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品经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品经营分析范文1
关键词:连锁品牌;品牌经济学;外部效应;品牌信用度;总部;加盟商
The Game between Headquarters and Chain Members: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Brand Chain
LV Chengchao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Whether brand chain members implement the right brand strategy, there are brand chain externalities giving rise to inefficiency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brand chain. Therefore, building and operating the brand chain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ts headquarters, and the right of brand building should be withdrawn from chain members. With this premise, the condition for optimal efficiency of the brand chain is that chain members’ increased brand building expenses for increasing brand creditworthiness by one unit should equal the sum of increased revenue resulting from the rise in brand creditworthiness.
Key words:chain brand; brand economics; externality; brand creditworthiness; headquarters; chain members
一、引言
连锁品牌经营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在创立之初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以其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推动了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商业界的一次革命性创新。[1]目前,连锁品牌主要有三种基本经营模式:直营连锁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和自愿连锁模式。[2]①①本文提到的连锁经营主要指特许经营模式。现实中,众多的连锁品牌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并且采取了不同的品牌构建和运营手段,但是不同的连锁品牌取得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有些连锁品牌借助连锁经营优势,采取有效的连锁模式,使品牌得到了迅速发展,加盟商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模式;而有的连锁品牌加盟商经营不善、产品以次充好,给连锁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整个连锁模式陷入了一种解体的边缘。那么,同样的连锁经营,为什么不同的连锁品牌经营机制会带来不同的经营效果呢?连锁品牌的总部和加盟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不同连锁品牌经营背后是否存在一种普遍的经营机制呢?
本文将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引入连锁品牌外部效应的概念,并建立模型论证连锁品牌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经营机制问题,进一步论述连锁品牌的效率最优化问题。
二、连锁品牌总部与加盟商经营机制分析
连锁品牌作为总部和加盟商共同享有的一种资源,在连锁品牌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总部和加盟商实质上是一种对品牌使用权的博弈,连锁品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协作与竞争都是博弈的结果。[3]总部和加盟商的利益目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根据品牌经济学理论,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的利益均衡,从而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4]在经济过剩的条件下,厂商通过品牌拉力的作用,使消费者选择品牌,最终厂商销售量是由消费者的需求量所决定。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连锁品牌销售流程图(如图1),总部将品牌提供给加盟商,加盟商最终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产生了消费者的品牌拉力,正是因为品牌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最终消费者选择购买该品牌,同时加盟商和总部实现了资金流的循环(虚线表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拉力是如何产生的,总部和加盟商是谁构建了品牌,从而形成了品牌的拉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四种情况形成了品牌的拉力(如图2):Ⅰ表示连锁品牌总部做品牌,加盟商也做品牌;Ⅱ总部做品牌而加盟商不做品牌;Ⅲ总部不做品牌,加盟商做品牌;Ⅳ总部不做品牌,加盟商也不做品牌。
我们首先从加盟商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策略下加盟商将会选择何种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某加盟商的利润函数为πi=PQi-C(Qi) i=1,2,…,n。其中πi表示某加盟商利润,P为品牌产品市场价格,Qi表示加盟商销售量,C(Qi)为加盟商成本函数。由品牌经济学理论可知,加盟商的销售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所决定,销量与选择成本呈反比关系,与品牌信用度呈正比关系,因此,加盟商的销量为Qi=f(P, Cci)=f(P, Bi)=f(P, bi×si),QiCci0,Qibi>0,Qisi>0,其中Cci表示连锁品牌的选择成本,Bi表示加盟商的品牌信用度(Brand Credit Degree),是由品牌品类度和品牌策略决定的[5], bi表示连锁品牌品类度(Brand Category Degree),si表示加盟商的品牌策略。由于加盟商共同使用连锁品牌,销售统一的产品,并且实行统一的定价P,因此,对于不同加盟商而言,可以认为连锁品牌的选择成本Cci,连锁品牌品类度bi都是相同的,是加盟商的外生变量,加盟商是无法改变的,加盟商唯一可以改变的因素为品牌策略si,即加盟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对策[6],连锁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将受到各加盟商品牌策略的影响,连锁品牌信用度可以表示为B=g(si),且Bs>0。假设连锁品牌中其他品牌加盟商和总部不采取品牌策略,某加盟商采取正确的品牌策略,则加盟商的品牌信用度是提高的,同时也会提高连锁品牌信用度,从而提高产品销量。