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1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2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不同群体人才培养的力量根源。大学生是“中国梦”伟大社会理想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践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而农村籍在校大学生更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籍大学生特定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认知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一些冲击,思想政治状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开始出现迷茫、自卑、不知所措等现象,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自闭等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农村籍大学生有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因素

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剖析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掌握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思维方式独特,生活环境特殊,价值观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具体而言,对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助推作用的因素总结如下:

首先是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对成长成才的渴望。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与选择者的利益需求契合,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农村籍大学生的很多选择,包括对大学的选择,都以促进自身成长为目标。尤其是出身农村的学生,强烈希望能通过大学学到真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大学生成才必须的价值导航,与农村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农村籍大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对成才的渴望就会成为他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其次是优质的教育内容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相比城市而言,农村教育相对存在设施落后、教师配置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学习能力方面,农村籍大学生与处在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城镇学生存在很大差距。但是这些学生受到的思想干扰和价值冲击相比城镇学生而言较小,教师的权威性较高。因而面对大学的综合素质发展导向及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高校能在农村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把握主动。

最后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适度的社会实践。农村籍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他们的独立意识一样强烈,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避免被边缘化,他们会不自觉地认同大家都认可的理念和文化,而这也就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选择校园文化建设时,高校既要注意“整体性”和“全面性”,也要注意农村籍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重点性。此外,适度的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活化和润色,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需要以一定的实践验证为基础。

2.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点

(1)突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内容简约,具有高度的宏观指导价值。要利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籍大学生如何为人处世,首先要实现价值观内容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将宏观的指导具体化,突出其针对性和现实感。只有站在他们利益需求的角度去诠释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价值观本身的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晦涩,处处体现出与他们命运的内在关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农村籍大学生获得生存保障和发展空间的前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农村籍大学生人身自由和生活尊严的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是农村籍大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行为规范。

(2)注意体认教育与感悟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感悟教育为主,比较看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性认知。但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突出体认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从行动上认可所学的内容。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他们深入理解和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途径。适度的实践能够帮助农村籍大学生脱离价值观的边缘化倾向,感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精神满足,并同时培养出对不同价值观的甄别和选择能力。

(3)看重隐性教育和显示教育的交互使用。显、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策略之一。常见的显性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宣传教育:课堂是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魅力、积累教学效果的主战场,强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显性教育成效的保持;宣传教育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坚持宣传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广和普及。另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方法,拓展课外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嵌入式”的教育模式。

3.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

(1)深化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农村籍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要略高于城镇大学生。教师在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正确、深入的理解是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进课堂、进头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开展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行步骤。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职前、职后培训中,以其为标准引导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们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在身体力行的示范中激励学生,影响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教学视角、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和过硬的理论知识素养,能够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与趣味性,保证思想感染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深系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教育经历、学习实际和群体特点,由他们关心的话题入手,运用生动的事例和他们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还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载体,强调常规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互渗,突出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发展。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整个学生群体的融合感。这种归属感来自于学校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尊重与包容,一旦他们对学校产生了依恋与认同,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去对待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本校的特色,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校特色的连接点;将舍风、班风、学风建设落到实处,促进其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要以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培育的载体。活动是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结合。

高校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度。第一,要充分利用贴吧、论坛、网络课堂等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提升它在农村籍学生群体中渗透性。第二,要主动运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观察学生的生活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3)整合育人资源,完善制度保障,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多处于认知能力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青年时期,在这个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人生阶段,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同龄人的一次行为示范,甚至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们价值观发展的推动力。故面对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高校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教育的全程性,同时加紧完善制度。

(4)构建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用人体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当下,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部分院校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单纯的理论教育,过度依赖理论课教师,忽视了对其他类型德育工作者的吸纳和培养。同时,受用人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双重制约,高校思政工作效率和队伍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效果。为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实成效,高校要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思想作风优良、理论素养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另外,面对农村籍大学生,更应在队伍建设中拓展教育队伍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以及现今的“三农”现状,更能回答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来到城市后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和难题。这就突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关键作用。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的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予以组织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要保证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实效果,就必须既要尊重全体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正视以往教育中的弊端与不足。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制度的保障作用,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和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方法和新型教育模式渗透融合。

参考文献:

[1]汪立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3

关键词:竞技体育;公共价值;职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08-06

Abstract:The year 2014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s sports, in which a number of policies were adjusted and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pushed the sports reform to a new high.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rational thinking is used to find the new social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 expressed in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have produced derivative value and alienation value. The public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is study is the innovatio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tentatively explored the public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framework. It make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value; professional sports

伴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各项事业改革之声不断。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将此轮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凸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核心价值优势。2014年,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全民健身进行历史定位,从1995年开始的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两翼齐飞的时代将出现战略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此时代出现了战略转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凸显具有新时代精神和新时代价值的竞技体育是必需和必要的。基于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对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讨论是在新历史时期的理性价值发掘。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是在结合全民健身的公共利益表达基础上对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理性解读。

