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1

【关键词】襄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对策

一、近年来襄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差异变化。据统计资料表明,“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两者差距不断拉大。2008年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1383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010元的2倍;城镇居民五年间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为9.1%,城镇快于农村3.8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周期性变化。虽然襄阳市农村收入迅速增加,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实质性的缩小,反而在不同的时期呈现着周期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总体上经历了迅速缩小(1978~1984年)——逐渐扩大(1985~1994年)——逐渐缩小(1995~2001年)——加速扩大(2001~)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农村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控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分析。(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不稳定性。襄阳市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然而这两条渠道都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增收保证。一是农业市场化后,农业收入增长的市场风险增强。二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农村外出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社会上工作竞争大,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的工作难以稳定。

二、襄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原因

(1)制度性的原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当前的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民工的劳动力的成本,户籍制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两层含义:身份的象征;资源的占有和归宿感。在襄阳市劳动力市场没有成熟的情况下,职位的不足带来的很多歧视。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需求者,农民工在岗位进入的时候受到了“入职”的歧视,在工资方面也存在歧视。在产品价格链中,农民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2)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对收入差异的影响。国家基础教育投入政策偏向城市,导致我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对襄阳市而言,农村拥有80%的人口,却只占整个义务教育经费的55%左右。首先农民工无论在任何地方打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他们的效率;其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企业对劳动者的个人素质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势必也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前景。(3)该市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弱化。社会保障项目结构不合理,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不足,从而没有真正起到缓解社会贫困的作用。主要表现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这三个方面比例失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所占比例过低。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较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缺陷:转制成本的承担在分配上有失公平,社会保障资金的地方统筹致使部分地区出现支付困难;未参保人群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探讨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既是一项保障社会成员生活条件的措施,也是一项合理的分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保证。在我市贫富悬殊明显、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险基本上还未被人们接受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尽快建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发放和监管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法制化,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增加市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经费标准。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把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慢慢向农村偏移,积极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保证教育财政资源的城乡分配的均衡化。(3)完善社会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分配政策是襄阳乃至全国必须的政策,只有完善分配政策,努力减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才能促进社会和谐、高效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湘俊,刘永跃.基于ARMA模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和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2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供着人们生活必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行提供物质资料,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这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绝对差距由209.7元增加到9645.4元,年均增325.4元;相对差距由2.57∶1增加到3.33∶1,年均增3%。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

(二)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2002~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加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许多农村居民因为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应的报酬而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导致部分耕地闲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位,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产生消费性紧缩倾向,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少数农村居民为了快速摆脱贫困,不惜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易引起社会不安,增加投资者的心理成本;降低农村居民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资源有效地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调整并优化财税政策

1.财税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

恰当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我国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作用。因此,政府必须重新审视目前的财税政策,根据城乡发展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2.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实现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公平,为农村居民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同时,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方面,通过设置适当的累进税率,是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无收入者不纳税;财产多者多纳税,财产少者少纳税或不纳税,从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必要调节或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异,防止两极分化过分严重。

(二)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1.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

3.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三)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创造优惠的就业环境

1.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

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是控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2.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费用,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加大政府投入,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向能够兼顾效率、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倾斜,以便为失业者和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推行普遍教育制度,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造就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稳定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等各种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去。

(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缓解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矛盾,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3

【关键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所存在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个。尤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三农问题被提上了历史日程,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已经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现状,由此引起的农村经济、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还是收入问题。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农村才能稳定,农业生产率才能提高,农业才能持久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城乡收入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关系社会的稳定,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的发展。所以,探索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2004年)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2006年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走入大学。

3.加快城镇化改革,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城市里,要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关注农民工后代的教育抚养问题。要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12).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10).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为2.57:1,而2001年城乡差距之比为2.90:1(见表1)。

