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1

    对我国而言,发展加工贸易是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劳动力和基础材料的成本明显上升都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进入一个微利时代,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在这种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巨大的向外转移的压力就是表现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中部崛起战略客观上要求中部地区能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加工贸易,并且广阔的中部地区也有良好的基础和迫切的意愿来迎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一、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分析

    1.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拥有充裕的自然资源,主要的矿产资源水平较高,主要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力资源等非常丰富,当地生产可以大大地节约运输成本。

    2.中部地区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数量众多、价格便宜。地区间要素成本的落差使得部分投资者也在考虑产业转移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中部地区的土地数量较大并且价格较东部地区要低很多。中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众多,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部分劳动力成本仅为东部沿海地区的1/3到1/2,承接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具有很大的竞争力[2]。同时,对于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产业,中部地区拥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也能满足要求。

    3.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中部部分地区本身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装备、能源、矿业、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一些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中心城市,如郑州、武汉、南昌、长沙等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某些科研技术和产业在全国甚至还处于领先地位[3]。此外,中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希望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外转移从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机遇,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中部产业的扶持力度,并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在政策支持上也具备了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有着许多优势,可是中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并不发达,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中有90%以上是由东部地区完成的,因此找出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因素对于中部地区吸收加工贸易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武汉城市圈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因素分析

    因为收集整个中部地区数据有一定困难,所以这里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找出影响因素,从而推动整个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九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这个地区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工业基础、地理位置、教育科技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在这次产业转移过程中武汉城市圈能否起到龙头作用,通过城市经济圈建设拉动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变量构造

    1.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反映了当地的投资吸收能力与消费能力,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促进产业集聚效应和加工贸易的规模化发展。根据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分工的主要源泉是规模经济。通过把具有不同最佳规模的工序分布到不同区位的生产单位进行产品内分工模式,可以带来利益创造和成本节约,国际贸易把分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世界范围内。因此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选择生产地点的重要因素是市场规模。

    2.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经营企业收取的是加工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料加工企业付汇进口料件,制成品后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其收益为外销出口价减去进口料件成本和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也是劳动力成本。因此,劳动力成本会极大地影响加工贸易发展,成为加工贸易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础设施条件。贸易成本将影响跨国公司的外购选择。这些成本包括贸易障碍、时间、运费、信息和合同执行等成本。没有良好的仓储、物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加工贸易很难发展,因此基础设施状况对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影响非常大。

    4.政策因素。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国内税收、加工贸易所用进口设备和外资企业享有较低的所得税负担。保税监管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环境,对进料加工复出口采取保税政策是国际惯例,进而为加工贸易启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依据其竞争优势分居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国际间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因此,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加入WTO时间的加长,监管自然要成熟,加工贸易政策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变化对于生产企业的成本影响极大。近年来,政府出台了相关法规对某些加工贸易行业的优惠政策给予取消,因此开展加工贸易也要注意政府的政策变化。

    5.物流成本。加工贸易对国际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是因为“两头在外”的运作模式,加工贸易产品通过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到达目的地,基地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国际市场,降低贸易、运输和交易的成本,以缩短交货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在现代国际化产业的价值链条中,交通运输费用必须足够低廉,使得投资者在减去运输成本后仍能获得因劳动力成本下降而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发展要素,仅次于劳动力优势。

    6.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带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改变国内加工贸易的生产结构,还可能会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产生技术外溢,同时对上下游关联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产生技术扩散和示范效应,从而提高我国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国内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快速引进我国原本不具备的技术应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等稀缺要素,从而改变我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结构。

