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支教;大学生;成果;问题;对策
随着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的深入,近年来的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倾向于支教的比例开始攀升。仅苏州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就有10个支教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对于暑期支教的重视,也折射出这种方式在实践课题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高。简单以大学生支教的组织程度,支教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可把大学生支教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其中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短期支教活动,此类支教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地点一般是固定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显然属于短期支教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至今日,支教活动开展的作用和意义在各种运作模式和环境下仍是良莠不齐的,面临的困难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学技巧、教学计划的缺乏、安全保障不足、缺乏体系保障等仍然制约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发展。虽然同属于短期支教,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这一模式的相关文献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成效和现存问题进行调研,旨在深入分析暑期支教实践,为完善大学生暑期支教模式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取得的成果
暑假,当代大学生尽自己所能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这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负社会责任的重视,同时也是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以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暑期支教调研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暑期支教实践对大学生自身、当地教育系统、当地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对于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身处大都市的大学生来讲,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支教地区艰苦的环境,在支教地区的生活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农村的热情。大学生支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服务农村的理想,为建设农村贡献力量,同时解决部分大学就业问题。
同时,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体会生活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品格。同时,团体行动有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通过实地跟踪调查苏州大学的两支支教团队,笔者了解到,志愿者们都深刻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不易,深深领悟到“有些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回忆却是一辈子的。支教是苦的,回忆却是甜的。”
2.对于支教地区的学生的影响
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假期生活比较单调,大多数学生整日在村内外游荡,或者看看电视,很少有自己的假期生活。调查中,许多小学校长和家长表示,十分欢迎支教队伍的到来,暑假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学习新知识。不然,很多学生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并无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性的教育,课程单一,模式固定化,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补充他们在课堂上缺失的内容,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上属于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考上大学意味着一生的改变,其意义非同寻常。大学生的榜样力量有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3.对于支教地区、学校的影响
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的到来对于当地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就是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拓展他们的眼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可以基本实现提升部分学生的素质的目标。这些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功不可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提升升学率贡献力量。
而伴随着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的一般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部分资金一般会用来为学校增添教具等硬件设施方面。在贫困地区,不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也是比较落后的。而大学生支教团队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可以逐步改变部分落后的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存在的问题
据人民网一项关于大学生暑期实践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表示认同;而有3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与想象中是有差距的;认为社会与预想中完全一致的只有12%。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类似于“自发行动”,缺少系统性与体制性保障。
1.支教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
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大多数支教团队来讲,他们的成员都不完全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师范专业学生。作为非师范类本科在读学生,支教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组织和控制能力欠缺,往往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进度,甚至会出现各种教学失误,影响极其严重。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由于支教成员的知识体系、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欠妥,广泛存在安排课程过满、过多的现象。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模式,暑期支教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在课程设置、内容修订、教学理念上都有所不同。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3.教学时间短暂,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暑期支教仅仅利用短暂的暑假时间,少则五六天,多则一个月。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由于对新事物天然的好奇心,固然喜欢大学生支教团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但是支教结束,学生还要再去适应以前的教学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中国日报》2011年8月23日《“败走”深村大学生支教模式新探索》一文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本可以把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带到山区,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你花20天的时间养成了孩子自由、自主,我却需要开学后再花两个月时间把他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教给我们增添了许多麻烦。
4.支教双方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对于支教大学生来说,支教地点往往离家较远,需要跋山涉水到贫困地区居住。这中间的交通安全、住宿安全等都没有制度和体系上的保障。夏季的高温、汛期,山里的野兽、泥石流等各种安全隐患成为支教团队不得不面临的客观问题。
