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1

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亿元,增长12.6%;工业生产继续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6422万元,同比增长71.7%;增加值完成21089万元,同比增长39.1%;利润、利税分别完成2251万元、3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1.5%、55.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45839万元,同比增28.8%,增速同比下降28.9%。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24万元,同比增长14.7%。财政收入增速迅猛。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569万元,同比增长8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58万元,增长10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944万元,增长7.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5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3元,同比增长22.4%。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龙头企业支撑不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缺少龙头企业。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层次低,原材料、初级产品加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缺乏拉动力。在产品结构方面,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多是“配角”的中间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创新能力弱,行业增加值率低。在组织结构方面,家族制小企业有一定比重,而且用工制度不规范,人员流动性大,部分私营企业目前就业人员结构多以家族为主,现代企业相对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已定型,不进行科技及生产工艺的改造,电耗较高,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工业人才严重不足,由于我县工业企业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多数工业企业创业人才少,管理人才少,人才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已经出现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管理、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开发能力更是落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扩张“做大做强”和发展产业链已成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龙头、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然而我县就缺少这样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而影响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依然艰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一定时期的生产供给能力,投资在当前保增长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稳定剂”和“助推剂”作用。投资是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虽然目前全县投资增速仍在高位运行,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仅为45839万元,绝对量在东部10县中占第9位,增速为28.8%,在10个县中排名第9位,比东部10县平均增速29.94%低1.14个百分点,增长后劲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今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尤其是土地、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更高,程序更加严格,这大大增加了项目前期工作量和项目争取的难度。截止目前,我县仍没有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后续项目储备数量不足,必将削弱全县后期投资增长的后劲。

(三)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偏小,发展层次不协调。尽管我县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其落后的发展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大多数商贸服务型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个体商贸品种单一并且形不成市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重点不突出,没有形成品牌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集聚功能不凸显。从事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娱乐业等服务业行业绝大部分是个体户经营,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目前个体经营户占我县服务业比重较大,但存在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差等问题,市场竞争稍微激烈,就会自然倒闭。同时个体经济资金不足,在融资上困难重重,成为制约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非营利行业绝大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靠财政支撑,财政收入的增长乏力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发展。信息传输服务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业务已趋饱和,无线宽带、光纤到户等通信网络新兴业务只在县城发展到位,农村市场拓展不足,影响到该行业的发展。服务业部分行业税收增长幅度小,直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大集团战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广辟筹资渠道,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硬环境,提升园区品位。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以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大集团战略,加快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我县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特别是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服务和引导,扶优扶强,全力培育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努力催生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2

1.体制结构。

体制结构是建筑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整个建筑业发展的高度上调整建筑企业布局。第一、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从整体着手,采取措施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建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为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第二、探索和实现公有制建筑经济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建筑经济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实现不同的方式,一切有利于建筑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积极利用,探索和利用不同的形式,寻求最有效的形式,促进建筑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它们在增加就业、活跃市场、促进建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体制结构调整方面,应该加强对它们的鼓励和引导。一方面,可以将部分规模较小的国有建筑企业或者集体建筑企业,通过恰当的方式,比如拍卖、出售等将其转变为个体私营建筑企业。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鼓励新办的集体建筑企业和私营建筑企业,并为它们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集体和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2.组织结构。

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比较理想的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应当是以少量的大型建筑企业为主,并有众多的中小型的建筑企业,形成中小型建筑企业协调发展的局面。一方面要建立大型的建筑企业,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力,使其对整个建筑业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重视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门类结构。

根据行业分类标准,明确建筑业的概念,调整建筑业的内部结构。建筑业主要包括三大类别,勘察设计、建筑安装和管理以及监督咨询。在门类结构调整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勘察设计,稳定建筑安装,加强监督咨询,促进三大类别协调发展,使建筑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二、提高建筑经济质量,调整结构的措施

调优结构对解决建筑业面临的问题,提高建筑经济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各种措施,使之发挥实际效用。

1.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建筑业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建筑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另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国内国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建筑业结构,优化质量,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不断扩大建筑业的市场份额。

2.扶持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树立规模效益,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企业,承揽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创造规模效益,加大对优势建筑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市场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此外,还要培训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特色产品,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建筑企业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

