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统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传统教育理论

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1

关键词:生物信息;概率论;数理统计;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它随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现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最具吸引力和重大的前沿领域,为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仅是生物信息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很多理工院校的基础课程。它研究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其理论方法独特、抽象,既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又与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1]。它并不是由理论到理论简单推衍,而是从实践中获得,扎根于实际问题当中,因此有很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现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为了更好的理解客观物质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信息,尤其是对数字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这就离不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越来越备受关注,在现实应用中越来越广泛,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国防、环境等领域[2]。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教学思路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传统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概率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再加之学时有限,统计方法知识所用时间甚少,这样导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变成了枯燥的理论课,并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不符合国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上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要提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环节。

1 合理分配概率论内容和数理统计内容的学时

根据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合理分配概率论学时和数理统计学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目前教学的重心偏向于概率论,涉及到的数理统计学时较少。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次的要求。将概率论内容直观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给学生,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去讲授。在讲解数理统计知识的时候,不但要介绍其原理和思想方法,还要介绍数理统计的各种软件的功能及应用[3]。同时安排学生上机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教师自身的知识底蕴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热爱这个工作,保持十足的热情去工作。让学生感觉每天都是乐观的,生活都是美好的。我永记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领魂,师爱是教师的灵魂,爱学生则是师爱的最好体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只不过是暂时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多传递学生正能量,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所以要想教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必须对所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的书籍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解答都熟知。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的安装及其使用,尤其是各种统计软件的实际应用范围。

3 板与多媒体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写板书,也不能一味的应用多媒体,多媒体不要放的太快,要看学生的理解程度,要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概念方面的知识、例题、动画等用多媒体演示即可,以节约时间,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计算机动画模拟、图形显示、数值计算等,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4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真实的案例,将学生分成4至6人一组,让学生融入案例的场景,并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围绕这个案例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载体,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所以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必须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难易适中,体现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4]。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内容,掌握各种检验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讨论式方式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案例讨论式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每个专业的最终目标都是为本专业培养优秀的人才,生物信息专业也是本着这个原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也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这一点,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内容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总之,生物信息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除了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人格魅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也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科研背景,将学生深入浅出的代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中,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专业内容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 鹏,杜燕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数学教学研究,2009,28(1):60-61

[2] 张迪,秦丽娟,牛雪娜,赵有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的探索[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1):85-86

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中职;传统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年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发展都产生较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对人们接受教育的效果和方式也都产生影响。中国的中职教学活动中存有受教育效果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课堂气氛沉闷等学习现状。为解决这些教学不良状况,很多教育专家建议引入信息技术改善中职教学中的诸多不利影响因素,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利方面,满足职业教育中的信息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传统教育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的有机结合能让信息技术在新科研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从而创立集合信息化产业的课程文化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中职教育的契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基于信息领域中的学科建设问题。解决方式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双向互动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合作组织形式被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贯穿其中。[1]整合信息技术的核心要求是改善现有中职学习状况,强化知识内容,提升教学效率。课程教学活动初期没有融入信息技术叫法,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继续推行下去,但效果不甚明显。故此,让信息技术能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后,改善现有的学习状况,也能更好地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构建未来新学习模式。

三、中职教育中传统教学的特点

第一,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职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教习方法,虽然对这种方法有着不同的褒贬,但这种方法在长期沿用中也体现出优越性。具体表现为:能系统化的梳理知识内容,并能将其中的重点内容融入进去,通过反复讲解有助于加深学习影响。但是任课教师为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体系,最好选用多类教学方法,分步骤进行讲解,全过程满足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求,适应中职学生思维特点。运用系统化和形象化的讲授方法,可强化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深化知识印象,学生在兴趣学习中能乐于学习各类知识。[2]第二,理论与实训独立。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是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者,这会偏离中职教学目标。作为中职院校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就应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中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输送技术性人才,优秀的技术人才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也要能灵活地运用实际的技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理论真正得以应用,这也不罔顾中职三年的课程学习。然而,部分中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别处于独立状态,完成理论后集中进行实训,学生不能将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课程中,反而是实训时重新梳理理论,但由于间隔时间较长,或者学习时理解不深刻,很多细小的知识点已经模糊,在实训应用中感觉十分困难,进入学习误区,这也不符合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实训课程开设时受到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影响,使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部分学校不是通过实训强化理论,是为了实训而开设的实训,实训中依旧使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等教学工具,这就导致整个教学十分枯燥,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兴趣,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欠佳。