由于其他加盟商也使用该连锁品牌,因此其他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会获益,享受品牌信用度提高带来的好处。图3直观的描述了这一过程。某加盟商采取正确的品牌策略,将会使总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来需求的增加。反之,某加盟商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会造成品牌信用度下降,会引起需求的整体下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加盟商的行为将会对其他加盟商,乃至整个连锁品牌带来影响,在连锁品牌加盟商当中存在着外部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定义连锁品牌外部效应为:当一个加盟商的生产或销售会受到其他加盟商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加盟商正当行为带来的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和加盟商不正当行为造成的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我们分别分析在不同的连锁品牌外部效应下,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
(一)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
假设某连锁品牌加盟商实行适当的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建设,实行这一策略加盟商投入的成本为C1,加盟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为R1,由于在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的构建品牌的行为,将会给整个连锁品牌带来正向的影响,提高连锁品牌品牌信用度,提高连锁品牌销量,给连锁品牌带来的收益为R2,并且存在R2>R1。如果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投入的成本C1大于加盟商所获得的收益而小于连锁品牌整体所获得的收益,即R1 (二)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
假设连锁品牌加盟商进行了不正当的品牌策略,甚至采取损害品牌信用度的行为,那么,这时其投入的成本为C′1,加盟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为R′1,由于在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不正当的品牌策略或者损害行为,将会给整个连锁品牌及其他加盟商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品牌信用度的降低,减少整个连锁品牌产品销售,这时给其他连锁加盟商造成的损失为C2,并且C2>C′1。如果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R′1大于加盟商投入的成本C′1小于其他加盟商所遭受的损失C2,即C′1 假设连锁品牌有两个加盟商存在,加盟商1采取不正当品牌策略,销售量为Q,它的行为给加盟商2造成了损失。为简单起见我们将品牌信用度作为外生成本损失因素。令品牌产品价格为P,加盟商1的利润为π1=maxQPQ-C(Q),加盟商2的利润为π2=maxQPQ-D(Q),D(Q)为加盟商1给加盟商2造成的成本损失,我们假定两者成本函数是递增并且为凸。那么,我们由P=C′(Q1)条件,得到加盟商1的利润最大化解Q1。对于连锁品牌总部来看,这个解的销售量是太大了。加盟商1只是考虑了自己的成本,但是它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即它给其他加盟商造成的成本损失。我们来确定连锁品牌的利润最大化解,连锁品牌最大化利润为π=maxQPQ- C(Q)- D(Q),由最大化条件得到,P= C′(Q2)+D′(Q2),Q2为连锁品牌的利润最大化解,即价格等于边际总成本(加盟商1的边际成本加上损失边际成本)。比较加盟商1的利润最大化解和连锁品牌利润最大化解,可以看出,加盟商1的最优销量要大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那么在现实当中,加盟商1为了保证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将会增加自身销量,往往采取减价促销、以次充好、减少营销投入等不正当的品牌策略,造成品牌信用度的下降,给整个连锁品牌带来了损失。
我们也可以通过加盟商之间的博弈分析来论证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由于连锁品牌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任何一个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所带来的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都不能排除其他加盟商的使用。我们同样假设连锁品牌中有两个加盟商,加盟商1进行正当品牌策略,付出的成本为10,获得的收益为5。如果加盟商1实行品牌策略而加盟商2不进行品牌建设,那么加盟商2这时免费获得10收益,这种情况便是我们俗称的“搭便车”。如图4,我们论述了加盟商1和加盟商2的博弈选择,这是一个占优博弈均衡,在这一博弈当中最优的策略为(不做,不做),即两个加盟商将会选择都不进行品牌策略作为他们的最优策略,这类似于“囚徒困境”。这时加盟商的最优选择对于连锁品牌来说并不是有效率的,连锁品牌得到的总效益将是最小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效率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充分论证了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如果由加盟商负责做品牌,无论连锁品牌总部做不做品牌,由于存在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加盟商行为都将导致整体连锁品牌无效率或者存在效率改进。在存在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时,加盟商都不会采取实质措施来进行品牌建设,造成整体销量少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在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会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增大自身收益,而损害其他加盟商及连锁品牌利益,这时加盟商的销量会高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消除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应该取消加盟商品牌建设的职责和权力,将品牌建设的职责赋予连锁品牌总部,由总部统一实施品牌策略,共同构建品牌。品牌作为一种公有资源,共同为加盟商服务,加盟商可以采取缴纳品牌建设费的形式支持总部品牌建设策略。
三、连锁品牌最优化条件分析
连锁品牌最好的经营机制选择是由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构建,制定总体品牌策略,将品牌策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加盟商,由加盟商缴纳品牌建设费用(可以看做是加盟商购买品牌策略的价格)。那么,连锁品牌在进行品牌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最有效率的水平,加盟商的数量是否可以无限增加,加盟商的最优数量又是多少?
