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学;鉴赏;感悟能力;艺术素养;文化性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课程在艺术的审美鉴赏方面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而重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上,乃至课本中每一章的讲解都是按照步骤来操作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随后教师就演示,学生就模仿,最后就看谁的绘画技能和动手技能比较高,以此为优劣断定学生的成绩。在现行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美术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提升学生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技能,方显艺术底蕴,彰显美术灵魂,扩展想象。美术不是逼真,而是创新,不是固守现在,而是展现未来,因此美术能力的和素养的培养尤显重要。

一、美术文化素养的提升——鉴赏与评述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当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这关系到人格的培养和美术眼光的高低,继而影响到美术的表达和品位层次的高低。一个有着较高美术素养的学习者,在美术的技能表达方面一定是有自己情感的,而且这种美术的情感的表达能够感染别人。

我们美术课程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鉴赏与评述,从原始社会、先秦的美术作品到唐宋元明清的国画与书法;从景物的描述到情感的表达;从手工工具到艺术作品等,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这种美后面的一种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当中才产生了这种美,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美术的鉴赏和评述,然后才能正确地展开美术的教学和学习。

例如,在原始社会和先秦的艺术当中,我们要鉴赏的有甲骨文这一形象化文字;有良渚文化的玉琮、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盆等。从青铜器到秦陵兵马俑再到汉代的丝帛画,这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都是具有那个特点时期的烙印和文化底蕴的,而且展现了国家的生活特色。教师在学习的这个阶段,首先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对艺术的鉴赏感悟与评述,并且从当时的文化中反映出艺术发展的规律,这种鉴赏和感悟就是美术素养的提升,这种评述的能力就是对美术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始社会的美术特点当中去思考当时的文化和风俗。因为是原始的耕作文化,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凸显劳动场面;因为具有直观想象的思维,所以用象形来传达信息。社会的发展带动了铸造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青铜器,随后出现了铁器,这些展现在美术中的生活用品同样也是劳动用品,更是艺术品。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与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文化去鉴赏不同艺术品的特色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对艺术品的颜色、外形、质地、工艺展开自己的评述,这就是提高美术鉴赏与评述能力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花鸟画,以及历代名家的画作和书法作品等都是鉴赏的好材料,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学生都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进行鉴赏。历代名家的作品都包括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的展示,里面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的体现,只有用感情去进行感悟,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谛。

二、美术能力的实践与锻炼——动手感悟体验

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感悟之后,就要以此来实践与提升美术技能,通过技能来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感悟理解。

例如,在美术的创作与实践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藏书楼和现代的图书馆等,以及读书的名言,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以此来搜集一些与藏书有关的资料与文件。例如,藏书票的搜集与整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展开,让学生自己根据藏书票的内容与年代进行有效的分类。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模仿和制作,像基本的拓印工具和制作工具及材料等,运用纸版、孔版或木刻等方法制作藏书票,教师通过介绍一些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藏书票的功用和审美特征等,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动手去验证美术实践操作技能的基本理论,同时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此外,在实践的创作与尝试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亲手制作贺卡或者通过电脑制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结合运用基本的美术原理去点缀自己的贺卡,或者学习制作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最后大家在一起交流。这种方式将美术的鉴赏与评述带到了实践的阶段,成为了在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体会感悟美术内涵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动手的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

综上所述,在美术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塑造美术课堂文化艺术氛围,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学习锻炼,更是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有效地结合课本,拓展其中所含的教学内容,与美术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且灵活创新,从各个角度提升美术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谢泰来,《民族艺术研究》,1990.03

2.李华英,《火的艺术》,《江苏画刊》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08

4.高明,《美术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5.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华书局2008.01

6.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2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必须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又成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热爱所学专业的关键。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3.在榜样上,经常请在一线生产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技师座谈,请他们介绍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努力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获得成绩或成果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一线劳动中苦与乐、劳与逸和付出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生产一线工人技师,每位学生都被他们立足一线、立足基层,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取得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业绩的事迹所感动,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三千字的访谈录和心得体会。共同认为,中职生只要像被采访的榜样那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踏踏实实学好学业,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3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课外阅读;塑造健康人格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111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医治无效死亡,上海警方认定其室友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则消息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痛心扼腕,如何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在校大学生不仅仅学会知识技能,更要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呢?

相关新闻报道,林森浩在狱中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读书。他看了不少文学类书籍,如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推荐家人看《心理控制术》,并且写信给兄弟姐妹们,告诫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从小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并终身坚持”。试想:如果林森浩在实施犯罪前读过这类书籍,可能对他有什么影响?