3.重视科技创新,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调整建筑经济结构,关键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必须将科学技术和建筑经济调整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为运用科学技术调整建筑经济结构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科技人才,为提高建筑经济质量提供人才队伍支持。最后,还要重视设备的引进和运用,运用先进的高科技的机器设备,改造传统产品和门类,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技术进步。从这几方面努力,提高建筑企业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促进结构优化,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4.促进建筑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调优结构的效益。

推动建筑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弥补各自的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较低的企业,调整结构,或者与优势企业合并,以提高整体效益。鼓励和支持建筑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创建名牌工程,名牌企业,扩大资本,优化结构,从而实现建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鼓励建筑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从产品经营逐渐转向资本经营,优势企业要敢于向新的领域投资,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兼并其它建筑企业,购买其它建筑企业的股权,不断壮大规模,争取上市和发行股票,不断扩大企业的资本金,不断优化建筑经济结构,提高调优结构的效益。

三、结语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3

一、新形势下抓好私个协会组织建设凸显重要

一是贯彻《宪法》的必须。我国现行《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现行《宪法》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私个经济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鼓励、支持和引导私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贯彻《宪法》必须要充分认识私个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理解把握促进私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根据私个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制度措施,把促进私个经济发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于私个协会而言,这不仅是一项新的要求和任务,更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义务。

二是进一步促进私个经济发展的必须。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私个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变化。当前,首都私个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已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推动力量:私个经济经营主体接近百万。超过全市市场主体的80%:私个经济涉及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批科技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应届大学毕业生踊跃投身私个经济,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私个经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大提高,经营者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自身利益诉求日益鲜明和强烈,首都私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给私个经济发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摒弃一切与私个经济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服务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促进私个经济新发展。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私个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队伍人数近百万,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农村村民、下岗职工、外来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应届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离退休干部、社区矫正人员等人员在内的庞大复杂的队伍。构建首都和谐社会不能也不可能不考虑私个经济,不能也不可能没有私个经济的参与。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首都和谐社会,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私个经济发展与首都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促进私个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妥善处理私个经营者群体内部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民主法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诚信教育,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促进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为私个协会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私个协会只有不断加强组织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把握工作方向、改进工作方式,才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之做出贡献。

四是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必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实践证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机关,只有行政机关、行业组织、广大经营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才能达到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监管目标。当前。行业自律体系和机制建设相对缓慢,行业自律对于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远未发挥,制约了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进程。私个协会作为私个经济管理服务组织,作为成立时间早、组织职能健全、规模较大的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发挥优势、积极有为,推进行业自律建设,发挥协会自律作用,为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服务,并以此促进协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二、私个协会组织建设要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是私个协会的宗旨要求,是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就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私个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和领会,强化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素养:就要加强教育引导,善于运用更加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经营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就要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传达下去,把经营者的意见呼声反映出来,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贴近民意,使广大经营者更加自觉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共同努力。

第二,坚持促进私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私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私个协会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好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首都私个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联席办作用,组织协调督导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各项实施细则。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工作步骤,确定工作时限,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私个联席办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加大物力财力投入,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联席办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正规化。要加强对私个经济发展的研究,组建政府机关、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团,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全面、动态把握私个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及发展趋势,始终站在促进私个经济发展研究工作的前沿,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决策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理论和事实依据。要准确掌握私个经济发展及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私个经营者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映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

解决,切实为私个经济发展使实劲儿、办实事。

第三,坚持“三自”方针。“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私个协会基本职责和日常工作。这方面我们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要以强化服务为先导,做私个经济共同意志的代表者,共同利益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成为私个经营者的“娘家人”,为实施自律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要进一步了解掌握私个经营者的实际需要、实际困难、实际问题,既服务于个体、局部,更服务于整体、全局,既注重解决个别问题。更注重解决整体问题,使我们的服务、教育、管理方向明确、重点突出、贴近实际;要着力加强自律机制建设。“三自”的核心是自律。无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主要目的在于约束经营者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全体会员共同利益的框架内开展自我的经营活动,不得进行损害会员整体利益的活动。有自律,协会才有权威和地位;有自律,私个经济才会健康发展。要根据私个经济和私个协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协会自律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强化会员资格管理。制定会员自律规则,明确会员行为规范,明确约束和惩戒措施,明确自律管理组织架构和自律运行机制。要依规实施自律监管,强化自律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4