四、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第一,传统与信息的相融合。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将两者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最终择优选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上课期间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安排,开展实际案例分析,应用多种方式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度加深。在完成理论课程讲解后可以为学生安排实训课程,借助于理论知识完善实训课程的开设,反过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实训课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给学生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案例分析开设时,初期让学生先回顾理论知识,并根据案例材料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思考案例中需要运用到哪些知识,通过无具体形式的讨论,不断地总结和回顾。第二,创设情境氛围。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是信息内容量大,上课节奏加快,若学生不能适应,不但不会提升学习质量反而会导致学生学习焦躁。特别是大量的信息引入,很多学生忙于记笔记,进行重点内容画线,无暇顾及教师的讲解,一堂课下来手忙脚乱,但还不能梳理清楚自己到底学习到哪些知识。因而适度地加入传统教学模式,能改变学生不适应现代化信息快节奏上课方式的问题,教师整合所有的浇筑资源,并将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困惑的地方提出了,在教师的引领下解决问题。教师在问题解决中,板书、讲解、语言陈述都是不可忽略的教学环节,可以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直观的“看到”知识,然后在课下用传统的方式学习和深化知识。

五、结束语

为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应让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效整合,整合的前提需要考虑整体的教学效果。但要切记,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多角度地切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最终让传统教学模式与之相融合,发挥两者的优势,赋予教学更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汤财峰.探讨中职教育中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11-12.

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3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授业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变被动者为主动者,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今后,我们面对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开发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学习教育心理的有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语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学习方法、审美情趣等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的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5-02

在高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要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革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业已取得很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方式手段的变革,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种种误区,制约着革新的深化发展,教育者应深化对信息化教育模式的认识,正确看待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方式革新要把握好技术与教学两者之间的“表里”关系

在信息时代,先进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较多,在资源共享性、人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网络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同时还扩展了教学使用的资源范围,丰富了课堂信息来源,为受教者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环境。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均存在一些缺陷,同时,施教者本身对信息化教育模式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施教者在教学内容组织中过于依赖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些施教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媒体传递教学信息。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了在整个信息化教学中一味强调和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设备,简单地以教学中出现的现代教育媒体形式、数量的多少来看待是否是信息化教学或者以此评价信息化教学的好坏;2、部分施教者只注重媒体技术的学习,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虽然施教者操作现代教育媒体的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能否有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但信息化教学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施教者的教育观念及自身的素养同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实际信息化教学中,部分施教者往往只注重各种教学媒体技术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更不用提施教者内在价值、人格魅力方面的修养了;3、部分施教者片面利用新技术,教学表现形式简单。比如误将网络课程认为就是日常上课的简单重复,仅仅将网页拆成主讲者念讲稿的录像加上讲稿的内容或课件,而对师生之间的交互交流置之不闻。

(二)对于这些误区应有正确的认识

1、要认识到先进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不同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重理论,有的重操作,有的重讲练结合,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信息化手段的方式进行教学;2、应认识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度量”。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之上,但这些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的表面特征,它们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包装,其终结目的仍是为了提高受教者的思维与认知能力,因此在应用技术时要认清其作为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的区别,把握好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比例;3、要认识到先进技术手段对施教者本身的影响。部分施教者直接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并直接应用于课堂,而施教者自己可能对这些资料缺乏理解,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施教者与受教者获取资源的途径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受教者可能同样通过有关媒介获取更为精细的资料与解释,从而从侧面影响施教者的师德形象。

二、教学方式革新要把握好新旧评价机制的“对接”关系

信息化教学尽管已经逐渐展开,有关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正逐步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由于信息化作为新事物,在目前阶段存在特定的“摸石头过河”现象,部分教学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效果衡量方法,对此应重点加以解决。

(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评价的缺陷。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受教者知识水平的考核,缺乏对受教者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是施教者对受教者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单一表达。它忽视受教者个性发展,具有无法避免的狭隘性。信息化教学模式更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临场发挥,摒弃死记硬背。

(二)要逐步建立健全多维一体化综合评价机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受教者由封闭式学习转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对受教者的评价也由教育机构单一化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评价发展。施教者不再是评价的惟一发言者,受教者也可以在评价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要注意建立评价团队,其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评价比例应合理,对受教者的发展情况应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减少评价信息分析中的主观性和个人偏见。施教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受教者,促进受教者的发展与教育既定目标的不断完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自评和他评,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5

一、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非艺术专业学生,涵盖了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门加强学生综合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创造力的的艺术课程。具体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从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兼顾了理论、赏析和技巧等多个层次,体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而且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公共艺术教育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艺术实践空间较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只有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运用其创造性,挖掘其教学本质,变革期教学内容和方式,找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2、新媒体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结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化、多元化的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发展更是成为必然趋势,其作为新动力、新引擎影响着公共艺术未来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既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凸显新媒体技术优势,应对公共艺术教育变革,深化其教学本质认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具体应用优势体现在:首先,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固定在教室,受时空限制较多,而新媒体教学平台的构建,拓宽了教育场地的范围,延伸了教学范围,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艺术培养,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的融合发展;其次,新媒体的出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切身的感受艺术魅力,拉近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距离感,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变革思路