1 问题溯源

1.1 体育的公共价值缘起

研究表明,体育起源于原始公共性活动,并在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活动中逐渐繁荣:古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首次昌明;现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全面昌盛。换言之,体育总是与公民的公共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公民身份、娱乐与健康、公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社会公共性需求越强烈,体育就越繁荣,公共功能的存在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伴随社会发展,社会与政府、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渐转移:从政府统治到政府管理、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治理、从政府治理到政府服务。体育事业发展逐步成为解决公民自身利益表达和社会利益总体趋和的主要工具。因此,体育作为利益价值的平和与平衡工具在社会变迁及演进过程中均具有公共的价值形态。

1.2 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相关概念界定

1.2.1 竞技体育概念厘定

国内学者对于竞技体育的概念界定较为争鸣,主要在围绕“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进行讨论。本文对竞技体育的概念是以田麦久教授界定为准: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1.2.2 公共价值

“公共”一词是狄冀在《公法的变迁》(1921)中首次提出的。基于词源意义公共价值可定义为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是公共民众(公众、民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

1.2.3 具有公共价值的竞技体育概念范围界定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产业重要的推动力量。本研究所指竞技体育从纵向时间上看:农业社会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指竞技体育即是竞技体育全部社会活动作为整体进行讨论;农业社会后,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出现导致了公共与私人的对立,竞技体育业出现归属异化问题,本研究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讨论的竞技体育是指竞技体育活动中剔除以关注私人价值提升和商业价值为主的职业体育所剩余的社会总体性活动。

1.3 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演进

1.3.1 原始公共体育价值――前农业社会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人类历史上从原始阶段进入有记录的活动。在较为原始时代,以母系和父系为聚落的社会里,体育是每日生活之必需技能――狩猎、徒步、穿越、溯溪、奔跑、跳跃、舞蹈等,且均为原始体育形式。而氏族间的领土斗争、食物争夺甚至原始军事斗争都是一种竞技体育的原始形式,这种原始竞技体育是在目的性前提下对结果斗争的竞争表现,虽然此时对公共与私人的原始划分没有形成概念界定,但是从基本雏形看,具备公共价值的原始基本特征。

1.3.2 朴素公共体育价值――农业社会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人类文明的车轮走过前农业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开始形成。而农业中的劳动分工使得社会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竞技体育是在家庭和部落这一朴素组织下完成的,因此,我们说具有朴素的公共价值。

以古代奥运会为例,在持续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四年一度的古代奥运会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的盛会,而且更是一个全体古希腊人的全国性节日。“神圣休战”宣布之后,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奥林匹亚。此时的奥林匹亚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各城邦的代表参加祭祀活动和游行,政治使节缔结条约,艺术家展出作品,学者和教师研讨学术,雄辩家发表演说,商人展售商品等,可见古代奥运会其实质是城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活动。

1.3.3 经济社会公共体育价值――工业社会后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进入工业社会后,公共与私人领域逐渐清晰区分,尤其是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以增加和保护私人财产作为利益追求的社会意识形态。资本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劳动工作的职业化和资本的商业化愈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体育领域中职业运动员、教练员、经纪人、经理人、管理人员等使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劳动分工明确、产业化明显且对社会的产业贡献逐步提升。以体育赛事为核心进行商业运作的体育商业化逐渐将具有原始及朴素公共性的体育引入到具有新经济时代公共价值的体育中去。从发展角度看,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中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体育发展伴随社会进步所形成的发展方式,竞技体育的资本运作使其经济价值作用凸显而其他社会价值相对弱化。但是,从事物属性特点上分析,竞技体育依然具有公共价值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鲜明和显著特点。从属性看,经济社会中的竞技体育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2 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特征分析

2.1 公共性

公共与私人的区分界定是随着农业社会后家庭概念的形成而开始的,公民对私人领域的关注使得国家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更加凸显公共价值的意义。哈贝马斯认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领域的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与私人领域的必然王国形成鲜明对比。

竞技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竞技体育具有较强的综合社会价值,其产生和发展均是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互动的。竞技体育从其原发性产生区域、发展路径、演变的过程均是具有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本身是对社会领域的总体关注,更体现在竞技体育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价值基础之上的一种属性表现。竞技体育的原始公共产生、对公民的公共利益关注以及个体个人价值提升均具有较强的符号特征。

竞技体育的公共性更体现在其相关社会价值中,如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竞技体育对公民个体社会化的关注,通过竞技体育形式的开展对青少年产生教育影响;竞技体育形式的文化符号功能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公共价值表达;竞技体育精神是以国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利益表达,这些种种竞技体育的相关价值均体现了公共性的显著特征。

2.2 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竞技体育比赛参观者不会导致供给资本的增加。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

竞技体育过程中,以参与者(以教练员、运动员为代表的直接参与者和以观众为代表的间接参与者)为例:比赛参与者增加的数量对比赛过程竞技水平高低影响较小;竞技体育观赏者的加入数量对比赛质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参与观众竞技体育比赛的所有消费者中,均不因数量的增加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观赏质量。因此,从竞技体育赛场本身的边际成本和竞技体育表演的观众的边际拥挤成本来看,均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

