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1

关键词:技师学院;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并重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技工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他体现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客观性、必然性,所以,我们把它总结和上升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本规律之一。探索、把握和顺应这一规律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规律的内涵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和形成过程、能力本位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可概括为“二大内涵”。

1.从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层面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涵盖和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

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他强调,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该规律在强调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折射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他由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二者相比,不难发现该规律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完全一致,该规律不仅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

2.从人文主义角度观察该规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认为:任何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为教育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本为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思考为本为教育方法,以激起学生兴趣为本为教育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该规律强调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表现出高度的人文性,引导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育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我们得知,二者虽在文字表述方面有所区别,但在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该规律不仅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提升“做事”的能力,诠释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一条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1.构建专业能力训练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训练

(1)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模块

要依据先进性、职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原则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要将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评价督导确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三大主体;应按照成立专家工作组、信息收集和处理、搞好课程开发、编写初稿、征求意见、组织审定、颁布实施七大程序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和开发工作,为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指导性文件。

(2)建立一体化教室

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仿真性、高效性、综合性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应用大类核心技能的需要集中建设一体化教室,注重相关专业的融合、同类学校的共建、区域共建。应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其建筑层高、建筑面积、讲练区域划分、工位布置,在功能上既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又满足产教结合需求,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从制订一体化教师等级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师等级考核、绩效挂钩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使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真正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教学人才。

2.构建关键能力养成体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养成体系由教学方法模块、职业道德模块构成。

(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方法模块

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运用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以此提高学生方法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2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In occupation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in of introspect

Tan Xian feng

【Abstract】Leap of society development,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valued day by day.Occupation education medium profession lesson have be subjected to close Lai, but language teaching drive always unfrequented.In fact, is the language teach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personality?Self-confidence etc. the aspect have very big of function, then ability exaltation all the people character, push societ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Occupation education;Language education;The teaching introspect

从事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意识到语文教学的重大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近三年,调入了职教中心,从事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就语文教学工作中所感悟到的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教学后的反思。

一、关于职业教育中学生特点的思考

在义务教育的教学工作汇总,传统的思想让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高高在上,教师的言谈举止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师范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勤学守纪,成绩不错,教学寓教于乐。而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初中阶段可是说是老师的“眼中钉”,他们对老师都有一种抵触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但不会“言听计从”,反而会使出“诡计”,刁难老师,让老师难勘,下不了台。在工作中,我首先尊重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爱上语文,学的好,让自己的从教工作轻松愉快!

二、关于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师“教’,学生“学”,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知识基本上是“填鸭式”。“题海战术”是成功的秘诀。但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尤其对枯燥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更为反感,所以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应彻底打破这种陈旧模式,把兴趣还给学生,把尊重还给学生,把自信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变要他们学习为他们要学习。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不同程度对语文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习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乐园。例如:在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模块教材中的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简单又有趣味,我在教学时,自己“偷懒”了,把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分为四组,每组负责一课,集体备课,[自己查找资料,小组整合,派一名学生讲],在语文课上,把讲台让给学生,最后自己点评和补充。结果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讲台上的风范,让让人佩服。这单元的学习,效果相当不错!通过这次,我真正明白,职高生不差,只要相信他们让他们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智慧发挥出来,他们也能学,也能够学好。

三、关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的反思

教师即教书育人,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现在的职高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自私思想严重,行为习惯咋,尤其是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其德育功能,是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依据语文的本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文道统一。师生间要做到以心交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平等相处,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内容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多对学生引导,让学生“动情”。例如:教材《邮差弗雷德》一文,我被弗雷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所感染,告诉学生,老师的感受,力争像弗雷德一样!学生有所领悟:今后自己也是平凡工作中的一员,要像弗雷德一样做事做人,努力工作就是称职,用心工作才是优秀!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行业组织;教学改革;管理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编写和出版一大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

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一)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特色、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

按照现有的政策性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专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首先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不应把“专升本”作为主要目标。

