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纵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较难,学生难以消化,职业高中学生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处在较低层次,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改革现行教学方法,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就十分必要。

二、支撑性理论

(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国内外教育专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吸取了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的优点而得出的,以实际工程项目对象,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学生围绕项目分组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三)加拿大CBE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合作学习和多元评价理论

三、待解决问题

(一)使计算机教师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质量观和学生观,进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对所教科目做到融会贯通,而且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

(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后进生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主动性差,在项目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可以使他们明晰学习任务,消除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成败”的做法,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可进行多次和分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均是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更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二)区别

1.国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但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国内较多的是在机电类学科教学中得到初步应用,而且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而计算机学科教学涉及软件、硬件、网络、程序设计等多方面,各课程实验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难度,且与机电类学科截然不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能力不强,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适应,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适合于中职生的项目教学模式。

五、理论价值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对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教材建设等进行全面革新,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其它专业学科教学中也将会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六、实践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以中职学生为中心,以项目的合作探究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项目教学法重在改变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逐步建立一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发现者的教学模式,必将对职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教学法以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主线,科学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理论,结合中职生特点和课程实际,精心设计各种“项目”,努力创设互动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及教材结构的根本变革,并形成体系和特色,指导其它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三个传统的中心: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曾煌兴,周晓宏.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2005,(18).

[2]刘利华.项目教学法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2

一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20 世纪60 年代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经奥苏贝尔、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推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0 世纪90 年代后,建构主义已经应用到各种课程的学习中,Wilson提出建构主义所构想的学习情境是发现式或探索式的。建构主义教学法认为:学习主要是要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相互激励启发下,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协作对话的形式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构建知识,使得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以建立和重构的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法因为容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许多学科和领域采纳。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进而提出了一些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等。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的教育学习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角色观、学习环境建构观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不是客观的存在,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新事物、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做出解释,其赋予了知识的主观性,所以真正的知识需要学习者主动建构,强调主观意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协作、会话、具体的学习情境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主观意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的知识不是老师传递而来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发芽的结果。在国内,郑毓信、张国杰、王长沛等许多学者对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做出深入的研究。其中也有不少学者将建构主义理念应用于经济学的教学中,周勇认为经济学是开放的学科,采用参与式教学,能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苏应蓉、杨柳分析了建构主义在理论经济学中的适用性;罗丽英认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着众多纷争,教师要引领得法,利用缺陷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应用于数学、物理中,在经济学科中的应用显得不足,对建构主义在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 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法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目前的课堂教学法虽然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但仍旧是以老师填鸭式讲授方式为主,又因为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限制,教师一般都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讲课的重点,严重缺乏实际的应用性,学生在没有理解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型的前提下,教师只能在课堂的讲课中以基本理论和模型上花大量的时间,外加上《经济学》课程本身较有理论难度,严重挫伤了学生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成了低头族,缺乏参与,教学成了老师们自娱自乐的游戏,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二) 学习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明显

《经济学》的学习包括两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借助不同的曲线,各个章节均以不同主体的均衡条件和最优决策为落脚点,形成一个完美的理论体系;而本科阶段的宏观经济部分也主要借助IS、LM 曲线来分析宏观经济的各种运行情况。《经济学》理论脱离状况明显,一是因为学科本身理论性强,需要本科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运用到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当下本科生在不预习和无在企业实践背景的情况下,要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尚且有较大难度,无法在实践中自由运用;二是经济学基本理论本身是在诸多假设的前提下推导的,假设后的理论体系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使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困难,如完全竞争假设,但现实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所以,将在这一假设下得出的结论运用于现实中本身就缺乏实用性。

(三) 经济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困难

经济学专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为主,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下滑,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又较难在短期内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市场上常形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难觅人才的现象。高校在培养经济学人才时缺乏自身办学特色,经济学教学定位不明确引起在教学的过程中泛泛而谈,无所不教同时又无所不会,讲课内容不能及时的联系当前实际和经济中热点问题,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的《经济学》,一般以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考核,考试的内容也都定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上,这种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经济学教学方式,本身就在方向上出现误导,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对经济学的适用能力培养造成误导。