由于在连锁品牌的条件下,加盟商的产品价格P,品牌的品类度b,品牌信用度B,都是不变的,加盟商都将按照相同的变量进行产品销售,那么这时不同加盟商的产品销售量将主要决定于地域品类需求强度,我们定义为某一地域内对该品类有需求的人口数量比上该地域内总人口数量,用θ表示。[7]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加盟商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连锁品牌加盟商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Qi=θif(P, Cci)=θif(P, Bi),加盟商的销售量主要取决于地域品类需求强度θi、连锁品牌价格和品牌信用度,所以加盟商在选择连锁品牌时也应该主要关注品牌信用度和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两大指标。在本文分析中,我们假设各加盟商的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为相同的外生变量,视为常数。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连锁品牌总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产品销售和加盟费。假设单位产品收益为r(其中包含了单位变动成本因素),每个加盟商缴纳的加盟费为w,其他成本忽略不计,市场完全竞争,价格不变,则连锁品牌的利润函数我们可以表示为π=r∑ni=1Qi+nw=nrf(P, Bi)+nw,从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连锁品牌的利润主要由加盟商的数量和连锁品牌信用度决定的,其他因素可以认为是外生变量。连锁品牌主要的策略将是使品牌信用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保证产品的销售,同时会带给加盟商更大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加盟商,使n增大,达到连锁品牌目标。因此,为了保证连锁品牌持续有效的运行,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连锁品牌的策略应该保证使加盟商收益最优化。
假设连锁品牌有两个加盟商,他们共同支付总部构建品牌的费用,C(B)表示构建品牌信用度的费用函数。令e1,e2表示加盟商用于其他项目的投入,假设两个加盟商的资金总额是有限的,分别为m1,m2,则两个加盟商的品牌建设费与其他项目投入之和必须等于两者所拥有的资金总额,即e1+e2+C(B)=m1+m2。我们要使加盟商收益最优化,就要求使加盟商2的收益水平不变为Z2的条件下,使加盟商1的收益水平最大化。那么加盟商的收益水平问题,就由两个因素所决定:品牌信用度和其他项目投入。因此,我们构建加盟商最优化收益函数为maxe1,e2,B=Z1(e1,B),并且有Z2(e2,B)=Z2,e1+e2+C(B)=m1+m2,我们构筑拉格朗日函数:L=Z1(e1,B)-λ[Z2(e2,B)-Z2]-μ[e1+e2+C(B)-m1-m2],对e1,e2,B求微分得到:
Z1(e1,B)/BZ1(e1,B)/e1表示品牌信用度给加盟商1带来的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给加盟商1带来的边际收益之比,可以理解为加盟商1的品牌信用度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边际收益之比,可以视为加盟商1的替代率,用RS1表示;Z2(e2,B)/BZ2(e2,B)/e2可以理解为加盟商2的品牌信用度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边际收益之比,可以视为加盟商2的替代率,用RS2表示;C(B)B即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MC(B),表示增加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以上等式可以表述为RS1+RS2= MC(B),这个表达式的意义为,两个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我们假设加盟商的需求函数是相同的,那么,可以推论出连锁品牌的品牌策略最优效率的条件为∑ni=1RSi= MC(B),表示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
由于各加盟商函数关系相同,我们假设各加盟商投入到其他项目的资金e,其边际收益为常数,对于加盟商的有效资金配置来看只存在唯一的品牌信用度,可以认为各加盟商的收益函数具有拟线性特点[8],表达式为:Zi(ei)=ei+zi(B),这时RSi= Zi(ei,B)/BZi(ei,B)/ei= dzidB,因此这时我们将推出连锁品牌的品牌策略最有效率的条件为∑ni=1dzidB= MC(B),表示含义为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dzidB可以视为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收益,用MRi(B)表示。
由于各加盟商函数关系相同,则品牌策略最优化条件为:
MC(B) =∑ni=1dzidB=ndzidB=nMRi(B)。
那么加盟商的最优数量:n=[MC(B)]/ (dzi/dB)=[MC(B)]/[MRi(B)]。
在现实中,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当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大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C(B)nMRi(B),那么连锁品牌应该停止继续扩大加盟商数量;当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C(B)=nMRi(B),这时连锁品牌加盟商数量将处于稳定状态,此时连锁品牌处于效率最优化状态。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连锁品牌内部存在外部效应问题。本文通过博弈分析,论证并提出了连锁品牌外部效应概念:在正外部效应下,加盟商将会存在“搭便车”想象,期望其他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自己免费享受;在负外部效应下,加盟商从事不正当的品牌策略,给连锁品牌及其他加盟商造成成本损失,带来品牌信用度下降的不利影响,并且加盟商的销量将会超过连锁品牌期望销量水平。
