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1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属薄弱环节。本调查意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论证方案,提出用高校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主张。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7—02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产出论文,项目名称《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园本化研究》,项目编号:ZC13065。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吕爽(1983— ),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将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并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笔者组织研究团队对吉林省内(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榆树、双辽、白城、九台、梅河口、桦甸、大安、洮南等)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达99%。下面是对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开设情况、音乐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开设情况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有82.5%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课,其中约10%的幼儿园每日都有音乐课,40.5%的幼儿园能保证一周上两次或以上,另外32%的幼儿园基本保证每周一次。

而有17.5%的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其中50%的幼儿园是因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来授课,38.9%的幼儿园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由于条件所限,有55.6%的幼儿园不知何时能增设音乐课。在这些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只能通过电视、DVD播放器等接触音乐。

二、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如图2所示,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

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四、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见表1)。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

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张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3]高淞.浅谈呼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措施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1.思想认识滞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当前部分音乐教师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够,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理解狭隘,只是把音乐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成教学生唱唱歌、听听音乐的课堂,不懂得音乐教育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结构,一个劲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忽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传统教学的方法、手段短期内难以更新

《标准》要求音乐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

《标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范围难以界定,研究的过程不断变化,研究的问题也不受音乐单科知识的局限。这种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但是,长期的传统教学,也使音乐教师各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针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弹、学生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要想消除它带来的弊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科研中,音乐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撰写论文,都需要阅读大量资料、检索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研究、探讨,寻找新的对策,开拓新的思路,引发新的信息,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理性思考阶段。音乐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音乐教师没有能力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不会撰写论文,都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以上三点困惑,是从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谈及的。以下五点困惑,将从外部条件方面进行思考。

4.新课程、新教材与滞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的矛盾

实施新《标准》后,音乐教学中学科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了,音乐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也遇到了更多的难题。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融入音乐学科中。此外,新教材增设了课题研究,也牵涉到很多交叉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知识。但是,由于当前部分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模仿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较长的磨合期(通常需要两三年),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这就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改革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标准》实施的进程。

5.新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标准》强调探究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教学时间弹性很大。新《标准》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课堂教学气氛来组织教学。因而,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班级、不同班级以及不同课时的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偶然性都相对很大。有时,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非常热烈,学生讨论积极、情绪高涨,探究的问题不断呈现,这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样,机械的课堂固定时间与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凸显出来,并开始困扰新《标准》实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6.教学评价改革的难度大

新《标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评价要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为此,新《标准》强调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如档案袋评价法、专题评价法、测试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等。

7.课程资源的开发缓慢

为了使新《标准》顺利实施,充分发掘新教材的教学资源,完成《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就必须加大、加快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与速度。对新课程要求的教具、学具、设施进行配套,例如:为音乐教室配置彩电、音响、多媒体设施以及投影仪、钢琴、学生专用乐器等,配备音乐教学专用的计算机房、MIDI制作室、录音实验室、小型音乐厅,并有良好的校外音乐活动场所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比较大差异,因此艺术教育经费特别是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还非常有限,大量的资金需要学校自行筹集。目前,学校在办学经费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音乐教学设施还很难实现。

8.考试制度的改革短期难以突破

“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教育所追求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矛与盾的关系。显然,《标准》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不给考试制度“松绑”,《标准》就难以得到真正实施。现行的高考、中考招生体制已成为推进新《标准》实施的瓶颈。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如人意,学校的高考、中考升学率上不去,教师就会受到社会、家长甚至学生的多重指责,社会各界只片面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

二、改进措施

1.深化高师音乐院系的教育改革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职前教育阶段主要由高师音乐院系(或音乐学院音教系)承担,他们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然而,当前高师音乐院系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已严重制约了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尽快从培养“音乐家”的观念转变到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观念上来;尽快加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推进新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积极提高高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快推进高师音乐院系与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学院联合办学的步伐,以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

2.加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实施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形式多样、注重质量和实效”。但在当前,我国部分省市在音乐教师职后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多弊端:(1)培训过程没有体现实效性与针对性,没有把培训当作提高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和改进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演练场。(2)培训方式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法,仅仅局限于讲座式,使整个培训过程缺乏研究性特征。(3)培训周期短,大多数为二至三天。(4)培训结果大多没有进行考核或没有认真考核。(5)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受训的音乐教师回到原学校,教学理念和专业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因此,今后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应该考虑到把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培训中更多地运用讨论和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和阅读文献等方法,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3.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

