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药物代谢物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生物等效性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常意义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终点指标,根据预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研究。药物的代谢物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部分药物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经过I相(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结合)代谢途径,产生的化合物。本文对药物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1 药物的代谢产物在药代动力学评价中的一般考虑
SFDA指出[1],根据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如果药物主要以代谢方式消除,其代谢物可能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或毒性作用,或作为酶抑制剂而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或作用增强,或通过竞争血浆和组织的结合部位而影响药物的处置过程,则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对于具有上述特性的药物,在进行母体药物单次给药、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应考虑同时进行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FDA指出[2],一般情况下,对于仅在人体中出现的代谢产物,或人体中代谢物水平远高于任何经过测试的动物种属时,应考虑进行安全性评估。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如果其水平高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则可引起安全性担忧。
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⑴如果代谢物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⑵如果代谢物的活性不清楚,则如果代谢物水平高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时,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如果代谢物水平低于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时,一般只测定母体药物。⑶母体药物体液浓度很低,代谢物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时,如果母体药物可测到,应测定母体药物和代谢物。⑷ 对于前体药物,如果能测到母体药物浓度,则应测定母体药物和代谢物浓度;如果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检测非常困难,则测定代谢物。
2 药物的代谢产物在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一般考虑
SFDA指出[3],某些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无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形药物,也可采用测定生物样品中主要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进行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FDA指出[4],对于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建议只测量从该制剂中释放的原型药物,而不测量代谢产物。
这一建议的依据是原型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对制剂表现的变化比代谢产物更加敏感,代谢产物更多地是反映了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和消除。下列情况属于例外,⑴原型药物浓度太低,不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对血液、血浆或血清中的原型药物进行可靠测定时,最好是测定代谢产物。⑵代谢产物可能在肠壁或经进入体循环之前的其他代谢形成。如果代谢产物对安全性和/或疗效有一定的贡献,建议代谢产物和原型药物都要测定。如果代谢产物的相对活性低,对安全性和/或疗效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不一定需要测定代谢产物。 转贴于
EMEA指出[5],可用代谢物数据来评价生物等效的情况仅限于以下情况:⑴ 生物基质中活性物质浓度太低以至于无法准确检测,并导致显著变异时。此时,申办者应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母体化合物的检测不可靠,才能使用代谢物数据。⑵ 当代谢物活性是体内活性物质总活性的主要部分并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非线性时。此时,先要评价代谢物的作用,如果代谢物活性是体内活性物质总活性的主要部分并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非线性的,就有必要同时检测母体化合物和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并且对他们单独评价。
前体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问题[6],⑴ 测定前药是首选:生物等效性是评价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在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上的异同,而测定母体药物是评价生物等效性的首选方法。因此对于前体药物,虽然具有药理活性的是代谢产物,但假如前体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并被完整吸收,同时其在体循环中的测定方法是可靠的,那么,最好的方法仍应当是以原型药(即前药)来评价两药的生物等效性。⑵ 同时测定前药和代谢物:一般很少考虑同时测定原型药和代谢物的水平用于评价生物等效性,但在有些情况下,如药物本身是无活性的前体药物,它在体内能快速转化成有活性的代谢物,而疗效和毒性主要与此代谢物有关。那么,代谢物的测定在生物等效性决策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代谢物的生物等效性特征参数可以降低消费者替换使用药物的风险。⑶测定代谢产物的考虑:有些情况下,一些药物本身是无活性的前体药物,由于某种原因,如前药在生物基质中不稳定、快速代谢或分析方法学上有困难,无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形药物时;或者药物活性代谢物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时,一般认为可采用测定生物样品中相应活性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例如:头孢呋辛酯是头孢呋辛的口服前体药物,服用后,迅速被胃肠道粘膜细胞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为活性成分头孢呋辛而发挥药理作用。服用后被快速代谢,体内很难测到前药原型,所以等效性试验中,只能测定血液中的代谢物头孢呋辛作为替代检测指标。类似的情况还有头孢泊肟酯、头孢妥仑匹酯、头孢特仑新戊酯、盐酸头孢他美酯等。
因此,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⑴ 如果代谢物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但生物等效性评价时以母体药物浓度作为主要判断指标。 ⑵如果代谢物的活性不清楚,一般只测定母体药物 ⑶ 母体药物体液浓度很低,代谢物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时,一般测定代谢物 ⑷ 对于前体药物,如果母体药物可以测定时,一般测定母体药物;如果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检测非常困难,则测定代谢物。
总之,药物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会促进和完善对新药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药品审评中心.
[2] 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8年2月,美国FDA,药审中心最后审核.
[3] 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药品审评中心.
[4] FDA《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性考虑》,FDA.
