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1
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并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业生产的技术,对三农认识不多,更有甚者五谷不分,六畜不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急需培养和学习。因此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30年来一直坚持为广州市的中学生开设锻炼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技术,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普及三农知识为目的的学农综合实践活动。
在学农之余利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该校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积累的农生产设施设备和知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积极性与生物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开始本课题的探究活动。
我们想要加深对平日里所见到、吃到的各种食物的了解,以此次学农为机会,实地调查,拍照取样和品尝,结合植物学知识,探究我们所食用的食物是来自作物的哪个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并对其了解分类。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专家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做汇报,接受大家的咨询和质疑。
希望能达成:学农,爱农,做农的传人。
二、活动目标
1、本次探究通过实地考察农作物、了解其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
2、探究各种农作物可食用部位来自植物的哪一组织、器官,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功能,价值和意义。
3、体验植物的魅力与神奇,感悟生命珍爱大自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小组成员选取,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引入,并集合讨论课题研究方向、范围与规划。选取调查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工。
2、由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小组成员实地考察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农作物种植区(包括西作物区、水稻田、百谷圃、南作物区),辨认农作物种类并近距离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果实的形态,可食用部位。实地拍照、取样,并进行品尝农作物。实地考察31种农作物: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南瓜、番茄、蒲瓜、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在考察的同时小组成员充分感受田园风光。
3、讨论并查找相关资料(植物的器官、花的结构、果实的类型及其对应的水果)、对其进行了解并对调查取样的农作物分类。小组成员交流意见,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
4、分组撰写调查报告。
5、补充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校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番茄、苦瓜、蒲瓜、小南瓜、茄瓜)并对资料进行录入。
6、询问有关专家,提出改进意见。
7、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完善报告。
8、小组成员分享并向班级汇报。
四、结果与评价
结果: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可食用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名称。分析其功能,作用和种类等。探究了农作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加深了对现代科学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小组成员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巩固和拓展了基本的植物常识,体验了丰富的田园学农生活。
评价:在老师悉心的带领之下,冒着蛇与太阳的挑战,我们流着汗水,不断地探索,不怕艰辛不怕劳苦,顺利完美的完成了本次探究。感到很高兴很兴奋。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根深的了解。
五、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一、实地认识的农作物和水果
农作物24种:番薯、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苦瓜、南瓜、番茄、蒲瓜
认识的水果12种: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木瓜、葡萄
二、可食用部分分析
1、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根:番薯、萝卜、沙葛、姜
2、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茎: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
3、食用部分为植物的果实:
三、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2
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石家庄一中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歌手选拔赛、书画手抄报展览、与人生对话――中国梦主题团会、志愿服务传递正能量等活动,让学生将中国梦与学子梦结合起来。
2013年5月3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学生联合会、河北省少工委主办的“中国梦・学子行”大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石家庄一中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按照“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以传承五四精神,勇做时代先锋为主要内容,旨在引导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斗精神,在体验和感悟中健康成长;继续深入开展“构建道德社会,我们在行动”道德实践活动,表达当代青年学生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繁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开启自己的圆梦之旅。
在“中国梦・学子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石家庄一中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让学生们走出校门,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参加千名师生进社区活动的张裕栋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想,我们应当加倍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有梦才能追梦,追梦才会圆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通过“中国梦・学子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发展进步结合起来,进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3
关键词:自理 独立 担当 自主行动
独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往往还伴随着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等精神。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个体身上都会呈现出多个矛盾点:他们有独立意识,但缺乏独立能力,在生活上往往依赖父母,依赖家庭;渴望自尊,又不能把握尺度;渴望融入集体,渴望友情、理解,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成为了他们融入集体的主要障碍。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他们顺利渡过这个时期,尽量缩短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期限,让他们从依赖他人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能够自己判断是非,获得自我成长,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综合实践教育机构,有责任为中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平台。下面就谈一谈在学生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如何促进中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 做好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自理