    (二)计量模型

    为了检验几个主要因素对武汉城市圈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计量模型:Y=C0+C1X1+C2X2+C3X3+C4X4+C5X5+C6X6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加工贸易发展情况,X1表示基础设施,X2表示劳动力成本,X3代表市场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X4表示物流发展水平,X5代表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X6代表政策因素。在分析对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之前,需要对所选取的相关变量进行说明:加工贸易发展水平(Y),用历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来衡量,并取对数;基础设施条件(X1),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并滞后一期取对数;劳动力成本(X2),用历年平均工资水平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X3),以武汉城市圈历年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并取对数;物流成本(X4)用第二产业GDP除以货运量,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物流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外商直接投资(X5),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示,取对数;政策因素(X6)由于变化较快且难以量化,这里用1表示国家对加工贸易的政策鼓励。利用来源于2005─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的数据代入Eviews6.0软件进行两轮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出如下最终结果。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检验中,R2为0.9938,说明模型拟合效果非常理想;F统计量值为3571.57,说明模型的线性相关性非常显着。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包含五个解释变量的模型线性相关性显着,拟合优度较高。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武汉城市圈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因素依次为物流成本、市场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成本。它们的弹性系数分别为:4.27、1.27、1.20、-0.21、-0.22。

    1.物流水平。对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着的是物流成本,由于本文中选用第二产业GDP/货运量来衡量物流水平,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物流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因此,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与物流效率呈正相关,且系数非常大(4.27)。由于武汉城市圈具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会随着物流效率的提高较快发展。

    2.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对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影响非常显着,弹性系数也相当大(1.27)。说明当地的市场规模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很重要,市场规模反映了当地的投资吸收能力与消费能力。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回归当中表现显着,符号为正(1.20),即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存在较强的正效应。随着外资的不断深入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明显。

    4.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弹性系数也较小,且为负号(-0.21)。这说明加工贸易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太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武汉城市圈位于我国中心地区,有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优势,所以后期的投资效应不显着。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2

记者了解到,物联网主要包括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三大细分行业,均是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铁路、电力、交通、治安、能源、金融等各类领域。根据Forrester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团。赛迪顾问预测,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相关产业链上的龙头个股将会充分受益。

物联网应用技术已然成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传感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支撑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如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获得长足进展(参见表1)。

近年来兴起的“智慧地球”本质上就是物联网的深层次应用,即通过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公路、桥梁、建筑、供水、油气等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各应用物体,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后来在奥巴马总统的倡议下,“智慧地球”上升成了美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国内企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经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比如,远望谷作为RFID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铁路、烟草等领域;华为、中兴作为系统供应商,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此外,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发展也日渐成熟。由于物联网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统一标准非常困难,这也是物联网前些年难以形成产业规模的主要原因。现在,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标准体系也日渐成熟。远望谷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告诉记者,“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对于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迎来黄金年代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该地区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是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区域。环渤海地区的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珠三角物联网产业主要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等。

得益于国家与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2013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而随着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的推进,市场将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目前,不但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甚至部分中西部城市也将物联网纳入了支柱产业的范围。赛迪顾问预测,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而工信部预计,至2020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500亿个。

RFID将率先受益

从物联网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七个环节:芯片、RFID提供商、传感器提供商、通讯模块提供商、运营商、系统集成与设备提供商(参见表2)。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RFID作为采集数据,标识物体,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也是应用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应用,技术已经很成熟,成本也相对低廉,在交通、物流、环保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成长潜力也最大,目前各级政府也纷纷将专项资金投入到了RFID,特别是超高频RFID的研发应用。RFID产品制造行业作为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而一旦企业成功介入某个市场,信息采集所涉及的保密性使得客户粘性很高,比如,在铁路、烟草、军队等专用市场,客户忠诚度极高。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3

物流业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发展却极为迅速,主要原因是赶上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此外,“中国制造”的风格也推动了物流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一时间,高速公路网、铁路、港口等纷纷上马,似乎物流市场的规模将会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却忘记了发展物流的本意是提高挖掘“第三利润源”能力的基本宗旨。金融危机至少告诉我们物流市场的扩张可能会放慢脚步,但优化流程、整合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却表现出来,物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作用开始不断凸显。

