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节能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节能管理范文1
一是由县经信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农林水利围垦局等单位联合举办“节能降耗 保卫蓝天”2018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活动,在岛沁公园门口设摊,向过路群众开展节能宣传。现场放置了宣传图板,共发放宣传书籍资料2000份(册),发放LED灯500只,环保袋500个。
二是通过xx县青年潮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发出“xx县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知识竞赛”答题抢红包邀请活动,当天该微信阅读量超过10000条。
三是通过县科协短信平台向全县855名领导干部发送全国节能宣传周相关内容短信。
低碳节能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提高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奠基工程,它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这时要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复杂的应用题铺平道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种教学艺术,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那如何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看、听、做、说等自主活动,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从而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教学中,由于开始的计算最大的数不超过10,所以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少儿频道智慧树中儿童所做的手指操,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两手合起来表示所要求的和。学生积极性很高,一边读题一边用手表演,很快便掌握了加法应用题的解法。然后在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减法应用题就事半功倍了,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二、实践操作,人人参与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要给时间让学生表现。
在第一册教学“求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一部分”的减法应用题时,我就会选择一些实物来让学生具体地操作一遍。
如题目问:小力有10支铅笔,送给妹妹3支,还剩多少支铅笔?我就让学生拿出10支铅笔放在桌子上,当然一个学生可能拿不出那么多的铅笔,我就让学生同桌合作或是四人一小组合作操作,送给妹妹3支,就从中拿掉3支,放在一边,问还剩多少支铅笔?这样学生就能把实际观察到的过程列出正确的算式,从中理解了“送出去”的意思,求“剩下”的一部分就要用减法来计算。通过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鉴别比较,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有限,往往在表达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了解答错误。如在加减、乘除各类应用题中,它们同类应用题的几种结构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通过鉴别比较,从而正确地掌握每一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来确定计算方法。
如第四册中学到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后,出示两道题进行比较。
(1)大人和小孩在河里游泳,其中小孩有8人,大人有24人,大人的人数是小孩的几倍?
(2)大人和小孩在河里游泳,其中小孩有8人,大人有24人,大人的人数比小孩多几人?
出示题目后,我先让学生读题,比较、议论相同点是两个条件一样,不同的是(1)是求倍比关系的倍数,(2)题是求差比关系的相差数,计算方法就不一样了,(1)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2)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来计算,再引导学生找出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这两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读、想、比较中点出了关键词:“是”“倍”,“比”“多”。然后告诉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要通过找关键词来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低碳节能管理范文3
【关键词】 低碳校园 节能减排 高校 低碳理念
一、低碳校园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也在急剧增长,由此带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升高,并且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全球气温已经平均升高了0.74℃,海平面上升10厘米左右,并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最近几十年,极端气候现象如洪涝、干旱、暴风等更是频频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连遭遇严重旱灾,今年的旱灾更是已经持续半年多之久,这更向人们昭示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在东京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在2009和2011年,又先后召开了哥本哈根大会和德班会议,探讨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率先宣布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要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政府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策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注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然而要实现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它更需要从国家、社会到单位、个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需要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低碳社会。
高校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承担科技研究的场所和基地,又是社会上耗能耗水的重要单位之一。低碳校园的建设理应成为推进节能减排,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教育部在同济大学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并发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2010年6月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发起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成立,在联盟内号召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目前,我国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并初步推广实施,建设低碳校园已成为一些高校发展中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低碳校园的内涵
在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新名词逐渐流行开来。低碳校园则是低碳社会、低碳生活对于高校这一主体的具体延伸。所谓低碳,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较少(或更低)的温室气体。对于低碳校园的定义,国内外尚无权威机构具体界定。笔者认为低碳校园是指学校一方面通过低碳建设和低碳管理,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减少建设和运营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多的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师生参与到低碳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真正融入到低碳社会中去,建设一个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校园。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实践,能让师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开发又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教育使师生接受低碳理念,有利于师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注重个人行为,同时会积极配合学校的低碳环保活动,为低碳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三、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存在设计缺陷及高碳建设的现象
在我国的校园设计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未能较多地融入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理念,例如部分学校教学区距教师家属院和学生生活区较远,步行或骑自行车不方便,于是老师和部分学生多乘车上班上课。同时许多学校也未能留出足够的土地用于校园绿化,造成校园生态环境不佳。在建设时,由于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短期成本较高(如LED节能灯和保温材料),使得对其采购和使用较少,同时建设中还存在着浪费现象。
