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美育素质教育
一.美育教育的现实情况
(一)大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现在虽然各高校对美育的教育注重程度相比而言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可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处于空前的严峻状态中,又由于大学生对美育的教育缺少足够的正确的思想认知,把极其有限的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了,虽然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却忽略或顾及不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美育教育的实际内容偏少,整体课程专业性太强
日常生活中,美的形式是呈多样化而又无处不在的。在高校实施美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就是单单着重以艺术的审美教育为主线条,从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审美教育。各高校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各专业的艺术教师实施完成的,即使这些专业的艺术教师在给一般的学生上课时特意有意识的把难度降到最低,可是这些专业教师的那种固有的专业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专业教材的各个章节结构深深的嵌入在脑海中,同时由于普遍对美育的教育课程的注重程度不是很高,就使得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深入挖掘教材,没有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备课。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专业性太强,与一般的比较普通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很难进行有效顺利的衔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至今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依然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美育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美育教育的评价指标系统过于单一,只注重艺术尖子生,忽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艺术大赛的结果,而忽略了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在育人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只注重抓学生的系统知识、技术水平的评价,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大学生审美需求水平的评价。
二.建立大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
各个高校对美育的教育教学一定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课标和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则去进行,要切实转换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的拓展训练美育教育的内在涵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完整的美育教育的评价结构体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水平逐步提升。
(一)建立以艺术美为主要核
心的美育鉴赏课程结构体系怎样才能表现出艺术美呢?艺术美主要是由艺术作品及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分别是手工、素描、各种国画、雕塑、各种各样的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学名著、各种古典舞和现代舞及各种古典音乐、戏曲等等不胜枚举。在具体实施美育教育教学时是以美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再结合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艺术类专题讲座展开全方位的艺术鉴赏课程。例如:它具体包括各种书法绘画类的鉴别和欣赏、实用性较强的美术类、古今中外的美术史论、手工雕塑类艺术制作、古诗词文学诗朗诵、各种古典音乐舞蹈表演、戏曲鉴别欣赏、各种形体训练课、语言交际等课程。各高校还开设舞蹈社团、话剧社团、文学社团、篮球社团、演讲社团等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在社团里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一些美与审美有关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特征,初步懂得各种审美形态、范围和艺术形态,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系统的学习,才能逐渐的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至于美术理论课也可以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比如说常用的分组讨论、交流、还可以通过写学习体会等诸多形式,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去图书馆或者去相关的专题网站查找有关资料,促使学生一步步地写出真实的学习感受;像书法鉴赏课就完全可以运用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静静观赏的方法。仔细推想琢磨其手法,领悟其意境,将感性和理性能够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切实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而文学作品的鉴赏,则可以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逐步提升浪漫主义思想,维持心里平衡,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除了审美理论知识教学,也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审美,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把生活中有趣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为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多积累点经验。培植学生的审美理念,陶冶情操,逐渐的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素养。
(二)拓宽以自然美为主体的美育素质教育空间
人类的审美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生来就有的,甚至是早于人类而事实存在的。对我们来说,如果能把这种自然美与人类后天创造的美完美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景象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必将会使自然美育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景色优美的公园内成立一个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定期登山、栽树、收集各种昆虫标本等,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同时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也释放了压力;在劳动中,亲近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在绿化保护自然的环境中,意识到整个自然生态的异常珍贵;在收集昆虫标本的活动中,感受到生物工程的奥秘与伟大。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大学生们还可以进行户外旅游,探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等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户外摄影采风活动或者开展对园中的植物花卉鉴赏活动,激发勉励学生深入体验自然生活,经历自然风光的洗涤熏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而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三)开展以社会美为特色的美育文化活动
什么是社会美呢?实际上所谓的社会美就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事物中的美。它来自于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美的存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以感受社会美为出发点组织大学生观看考察历史博物馆、各种艺术馆(陶艺、茶艺等)、美术展览馆和文化科技馆等,参观游览各种类别的历史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做考察报告,撰写参观游览心得体会,在考察游览和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大学生们的审美情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性活动,例如:走进各个社区关爱老人等进行爱心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我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展开利用假期走进偏远山区进行支教献爱心活动,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切实体验生活、感受人生,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美的能力。充分运用校内文化和各种社会实践等为媒介,再结合每个大学生所学专业学科的不同背景实施实践活动。还可以借助学校各社团组织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际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九九重阳节及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或者采用不定期的不同主题的团委、党建活动为媒介,实行比较全面的全程各个角落的渗透,即让学生们在理论基础知识上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强化和使用美育元素,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审美,创造实践