现代物流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主要在于流程的信息化提高了管理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从实践上看,物流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整合资源,可以不依赖资产的收购、兼并等方式,而是采用信息系统的共享来实现车辆、仓库等物流资源的整合,提高效率;二是利用信息系统固化规范的管理和流程,避免管理的随意性或暗箱操作造成效益“跑冒滴漏”;三是提高决策水平,优化战略布局;四是支持业务创新,新业务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利润源。

由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成为物流振兴规划中的重点工程。近年来,由于缺少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影响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原因很多,从众多失败的教训来看,从业人员的认识存在误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典型的是,他们把物流信息的整合误解为信息的绝对集中。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4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规模;扶贫战略;观念;扶持政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

相关政策的扶持,互联网的覆盖率、农村等级公路覆盖率、电子商务相关服务网点数量的逐渐提高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日趋向好。

(一)发展基础逐渐完善,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农产品上行和农村服务业等业务的发展开拓了新渠道[1]。农村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交易规模和覆盖地区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村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补齐农业短板,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有效降低农资的采购成本,丰富的农资能够更快更便宜的到达农民手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电子商务借助于线上平台能够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的销售,降低库存压力和成本;能缓和时令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销售,将数据反馈给农业生产者,使其优化农产品生产模式、针对市场需求生产、淘汰落后农业产能,实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加速农村金融、农村旅游等服务业进入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更好发展。电子商务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在2018年,由商务部指导,29家单位成立的中国电子商务扶贫联盟,帮扶对象覆盖351个贫困县,推动企业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品牌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上行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阿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网店近1200万家,较2017年的985.6万家大幅增长,全国淘宝村数量达3202个,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农村庞大的产业人员规模和交易需求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借助低成本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建立农村电商线下服务站和淘宝村,充分挖掘优势产业潜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村新型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不断深入农村快速发展,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三)形成了多种运营模式,标准化、绿色化等趋势显现

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各地结合地区优势和政策支持,形成了三种较好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以打造品牌网上超市为核心,通过产地采集将符合平台标准的产品纳入平台,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平台推动模式,例如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的家具销售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地区机构、服务商协同配合,帮助农民实现政策、商品、信息、物流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政府加服务商模式,例如河南省洛阳市平乐镇的书画销售新模式;以农民自行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网上对接市场,利用平台资源和沟通渠道完成网上交易、物流售后等活动的自下而上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等趋势日益明显,有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标准化趋势: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农产品国际标准逐渐被引进国内,国家积极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标准,推动农产品走向了标准化;绿色化趋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生产、物流、销售、消费全流程,做到节能减排,走向绿色节能化,促进了整个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趋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村电子商务上行的错位竞争成为可能,开放创新、绿色协调的生态体系的出现,促进了传统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二、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在对目前农村电商现状的研究中,农村电子商务对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扶贫战略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国不同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最活跃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淘宝村95%以上分布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市场规模大、服务体系较完整;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地区才刚进入初期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思想观念滞后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首先是部分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够重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在知识匮乏,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不足,政府对市场秩序缺乏引导、监管。其次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对于电子商务宣传力度不如城市,农村人群对于新的农村电子商务接受能力不足,对于网上销售、网络支付、物流售后等环节不了解,部分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服务能力不足。最后是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的危机意识、创新能力匮乏,小富即安,对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三)农村电子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

农村电子商务对基础设施依赖性较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知识和技能缺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水平较城市仍有很大差距,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网络设施设备、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建设仍然有待提升[4];网络知识和网上销售技能的缺乏,多数农民对于生产的产品如何通过网络销售配送、如何跟踪订单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不够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不能顺利进行。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支撑力量,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对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地区较为偏远、人口聚集程度低,农村公路质量差、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不完善导致物流成本偏高。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的产品储存时间很短,易腐败,对冷链物流、保鲜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网络支付方面,农村网上银行使用率较低。农村地区多数销售来源于现金直接交易,受限于认知水平,农民对于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手段使用率远低于城镇人群,网上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阻碍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