三 引入建构主义,改革《经济学》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法正好可以弥补《经济学》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的缺憾,改善教学效果,很适应于当前《经济学》教学。经济学形成于现实经济问题,经济学的新发展也是与当前产生的新问题息息相关,它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其中的理论和模型都于现实紧密结合,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物价、汇率、利率等这些问题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这些都为建构主义教学法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另外学生对当前经济热点也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分组讨论,发挥大学生们的主动性,采用课堂上与理论相融合的方法,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经济事件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参与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实现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一) 基于建构主义的《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求参与者首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走向幕后,从主角向导演转换,学生从群主演员升级到主角。教师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目标,多采用建构案例,模拟情景教学,负责对设计、组织经济学知识,协调学生分组和各组学生角色的完成,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要做出表扬或批评的评价总结,并指出下次课努力的方向, 从学生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 建构主义的《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法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整个上课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回顾的思路来开展,具体到将建构主义教学法运用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概括为环环相扣的四步法:情景导入、分组讨论、理论精讲、回顾总结。

(1)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开始环节,就是以情景导入的方式来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问题,引起学生的参与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景导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本的是找到现实经济生活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所以教师必须下功夫找到与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和与现实对接的问题。情景导入可以是以视频、设置疑问等等方式进行,主要为启发学生思路,例如学习消费理论可以设置大学生们在日常消费中的实际消费作为情景导入,在学习就业时可以以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失业的视频作为情景导入,在学习汇率时可以用当前我国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变动的最新动态作为引子导入。

(2)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重点环节,分组讨论是将上课学生分成3-6 个小组,在情景导入提出要分析问题的前提下,组织每组学生内部讨论、组组之间外部讨论,通过相互讨论激发灵感,引起学生们的思考,锻炼学生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把握讨论环节不冷场,这就要求老师要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将活泼和不活泼的学生结合起来,保证课堂讨论顺利进行,使发言对大家有启发性;二是老师要在讨论环节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方向,保证课堂不走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内容,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恰到好处的运用激励和惩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避免学生们学习的惰性。通过辩论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3)理论精讲

理论精讲环节是对分组讨论环节的升华,教师要对学生们讨论出错、争论激烈以及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点拨,对理论部分借助曲线和模型等工具进行解惑,同时对课程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精讲,如在学习消费理论时借助消费曲线、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工具对问题精讲,注意要结合学生们前面讨论的内容,这样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会将精讲的理论和前面情景导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课程内容的现实应用性,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4)总结回顾

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医学英语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29-02

1.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医学英语材料、提取信息、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锻炼学生医学常用表达的实际运用能力;

3)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对象:

医护类专业学生及面临全国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第二级)的学生。大部分教过医学英语的老师都感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效果差的问题一直贯穿于医学英语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医学英语课堂最大的痼疾在于缺乏任务。由于课堂缺乏任务,学生走神、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想要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只有通过有声有色的任务设计。

3.信息资源:

学生A: 假设你是某医院的门诊护士,接待了6位病人。请你与队友合作,填写病人基本信息,并把他们分到相应的诊室就诊。队友手上有病人的相关信息。

第一阶段(10分钟内),你需完成:

1)向队友询问病人相关信息,填写任务单(见表1);

2)与队友讨论,将病人分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3)准备第二阶段的汇报内容。

备注:任务单仅由学生A填写,供陈述时使用。

第二阶段(3分钟内),你需向老师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内容需涵盖以下几个问题:

1.What is your group?蒺s task?

2.Which departments will you send these clients to separately? Why?

