(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型多元中循环模式
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如“生猪―沼气―沼液、有机肥―粮油、瓜菜”多元循环模式:这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种养加三结合生态化、产业化模式,将生猪养殖废弃物经厌氧和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工厂化生产沼气及沼液、沼渣和商品有机肥,提供清洁能源和生态优质有机肥料,使生猪养殖和种植业链接成多位一体工程,这是一个综合性、适用性很强的高效、清洁、生态化循环利用模式。如南湖区浙江绿嘉园牧业公司,常年存栏生猪8 000头,配套建设大型沼气工程800m3和连接设施种植基地沼液肥输送管网,同时建成日处理鲜猪粪25吨的生物有机肥厂,日产沼气220 m3,利用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日产沼气可发电300度左右,供猪场照明、加温,从而使养殖污染基本实现零排放。
1/3农工商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大循环模式。
以农工商企业综合经营为基础,整合资源,搞好综合循环利用,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大循环模式。现有典型模式:如,南湖区中法实业公司以“畜禽屠宰加工下脚料、废弃物――生产饲料、肥料、沼气,以及工业原料等”。再如,秀洲区王店圣莱特休闲农庄、聚宝湾农家乐生态休闲农业。该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全面加强水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建设平原水乡生态河道水域立体种养利用示范景点,重点应用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弧形水岸、多孔隙生态护岸技术建设生态河道,构建水清、岸绿、景美水乡风情。同时,着力提升聚宝湾休闲苑接待服务中心、圣莱特休闲区、农家乐活动区、观光采摘区、现代农业实验区、高效设施农业蔬果种植示范区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各项农业休闲活动和生产经营中,以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融入水域、陆地多种种―养结合、种―种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关键链接技术,为游客提供以循环农业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现场景观及优质绿色农产品。
二、培育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三大平台
(一)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实施平台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小规模庭院式的,实施种―养结合型、种一种结合型粮经水旱轮作复种和养―养结合型农业小循环模式,所生产的产品众多,但多数循环产业链不长。
(二)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实施平台
一般对循环产业链较长、环节较复杂的新产品开发,大多采取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吸纳广大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具体组织实施方式,一般由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集农业废弃物―进行生态化处理―加工制成资源化半成品―供应农户直接生产产品―由企业或合作社向农户收购产品,并进行加工、包装、品牌销售―市场。
(三)以农业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数村联合)实施平台
对在一定区域内组织实施综合性较强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特别是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大多采取以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数村联合)为主体,如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等。
三、构建多种农业废弃物循环链接通道
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条件和不同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多种农业废弃物循环链接通道,使循环产业链实现时空快捷、稳定、有效的链接,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一)供需一体式
一般是经营主体同时从事农业循环链两端的产业经营,如不少农户承包经营农田种植,同时,还从事畜牧养殖业生产,农业废弃物的供需为同一经营主体,因而收集利用在时空上能主动协调链接,是效率很高的一种重要链接方式。
(二)供需相互对接式与合同契约式
一般是农业循环链前后端的产业经营者不是同一个经营主体,前端产业产出的农业废弃物经营者自己的生产并不需要,但可以按照市场需求规律,通过相互协商,以一定的形式,将这一农业废弃物有偿或无偿提供给需要的后端产业经营者,实现农业废弃物在时空上供需相互对接;或者以合同契约方式,明确规定农业废弃物的收集、运输、交接以及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农业废弃物的有效收集与利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集中收集处理式
主要对若干重点农业废弃物,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由专业队伍专门从事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然后提供给需要者生产使用。如南湖区在生猪集中产区,分片建立了25个畜粪肥收集处理中心,组织专业队伍,专门对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经干湿分离的新鲜干猪粪进行集中收集,经过堆沤发酵处理,加工制成商品有机肥,直接供应广大农户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四、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
应对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把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依托科技创新,着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节地、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技术。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特点,通过创新建立多种循环农业模式,务必使当地主要大量农业有机废弃物得到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资源及农业投入品得到高效率利用,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农民、企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民、企业是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要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已出台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等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惠政策扶持力度,采取项目资金补贴或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或贴息等途径,以激励农民和企业,引导他们综合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以多种模式积极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特别在初创时期,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底子薄、困难多,更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机械装备、种子种苗、技术引导研发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科学地连接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循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尤其是微生物产业的开发在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最成功的是沼气和食用菌生产,开发潜力巨大。