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实力弱。虽然2018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了1.37万亿元,但是大多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个体规模和交易额都很小。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大多数是以单个家庭、小作坊为单位,利用地方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的模式,产能小且限制较多,难以大规模生产且标准化程度低。随着经营者不断增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销售难度逐渐加大,产品的成本、产能、品牌知名度都制约着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5]。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了上百家网店产品单一、销售模式僵硬的现象,同质化越发严重。部分网店经营者缺乏品牌价值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网店竞争力不足,多数网店采用的分销模式,没有产品特色,不利于品牌和产品差异化的建设。

(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人才

农村电子商务涉及网络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相互协作,随着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群体,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等创业团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难对市场发展有准确的判断从而维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电子商务的运营不仅需要计算机操作技术,还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服务协调能力,这是大多数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具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较城镇不足,难以吸引电子商务人才在乡村发展。

三、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范、人才引进四大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重视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

各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出台相关积极的建设意见、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推动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宣传先进案例,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完善国内的电子商务法规,提供法律支持,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有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国内外电子商务立法的成功经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重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政府要配合银行、社会资本,建设多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产业基地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对于农村电子商务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贷款、融资支持。在税收方面,对于农民创办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买卖时,可以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消除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的顾虑,提高经营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降低农村地区入网门槛和资费,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农村电子商务是依托在网络基础上构建的商务平台,良好的农村的网络环境才能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商要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上提供网站建设、网店开通、美工设计、店铺装修、营销技巧等教程,让广大农民能够积极主动,无顾虑地参与到电子商务市场中,了解操作流程并自行创办网店,提高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建设。结合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利用“互联网+”倒逼机制,鼓励农村传统商贸企业建设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同时各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物流站点可以共同打造线下展示店,为农产品提供展示和流通平台,帮助农产品进入网上商城销售。完善农村网络支付和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应当指导农民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在线支付手段,消除农民对于网上支付的顾虑,提高在线支付的使用率。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格局,对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给予现金、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三)政府强化引导,规范市场发展

政府应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内容,尽快出台适合当地的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办法,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与服务标准,规范市场。发挥电子商务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团队作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指导,明确方向,避免盲目跟风,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网络市场监管,加大对第三方平台的管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坚决打击“假货”、“刷单”、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质量。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在经营店铺时候,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电子商务扶持条件和设施,例如创业免息贷款、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还应学习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技能,在店铺经营时要注重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申请必要的专利、商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要正确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动力[6]。

(四)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培训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5

关键词:珠三角物流 重要性 优势条件 措施

一、珠三角物流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比2005年增长2.2倍。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0.4%。2013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 6.8%,其中邮政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8%。

物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重大,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物流业克服区域经济发展障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更能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也成为2009年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一个服务业。201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行政审批、投资体制、税收制度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改革推进物流长期发展。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指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达到7000~8000美元区间时,当地的物流需求快速释放,物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持续时间大约为10年左右,然后步入稳步增长阶段。2012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达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说明珠三角物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物流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二、珠三角发展物流的优势

(一)制造业发达,物流需求庞大。

由于毗邻港澳和沿海交通便利,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2005年,以珠三角为主体的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就在全国率先超过万亿元大关。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制造业造就了珠三角巨大的生产总值。2013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53060.47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0.8%。随着珠三角土地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内陆省份给予制造企业更有力的政策扶持,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优势正逐步减弱,珠三角面临着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局面。产业高级化依赖的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而此类产品对即时物流和高效供应链的需求更是旺盛。

(二)出口贸易兴盛。

沿海的区位优势使得珠三角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地区之一,2010年珠三角地区港口年吞吐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运输市场规模庞大。2011年集装箱五大港口中珠三角占据了两席,深圳吞吐量占到全国的13%,广州比例则为8%。珠三角海关出口总额为5066.4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119.12亿元。2014年5月珠三角外贸货物累计吞吐量为12690万吨,货物吞吐量累计为300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累计为1638万TEU。近几年来,全国3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珠三角集散。出口贸易兴盛使得市场对于珠三角当地物流的配套要求和需求更高,同时也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完善。

