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1
现阶段各类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又有所区别。为评价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按照对工业总产值、社会零售总额、工商税收、就业几个方面的分类分别来考察不同的经济成分所具有的贡献。
表1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外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99
15.92
5.34
18.18
表2 不同经济成分对社会零售商品额的贡献(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 ),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国有零售额比重
集体零售额比重
私营零售额比重
个体零售额 1989
39.10
33.20
0.42
18.63 1992
41.29
27.91
0.83
20.27 1995
29.85
19.31
4.88
30.33 1998
20.65
16.57
10.49
37.05
表3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商税收的贡献(注: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1992-1998 。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年份
个体
私营
外资
国有
集体 1993
7.93
0.26
5.20
63.56
21.08 1994
7.62
0.37
8.12
63.04
17.15 1995
7.27
0.65
10.38
59.74
17.58 1996
7.35
1.11
13.16
54.69
18.41 1997
6.71
1.32
13.95
56.33
15.34 1998
7.06
2.14
1999
5.59
2.48
表4 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情况(%)(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 25页。) 年份
国有
集体
外资
私营
个体 1989
18.27
6.33
0.08
0.30
3.51 1990
16.19
5.55
0.10
0.27
3.29 1991
16.46
5.60
0.25
0.28
3.56 1992
16.61
5.52
0.35
0.35
3.76 1993
16.45
5.11
0.43
0.56
4.43 1994
16.69
4.89
0.60
0.96
5.62 1995
16.57
4.63
0.76
1.41
6.79 1996
16.33
4.38
0.78
1.70
7.29 1997
15.87
4.14
0.83
1.94
7.82 1998
12.95
2.81
0.84
2.44
8.74 1999
12.14
2.43
0.87
2.86
8.84
从上述各项指标来看,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就业方面,个体经济已经成为除国有经济外,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成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正在逐年下降,按其战略地位,以后也很难有大的吸纳空间。因此,个体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为引人注目。其次,目前个体经济在实现社会零售额方面已经是贡献最大的经济成分,其余的在工业生产总值和工商税收方面,其作用也不容忽视。然而,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上,并不是同步的,往往是被看好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成分,反而吸收就业的数量并不多,这是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必有的“降本”观念所为。因此,如果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的认定联系起来,对不同经济成分贡献的衡量就会得出不完全一样的结论。
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中,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目前所存在的任何一种经济成分都有它的重要性,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当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或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比较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确定它在发展战略中地位的依据。
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还是对出口的贡献,都有它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就业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目标,它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原因在 于:
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7 %的警戒线,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注: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汝信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版,第166、167页。)。农村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的现象,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但农业只占GDP的15%。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农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多的农民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寻找其他就业机会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它对于就业形势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为追求经济增长,在政策优惠和政府的招商活动中,人们更偏好追求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为追求微观的效率,“减员增效”成为一个普遍被采纳的办法;而近年来,对经济的增长和出口贡献非常突出,对税收贡献也增加很快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注重微观效益,对就业的贡献虽然也在增加,但幅度十分有限。
过去人们认为,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改革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会出现越改革,越发展,失业越严重的现象。近年的经验表明,就业不是一个由经济增长附带的目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长,而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需要由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来予以保障,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导致不同的就业效应。比如,是优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使同样数量的资本投入,提供完全不同数量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普遍地扩大就业,尤其不能更多地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不能同步,甚至是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就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城乡与地区差别无法缩小,甚至不断扩大。
笔者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它不仅与效益相联系,也与社会公正与公平,与稳定相联系。扩大就业,应高于其他指标,成为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特点是除了劳动力外,既缺少其他人力资本(经营能力、专业知识),也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当现有的产业不能吸纳他们就业时,他们很容易就成为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并由此成为低收入或贫困群体。所谓就业问题,主要是使他们在经济的发展中能获得就业的机会。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发展什么经济成分对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作出最大的贡献?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就业都作出了贡献,但其贡献度并不相同。
从前面的表列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各类经济中最大,但它对就业的贡献不是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而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在改革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她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它对就业的贡献率会进一步降低。
集体经济(包括乡镇企业)曾经对就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原有的集体经济在新一轮市场争夺中面临艰巨的结构转换,企业较多减员而较少增员;新型的集体经济如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出资者即劳动者,利益机制的刚性使之在用人方面也是精打细算,虽能提供就业机会,但其贡献也已从80年代的排名第二位降低到第四位。
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出口以及税收的贡献都非常突出,1999年出口占全国的45.47%,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5.99%。但是如果从就业来看,1999年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为612万,占全国城乡就业人口的2.91%,占全国就业人口不到1 %(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就业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加入WTO以后, 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对解决中国的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私营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到1999年从业人员已达到2022万人。它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限,仅靠私营企业仍无法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对解决就业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潜力。1999年,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6241万人,仅次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8572万人,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二大吸纳就业的经济成分。如果其他经济成分在提供就业机会上都是有限的话,我们要考察的是,在我国未来个体经济是否有可能大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理由