2.3 非排他性

非排他行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额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空气、水。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对领域内的其他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对于公共领域内的竞技体育产品,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独自享受,即便是拥有职业俱乐部的股东也必须是将俱乐部活动置之于公共场域内才能发挥俱乐部的相关价值,且费用极大。而在竞技体育表演中(竞技体育产品服务过程中),更为明显的市场效果是: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观赏角度和观赏效果则需付出较为高额的费用以享受产品带来的利益表现,这种特征是明显的非排他性表象。

2.4 非资本性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从概念上讲,资本是指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形态从封建主义社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改变要求对社会中个人财富的保护逐步加强。以交换为目的的资本运作成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更是第二部门与第一部门的重要分界标识。

竞技体育随着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改变,具有原始社会价值的竞技体育更多趋向于体现经济价值这一重要社会要义指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核心进行商业运作,将运动员职业化,将竞技比赛运作成商业表演秀均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是良性的互动结果,更是一种历史发展价值的必然体现。

在后工业时代,体育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明显加强,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从一定程度上是模糊区分其公私属性的。竞技体育资本运作、竞技体育赛事的产业化操作、职业体育的资本注入均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并发展明显,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是体现在资本社会中非资本运作所产生的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隐匿于浮华的商业下,沉寂于繁盛的资本中。

2.5 社会服务性

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生产和社会。

竞技体育进入到工业社会后,对社会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社会服务。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平台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这一方面尤以举办过奥运会的举办国为明显;竞技体育的开展能够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开展;竞技体育的开展更能够有效调整社会体育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公共体育资源有效分配到各个领域尤其是体育薄弱领域;竞技体育能够推动社会文化和精神的传播;竞技体育能够推动和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并直接作用于全民健身和社会服务。

3 竞技体育公共价值内涵分析

3.1 内核:体育的公共价值

体育起源于原始公共性活动,并在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活动中逐渐繁荣:古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首次昌明;现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全面昌盛。体育总是与公民的公共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公民身份、娱乐与健康、公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社会公共性需求越强烈,体育就越繁荣,公共功能的存在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体育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利益的表达。衡量是否具有公共价值就是体现在客体对主体是否产生公共效用价值,如具有则归属。体育的公共价值首先就体现在人们能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起到各自的效用目的,而这种效果是一种非竞争与非排他的,是一种非资本性的利益表达,是公共价值的体现。第二,对社会价值的增加。公共价值还体现在增加被创造的积极属性,减少捍卫利益的消极属性。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使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能够通过参与使自身身体和情绪获利,能够使社会总体价值活动提升。第三,体育资源和体育需求的公共价值表达。体育能够通过参与者在使用体育资源时进行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表达。通过体育的生活化表达对个人需要的利益述求;通过生活体育化的转变体现对体育资源的利益要求;通过体育参与能够使得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分配,这种分配是对公共价值的直接体现;通过体育参与更能够使个体的自身需求和情绪进行利益表述进而完成体育的公共价值作用。

3.2 公平:竞技体育平台的公共价值

体育从形成的基本形态看,从原始玩耍到具有体育雏形的规则化的游戏再到以竞技为特征标志的体育,这一朴素的体育发展过程均是以一个简单而又原始的原则,即:规则。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对结果的未知和规则的公平。在竞技体育平台,无论身份、地位和社会背景及阅历是否相同,只要是同一场域内的参与者均是可以在同一平台进行竞争参与的。而平台的公平性是保证游戏得以继续的根本前提,这种公平性是古代奥林匹克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核所在,更是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意义。

竞技体育公平的原则是对竞技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尊重,是对竞技体育观赏者的价值趋力,是对竞技体育赛事组织者的价值要求,更是对竞技体育发展本身的价值追求。竞技体育的平台是平等的,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对于项目发展本身亦是制衡的,公平是综合各方竞争利益后的伦理体现。

公平是法的核心,现代社会中,公平原则是对价值主体、价值结果的制度保障。而公平更是公共产品服务的价值判断之一。Kelly和Mulgan(2002)的研究认为公共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公共服务。公共价值的输出以公共服务为渠道和载体。2)结果。结果与服务通常会有交集,但结果中包含了更多隐形的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3)信任与合法性。信任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便是此前的服务水准与结果目标都一大堆,信任的缺失也会减低公民从公共部门所获得的效用。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体现正如Kelly和Mulgan在公共价值研究中的一样,具有极强的公共服务特性,同时在公平的条件与规则前提下非常注重结构,这种公平的规则正是一种信任与合法。

3.3 竞争:竞技体育利益体总体价值趋同的公共价值

竞技体育的主要规范是平等的规则,而至上伦理则是对竞争结果的重视。竞争是竞技体育最具代表性的范式体现,没有竞争谈不上体育,没有竞争更谈不上竞技体育。因为竞争,竞技体育参与者从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因为竞争,竞技体育观赏者得到过程式冲突体验。