调查中,也有部分成熟的团队为队员购买了保险,这一定程度上为活动保驾护航。以苏州大学为例,学校集体为全体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两万多名大学生购买了保险,要求不得“上山下水”。尽管如此,几乎每年的暑期支教活动都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安全问题。
三、大学生暑期支教问题的对策
短期支教因时间要求较为灵活,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面对诸如教学技巧、教学计划的缺乏,教学内容不连贯等问题,支教组织者应采取对策,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使“支教”实现其所设想的社会效益。
1.完善支教组织架构与保障体系
一个成熟的支教团队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保障团队的顺利运转。支教组织者应形成自己的组织架构、支教的体系和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并使之贯彻到每一年的支教活动中。
组织者应严格按照选拔标准选拔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所支教的中小学校的沟通,配合学校的常规计划制定以学期或学年为期限的支教教学计划,让支教大学生每次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在支教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记录在案,互相讨论经验得失,记录成册,为下一次支教活动提供经验积累,以提高教学质量,避免重复错误的产生。以此保障教育理念的延续性。
2.改变教学目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传统的大学生支教仅仅是学生正常教学的补充,但却要含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实质利益也不长久,应改变这种传统思维,教会当地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将课堂延伸至课下,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贯彻,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平时的学习。
为了克服时间短,不连续等问题,可以协商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这样有利于延长支教时间,实现长期合作,形成熟的合作模式。2011年苏州大学推行“惠寒精神”以来,已经在暑期与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联系,挂牌“惠寒小学”,为支教拓展了许多合作空间,值得推广借鉴。
3.集约支教时间,完善安全保障体制
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节约时间,压缩支教的时间成本。时间越久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就越多,成员的安全意识也会有所下降。同时建立相关的安全保障体制,例如成员的各种安全保险的购买,成员活动条例的制定、课堂操作标准等都应该纳入到安全保障体制内。
2006年8月,新疆就启动实施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大学生到基层学校实习支教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习支教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实习支教师生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研究制定了《大学生实习支教安全管理职责》,值得参考。
4.沟通社会与贫困地区,取得社会支持
调查发现,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团队到底能给当地带来什么是很多团队出发前考虑的问题。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化作持续帮助也是团队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一个支教团队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学生支教团队自身的经费都很难解决。为此,支教团队要做的应该是沟通贫困地区与社会的桥梁,将社会上的资金吸引过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服务。
事实上,很多支教团队已经在沟通社会方面做出努力。以作为全国十所连续十年参加西部支教服务的高校中山大学为例,该校支教团累计工作超过11.44万小时,为服务地捐资捐物逾100万元,资助、奖励西部贫困学生超过5000人次。
近些年,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在中国广泛存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支教大学生在支教态度及认识上的缺陷,因而支教效果并不显著。大学生暑期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支教大学生、接受支教援助的中小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暑期支教质量的提升也最终会使三方共同受益。而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给予大学生暑期支教以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规范并强化大学生暑期支教行为当时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少数支教团队已经在学校层面实现制度保障,将组织程序规范化、课堂教育正规化、心音社会资金、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将形成一股持续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子龙.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支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06).
[2]兰善清.支教:变思路、重创新、求质量[J].中小学管理,2006(l):16.
[3]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2010(3).
[4]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5]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J].高校讲坛,2010(27).
[6]李昕怡.西部计划志愿者职业发展规划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0(08).
作者简介: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支教 自身影响 高等学校 武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7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and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n their ow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activities background and domestic research,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college edu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measures such as four aspects, mainly adopts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lated departments to organize volunteer participa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self influence; colleges; Wuhan
在济全球一体化,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环境差或是教学设施浪费闲置等问题。大学生的支教活动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志愿者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素质,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指日可待。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的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活动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的辅助工作,体现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愿回馈社会的精神,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支教活动。目前,针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多数集中在分析大学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对大学生支教对其自身的影响涉及较少。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重点提出了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综合素质的影响。如曾斌(2016)对大学生义务支教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大学生改变了就业观念,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发生转变,教学能力及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有了更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1]此外,冯继广(2011)也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产生的影响中提出,“大学生支教有助于大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丰富课余生活。”[2]