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下。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是由于它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私营经济都有迅速发展的势头,而且私营经济的规模、效益,以及单个经济体雇佣从业人员的数目都要高于个体经济,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发展个体经济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因为发展个体经济门槛最低。
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2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利用外资历经1979—1985年的起步阶段、1986—1991年的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与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阶段、1992—1997年利用外资高速增长阶段、1998年至今的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与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时期。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2745项,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595.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012项,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额3059.2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我国投资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利用外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5.7%提高到1996年的11.8%和1999年的6.7%,超过国家预算内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大资金来源。
我们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GDZJ)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国家预算内投资(GJ
YS)、银行贷款(YHDK)、利用外资(LYWZ)、企业自筹和其他投资(ZCQT)作为解释变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8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1396301,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0.081个百分点。从各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在各解释变量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最低。(2)1981—1990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78。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低于其他各变量。(3)199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866。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高于国家预算内投资,但低于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与其他投资。由此可见,1990年以后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明显提高,说明1991年以后外资流入的高速增长,使利用外资对各种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加强。
1981—1999年:
LOGGDZJ=0.086114804*LOGGJYS+0.081396301*LOGLYWZ+
(2.873)(2.369)
0.13579025*LOGYHDK+0.68113992*LOGZCQT+1.1137746+
(4.122)(10.857)(8.920)
[MA(1)=0.98989239,BACKCAST=1981]
(32356.944)
R2=0.999829AdjustedR2=0.999763Durbin-Watson=2.398996
1981—1990年:
LOGGDZJ=0.16851019*LOGGJYS+0.077979345*LOGLYWZ+
(15.524)(10.114)
0.12648539*LOGYHDK+0.64624686*LOGZCQT+
(20.308)(52.344)
0.94501192+[MA(1)=-0.9899256,BACKCAST=1981]
(17.373)(-9250.346)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91Durbin-Watson=2.37395
1991—1999年:
LOGGDZJ=0.036258768*LOGGJYS+0.08866047*LOGLYWZ
(2.573)(4.898)
+0.19766501*LOGYHDK+0.66467377*LOGZCQT+1.0450302
(8.959)(14.155)(13.397)
R2=0.999982AdjustedR2=0.999964Durbin-Watson=2.185445
此外,从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变化看,90年代以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各种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中最快的,由1993年的783.7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81亿元,名义增长3.79倍,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2.17倍),也高于增长相对较快的股份制等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74倍)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54倍)。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并未减弱:1993—1996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由783.79亿元增加到2712亿元,增长3.46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从302.55亿元增加到1536.28亿元,增长5.08倍;国内配套投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由481.24亿元增加到1175.72亿元,增长2.44倍。1996年以后,受外资流入增长下降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增长下降,1998年出现绝对数量减少,但国内配套投资仍然有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1175.7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473.76亿元,增长1.253倍,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1.236倍),即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直接拉动作用并未因此减弱,而是相对增强。我们以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内配套投资(包括除利用外资之外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GNPT)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外资作为解释变量,以1993—199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对国内配套投资的贡献为0.611922,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国内配套投资增长0.611922个百分点。
LOG(GNPT)=2.672493+0.611922×LOG(LYWZ)
(6.168)(9.81)
R2=0.960093AdjustedR2=0.950117Durbin—Watson=1.3
二、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
利用外资在增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同时,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发展趋势看,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的,这一作用体现在工业
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是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由1978年的77.63%降为1999年的27.31%(其中1996年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提高,是由于统计口径改变所致,国有经济成分中增加了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这部分产值在以前年份中统计在其他经济成分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2.37%提高到1999年的72.69%。但不同时期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同,其中外商投资经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呈逐步增强趋势。
1978—1985年期间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集体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个体经
济和包括外商投资经济在内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从无到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
1985—1990年期间,个体经济成为增长最快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外商投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空间拓宽,虽然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规模仍相对较小,1990年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88%,但其快速增长已成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1990—1997年期间,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对工