(三)基础设施完善。

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突破3310公里,核心区域高速公路密度高达9.09公里/百平方公里。珠三角已成为全国高速公路覆盖最为密集的地区,核心区域高速公路密度也已跃居世界前列,目前基本形成以珠三角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断头路"、"瓶颈路"的改造也使得珠三角高速公路的内通外联有效提升。

珠三角地区共开通72条跨市公交班车,机场客运专线基本覆盖珠三角并辐射粤东西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目前已经可以在一小时内互通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江门和东莞六个城市。物流企业主要是通过公路进行运输,珠三角高速公路和城轨的不断完善使得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珠三角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设施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珠三角各城市间的地理障碍,便利产品流通和民众出行,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四)政策鼓励重视

广东省政府的《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提出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四类重大工程共150个项目。交通工程方面就安排了80个重点建设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53%。珠三角各大城市的行政机关也分别针对城市特点制定物流政策。广州市制定《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物流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并先后制定《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广州港口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广州保税区物流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细分规划指导物流业发展。深圳市财政局、贸易工业局、交通局等部门还共同制定了《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当地物流业的发展。《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高端物流"。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均在用地、用电及财税方面对物流企业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和实行有效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有力促进物流业改革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珠三角物流业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要加强相互沟通,促进一体化进程。

国家发改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珠三角城市和区域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加强城市间、城市和地区间的沟通力度与水平,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改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布局,实现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二)企业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减少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近年来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一直在18%左右徘徊,高于发达国家近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比重居高不下也使得物价难以有效下降。如何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点。探索提升物流效率的技术方法,更新物流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在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教育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

近几年珠三角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到60万人以上,但是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方法、学生就业理念不甚协调,造成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专门研究物流理论和了解物流业实际操作需求的高水平高资质人才都较为缺乏。校企结合力度不强,学校教育课程与社会真实需求吻合程度不够。为了增强校企协调性,各大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和强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掘物流的潜在利润空间。

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司其职之外,物流协会也要从行业层面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企业自律自强。通过约束机制和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避免市场恶性竞争,加强行业合作互助。加强与其他行业其他地区联系,整合协调提升珠三角行业竞争力,引领珠三角物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旗,刘思婧.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一体化动因、战略框架与合作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5

公路物流市场规模范文6

(一)贵州农村居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

1、贵州农村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产值小,农村居民收入低。贵州农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2008年分别为317.7亿元、335.0亿元、354.6亿元、392.2亿元、464.8亿元。可以看出贵州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而且规模小,占贵州总产值的比重不大,而贵州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因此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根据中经网数据显示,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从2008年数据看出,贵州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796.9元,只占上海的24.4%,江苏的38%,浙江的30.2%,四川的67.8%,重庆的67.8%,河南的62.8%,湖北的60.1%,占贵州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3.8%。2008年末,按照扶贫新标准统计,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85.3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7.4%,占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的14.6%,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农民人均收入低,而且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2、贵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根据中经网数据,贵州社会消费品市场小,消费总额2008年为1014.9亿元,只占广东的7.94%,占上海的22.36%,江苏的10.5%,浙江的13.6%。2004年贵州零售业总资产为126.66亿元,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1-55%。总资产仅为广东的9%;而且资产质量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达76.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7个百分点,比云南(72%)、湖南(71.85%)、广东(68.42%)、四川(67.75%)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贵州零售业总量规模偏小。和城市相比农村市场规模也过小,农村消费严重不足,1978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占77.6%。1995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1996~2006年贵州农村居民现金支出中用于生活消费的金额由456.35元增长到1167.92元,增长额为711.57元/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2%速度上快于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5.21%)。从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基本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农村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04年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仍高达36.61%,在2005、2006年,这一比重仍接近30%。

3、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高。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虽然不断增加,所占纯收入的比重较高,从2005年到2008年,人均生活支出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7%、82%、80.6%、77.4%,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总体比重仍然非常高,农村居民能够用于其它购买的资金有限,制约了商品购买和流通。