就存在的主要问题,龚莉红(2014)在大学生支教现状中谈到,“大学生支教中,存在支教动机个人功利化强、缺乏标准统一、科学的筛选机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体系、课程设置不接地气等问题”。[3]而赵芬(2010)也对大学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支教活动中存在支教时间问题,教学内容安排问题及把大学生的身份转为教师的问题。”[4]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自身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提高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了大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但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是否有消极影响,目前还未有研究者进行研究。就支教存在的问题方面,各研究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难以适应教师的新身份,缺乏一定的教学能力以及支教不具有连续性等问题。大学生选择参加支教活动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使支教活动染上了功利的色彩。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抽样访谈法、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武汉地区的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主要高校就未参加支教的同学、支教活动的组织者及参与者进行调查,通过对比统计分析,探析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此提出优化措施。
1 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1.1 大学生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1.1.1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大学生通过到落后地区支教、生活,切身体会了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增进了对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的切身感受,提高了客观、辩证看待事物的水平和能力,加深了对世界的感悟和理解,进而促进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5](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大学生通过到落后地区支教,观察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轨迹,对人生问题加深了思考。贫困地区居民和少年儿童的各种精神面貌,对在城市里读书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刺激,促使他们意识到人生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客观实际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树立昂扬向上、负责任的人生态度。(3)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到落后地区支教,在实践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感悟服务社会的意义所在,明确对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等基本问题的态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树立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为建设富强国家、平等社会尽己所能。
1.1.2 改变了大学生的某些思想认识
(1)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有利于增加其对乡村基层的理解,深入其思想认识,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后积极投入基层工作建设(如“大学生村官”),形成以基层建设带动社会整体建设的观念。(2)转变了大学生的对教师职业的看法。通过支教活动,让大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授课,更注重的是育人。一方面让大学生理解自己的老师,尊重自己的老师,让尊师重道的传统不断延续,另一方面也激励大学生投身于与教育相关的事业,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3) 完善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大学生通过到落后地区支教,了解了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情,丰富了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
1.1.3 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1)充实了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支教队员通常不仅仅进行教学活动,还会在课外参与到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去,比如与其一同玩耍等。在这些相处中,在这群人生出现短暂交集又预将分开的人之中,常常产生比较纯粹的感情:友谊,大学生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少年儿童对支教队员的感激。(2)带给大学生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和美好回忆。通过对支教队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支教期间与队友、学生一起工作、生活的经历,被大学生视作青春里一份珍重的礼物。
1.1.4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支教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感恩精神和奉献精神。支教队员切身体会到了教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帮助,增强了对教师群体的感恩心理。还有一些支教队员反映,那些坚持教育岗位十数年甚至更久的乡村教师,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守和奉献。
1.2 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1.2.1 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能力
大学生到一个完全陌生且条件落后的环境中去生活,同时又承担着教学任务,这就强迫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自主管理好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支教锻炼,通常自理能力明显提高,生活常识极大丰富,依赖心理减弱,自我管理意识极大提高。
1.2.2 提高了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从支教前的教学准备,支教期间的集体出行,到支教中互相进行教学评议,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共同生活,这种集体协作的经验通常是支教大学生从未体验过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工作方法,与他人共同完成工作。
1.2.3 提高了大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支教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人群和交往情景,提高了对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要求。一般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以本院系学生、教师为主;进行支教活动要求大学生与支教队队员、接受支教的学生及其家长、接受支教学校的教师以及在支教中遇到的各种人员进行交往,尤其是向少年儿童教授课程;此外,支教活动组织者还需要与校方指导老沟通,联系接受支教学校,筹集经费、拉赞助等。支教大学生经过支教活动的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丰富了交往经验。
1.2.4 提高了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支教大学生通过支教活动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增进了对少年儿童思维和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支教队员之间的互相评议,以及与家长、学校老师的沟通,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任务要求支教队员们扎实、全面地掌握自己所授内容,否则无法讲解清楚教学内容,也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支教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自己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大学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