2.连锁品牌总部应该收回品牌建设权,由总部实施品牌策略。正是因为连锁品牌内部存在外部效应问题,因此,无论加盟商是否负责进行品牌建设,连锁品牌经营都将存在效率损失情况。所以,连锁品牌应该收回品牌建设权,由连锁品牌总部统一进行品牌建设,加盟商以有偿使用品牌原则参与其中。
3.在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的条件下,通过构建两加盟商品牌收益模型,得到连锁品牌加盟商效率最优化的条件,即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进一步,假定在加盟商拟线性收益函数条件下,连锁品牌效率最优化条件为: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为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在此基础上,求得连锁品牌最优化的加盟商数量条件,即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
(二)连锁品牌有效经营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以及相关结论,笔者提出连锁品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的连锁标准,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连锁经营的本质其实是复制问题,而标准化是保障连锁品牌进行持续复制和低成本运营的基本原则。只有连锁标准统一,才具有可复制性,才能简单、低成本的不断扩大连锁店规模。因此,连锁品牌要制定统一的连锁经营标准,例如,店铺选址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产品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同时,连锁品牌应该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督与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加盟商的监控管理,并制定定期审查制度和违约惩罚措施,以避免加盟商的不当经营行为。
2.实施有效的品牌策略,提高品牌信用度。总部要承担品牌建设责任,实施统一的品牌策略,以提高品牌信用度。品牌策略不是单一措施,而是一个策略组合。因此,总部要综合运用延伸策略、渠道策略、资本策略、团队策略、终端策略、危机策略等品牌策略集合,它们之间是乘数关系,每个策略必须零误差地达到目的,一旦某个策略错误都可能造成品牌失败。
3.吸引加盟商,制定支持加盟商长期经营的政策。连锁品牌要制定有利于加盟商长期经营的政策,以吸引更多加盟商的加入。总部除了实施统一品牌策略外,还应该为加盟商提供前期选址和市场环境分析服务,在经营过程中给予加盟商相关培训帮助,并提供后续保障服务和危机处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月,田建春. 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92-93.
[2] 发荣,何春凯. 连锁制胜[M].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 罗剑宏,高阳. 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的总部与加盟店博弈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16-19.
[4] 孙曰瑶,刘华军. 品牌经济学原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刘华军. 品牌进入次序优势的经济解释[J]. 经济经纬,2007(4):113-116.
[6] 吕承超,孙曰瑶. 品牌信用度衰减模型及经济学分析[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62-66.
商品经营分析范文2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的位置更加突出。桂网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即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本文就针对其供应商会员服务产品体系经营模式进行分析,首先提出会员架构的管理模式,然后介绍服务产品的优化组合,接下来对产品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立体方案的实施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产品经营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会员制;服务产品体系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osi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become more prominent. Guangxi nets website of the services they provide products tha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lectronic commerce".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e supplier member service product system business model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frame of the first member of management mode,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service products, the product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etwork stereo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me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roduct operation strategy.