但是,我市现有农业微生物方面的科技研究和人才结构相对比较薄弱。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首先需要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尤其要广泛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市场适销的各类食用菌生产,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嘉兴市一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拓宽食物和饲料来源,真正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食物结构。为此,建议市政府设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专项资金,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配备专业人员,加强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加快培育熟悉农业循环经济专业人才,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四)创建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培育一批示范村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
结合当地特点,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大力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初创阶段在理念、技术、经营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实践探索经验,树立样板。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及嘉兴市和各县(市、区)分支机构,正在积极倡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继续探索和示范推广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主要通过宣传发动,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工商企业和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的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示范村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不断壮大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5
一、美日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1.美国。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在: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带动循环生产。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企业间循环式生产的重要手段。生态工业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和能量转化效率以及尽量减少废物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理念在美国引起了政府、科研机构及工商企业的高度重视。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关于生态工业的研讨会。为了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美国政府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面设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局与“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一起指定了四个社区作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区域。目前,全美已建有约20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往往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工业企业、农业和居民区等的区域系统。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企业内部都要实现清洁生产,以减少废物源,而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
2.日本。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政府利用一系列法律和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实现资源再利用,并使各类资源再利用企业发展成为新的产业。
上个世纪末,日本政府就开始建立与资源再利用有关的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公布了8项法律,如“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汽车再利用法”等等。这些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必须回收和再利用所生产产品,如果发现使用者大量丢弃相关产品,首先要生产厂家的责任,重者将被处罚。在法律的约束下,企业不得不主动上门回收废旧产品,进行再利用。与此同时,为促进资源再利用,日本政府在资金和税收两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一方面,对于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企业引进新的相关设备,政府将提供40%―50 9/6的补贴;对于企业采用最新的资源再利用技术,政府将提供40%―70%的补贴。另一方面,政府还对塑料、玻璃、铅制品等废旧物品的处理和再利用企业给予特别退税的优惠。
近年来,各类资源再利用的企业在日本遍地开花,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其产业规模已发展至近100亿美元。专家估计,10年后,包括资源再利用产业在内的环保产业,总规模可达到1000亿美元。
3.英国。英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建立循环式经济社会结构模式,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和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结构循环式发展。
循环式经济社会结构模式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置的过程中,把传统上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从而使整个社会建立在节约型和生态型结构之上。循环式经济发展结构是可循环式的,即“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努力减少污染排放,最终产品和排放物能够得到反复循环再利用。
一系列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废弃物管理法》和《污染预防法》等。
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增加对废弃物产生及运输的严格控制,创立新的废弃物管理系统。英国政府制定了包括减少、循环、回收目标在内的废弃物管理国家战略,并普遍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设施,对于纸张、酒瓶、电池、铝罐等民用废弃物实行分类堆放、分类运输,返回工厂后进行再利用。二是采取经济手段,鼓励清洁生产,限制排放污染物。经济手段主要是生产者初始责任和环境税。生产者初始责任明确了生产者必须要对产品在消费和最终处置过程中承担责任。对于产生大宗废弃物的生产厂家,必须对产品的安全处置负责,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将来的回收和再利用。环境税税种主要包括填埋税、燃料税、总污染物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碳税等。生产者初始责任、填埋税和碳税被认为是减少废物、增加回收利用、节约能源的三个最主要措施。三是设立专门执法机构。英国政府在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有两个管理部门,即贸工部和环境部。前者负责企业的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推广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后者负责整个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而实施部门由环境保护局来执行,从而实现了立法和执法分立的体制。