在进行美育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加大力度组织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参加创造艺术和感受现实美的实践活动。像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文艺社团等都属于艺术实践。大学生们亲自参与编排和表演,书法绘画创作,音乐即兴编曲,创作文学作品等,加强亲自体验,熟悉创作艺术的一般过程,基本了解经过多种渠道展示美和创造美;创设各种流动性的文艺场馆,感受艺术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师生书法绘画作品等,促进学生对艺术的色彩,简单的线条等表现手法和基本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多举行音乐、诗歌朗诵等方面的讲座,让高雅的艺术入驻校园。参加各种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创造的劳累以及收获的成就感,激起热爱劳动的激情,通过亲自参加劳动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使美育的教学效果得以实现。艺术教育与创新意识、思想道德品质的判断力、智力的发展与心里健康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一定要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植。从人的人格形成过程来看,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等是构成学生人格的重要环节。而现代人格理论却认为,只有健康的审美素养,才会有健康的人格。就学校的教育来说,缺少美育的是不完整的。所以,从教育的宏观方面来看,学校的美育教育改革创新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的改革。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2
快乐的暑假生活结束了。为了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学校在放假之前围绕我校自强人生,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对学生提出了生活能自理、学习能自主、行为能自律、活动能自信的要求,并拟定了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家庭、社会这个大乐园里培养自强意识。新学期的到来,学生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将自己的暑假生活与同伴畅谈交流。现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以下总结:
1、生活能自理:91%的孩子都能做到整理床铺和房间;能洗袜子、裙子等简单的衣物;会主动洗碗、扫地、倒垃圾;少数孩子还能煮饭。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2、学习能自主:88%的孩子能自觉、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部分孩子能主动练习书法,并交有大字、小字书法作品;部分孩子能主动阅读健康的书籍,写了作文、读书心得。但家长的总体评价是:孩子自觉学习不够、贪玩。可以看出孩子对老师要求的作业能较好完成,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行为能自律:多数孩子安全意识较强,出门能注意交通安全,不和陌生人交谈,不玩水、火、电。多数家长反映孩子最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
4、活动能自信:少部分孩子在假期里参加了各种辅导班,如:跳舞、绘画、钢琴、写作、普通话等。个别孩子还参加了舞蹈比赛,参加了军训。少部分孩子去旅游、回了老家等,体验了生活。但多数孩子都呆在家里,没有参加社区活。
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得到了规范,我校提出的自理、自主、自律、自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强意识。但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区活动较少。
小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二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小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三
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天,我去居委会劳动了一天
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髓。劳动确实很辛苦,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种感受是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星期天,我去居委会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居委会的负责人让我去小区里面刮小广告。我高兴的应承了下来,心想,弄小广告有什么不容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于是信心满满的拿着负责人给我的铲子和水桶就走了,谁知道事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不小。我先找到一个贴在地上的小广告,貌似真的很难弄,拿铲子刮了半天也没有太大的结果。
本想放弃,然后去干点别的事情,但是不服输的性格使我想到,还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意我就突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时候的情景了,被水冲过的地面上的小广告,很容易就掉了,所以我想到了,将小广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钟,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轻轻一撕,小广告就掉了。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80-02
高职学院是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高职学生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多是历年高考中成绩靠后的学生,现今的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宠爱中长大,在幸福的环绕中长大,但他们却似乎幸福得“麻木”了,很少有幸福的感觉,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诚如某些研究者所言“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资料比较充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并不缺乏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和社会条件,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幸福感,甚至一些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幸福感淡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笔者曾对某高职学院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262名学生当中,只有64名学生说自己感觉很幸福,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6%。与那些考上本科学校的同学相比,他们总是有一种失败的感觉,上大学的幸福感觉十分淡薄。很多高职学生喜欢把自己与本科生比,尤其是性格内向、有生理缺陷,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退缩心理,经常感到悲观失望,感觉不到人生的幸福,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愤世嫉俗,并产生对社会、对学校甚至对他人的不满和埋怨情绪,个别还出现了违法现象。基于此,以“幸福教育”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幸福教育”,就是要依照幸福观,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幸福的正确观念,唤醒高职学生的幸福意识,学会感受幸福、珍惜幸福、进一步创造幸福。要让学生知道,享受父母的关爱是幸福,被父母牵挂是幸福,听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幸福;每天要做许多作业是幸福,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是幸福,即便做错了事情被老师批评也是一种被关注的幸福。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强调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缺少对人的思想状态的关注,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尤其很少提及。“幸福教育”就是要在传统的“两课”教学中添加新的内容,教育高职学生学会感受幸福,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幸福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这一派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道德上的完善。