2002年,一个农民真正能用于商品消费的每月只有120元左右,而城镇居民却达每月600元,差距为5:1;若将医疗保险、住房、养老、教育等隐利计入,差距将高达6:1,这个比例是世界最高的。据统计,1996年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4以上则表示绝对不平均。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2、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农民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占的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是表现在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绝对恶化,而是表现在城乡收入增长的速度差距逐渐在拉大。尽管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3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户的13.2%,1000~1300元的占9.75%,1300~1500元的占7.25%。

二、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1、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实施后,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直接面向市场,在自己筹措生产成本、自主经营的同时还要自负盈亏,导致其收入极不稳定。而城市采取的是“职工劳动贡献―企业效益―职工收入”的分配形式,职工的收入不是根据其劳动贡献而是根据企业效益来分配。这样,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背后有财政做支撑,其对职工的分配要大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由此造成的亏空则由财政来处理。农民承担了这部分财政转嫁过来的亏空,形成隐性负债,即农民的部分收入无形中转移到了城市居民手中。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要素流向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城市是必然趋势。但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要素流向形成了资本大量流向城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却被迫滞留在农村的现状。现代城市工业部门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一方面形成了城市居民普遍就业和工资不断上涨的现实,另一方面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失业状态。即便有农民能进城务工,也经常被看作流民,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们不仅无法得到基本的权利保证和社会地位,甚至有时连基本的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更不用提享受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不仅是阻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还是导致二元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制度等隐性差距的根源。

3、二元的财税制度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1)从财政角度看,在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下,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村,农民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支。与城乡居民得到的回报形成鲜明的反差:城市居民不用承担公共开支且享受到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物品带来的便利;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是个严重的问题。2002年全国农村还有184个乡镇、5万多个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即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有45万个不通沥青或水泥路,自来水通村率也不足50%。另外,民间对城乡投资也严重不平衡。从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了14.3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仅增长了5.5倍。同时,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不断减少。1978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3.43%,1989年下降为9.42%,1999年降为8.23%,2000年降为7.75%,而2002年为7.7%,仅是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3。

(2)从税收角度看,农民承担着与其收入极不相称的高额赋税,赋税比例远高于城市居民。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而人均税款支付额却是城市居民的9倍,若加上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0倍。由于农村税收无论老小、有无劳动能力都必须缴纳大致相同的税费,属于累退税性质。

4、二元的工业发展政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原因。发展经济学认为,各国在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由于资本的稀缺性,要经历从农业中抽取剩余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的资本积累,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资本是工业化的条件,这样城市就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但二元化的工业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所需的原始积累是采取从农业发展中抽取资金以形成资本金,主要包括建国初期国家通过垄断农产品国际贸易,在高估本币价值的前提下利用低价出口农产品来换取发展工业所需设备的进口和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支持工业发展。这种政策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关键因素,在较长时期内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在农村工业发展上又有了新的不公平体现,即在我国乡镇企业刚有所发展后,国家政策过早地采取了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并轨的做法。在这样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农村工业化发展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营养不良,成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重要原因。

5、城乡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从经济效率上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要远高于农业,而工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使城市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相比之下,农村工业、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发展极其缓慢,土地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村工业发展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一般规模小、效益差。由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阻碍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文化娱乐业也因为农民的收入只够维持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而发展极其不足。高效率产业发展的缓慢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的市场发展,除了最基本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外,稍微高级一些的市场很少,限制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知识贫富差距”。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知识贫乏,这是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内因。教育落后导致农民不理解新事物,思想观念无法得到提高,技术和知识水平低。农民中年龄在40岁之上的中年人大多没有文化,20~30岁的青年多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而城市居民大多能达到高中、大学文化水平。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

1、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要打破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资源流向效益最大的地方,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消除就业障碍。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改革农民工的福利、医疗等制度,使农民工能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

2、加大财税体制改革的力度。一方面在税收政策上应向农村农民倾斜,切实减轻税收负担,彻底改变对农业“多取少予”的政策;提高对城市高收入群体的征税边际税率,限制其财富的超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的长期缺位的局面,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加大财政对道路、电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支出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3、改革农村的金融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力度,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信用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为农村工业、商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增强农村市场活力。