4.法国。法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为了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有效防止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除了大力发展核电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生物能源和生物燃料。
(1)风能。风能被法国政府列为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因为风力发电可以产生双重效应,一是可以减少从国外购买能源,节约外汇。二是不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减少了火力发电的冷却用水。2003年,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仅为239兆瓦,按规划到2007年将再陆续兴建2000个风力发电厂,发电量将达到6000兆瓦。
(2)太阳能。法国政府早在1996年就发起了“太阳行动”,1999年太阳能热水器就达到2万多个,相当于每年节约1万吨石油当量的能源,并使热水的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法国从2000年7月开始了一项新计划,目标是到2006年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再增加3万个,使太阳能热水市场走向成熟,更具竞争力。这项计划从法国南部的5个大区开始,然后再逐步向全国发展。
为了鼓励家庭和集体单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2000年政府出台了补助政策。凡购买太阳能设备的个人,可以获得4500法郎至7500法郎,相当于最低价格热水器的一半价钱。对于购买太阳能热水设备的集体单位如游泳池、旅馆等也采取了相应的补助优惠政策。
(3)地热能。地热能是一种不需要远距离运输,且无噪音、无污染、价格稳定,不受世界能源价格影响的清洁能源。经过多年的努力,法国在地热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进入了实用和推广阶段。
(4)生物能。生物能在法国指生物能木柴、木材的副产品、工业副产品、传统农业产品和企业的有机垃圾等。2004年,法国利用这些生物能源生产出1220万吨石油当量的能源,相当于法国可再生能源总量的三分之二。
(5)生物燃料。法国的农业实力很强,为发展生物燃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生物燃料可以使法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同时也为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法国从今年起大力落
实发展生物燃料的各项措施,其目标是在2007年之前大幅度提高生物燃料产量,使法国从生物燃料第二大国跃升为第一大国。为实现这一计划,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几年后可使法国每年减少进口1100万吨石油,也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00万吨。
5.韩国。韩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把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作为节约能源和减少资源消耗的重要手段,并对制度和机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韩国自1992年就开始实行“废弃物预付金制度”,规定企业必须按其出库的产品数量,预先缴纳一定比例韩国资金,最终依据其废弃物数量再部分给予返还。由于地方政府将预付金当作了变相税收引发弊端,导致该制度仅实行了10年。
自2002年起,韩国开始实行四种制度,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企业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该制度规定,生产企业对纸盒、金属罐、玻璃瓶、合成树脂等4种包装材料以及家电、轮胎、油、日光灯、电池等5种产品必须负责回收和循环利用。如果回收、再利用数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将对企业处以回收处理费用1.15到1.3倍的罚款。二是“废弃物负担金制度”。这项制度是专门针对含有有害、有毒物质或回收利用比较困难的废弃物在管理上存在难度而实行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规定,对杀虫剂容器、化妆品玻璃瓶及防冻液、口香糖、婴儿尿不湿、香烟、塑料制品等,按品种及规格征收一定数额的“负担金”,用于改善环境和废弃物处理,并借以控制排放、减少资源浪费。三是实行诱导企业自觉、主动地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企业废弃物减量化制度”。该制度规定,纤维制造商等14个排放指定废弃物的行业和每年排放其他废弃物超过1000吨的企业,必须制定减量排放计划,并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供技术诊断和指导,以确保减量计划的完成。对减量排放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四是“公共机关废弃物在利用产品优先采购制度”。该制度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公营企事业单位等,必须优先采购企业使用废弃物制造的产品。
韩国政府在强化制度约束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进行机制建设,通过构建废弃物再利用“产业链”对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为先后出台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废弃物排放企业和利用企业交易网络。政府所属的“韩国环境资源公社”建立专门网站,供具有合法废弃物排放资格的生产企业和持有资格证的废弃物再处理企业进行信息互换。排放企业和再处理企业分别将废弃物排放和再处理需求信息登录在网页上,据此,排放企业可迅速为排放的可循环利用废弃物找到下家,再处理企业则可按图索骥,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原材料。由此,排放企业可以免除填埋、焚烧处理造成的沉重负担,再处理企业也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材料,从而减少了废弃物的数量,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在传统的产业布局下,废弃物排放企业和再利用企业是分割、孤立的,废弃物从产生、排放到再处理各行其是,不但不可能进行规划、调控和协调,而且异地搬运还增加了运输费用并可能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建立“生态产业园区”的出发点就是克服传统产业布局的弊端,有意识地把废弃物排放企业和再处理企业安排在一个园区内,形成有机的循环组合。上游企业的废弃物作为资源直接供给下游企业进行再生利用,以此从本源和总体上减少排放和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
二、几点启示
我们从美日等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可以看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做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各显神通,但其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这就是尽量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从美日等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1.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资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一个国家资源承载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是由政府来关注和解决的,而不应该首先是由企业来关注和解决的。尽管说,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也必须考虑资源问题,但它考虑的更多的是某一种或少数几种资源能不能满足它那个企业的需要,就某种资源而言,即使一个国家再少但也是可以满足个别或少数企业需要的,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起始阶段就要求企业自觉、主动关注和解决资源问题是不现实的。诚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也在主动降低资源消耗,但那是出于降低成本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实际上那是一种迫不得已。另外,也是不可否认的,在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当企业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尝到甜头后会自觉、主动关注和解决资源问题。众所周知,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问题是不能靠市场解决的,只能靠政府通过宏观管理解决。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这一点看,美日等国家的政府均是这样做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使社会各界在发展取得;再次,政府要利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来规范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后,要有相应的机构实施管理。