[关键词] 新疆 企业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一、新疆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物质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活动中“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其模式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目标是达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2.新疆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根据新疆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应采取非均衡、差别发展战略和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开发的发展模式,选择优势区位,培植增长极点,通过各个极点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形成产业带,各个产业带相互交织形成经济圈,对于一些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重点开发,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1)全疆层面。新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采取非均衡、差别发展战略,按照核心集聚、轴向扩散、自然分隔、集约发展的原则,根据全疆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主要采取梯度开发模式,加强中心经济区域的地位,集中力量优化经济中心,发挥其辐射功能,加快产业、技术的转移,形成网络式经济发展格局,降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梯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带动新疆经济整体全面腾飞。(2)区域层面。①不同层次经济区发展模式选择。强核心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为全疆的经济核心区,在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环境上明显优于其他区域,与梯度开发模式相对应,采取优势区位开发模式,兼顾网络式发展。继续加强这三个地区在全疆的经济中心地位,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尽快提高其辐射功能,加快周边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带动相邻区域经济增长。一般核心区的经济发展继续采取点――轴开发模式,作为次一级经济中心,继续加强其经济发展具备的相对优势,增强积聚效应,同时接受强核心区的辐射,加强与强核心区的联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吸引经济要素的发展环境,努力成为全疆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过渡区以据点开发为主,点――轴开发为辅,加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通过“轴线”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交流,以“优势条件”吸引经济要素走进来,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化发展。区和边缘区则采取据点开发模式,根据资源状况选择经济增长点,扶持工业经济发展,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对边缘区来说,寻找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尤为重要。②构建产业带,以主产业带壮大区域经济发展。北疆铁路沿线开发带: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核心的乌昌综合型产业区;以石河子市为中心的(石河子、玛纳斯、沙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区;以奎屯、乌苏、克拉玛依――独山子三角区为核心的综合型产业区;以伊犁、博尔塔拉为双核心的外向型经贸产业区。南疆铁路沿线开发带:以库尔勒――库车为中心的石油及石化产业区;以阿克苏为中心的轻工、轻纺产业区;以喀什为中心的边贸、旅游产业区。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带:吐――哈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带;阿勒泰有色及稀有金属开发带。各地、州、市、县的重点产业区:石油勘探开发区(塔北、吐哈、准葛尔,其中重点开发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喀什、哈密、吐鲁番、昌吉);石油化工基地区(南疆:库尔勒、库车、泽普;东疆:哈密、善鄯;北疆:乌鲁木齐、呼图壁、富康、克拉玛依――独山子――乌苏);煤炭电力开发区(南疆:拜城、库车、库尔勒;北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玛纳斯、阜康、吉木萨尔、和布克赛尔;东疆:哈密、托克逊);矿产资源开发区(阿勒泰、哈密、伊犁、富蕴、库尔勒、若羌、善鄯、哈巴河、托里);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区: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以醇酒葡萄和枸杞、加工番茄、优质棉为主的特色农作物;天山南坡经济带发展以香梨、杏、红枣、核桃、苹果、鲜食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和以长绒棉、加工番茄、芳香植物、中草药为主的特色农作物;塔里木盆地南缘发展区发展以杏、石榴、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和以玫瑰花、红柳、大芸、甜瓜为主的特色农作物;东疆发展区发展以葡萄、红枣、哈密瓜为主的特色林果园艺业。(3)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新疆由于其绿洲经济的特点,地区之间相距较远,分布较散,但适合地区间组织经济圈发展经济,寻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北疆地区――乌昌经济圈的构建成为新疆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先河;南疆地区,以“古丝绸之路”闻名遐迩,有着悠久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在南疆四地州旅游资源开发中,四地州(喀什、和田阿克苏、库尔勒)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沿边地缘优势来构建大旅游经济圈,形成特色突出、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四个子经济圈,形成有机整体。