Keywords: supplier management; The membership; Service product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会员架构管理模式分析
2011年、2012年的“南网一体化改革”大潮按照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物资采购管理方案将电力物资划分成了一级物资、二级物资,相关的供应商群体也相应的就被视为一级物资供应商和二级物资供应商。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在投标竞争中需要的商业资讯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的地方。
(一)一级物资供应商
一级物资种类相对少,但采购数量大,金额大,且由南网公司直接负责招标采购,供应商信息管理也由南网直接负责。经初步统计,在桂网网站已升级会员群体中,有277家会员属于一级物资供应商,相信到时在南网登记的一级物资供应商数量会远远高于此数。这一群体属于南网采购资金流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找到机会为他们服务。竞争最激烈的一级物资供应商需要顺利成为登记供应商,力争成为中标供应商,中标后顺利完成合同结算,他们还需要得到强有力的第三方宣传和广大用户的良好反馈,使其能顺利进入南网供货供应商之列。
(二)二级物资供应商
二级物资种类相对多许多,但采购数量相对较小,金额也小很多,实际的组织工作由各分省公司按照南网相关规定负责招标采购,供应商信息管理也由南网负责,各分省公司有使用南网供应商管理系统的权限。也就等于说,我们可以有更方便的渠道获取到全部登记在网的二级物资供应商的名单及联系方式,对他们做更深入全面第三方综合服务。
二、服务产品体系的优化组合
(一)公众性免费服务
具体的服务标准包括浏览电力资讯与会展信息等,将全国各地电力物资的展会信息全文转载过来;在线查询供应信息与需求信息,对各会员的设备供应信息以及各业主用户的设备需求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实现与桂网电力产品登记系统的连网,会员登记经过审核后即可根据供应商资格以及会员编号获取相应的权限;企业主页名片的,包括会员的产品体系以及企业的基本信息;享有桂网会员商务专用收件箱,其与桂网会员账号相对应,采用密码登陆的模式;此外还包括100MB的数据存储服务,可以登记免费会员上传文件所使用的数据空间。
(二)基础性商业资讯
具体的服务标准包括浏览招标公告,主要内容包括每批南网、广西电网、桂东电力、水利电业集团、超高压公司等;供应商资格预审公告的浏览服务,包括每批南网、广西电网的供应商登记、审查公告等;政策法规、南网规定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即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南网、广西电网的最新执行规定;中标公式,包括每批南网、广西电网、桂东电力、水利电业集团以及超高压公司;资格预审结果公示,即每批南网、广西电网的资格预审公示;手机电力资讯掌媒快报服务,用户可以能过手机短信接收招标公告、资讯审查公告以及中标公告等信息;在线商务通讯录;企业的需求信息;企业全方位的形象广告;与电商搜宣传平网;500MB数据存储服务等。
(三)高级会员商业资讯
主要的服务标准包括:手机电力资讯掌媒快报,实时跟进了解南网招标规定、计划、进度细况,将信息精缩整合成掌媒快报,第一时间分享给高级会员,短信发送招标公告、资格审查公告、中标公告信息、用户反馈信息、设计专家评价信息,以及广西电网、桂东电力、水利电业集团、超高压公司的最新商业资讯概要,详文均可在桂网查阅;企业全方位形象设计及宣传;南网供应商登记服务;供应商现场评估综合服务;评审通过的供应商展示及宣传;供求信息、企业新闻首页推荐;重点紧急项目告知;广西电网公司年度工程规划;采购计划,广西电网公司旗下各供电局的全年、半年采购计划概要,只精确到设备类的采购概数,不含项目名称;招标项目工程实施计划和进度;在线投标报名及招标文件下载,仅限源泰;文件邮寄与接收服务;合同会签计划等。
三、产品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立体方案
(一)供应商的身份和权限管理
供应商的身份包含递进式的免费会员、基础会员、高级会员三种,会员必须成为基础会员后,方可申请成为高级会员,这一层面供应商的只有身份权限,只需根据会员账号和密码进行会员自我管理。每一层级会员的首界面都标明其当前享有的所有服务,点击后可自动链接详文。
第二层面,高级会员拥有产品权限。高级会员增值包的“收款通、金融通、广告通”三个服务包是并列的,另外“投标通”又包含30个产品组服务包,对“投标通”只能按产品来选购和享有相应设备的相关服务,而且所有会员都可以自由选择或组合选择相应服务包。所以,在高级会员的网页界面,一方面要显示告知其已购买的增值包,并使其有相关操作的权限;另一方面也要显示告知其潜在可以购买但尚未购买的增值包信息,禁止相关操作的权限,鼠标触及该区域时自动热框介绍该增值包所含的重要信息,刺激其购买欲。
(二)供应商的信息管理
供应商的信息包含三大块,第一块是会员自己登记提交对外宣传的信息,第二块是有权限对供应商做出评价的业主用户、设计、专家各群体发表的反馈信息,第三块是供应商对于招投标工作主体的沟通轨迹信息,如答疑、桂网商桥聊天记录等。供应商应该在他自己的会员界面能够对和他有关的信息进行查阅、管理, 但不能保密。供应商的信息阅读对象实行同一层级下的多角色管理,免费会员只能看到基本的宣传信息;基础会员可以看到所有基础会员的宣传信息、反馈信息,看不到高级会员的反馈信息;高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会员的所有信息,聊天记录除外。
(三)供应商的产品信息管理
就像淘宝网站的架构一样,桂网供应商的产品信息管理应该包含“标题层”、“缩略层”、“详文层”、“数据统计层”四层结构版面。其中 “标题层”是设备名称的总括;点击“标题层”后进入“缩略层”,也就是“电商搜”后可以看到的各厂家关于同一设备领域的产品情况关键信息介绍;如果对其中某款产品感兴趣,选中点击进入,便是“详文层”,也就是单个供应商产品信息的主体呈现界面;数据统计层”:最后一层就是集中体现反馈信息的“数据统计层”,主要统计三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历史留言反馈信息数据全表”、历史浏览轨迹信息数据全表”以及历史销售业绩信息数据全表”等。
四、产品体系的经营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真实细化服务内容较难达到所设计的目标含金量;现有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以支撑各项服务产品的有效执行;当前的业务团队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营销技巧;供应商管理理念有待升级,学会简单看待复杂问题;桂网网站功能建设步伐有待加速;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执行力相对薄弱。
(二)产品体系的经营策略