中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为5天,就是说,学生要在这期间离开父母、离开家庭,与学生、教师吃住在一起,完成综合实践课程。这对于13岁上下的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我们要为学生上好入校第一课,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我们的预设目标是什么?有没有做好离开父母的准备?认识生活区及设施,安全上该注意什么?就餐时要注意什么?怎么叠被子,怎样整理内务,内务整理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安全使用热水?上下铺应该注意什么?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中个体该承担哪些责任……通过耐心细致的生活指导,使学生的生活上学会自理,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依赖他人;能与同伴和谐相处,相互关心,主动承担应该而且能够承担的责任;学会适应新环境,特别是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多项评比活动,如评选、表彰内务标兵、纪律标兵、优秀宿舍、优秀学员、优秀指挥员、劳动之星、自立之星、成长之星等,从多方面给予学生以充分肯定。
二、让学生挑战“人为断乳期”,学会独立
五天的实践过程实施的是全封闭管理,学生需与父母切断一切联系,学生不能打手机,家长不能探望,带队教师会把每天的生活片段发到班级公共平台上,以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些我们称之为“人为断乳”。这样做,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人为断乳”的难点主要在学生一方。他们在家时生活上依赖父母,衣食住行由父母包办;心理上,父母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习惯了衣食无忧,习惯了向父母提要求,习惯了在父母身旁撒娇,习惯了向父母倾诉,特别是受到委屈时,他们会像“藤”一样,缠绕在父母这棵大树的铜枝铁干间。我们不禁要问二五天的全封闭式综合实践,学生心理上能战胜自己吗?五天里学生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第一天,初到新环境,内心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我们称之为“兴奋期”;第二天,新鲜感消失,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农户调查活动,让这些平时缺乏锻炼的学生进入到了疲劳状态,我们称之为“疲劳期”;第三天,他们在体能上有了一定的消耗后,会想到向父母诉苦,想得到父母的安抚,我们称之为“想家期”;第四天,因为与教官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努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出现了“情感转移期”;第五天,离开了实践基地,与教官难舍难分的情感与归心似箭的情感产生了矛盾,所以称之为“矛盾期”。历经了这五个阶段,学生度过了艰难的情感“断奶期”,学生在精神上对父母的依赖感减弱,克服了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克服了遇到困难向父母索求答案的惯性思维,强化了学生的独立意识。
三、让学生融入团队,学会担当
责任感是独立性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的能力,就永远难于独立,永远依附于他人。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融入团队,学会担当。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会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效仿部队模式,重新编排、编班,民主选出排长、宿舍长。在团队中,每个人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比如,宿舍会组织一些卫生评比活动,评选优秀舍长或优秀舍员;组织劳动技能竞赛,选出劳动能手;组织军训成果展示,评出最佳队列排及队列标兵;组织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活动是载体,通过活动可让学生体验到团队的齐心协力,能让他们融入集体,学会担当,达到自立的思想教育目的。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主行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坚持“实践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的主动参与中,在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中,会独立或合作地完成各项活动以提升自身的自主行动能力。为了强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个体感受、感知和感悟,我们要对他们实施体验教育、情景教育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广阔的锻炼平台,如:军事训练营、农户调查队、种植园、内画工艺室、艺术编织室、茶艺坊,瑜伽体验馆等。这些活动,要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民间艺术,让学生饶有兴趣,能让他们在自主实践的行动中,体验到劳动和创造的乐趣,培养专注认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勤于动手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从而为其独立生存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班会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当初中学生由小学校园走向中学校园,这一时期也是他们从动荡期向成熟期的过渡,这个时期是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开始形成,但完整的品德结构还未成熟稳定的阶段,表现出极为明显、突出的动荡性。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具有多面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第一,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第二,独立意识差,判断力不强。对事物的认识不合逻辑,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常作不成熟的批判。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以及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公正、合理、全面地看待事物。第三,情绪方面较为紊乱。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同时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他们虽然比小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心理经验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不成熟,经常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第四,社会行为方面想脱离家庭或学校的束缚。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家庭的小圈子,感到家庭生活单调乏味,与父母交流沟通逐渐减少,亲子关系逐渐松懈和紧张。
二、主题班会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主题班会则是指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内容集中,针对性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因其信息集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而成为班主任教育学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三有”主题班会的实施及效果
针对初中生渴求接纳,重视伙伴关系的心理特点,营造“有温度”的主题情境班会
初中生升学后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起学习、生活过的伙伴考入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他们心理上难免会有极大的失落。这时开展入学主题班会,应努力创设好温馨的氛围、设计好活动开展的场景,调节好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一进入活动,就能为之感染。如在开展“转角遇到他”、“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开学主题班会时,收集从同一小学来的同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信息,采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他们在新班级、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场景,同时配上同学亲切的祝福、生动的字幕,让新入学的学生感觉同伴就在身边,不会感到孤单,能够很快融入到新的学家庭中,这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育契机。