3.新疆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当前新疆区域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要注重两个方面。其一,要使循环经济得到全社会的了解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装备、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重复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污染。其二,高度重视科研,提高科技水平,从而为较高水平的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注意:(1)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3)加大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4)加强科研,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5)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依托产业集群实施循环经济

依托产业集群实施循环经济是通过对存量中小企业资源的关系调整和整合实现循环经济,不需要重新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之间合作的找寻成本、谈判成本、交易风险等成本、可以减少政府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实施等规制成本、可以节约了运输成本并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因此可以实现成本上的节约。

1.新疆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可行性。(1)绿洲经济的特点适合发展产业集群。新疆区域绿洲经济的特点造成了区域内城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城镇化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天然的条件。(2)新疆地缘优势使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心,有5400多公里的国界线,与8个邻国接壤,具有建设国际通、商贸枢纽的条件,同时三条亚欧大陆桥的陆续开通加速了新疆向西开放的步伐,中西亚广阔的市场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3)新疆区域内特色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新疆区域经济各具特色,根据这些不同的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将避免由产品同化而造成的恶性竞争,更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新疆丰富的资源,大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大量资源和初级产品再内地进行深加工,形成的往返运输成本高的劣势,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表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新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4)新疆各级政府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条件。近几年,新疆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吸引疆外资金,通过一年一度的“乌洽会”,许多内地企业已经进驻新疆,其中有不少企业已经成功实现借助新疆这块“跳板”开拓中西亚市场的目标。

2.新疆区域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新疆区域要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制定各种政策,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实施手段上,地方政府有必要鼓励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使行业协会成为沟通政府、中小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成为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新疆经济在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必须鼓励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与各种股份制经济的发展;第二,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第三,大力改善非流动性要素,吸引流动性要素;区域的竞争是以非流动要素吸引流动要素的过程。第四,努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政府首先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由政府扶持集群内的企业组建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其次,要在集群内组建行业协会。

参考文献:

[1]宋 岭:借鉴与思考――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程达军: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配套体系[J].商业时代,2005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 洛阳 苏州 西安

为了对洛阳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笔者选择苏州市、西安市来进行横向对比。连续几年,洛阳市生产总值约为西安市的90%、苏州市的30%弱,整体发展速度低于苏州市、略高于西安市。苏州市总体发展比较先进,而西安与洛阳的规模与工业基础相当,选择两个层次的城市来做比较,得到的结论更为客观。

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苏州与洛阳的共同点,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都有一定的传统工业基础,洛阳的机加工产业,苏州的丝绸业、针织业、箱包加工产业都曾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不俗的业绩;在行政区划上都是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相近。苏州有洛阳所不具备的区位优势,地处苏南,距上海仅80公里,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更使苏州人紧跟时展的脉搏。截至2006年年底,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和0.4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国内生产总值、2.3%的财政收入和9.9%的进出口总额。所辖的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10位,其中昆山名列榜首。

从“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从改革开放伊始,苏州便倡导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先生在1983年撰写的《小城镇再探索》,将之称作“苏南模式”。

苏州真正突飞猛进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际产业与资本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渐成趋势,苏州人敏锐地觉察到这点,开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4年,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后,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相继落成,为苏州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劲动力。到本世纪初,外向型经济已占苏州经济总量的70%(见图表)。

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实现“三足鼎立”。2003年,以外向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州模式再度嬗变,确定了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方针。原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州经济社会要在现有较高平台上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必须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继续走在中国的前列,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是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最近两年,苏州市长亲自率领民营企业四处出击,市科技局“科技招商”的足迹踏遍了全国,飞赴海外招揽人才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龙;2006年苏州首次设立了1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2007年苏州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8.3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8.8%;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等地科技经费都超过1亿元。2006年,苏州省部立项的科技项目达358项,获部、省科技经费3.06亿元,是“十五”期间争取经费的总和。

观念的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2006年苏州市专利申请数达12874件,是河南省的3倍多,更是洛阳市的20倍,是苏州市2000年水平(2021件)的6倍。其它经济发展指标也得到大幅攀升,苏州迎来了新的飞跃。

从“外资为主”到“内外并重”,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从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强势推动的苏州出现了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外部投资“断奶”的状况。面对外商投资项目减少的趋势,对于主要以吸引外资发展本地经济的苏州来说,不得不将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向民营经济,以求得内外并重。