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幅度提高。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5.39%和1.88%提高到1997年的17.92%和12.66%,分别提高12.53个百分点和10.78个百分点;期间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即非国有经济部门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几乎全部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单位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带动。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
为主的新时期,利用外资也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比1998年减少了51亿美元,但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保持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4.91%提高到1999年的15.03%,其中在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按当年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26.07%,按不变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高达29.67%。
从1995年以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看,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工业增
加值增长速度,其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14.77%提高到1999年的20.69%。从表1和表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1995年以后各年度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相应年度工业产值比重,且从1995年到1999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幅度(5.9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幅度(2.71个百分点),说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其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进一步说,外商投资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其规模扩张对整个经济规模发展的贡献。
为了准确度量外商投资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对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性,我们以工业总产值(GYZCZ)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业产值(GYGYZCZ)、集体经济工业产值(JTGYZCZ)、个体经济工业产值(GTGYZCZ)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WZGYZCZ)为解释变量,以1990—199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造成不显著的原因估计与1995年前
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的统计口径调整有关,1995年以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统计中加入了增长较快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使其相对下降趋势减弱,影响了其与工业总产值负相关的显著水平。将国有经济从解释变量中剔除后,回归效果明显改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或弹性为0.1016,低于个体经济的0.2164和集体经济的0.3798,但三个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表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影响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体经济工业产值,而个体经济又高于集体经济。同时,常数项的T值均高于各解释变量的T值,由此推断除各种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商投资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有其他所有制经济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综合贡献要显著高于其他经济类型。
LOGGYZCZ=0.3798*LOGJTGYZCZ+0.2164*LOGGTGYZCZ+0.1016*LOGWZGYZCZ+4.4711
(2.332)(2.490)(4.631)(5.603)
R2=0.999547AdjustedR2=0.999275Durbin-Watson=2.403
三、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本节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中国税务年鉴》1993—1999年各版)。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变化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受外商投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1991年以前税收增长落后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1991年以后,由于较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利用外资速度加快、税收监管工作加强等,税收增长快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
(一)不同时期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
1982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623.1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78.4亿元,集体经济133.41亿元,个体经济11.33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只有0.03亿元。到1985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增加到1197.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增加到868.78亿元,集体经济287.17亿元,个体经济27.32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上升到14.43亿元,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2%。即在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虽然增长很快,但其规模相对有限,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1986—1991年期间,利用外资规模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快速扩大,但受扩大利用外资税收优
惠政策的影响,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经济税收增长低于其他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1.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0.719752AdjustedR2=0.699734Durbin-Watson=0.3855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促进外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方面。随着
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基本是两头在外型的,即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4.04%,到1999年,已经提高到48.38%;在出口中的比重则从5.82%提高到45.47%。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水平,对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1993年为37.14%,1997年提高到57.87%;在1999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70%以上。
五、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3
一、发展特征
(一)迅速快捷的发展速度,使私营经济的规模优势日趋明显。
据统计,至××年底,全区累计注册登记私营企业万户,××年全区民资批准投资额和实际完成工作量分别占全区内资投入总数的和。全区民营企业新增批准投资额亿元,占全区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在内)投资总额的;其绝对额超过年全区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全年投资总额。超常规的投资发展速度使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规模得以迅猛扩张,骨干个体私营企业的单体规模与效应规模逐步显现。
(二)各具千秋的发展模式,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特色日趋凸出。
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康柏发展的新模式,使全区私营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发展类型大致可分为:()传统升华型。如新桥镇的个体私营业主,近年来,凭借传统经济行业的基础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使民营经济不断得到壮大。再比如九亭镇的印刷行业私营业主,他们同样凭借本身的行业优势,在技术上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在设备上不断更新,把过去的单色手把车,更新成一次能印刷多色的高档印刷机。在业务上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并且该区域个体私营印刷行业的发展效应已辐射到周边地区,有较多印刷企业向高档次的彩印发展,成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骨干裂变型。如南洋电缆厂的个体私营铜材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母体企业—南洋集团公司的发展,它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拓市场的综合型经营人才,成为以后的个体私营业主,由此带动了该地区铜材行业的发展。()主体配套型。例如以鞋城集团的私营皮革及配套产品的发展为典型。近年来,许多私营业主围绕该集团为主生产配套的产品,从而使该地区私营经济得到相应发展。据统计,在该集团的引导帮助下,现在已发展到了家分子企业,投资总额达到亿元之多,成为全区私营经济中一颗灿烂明星。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制造业、加工业、手工业、轻工业、零售业、批发业,各大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化的格局,可以形象地说:“吃、穿、住、用、行”都包罗其中,同时,也涌现了象雅多服饰、茂盛电机、天喔食品、龙工机械、森大机械、豫全皮革、新雅包装、报喜鸟等知名名牌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康柏工业经济的合理布局,壮大其实力,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三)关联密切的配套产业,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联动能力日趋增强。