(二)贵州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

1、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小。目前贵州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投入不足,从2000年到2008年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分别为93486亿元、176234亿元、248180亿元、431347亿元、364034亿元、316396亿元、382750亿元、412285亿元、419335亿元,2008年,贵州拨款占广东的15.4%,四川的36.5%,上海的10.6%。

2、贵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供应链网络不畅通,货物运输量偏小。贵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铁路运输里程小,物流运输主要靠公路和水运,2008年贵州公路里程为123247公里,远低于周边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贵州农村交通运输设备落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2008年贵州公路货运量为25272万吨,为上海的62.7%,浙江的27.6%,四川的24.5%,水运货运量为737万吨,为上海的1.7%,浙江的1.7%,四川的19.7%。

3、贵州农村流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比较简陋。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农业省,是全国石漠化最突出的省份,石漠化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因素多。“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和石漠化的地理特征,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求高,商品流通难度大。由于贵州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大多数农村超市建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偏远乡村多采用集市集中销售采购,农村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甚至露天市场也有不少。

(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目前,贵州农村市场实行连销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生活用品方面流通中的商品质量差、种类少,很多商品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落后,环境差。农村的超市仅仅是引进了大型超市的“名字”、“货架”等外在的东西,对于货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布局等并没有完全学到位,所以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也不够方便。而对于摊位式销售的,卫生状况则更差;农用产品方面,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灵通农用产品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粮仓等农用器具,这些商品的购买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农产品销售方面,对于和一些经济作物,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市场价格,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蔬菜等需要运到城里,城里的竞争和要求都比较高,卖不出去的,因没有储藏设备,只能浪费掉。

(四)贵州农村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弱小。

1、贵州零售业从业人员少。2004年我省法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仅34.43户,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4%~72%。就业人员仅52.42万人,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30%~66%。仅相当于广东的16%。商品销售额为182.72亿元,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28%~60%,仅相当于广东的7%。

2、贵州零售企业管理绩效水平低。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管理绩效水平。2004年贵州总资产利润率为-0.56%,全国平均水平(1.87%)和广东(1.71%),周边省区云南(0.93%)、湖南(2.03%)、广西(1.37%)和四川(1.23%)均为正数。

3、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劳动资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贵州省零售业人均销售额26.11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41%、广东的53.16%,在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30.50万元/人)、云南(29.67万元/人)和湖南(25.5万元/人)。人均利润额为-10.14万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5万元、广东10.64万元,在 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0.24万元/人)、云南(0.21万元/人)、广西(0.22万元/人)和湖南(0.34万元/人)约10.35万元左右。从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额分析表明,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一)随着流通组织的多元化,农村各种流通形式也在迅速发展。工业品流通包括:供销社、农业系统的统一采购、分散销售;连锁企业的特许经营、统一配送;厂家委托销售;企业设点专营专卖,提供的专项配套服务;经营者自采自销等。农产品流通包括:农民通过市场的自产自销农民按订单组织的生产销售;农民通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行的购销;国营农场组织的销售;地方各种加工企业的收购和国家的专项收购等。

(二)连锁经营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农村市场特许加盟连锁发展势头良好,特许加盟连锁的特点在于,不管是农村哪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只要认可特许加盟企业,能够拿出开店的资金,就可以进入特许加盟体系;不管是竞争能力强弱,只要遵守加盟契约,通过总部的企划、培训、营运等支持,企业就能正常运作;不管是经营规模大小,只要纳入总部的运行系统,通过品牌整体促销策略,企业就能降低成本,取得明显发展。连锁经营的统一配送有利于保证农村市场商品的质量。农村加盟连锁店通过总部统一配送商品,既能保证商品的品种、规模,又能享受优惠价格,保证商品质量,在购物环境上,由于装饰统一,标志醒目,灯光明亮,设施先进,使其成为农村理想的购物场所。国外的沃尔玛超市就是从农村的连锁经营中发展起来的,国内苏果超市等或通过投资、联营、合作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基地一加工一市场”产业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接起来,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通过合同订单、产品开发、品牌定制等方式,与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发展;或通过自身连锁网络、流通渠道,为农村各种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购销服务,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万村千乡工程的流通模式。200598月国家八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贵州的万村千乡工程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建乡级点多,村级店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方少。