据苏州市统计局提供的2006年1至10月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类统计的数据,这一时期内,苏州私营个体投资376.8亿元,增长38.2%,私营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市19%的速度,苏州私营经济开始显示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以外资经济领先工业化的“新苏南模式”,开始转向加强市场力量,通过政策导向市场,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苏州走上了“内外并重、富民优先”的新路。截至2006年底,全市经江苏省科技厅备案确认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837家,其中四分之一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

苏州模式的有益启示。从苏州的发展模式来看,至少可以给洛阳提供以下启示:

一是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从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洛阳拥有各类研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原省部属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中心37个。但如何释放这些科技资源能量,使得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初期,在立足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低廉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高质量服务等来吸引那些有行业发展潜力的国内外企业来洛阳投资,同时带动洛阳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积极鼓励私营及三资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灵活、创新动力强的优势,逐步改变洛阳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的现状。私营及三资企业占苏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0%多;反观洛阳市,私营及三资企业所占比例不足30%,国有工业由2004年的75.5%降至2006年的66.3%,虽然有所下降,但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过高。

四是以先进地区成熟经验为参照,发挥后发优势。苏州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与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全面借鉴了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及发展模式,与新加坡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洛阳市作为中部城市,应主动走出去,选取先进地区作为参照,全面复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西安的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西安与洛阳的情况比较类似,都属于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城市,科技资源存量都比较富集,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底蕴及城市定位相似,近几年也都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

西安产业发展特征。经过十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西安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传统优势产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初露端倪,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多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等,有力地推动了优质企业的集结,使西安的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程度逐步减弱;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的轻纺工业结构特征不再明显;第三产业增长仍主要靠传统产业部门支撑,新兴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增强,但未能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根据《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研究,西安市产业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实力强,经济(产业)弱;二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名牌产品数量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西安模式的有益启示。西安市的产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那些科技实力强但经济实力弱的城市,其发展经验可以产生以下启示:

首先,要依托原有的支柱产业,依靠自身的科技资源积累,利用内涵式的发展提高自身实力,要对原有的科技实力进行科学地分析,适当地整合,解决机制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使原有的科技实力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其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定位主导产业。西安选择信息产业、航空产业、会展经济、名景点建设及影视制作等作为产业突破口,很好结合了西安的工业及历史文化基础。反观洛阳,六大产业基地集中在工业、采掘业领域,且都属于高投入、高能耗产业,支柱产业虽然发挥了洛阳的矿产能源优势,但没有兼顾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没有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西安旅游产业的经验值得洛阳学习,西安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收益。洛阳近些年来,对牡丹花会、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城市名片的开发却鲜见亮点。

个体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61054-03

一、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形态中体现也来的。可见,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因此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之处。首先是长期的滞后,随后出现了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不协调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文章试图就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对某一特定地段,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往往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极为不利。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如果缺乏规划管理,其开发活动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缺少公共设施等问题。

2. 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20年,即城市规划最终形式表达为20年以后的城市物质形态,城市长期发展利益为其重要依据。而对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短期行为目标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城市开发建设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

3. 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需较长时间,完成后具有法律效应,实施若干年后,才加以修订,它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具备竞争机制的市场体制下,房地产开发要抓住时机和注重开发后的收益,往往会出现出乎规划管理人员预想的突发行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对现有城市规划冲击很大。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甚至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相悖,使整个规划构思被打破,城市发展格局完全打乱,原有规划失去意义。

三、 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1.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3. 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 高层 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总之,地产开发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同时也能从城市规划中得到指导和促进。且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开发谋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这些都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了解物业开发所在城市的规划情况,掌握一定的规划知识和技术,做到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更有效地从事开发工作。

四、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发展的表现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 过度开发

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 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 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4. 对公共开发的冷落

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协调发展采取的措施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业发展调控的作用最直接,最具体,也最有影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而房地产开发又是城市规划的落脚点和得以实施的执行者。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划的城市规划才能有效控制房地产发展。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短期行为和突发性等特点,也给现有城市规划体制带来很大冲击,要求城市规划在新形势下作必要的调整。

1. 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

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 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 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