《标准》的实施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课程资源,就会严重阻碍《标准》的实施。在《标准》实施的初期,所需要的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和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并能及时提供,这是《标准》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2)音乐教师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计划中来。

4.及时评价,稳步推进《标准》的实施

新《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部分音乐教师对新课程还不太适应,认为课程内容过难。另外,部分音乐教师反映工作量年年有增无减,教学负担日益加重。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就能迅速解决。因此,应该为《标准》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加强分析与指导。

5.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标准》的实施

对《标准》实施的推进是一个团体努力的过程,每一个角色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课程实施是地方和学校的事情。实际上,处于《标准》实施核心地位的音乐教师,他们更需要有课程设计者与管理者的指导,使其能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标准》及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就近邀请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研究《标准》的专家来学校指导、讲学,并同时发挥音乐教研员、音乐教师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要坚持多方人员参与、共同开展,从而促进《标准》的进一步实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陈华彬.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0-231.

[2]吴萌.课程改革的对策[J].人民教育,2002,6:31-34.

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黎族音乐班;黎族音乐文化传承;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76-03

黎族是生活在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独具热带海岛特色的民歌、乐曲、舞蹈以及乐器。其中,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竹木乐器等已经先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现代文明侵入、农村人口迁移、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等原因,新老民族音乐人才出现断层,这给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音乐学》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张振涛也曾指出:“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确实,教育才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和有效途径。因此,成立黎族音乐班对于保护、传承黎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立黎族音乐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黎族音乐文化保存和传承以及地方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决定了黎族音乐班成立的必要性。黎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及现有研究成果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可行性,而国内同类院校相继成立的民族音乐班又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一)必要性分析

1.黎族音乐班是传承黎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文化生存和发展是需要土壤的。黎族音乐文化的存在与黎族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而今,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这种文化土壤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口传心授、口耳相传、师徒父子传授、节日文化熏陶的传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人才匮乏、新老人才更替不继是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时代、情势要求必须探索更具时代性、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音乐传承方式。

2.黎族音乐班是地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自1998年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院系设置、提高办学层次,这种规模式扩招存在着盲目求大求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随着新一轮人口生育低峰的到来,高校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生源争夺之中,这将给全国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带来巨大的冲击。只有立足本地,突出特色,才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存之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等国家相关文件都鼓励地方高校“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黎族音乐班是海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特色之一。

3.黎族音乐班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将给海南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国际视野审视世界旅游产业,若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要进行内涵式发展,突出文化旅游、特色旅游。黎族及其丰富的音乐文化便是海南重要的特色旅游文化,成立黎族音乐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现代黎族音乐人才,有利于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二)可行性分析

1.黎族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黎族音乐文化涵盖了黎族民歌、黎族乐曲、黎族乐器、黎族舞蹈、黎族民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热带岛屿特色和风情。而且多数黎族音乐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形式清新活泼、独特新颖,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非常适合进入学校课堂成为教育资源。另外,黎族音乐雅俗共赏,参与性强,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易于学生接受和传唱。现如今,黎族音乐的开发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海南民族歌谣初探》、《海南黎族研究》等,这些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教材基础。

2.国内已有民族音乐班成熟个案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可资借鉴的办学经验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居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母语教学”思潮的回归,许多省市区都成立了“民族音乐班”。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芦笙班、侗歌班,广西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厅联合成立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等,分别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再如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班”、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师培训班”、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蒙古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等,分别于近十年成立,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较直接的经验。

3.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动力

从构建绿色、文明、和谐、开放的国际旅游岛,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大发展,扩大地区影响的角度讲,海南各级政府及其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等部门应当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黎族音乐班的成立以支持。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推动海南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讲,海南省教育厅也应当对黎族音乐班的成立给予相关支持。这些无疑将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黎族音乐班的设定和实施

为了方便黎族音乐班的开办和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使之具有较高专业和艺术水准,黎族音乐班应开设在具有深厚教学实力和经验、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备的教学场地和设施、交通通讯便利、人才汇集、地处省会城市的高等师范学校为宜,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制四年,专业方向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方向。