从行为过程看,竞争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建立在平等的规则基础上的,是一种对最终利益追逐的过程,这种利益是在总体平衡基础上获得的。竞技体育的竞争中有优胜者,也有失败者,这种利益的制衡使得总体的利益一定是在竞争中找寻平衡的。就参与者个体而言,每次竞争是对自身价值的提升,每次竞争均存在竞争成功和竞争失败的可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个人价值的利益提升均是正向且积极的,因为这种竞争性冲突是使人能够社会化的,也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方式。竞争的冲突使得参与者能够从中获得教育、文化以及精神价值提升,从总体归属看,这种具有伦理性的基于竞争体育的价值属性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3.4 服务:竞技体育的社会公共服务价值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伴随社会进步发展而向前延伸。竞技体育的原始雏形中,竞技性是在公共性之中表现的,为表达公共需求体现的竞技体育是一种目的性表现。伴随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城邦利益的制衡,古代奥运会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作为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竞技体育表象,奥运会从古至今沿承发展,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举办的任一届奥运会上,作为公共事件(或称公共产品)的竞技赛事,均能够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相应的公共服务:古代奥运会的冠军是城邦的骄傲,是族群的英雄,其影响作用对于所属城邦的军事和社会影响巨大;现代奥运会冠军的产生是伴随具有文化内涵的升国旗奏国歌的形式,而冠军的取得对所属国的项目发展和全民健身发展乃至青少年体育发展均具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功能上看,这是一种推动与引领。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在推动全民健身、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调配体育资源中是具有社会服务价值的。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能够通过竞技体育比赛推动项目本身发展,更能推动所属项目的全民健身热情;作为公共体育产品的竞技体育通过比赛能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影响,影响全民健身热情;作为体育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通过比赛能够引领青少年对体育的向往与热爱,带动青少年的体育发展,影响一代人、激励一代人;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能够通过竞技比赛使得某些公共体育资源合理地在项目和体育组织间进行配置与重构。基于以上分析,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服务作用是竞技体育公共价值的体现。

4 竞技体育公共价值结构分析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部分的组成要素。讨论公共价值的结构需要从构成整体公共价值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去研究和讨论。就竞技体育而言,本研究谈论的结构是基于组织机构思路进行的。对于竞技体育在农业社会前的工业价值结构较为原始朴素,在此讨论的竞技体育是工业社会后的竞技体育,具体结构如图1。

4.1 基于国家主体的奥运会、国际区域性赛事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基于国家主体的竞技体育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以奥运会和国际区域性赛事为代表。此类基于国家主体上进行交流与竞技的赛事旨在体现国家间的综合体育实力,而竞争实质则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科研水平、竞技团队综合能力等竞技体育要素构成的综合比较。以国家为主体的竞技体育赛事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类赛事,如奥运会;一类是单项国际赛事,如世界杯、世锦赛。

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前提去思考,其价值是全面和复杂的。但是,就其主体性质看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国家主体性体现在竞技体育的参与主体和需求主体上,从结果看,竞技体育的国家主体间竞争是竞技结果对竞技主体的客观反映,而这种结果无论直接影响亦或间接影响均能对竞技主体(即国家主体)产生良性效应,那么这种客体对主体的产生的效用即是公共价值。

4.2 基于公共组织为主体的区域性组织竞赛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基于公共组织为主的竞技体育赛事是工业社会后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部门。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或私人利益,其行为不会直接地或显而易见地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如经济组织;但有一些组织其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其行为对其他组织或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类组织则为公共组织。

体育公共组织的存在有效弥补了体育领域内“政府失灵”的赛事举办能力和精力,因此区域间非盈利性的竞技体育赛事就在组织内外进行交流与开展。这种基于组织的竞技体育更能体现出群众参与热情,更能体现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如美国的NCAA、我国的龙舟赛等均是这种类型。公共组织为主体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对国家主体的竞技体育有效补充,更是后工业社会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客观效用对国家、组织和个人乃至竞技项目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种客观效用即是公共价值。

4.3 基于公民主体的自组织竞技赛事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竞技体育是国家的,是组织的,但归其要素内核更是公民个人的。竞技体育从需求产生解决的逻辑上首先解决的是个人问题,其后是组织和国家。研究讨论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需要严格以人的角度进行思考。

后工业社会后,随着经济发展,余暇时间和可自由自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休闲动机的多样性倍增,基于公民主体兴趣的自组织团体越发增多。个人以及自组织间的竞技赛事也逐步呈现自生长状态,公民间一对一的竞技较量与交流在公民个体间逐步增多,这与社会发展、个人追求以及价值提升的个人意愿均有关系。基于公民个体或个体基础上的自组织的竞技体育是对公民个人或小团队的价值关注,这种价值是公民建立在非私人的价值基础上的,从这个效果上看竞技体育此类结构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5 结束语

竞技体育伴随社会进步其社会价值在不断衍生与异化;公共价值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严格的“公”“私”划分后产生和发展的新型理念。价值异化后的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隐匿于凌乱的社会现象中,进入后工业社会,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价值表征,从内涵、特征到结构均有明显显现。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梳理将有利于明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核心关系,将有利于推动竞技体育在国家体育事业中的科学发展,更加有利于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竞技体育事业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董传升.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问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6-9.

[2]吕树庭,卢元镇.为竞技体育正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2):1-4.

[3]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2.

[4]董传升.公共需求与体育演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1-4.

[5]刘建成. 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探析――从批判到整合[J].教学与研究,2008(8):20-25.

[6]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8-29.