4、在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有特色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开拓并扩大农村市场。应从农村的工业和市场发展入手,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和靠近原料产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农村的市场、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链,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不仅可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还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5、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组织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必须不断增强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使城乡居民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教育收费高、就业难导致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所以教育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仍然要以政府的投资为主。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公共教育政策,限制和缩小教育差距,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应尽快扩大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子女的免费基础教育的范围,加强高校成本核算,增加教育投入,消除社会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障碍,还要发展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安金川: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二元工业化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5(6).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5

【关键词】四川 农民收入 现状

一、四川省城乡教育现状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在2012年年末,四川省人口达到80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96%。其中,四川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6.4%,乡村人口比较多,城乡二元结构比较严重。同时,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达490.8万人,另外,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占的面积为全省的62.4%,四川的种种复杂的情况也就决定了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的缓慢,也就成为四川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关键。具体来说,城乡教育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距:

(一)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乡村高

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四川省城乡教育的有关数据,四川省农村小学文化的居民占总人口数的46%,初中文化的居民占总人口数的38%,农村处于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居民就占了总人口数的84%。2010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中,未上过学的人数仅仅占总人数的3%,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占到了总人口数的16%,高中教育程度的居民也相对来说比较多,占到 了21%。由此可知,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比较乐观。

(二)城市教学资源配置与农村差距较大

四川省教师分布与配置水平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从教师分配上来看,城市分配教师数量远远超过农村,城市小学生师比为17.15: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06:1;城市小学生校比为776.9:1,农村小学生校比为670.77:1。根据城乡小学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城市教师的数量远远大于农村教师,但是农村小学生数量多于城市学生数量,但农村小学生校比小于城市小学。对于中学来说,城市中学数量大于农村,中学学生数也是城市相对于农村多一些,由此能够得出一些结论: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与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还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教育支出情况不同

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4.8%,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8%,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在2011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5.9%,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0%,在2012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6.1%,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0.5%,由此可见,虽然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幅度大于城镇,但是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远远小于城镇,并且增加幅度也小于城镇,从这一点上来看,城乡教育支出对于城乡教育差距有一定的影响。

二、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增加了10957元/人,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增加了3999元/人,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过程比农村居民要快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原因是四川省大部分农民收入靠的是农业生产,获取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城乡城乡居民收入与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成正相关,而城乡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城乡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居民收入是城乡居民教育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政治因素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

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的种种的差距,也是导致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对工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农业,因此,国家的发展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农村,这种情况使得农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支撑着工业的发展,而农村也支援着城市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加重了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目前,农村的教育落后与城市也是农村为城市作出巨大牺牲的结果,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农村的开发和建设。

(三)文化因素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四川省农村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很多农村学生选择了辍学,“越学越贫困”、“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让很多农村学子对于进一步深造学习退而却步,农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比较保守,只是期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便回家帮忙农务或者进城打工赚钱。而且在农村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一部分农村家长不希望女孩子继续学习,而在城市里这种现象比较少,这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之一。

在农民工进城的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留在了农村,这些子女的抚养任务自然而然便落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2013年,全国妇联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其中,大部分儿童是通过隔代抚养。然而,农村祖辈的教育程度一般都比较低,无法给与农民工子女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而且农村的祖辈对于孙辈大部分都比较溺爱,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进行正常教育,这种情况造成一部分农村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在城市,大部分子女都随着父母一起生活,城市教育环境也比较好,因此,在城市的学生一般都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三、缩小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

(一)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城镇中生活的居民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占总户口数的39.3%,农村中生活的居民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占总户口数的96.2%,由此可看出,四川省农业户口的人数占到总户口人数的一半以上。户籍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的时阻止了农村居民像城市流动的趋势,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限制,使得很多农民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很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无法在城市入学,即使进入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升学的时候也面临着户籍的限制而无法升入高级学校。