(一)黎族音乐班的招生

1.根据国内民族音乐班的办学经验,结合海南黎族人口、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首期黎族音乐班以招收20人为宜。其中,精通黎语,懂汉语的黎族人至少5人,分别来自黎族五大方言区,以利于传唱各方言黎歌;来自五大方言区或其边缘地区的精通海南话,粗通黎语或不懂黎语但与黎族音乐有关的海南汉族人5人,因为部分黎歌是用海南话唱的;精通一类或几类黎族乐器的4人,精通黎族舞蹈的男女各1人。这个人数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招生一定要考虑到黎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2.招生要求。黎族音乐班的生源应以土生土长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爱好音乐、舞蹈,具有一定音乐技艺和演出经验、年龄在16―20岁之间、品貌端庄的农村青年为宜。当然,对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放宽限制。

3.招生方式。通过深入黎族村寨寻访、参加黎族重大节日选拔、委托当地中学及地方政府部门推荐等方式确定生源,依照国家、省相关政策招生。对于部分先天素质好、技艺娴熟的考生给予降低文化课成绩、减免学费等政策支持。

(二)黎族音乐班的培养

黎族音乐班是个特殊的班级,它既具有音乐专业性,教师教育师范性,又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因此,这个班的培养必须坚持语言学习与音乐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教师教育与音乐传承相结合,专业教师讲授与民间音乐人士传授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

(三)师资建设

黎族音乐班的专业教师至少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精通现代音乐教学规律的专业音乐教师,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艺术修养和技能;二是掌握大量一手黎族音乐作品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且具有一定讲授经验的民间乐师、歌师及乐器制作技师等,他们将担任黎族音乐的传授工作。同时,两者应进行长久、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以便不断更新、创作黎族音乐作品,改善黎族音乐。

(四)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据,至今黎族音乐教学都没有系统、科学的现成教材可用。令人欣慰的是现今黎族音乐研究及其成果为黎族音乐班的教材编订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主办方应鼓励专业教师选拔、编著相关教材,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五)教学场地及其设施

利用高校现有场地和设施,同时,尽量为黎族音乐班的教学、排练提供固定场所,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施。另外,鼓励师生到乡间采风、参见民族节日演出等,扩展教学空间。

(六)教学过程

黎族音乐班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传统口传心授法与视谱法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既保证音乐教育的专业性,有突出黎族音乐的特色。

(七)培养方案的制定

黎族音乐班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其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遵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规定。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学时及学分分配等《方案》及其说明给予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详见下表:

黎族音乐教学要保证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及师范性,便不能随便更换《方案》中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内容,而要突出民族特色,则只能在专业任选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课上增加民族音乐成分,开设《黎语》、《黎族民族文化史》、《黎族音乐史》、《黎族音乐概论》、《黎族舞蹈》、《黎族歌曲》、《黎族乐曲》、《黎族乐器》等课程。为此,可以在专业必修课、限选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加黎族音乐成分,同时开设具有黎族音乐特色的专业任选课,鼓励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突出民族特色。

(八)就业去向

通过四年的黎族音乐班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而且还掌握了丰富扎实的黎族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演出经验。他们适合到中小学担任音乐、舞蹈教师,到地方文工团、旅游公司担任演职人员,也可以适用于乐器制作等旅游纪念品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种媒体娱乐公司等担任组织、策划人员,部分优秀的还可以留校任教。

三、成立黎族音乐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黎族音乐文化。

黎族音乐班成立的首要目的是传承黎族音乐文化。这种稳定的、系统的音乐传承方式不仅有利于保存黎族音乐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提高黎族音乐自身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促进黎族音乐不断创新,确保黎族音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将更多、更优秀的黎族音乐作品推向社会,扩大黎族音乐的影响,实现动态传承。

(二)有利于推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黎族音乐班的设立,使地方高校的办学更具特色,从而做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黎族音乐班的设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等方面都有效地推动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经验还将在同类院校中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黎族音乐班的设立不仅为海南地区保存、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了专业人才,繁荣了本地文化,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黎族音乐的影响,促进地区文化交流,从而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位和特色,推动海南经济文化发展。

总之,成立黎族音乐班意义重大,应急早实施。

参考文献:

[1]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中国音乐[M].2004(02).

[2]王静.大理白族民歌传唱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

[4]通拉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调查报告[M].音乐研究.2003(09).

[5]范西姆.探索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之新路――谈举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深远意义[M].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出版,1999:299-307.

[6]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M].中国音乐,2010(01).