在中国哲学里,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对于高职学生的幸福教育,第一步就可以按照“快乐主义”的法则来进行。教育高职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父母的爱,能无忧无虑地在大学校园成长学习,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们每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点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在如今这个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仍然是幸福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奔赴革命老区,利用所在地的革命史迹、场馆、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幸福教育,到贫困山区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幸福教育”的效果。这样就能使高职学生学会感受幸福,就能使他们保持一种幸福美好的精神状态。第二步就应该按照“完善主义”的法则来进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两课”的终极目标,使高职学生安心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应教会高职学生认识到,一个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只有努力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懈追求中,人生才会幸福。人生只有奋斗才是充实的,只有奉献才是幸福的。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如果掌握了一门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造福社会,幸福自己。今天,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全世界70%的玩具来自中国,地球上50%以上的人穿着中国制造的鞋子。与此相适应,对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得空前迫切。我国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0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到50%,初级工仅占15%;而目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60%。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正如古人诗中所写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对于在校高职学生来说,当务之急是抓住幸福的感觉,抓住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用“幸福教育”法教育高职学生,还应该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深刻领会幸福观的深刻内涵。认为,所谓幸福,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包括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包括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的需要的满足,人世间一切幸福的取得,只能通过劳动来实现,舍此别无他路。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2013年4月28日,同志在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教育高职学生认识到自己将会成为一名有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还认为,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社会幸福。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更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社会应当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尽可能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每个人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也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高职学生一定要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获得幸福。此外,从主观因素讲,幸福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幸福,幸福因人而异,幸福就是一种内心安谧充实的感觉。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变的伟大时代,处在多样的经济生活中,幸福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感受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运用“幸福教育”,要让高职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感受幸福。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看到一些消极现象就失去内心平衡,面对金钱的诱惑就变得难以自持,结果必然误入歧途。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就是因为过分贪婪而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最终也远离了幸福。“幸福教育”应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有劳动光荣的思想,不能想着不劳而获,更不能盼着一夜暴富,换句话说,就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不能不爱劳动,不能不讲奉献,不能抛弃崇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改革造成的深层次矛盾开始集中出现,许多消极腐败现象都在网上流传,这些消极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对高职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这些都要思想政治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高职学院“两课”教师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实际的状况,将“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高职学生的幸福感,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这样才能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劳动者主体资格;非全日制用工制度
[中图分类号]D9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58 ― 02
一、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过兼职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兼职现象随处可见。根据相关机构对我国六所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81人从事兼职,占受调查总人数的93.66%。〔1〕从参与兼职的原因来看:有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想通过从事兼职获得报酬减轻父母的压力、有的学生希望尽早踏入社会进行实践,丰富课外生活并获得工作的真实感受、还有学生寻求与所学专业相契合的工作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寻找兼职工作的途径并不丰富,而且没有完善的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诸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大学生兼职基本没有涉及,使其成为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如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郭某,在校期间被某公司聘用,约定月薪2000元,某日下班途中受伤。郭某认为其属于工伤,而某公司认为其与郭某不构成劳动关系,不需要为其承担责任。后郭某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郭某与某公司不构成劳动关系,郭某提出的请求没有法律依据依法不予支持。〔2〕目前遇到类似情况用人单位都以原劳动部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即“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合同。”为依据推卸本该对大学生承担的责任。没有签订书面协议,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可能随时受到侵害。不仅如此,因为大学生兼职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大学生无法享受劳动法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作时间、社会保险等劳动者本应享受到的基本权益。
二、兼职大学生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一)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立法空白