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利用传统产业优势,顺应发展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全市私营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积极开拓相关投资领域,使其向前后道工序延伸,大大提高了产业内部整体联动能力,发挥出行业整体优势。久富经济开发区,通过自我裂变、激发投资,吸引外资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将投资领域向相关产品拓展,以逐步实现产品的配套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竞争能力。
(四)重点保障的科技投入,使个体私营经济的有机构成日趋提高。
具体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的技改投入与产品换代更新上。个体私营业主在投资办实业之初,即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强化科技投入,引进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先进工艺,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狠抓内部管理,显示出不凡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印刷行业为例,至目前为止,全区个体私营印刷行业中,价值每台机器超过万元就有余台,价值超过万元的就有台,有个私营业主从德国引进了价值万元的海德宝彩色印刷机,目前属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印刷行业的整体设备先进程度的提高,使其制造能力也大大提高,配套协作企业适行顺畅,生产经营合力增强。
(五)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使个私经济的聚集效应日趋发挥。
康柏区在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立足长远,强化规划,按照“搭台唱戏,借梯登高”的思路,有意识地开辟出民营经济开发区,搞好配套基础性施建与服务。同时,通过落实相对的土地批租,税费收交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内外地个私业主投资落户园区,使其适度集中,强化了企业彼此间的配套协作与关联,提高了小区内市场信息,生产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程度,降低了企业生产运作成本。据统计,现在全区共有多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安置职工万余人,占全区就业人数(包括外来人员)的。目前,全区在全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别出心裁地采用相互搭配型滚动开发模式,即鼓励实力足的业主投资建厂房,搞租赁,小业主买机器,搞生产,使大小业主各得其所,集中资金,共同发展,从而为社会闲散资金汇集转化为投资资本探索了新路子。另一方面,随着民营工业园区的扩展,区内配套关联产业不断增多,产业关联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区域知名度不断提高,块状特色经济逐步显现。
二、成因分析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镇企业的高速成长,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私营经济奠定了人才、行业、市场等基础。()人才基础。乡镇企业创业于年末,发展于年代中 期,崛起于年代末年代初,应当承认,其如此长期、稳定、高速的成长并不是单靠千百万农民致富冲动即可造就的,更为主要的是有一批企业经营能人在帮助企业披荆斩棘、不断推进。这批经营能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之前,或是掌握一定传统技术的手工艺人,或是村、社的领导与会计,或是经常外出打工的匠工,或掌握企业命脉的供销人员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较多地了解了外界的信息,拓宽了视野,编织了一定的社交网络,树立了市场化经营的观念,因而就有能力、有基础带领群众搞经营、办实体,成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他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历经多次市场磨砺、体制转轨,逐步掌握了一批稳固的销售渠道,编织了丰富复杂的经营网络,开拓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使企业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运作态势。这批经营能人与经营骨干的一部分后来就成长为乡镇企业家,一部分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开创者。()行业基础。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外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规模型乡镇企业的多角化、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向,使其配套协作要求日趋高涨。因而,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呈现出聚集性发展的特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内部生产经营机制使企业运用成本降低,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行业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无形的特色经济效应吸引了内外厂商。在此影响下,个体私营业主普遍以传统优势行业作为投资出发点,逐步拓宽投资领域,优化配套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使特色经济更特,优势行业更优。()市场基础。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的聚集,一方面构建了一个有形、完整的交易市场,通过该市场,个体私营业主可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资金、人才;另一方面,行业知名度的提高,无形中又为企业产品的经营销售带来了价值可观的广告效应,产品销售空间大大拓宽,个体私营业主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乘势而为,大力发展。优越的市场环境,对发展私营经济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资本的深厚积累,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迅速崛起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巨大的资金投入从何而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市场经营性积累。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在投资办实体以前,相当部分原从事过经营、营销、中介服务等行当,获得了较多的资金积累,成为投资来源。()承包性、租赁盈利性积累。在对乡镇企业经营方式改革过程中,曾对部分村、镇两级集体企业,采用“定额上交”、“经营性租赁”等方法,并明确企业经营者在上交完成承包利润、租金及税费后,剩余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运转后,较快地完成了个体资本积累,这部分积累资金也自然而然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经营过程中,集体通过设置奖励等方式,将一部分企业积累量化给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也是资金来源之一。()外来投资。包括区域性外来投资和境外投资。据对全区家实体型私营企业调查统计,外来投资业主(包括本市外区投资业主,本市以外投资业主),占总数的。除了本市其他区县以外,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北京、陕西等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区民资与外资的紧密结合有了新体现。到××年底,在全区新批的外资项目中,有个项目为私营企业引资所得,引进合同外资达亿美元。这些外来资金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当地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业主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手段、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了与当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改制的深入推进为私营经济发展开启的阀门。
自年以来,康柏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历几次阶段性推进以后,取得显著成效。改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新空间。首先,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换。由于多年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民营经济一度处于经济发展中的配角地位,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不浓。更为主要的是,曾僵持多时的公私两种经济成份的利弊辩论,使部分已完成个人资本积累或有一定市场网络,经营能力强的能人对投身办实业存有思想顾虑,发展条件、空间的发育也不充分,因而只能就地静观其变。党的十五大召开,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其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经营人才的裂变。在深入推进改制的过程中,相当部分原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与经营骨干,因囿于观念、体制的束缚,经营潜能无从发挥,改制为他们解除发展桎梏,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在改制中,他们通过投资入股、参与招标接管原企业等形式,一跃成为新企业的经营者,投资发展热情分外高涨,使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通过改制,全区已裂变出一批勇闯勇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如南洋电缆厂的顾跃辉,茂盛电机有限公司的盛景才。他们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的标兵楷模,对促进全区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为引进个体私营资本开拓了空间。改制与民资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轮。我区在深化改制过程中,按照因地、因企制宜与“民进公退”的思路,不断推进与深化乡镇企业改制,通过存量转股、增量转股、先售后股、租股售相结合等多形式、多方法置换集体资产,从而为民资的进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在推进大空亏企业及已改制企业的深化改制过程中,全区以减少集体资产流失,盘活存量资产为具体准则,使个体私营资本在集体资产的稳步、扎实的调整中不断充实,真正做到“扎扎实实地进,实实惠惠地退”。据统计,至××年底,全区多家已改制乡镇企业实行二次改制,涉及集体资产与产权亿多元,其中有的集体出租资产,投资权益退出经营领域。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密切了投资主体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提高了集体资产与个体私营资本的有机构成,成为民资发展的新途径。