1塑造健康人格是预防犯罪的关键环节

有学者指出: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觉解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三要素。塑造健康人格是预防犯罪关键环节。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最集中体现,理想的健全人格就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其标准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的统一、平衡与和谐。健康人格塑造的重点就在于培养人格结构形式五大要素,即知、情、意、信、行的内在稳定性。

拥有健康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身心的发展,乐于为社会服务;二是个人能在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人生的目标,清醒地认识和评价个人的行为;三是建立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和较强的伦理关系,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进取心和良好的情绪与意志;五是具有高品位的鉴赏力和审美体验;六是发挥自己身心的最大潜能,富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积极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2课外阅读对于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应试教育体制下,在中学时代,学校、家长大多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太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抵御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那么在校大学生如何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经过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其独特的环境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而在校大学生实践的形式主要有军事训练、公益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发明与勤工助学等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但相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是有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更专注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建设,忽视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形式简单、数量不多,系统实效性缺乏。专门涉及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觉解的设计与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而大学生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弥补大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的不足与局限性。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阅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仅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取更加广泛的知识与见解,更能够超越世俗层面,建立内心精神世界,实现与世界、与心灵的沟通。而阅读中将个人的思考与感悟内化成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健康人格逐步塑造的过程;通过感悟与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方式与思维模式,形成认知世界和处理事务及其关系的新图式,达成知、情、意、信、行的内在稳定性,最终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积极倡导大学生课外阅读,塑造在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在积极倡导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应有责任。在高质量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拥有高品位的鉴赏力和审美体验,能够主动发挥自己身心的最大潜能去开创未来。

一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目的,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目

的是最好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坚持与习惯则是达到目的最佳的途径。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成长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在大学生一入校就要求其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生活?”“阅读有什么功用?”“面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我们还需要掌握哪些能力?”等问题。同时,要求高校教师在增加自身阅读量的同时,根据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觉解”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导读书目,开展定期的读书节活动,让同学们开展读书经验交流、分享读书心得等。

二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拓宽阅读的范围,提升阅读品位、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的社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快餐文化,疏于选择与思考。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让同学们了解:“没有经典作品的阅读,是没有质量的阅读。”应该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尽可能多地涉猎各种体裁、题材的书籍。指导学生学会分类阅读,能够甄别哪些书必读,哪些书值得精读,哪些书只是为了休闲消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后,殷切希望广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倡导大学生课外阅读,有意识地塑造在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同时,希望所有在校大学生通过高质量的广泛阅读,加强自我修养,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精神世界,勇于开拓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志琴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觉解”――谈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三要素[J].河北学刊,2007(5)

[2]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教育法制,2011(8)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4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但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整合体现,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做好语文写作教学意义重大。在笔者看来,语文作文教学不应该全班“一刀切”的进行,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经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作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个性 生活 经验

一、立足学生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5

让学生体验保洁人员的日常工作,是一次独特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就如饮水一般。

视人饮水,难知冷暖。

仅仅是看看平时保洁员的工作,往往不会在心中留下多少分量,而这些人艰辛的生活自然也难以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从而导致学生对周遭环境的无所谓态度。正如俗话所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些事情,若不亲自为之,便不知其中奥妙。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些清洁事务,大都是大学生们的“己所不欲”之事。怕脏、怕累、与身份不符等种种原因,让大学生们对此敬而远之。长时间的安逸舒适生活,缺少艰辛体验,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缺憾。只有经历过各类生活,才能分辨其中差异,从而真正从本质上认识这些生活与事物,客观地评价它们;只有实践了,才有立场深入思考。只有对周边保洁事情亲力亲为,才能真正明白保洁人员的不易。

知水冷暖,方有所悟。

只有亲身经历,明白了事物的个中道理,才能知其酸甜苦辣,从而对之倍感珍惜。我想,这就是那位校长的本意,让大学生感受保洁之苦,从而生出对周遭一切负责的责任心;为了不再经历这一份苦,而同样体谅别人的苦,从此人人自觉维护环境整洁。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保洁员的工作之后,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于是有所感悟、有所升华,于是他们略能了解人间疾苦,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这项改革,并不仅仅是学校节省部分开支的方式,更是人生一堂必不可少的课,一堂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珍贵一课。这样的举动,着实是可赞的。

人生很长。人生如饮水。唯有亲自饮水,方可知其冷暖;唯有知其冷暖,方能有所领悟;唯有有所领悟,方可明白生活之貌,方可了解如何为人。饮生活之水,尝人间百态,方知何为人生,实乃人生之道也!

教师点评

大学劳动实践感悟范文6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反思;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设,2003. 转贴于

[3]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