2.发展循环经济。重在法律和制度建设
从美日等国特别是英国、日本和韩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应重在法律和制度建设。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循环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首先,发展循环经济,在起始阶段大都是由政府推动的,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基本都是被迫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或制度的强制作用就是不可缺少的。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就主体而言,既包括政府,也包括企事业单位,还包括个人;就经济活动看,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消费。由于其复杂性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行为的不规范性,并且要使管理有所遵循和取得实效,法律或制度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就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发展循环经济,不论对哪个国家都是任重道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法律的相对稳定性最能满足其需要。
我国目前基本上没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3.发展循环经济。要搞好系统规划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也好,韩国的生态产业园区也好,实际上都是进行系统研究和精心规划的结果。
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再处理企业,或者说排放废弃物的上游企业与以上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再生利用的下游企业客观上是一个有机系统。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废弃物排放企业有很多,现有的哪些企业能够成为其下游企业,或者应建立哪些下游企业,这是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和规划的。只有进行系统研究和精心规划,才能形成有机的循环组合,才能构建起废弃物再利用的“产业链”,才能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区或生态产业园区。
4.发展循环经济,要做到于细微深处见功夫
美日等国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大的方面的工作,而且能够做到从细微深处着手,如对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对企业的划分以及有关规定的适用性等,真可谓做到了于细微深处见功夫。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但废弃物的种类之多,性质差别之大,都要做到合理的循环利用,缺乏细微深处的功夫是绝对不行的。
要做到细微深处见功夫,必须逐步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专业文化素质的工作队伍。
5.发展循环经济,要有一个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并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管理
要使循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而要进行有效地管理,就必须有一个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并能在有关制度框架下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科学管理。
按照美国的经验,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面专门设立了特别工作组,与国家环保部门一起进行管理。我国各级政府都设有环境保护部门,究竟是有这样一个机构就可以了,还是应再建立其他机构是值得考虑的。
环境保护部门作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机构,担当起环境保护的职责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但问题在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譬如,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设一些项目或园区,需要在企业之间进行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制定和运用一些制度和手段等,这些问题的协调和解决,环境保护部门恐怕是难以胜任的。因此,我们建议,为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应再建立相应的机构。这个机构统筹、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问题,有些问题的管理可以与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协调。
6.发展循环经济,要研究和开发相应的技术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成本;收益;市场经济;规模效益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07-05
随着中国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节约资源而又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日益受到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确实,实施循环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对循环经济内容的分析及其政策建议上,人们却大多是从技术和政策的角度进行的(魏全平 等,2006),这显然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本质,因此在实践中难有可操作性。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具体地说,“循环经济”就是在再生产过程中利用生态经济(指符合生态学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资重复利用原理,同时满足经济学中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的一种生产方式)原则,将上一生产过程或工序所产生的废弃物,转变为下一生产过程或工序的投入品,以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同时尽可能少地产生或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的一种生产方式。如工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当水在生产过程中被各种化学产品和重金属污染后,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将这些化学产品和重金属分离出来,不仅可以使水得到净化而能够被重新使用,而且可以回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化学产品与重金属。