(四)政策的有效激励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正确的政策既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动力,也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促使了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的政策环境,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作用到重要组成的定性,对私营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肯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大解放,对私营经济有了充分的认识,能放开手脚大胆发展私营经济,来繁荣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地方具体实施政策的环境,近几年,经营实践证明:私营经济搞的越活跃的地方,该地区的经济也是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康柏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抚优扶强的细则、税收的扶持政策等,这都极大地推动了康柏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不足
近年来,康柏区私营经济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对照快速、高效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但对发展私营经济的认识不到位。面对私营个体企业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的新形势,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组织水平等方面,仍有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太适应的地方。在一段时期内,仍把私营经济当作“小商小贩“,认为形不成气候,成不了主体;还有的小富即安,觉得这几年私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的倾向;甚至有的害怕私营经济发展快了,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当前蓬勃发展的形势格格不入,这些错误认识成为制约私营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是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始形成,但私营个体企业实 力不强。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档次偏低、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仍较突出。目前,康柏区私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在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注册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不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比例比较小,众多的私营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不稳定。
三是企业转制、改制大面积推开,但强抓机遇的竞识不强。目前,整个康柏区集体企业转制、改制面达以上,政府正逐步退出竞争的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化的规划和建设上。如何抓住机遇的意识不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理好解决人、债、负担等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办法,部分企业改制未转制,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政策“洼地”和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私营个体经济有管理权的多,而有关部门间协调和服务的少;对私营经济发展“推诿”的多,真正抓具体落实的少;制订的有关政策泛泛而谈的多,不具体、不细化,操作性强的少。所有这些,导致有些私营业主怕露富、怕冒风险、小打小敲发展中“留一手”,缺乏创大业的气魄。
五是私营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产业特色还不明显。全区私营企业的发展在行业上缺乏整体规划,私营经济的投资方向、发展重点、产业结构还停在传统产业、初级加工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型、效益型、科技型私营集团企业较少,因此也没有形成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
六是私营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但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私营企业自身来看,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机制、管理等环节存在着先天不足,家族式的经营、传统型的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管理,进行企业改造,实现“二次创业”。
七是融资难。除了较少的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外,融资难是中小私营个体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制约和困扰私营个体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贷款难,主要反映在抵押难和担保难,因房屋、土地等变现难,银行不作为抵押品,加大了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四、对策措施
私营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机遇中充满了挑战,投资中孕育风险,成功中潜伏着危机,每年有的私营个体企业注销,值得新注册和发展中的私营个体企业引以为鉴。
(一)提升私营个体企业素质
()提高企业家或业主素质,增强事业心。私营企业主也存在观念转变问题,要意识到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一样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克服小满即安的思想;私营企业家或企业主应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基本知识,提高知识结构,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企业信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私营个体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
()提高管理水平。要从家庭管理向非亲缘管理,任人唯亲式向重贤重能式转变,私营企业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经验,保持激励和高效的机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现代企业的意识,为企业升级、扩大规模提供制度基础。
()注重吸引人才。吸引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吸引人才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股份制,以送股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住房留住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学习兄弟地区的方法,聘请星期日工程师等等。
(二)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竞争力
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个体企业实力弱,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方法落后。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要:
()做优。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寿命大大缩短,要使企业具有生命力,必须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具有企业特点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结构。二是树立企业形象,培育品牌。品牌是一个现代企业成功的标志,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已经成为能产生效益的新的生产要素。三是培育组合优势。私营企业可以和科研、设计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联合,在某一行业形成独突的竞争优势,进行项目投资合作,发展壮大。
()做大。加强横向联合,提高规模效应。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横向联合,组成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集团,形成联合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和外商、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规模效益。
()做强。一是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应主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之间合作联系,形成协作和配套关系,进入产业分工体系,减少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使私营企业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提高组织程度,运用市场现代营销手段,提高经营优势;创企业品牌,提高竞争力。三是向产业优势方向发展。注重利用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创产业区位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向科技型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并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系,有条件的可以创建企业研发中心,甚至组建科技园区。
(三)实现资本运营策略