1、加快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

公共艺术教育最早源于广义的艺术教育,随着人们对于该学科教学本质的深化认识逐渐衍变成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关注的是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然而,就目前我国公共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课程体系还不健全,需要重新审视,以提高教学效果:首选,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要更新传统的观念,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目的,该课程的开设有其重要的审美艺术教育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除了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之外,也要注重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在课程类别选择上坚持多层次、多元化的原则,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兼顾兴趣培养、艺术感知、欣赏、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并注重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发展。

2、促进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要想提升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加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知识的获取、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实践,而鉴于新媒体技术优势,将其融入到公共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选,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影响,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现代艺术发展潮流,跟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其次,新媒体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和氛围,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能够为学生搭建、创设更好的艺术情境,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1、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在让学生切身的去体验和感受艺术魅力,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这都必须以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前提。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艺术教育情境,改变了以往单调、范围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观看精美的、生动的艺术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真实的感受艺术效果,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据此促进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提升了其创造性思维。

2、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开始转向远程教育、在线教育模式,教师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实现艺术课件的学习、下载和沟通交流。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入新媒体技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模式,使其呈现多样化发展,使得学生自主学生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在线学习,实时接受艺术教育,进行艺术交流,由此改变了单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新发展。

四、结语

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教育哲学流派;师生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79-02

师生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彼此形成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同时也被教育活动规律所制约。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而如今的新型师生关系一定是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人格,和谐的氛围。本文通过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等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进行评述,试图分析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相关要点。

一、西方教育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评述

20世纪无疑是西方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观点对当代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哲学派别。有一些学派我们可将其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本文讨论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归为传统教育主张,而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则属于现代教育主张[1]。因此,本文将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中有关师生关系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述。

1.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它主张教育就是学习那些过去有用在将来依然有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活动的一种教育理论。他们主张教育者必须小心地根据学科范围和知识顺序构架课程,每个教师必须有一独特的技能或明确的学术标准来教学。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要素主义强调了在教育者整个习得的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决定权。他们主张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生活和发展中的通识教育比如历史、民族、文化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学习者,而单就学生本身很难理解他们要学习的一切内容。另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依靠教育者的引导才能实施。在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道德形成的方面,教育者都要直接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要素主义就像传统哲学的拥护者一样,他们一定坚信教师是学术权威人物。

2.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属于新传统教育流派,它将学校视为一个为发展人的智力潜能而设计的社会机构。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上,他们指出学校中的教师被期望是一个自由的受过教育的人,这些教师所使用的方法与课程的三个分支相对应。在教授组织化的学科以获得知识时,所用的方法基本上是经过良好组织的启发式或是讲授来叙述,为了教学生掌握要素性的基础技能,教师用训练法组织和纠正学生的演示技能,在学习扩展人的理解力和文学名著时,则用到提出问题和定向讨论的方法。综上所述,永恒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教育者扮演着两种角色,他们既是决定者,又是指导者,他们坚定并努力维护教育者在知识传递中的重要地位。但在这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权威。

3.进步主义

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和实施所有的活动,试图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所应该具有的核心地位和中心地位。他主张儿童应该作为教育的中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依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学习的内容应该由学习者的兴趣来决定。儿童们一起计划组织他们自己的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宏观的把握者。只有当孩子们的学习或探索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才出面去帮助他们。教师不是全盘活动的指挥者,而是同学生一起,达到相互同意的目的。在进步主义的理论背景下,熟练的教师不会作为焦点来支配课堂,他们会将学生的兴趣变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完全是讨论、计划及进行学习的引导者。总之,教师应该是方案设计的引导者,学习的激励者、协商者和顾问,而不是信息的传递者。

4.改造主义

改造主义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明确的目的,即以“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而改造社会,实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以造福全人类。学校应强调人的社会性,若不培养智力上的合作,就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文化。社会改造主义致力于运用学校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诊断现代社会的危机。在构建一种可行的教育哲学过程中,社会改造主义教育者对作为文化机构的学校予以仔细的关注,非正式的教育更多地涉及现存文化的整个过程,学校作为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社会需要的技能,知识和价值观,将其带入集体生活[2]。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学者们指出老师所教的东西都是支持和鼓励学生们进行分析思考和辩论的。作为老师不能要求学生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接受与否,都由他们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二、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流派中师生关系研究的分析

从以上几个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流派基于自己的不同的哲学观而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观点也产生了差异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关注强调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激发和发掘他们获得新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这个方面去看,进步主义哲学流派的教育主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关注教师传承文化、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道德的发展和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中在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发展和研究方向,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会不断显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在这其中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较突出。这些能帮助我们掌握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也能让我们切实的思考人与人的精神生活,这为我们梳理正确的师生观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