2.1.1 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缺失,缺少相应的监管和奖惩体系
对于形式多样的各种支教活动缺乏监管,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出现了随意化形式化的结果,应该增加对于各种支教活动的关注,对于各种支教活动进行资格认证,帮助支教活动走向安全、合法以及正规化。[6]
2.1.2 对于支教活动资金支持力度仍然有待加大
调动社会资源财政支出扶持支教事业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大,应使支教活动资金筹集更为简单,减少大学生自费的情况。但是在这一方面也考虑到的确有相关支持,但是大学生缺少了解途径,以致于不能取得帮助。
2.1.3 教育机构相应的专业帮助有待加强
教育机构应该多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应该为支教活动指明方向,改进其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效果,为支教水平的提升和支教事业的完善和规范做应有的贡献。
2.2 学校
2.2.1 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支教活动不够重视和支持
据调查,很多大学有对口支援的学校,并能每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团进行长期支教。但是,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支教并没有非常重视和支持,且对支教的相关政策和设立的专门的基金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即使开设专项基金学生也很少有了解途径,学生组织的支教活动面临筹资问题。
2.2.2 缺少对支教活动进行适当的规范
对于支教活动的安全保障和安全培训不到位,对支教尤其是学生社团支教的的各个环节缺少进行调控和监督指导,缺少活动反馈环节。
2.3 组织机构与组织者
2.3.1 部分短期支教存在时间过短和不持续的问题
短期支教时间过短,引起频繁更换支教老师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
2.3.2 缺乏标准统一科学的筛选机制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支教团队对队员的选拔方式仍然需要改进,选拔存在随意性强,标准不一或不科学等问题,对于支教大学生的选拔环节仍需完善,应建立规模统一的筛选标准。[7]
2.3.3 缺乏对支教大学生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
无论是支教大学生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培养,还是提高其应急,后勤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都需要继续努力,需要引起重视。
2.3.4 大多没有在支教过后定期进行反馈了解
造成支教与受教两方沟通中断,不能确保支教质量,不利于支教的可持续发展。
2.4 支教大学生
2.4.1 选的大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有待提升
有些大学生空有一腔热情而无相关知识且自身能力不足,带来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低下,支教流于形式等负面影响,对于教学活动的掌控欠佳,影响教学进度。大多支教大学生并非师范类专业,缺乏教学经验。
2.4.2 部分大学生支教动机存在问题
一些支教大学生功利心重,缺乏责任感,不注意自身言行,更有甚者不遵循支教团队的规则,擅自离队脱离M织,带来自身的危险。此外,一些支教大学生对待教学活动态度不够端正,备课充实度有待加强,准备不足。
3 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优化措施
3.1 政府加强保障与监管,鼓励加强社会团体的支持力度
(1)各地政府对当地的教师资源进行统一登记,并把教师资源不足的学校进行重点标注。积极与一些大学联系争取对口支援;同时,对有意向组织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委托学校进行考察合格后,分配合适的学校让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社团组织自行组建的支教项目也应在省团委备案。安排专门人员对所有支教活动进行评价打分,并定期检查活动效果,对于没有长期性及回访的支教团队取消其支教资格。(2)各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以帮助支教活动,各支教社团可事前向该基金进行申请,批准通过后可获得一定的经费为支教服务。(3)鼓励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对大学生支教进行资金和物资的捐赠支持,在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促进大学生支教事业的持续发展。
3.2 学校要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支教的指导和监督
(1)学校也应积极组织支教活动,选择适合的对口支援学校并组织长期的支教队伍进行支援,发挥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同时对参与支教同学进行指导,组织相关课程端正支教的组织者和志愿者的态度,保证支教的目的和质量。(2)学校应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支教活动。一方面各支教活动均应在团委备案,并对支教行为进行监督追踪,对于没有长期性联络、回访的支教应该取消其团体的支教资格。另一方面,学校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职责,请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等的培养,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及实践质量。(3)学校也应准备专项的志愿基金对学生的志愿行为包括支教进行支持;积极帮助支教团队联系支教地点,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支教团队减少困难。
3.3 组织者要善用新媒体宣传,完善筛选培训制度
(1)在联系支教学校方面,先集思广益选出适合的地区;继而实地考察,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学校联系,了解学校的需求;之后可以通过学校的一些相关负责机构如团委等与政府、教育局等相关机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若条件允许,也应与当地被支教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认同。
(2)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支教的科技化。应用总理提出 “互联网+” 的理念,“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支教活动的各个环节, 从招募计划、志愿者信息采集到志愿服务开展等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与共享,不断激发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创新力。”[8]
(3)完善志愿者的筛选流程,首先通过面试了解有支教意愿者参加支教的目的;再以试讲了解他们的教学能力。一些社团也可以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测试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过程中,组织者应尽量说明项目学校相关情况,让志愿者考虑清楚支教时间是否与其上课时间相冲突,决定长期支教的志愿者,不能无故缺席。
(4)在志愿者的培训方面,应包括课程培训和心理培训,确保成员在到达支教地区后有积极的心态面对支教。一方面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及过往志愿者教授一些教学的方法、自我保护意方法、随机应变能力等等,检查备课状况;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同类型的社团进行经验交流。课程设置应符合志愿者自身特长,要使其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和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既活跃又不混乱。
“建立正规化、专业化的考核制度,督促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能够遵守团队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制定评判标准。”[9]这一制度有利于组织者对团队的管理。
3.4 志愿者要明确目的,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支教
(1)志愿者应端正参加支教的态度、目的、动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支教。并积极与家人沟通,取得家人的理解。(2)自觉遵守支教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制度,为志愿服务锦上添花。(3)在与当地教师的交流上,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地方教师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带给孩子更加成熟稳重有成效的教学;而对待思想冲突的地方,一方面应该包容,另一方面,也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当地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注意手段不能过激。
、参考文献
[1] 曾斌.浅析大学生义务支教对自身的积极影响[J].亚太教育,2016(4):256-256.