从目前调整大学生兼职的法律规范来看,实际上处于一个既无相应的法规可以适用,也无一个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的放任自流的尴尬局面。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大学生群体是否适用的规定,涉及到大学生群体的法律规范要不就是含糊其辞,抑或干脆给予否定性的回答。例如上文所述的《意见》第十二条在措辞上模棱两可、理解上让人云山雾罩不明就里,一句话把兼职大学生推出了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变成了用人单位遭遇大学生维权时推卸责任的“尚方宝剑”,也让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莫敢越雷池半步。而另外一部有关的规定是2007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这个办法只对学生在校内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的勤工助学活动进行规范,而且还明确规定“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①模糊的法律规定甚至立法空白,是大学生兼职权益屡受侵害的法律根源。〔3〕
(二)无法确定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兼职行为往往都是自发性的,没有统一规范的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安排,而大学生本身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劳动法律知识,加上兼职大学生的法律定位存在争议,因此权益受损的情况才频频发生。根据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成立劳动关系须满足两个构成要件:一是符合年龄要求,即必须是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二是具备劳动能力,即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且能独立完成劳动工作。就大学生群体来说,绝大多数都已超过18周岁且一般都掌握一定的学习与相关技能,尤其是在知识这块占有一定优势。〔4〕但用人单位往往利用1995年的《意见》第十二条来推脱本应对大学生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情形来看,1995年的《意见》明显体现出法律的滞后性,加上大学生兼职行为的频繁化,致使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受损害的情形日益增多。因此,法律需要赋予大学生相应的劳动者身份使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这也是当前保护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
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和保护还很不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成立了实习就业指导中心,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就业辅导,很少有高校为大学生兼职设立专门的维权部门,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遇到侵权时难以从高校得到有效的帮助;二是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寻找兼职机会、提供兼职信息方面大有可为。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如果一开始就由校方牵头,出面与企业合作,以校方的名义来作兼职大学生的后盾,可以想象很多纠纷完全可以避免。退一步说就算纠纷已然发生,大学生也不会只以个体面对用人单位,而是由校方出面与用人单位协商,这样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高校不断地扩招,在校生走出校门兼职的行为越来越多,劳动法对大学生兼职身份的认定已不符合当下情形。面对这一问题,国内不少学者也提出各自的看法,如王燕芳提出:“当前兼职市场比较混杂,监督上存在着缺陷;大学生欠缺法律知识,维权意识淡薄;法律保障与救济不力;学校对在校生校外兼职行为的管理力度不足。”〔5〕张明辉认为:“当今大学生校外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物质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大学生兼职的基数大量存在,但履职中维权道路艰难,劳动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把大学生兼职行为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将具有现实的意义。”〔6〕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将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
1995年《意见》第12条的规定已不适合当下大学生兼职的实际情况。而根据2007年的《办法》,校外大学生兼职行为也不属于勤工助学的范围,由此可知大学生兼职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目前亟需解决的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适当调整,将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要求大学生兼职时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大学生获得普通劳动者的诸如最低工资、最高工作时间、工伤保险等权利和利益的保障。同时在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寻求劳动调解、仲裁机关的帮助。修改相关的法律规定不仅可以弥补现行法律法规的漏洞,使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明确确定下来,同时能够享受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各项有利条件。法律明确保障兼职大学生的权利,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维权的途径;另一方面能使有关部门转变观念,正确的履行保护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职责。
(二)兼职大学生应适用劳动合同法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
大学生兼职与学业相比毕竟还是副业,多数人平均每日的兼职时间均在4个小时以内,纳入到全日制用工制度进行保护显然不符合实际,在实践中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抵制,还会出现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反而不利于扩展大学生寻找兼职的机会。我国的用工制度中除了全日制用工以外还有一种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区分二者的标准主要是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以内,每周累计工作二十四个小时以内的属于非全日制用工制度①,绝大多数大学生兼职的情况都符合这一要求,将其纳入到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中进行保护是合理可行的措施。由于在校大学生与正常劳动者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完全照搬非全日制用工制度适用大学生兼职并不合适,实践中也难以周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故而需要对目前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规定因应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既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能体现这一“特殊劳动关系”的内涵。
(三)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和指导
美国哈佛大学是全世界著名的学府,在管理和指导在校大学生兼职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学校在学生实习就业中心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数据库,校方或非校方的雇佣者在这里可以招聘信息,招收学生为其工作,给在校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同时,在学生与雇主企业之间建立免费的电子邮箱服务,为他们针对自己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调整。美国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兼职大学生的地位,所以在法律的监督下,校方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兼职也有了明确的定位,从而较好的保障了大学生兼职中的合法权益。反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勤工助学及兼职进行合适及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但实践中多数高校仅仅根据2007年的《办法》的规定设立了勤工助学中心,选择性的对校内兼职大学生进行管理,而把校外兼职大学生排除在外。如果将校外兼职大学生也纳入高校的管理范畴,那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保障。〔7〕由高校相关部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兼职的信息并进行管理甚至由学校牵头与相关用人单位和企业进行沟通,这从根本上确保了兼职平台的安全合法并使得大学生能得到学校强有力的保护,弥补了大学生相对于用人单位地位弱势的不足。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外兼职辅导讲座,邀请律师、劳动行政部门的专家等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兼职的法律规定、兼职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和证据意识、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之后的应对策略和操作方法,有效防范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情形发生。
〔参 考 文 献〕
〔1〕刘传刚.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劳动法保护研究〔J〕.法制博览,2014,(07).