[7]Kelly・G・Moers・S & Multan・G・.Creating Public Valu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ublic Service Reform[M].London: Cabinet Office, UK Government. 2002.

[8]梁莹.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价值”与“价值中立”[J].中国行政管理,2012(5):105-109.

[9]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行动的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0]史康成. 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R].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4

长期社会历史原因使女性的生活方式比较狭隘,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在参与体育的机会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古代社会参与体育的女性局限于宫廷和贵族阶层身上,广大的平民女性则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即使是闲暇时间时,也多是一些接受型的静态形式的活动内容,场所主要是在室内,活动空间大多是家庭院落,难于同男子相比。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女性体育具有明显的家庭局限性,当然女性也会在一些传统节日参加体育活动,比如寒食体育,也有一些时代,比如唐朝对于女子参与体育的约束较少一些,但这些属于时代特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在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女子的生活处于封闭状态。如恩格斯讲的:“母权制的被,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一样,这种“失败”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女性在这长期的社会环境中,作为男性的依附者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丧失了平等的社会权利,也没有特殊的利益要求。正是对这种几千年伦理观念的觉醒,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女子体育则迫不及待的走在了时代最前列。

2近代女子体育的演变

中国近代社会的女子何以与体育有不解之缘?这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动力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并且建立在互需的基础上。首先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新式体育思想一经传入,就吸引了女子好奇与探寻的目光。女性最早与体育接近是从观看体育活动开始的,新奇的西式娱乐让其兴奋不已,在最初的思想上进行碰撞;其次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渐深入,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沉重变革的局面,破除原有的封建传统就需要摒弃女子身上的封建陋习,进而建立正确、符合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近代女子体育则在男性的关注下产生,以促进女子身体解放为目的,这些也就与体育的本质特征产生了最基本的结合点;再次是由于体育实用性的扩大,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国强种是时代的呼喊,女子需要改变,它的兴盛亦代表一个国家的兴盛,而体育又是强兵、强民、强种的主要手段,所以女子和体育这两个酵素在近代社会的大背景下,都具备了促进社会变革、保卫国家的现实作用。因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工具性的视角、以西方为标准,认为解救中国社会女子应该以体育为窗口。“女子”与“体育”这两个拥有诸多共同目标的现象结合在一起,而它自产生时就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对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1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

维新派对女子解放的呼吁显然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在各界人士的一系列努力下,女子体育产生了一些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女子学校体育教育

由于受近代社会浪潮的影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近代女学中,学校体育活动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西女塾”和“经正女塾”,“中西女塾”亦中亦西,女子常常在外籍教师的带领下,在绿树成荫的操场上欢快的练习跑步和打排球,她们自由的成长、快乐的生活,她们是时代的娇宠,是近代社会新式女性的代表。在中国人建立的经正女塾中,维新派在一开始的筹办中就确立了“以发展女子身心健康为宗旨”,在课程中设置体操科目,以锻炼女子身体,增强其体质。可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而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则不仅仅是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是具有了改变传统风俗、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

2.1.2女子体育救国

体育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主流思潮相适应,近代女子体育的产生因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思想而上升到更高的国家层面。在20世纪后中国妇女开始自我觉悟,一个追求自我解放的女子群体,高呼“女子是强国元素”,她们认为体育是中国女子的当务之急,体育不仅可以活动筋骨、陶冶性情,还可以强种族。秋瑾推崇尚武精神,并成立了“共爱会”爱国组织,主张“女子从军”,1907年创办了《中国女报》,以“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这一群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在早期创办的女性杂志中宣传女子体育,对近代女子体育在中国的萌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时女子体育也已经上升到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的高度。

2.1.3女子体育运动会

在近代社会早期创办的女子学校中,一些学校已经有举办运动会的传统了,例如务本女塾及幼稚舍就有在秋季举行运动会的先例,运动会内容包括缘绳、射的和跳绳等等。虽然此时学校运动会的影响力并不算大,形式也是不完整的,但是却为今后女子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女子运动人才的培养以及女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2近代女子体育的形成

1907到1923年期间,女子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出其先进性,女子体育逐渐变得正式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女子体育教育制度

在1906年之前,近代女子体育虽然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内容,但是并没有被当时清政府纳入正规的教育中,因此早期的女子体育是不规范、松散的,这种现象至1907年有了较大的改变,女子体育产生的影响力日渐变大,在晚清政府颁布的两个法规文件《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呼吁:女子要身心健康,体育课要促进女子身体各部位的发展,摒弃缠足的行为,鼓励练习体操,每周两个课时,教授普通体操和游戏等。这就真正确立了女学的正当地位,同时也为女子体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法律基础。

2.2.2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女子体育在学校中由零星的开展到成为一门正式教学科目,范围逐渐扩大,这就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比如女子体育教师的问题,在1906年7月,上海务本女塾率先举办“暑期女子体操传习所”,这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女子体育师资培训。之后1908年,以汤剑娥等人为代表的女子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子体育学校”,在这所学校中女子每日学习各式体操,还进行伦理、教育、体育学等课程培训,培养了一批文理兼通、身强体健的女子体育人才。