[2][7]冯继广,杨昆,杨丹怡等.大学生支教活动影响与问题的调查及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242-242.
[3][6][9]龚莉红,陈筱.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72-75.
[4] 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月刊,2010(6):197-197.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支教;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6-0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该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要求,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年~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在本科直接升硕士的研究生中选拔了近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分别到云南省元谋、四川省李庄以及甘肃省定西等地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用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受到了服务地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可。
一、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特点:现阶段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90后”青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个性都比较张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参加支教,都有自愿服务的志愿,对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有认同的广泛性、积极的参与性,有奉献和利他精神,是一种无任何外在压力的自我选择,是大学生们追求崇高境界的一种自主自为的行为,体现了参与者动机的纯洁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计算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课件的制作,可帮助服务地教师学习、运用、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问题:“支教”从字面上看,即支持、支援教育之意。“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支教教师,课堂授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授课,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时间的听课见习、教育实习环节,有带队教师的指导,对课堂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板书、课堂气氛的合理调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会掌握得比较好。
目前,开展支教的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院校。以同济大学为例,虽然学生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都有在院、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支教团成员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教案的准备和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弱。当然,支教内容并非仅课堂授课而已。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青年工作、团的建设,爱心助学、文体活动的开展等等。
为了弥补非师范院校大学生支教团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变被动为主动,同济大学根据本校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学校的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服务地的欢迎,得到了服务地肯定,支教团成员也从开始每年的3人~5人到2013年的15人。
二、支教团管理工作思路探索
1. 管理观念的转变
支教团的管理分为选拔、前期培养和支教管理三个阶段,将近两年时间。针对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以岗前培训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目标管理(MBO)的方法,从而实现选拔、培养、支教三个过程一体化、多个目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细化目标,以目标进行领导,从而实现团队的总目标。研究生支教团的总目标是为服务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包括了教学、教育管理、德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此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从基于目标管理的支教团管理观念而言,根据所设立的支教目标,进而实现选拔阶段和培养阶段的目标过程管理,再根据对支教团目标实现情况的测评,向过程管理提出反馈,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同时,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岗前培训,更注重于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导,从而充分调动支教团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支教团管理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地区支教,首先应树立一种服务精神,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济大学在支教团的管理中,注重实践过程的锻炼,尝试了将培养体系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因为青年基层工作既为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及大型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又为支教团成员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个支教团的凝聚力,这也使得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能够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爱心助学、服务地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青年基层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助理挂职。在校团委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在于熟悉学校办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机制,为参与服务地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二是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例如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学院学生自发公益组织“千里草”负责人董亚宁的《大学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以千里草助学计划项目的实证研究为例》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加上海市团代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等,旨在培养服务精神,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3. 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领
参与支教工作需要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引导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支教团成员全心全意地为服务地服务。同时,兼顾到对服务地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的需求,也要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观、心理素质以及沟通能力进行锻炼。同济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渠道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中学对接。学校组织支教团成员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习、见习活动,到中学听课见习,学习中学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加强对支教团成员教师技能的培训。在中学听课见习的同时,主动参与到中学生的主题班会中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做朋友。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等,以便到服务地后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
二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2006年,承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暨出征仪式,来自全国72所高校的488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加了培训。2009年,承办了“春暖浦江”2009年上海市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场。
学校定期召集西部服务期满回校的同学在全校举行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主题交流活动、经验总结分享活动。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微信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吸引同学们与服务地志愿者线上互动,实时了解西部计划支教所在地情况、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和体会,使志愿者工作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支教的同学们还对西部服务地的建筑、人文、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艺术进行调查研究,拍摄制作纪录短片,介绍给校内师生,帮助今后有志于参与支教的同学尽早做好相关准备。
三、支教团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的管理尽管不断得到完善,但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如在管理过程中除目标管理外,还可考虑其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对效果进行比较;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奖惩机制,对支教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突出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教团的服务地应分布多个地区,对于不同服务地的自我管理和整个团队的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宪峰.短暂的停留[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Dean Tjosvold,粟芳,万洁平.合作与竞争理论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2(07).