2、节能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学校高碳运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校园能源用户不断增加,但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上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少节能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节能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管理粗放、节能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诸多原因,存在较多的节能漏洞,导致浪费现象仍很严重。
3、低碳理念教育不足,学生对其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办与节能低碳相关的课程,并且对低碳理念宣传的次数少、频率低,没有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学生的低碳意识依然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多不注意生活细节,水电浪费较为严重,存在着“公地悲剧”的现象,塑料袋、纸张和一次性餐具消耗量更是巨大。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度和低碳生活的参与度较低。
4、节能技术开发和利用程度低,未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高校本身有着节能技术开发的优势,然而由于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匮乏等原因,使得高校在节能技术的开发上仍然滞后。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所和实验室,然而数量仍然不足,且实际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仍然偏少。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对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低碳节能管理范文4
【关键词】零售业;低碳经营;低碳经济
一、零售业低碳经营的概述
(一)低碳经营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营是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指零售企业在商品的物流配送、门店的设施建设、商品的养护与包装、冷链管理、卖场管理等经营过程中努力减少碳的排放,节约能源。
(二)零售业低碳经营的必要性
零售业是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流通渠道的末端,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特殊的作用。低碳经营对零售业而言非常重要,是零售业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零售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社会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节约了能源资源,会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从而达到环保和利润的双赢。
二、我国零售业的低碳经营现状与分析
(一)我国零售企业的低碳经营的现状
随着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日渐明确和外资超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内资超市也逐渐行动起来,一些超市在采购、运营和管理上实践低碳经济理念,采取措施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能力还较欠缺,水平还较低,距离低碳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以水电费为例,水电费是零售企业总费用支出中仅次于人力成本和房租的第三大费用源,但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结果显示,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等五类零售业态全国全年耗电量超过300多亿千瓦时,其中以百货店和大型超市为甚,而在大型超市中,冷冻冷藏、空调与照明占了总耗电量的近80%.从耗电量看,大型超市一般全年无休,特别是为了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营业期间照明要保证足够的亮度,空调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为保证食品安全,冷冻冷藏设备要保证365天24小时持续运转。一家大型超市的照明、空调、冷冻冷藏设备等主要部分的用电累计起来,数额相当惊人。有这样一组数字,大型超市每实现100元销售额耗电1.77千瓦时,如果按平均每度电0.9元计算,折合电费1.59元。依此计算,一家年销售额1.2亿元的大型超市,每年电费为190.8万元。如果店铺生鲜经营比例较大,可能还要超过这一数字。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电费支出普遍超出了1%,未来节能降耗势必成为零售业竞争的“重头戏”。
(二)制约零售业节能改造步伐的主要原因
1.投入资金困难,返本不易
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国内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对门店的节能设施普遍加大了投入,但节能资金多由企业直接投资,缺乏其他融资渠道。按照业内人士的预计,节能店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收回成本并产生回报,这将加大本土零售企业资金不足的投资风险。
2.缺乏国家强制要求,低碳零售难落到实处
商务部关于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的通知要求,及新的《超市节能规范》已经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了,明确了超市节电、节水、节气(油)、建筑节能等方面的节能操作要求。不过,该规范不是强制性要求。也没有制定相关国家强制标准,因此低碳零售流于表面,甚至成为噱头炒作,或者成为追求额外利润的利器,或者扭曲了低碳的原意,成为消费者的负担,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国家扶持力度不够,企业无长远规划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企业对政策的扶持反响强烈。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商业零售业节能的补贴、优惠政策缺位或是缺乏执行力度。许多地方虽有相关政策,但对许多商业企业而言,申请难度较大。
本土连锁零售商大部分店铺是租赁经营,由于不是自有物业,不愿做长期大额投资。例如对供暖、空调等设施开展节能改造,而更愿意投资节能灯等花费小、易回收的项目。
三、适合我国零售企业低碳经营的道路探索
(一)政府主,多管齐下
零售业节能降耗在一些地区已有一定基础,应由政府牵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目前,中国政府已在积极推动零售业的节能行动。有消息称,商务部将与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共商支持零售业节能减排、技改降耗的多项支持政策,引导个人低碳消费与行业的低碳发展相互促进;还将推动不同业态零售店的节能标准,节能培训等具体措施落地工作。
1.促成低碳零售业多方政策制定
在推动零售业进一步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方面,政府需制定强制性的门店能耗标准,完善绿色商品标识体系,建立零售业节能减排的绩效考量指标体系和认证服务体系,对于投入大、周期长的低碳改造项目实行税收减免,对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实行补贴等等。除此而外,政府还需制定面向整个社会的政策,如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低碳技术开发实施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制定强制性的减排限额和产品的碳足迹标准,尽早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等,以此推动整个经济的低碳化转型。
2.推进低碳零售企业多种措施落实
政府牵头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在推动零售企业做好照明、空调、电梯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节能灯具、变频空调、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技术。还有应加强能耗管理、开展建筑节能、开展抑制过度包装专项工作等。
低碳节能管理范文5
1.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积极开发交易产品,健全配套的登记、结算、信息等制度,搭建交易平台,培育交易市场,完善交易服务,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区域主体功能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科学确定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合理制定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减排任务重或潜力大的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包括总量目标、配额管理、监测报告核查、交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碳排放权交易基本框架体系。试点地区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健全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2.鼓励企业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按照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工作开展。组织企业开展低碳系列认证知识交流会,开展低碳认证制度建设研究工作,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标识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消费选择引导、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