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24-01
班级是小学体系中的重要形式,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主体,对班集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如何更好地管理班集也成了小学教育中十分关注的话题。
1.对当今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提教育改革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视。在现如今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班级管理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小学管理班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笔者根据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在相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1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落后。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般都是选取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理论知识。再加上现如今小学班主任趋于年轻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班主任既缺乏专业管理有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现象,造成班级管理制度较为混乱的局面。
1.2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素质有待完善。小学班主任的选取一定要经过考核才能决定,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班主任选取过程中,并没有一套系统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培训。这就导致了小学班主任管理专业水平参差不平,严重影响了小学班集管理质量。
1.3班主任工作量大,难以维持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平衡。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科目教师也是班级管理者。这就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导致班主任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班级管理制度,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教学与管理难以平衡。很多教师虽然从事了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但管理水平依然停滞不前。
2.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2.1班主任要注重情感的投入。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深入贯彻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情感方面的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贯彻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情绪放在第一位。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建议,避免伤害学生的情感。应该彻底剔除像迟到罚款、犯错误抄课文等落后的班级规定,虽然罚款是教师严格管理班级的体现,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但是像罚款和抄作业这种形式的惩罚,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小学班级管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2.2倡导鼓励教育,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基础。此外,在处理具体的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坚持鼓励教育的原则,避免对学生苛责批评。学生在违反了班级纪律时,教师不应该质问、惩罚,而是选择一个比较隐私的场所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交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和自控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班主任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激励学生主动改善自身的错误,规范自身的行为,一起守护班级制度。
2.3建立团结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家庭。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稍有不慎就会将班级管理成一盘散沙,将很难开展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定期举办班级团结会,抽出一个课时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管理目标,展开讨论,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或开展游戏活动,如拔河比赛、创建黑板报等,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集体的重要性,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助和关爱中,共同建立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同时,在这样一种和谐、团结的环境下,学生对学习会更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增强情感投入的同时,还有加强与其他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22-23.
[2]仝建强.试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5(5):83.
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318-01
1 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偏重智育,以学生的成绩衡量学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老师、学校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学生学习成绩好了,教师高兴,学校高兴,家长更高兴。于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只关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出现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及品德行为问题的学生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当上班干部,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努力、自律能力强,在学校一向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爱护,家长对这些孩子也很放心,忽视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好学生为了在老师和父母心中树立好的形象,在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压抑自身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 这类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挫折,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1.2 家庭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在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较多,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过于溺爱孩子,或者孩子根本不听老人的教诲,因此很多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并且很难改正。在许多农村地区都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造成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教师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局面,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成效。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构成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社会对班级管理的影响较大。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到班集体的建设、班风的形成,影响到班级的管理。这种影响是巨大而具有决定性的,甚至有些是班级管理者难以改变的。农村人口受到的教育少,私心也较重,因此农村人口的觉悟相对城市人口来说要低,社会风气自然也差些,这就增加了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另外,由于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内容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到了班级管理。另外,学校的工作会影响到班级的管理。这些情况虽不是影响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但如没有协调好,就会对班级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教师本身的素质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农村小学中有很多教师年纪较大,教育程度不高,而新工作的师范生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一方面是他们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娇生惯养"中长大的,另一方面近年来师范生的质量在逐年下降,加上农村学校工作量大,待遇差,导致很多优秀教师纷纷调离农村,导致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素质亟待提高。
2 农村小学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对策
2.1 根据农村学生差异,合理运用教育手段。
(1)对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应正确引导其追求自我价值。引导他们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比如班级竞选、学校文艺汇演、小记者征文等;思想上要上进,乐于帮助后进同学。
(2)对于后进生,教师应以鼓励教育为主,尽量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其逐渐改掉各方面的缺点,同时在班级里设立多种奖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让学生有适合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
2.2 合理制定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1)制定班级公约。班级管理常规可以以"公约"的形式出现。开学初,我就要求全班同学讨论制定班级公约,班会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制定出了十条针对班级管理的公约,大家还宣誓,一定会遵守公约。班级公约使同学们认识到它是维护班级利益不可缺少的,是代表师生利益的,必须自觉遵守。公约就是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2)建立班委管理制度。班委是班主任的左右手,一个有活力的班级集体,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班级委员会。所以班主任在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时首先应该选好班委。农村小学老师大多是自己任命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当班干部,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有管理能力,而且这样的班干部很多学生都不服,往往会抵触他们的管理。另外,农村孩子们比较胆小,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毛遂自荐更是不可能,所以教师应该采用民主的选举方法,让学生推荐并举手通过,这样选出的班委大家信服。