[3]江勇,李步峰.建立基于建设性冲突的组织管理机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04).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4
我们这次支教的对象主要是四年级和五年级。课上到第三天的时候,所有老师都在反映,五年级的课不好上。五年级是两个班集合成一个班,人数很多,教室很大,不好控制。纪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他们不像四年极的孩子们懂事。老师提醒他们一下,安静一阵,然后就又继续像电视雪花屏了。
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而且现在也是学生,我们最了解:纪律问题除了是因为有些学生调皮捣蛋外,很大程度上问题就出在老师身上。老师应大方坦陈自己上课的无趣。
第四天上课时,我就对他们说:在我的课上,只要理解了我讲的内容,就可以看课外书。然后我和他们强调课外书的重要性,甚至说如果你真的很困的话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也可以。有一个学生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一直是脸贴在桌子上从没抬起过头。前排的好学生向我介绍说,那是他们班的“混世魔王”。
“混世魔王”这么高端的词汇我想来以孩子们的词汇量是达不到的,细问下果然是因为这个男孩太淘气而被老师赐予的。好学生还补充说,后面几排都是差学生。说话最严重的也确实是后面几排。我心里有了数,在上课的时候,除了记板书,我很多时候故意站在教室的中部讲,甚至专门走到后面对着他们几排讲。当我的目光和他们有所互动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就不说话而专心听了。然而当我走到教室中后部的时候,有意思的是,前排所谓的好学生开始说开悄悄话了。所谓的“好”“坏”,很多时候是以成绩为天秤的,而基础又决定了成绩。基础不好的学生很可能陷入恶性的循环中。
在这里,短期支教的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作为我们支教对象的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有所侧重?什么意思?在一个班级中,好学生(姑且这样称呼)是少数,中等生是多数,差生占少数,画一个分布图就像一个枣核。首先要明确的是,每一个学生我们都不想放弃,都想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们。但几天接触下来,我们发现好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即使没有我们的存在,他们的基础就好,成绩本身很扎实,受老师喜欢,向我们问问题也十分踊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念完小学可能就不继续念了,或者因为性格上的孤僻,基本不会与我们主动交流。以五年级为代表的几个班,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孩子。几个老师都在课余时间找他们聊过天,一聊聊很久,也是试图去刺激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仅仅是他们所理解的考试那么简单。但说实话,收效甚微。然而所谓短期支教,数十天的时间,队伍的人力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想在短时间内让我们这阵山外的风吹进最多人的内心,让他们真正有所触动,重点就应放在那些对知识渴求,只是看上去对于学习手足无措,进步较慢的枣核的中部。这个群体的孩子特征很明显:上课的时候,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盯着你;中午提问题的时候,他们总是在那个最能说的学生旁边静静伫立,安静地听;练习的时候显得最紧张。对于他们,一丁点的鼓励都能在他们心底爆炸,他们最需要表扬。有一个孩子,在第一天的语文课上,我叫起他来回答问题,他个子在同龄人当中算高,声音很低,说话也像山路一样磕磕绊绊。但我仍是低下头,耐心地听他讲完,把回答整理后复述出来,并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其他的老师在这一天似乎也注意到了他,都表扬了这个羞涩的男生。他的同学和我们说,从那时起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学习的劲头格外猛烈。所以,老师们在提问时,要把机会多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平台去展示。也许在平时,问题一抛,好学生一接,提问就算结束了。我上学的时候也是这样,老师刚提问完,好学生就把答案扔了出去,搞得我还没思考完就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中午在图书室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多和这些只会听而羞于问的中等孩子进行些互动,问问他们有什么想问的没有。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重视,这个重视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我们更要让这个重视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能在我们走后,在他们心里助推起一份努力。
四、雷校长
有一天放学后,我和学校的几个男老师在操场上打球,也就是投投篮活动一下身体以防生锈。这时,雷校长从校门口进来路过操场,和我们打了个招呼。我轻松地把球传给雷校长,开玩笑说:“来一个。”谁料想雷校长拍了两下,三步上篮,不小的岁数让他的动作显得有些可爱与笨拙。但最令我想重新配副眼镜的是,校长上篮的时候看都没正眼看篮筐,球便应声入筐。我由衷地向校长竖起大拇指,校长笑着说:“我来这儿都四五十年了,知道筐在哪儿就像了解这片地一样。”
知道篮筐在哪儿,就像了解这片土地一样,一句玩笑话,却字字纯金。雷校长今年57岁,参加教育工作已有39年的时间。他一直在仰望民族小学,只因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一面见雷校长比较意外。当时我们坐火车在贵州省贵定市下车,包车颠到贵定市旁边的云雾镇,在云雾镇住下,准备第二天再包车走山路进山到仰望民族小学。知道山路很难走,所以我们没想到,次日早上,雷校长会下山来迎接我们。校长穿一件衬衣,干净,但很旧很旧,衬衣的扣子系到脖根,腰板墙一般直,说话中气十足。意外见到校长,本来下过雨天气微冷,这时温度都升了起来。进山后我们才意识到所谓山路难走是怎么个难走法:道路原本就十分颠簸,下过雨后更加泥泞,车椅像蹦蹦床,只能和屁股打一个照面就分道扬镳,上一趟山能颠掉二两肉。就是这样难走的路,校长还要亲自下山来接我们,让人愈发觉得感动。
进山后雷校长安排我们住在他家里。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先是担心,会不会给校长家带来麻烦。再想,十个人在人家校长家吃喝拉撒肯定会带来不小的麻烦,然学校尚未放假,没有空余宿舍,雷校长这么决定,一定是做了很大的牺牲。后来在和雷校长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真是如此,因为雷校长家本有儿子儿媳孩子等就八口人,算上我们十个人,虽是三层小楼,也显得拥挤。即使校长是从工作角度想,而他的家人愿意接纳我们,这也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这是来自一个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寨子里的人情味,也是城市里濒临灭绝的人情味。试想,在城市里,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房子,会让无亲无故的十个人无偿在自己家里安歇么?尤其是晚上,当我看到校长和孙子围挤在一层客厅的沙发上时,我感到除了久违的不是电视网络而是真实包裹住自己的感动外,还有一种要支教真金保量的责任。
雷校长家二楼,一进去有一面墙吸引了我,上面布满了他在祖国各地以及和自己亲人的照片。雷校长在照片上一点点老去,时间像壁虎一样缓慢爬过。据雷校长说,那些是他出差考察、旅游观光时拍的。有些人一辈子在一个地方,也就不曾想到外面的世界。校长见识过万花筒的山外,却仍是一心想着这个永远的“家”。他说,大山里与外界的差别是“先进发达”与“落后贫穷”的区别,走过那么多地方,对别处的生活少不了羡慕,但感受更深的,是家乡贫穷落后引起的伤感。