学生B: 假设你是某医院的门诊护士,你手上有病人的情况介绍(见表2)。请你向队友提供病人所需信息,协助他填写任务单,并把病人分到相应科室就诊。

第一阶段(10分钟内),你需完成:

1)认真阅读病人的情况介绍,提取相关信息;

2)与队友沟通,向其提供所需信息,协助其完成任务单;

3)与队友讨论,将病人分到相应的诊室就诊;

4)准备第二阶段的回答问题内容。

备注:任务单仅由学生A填写。

第二阶段(2分钟内),你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需与实际任务相结合、观点鲜有理有据、有逻辑性。以下是老师可能问到的部分问题,仅供参考:

1.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task completion?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tner?

3.What is your group?蒺s advantage for doing the task?

4.授课时间:

45分钟

5.任务创建: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2名(A和B),要求A和B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学生A任务:

1)阅读任务要求;

2)向队友询问6个病人的相关信息,并填写任务单;

3)准备下一阶段的汇报内容。

学生B任务:

1)认真阅读6个病人的基本情况,提取相关信息;

2)与队友沟通,向其提供所需信息,协助其完成任务单;

3)准备下一阶段的回答问题内容。

6.教学过程:

Step 1 Reading and filling the blanks(15 minutes)

内容: 学生A、B 相互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学生A:(1)填写任务单(见表1);(2)准备第二阶段的汇报内容。

学生B:(1)认真阅读6位病人的情况介绍,向学生A提供所需信息,协助其完成任务单;(2)准备第二阶段的回答问题内容。

设计思路: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展开独立研究和合作学习。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学生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可能会用中文与队友沟通。教师应提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Step 2 Stating (20 minutes)

内容:学生A、B分别向老师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每组5分钟)。老师请3-5组学生展示。

学生A需根据材料上的问题向老师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

学生B回答老师现场提出的问题。

设计思路: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知识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组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老师不应该急于否定错误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同意哪种观点、不同意哪种观点。

Step 3 Discussing (10 minutes)

内容:请没有展示的组的同学发言,指出前面几组展示中的错误,或者发表于他们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确定最终答案。老师总结前面展示中好的和不足的地方。(要求用英语)

设计思路: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必须提供学生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具有评判性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能力。教师还应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上,甚至力求语法的准确性。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到对医学知识的讨论上来。

参考文献:

[1]徐艳甲.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5), 44-45.

[2]David,Nunan.Research Methords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

[3]张静,谭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48,87.

[4]Lewis Michael, Hill Jimmie.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Heinle ELT. 1985.

[5]J Willis. A Framework for Task?鄄based Learning. Add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6]Wittrock. Handbook on Research on Teaching [M]. New York. Macmillan, 1988.

[7]于清水,周瑞青.低起点 高密度 重听说能力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53-55.

[8]W Littlewood. The Task?鄄based Approach: Some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ELT Journal. 2004.

[9]胡柏翠.建构主义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143-145.

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概念图 案例教学法 问题学习法 网络教学法

高校教学改革以来,我国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猛烈抨击,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被逐渐地应用到法学教育中。建构主义正是这些先进理念的代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质是主体自我“构造”过程,所有知识都是主体基于自身经验的认识活动的结果,[1]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则是培养学习者主体创造性的活动。[2]因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协作关系,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3]课堂教学应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skil1)、创造能力(creative skil1)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 skil1)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1ife-longleanring skil1)。如何在法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对于知识体系系统,概念多、难理解的理论

使用“概念图(Concept Map)”

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强调自不待言,然而对复杂的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却又直接影响实践,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抱怨某一概念难以理解,在法律实务中也常常看到法官或律师由于对概念的理解错误而引起的对整个案件判断的谬误。因此,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使用“概念图”导入和总结是个好办法。

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育理论发展起来的“概念图”(Concept Map),指将各种各样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来表示。通常情况下,一张概念图可分为结点和连接线。结点代表各种各样的概念,连接线代表概念之间的联系,经常用一些词语写在连接线上来进一步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4]概念图用来产生新知识,表明知识点之间复杂的结构,交流复杂的思想,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自我评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和纠正一些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概念。