(四)国内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经验教训。

1、成功案例的经验。浙江推广“七统一”模式,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具体措施是推行“七统一”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和统一服务,有效监控直营连锁。安徽采取四种建店模式,推出“万村千乡”工程。具体措施是积极引导各类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连锁超市、便利店);鼓励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通过吸引小企业加盟的方式到乡村建立、改造“农家店”;吸引其他类型企业和个人投资建立、由大中型连锁企业直接进行物流配送的“农家店”;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以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河南建设三级网络,推进供销社改造工程。具体做法是: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公司牵头,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等骨干网络建设区域网。对原有经营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购进、配送、运输、结算、管理的细分体系;建设终端网。实施超市进乡村、进社区工程,鼓励各地供销社发展农村小超市、农产品直销店。

2、失败案例的教训。海南“农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购物方式。但由于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出现了超市竞争不过农贸市场的现象。海南“农改超”遭遇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基础设施和摊位费等导致高成本,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有较大的劣势在建设无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乱批滥建,重复建设,造成市场闲置和市场摊位过剩管理难以跟上。县域连锁经营应汲取山东德农超市教训。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所有店铺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经营,采取“八统一”经营模式,以此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大型仓储式农资超市设在地级城市、县或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中型农资超市设在乡镇,小型农资连锁超市设在乡镇以下,8~10个自然村,3公里商圈半径。同时,还创新农技服务方式,把农资连锁超市搬到田间地头,设有“坐堂医生”。由于受到德隆事件的影响,资金链条的断裂坐拥500多家连锁店铺的目前已偃旗息鼓,面临清盘。问题就出在上。

三、适合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受限于贵州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完全照搬大连锁企业经营模式和其它地区模式无法适应贵州农村地区现状,再加上目前的万村千乡工程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商品流通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总结其它地区经验教训,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在贵州农村重点发展农村本地物流企业,搭建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农村村级店之间的商品流通桥梁,具体是建立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之间批发与回购以及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与乡村连锁店之间终端零售相结合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建立日用生活消费品、农资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双向商品流通模式,建立商品流通消费梯度模式。

(一)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具体讲就是由大的连锁企业或者商品生产采购企业只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的县市或中心城镇建立经营点进行配送,由农村本地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进行配送乡村连锁零售网店进行配送并返销乡村零售网店收购的农副-产品到县市和中心城镇经营点。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位置建立网点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连锁企业和生产采购企业在广大贵州农村地区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的店面运营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一方面减少了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成本。而在乡村实行连锁零售店可以规范和统一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中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参与可以极大的发挥中介企业的资金参与和运营,扩大商品流通的规模。

(二)贵州农村商品流通双向物流模式。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在将日用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运送到连锁乡村网店的同时可以采用易货或者销售方式将农村农副产品运送给大连锁企业或采购企业。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把质优价低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副产品收上来进入超市销售,搭建起农副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解决农产品卖难。还可以将农户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与采购企业挂钩,转嫁农户的生产销售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降低物流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空车返回率,降低运输成本,在此农村商品流通模式中,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重视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使无法深入农村的连锁企业的商品能够运输到农村偏远地区,又能够使农村地区农产品有效的运出来卖出去。

(三)从贵州农村家庭消费的结构来看应该采取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就是在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利用网店销售终端贴近农村市场、贴近农民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本地农村的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贵州农村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同时针对农民新需求在综合服务、拓展经营领域上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原来传统日用消费品销售范围,既开展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收费代缴等公益项目,又相继开展电话卡代卖、彩票销售、保险和医药、图书、建材、家电、种子、农机等新型经营性业务。

[参考文献]

[1]周庆举,贵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5.

[2]王淑静,对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