而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有可能改变落后的局面。在和他聊起对学校的展望时,雷校长的神情更加精神,就像一个小伙子在毕业时要捋起袖子大干一番。他提了很多设想,如扩大面积、修建食堂云云,总之要办成现代的、标准的、一流的学校。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5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他们还得到了成就感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 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 道德修养 影响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影响是指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本人所产生的积极独特的影响。从志愿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在校服务期间,激励自我;踏进社会之后,调节心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有益影响是目前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同时,以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
一、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校服务期间,不断激励自我
在院开展的支教仁里服务期间,激励自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够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怕困难、迎刃而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高校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激励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逐渐成长。志愿者从志愿者活动中找到信心和勇气,从而树立更远大的理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志愿者们自觉精神和建立美好社会愿望的推动下,志愿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高尚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高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团结奉献精神的重要手段,成为高校大学生和谐校园全面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反映大学生志愿者面向社会需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的行为选择,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反省和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升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如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则有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具备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延续的意识。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心灵的回归,使得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时,自己越来越产生善良的愿望,越来越趋向纯洁和美好。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同时,自己付出的是精力、体力、情感、金钱,而获得的是思想的转变、心灵的升华、个性的成熟和乐观的态度。因为在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 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当今社会上难免会出现不好的风气,大学生志愿者在追求人文精神的同时,能够消除极端世俗化的迷误,对现代社会生活多了深层思考和导向,志愿服务则将生活的物质享受之外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行动中,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
三、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中营造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有助于大学生识结构的完善,专业技能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人际交往和处事应变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完善大学心理素质;有助于展大学生的社会资源。 为此,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让每一位参与的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和国家意识。此外,志愿者向其他大学生宣传,应该从心底里意识到志愿服务工作对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倡导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如此一来,志愿服务工作在我院开展和普及的力度就会加强,营造一种有人都要用 “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氛围。长期以往,必定能使我国的大学生的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四、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志愿服务活动虽然给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带去了一些物资,但这是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和孩子们的需求,带去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可以给予老师们一些启发,但是在短期内也改变不了贫困山区的教学质量。相对来说,大学生志愿者收获的更多,通过活动,让家庭富裕的大学生走进贫困山区,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每个大学生都收获了感动,懂得要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相对于山区的孩子们,大学生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是优厚的,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依然保持饱满的求职热情,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意识到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澳)邓金.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 判 断成 熟 专 业 的 六 条 标 准[J].社会学研究,2000(5).
[3]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
[4]沈东华.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范文6