()积极争取利用创业基金和风险基金。私营企业常常为自己不贷款,不欠债,资产负债率为零而感到自豪,其实这是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的理念,应该意识到企业发展要向内外融资相结合努力,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银行的贷款,学会资本运作。
()私营企业要抓住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采取参股、收购、买壳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运作和低成本的扩张。
()区外投资。私营企业可以抓住国家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投资区外,利用企业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与当地相关产业和同类企业相结合,采取品牌、技术折股的办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销地产战略(即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或产地销企业转移战略(即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产品以低成本低价格,返销往经济发达地区)。
()转换投资策略。私营企业应抓住当前政策、产业结构、所有制、地区调整等机遇,投资策略取向要从有限的领域向各个领域发展。可以向国家垄断行业投资,向国家支持的基础产业投资,向高新技术的加工业投资,向重点项目投资,如争取进入国家垄断的通讯、电力等行业中可以放开的非关键部分。同时,要寻找产业的空白点。
(四)狠抓政策贯彻落实
这几年,国家和市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要贯彻到位、落实到位。对科技含量高、规模比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前 景好的私营企业,可以实行“一企一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帮扶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私营大型骨干企业。
(五)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管理院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
(六)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满腔热情地支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切实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用年展乡镇企业,年展外向型经济那样的劲头,掀起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新。把私营个体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联系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关心支持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多方面地为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4
《大江大河》第一部共有47集,该剧根据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由侯鸿亮制片,孔笙、黄伟执导,王凯、杨烁、董子健等主演,主要讲述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在不同人生道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都是贫苦出身,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他们紧紧抓住机遇,凭借自身努力,最后收获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虽然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却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典型代表。
宋运辉和雷东宝属于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代表型人物,宋运辉毕业后进入金州化工厂工作,工厂中充满勾心斗角,但他最终还是成为厂里的优秀技术人才,而雷东宝则带领小雷家发展集体经济,不仅脱离贫困,小雷家村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杨巡则是个体经济的代表,虽然他在第一部中的戏份不如宋运辉、雷东宝多,但剧中所展现的只是他事业的开端,他卖过馒头,也去过东北,直到有了属于自己的铺面,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也做的越来越红火。
(来源:文章屋网 )
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5
1大型节事活动的旅游效应分析
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会为举办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供需关系和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的角度来分析,表现为以下方面。
1.1数量效应
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相当于在举办地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的旅游吸引物,并且基于节事活动内在的集聚性特点以及品牌效应,会直接地为举办城市吸引大量的游客。2011西安世园会,会期178天,累计接待游客15728936人次,单日入园人数最多达到302569人次[10]。据统计,西安市2011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6553.0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100.23万人次,国内旅游业总收入530.15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6.41亿美元,上述指标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6.0%、19.1%、30.8%、32.0%。[11]数据表明,2011年西安市旅游业收入的增长,要明显高于接待游客数量的增长比率,即旅游者人均花费得到了显著提升。
1.2时间效应
节事活动的举办涉及较长一段时间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投资开发,会为举办地的旅游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带来新的元素,丰富旅游产品谱系,进而带动各项旅游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长,并且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一般而言,表现为筹备过程中逐步升温的前期效应,举办过程中集中释放的期间效应,以及在活动结束后依然持续存在的后期效应,具有阶段性和持久性的双重时间效应。在筹备期,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旅游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加之节事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举办前就会明显带动旅游业发展,这种预热有利于举办地逐步培养和完善其旅游接待能力,从而适应在节事活动举办期间的高峰客流量压力。在举办期间,由于节事活动的暂时性特点,造就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稀缺性,进而就会表现为游客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密度大的特点,城市的旅游承载力受到考验。在节事活动结束后,一方面,举办地旅游业的综合能力和服务质量会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面临由于游客数大幅度下降而引发的投资回收放缓与旅游就业过剩的矛盾和压力。此外,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可以有效调节举办地的旅游淡旺季,举办时间如果选择在举办地的旅游淡季进行,将会有效缓解旅游淡旺季的冷热不均、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选择在举办地的旅游旺季进行,也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1.3空间效应
基于密度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大型节事活动对于场地条件具有特殊要求,因此通常需要建设专门性场地。而基于规模、成本以及市政规划等各方面因素考虑,选址通常会远离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域。因此,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能调整旅游资源结构,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促进新景观带的形成,进而引起城市旅游空间发生变动,甚至导致城市旅游中心的迁移。2011西安世园会的举办,有效地完善了旅游业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布,以河流治理带动新区建设,以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实现了!灞由昔日生态重灾区向城市生态补偿区和生态示范区的转变。2014青岛世园会及周边的项目建设,将延伸和优化青岛市的旅游空间分布,使旅游区域逐步从传统的东南沿海一线向北部扩散,从而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的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22014世园会的旅游效应及青岛旅游业问题分析
2014世园会将引发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对于青岛市旅游业来说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两面性影响。综合分析青岛市旅游业的具体特点,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2.1城市旅游承载力的限制
2014青岛世园会与2011西安世园会同为“A2+B1”级别,为国际性和长期性结合的展会。据预测,2014青岛世园会期间,园区将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100万人次[12],而这仅仅是世园会园区作为一个独立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在关注世园会产生的显著而积极的数量效应的同时,旅游业也必须正视其为旅游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在世园会举办期间,大量的客流将会给青岛市的景区景点、交通、住宿、餐饮以及零售业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给城市的旅游承载力产生巨大压力。此外,由于气候条件及旅游资源禀赋等原因,青岛市旅游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分布不均的现象,这种时间结构也是青岛市旅游承载力发展受限制的重要原因。表1为2009~2010年青岛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的分季度统计情况,从旅游者人数指标来看,青岛市的旅游旺季集中在二、三季度,即4月至9月。而从旅游者人均花费指标来看,尽管在旅游旺季相关价格和成本会有所上升,但是人均花费较淡季反而并无显著提升甚至有所下降,说明在旅游旺季,由于旅游承载力的限制,导致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表12009~2010年青岛市各季度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及人均花费年份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国内游客人数(万人次)2009612.071066.921438.05786.382010661.661234.701618.88881.41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元)20091192.91067.061123.561309.5620101218.541127.851240.641354.07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与2011年青岛统计年鉴整理2014青岛世园会会期拟定自4月18日至10月18日共计184天,相当于仅在世园会园区内,日均接待游客就将达到6万人次左右。而世园会举办的时间区间恰好与青岛市的旅游旺季重合。这种旅游旺季与区间性旅游吸引物的叠加,将加剧青岛市旅游接待旺季的供需矛盾,而城市旅游承载力的限制可能导致旅游者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进而影响旅游消费。