2.2.3女子体育表演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员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女子开始走进表演场,像男子一样进行身体对抗,将自己顽强拼搏的一面展现给全国人民。1916年,上海爱国女校的运动员在江苏省运动会上进行篮球表演赛,轰动了全城。1921年,在广东省第八届省运会上有五个队伍参加女子排球比赛,特别是在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正式设置了表演性质的女子体育比赛项目,中国也第一次派出了自己的女选手。女子体育虽然以表演的性质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女子首次突破小范围的学校体育、参加大型运动会比赛的行为,加快了其步入国际、进入竞技体育领域的步伐,通过体育运动向世人展现了女子的信仰和女子的能力。

2.3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

在民主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女子体育表现出更科学、更先进的内容,女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使女子体育开展的越来越繁荣。

2.3.1女子体育观念变化

社会思潮总能如实反应当时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和需求,1919年爆发,民主与科学思想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识,强国强种的军事性质体育在新兴思想下似乎显得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等人的带领下,体育就是要“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女子的体育观念也随着时生改变,由体操变为体育,学习的内容也由兵操转变为西方的运动项目。这种体育认知上的变化,使女子由早期体育强国强种的认识,转移为对自身、对生活和对整个社会的热爱。

2.3.2女子竞技体育运动

1924年以后,妇女解放的大潮已势不可挡,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女子参加各项比赛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参与项目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团体操表演等,比赛项目逐渐增加,选择也更加大胆,尤其是在第3届全运会上,女子选手正式参加篮球、排球、棒球的比赛。女子在竞技体育领域不断奋斗,在各个地区乃至全国的运动会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第三届华中运动会中湖南省女子队球、女子篮球和女子网球都取得了冠军,在这个过程中,女子竞技体育活动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不断扩大。

3近代女子体育的社会学意义

纵观近代我国女子体育的演变轨迹,由一个裹着脚的唯唯诺诺的小女人到一个挣脱束缚的自强不息的理想女性,中国女性终于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成功的奠定了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近代女子体育成长的每一步都给社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效益,使近代女子体育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1近代女子体育改善女子的生活质量

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使女子和体育快速的融合在一起,女子体育的兴起显然对女子群体解放产生了一系列积极作用。首先体现在女子身体建设上面,近代女子体育使广大女子接受体育教育并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女子的身体素质,而且体现了女子对身体自由平等的追求,可以说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女性对自我身体支配的实现。然而倡导女子体育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和自由,这还体现在女子精神生活质量上。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任何独立性和存在意识,她们没有对自身的追求,更不知何谓生活质量,辗转近代女子通过解放身体,打破几千年来女子所承受身体摧残的痛苦传统,这使女子不再是足不出户,促使她们迈出家门开始参与体育活动、开始社会交往。近代女子体育不仅实现了女子群体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而且迈向了改善女子生活质量的第一步。

3.2近代女子体育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形成

体育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符合,那么体育显然对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诚然不同的社会思潮、社会背景下对体育所寄予的希望不同,于是体育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就大不相同。近代社会女子体育的兴起是建立在对封建传统观念抨击的前提下,这就显示了它对破除封建旧习、改变封建观念的作用,女子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接受到了平等、独立等价值观念的教育,通过加深对这种观念的学习和认识,冲破封建牢笼,去操场跑步、去练习体操动作、去参加运动会等,这种体育行为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并有利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形成,随着这种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社会对女子的传统观念,建立起社会对女子的新态度;后,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女子体育观念也从军事救国转变为以健康快乐为主,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而且改变了人们在其它社会生活中的目的,使人们对体育、对社会生活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在接受和学习体育的这个过程中,女子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观念也将随着体育的不断深化而更加深刻。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竞技体育,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这种示范作用可以引起社会共鸣,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近代社会女子竞技体育就恰好具有了这种示范作用,将这种示范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女子”和“竞技体育”这两个酵素在近代社会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功能,女子竞技体育从无到有、从表演赛到正式比赛,女子在竞技场上的表演,在近代社会无疑是一个非常时髦、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不仅成为广大妇女新生活的标杆和典范,而且加强她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影响社会性别秩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女子竞技体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使女子对自身价值以及社会对女子的认识都不断变化。

3.3近代女子体育可以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在体育运动的推动下,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社会情感、集团意识、人际关系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以及他们对政治安定、社会发展、群体内聚、个人心情舒畅所起的作用,人们的幸福感、对社会的满意度的影响等。近代女子体育显然具有这种促进社会稳定的效果,首先近代初期以秋瑾为代表的女子群体提倡尚武体育,认为体育锻炼要强种族、强国家,还创建了女子爱国组织“共爱会”,她们认识的体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如何解放身体,而是已经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层面。在女子体育的推动下,近代女子将爱国热情融入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女子的凝聚力,树立女子的爱国精神。尽管当时女子体育的政治作用较大,但不能否认在动荡的时代,它曾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其次,体育可以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近代女子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就是不断实现和加速她们社会化的过程。因为封建思想在女子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一直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其幸福感和对社会的满意度都极低。随着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女子在体育运动中不断的进步和挑战,从身体到精神,女子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快乐和认可,与传统社会相比,其在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近代女子体育出现了女教师和女运动员,这使她们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自身价值也得到自我和社会的肯定。女子通过自由的参与体育活动而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社会行为,这些都可以说明一点,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女性的个人幸福感和对社会的满意度,这种积极变化不仅可以抑制社会不良现象,还使女子更加乐于投身到社会建设中,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