3.提高全社会参与水平。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的办公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设施低碳化改造力度,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制订政府采购低碳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制定钢铁、化工、石油、建材、煤炭、轻纺、有色金属、交通、建筑等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选择全省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创建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组织开展家庭、学校、社区、农村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1.适时修订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适时修订已出台的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管理条例、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参与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同时对我省相关法规做出补充、修订和完善,切实保持各领域政策与行动的一致性,发挥协同效应。
2.及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章、条例、标准。根据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的经验,确定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工作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领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制度及统计、检测、核算、考核制度,信息披露和管理制度,以及反映我省特点的配套法规、标准。
3.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按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加强相关领域的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形成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各市、重点用能单位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为落实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提供支持。
4.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宣传、法律教育力度,提供法律服务,保护合法权益,依法明确企业责任、政府职责和公众义务,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经济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和收费等多种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大政府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支持体系。
1.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到位和高效使用。设置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以及在农业、森林、水资源等领域的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从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落实节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新能源应用工程,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对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对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给予企业所得税抵免,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政策。对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现有建筑的节能实行税收优惠。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及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税收优惠,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健全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继续实行《省级机关节能降耗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机关单位对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调整政府采购目录,完善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定期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补充清单,实行节能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加强对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2.投资政策。完善投资政策。规范和完善投资管理政策,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碳产业投资项目,要简化投资审批、核准手续,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标准。鼓励拥有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完善循环经济投融资促进体系,将由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变为以市场选择为主。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促进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非化石能源发电、新能源产业、低碳技术研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提高对低碳试点和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发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能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公众的高碳化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创新投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政府引导资金,要灵活运用补助、贴息、杠杆基金等手段,探索建立以政策性投资公司、专业化担保公司和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投融资新模式,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绿色发展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标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重点耗能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社会化服务。
3.金融政策。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低碳高效环保项目实施金融倾斜,大力扶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加快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低碳金融保险市场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增强对农业、水资源、渔业等行业的金融保险服务,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我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4.价格和收费政策。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助手段,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温室效应成本的资源价格机制,推进一次能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电价机制。完善输配电价,竞价上网,以发电与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按照成本定价为目标,兼顾通胀形势和不同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电价市场化。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气、余压等余能资源综合发电,完善余热发电上网价格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适当提高加价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根据产业实际,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类别及其耗能水平的评价甄别工作进程,修订差别电价加价目录,及时公布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的企业名单,对超过国家和省能耗限额的产品和用电单位,依法执行惩罚性价格,严格控制高耗能单位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适当推行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创新收费政策。全面实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谁受益谁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科学设计收费政策。创新城市交通收费政策,建立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收费政策,研究开征道路拥堵费,促进绿色低碳交通。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减少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碳排放。
低碳节能管理范文6
关键词: 航运业 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