2.2旅游供给空间分布不均衡
基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青岛旅游业发展的传统模式是依托海洋旅游资源、发展海滨观光度假旅游。因此,青岛市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旅游供给要素,明显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这也是造成青岛市旅游承载力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住宿业为例,表2、表3为青岛市2011年各区市住宿业网点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布情况。数据显示,青岛市住宿业企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市南、市北、黄岛、崂山等东南部沿海一带;而位于中部的四方区和李沧区次之。在上述区域中,个体网点作为辅助,有效补充供给市场的层次和类型。而位于郊区的各区市,住宿业企业网点数目较少,其住宿业主要靠个人网点支撑。住宿业分布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旅游者在活动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客流量大量集中无法合理有效分流从而限制城市的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而影响旅游者的停留时间、相关旅游消费等,造成旅游收入漏损。此外,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条件、旅游餐饮、旅游服务质量等旅游供给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
2.3基础设施的持续利用和前期投资的有效回收
会场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有效使用是稳定就业和保持节事活动后续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旅游业而言,节事活动结束后其正面效应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奥运会与世博会结束后,借助后期效应,北京和上海的旅游业发展在整体上均延续了良好势头,保持稳定增长。但也存在出现旅游者数量下降或者旅游需求结构变化的可能,继而引发旅游业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这种过剩包括“数量”或“结构”两个方面、可能导致旅游就业过剩、旅游投资回收放缓等一系列问题。青岛市应当结合世园会和青岛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和参考北京、上海及西安的成功经验,避免出现会后效应后劲不足的局面。
32014世园会青岛市旅游业的对策
世园会期间,大量旅游者的进入,将使青岛市主要景区及接待设施处于超饱和状态。而世园会后如何继续发挥后世园的积极效应、应对负面效应,在转变中求发展创新,是青岛旅游业必须面对的大课题。本文仅从旅游需求与供给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数量与结构兼顾,外延与内涵并重,增强旅游承载力与应变力
世园会的举办将引发青岛市旅游供需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旅游业不应只关注数量上的改变,还应当深入分析世园会这一特定节事活动所引发的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旅游产品类型结构、旅游要素结构、消费层次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调整旅游供给结构。分析表1数据可知,在青岛市旅游旺季中,旅游者绝对数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人均旅游花费相对的下降,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只有数量与结构兼顾,旅游供给才是有效的。单纯通过加大投资、增加就业和设施建设等外延式的方法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模式,往往会在现实与预期出现较大偏差,或者游客数突发性降低的情况下,变得脆弱而缺乏应变力。这就要求旅游业在外延扩张的同时,也要注重行业内涵的发展,如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产品价值构成中高新技术和知识服务的含量等,以此增加旅游承载力的弹性和应变力。
3.2借势世园会完善旅游产品谱系,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与产品结构
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将改变青岛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青岛市旅游业应当借助这种全新的形象界定,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近年来,为了调整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产品结构,青岛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公布的2011年青岛节庆活动中,普通商业节庆38项,重要品牌节庆2项。普通商业节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分别如表4和表5所示。
这些普通商业节庆都是分布在旅游设施不尽完善的农村、近郊地区。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内容上重点突出文化与习俗,形式上注重民风淳朴和返璞归真,以真实体验为核心价值,而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具有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从短期来看,节庆民俗活动可以补充世园会期间青岛市的旅游供给,有效缓解旅游旺季期间传统景区的客流压力;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促使青岛市旅游业改变空间结构,改善空间布局。在世园会后期将持续发挥特色优势。应当予以重点培育,而传承世园会的人文价值、深化世园会的主题,将是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设计理念。
3.3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加强旅游行政管理
世园会期间,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还应鼓励个体经济发展来补充旅游业的数量缺口和市场结构。个体经济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个体经济利用民间资本,可以有效降低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个体经济投资小、价格低、回收快,可以补充旅游供给结构、满足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个体经济分布广泛、灵活性强,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个体经济也存在许多弊端与不足,例如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式予以规范和引导。以住宿业为例,三亚市鼓励个体旅游经济发展,早在2004年出台《三亚市家庭旅馆管理办法(试行)》并在2011年11月重新修订、正式施行,有效改善了旅游旺季的住宿供给问题,规范了个体住宿业的经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家庭旅馆的经营有效地补充了上海市住宿业的供给,甚至部分家庭旅馆的“功能由解决住宿逐渐转向了文化体验”[16]。青岛旅游业应当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个体旅游经济的发展,使之不仅成为供给数量上的补充,更要鼓励其作出文化和特色、成为供给结构上的补充。
个体经济的来源范文6
下面,我就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先谈几点意见,最后再请陈书记作重要讲话。
一、狠抓解放思想,不断降低发展成本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我们的发展环境,决定我们全市经济尤其工业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环境是看得见的,思想观念是看不见的,很多看得见的东西,是依靠看不见的东西支配的。比如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起作用的。一个地方的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主要取决于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思想解放,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就优良,政策就放得开,发展成本就比较低。解放思想就是要想得开,想得开就能放得开,放得开的政策与想得开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思路一变天上人间”,优良的环境就有了,别人能办的事情我们也能办,别人要两天办成的事情我们一天就能办好,别人办有难度的事情我们也能办快办好。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项目、资金都是跟人才来的,解放思想是建设优良环境的重要前提。这次回书记来连考察工作,反复强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求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思想不够解放,那么限制性的条条框框就比较多,束缚我们手脚的因素就比较多,我们的发展环境就必然偏紧,人才、资源就很难进得来,即使来了,由于“土地贫瘠”,很容易流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家能办事情我们就很难办,人家几天能办的事情我们得几个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牺牲的是珍贵的资源、时间、效率、人才、资金和技术,发展的成本就增加了。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解放思想首先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化工集团很有代表性,它由原来的化工局转制成为公司实体,由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为经营企业,这个转换过程是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实现的。现在关键是如何从行政指挥转变为企业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来进行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来进行资产经营,来考虑资本运作,这就是职能的转换,这就需要解放思想。