正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才有了城市与农村这两个概念,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首先打破户籍制度,但是户籍制度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可能性不大,我们只能先从一部分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开始实施,一步一步的来,先对一些地方进行户口改革,再逐渐扩大到全省,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加大政府对四川农村教育的投入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四川省和全国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比较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劣势,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四川省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财政保障,如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大投人比例,以确保四川省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问内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建立适合四川省义务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

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区,人口比较分散,主要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分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四川这种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四川省应该采取“以省为主”的管理模式,制定办学标准,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全国多个省份已相继推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四川省也应该尽快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未达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的相关建设。对于已经达标的义务教育学校,也要发挥其优势作用,建立其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交流制度,从整体上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合理化配置进程。

(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农业,为农民进行免费培训,让一部分在城市无法立足的农民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运用专业的知识,让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极大推进农业发展。这一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失业的现象,对一些城市人口过多、增加过快的现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农村居民在家就业也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对于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收入较低的农民进行补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对于在城市的农民,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相关企业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于勤劳肯干的农民工相应提高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杨胜男.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华章,2013,(1):141.

[2]王梅清.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8):53-55.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6

[关键词] 起点不公平收入差距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1.我国基尼系数偏高

所谓基尼系数,是全球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为研究贫富差别问题,而建立的一套预警机制,它是全世界公认的、衡量贫富差距是否适度的一根标杆。基尼系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小;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58,已大大超过了0.4的警戒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就会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如果考虑城市居民所享有的诸如医疗、教育、养老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实物性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

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当前,人们关注的视线过多地放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然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下岗、失业不断增加,再加上涌入城市的一大批农民工,使城镇失业人员激增,低收入和靠失业金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并且远远超过了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高达10.7倍。相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样已成为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学界从历史沿革、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起点不公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考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存在起点不公平,而起点的不公平又为后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铺就了基础。

1.城乡居民起点不公平

城乡居民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融资等方面。

就教育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初,城乡之间的受教育程度有着明显的差距,教育改革至今,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全面的义务教育,教育投资也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经济水平落后,收入水平不高,所以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非常少,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从医疗方面来看,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大型医院无疑都位于大城市而不是农村。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明显不同的医疗保障待遇也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

更具有普遍性的是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的差别。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农村居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此外,从融资方面来看,现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愿意给大企业提供资金,“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而乡镇企业、农户很难得到贷款,只能小本经营原地打转。这实际上构成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违背了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机会平等原则,结果自然就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城镇居民起点不公平

城镇居民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所谓制高点行业,由于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传统体制沿袭下来的垄断和半垄断因素,转化为这些部门企业超额利润和过高收入。如银行、证券、保险、电信、电力、烟草、石油等行业,凭借其特殊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往往能够获得超过其市场机会成本的收入。以中国电信为例,在没有引入其他电信运营商之前,电话的初装费需要5000元,而随着中国联通等公司的成立,初装费就取消了,可见垄断利润之高。这些行政垄断部门和企业中的成员,将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转化为自身的高额收入,甚至有的成员还将企业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这些行业中的员工,不用担心企业亏损,无论工作的努力程度如何,都可以享受垄断利润,获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收入。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只能获得市场竞争后的正常利润,员工也只能得到正常的收入水平。这不仅是不公平的,更是没有经济效率的。

三、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1.利用收入再分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政府应通过加大税制手段来调节部分高收入群体,特别是对那些年收入上百万的企业家和影视明星,以及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而利用寻租机会获得大量灰色收入的部分人,政府要加大对这类富的人征税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彰显社会公平。

2.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措施还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尽管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居民的收入差距,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消除歧视性政策,使得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竞争的起点上公平,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具有平等机会的市场竞争平台。

第一,彻底打破行业垄断,整顿不合理的垄断收入,给所有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给所有的员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积极推动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发展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必要时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补贴,确保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三,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第四,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所有人拥有获得平等的社会保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