作者简介:

董怀岩(1979-),男,山东曲阜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曹时娟(1963-),女,湖南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教学研究等工作。

音乐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从数据看来分散实习占主要比重。通过观察,绝大多数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把握课堂,板书以及教案书写都不是很规范,教学临时反应及应对能力较为薄弱,不能熟练操作Office等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展示,不善于使用体态语进行课堂教学。还有绝大多数实习生反映教学设计及教案编写成为他们实习期间令人头疼的环节。

二、影响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不理想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态度不端正。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整天的状态就是无所事事,上课不积极,逃课率高,还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上课点名,找其它系没有课的同学代课。他们认为大学课程的学习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合格,不影响文凭就足够了。这类现象导致他们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成熟,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其就业竞争力也大打折扣。

(2)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金玛莉讲师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到约有90%的实习生表示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带来了心理上的不适应,致使他们产生恐惧、害怕、自信心不足的消极心理。[1]实习生短暂的实习经历无法成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3)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实习调研期间,我们发现大部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过于注重跟进课程整体进度及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过于枯燥无味,学生自然而然的没有上课积极性。[2]

2.外部因素

(1)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和信任程度。很多正式老师不放心放手让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再加上班级内实习老师较多,于是让课上得好的实习生能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减少基础差或者教学不理想的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次数。[3]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习生有再多上课机会,没有专业性的指引,对还在学习阶段的实习生来说,也是巨大的经验的损失。

(2)实习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校不是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简单的停留在黑白呈现上,教学手段太过单一,这也让教学展示环节变得枯燥无味。最后,实习参考资源的匮乏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实习学校没有对师范生教学资源方面提供具体的帮助,这让师范生在实践过程缺少理论指引,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4]

三、提高独立学院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建议

1.端正实习态度,明确实习目标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大学生应该认识自身在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善于反思并对加以改正。除了要端正个人实习态度外,明确的实习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实习一周左右,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反思,努力弥补自身在工作过程中的缺憾,并能制定明确的目标,争取实习后能在教育教学及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为将来实现长远的目标打下夯实的基础。

2.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1)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环境。对于实习生来说,从校园里学习的学生转变成如今站在三尺讲台授课的老师,这样的变化一定会带来诸多的不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习生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老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平时多与指导老师交流,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处理教育教学时的突况,从中汲取经验,真正从心底进入教师这一角色,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2)设定合理期望值。有部分实习生认为教育实习是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他们急于求成,很期待自己在教育实习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第一堂课却以失败告终。就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并不意味着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足够了,对于教学方式、随机应变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实习生应该根自身条件设定适合自己的期望值,切记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能不思进取。

(3)提供心理疏导。学校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心理咨询中心,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遇到任何心理问题,可以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老师能根据实际心理状况进行疏导,并提出建议。

3.加强专业知识及教师技能的学习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从不应该止步,不论年龄,也不论背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越多,越有助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争取把相关的资格证书考到手。[5]

4.规范课程设置,完善实习管理

(1)规范课程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会影响到师范生整体教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学科的培养,因此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视的。其他学院可以学习我院,从2015级师范生起设置粉笔字考试,凡事没有通过的只能参加唯一一次的补考,此项规定引起师范生的高度注视,为今后师范生板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2)完善实习管理体制。在习管理方面,集体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管理必须要分开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集体实习比较容易统一管理,下达的任务也能及时完成。然而,分散实习的师范生分布较广,人数也比较多,难以集中管理,对于这个现实困难,学校也应该加以重视,平衡分散实习以及集体实习的人数。[6]

5.鼓励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强化教学技能基本功

在实习期间,学校可以安排负责各个中小学的带队老师在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性的教学比武活动,要修满实习学分必须参加这项比赛并达到基本教师教学标准,以避免师范生对教学的积极性不热情,对待实习敷衍了事的情况。这类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师范生对教学的重视,还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学习经验。

6.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慢慢的被磨灭,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佳。作为教师,不是单纯地讲解教学内容,一味地总结知识点,而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老师的引导独自总结出规律,以提高学习质量。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是先进教学仪器的引进都会对学生学习以及老师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关教育部门应当重视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为乡、镇等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提供物力财力的帮扶。

四、总结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实践阶段,笔者对于本次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长,对于实习教学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需要继续探索,寻求更符合独立W院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金玛莉,江岳军.教育实习调查报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82-84

[2]李云.独立学院教育类毕业实习现状和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2):13-14

[3]黄寒英.高师实习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75-76

[4]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3-108

[5]沈琳.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