通过概念图,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知识产权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也将是系统的、完善的而不是零散的、表面化的。由于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在学习新知识以前的起点是不相同的,学习的过程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不断重建、再重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法学课堂上可以这样利用概念图:对某一内容要求学生画出两张概念图。一张是在开始讲授这部分内容前,另一张是在这部分内容讲授结束之后。前者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后者可以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系统总结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他们学习的效果以及他们的知识是怎样建立和改变的。此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还发现,这种方法对培养创造能力以及深层次思考能力也大有裨益。不言而喻,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于概念图的绘制,在比较概念图的过程中得到深化。

随机灵活、随处可用的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法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国法学教育目前的困境之一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困境。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之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源自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是美式法律教育的传统方法,在20世纪被引入我国的法学教学中,一经引入便备受推崇,因为该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推理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和兴趣。事实上,这种建构主义的应用创建,在课堂上引入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5]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后方”置换到主动探索学习的“前线”,主动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长期反复的应用实践,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知识并将知识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逐步提高。

此外,法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案例素材可以信手拈来, 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限制较小,几乎所有的学科、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使用该方法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然,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的选用,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年级阶段、课时长短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等选取难易程度适当的案例,进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法学教育和实践脱节的困境,最好选用真实性和生活性的案例,选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文件,如法院判决书、检察院的公诉材料、公司章程财务报表等。同时,生活化的真实案例与学生的生活也比较贴近,具有可信性和借鉴性,对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其法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意义。[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真实的案例比起虚拟的、为配合理论讲授编制的情景案例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问题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最普遍的运用是在医学教育中,80%的医学院在临床教学中使用该方法,[7]具体的做法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者”的位置,同时为学习设置了目标和路径,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认知,而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使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锻炼学生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理工科的实验教学中被迅速推广。笔者认为在法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该方法。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实践,而实践教学却往往是法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就目前的实践教学来看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中心,但由于学习目标的模糊和学习方法的被动性,往往不是流于形式就是草草了事,因此,引入问题学习法,如同在理工科的实验室中一样,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无论是初级阶段的认识实习,还是高级阶段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给学生留一个问题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确定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教学的效果自不待言。

辅的网络教学法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互联网所提供的批量的信息应该被“拿来”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方法本身也发生了飞跃,获得知识的途径多元化了,借助网络技术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网络教学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方法以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性见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平台提供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学生可以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直接,教师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便于因材施教。互联网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信息资源的享有,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影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网络教学很方便地实现布鲁姆所提出的“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各种学习目标。[8]然而,如同它明显的优点一样,网络教学法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它受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学生和教师都必须配备网络和计算机。其次,古老的教学经验“言传”和“身教”同样重要,而网络教学过度依赖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不用见面何谈“身教”?再次,法学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掌握,最重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这种培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这是单纯的网络教学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法学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法只能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来进行习题辅导、预习指导和资料分析等。我们创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将电子教案和有关资料在该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和学生交流,批改作业,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师生感情,有助于后续学习,效果颇为理想。

以上只是基于建构主义在法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种粗浅尝试,就方法本身而言,也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第176页。

[2]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人民教育》2005年第17期,第l1页。

[3]肖爱、何云辉:《基于建构主义立场的双语教学模式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6期,第101页。

[4]Anderson IL,Zeitz L. Beyond notecards:“Synthesizing information with electronic study tools ”,The Computing Teacher,1994,21(8):21-25.

[5]Nola R.“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and in science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 Science & Education, 1997,6:(1-2).

[6]李晓庆:《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大众科技》2010年第2期,第161页。

[7]Vernon,D.T.and Blake,R.L,“Dos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work”, Academic Medicine,68(7):p550-553.