2.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

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位,必须把握住四个基本特征: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第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准确定位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从高等职业院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到成为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要把握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准确定位,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理论知识的准确定位,既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又要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理论深度;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建立健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同时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示范性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和精品课程。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能够拿到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

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工作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弊端在于,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其弊端在于,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其弊端在于,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足20%。

2.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

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使用的。而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

4.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国际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伴随着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的增长,在金融、保险、法律、工商和信息等专业将更多地直接引用先进的原版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双语教学教材将大幅度增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直接纳入了国际教材的大市场;西方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先进的模块式教材经验将被引进我国,并逐渐被消化吸收。

2.多样化、个性化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化,从总体结构上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对教材的内容、品种和风格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就是要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出版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学科编写出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教材,就是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培养对象的特色和个性。

3.立体化趋势

立体化教材是针对单纯的纸质教材而言的,是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统称。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又可切实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要提供完善的立体化教材,必须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做好立项研究工作,解决好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深化课程、淡化专业;认真论证,精心设计,分步实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系统设计出整体教学解决方案(教学包),建立资源库和素材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真正发挥立体化教材的作用和优势;办好互助的教学网站,使之成为教师、作者、学生和出版社交流信息和进行教学活动的平台,并实现使用、更新和发展的交互。

4.职业化趋势

从教材的组织形式上看,将出现大量的实践性教材;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教学场所上看,学校的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厂矿等实践场所延伸,因此,高职教材的编写要针对一定的岗位,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5.教材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趋势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国际化和多样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审出版和发行工作将融人国际大教材市场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应遵循WTO的各项规则,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管理呈现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三、依托行业组织,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进行教材建设,对煤炭行业高职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做了积极的尝试。

(一)成立“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

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由20多所教学改革走在前列的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或教学副院长、煤炭职业技术学会的领导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同志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研究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确立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讨、教材研究和教材管理的工作机制。

(二)成立“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审委员会”

在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的领导下,与各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专业相对应,成立了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采矿工程、建筑工程、煤矿机械、煤矿电气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六个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各专业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审委员由各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系(科)主任和资深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能是研究交流各专业教学改革情况,研究并制订各专业教材选题规划,审定各专业教材编写大纲,审定各专业教材书稿,并进行优秀教材评选和教材推介工作。确立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教学研讨和教材建设与研究的工作机制。

(三)确定“共同编写、共同使用、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织原则

组织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力量共同编写教材,解决目前各专业特色教材短缺的问题,并保证教材编写质量,满足各校教学急需;在没有教材补贴的情况下,各参编学校共同使用该教材,保证所编教材因有一定的发行量而顺利出版;同时,参编教材培养和锻炼了各校的师资队伍,从而达到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确定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教材建设选题规划

经过各专业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审委员会共同努力,确定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采矿工程、建筑工程、煤矿机械、煤矿电气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系列教材选题共63个。实现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特色教材的系列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大了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在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加大了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具体做法有如下两种:一是开发建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二是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

(六)增加“双师型”编者比例,增强教材实用性

在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开发中,我们一方面增加了“双师”型编者的比例,另一方面采取了邀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审稿的措施,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当然,在确定“双师”型作者时,要特别注意挑选那些有一定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编写者。 [参考文献]

[1]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2]罗时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1,(28).

[3]李长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1,(12).

[4]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5]张乃新.加入WTO后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出版,2003,(5).

[6]李志宏,王伟,李津石.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规范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7]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会计专业

教育部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是在会计行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湖北省部分中高职学校教学现状调研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从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以及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会计专业中高职招生制度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五个方面进行的有意义探索。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背景

(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背景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正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我国会计行业改革和发展背景

2010年9月21日,财政部颁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纲要指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会计人才资源总量要增长40%,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4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0万。要保证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第14条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第17条要求:“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等。”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第25条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深造,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又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进一步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根据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2011年12月5日,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1]1号),2011年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机械类专业开展了全省统一的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简称“技能高考”)。2012年技能高考的专业(类别)扩大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会计和护理专业。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其他专业(类别)。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部实行技能高考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不再组织现行的“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高职统考)”。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单招技能考试,是省教育厅贯彻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在全国推进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重大改革举措。它搭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提供了通道。2011年、2012、2013年湖北省通过技能高考分别录取1360人、2630人和2750人。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现状