一、社会实践在“三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命运的宠儿,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具有聪明才智、富于创新、敢想敢干、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群体。但当下的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优越,属于“抱大的一代”,进入学校以后遵循“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式校园生活,对现实社会了解不足,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狂妄炫耀,强调个人发展,忽视集体和协作精神的现象普遍,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顾一切,孤注一掷,有的甚至用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作代价,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现代大学生由于入学前的应试需要,活动范围囿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对国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让他们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本校门,融入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之明白一个人活着,总要想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做点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考虑怎样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感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的生命科学系学生汪良俊,当他得知自己的脊髓有可能和千里之外的一白血病青年患者配对时,不顾家人的反对,不惜借钱三次到省城抽血化验、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省在校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普洱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其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好评。当有人问他躺在病床上有何感想时,他说:“生命不容等待,我不想因为我的犹豫不决而让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人世!”,正如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杜巍教授在汪良俊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所说的:“用生命呵护生命,让生命维护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这是对生命真谛的最好诠释。”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增强生存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科学管理自己,认真审视自己,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消防安全逃生演练、防震避险演练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三)有利于大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社会实践方案、开展社会实践、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优势,肯定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自觉实现理论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转换。通过对不同阶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使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组成的复合体。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正确处理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许多误区,如期望值过高,脱离现实;重短期利益,缺少长远发展计划;重自我价值实现,缺少创业精神;自我意识强,不能把握自己;听天由命,不求进取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只能凭借书本知识生搬硬套,缺少理性分析,片面判断。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克服择业心理误区,在实践中亲自感受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学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优秀品质和建设祖国的过硬本领。学会客观评判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解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增强择业的针对性、可行性。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情感倾向进行客观分析、检验,反思、总结,不断改进和提高,寻找最佳结合点。
(五)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同各种各样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容易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实践活动现场正好成为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最佳环境。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它是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紧扣时代脉搏,拓展实践领域和社会服务项目,创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服务社会又实现个体成长、成才的目标。
(一)建立健全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三生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倍受关注。为了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持久、规范、有效地进行下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之中统一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绿色家园协会,开展绿色环保宣传、禁毒防艾、节能节水宣传;通过法律协会进行普法宣传、消费者权益宣传;通过音乐协会开展文艺下乡活动;通过学生会、团委、青年志愿者等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讲、文化宣传下乡、支教扶贫、义务献血、走访敬老院、孤儿院、“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区校共建”社区服务等活动;利用毕业实习开展顶岗置换中小学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社会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发挥“三生教育”研究室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三生教育”的目标,确定社会实践活动选题,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就近原则,学生按地区、或专业自愿组合,在责任教师指导下深入城镇、社区、乡村、厂矿、军营、学校开展文化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区援助、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的价值,感悟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