要特别指出的是, 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然而,在国内外对“循环经济”范畴的众多定义及其内容的理解上(赵云君 等,2006),重点却都放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经济”内容或被忽略或被置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如果说这种情况局限于早期提出“循环经济”概念的工程技术人员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在当今为“循环经济”寻找政策依据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出现这种情况,或者说一成不变地沿袭该概念的内涵并在分析中忽视资源循环的经济性要求,却是极不正常的了,明显违反经济学的本质。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都是服从于人的经济利益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才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关键,而经济学正是从人的利益关系去看待和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的,并以产出是否大于投入确定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经济学角度的“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不同于技术角度的“循环经济”内容的。这也就是说,经济学视角中的“循环经济”,是资源的再利用必须做到“经济循环”,而不是工程技术人员视角中的“循环经济”。
我们知道,以今天的技术水平来说,已经可以做到将几乎所有的有形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因此确实如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所说的那样,“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如从技术条件来说,完全可以将各种燃烧气体中产生大气酸雨的“硫”做到零排放,但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技术多么发达的国家,其实际排放都没有做到这点,也就是说,技术能力与实际排放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原因就是“零”排放的技术使用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性”要求,所以暂时还不被人类所利用。这是因为,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存在着极其明显的甚至是指数式的成本递增倾向,如将煤炭燃烧排放气体的脱硫量由90%提高到95%,那么成本将上升一倍以上;要在此基础上再提高1个百分点,成本的增加又需要一倍以上;而要达到100%的脱硫,其成本将成为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中国正在被关闭的大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的造纸厂、电镀厂等“五小”工厂,也不是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而是这些技术的利用满足不了经济性或规模经济的要求。如要使各种排放物达标,那么这些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甚至投入企业的全部收入也满足不了治理污染的要求。这说明,循环经济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资源循环,而是符合经济要求的资源循环。如果不能满足这种条件,那么无论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程度,这些“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就只能成为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其原因,就是人类社会的资源配置不是完全由技术决定,而是由(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原则支配。无论是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或保护环境的标准,还是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等,都是如此。因此,那些被利用过的资源或废弃物是否能够被重新利用,从而资源循环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它们的回收与使用成本是否小于新资源的获得与使用成本、是否在社会的合理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循环经济不仅不能实现,甚至原有的循环经济也会因此而转变为非循环经济。如东方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几乎没有任何废弃物的产生(桔杆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的排泄物又作为农田的肥料;由人消费而产生的各种排泄物也通过同样的方式循环等),但它们最终却被非循环的石化农业所取代。原因就是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成本及其效益低于资源非循环利用的石化农业,以致原来作为农业肥料和有机物投入的各种废弃物,不仅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反而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在中国许多地区,原来被农民作为重要资源的“桔杆”,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因而造成处置成本的增加,因此收获后大多被一焚了之,结果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在许多地区还影响客机航班的起降)。这种情况,显然从技术方面得不到合理解释。由此说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资源循环的技术,只有在它能够带来比非资源循环技术更大的经济效益时,才会被采用。现在一些地区正由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回归,就是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后者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的结果(杨文进,2005)。
不仅资源能否循环利用取决于经济原则,而且社会在制定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标准时,也是根据排放一定量废弃物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成本(和收益)与社会为减少这些废弃物排放量所承担成本(及取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由于实际中污染所产生的各种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因此损失的计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只有当后者小于前者时,人们才会提高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标准,由此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也正因为如此,各国的排放标准都是根据各自在这方面成本收益情况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由此才会出现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这说明,循环经济与非循环经济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自然,强调“循环经济”的经济核心本质,并不是否定技术的作用,而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是服从于人类利益或经济要求的。这种情况,不仅在循环经济中存在,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许多在技术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如“铱星移动通讯”等,因经济性差、竞争不过适应性技术而遭到淘汰的例子,在现代社会是不胜枚举的。只有当先进技术在经济上能够超过传统技术时,它才会在社会实践中取代后者。因此,才会出现许多最先进的技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社会的“普适”技术,那些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技术则会被淘汰(在人类发明的各种新技术中,绝大部分因达不到这个要求而被湮灭)。
二、循环经济的实施条件