成立供应商会员登记服务小组、供应商产品信息管理小组、专业信息采集与整合小组、招投标专业服务小组、货款结算执行小组、金融业务执行小组。各组分别专门负责各个服务包的市场开拓,将细化服务含金量真正落实到产品服务的执行中去;寓教于业,寓学于赛,坚持开展业务专业知识培训和营销技巧培训,注重从业务开展中随教随学,不断总结,去粗留精;坚持开展业绩比赛、业务技能比赛,促进专业理论与技能快速的深入人心;需求解读明了到位,与网站开发人员保持有效沟通,步步跟进网站建设,适时给予开发人员相应激励; 执行强有力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方案,充分激发各员工的市场开拓潜能,建设团结默契、训练有素的业务团队。
“南网一体化改革”后的新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入做好电力物资供应商群体在招投标竞争中的商业资讯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是桂网网站谋求发展的必经之道。
参考文献:
商品经营分析范文3
关键词:零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零售企业经营战略是指零售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总体计划和行动纲领,是确定零售企业在今后若干年内采取的总方针。零售企业战略将零售企业在战略实施期间的经营宗旨、经营目标、工作重点及控制机制扼要地提出来,描绘出一个未来的蓝图。零售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选择经营商品和服务的类别
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求阐明企业经营什么,所以,零售企业经营者制定经营战略首先必须决定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类别。在选择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时,应该考虑本企业的条件、能力、环境等是否与这类行业所要求的条件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就要调整经营战略的内容。
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求经营者对自己所选择的各项经营业务具有适应性,因为经营者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个人才能的发挥取决于经营者对零售环境的适应性,对某类业态的爱好及取得成功的潜力、教育程度和有关零售业务与策略的经验和对零售的专业知识的掌握。零售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选择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类别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否则制定的经营策略难以实现。
二、对商圈内的消费者进行了解,掌握其特点和需要
零售企业选择了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后,需要了解、判断商圈内购买这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特点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经营战略。
零售企业的目标市场是零售企业试图满足其需要的消费者群体,零售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面对的目标市场有以下可以选择:第一是大众市场,零售企业可以设法把商品和服务出售给各类消费者,满足他们的主要需求;第二是细分市场,零售企业可以把商品和服务出售给某一类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是多片市场,零售企业可以同时占领几个细分市场,在每一个细分市场或几个细分市场上出售不同的商品或服务,或者出售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不同的零售业态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不同的,超级市场、百货店选择的是大众市场,它们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广泛,提供不同的价格及种类繁多的商品和差异化服务。专业店和专卖店则选择细分市场,它们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只限于狭小的范围。选择目标市场就是选择消费者群,如何才能满足这一消费者群的需要,是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决定零售企业的位置、商品种类与品种、价格、销售手段与方法指明了方向,对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制定经营战略须注意的问题
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商品和服务的类别和目标市场以后,就可以制定经营战略了。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定营业时间和销售服务战略,使其和目标顾客的需要相适应;二是确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战略必须适应经济、法律和竞争的需要。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包括:第一,区位选择和业务管理等内容,区位选择是经营战略成功的关键,在制定战略时必须慎重;第二,业务管理战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营业时间、组织结构模式等内容,这些都制约战略的成败;第三,包括出售的商品和服务,制定经营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策略、商品种类和品种的广度和深度策略、存货和进货策略等;第四,企业形象的树立,通过公关和广告进行宣传;第五是价格策略,零售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要从机制定价方法中进行选择。不可控因素包括第一,消费者,这是确定了的目标市场,要向其提供适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千差万别,不能对其控制只能去适应;第二,供应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是利益合作关系,也可能是竞争者,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使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第三,竞争者,这是指处于零售行业的现有的和潜在的零售商。面对竞争者,零售企业制定经营战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而是要密切关注;第四,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零售业的现代化,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应用科技是零售企业制定经营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第五,经济环境,这是无法控制的因素,零售企业制定经营策略时必须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以制定和调整经营战略。此外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对若干零售商的经营也有约束和风险,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也要给以关注。