目前,有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二类:

一类是有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其代表有:湖南省教科院副院长唐国庆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锋主持的课题《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张献梅等人完成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中高职课程目标的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以及中高职课程衔接框架的构建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中高职贯通的文化课课程教学大纲的研制,中高职部分典型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制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大纲的研制及教材开发三个方面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探讨。课题对指导中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地进行课程开发,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两类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具有积极作用。《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课题,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式研究,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体系研究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案例的研究三个方面,对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阐述了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关键的主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结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央财政支持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任务,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编写上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了研究。

一类是以某专业为例进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其代表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陆洁瑜主持的广东省2009年高职研究会重点项目《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陈翠琼所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研究等。《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课题,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先进模式分析和以商务英语群为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构建三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工作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的不足,通过企业调研、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并结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参考。《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研究,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技能考核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是,作为传统专业常青树的会计专业有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会计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口升学招考政策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层次没有拉开距离,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问题。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和反思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系统梳理,以促进会计专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意义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是在认真领会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它对推动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能使中高职会计专业对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会计专业有针对性的根据招生对象制定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能明确会计专业中职生和高职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会计专业单招生有针对性的单独编班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职生源日益萎缩的情况,通过研究,可以在探索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新途径方面取得突破,为把会计专业做好、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1)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人的学习可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内容的学习。认知发展一般是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方面的发展,体现在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各种功能的变化。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已经揭示出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累积性的规律,即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和智力、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先决条件,或者说,过去学过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新的复杂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2)职业成长规律要求。应根据会计专业中职生和高职生所对应的就业岗位不同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衔接研究。(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特性和知识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方略,确立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中、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4)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促进会计专业与会计行业的对接,课堂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会计行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对接。(5)在教学模式方面,遵循兼顾“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并重培养”,体现 “教学做评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实一体,校内校外相结合”等高职教育新理念。

五、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以及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招生制度的衔接;(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标准的衔接;(4)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排序、实践性教学项目设计等;(5)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3]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唐国庆,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5]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6

所谓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那么仿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段式:三段式仿真教学模式课堂理论型教学综合设计型教学验证型教学。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掌握某一技能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设计型教学,是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采用的一种实习环节。它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电路知识,能够根据基本的功能电路,设计并制作出具体功能要求的电子装置。并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验证型采用课堂讲授、实物搭建、实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仿真三个教学环节,后一环节是前一教学环节的验证和补充。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实习或仿真来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2仿真教学模式与电工电子教学的建构

以教学模式的三段式理论作为指导,电工电子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从原来的灌输新知变为像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仿真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发现新知,根据大量的仿真现象和数据,主动构建良好的结构。方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控者,是建构知识意义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仿真对教师深刻理解课堂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能力、训练创新思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能力的主动培养和提高者;电工电子基本规律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信息技术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我们把《电工基础》规律教学方式的操作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学习兴趣激发”、“现象提练”、“实验探究”、“疑惑解析”。探究实验在“探究实验”步骤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仿真模拟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客观的认识新的知识,找出其中的规律。加深了学生理解定理,处理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我在上电工专业理论基础课———《电工基础》中的交流串联电路时,通过仿真,使学生对于电路中各电压有效值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自己用相量图分析各电压有效值之间的关系,并用仿真数据来验证公式,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重要的数据。

3仿真教学的隐形效果

1)科学的进步。仿真软件开拓想象空间。它可以形象的展示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和观察。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减轻教师的负担。传统的教学老师遇到很抽象的定理和结论都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去力证。所以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在理解上就产生了困难。仿真可以帮助教师腾出更出的时间来进行知道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全程跟踪,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3)仿真软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差,有很强的自卑感、没有自信。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通过仿真训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部分好生和差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将理论联系实践,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仿真中得到成就感。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技术性应用人才,将来要从事一线操作,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性,通过计算机仿真,提高学生的警觉,分析故障原因,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