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嵌入式;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55-03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理论”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思想为代表,关注的是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对于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有利的引导作用。“嵌入式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充分实践和探索的前提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通过“理论”和“应用”两个学习系统,双向强化学生的理论探索思维和应用创新思维。

一、建构主义嵌入式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条件

(一)传统传授教学过程的概括和抽象

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需要评估和确定教学系统的条件和有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持“去情境”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因而学生常常难以灵活运用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时空情景要求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嵌入式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针对“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课堂上嵌入“对照演示”,这与课堂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是相矛盾的。

多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已经建立第二课堂、学术科技活动、企业课堂良好的实践情景和校园氛围,这些活动将成为嵌入式教学有效的支撑平台。

二、嵌入式课堂教学环节的三个阶段

(一)课前设计嵌入的环节和内容

嵌入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导向的嵌入教学是核心,由“课前师生教学设计、课下学生研讨实践、课堂师生演示交流”的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步“课前师生教学设计”,是对两组对照的“理论知识点演示”和“案例分析演示”选题的设计。

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开篇时,把学生按照5~8人进行分组,通过抽签或自选的方式,确定AB组的研究任务,A是理论组,B为应用组;进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究和演示的主题内容。教师把上一章教学内容完成后,将下一章的教学目的加以阐述,引导A组学生设计下一章自己希望进一步探索的理论主题,条件是对下一章知识点进行初步的研判;同时在明确了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后,结合前期实践和教师的选题引导,B组学生设计下一章对应相关理论点的案例应用分析主题。注意设计环节和选题时,注意对理论要点、理论研究的范围、实践方式和具体案例进行选择。以学生为主导的“嵌入教学环节”的三个阶段如图1。

(二)课下指导嵌入理论和应用分析活动研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理论学习包括四要素:“文献、观点、演变和评述。”传统的理论教学比较死板和枯燥,要增加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用嵌入法,让A组学生自己选择文献,找寻观点、对比总结演变,给予评价。应用研究也包括四要素:“案例背景描述,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B组每个同学将对案例进行资料查询和扩展,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工具对案例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三)课堂嵌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演示比照

对照组演示展示了学生团队主动学习研究情况以及教师实施的修正和控制。通过学生演示视频,进行创新课堂内容的记录。

这个阶段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第一,强调共同体各个成员所具有的多元化知识、技能优势,可使每个人都对团体目标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从而得到认可和尊重;第二,完成共同体共同的目标,即围绕任务推动集体性知识的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技能的习得;第三,在学习活动上强调个人发展与共享性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统一,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技能的共享和综合,强调学习资源的共享,强调成员之间实现学习过程的透明化;第四,强调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而非教师的主导性控制。

三、嵌入式课堂教学实施的实施过程分析

(一)设计嵌入的环节和内容

选择10级12班“市场营销学”专业作为实施课程。成立小组:4~5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班共8~10个小组。两个班对应。确定任务:两班组长抽签确定自己组任务。理论研究与案例选择分析对照组确定如表1。

(二)指导嵌入理论和应用分析活动研讨

老师根据学生小组不同的选题,分别对各个小组进行辅导。无论文献或是案例小组,课前需要通过资料和讨论等情景进行准备。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课外借阅著作、教科书,进行网络资料搜索。引导各小组提前做好团队演示设计,案例分析也可设计为角色扮演。每章主题是主要范围,根据时间和内容可减少和扩展相同章节的内容。

(三)课堂嵌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演示比照

演示方法:每个小组的PPT约15 - 20页,演示约10~15分钟。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演示小组的同学进行答疑。嵌入演示实施后,教师将根据比照演示进行情景化点评,AB组互相评估,通过师生互动,完成对核心的理论思想、知识内容、解决方案的全面评价。首先对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效果进行改进性指导,其次对嵌入式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课程内容及改革模式的内在关联性进行评估和研究,最后提出完善这一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对整个结构进行反馈性研究。