〔2〕费霖.大学生兼职行为法律关系的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9).
〔3〕尹素清,刘里卿,伍永亮.劳动法视野下的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J〕.河北学刊.2013,(05).
〔4〕陈福萍.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5〕王燕芳、许俊卿.法律视阈下的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权益保障〔J〕.青年探索,2011,(06).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大学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9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改革正由以往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企业化管理,后勤社会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无论高职院校后勤发展程度如何,在校大学生仍然是高职院校后勤企业主要的服务市场,其主体地位不会变化,高职院校后勤具备的教育属性不会改变,也不能更改。从经济角度看,高职院校后勤企业与大学生是一种服务与消费的利益相关关系,后勤企业通过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大学生有偿地享受提供的服务,并有权维护自身的利益。从教育角度看,作为学校有机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后勤,一定要具备教育的功能,大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后勤服务体系中一定也能学习到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体会。因此探究在社会化改革中,高职院校后勤如何发挥好大学生的推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作用
1、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一个大学正常进行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一类经济工作,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保障。在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每一个环节都与后勤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校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稳定的后勤保障,大学生以最便宜的价格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
2、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高职院校后勤发展到如何程度,在大学生眼中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就体现着一个大学的综合管理水平。同样,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文化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以外,同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后勤企业给大学生的文化享受也必须与这所大学综合的文化要求相吻合。
3、高职院校后勤企业处在高职院校这一知识集中、新观念辈出的环境中,因其自身从事的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质,以及员工自身素质的原因,长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在大学中只有老师才有教育学生的资格,后勤工作只能提供服务,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这一观念长期以来扎根在广大老师和学生心目中,虽然经常提到高职院校后勤的教育属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往往忽视高职院校后勤教育作用的发挥。虽然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仍不成熟,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室接受老师教育的时间其实只占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其余的时间中大部分的行为活动都与后勤工作息息相关。在这期间,老师以及学工管理人员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在课堂之外的这一教育真空地带。笔者在所从事的后勤工作中就发现,有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不够,在公共餐厅和学生宿舍吸烟、酗酒、打架,与后勤工作人员交往时往往盛气凌人,粗言以对,不尊重他们的劳动,甚至鄙视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不会和别人打交道,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有时甚至是最基本的一些礼貌常识都使用不好。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应该能够在大学生课堂之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的规范方面,发挥其作用,也必须发挥好这个作用。
二、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后勤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大学生的经济消费是高职院校后勤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保证,大学生对后勤的满意程度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终成功的标志。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消费者,是被服务的对象,大学生参与和监督后勤管理工作,对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第一,从经济角度看来看,高职院校后勤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固定群体来说是一个大的垄断企业,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大学生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大学生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的监督中,更加有利于后勤企业自身机制的完善。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组织成立了学生伙食监督委员会等机构,对后勤服务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饮食、水电、宿舍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和考评,对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后勤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比较好的担当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助手。
第二,由于后勤企业大多数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幕后工作,他们对后勤工作不了解,所以不理解,因此发挥大学生中的学生组织,成为沟通大学生与后勤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互相沟通,后勤管理企业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大学生对于后勤工作献计献策,后勤服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高职院校后勤企业涉及的点多面广,服务内容多,但现有的管理从人力和物力上来讲仍然有滞后的现象,广泛发动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中,可以弥补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大大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率。