针对初中生感知欲强特点,丰富班会资源,开展“有梯度”的主题班会传统的主题班会
一般选用班主任说教形式,方式陈旧、内容老套,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遥远,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教的地位,对于班会期望达到的共识实际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体验与感悟。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能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班会能够丰富选材资源,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班会活动。针对中学生娇生惯养、认为一切父母给予都是理所当然的特点及感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开展《感恩的心》主题班会,设计了“实践准备阶段”和“情感活动阶段”两个相辅相成、逐渐递进的层次活动。在“实践准备阶段”,设计几项“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1)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劳累一天的父母倒一杯水,洗一次衣服;(2)同父母一起进行一次田间劳动。这些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活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苦。在完成这几项“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召开“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第一幕:我的父亲母亲。将学生父母工作的场景和对子女殷切的期盼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第二幕:畅谈“平时的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在家都做了些什么,让他们看看自己对父母了解多少,对父母的辛苦劳作了解多少。通过演讲、讨论,学生内心开始起波澜,意识到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了解太少了,甚至有时误解了父母。第三幕:讨论“未来的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难忘的感恩一幕,并适时提出从身边小事做起,体现对父母的爱。这次班会以多媒体视频展示活动主题,以灵活多样的视频、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配合交流,如此有层次感的班会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奇、好思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有深度”的社会实践学生终究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主题班会应不限于学校,将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社区,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可更加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开展“我的家乡”班队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将学生带到春天的田野,引导学生用画笔、照相机描绘春天,记录春天,展现家乡春天的美丽,同时也让学生观察工业化发展给家乡带来的不利影响,所有一切让学生为美丽家乡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维护家乡的美丽。在类似这样的班队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得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更全面、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思想教育在这样的班会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侯喜梅.浅谈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现代阅读,2012(9):79.
[2]曲晓华.浅谈班会和主题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195.
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写作情感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作者喜怒哀乐的丰富与匮乏决定作品的优秀与低劣,写作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向外宣泄,内在情感越丰富,写出来的作品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更有力量,对净化读者的灵魂、优化文化环境、引领社会正气、促进时代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冲动的作家,是很难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来的。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他们在父母及老师的悉心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衣食住行用均不用发愁,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公子、小姐般的富裕生活;他们见多识广,亦可谓“阅历”丰富。可一旦要他们写作文,大多数人又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正是情感缺乏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情感淡漠,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与挫折,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艰辛,也没有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难,对世间万物缺乏“爱”和“恨”的情感,缺乏对社会、自然与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当代许多文学青年的写作成长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养。
一、引导学生丰富旅游经历
我国幅员辽阔,到处分布有名山大川,风景旅游胜地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浏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开阔视野,欣赏自然美,感悟自然美,丰富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经济许可的基础上,由父母陪同,走出家门去旅游,亲身游历自然风光、社会人文、历史遗迹,感悟自然的美、人文的美,领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美,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情感。
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领悟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自身的这两种心理素质。有了这两种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三、引导学生参加劳动锻炼、体验挫折
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可以体察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从而能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情感。而现在的学生,在父母的宠爱下,只知道读书,很少参加劳动,十六七岁不会洗衣服扫地做饭的大有人在。不会劳动,就不会体谅父母劳动的辛苦,更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体察他人的情感。表现在写作上,常常是无病,感情造作。
没有劳动,就更谈不上挫折了。人在经历挫折时,情感往往是最为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往往是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勃发出创作的欲望。贫民出生的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欠债被投进监狱,他在一家鞋油厂当学徒工,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种种生活艰辛,成为他日后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高尔基年仅10岁便流落“人间”,捡过破烂,当个学徒工和杂工,受尽欺凌与孽待,饱尝生活的艰辛,终成一代文豪,还有马克・吐温,中国的沈从文、朱自清等等……都是在经历诸多磨难中,产生出创作的火花,成为文坛巨星。求知的挫折,交际、劳动、生活、感情的挫折,日积月累,也许就能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因此,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体验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情感财富。
