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是指导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向导,其中,逻辑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很长远的,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加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教学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并且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的机会,进而再全面地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一些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结合、整改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新学的知识,在使用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巩固旧知识。这样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初中数学是一门枯燥而繁琐的学科,又是学生比较畏难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起来也比较的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不起精神来,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在主观的思想意识里添加一份对数学的爱好,还能够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教材内容。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感情,他们就会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他们还会把数学课堂当成他们发现和创造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情境教学来烘托出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来,教师还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结合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出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且有效地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同时,对一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某些情感因素,慢慢地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鼓励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地位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宗旨,高中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能够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展更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态度,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每一次的数学授课活动都不脱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提高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第一,努力创设具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活跃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直接解释数学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发现、研究从而收获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数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提高数学素养。第二,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破因思维定势而影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打破消极的知识框架和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实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理论修养,对待教学事业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愿意跟老师进行学习并喜欢上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整体上把握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情况。

二、提高高中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

学生考试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和老师也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和老师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为的就是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掌握知识也比较快,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考试的时候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广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容应对考试。广大教师如何开展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着手进行分析。考前准备。在考试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除了在知识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考试工具上也要准备充分,防止不必要的纰漏影响考试状态,例如准考证、笔、尺子、演草纸等。在做好外在物质上的准备,也要合理调整好心情,不断告诉自己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在考试之前摒弃各种杂念,不要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成绩期望,防止因为期望过高导致紧张过度,甚至产生怯场、焦虑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考中应对。在考试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与做题速度、顺序等情况,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学会果断放弃,避免因为耽误时间过长而影响后面的答题速度,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严格审题、认真做题,减少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情况,确保数学基础运算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使用解题技巧,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高做题速度,为考试中的自查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考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要再一次将试卷进行仔细地检查,确认是否有空题的情况,试卷上的答案是否有书写错误以及格式是否规范、字母是否有抄错的情况发生,减少考试因为疏忽导致的准确率下降。考后调整。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调节,不能因为自我感觉答题不理想而产生失落,这样会影响接下来其他学科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结束之后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仔细研究试卷,总结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常错的题型,防止下次考试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三、结语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员性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客观上知识的相似性及不同学生个人人为的同义性,造成混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导致错误;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还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加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人升学”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二)坚持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成果,又在意识和实践的领域以某种高于或异于智育的效果发挥着能动作用。应试教育重视的是智育,侧重于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测试,忽视了实践,忽视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判定教学的优劣,使得物理教育只侧重于学科的专业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长期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物理学使用的、物理教学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所培养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树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念和求实精神。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

4.重视培养意志力,使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

(四)坚持差异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由于在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在掌握生活经验多少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种的小树,要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

(五)坚持主动性原则

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然兴趣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自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念,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智力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二、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四个具体的操作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把握: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压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这一本质。“匀速直线运动”、“光滑面”、点光源”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就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条件单纯化的近似处理后形成的。

2.在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随小车一同向前运动的物体,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向前倾倒,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在这一过程的分析、判定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3.在进行规律教学时,培养推理能力。如对串、并联电路,以为基本依据,推导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进行抽象知识教学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对分子模型的想象及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模拟,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分析中,让学生懂得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由P、L、S三个量值统一决定的,再通过比较,从中“养学生“辩证思维。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把握: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对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侧重于实验演示,而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演示、讲解与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再安排学生观察同一小车在不很粗糙平面及在较光滑平面重复这一过程的实验,并比较三者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设想若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演示、提问、分析,最好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使学生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思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在严谨的分析推理中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2.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又是观察的主体。实验前教师要安排并指导课前预习,实验中可安排些与实验有关的小竞赛,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将学生从对观察的兴趣转入对操作的兴趣,进而体会物理中常遇到的逻辑关系,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在无意识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从实地中发掘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实是求是的科学品质。

3.通过尝试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实验前。教师可安排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安排实验,或用其它可替代的仪器改进实验,并在学生已完成规定实验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条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规定实验中或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取得的数据会有与预想的或已知规律不符的情况,应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并认真从理论上探讨实验结论与规律不符的原因,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习题及测验环节的把握:

1.课堂提问深浅要适中教学过程冉不开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才能把问题讨论下去,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注重深浅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使他们“跳一跳才够得着”。教师的提问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之外,学生之间也可提问题进行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各于发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要精确、得当。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搞“题海战术”,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习题的固定解法,对解题的必要知识及为什么这样做不求甚解,达不到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习题时,要侧重练习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物理知识建立准确的描述物理过程的模型,让学生学会善于从习题叙述的句子中找出隐含的条件,然后搜寻解决该问题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并按照正确、科学、严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测验要灵活物理测验的试题要灵活多样,并尽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试题的立意、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等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对实际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图象的分析和对动态变化的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鉴别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已有相关文件对其作出了解释,其宗旨主要就是将民族素质提高。同时,将《教育法》作为基础,以达到受教育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目的,使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以提升,此外,还需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基本路线就是对党的拥护以及培养,以能够对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方面适应,全面发展德、智、体、美,以培养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职业院校中,应该注意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大重视力度。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对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过于重视,却没有注意到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对学生短期就业重视程度较高,却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长期发展,造成学生知识较为匮乏,修养较低,且综合素质也不高,很难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中,应该对素质教育加大重视力度,以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能够达成。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没有较好的衔接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最为基础的内容,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却仅仅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所教内容也仅仅是为达成教学任务,并未提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关内容,也对此并未形成重视,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使学生的发展空间较小,发展速度迟缓,对学生人生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没有较好的衔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但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脚步,还需拥有自身的特色,使其能够在高校的竞争中利于优势地位,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够较好的达成。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在发展建设中,仍在遵循传统落后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造成一定影响。

(三)素质教育与职业推进没有较好的衔接

在职业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就是素质教育,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推进中,却对素质教育没有进行重视,学生在未经过相关培训后就进入社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短期效应过分的追求,而对于个人长期的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重视。教材内容也过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毫无新意,致使学生还未毕业就需要面临失业的困境。

三、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就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对素质教育工作加强重视,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将素质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素质教育以及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教师也应该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学中实验、实训以及实习的过程进行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适时的将素质教育在课程中融入,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二)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平台搭建起来,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教育以及娱乐相结合,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成长。

四、结语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时语文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谈谈作者的看法。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换一句话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另外,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是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以下谈谈我的看法: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人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初中阶段,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2.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还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首先,思想上变革.在教师心中往往有几个不放心:这节课讲少了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个知识不讲学生能不能学会,一节课讲不满45分钟学生余下的时间会不会学习,课下没有作业学生会不会只会玩耍,等等.正是教师的顾虑造就了一批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顾虑少了,思想解放了,教学才能彻底变革,素质教育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其次,行动上变革.教师应该启发诱导,指导学生学习.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对每一节知识精讲或者列出指导性的提纲帮助学生自学,以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学

1.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组织课外学习兴趣小组,收集整理数学家的逸闻趣事,成功经验等,熏陶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感受数学的真谛,进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

2.指导学生制定能力培养计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课堂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与自学;鼓励指导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学收获与体会;同学间互相答疑解惑;等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作为组织与纠错的参与者.例如,在讲“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笔者提出问题:假若你给同学们讲授这节内容,你会怎么讲?你想让他们掌握什么?你觉得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进而指导学生阅读自学.待学生自学完毕,又提出问题:疑问1:课本第3页和第5页的两个探究,你找到答案了吗?你是怎样想到的?疑问2:两个原理的联系与区别分别是什么?疑问3: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两类不同方案中的方法互不相同应怎样理解?疑问4: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中第一步的方法不影响第二步的方法的选取应怎样理解?疑问5:在课本例1中,若A大学也有数学专业,那么这位同学的选择共有6+4=10种,这种说法对么?疑问6:从A城到C城须经B城转车,每天A城到B城的汽车有三个不同班次,且到达B城的时间分别为上午8点、9点和11点;B城到C城的汽车有两个不同的班次,且发车时间分别为10点、12点.则一天内从A城到C城共有3×2=6种不同的乘车方案,这种说法对吗?疑问7:现有一个同学转学进入平度一中,让你负责随机安排在高二年级的12个班中,有12种不同的安排方案.A同学认为这是加法原理的应用,B同学认为这是乘法原理的应用,你赞成谁的观点?学生积极参与,争相起来讲授这节课的重点和体会.在这些疑问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以看代练是许多学生在数学自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多数学生学习数学靠记忆背诵,遇到具体题目只会背诵方法,不懂思考.造成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不良局面.究其原因,学习数学是一种理性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只看不练,只能留下浅显印象,不能体会其中的方法技巧、基本原理和思维奥妙.因此,自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动手练习.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才能把对知识的表面浅显理解转化为思维深处的触动,体会解题过程中每一步骤涉及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算能力、由抽象到具体的问题转化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