循环经济的内涵说明,循环经济的实施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实施,甚至原有的循环经济也会转换为非循环经济,传统农业被石化农业所取代等就说明了这点。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条件最终都必须体现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基础上。只不过在这里,厂商与社会或政府之间的成本和效益内涵存在着重大差异。如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为节省成本而采取的将废弃物排放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则成为社会巨大的成本负担;而政府为减少废弃物排放所产生的成本,对社会来说,则会因生态环境改善而获得明显收益等。一般来说,循环经济的实施条件主要有:
1.技术的成熟度及其适应性。虽然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产出品与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不变等基础上,能否实行或在何种程度上实行循环经济,则主要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及其适应性。这是因为,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成本投入和产出收益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决定能否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投入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污染物处理或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的建设成本;二是这些设施的运行成本。这两方面的成本,都与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成熟程度密切相关。收益则是回收资源的价值。我们知道,原来许多不能实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如造纸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泥厂粉尘的回收等,之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而变得在经济上可行,就是因为技术进步降低了其中的成本,或者是提高了资源的回收效率而取得了更大的收益。我国许多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循环程度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落后,结果造成治污的效果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或者是运行的成本太高而使社会或企业无法承受,因此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所以说,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是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条件。
2.资源供给的数量约束程度。资源供给的约束程度,显然是决定一个社会或厂商是否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如果资源供给丰裕,能够以极低甚至免费的方式供给,社会和厂商自然也就没有在这方面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和必要,这正如在水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提不上议事日程的。只有在资源供给短缺,它的硬性约束使得不实施循环经济方式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时,或者是它导致的资源高价格使循环经济变得有利可图时,人们才会积极地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这正如我国一些严重缺水地区,许多企业因水资源缺乏而受到供给的硬性约束,不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虽然较高,但却远远低于因资源约束而造成生产停顿的代价,所以迫使缺水地区的许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在那些依靠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稀缺性的资源供给方面,如水资源的供给等,通过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的限制性资源供给,可以促使厂商和居民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
3.资源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各种公共性资源,资源的约束程度一般会反映在价格水平的高低上,即资源的约束程度越高,在供求作用下的价格水平也就越高;约束程度低,则一切相反。假设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不变,并且资源的回收是其中惟一的收益,那么很显然,循环经济能否被实施的条件就是资源的价格,即资源的价格越高,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就越充分;价格低,则一切相反。由此我们看到:随着资源价格,如能源价格的提高,原来无利可图而被搁置的一些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与取暖等,正变得有利可图而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原来严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其回收变得有利可图。显然,如果在此过程中原来被循环经济替代的资源,如石油的价格出现下降,那么循环经济就可能被非循环经济所替代,这正如20世纪70―80年代石油价格高涨时期发展起来的许多能源循环经济,因此后石油价格的持续下降而重新被石油经济所替代一样。这些情况说明,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资源的硬性约束与高价格作动力。因为市场经济是利润经济,只有当实施循环经济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被追求利润的资源配置主体――厂商所采用。
4.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否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条件是企业或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地说,两者间具有正比关系,即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的生产规模越大,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在现代生产方式条件下,任何资源的循环利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从而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或资源再利用的规模太小,就无法承担所需的成本费用,如我国目前正被大量关闭或清理整顿的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五小”企业,并不是缺乏相关的治理技术,而是因为它们的生产规模太小,承担不了相关的治理费用,所以不得不被政府强令关闭或迁移。同时,一些有用资源的再利用也需要生产单位达到一定的规模,如发电厂余热、炼油厂废气、造纸厂的废碱等的回收利用,都要求企业生产达到相当程度规模后才可实施。这说明,只有企业或资源利用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实施。在一些污染行业,各国政府确定的起始规模,往往也就是满足污染治理所需的经济规模。自然,如果单个企业自身的规模满足不了循环经济的规模要求,那么将这些达不到循环经济规模要求的企业在区域上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污染治理或资源再利用,也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规模要求。这也就是说,要做到循环经济,就要求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这种规模要求可以是单一的生产单位,也可以是众多生产单位的集合。