四、引导学生接受艺术熏陶
一切真的、善的、美的艺术,都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音乐的宁静、激昂、欢快、悲壮,往往能感染听众,使人不能自已,浮想联翩,绘画、书法、舞蹈、朗诵、戏剧、建筑等艺术也往往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平时对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艺术熏陶,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也大有益处。
五、培养学生的爱心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内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前文说过,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和“恨”。有爱才有恨,爱之深则恨之切,一切艺术表现出来的,无非都是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爱”和“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敬老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爱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爱是一个人情感的基础,一个人只有有“爱”心,才会真正关注社会人生,孝敬父母,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情感写进文学作品,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五、指导学生丰富生活实践
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去街市、村落、农家、田野、工厂、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访问,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即使在农村,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春耕秋收,赶鸭放牛,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语文教学服务。也可带领学生走上街道,参观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为老人读报,向行人宣传科普知识,收集家乡民俗,采访新人新事等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善于从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总之,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迸发,要解决目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诉、无理可达的现状,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体验的孕育开掘、精心培养,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思路。只有情感的厚积,才有写作的薄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中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 中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
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我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积累,可从以下方面去实践:
1.以身作则,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学校,学生对班主任的每一句话、说话的语气、表达形式、说话态度都特别敏感。班主任语言慎重、语气缓和、态度和蔼、气氛和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就会减少对立情绪。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看到班主任注意自己的语言,用所特有的慈爱去爱护每一位教育对象,学生从教师的神态中看到了自己被理解和信任的时候,才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所以,班主任应特别注重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把自己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勉励有情感地交给他们,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教育。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而对学生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每当我们班有集体活动集会时,我每次几乎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地点,其实在班级组建之初,每次集会都有迟到现象,但学生看到老师都能按时赶到,也就逐渐地消除了迟到的现象。所以,作为班主任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还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2.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讲求谈心艺术
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从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重卫生、注意安全等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常抓不懈。在日常教育中,要排除烦恼,提高学习成绩,那么谈心则是最常用的方法。与学生谈心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得讲求谈心艺术,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后进生谈心,因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和对抗心理,与他们学生谈心,就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与中等生谈心,因为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拼搏精神较差,缺乏进取的动力,对这类学生要采取“触动式”的谈心方法,促其猛醒。但要注意掌握这种“触动”的分寸,看准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内容激励他们,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勇于奋起直追;与优等生谈心,因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谈心时,要运用“提醒式”方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迈进;与问题学生谈心,有的学生犯了错误,一蹶不振,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与他们谈心,应采取“参照式”方法,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使他们认识到犯错误的原因和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
3. 做学生工作时,最好少批评多鼓励
作为班主任要有耐心,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同时加强监督,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并要注意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注重信息反馈,促使行为习惯教育经常化。因为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现在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受到批评时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平时在做学生工作时最好少批评多鼓励,给学生机会,说不定他会给你一个意外地惊喜——特别是后进生。我常在后进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给后进生予表现的机会。我班有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很差,上课常打瞌睡。但在几次劳动中我发现他非常积极,就下意识地安排较重的任务给他做,他都欣然接受,在班会上我表扬了他,以后他劳动更积极了,学习也因此有了起色。后进生需要表扬,优等生同样也需要鼓励,对优等生的鼓励往往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表扬学生有时还可以借第三者来传达,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