2.3 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如果品行端正、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好的教学效果,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影响,不言自高,不怒自威。但农村的小学教师离这个标准还很远,所以必须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加强工作培训,时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素质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多与优秀教师交流,吸取经验。
2.4 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沟通。
要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教育关乎国家、民族和每个家庭的未来。学校班级常规的管理、未来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的基础,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农村小学与外界接触得不多,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得也不够。学校应该多请一些外面的优秀人物来学校演讲。我校在过去几年就请了很多位优秀人物来我校演讲,有医生、警察、种田大户等,这些人物的演讲对学生帮助很大,他们知道了讲卫生的重要性,遇到坏人应该怎样报警,要有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3 结束语
总之,学校要搞好班级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校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尤其是班主任要同各任课老师以及家庭社会相联系,付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好好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善于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扬其所长,抑其所短,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党登峰.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民主治班;自主管理;小学德育
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让学生意识到争做班级中的一员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从而让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制度探讨制,让每个学生参与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班级中的制度都是由学校或者教师制定的,作为班级中的重要成员,学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长期这样会削弱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渐渐产生自己是为老师、家长而学习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改变这一错误的想法,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班级制度制定会议,让学生通过探讨共同制定出班级管理制度,从而让学生更自觉地遵守自己制定的制度。
比如,某次学校组织春游,为了确保春游活动顺利地开展,教师组织大家一起开展了一次春游制度管理策划会议,先将班级学生分为5个小组,然后由小组成员自由探讨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确保整个春游活动既有趣又安全,经过探讨,每个小组给出了以下制度:“1.每个小组至少带一部手机;2.任何活动都以小组方式进行,不能单独行动;3.活动期间互相帮助,树立良好的集体形象;4.有福同享,有难同当;5.为小组出彩者受到奖励,反之受到惩罚。”大家制定出来的规矩,教师有权进行修改,但不宜改变过大,这样学生在参与春游活动时,由于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因此会更加自觉地遵守,从而保证整个活动顺利地开展。
二、班长轮换制,让每个学生承担管理责任
班长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是一个班级的领头人,更是一个班级的代表。然而长期以来班长都是固定的,一位班长一旦被确定下来,在不出错的前提下一般都会长期干下去,时间久了班长的思想意识就会有所放松,傲慢、焦躁的心理就会充斥班长内心;另一方面其他同学不能当班长,渐渐地也就打消了当班长的想法,降低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为此教师应该采用班长轮换制,让班级中的每学生都能承担班级管理的责任,在担任班长的同时体会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更强的集体意识。
比如,班级中有甲乙两位同学,甲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但缺乏班级管理意识,当轮到他当班长的时候,头几天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管理班级,于是教师给他灌输了一些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并让他向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乙同学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甲终于适应了班级管理。过了1个月后,轮到乙同学进行班级管理了,这位同学是一位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但平时贪玩,不喜欢学习,因此尽管班级管理较好,但无法服众,为此教师又让他与甲同学坐在一起,让甲同学给乙同学补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学生乙的成绩得到很大提升,大家对他也更加信服,这就是班长轮换制的优势。
三、活动策划制,让每个学生精心组织活动
班级活动对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天玩,他们喜欢通过一些游戏来充实自己的小学生活,因此通过各种趣味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然而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一直都是由教师策划的,学生只能当作参与者,这可能无法满足班级每个学生的意愿,为此教师可以将班级策划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制定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比如,在一次“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中,教师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4组,让学生自由探讨如何根据活动主题策划活动,于是小组成员进行活动内容的探讨,最终确定以下四套方案:“1.开展爱护花草的游戏;2.制作各种素材,在校园中进行张贴和宣传;3.带上袖标巡视校园,发现问题及时制止;4.开展修护花草的活动。”制定出4套方案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活动的探讨,由各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随后由班级同学投票选择活动方案,要求自己的小组成员不能选自己的方案,经过投票最终确定方案2为最终方案,于是方案2的小组成员成为整个策划的设计师和管理者,全体同学都应听从这个小组的要求来开展活动,最终该小组制定细致方案:“1组制定整体活动方案,并积极参与到整个班级活动实施之中;2组负责收集素材,设计制作相关宣传画册;3组和4组同学负责在校园中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爱护花草的重要性。”
总之,在进行小学班主任日常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让学生明白树立班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为此班级学生必须从自我做起,努力为班级添砖加瓦。为此教师应该开展制度探讨制,让每个学生参与制度建设;开展班长轮换制,让每个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开展活动策划制,让每个学生精心组织活动。
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沟通艺术
一、开展小学班级管理沟通的具体原因分析
小学班级管理效果,直接关系到班级教学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同时也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然而班级管理仅仅依靠书面文字,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有效沟通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各种状况,对提升班级管理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简单论述开展小学班级管理沟通的具体原因,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缺乏与学生沟通的时间。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除了必要的授课之外,还需要承担管理班级的责任、与任课教师交流学生具体状况等,以此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身体健康状况。与此同时,班主任需要与其他班主任或者是管理人员交流管理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管理经验,为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奠定夯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班主任除了学校的日常工作之外,还需要照顾家庭,如此一来,班主任在时间方面,自然有所紧迫,从而造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严重缺乏。其次,与学生沟通尚未做到平等对待。在全班学生面前,班主任往往更加关注一种学霸类型、一种贪玩型的学生。学霸型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优秀,对于班主任而言,这种学生就是班级的宝贝,是争夺班级荣誉的重要保障。贪玩型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远远不如学霸,但是在扰乱班级秩序,影响班级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往往是影响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这就会引起班主任的关注。对于班级那些成绩中等,同时学习过程中,表现文静的学生,往往会被班主任忽视。如此一来,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尚未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最后,班级管理工作是否有效果,与家长的思想交流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就目前家校联系,主要存在于家长会上。通常情况下,家长会持续时间在二个小时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半天。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班主任需要与全班家长进行交流,所分配到每一个学生家长身上的沟通时间,自然有限,从而无法掌握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进而不利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措施与有效的沟通语言,这将影响到班级管理水平地提升。
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6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