三、高校后勤管理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后勤管理发挥大学生作用的途径很多,除了常见的设立服务意见箱、开通服务热线、召开学生座谈会、聘请学生助理、监督、学生上网留言等方式外,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实践。
1、开设学生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参与服务
在后勤设置指导机构,提供常设的服务岗位,以后勤职工为指导老师,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劳动实践课》,以有针对性的理论课教学为切入点,以情景感受和经历的具体劳动实践为载体,以严谨务实、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为手段,组织学生参与帮厨、植树清扫校园、门卫执勤等劳动实践。这种形式不仅为学生与后勤职工之间搭建了长期零距离的渠道,构建了学生与后勤沟通和理解的稳定、有效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自律意思,培养分工互助精神,在学生做人的原则与态度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创办大学生创业公司,让学生参与经营
当前,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课余时间纷纷投身社会,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锻炼社会生存能力,提前适应社会,有的甚至自己模拟开设公司,进行实践岗位演练。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具体指导,往往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还会受人蒙骗,或者由于所办的公司不规范,带来工商、税务等相关问题。为此,以后勤实体为平台创办一个大学生创业公司,指导学生参与经营管理,不仅可以避免上述问题,而且能让大学生真正得到准职业化的锻炼,为今后就业增添砝码。
3、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让学生参与管理
所谓学生监督委员会,也就是对高校后勤管理监督委员会,也就是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并将结果反馈给后勤管理部门。对后勤管理监督的人员选择必须贯彻代表性原则,兼顾不同层次以及每一层次不同背景的同学,力求全面。
4、提升后勤服务平台建设,为“三服务、三育人”打基础
“三服务、三育人”宗旨:“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生活,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互动育人”。
后勤工作是确学院中心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后勤服务工作,将其作为促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本着“保障学院、师生满意”的理念,依托内部服务平台,着力从服务理念、管理机制、服务方法方面进行有效突破与改进,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改进,力求为全院师生提供更热心、更精心、更贴心的服务。
一是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后勤服务无小事”的思想,努力营造“家”的氛围,为师生提供了一些细致而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如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师生解决后顾之忧。如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探望、解决,使广大师生员工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各项岗位培训班及提倡干部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大力倡导“担重任先得强自身,优服务须有高素质”的理念,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确立了科学适中的中远期教育培训目标。全后勤员工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掌握岗位职责所需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技能,提高为师生服务和自身的工作本领,促进整体工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机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后勤服务直接涉及钱物的使用管理,与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丰富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凡涉及师生利益的各项后勤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定,都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管理。切实做好管理、保障、服务工作,给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学习中。
总之,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后勤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对于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具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受范文6
据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校方表示,把“种田”当做必修课,是希望学生脚踩土地,亲自下田挣学分。校方在学校核心地区,开辟了20亩的农场,学生们为此还成立了模拟公司。收获的蔬菜分批卖给学校老师,再将所得用来购买种子,供下届学生种田时使用,形成良性循环。
“种田课”的价值远高于学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年轻一代的孩子很多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城市,根本不知道种田是怎么回事,即便知道也是从书本上得来、从父辈的口中得来,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事实也折射出了他们对于种田的知识只停留在纸面上,几乎没有实践经验。
学校把“种田课”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也是用心良苦。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种田是一种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让书本上、口头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同时,城里的孩子多少有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对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难有共鸣。而让他们走进“种田课”,就能让他们深刻地明白何为《锄禾》,珍惜劳动果实。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种田课”的意义并不是种田挣学分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校园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应该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升华知识,锤炼心灵。
大学“种田课”不只为种田
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不能没有强健的体魄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实际上,开设“种田课”的目的并非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种田,而是通过这种流汗劳动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从种植到收获的来之不易,又让他们体会到身体健康对于知识运用的重要意义。它的价值也不在于取得多少劳动成果,而是通过这种劳动体验来“变相”锻炼身体,这对于时下身体普遍“娇贵”而又“五谷不分”的大学生来说,无疑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