3.4近代女子体育有助于社会文化建设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卫生体育属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体育对促进文化建设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育竞技运动、社会体育审美、体育方法手段、新闻出版、教育等各项文化事业活动,这些活动在不同领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和道德水平有积极作用。比如:近代女子体育竞技活动的历程,从范围上看由校运动会发展到省运动会再到全国运动会的扩大,从项目上看由女子跳绳到排球再到足球和篮球的大胆突破,从参与性质来看由自发松散的到表演性质的再到正式比赛的转变,近代女子在竞技体育活动领域不断前进,表现出更多的能力和创新力,尽管竞技体育发起前,女子体育已经在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女子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活动则使体育在更大范围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体育所积聚的人人平等、民主、自由、奋斗、团结、友谊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财富,近代女子体育事业促进国家文化繁荣,女子体育精神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塑造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近代女子的教育权首先受到社会的关注,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由早期建立个别学校发展到成为一项教育制度,再到培养专门体育人才的这个过程,女子学校体育逐渐完善,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也逐渐变大。那么近代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的凸显,不仅具有促进女子身心健康的根本作用,更是具备了冲破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作用;体育教育使女子成为社会的良好榜样,改变中国女子的封建形象。体育的这种身体教育,对文化传递、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直至现当代对女性的发展都显得尤为关键。

3.5近代女子体育推动社会制度建设

体育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发展,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运动的制度、法令、条例、章程等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人们遵守法律、道德的自觉程度是衡量和反应体育社会效益的标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体育对社会的贡献。1906年左右,随着女子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女子体育运动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这两个法规文件中,女子体育纳入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受到政府制度的保障,这使更多的人以合法的权利参与体育,更多人自愿接受体育教育。或许正是由于“社会中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使近代女子体育具有不同于男子体育的特殊性,促使女子体育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社会制度的建立。

4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社会学意义的价值

无论是在近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女子体育这个看似简单的体育现象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然而对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历史回顾,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近代社会女子体育的本质和社会意义,而且对现当代女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第一,体育与女性的身体自由。由于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直至现代社会女性仍然摆脱不掉身体文化的束缚,从近代女子体育的实践来看,女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挣脱小脚束缚、自愿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对实现女性身体自由和赋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对自我身体的消费或支配,不仅可以提高现代女性的身体质量,是保障生活健康重要方式,而且是现代女性追求身体平等、改变柔弱消极的身体形象以及实现自我身体权益的主要方式。第二,体育与女性的自我关注。在历史的长流中,伴随社会时代变迁的体育,它的作用更能被人们认识和挖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性长期缺乏“自我关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表现出“照顾家庭”的特征,研究中发现,女性在参与运动锻炼中最容易摆脱日常生活和社会角色的束缚。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增加女性对自身健康、形象和社会交往的关注。因此,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就是对自己身体、形象等各方面关注的过程。第三,体育与社会性别空间。男女性别自古以来的差异,使男女在社会上的分工逐渐分化,这种分工导致了男女社会性别空间关系的出现,在这个空间中,女性则被束缚在家庭等比较狭小的地带,处于孤立的地位;那么近代女子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帮助自己成功摆脱封建束缚迈入社会公共领域中,而且通过参与体育比赛运动,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务。可见参与体育活动则可以缓和这种孤立的境地,帮助女性争取更多的“社会空间”。因此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从“私域”向“公域”的迈进,也是拓展女性社会空间,构建和谐性别秩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第四,女性体育与社会发展。通过对近代女子体育社会意义的研究,认识到女性体育对妇女自由、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女性参与体育,在政治决策或体育决策的过程中,女性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因素,进而充分发挥女性体育的潜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5结语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5

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和完善,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力度也开始逐渐的加大,我国体育竞赛国际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程度也开始逐渐的提升,这些变化,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方法策略也因此受到了冲击与挑战。鉴于此,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积极体制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市场化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促进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针对新形势下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与价值

1.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运动员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之所以能够促进运动员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因为,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让运动员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荣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运动员认识到自己在运动场上的表现,不仅仅是个人精神和风采的展现,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展现。另外,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引导运动员在重要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念,在科学的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对运动员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培养。

2.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运动员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我国很多竞技体育运动员都是从幼年时期就开始了专业训练活动的,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接触到的事情相对来说较为单调,如果再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走入社会之后,就很容易受到当前社会价值目标的多样性、急变性以及开放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感染。而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则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结合竞技体育运动员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得运动员正确的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竞技体育运动员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

3.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运动员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能够对运动员的生活、训练以及比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通过运动员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的教育,让运动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使得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过来,同样的,要发挥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作用,就必须要从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以及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同时入手开展教育活动,不可有所偏废。在开展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对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重视与关注程度不够,都有可能影响教育的成效,为运动员职业生涯中道德问题的出现留下隐患。