10级12班市场营销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理论组的同学总能找到自己倾向的相关章节知识点的观点,案例组的同学扩展和丰富了案例本身的文字资料和量化数据,对提出问题的营销策略体现出高涨的热情。

四、嵌入式课堂演示的效果评估

(一)“对照演示”共同强化理论与应用教学

创新的嵌入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针对“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课堂上嵌入“对照演示”,具有突出的教学效果。鉴于本科学生理论基础教学环节面临的难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两个对照组的学习研讨,结合学院现有第二课堂优势,设计应用分析方案,这一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共同强化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的效果,可形成更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和课程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二)扩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教学实践表明,推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进入、师生互动和情景特色,使市场营销两个班的课程教学提升了教育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传授再不局限在传统课堂的狭小空间,而是通过“一个平台,两个演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六个步骤”的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直接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前、课下和课后。这一对照环节的“课前师生教学设计、课下学生研讨实践、课堂师生教学交流”三个阶段,通过AB对照小组实施,大大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探索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轻松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

这次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实践,摒弃本科学生过去对理论知识被动和枯燥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创新、发展中学习,形成在阅读、查找、分析、研讨中自我探索、自我培养;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特色;丰富了我国高校知识传授与创新探索相结合的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法范文6

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拓展,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阶段,除了要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协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讨相关知识。本文在对建构主义教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二、莱司特的减法教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为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对于莱司特而言,其将建构主义教学在不断地实践中证实了建构主义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他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展示了重组在减法学习中的运用以及探索了运算之间的关系。

第一,减法教学中的重组。重组教学方式对于加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在小学生学习减法的过程中,重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莱司特主要在课堂中通过利用数字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他的课堂上,莱司特会提出“原有40个棒冰,在通过游戏中用掉了22个,问学生最后还剩多少个棒冰?”当学生在进行计算之后,莱司特会把所有学生算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再次观察答案的不同,并让学生说出那个答案是自己最怀疑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思考,在答案中出现了29个数字,一些学生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减法运算中。于是,莱司特就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一名学生说道40减去20,就好像是4减去2一样,所以最后的答案应当是28。而这时,莱司特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他只要是希望有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当那位同学把答案说出的时候,立马就由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反驳,认为40减去20等于20,而20再去掉一个2,怎么说也是小于20的,通过积木得出了最终答案是18,这也就是最终的正确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同学通过互相地交换意见,并尊重对方说出的观点,在互相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对此这就更好地体现出了建构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探索运算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赖司特向学生提出:“我骑车要到沃蒙特,而两地间的距离总共有54英里,在骑到27英里路时候,我停下车喝了一杯咖啡,问我还要骑多少英里路才能到达沃蒙特?”同前面方式大致一样,赖司特还是让学生们先算出自己认为的答案,然后将不同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同样让学生提出质疑,然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而这时学生甲认为最不能理解的答案是35,这时学生乙同样赞成,他认为,50减去20等于30,这个正确答案肯定是小于30的。这时学生丙认为这个答案可以以27为底数向上数到54。而同学丁则认为可以通过积木先数够54个数字,然后再从中抽取掉27,剩下的答案就是最终的结果了。也就是说,加法和减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到一道题中进行计算,只是计算的方式不同。通过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探讨分析,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推敲,在得出的答案中需求最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之后,最终学生之间在通过互相探讨中,用不同的拼凑方法,使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了解到运算间的关系。

三、启示

在上述实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莱司特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一道应用题当中可以采用加法、乘除等方式进行一种减法的运算。在莱司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用加法对数字进行比较,并通过将十位数转换成个位数的方式进行分析。例如,一辆卡车可以载36个士兵,现在需要将1128位士兵运往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除法进行相应的运算,在结果中显示,当1128除以36等于31,但是在结果中余数是12,于是部分学生就认为答案是31,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32,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是可以将余数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真实的场景进行问题的分析,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分析考虑,要将学习情境和知识运用情境进行有效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