从两个服务组发言看,他们的思想观念非常新,为企业服务的意识非常浓。指导服务组是市级机关的群体代表,他们的实际行动反映了市级机关各部门为企业服务的职能转换,这种转换十分重要,尤为紧迫。我们市级机关各部门就是要这样做,今年还要做得比过去更好一些,这样企业发展环境就比较宽松,发展成本就比较低,就不至于出现为一件事找一百多人次的事情。发展经济,时间和效率是重要的资源,我们要十分珍惜并切实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企业改革要直逼产权,只要有条件实现产权资本化、资本人格化,都要从产权制度上突破。规模比较大的的国有企业要实行股份制改革,企业的经营领导者、经营班子、重要的技术骨干都要考虑股份,享受持股,享受股权;对重点骨干企业如果是国有控股的,可以实行年薪制,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突破。有条件使国有资本退出的,要比较干净彻底地退出来,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不要搞半截子,只要有条件就要搞彻底。生产关系调整到位以后,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相当大,它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就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机床厂第一次改制事实上是实现了人人有份,实际上感觉不到人人有份,这种改革产生了新的平均主义。第二次改革打破均衡实行两大股东,经营层占大股,经营者占大股,改革的效应就明显地反映出来。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分配制度改革总的要求是要打破平衡,打破平均主义,体现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有些国有企业拥有几千万甚至是几个亿资产,哪个能买得起?那么可以考虑实行年薪制。重点骨干企业大多具有较大的发展规模,都要在分配制度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彻底打破平均主义,从利益关系入手充分激发企业这方面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市场化运作上。市场化运作就是要实行开放型经济,依靠存量吸引增量,以一份存量吸引多份增量,然后扩充我们的总量,这方面的政策要放得开。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支付改革成本上。改革要付出成本,包括集资款、工资、医药费、养老金等,解决这方面问题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不能把眼睛只盯在政府口袋上,要走多元化的路子,政府、社会、职工都要承担一部分,包括金融机构也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手解决某些棘手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解决得早,可能还会拿到一些,等到完全烂掉挂在帐上,什么都拿不到。在这些问题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二、加强分类指导,做大做强企业要有新的突破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具体情况,各有特色,要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择改革模式,实施分类指导,一厂一策,区别对待,因企制宜。总的要求是做大一批,搞活一批,淘汰一批。
做大一批,主要是培育台柱子经济。三次产业中工业是顶梁柱,工业企业中骨干企业是台柱子,一个地区一定要有骨干企业支撑才行。从市直到各县区,都要着力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这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展示,是本级财政的重要来源。如何把企业做大?首先靠优势产品放大。恒瑞、康缘、华威等等之所以能够不断做大,就是靠优势产品放大,不断开发新品,追求暴利阶段的利润,等到产品利润降到社会平均利润时,又兴办新的项目,开发新的产品。其次靠上项目做大。一个大的项目对企业增量的增长至关重要。今年是项目推进年,骨干企业要发挥作用,争作贡献。骨干企业对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寻找合作项目的良好载体,要力争在引进大项目上有所作为,取得突破。要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围绕产业政策,建立项目库,抓好项目源,加大投入,争取每年都有新的项目建成投产,不断扩张企业的发展规模。再次靠重组扩大。走低成本扩张的发展路子,以资产为纽带,产品为桥梁,通过产权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促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聚,让优秀的企业家经营更多的资产。第四靠科技力量强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德邦集团、康缘、恒瑞等企业科技投入这几年一般占销售收入的%以上。灌南的压铸厂是全国多家同行业企业中的龙头,在机械行业普遍比较困难的形势下,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品,并对科技人员实施到位的激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发展,新产品进入德国。德国是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机械工业是工业之母,汽车工业又是一个地方机械工业集大成的标志。该厂的机械产品能进入德国市场,表明它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每个工业企业都要走科技进步的道路,都要有大专院校作为技术支撑,这是一种现实的低成本扩张之路。要通过科技力量做大做强,形成我们连云港一批品牌叫得响、在全省乃至全国处在单打冠军地位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应放在我们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制定培植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现有的骨干企业规模要力争更大更强,面广量大的中等企业要找准突破口,择机扩张,全市每年要争取上来一两个,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将在全市城乡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台柱子企业。
搞活一批,主要是通过利用对外资嫁接改造以及改革重组等多种手段把企业激活。比如杜钟氨纶有限公司就是引进美国杜邦公司资金改造现有企业,通过转让股权,进一步把企业搞大搞活。还有企业兼并,如蓝星集团设计总院兼并炼糖厂、东北输变电公司兼并变压器厂等,都是搞活企业的具体办法。搞活企业途径很多,只要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就要大胆地试,坚决地干。前不久我到灌南看了中密度纤维板厂,它原来是一个化工厂,通过资产重组,各方资金、要素注入,一个厂变为三个厂,企业的资产盘活了,员工也得到了安置,并且运转正常,产销兴旺。搞活企业主要靠改制改革,靠收购重组,靠外资嫁接,靠分块突围,靠民资注入。总之,搞活企业的路有多条,什么办法管用就要采取什么办法,因企制宜,重在效果。
淘汰一批,主要是通过破产、歇业、关闭等手段,进一步加大破产力度。既然不可能把每个厂都救活,就只能有选择地做大一批,搞活一批,淘汰一批,全世界的中小企业的淘汰率都在左右,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目前正处于阶段性的失业高峰,给我们基础比较薄弱的社会保障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等到我们财力增加了,社会保障覆盖面广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毫无疑问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破产重组的力度会更大。
三、坚持走开放之路,着力培育和壮大三大特色工业
有特色才是常青树,繁荣工业经济必须坚持以特取胜。我们连云港的特色工业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海工业特色;二是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的出口加工工业特色;三是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加工工业特色。有特色的经济不排除随市场经济波动潮起潮落,但总的来讲是经得起摔打的,是抗得住市场风险的。因此发展特色经济,走特色工业之路,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以港口为依托发展临海工业,是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来的战略要求。我们说打好“港口牌”,打好“陆桥牌”,既包括港口本身扩容上量,也包括发展临海临港工业。为此,要以港口为载体,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实施港口改造,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吞吐能力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在企业发展靠自我积累太慢,靠贷款建设太难,靠集资筹款太险,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利用外资和民资及各种社会资本。要以港口为王牌引进资金,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发展临海工业。出口加工区省里给予有力支持,苏北地区也应该有这样的出口加工区,有利于促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开发区是全市的开发区,不光是市直的开发区,要面向全市,资源共享,谁引进的项目谁受益,市里不要一分一厘。全市上下各个方面都要强化这种意识和观念,就是开发区是全市的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是全市的出口加工区,共同开发,资源共享,上规模上水平,形成气候,扩大影响。兴办工业项目要讲究规模效益,不能分散开发,东一片,西一块,形不成气候,浪费资源,增大发展成本。现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各地、各部门对外招商都要打出开发区这张牌,县也可以,乡也可以,资源共享,加快发展。项目进区后,产值、利润要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归口统计。只有这样,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开发区才能形成气候,出口加工工业的特色才能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加工业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资源的加工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规模有待于进一步做大,上规模、上水平是资源加工工业能够有独特的竞争力并形成我市工业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重要内涵。东海水晶甲天下,令人羡慕,石英储量亿吨,石英加工水平也不错,东海要成为“双知名”的县,水晶资源天下知名,水晶加工水平也要天下知名。赣榆县拥有江苏唯一的海洋经济开发区,海洋产品丰富,海产品加工企业也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有的加工水平还比较高,可以直接出口。灌南的汤沟酒今年产量要达到吨,有品牌,质量好,现在要考虑如何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自有的资金不足,可以招商引资,用汤沟这个知名品牌比较容易,包括东海的水晶加工都要走招商引资的路子。灌云的棉花、浅海滩涂也是重要资源,板浦醋目前品牌很好,名气很大,现在就是如何上规模、上水平,日常消费产品进千家万户,自有资金不够,一定要引资招商,走开放之路,办特色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