二、强化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目标管理体系的完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冲突开始越来越激烈,并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和形态。尤其是随着近些年网络的普及,教练员和运动员接触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途径更加的便捷,相应的,也使得很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产生了消极不利的影响,其不但淡化了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理性关怀与集体观念,还弱化了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为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困难。面对上述的这些变化,要确保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落实,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强化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目标管理体系的完善,通过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的强化和目标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来积极的探索新形势下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妥善的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利益,不断提升领队和教练员的政治素质和综合水平,通过关心、指导以及说服和教育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巧妙的处理好队伍中的矛盾,妥善的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保障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重视竞技体育与人文关怀的整合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一点对于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来说亦是如此。因此,在开展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文诉求,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整合人文关怀的理念与观念,在人文关怀的思想的前提下来提高运动员的自身意识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才能够让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走的更远。

然而实际上,纵观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却可以发现,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展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运动员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我国很多教练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自身的主导作用和权威过分的突显,而却很少注意和关注到运动员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特点,很多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盲目的从教练员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开展的,很少顾及运动员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互动关系,变成了教育者的独角戏。二是,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僵化,多数情况下采用的都是注入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来满足运动员的真正需要,从而严重影响了人文关怀在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思想政治的工作过程中,重视竞技体育与人文关怀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展新形势下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时,不但要树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运动训练理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运动训练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促进竞技体育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积极的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的运用来促进人文关怀在竞技体育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与融合,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6

关键词 成绩资本产权;明星运动员;失范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97-04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的不断尝试,我国体坛涌现出了许多体育明星,例如姚明、李娜、刘翔、田亮、丁俊晖、孙杨等等,这些明星运动员的市场价值被不断挖掘,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市场化的成功转型。但在这之前,受举国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明星群体呈现出的却是面目模糊、个性温顺的整体形象,这与他们背负了过重的道德包袱和国家使命有关。然而在社会转型加速,国民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明星运动员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以他们鲜明的人格特征被世人熟知。在这一过程中,某些运动员的言语和行为失范极易引发舆论危机。例如在之前发生的孙杨无证驾驶违法事件中,“中国坏小孩”、“泳坛李天一”的骂名不断,孙杨的公众形象污化,浙江体院和国家游泳中心以“触犯道德底线、违背体育精神、辜负国人殷切期望”的名义对其做出“三禁”(禁赛、禁训、禁商业活动)的严厉处罚。这种“法外审判”的现象,体现了体育事业面临的改革困境,面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如何平衡国家导向与个人诉求的关系,能否运用行政化色彩浓厚的“三禁”手段,来处理今后仍将频频出现的明星运动员失范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重点。对此,笔者拟从成绩资本产权的角度出发,利用市场化理论的研究成果,来解决体育事业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要在提倡体制层面解禁的同时,更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解禁,以兼容并包、鼓励个体发展的思路,来实现明星运动员的市场价值,进一步解决当前体育产业化改革中,明星运动员失范行为的规制问题。

1 明星运动员失范行为的成因

在进行成因解析之前,需要先界定本文所议的“失范行为”的外延:从竞技活动和社会活动角度来说,竞技比赛中发生的失范行为例如兴奋剂、黑哨等,根据体育自治原则,应该由体育组织依照内部规则进行处理,本文所议的主要是社会活动层面的失范行为。而在社会生活中,明星运动员的失范行为往往又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道德层面,另一个则是法律层面,前者是指明星运动员言语和行为方面的不当或违规,尚处于道德调整范畴,而后者则指该行为已经上升到法律调整范畴。近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体育明星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有的评论者认为体育明星道德水准整体滑坡。事实上,造成目前明星运动员舆论事件多发的成因很复杂,这里面固然有运动员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更多的则掺杂有特殊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

1.1 社会因素――明星运动员固有形象影响深远

我国竞技体育是在举国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在没有体育产业化概念的计划体制时期,竞技体育被视同为政治活动,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投入不考虑成本收益问题,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赛事上摘金夺银,衡量一个运动员有无价值的主要标准,是看其能否取得优异成绩。基于这样的模式,运动员往往被塑造为国家英雄、道德楷模,突出的是国家的、集体的、民族的特征。李泽厚在分析雷锋所代表的集体主义精神时认为,这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精神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而这种道德主义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中是有其深厚的基础的,因为“克已复礼”、“正心诚意”等伦理因素也是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这实际是对独立、自由、自主、平等的个人利益的否定。

由于民众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运动员脸谱式的形象,新媒体时代来临后,伴随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明星运动员的固有形象被打破,体育娱乐化的趋势格外明显,明星运动员之间的正常恋爱、婚姻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而体育明星相较于娱乐明星而言,缺少与媒体沟通交流的经验,很容易被媒体标签化。例如泳坛名将郭晶晶,最初就因为面对媒体提问时,性格过于鲜明、措辞不够委婉而被贴上了“大牌”的标签。’铺天盖地标签式的宣传,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群众信以为真,在过去运动员“勤学苦练、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固有形象的影响下,民众对运动员的行为标准期待值过高,当出现“耍大牌”、“恋情插足”、“离婚纠纷”等信息时,群众秉持的是两套标准,即“普通人可以做,明星运动员不可以做”,一些正常的言语和行为也被认定为明星运动员的行为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