5.产业的聚集程度。循环经济不仅要求产生相同污染物或可被利用物的生产单位在区域上的集中,以符合循环经济的规模要求,而且要求存在着投入产出关系和废弃物排放与利用单位之间的空间集中。这是因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原来被作为废弃物并会污染环境的排放物被作为资源而得到利用,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个要求往往是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单个企业无法完全做到的,或者说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企业的规模无限大并涵盖所有废料与副产品回收和利用的生产领域,否则,任何厂商都无法通过资源循环方式消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建立社会化的资源再循环体系。这种体系包括区域与社会整个层次。要做到区域内各生产单位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废弃物的排放单位与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即做到区域上的产业聚集。这正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中的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之间,通过贸易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部门间的生态链关系。如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并通过地下管道向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同时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做原料,还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其中一座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该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输送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水的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此外,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综合利用等,由此做到了对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对环境的最小破坏。这种情况说明,产业的地域集中,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资源再利用过程中的成本,使得循环经济方式变得有竞争力而得以生存。
6.社会化的资源统筹利用。无论各企业和区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做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因为受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任何性质的企业规模都是有边界的,不可能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外部影响都内部化;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不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外部影响,而且产品的使用也会产生这种影响,当今遍布各地的塑料包装物造成的白色污染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要使生产方式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就需要进行资源再利用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如建立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与加工利用体系,如德国双轨制回收系统( DSD)DSD是德国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没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化分工,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的。若要单靠企业自身消除其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是回收使用后的废旧产品及其包装废弃物,其成本是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的,只有依靠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说明,要做到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区域与社会三个层次的相互协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循环经济都难以深入。
7.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规制。在实施循环经济中,国家或政府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无疑居于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区域与社会,其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与收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影响,如:国家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程度提高,就会明显增加循环经济中的成本;国家如果增加对某些资源使用中的政策补贴,如我国对农药和化肥的财政补贴,将降低循环经济中的收益(相反,国家通过税收等提高紧缺资源的市场价格,则会提高这些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家政策对各经济主体是否实施循环经济及其程度起着支配性的作用。这说明,如果一个社会要有效地实施循环经济,就要求政府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能够与之相适应。如:在成本方面,政府必须大力降低企业与区域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可通过财政或金融支持,鼓励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对实施循环经济的投资及其运行成本进行补贴或减免税收等等;在收益方面,可通过提高各种资源的价格,尤其是公共产品性资源,如水、电、燃料等的价格,以改善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厂商的收益。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或者是较大幅度地提高排污费,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
此外,一个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伦理价值、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严厉程度等等,也是决定循环经济程度的重要条件。
以上分析说明,实施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技术的选择问题,也不是微观主体一厢情愿能够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一系列条件来满足的,在实际过程中,这些条件是随着产业的整体演进而逐渐实现的。这些条件如果不能被满足,那么循环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同时说明,不同的范围,循环经济的主体对象及其成本和效益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由厂商完成的循环经济(注意的是,由厂商完成的循环经济,从性质上说不一定是微观的,如区域和社会范围内由厂商以分工协作所完成的废弃物排放与利用之间的循环经济,就具有明显的区域与宏观性质),其成本与收益都是以财务现金表示;而由政府完成的区域与社会范围的循环经济,成本与收益则不完全表现为财务收支,有相当部分是非财务的,如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这是因为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的社会职责不同,所以循环经济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参考文献:
魏全平,童适平 等. 2006. 日本的循环经济[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杨文进. 2005.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教程[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2-257.
赵云君,文启湘. 2006.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学动态(1):64-68.
The Connotation and Enforcement Condi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from Economics Perspective
YANG Wenjin
(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