四、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零售企业经营战略必须服务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在一般情况下,制定经营战略有以下步骤:
1.企业内部资源评估。内部资源评估是企业对内部资源的一个总体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部资源评估可以按各个职能部门逐一展开。评估的具体对象包括: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等部门。其中企业销售部门过去的绩效评估最为重要。要准确分析企业有哪些劣势和不足。
2.外部竞争环境分析。企业要能准确判断出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机会和机遇。一般来说,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能为顾客提品或服务、能进入新的细分市场、能扩大新的细分市场、能扩展商品经营以满足客户更大范围的要求、能获得较快的市场增长以及竞争对手出现自满情绪等。
3.明确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经营战略的最终体现。经营目标有以下几种:利润目标、发展目标、服务目标、纳税目标、人力资源目标等。这些目标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4.确定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的制定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包括企业的使命、目标体系、总体行动计划和控制措施等。这些内容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商品经营分析范文4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但目前我国旅游购物认识不够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旅游购物的发展,促使国内旅游购物业远落后于外国发达国家旅游业.针对此种情况结合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理论框架,构建合理的、适合的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从而有效实施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可以达到提高我国旅游购物水平,促使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对此,本文就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及其应用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框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24-02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尽管如此,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旅游购物发展效果不佳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旅游购物市场产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相应的旅游购物受到一定的影响,促使旅游购物业难以向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加强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的合理构建,从而促使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可以有效的、科学的应用,这将有效的改善我国旅游购物现象,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笔者就国内旅游购物业发展现状、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理论框架、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的应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于改善我国旅游购物业现状有所帮助.
1 国内旅游购物业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购物业已经却得令人瞩目成就,促使旅游购物产品多元化、旅游购物生产企业不断增多、旅游购物场所多样化、旅游购物行业细分产业规模.但我国旅游购物业依旧面临一些问题,致使旅游购物业无法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旅游购物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1 旅游商品单一,缺乏特色
由于旅游商品定位于具有旅游特色的商品,其在生产和包装等方面一定要突出当地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将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来,成为一项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但目前我国旅游产品不仅缺乏旅游特色,还存在商品品种单一的情况,这使得旅游商品吸引力低,难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致使旅游商品销售效果不佳.
1.2 旅游购物市场不规范
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旅游购物市场中有多种旅游商品,加大了旅游购物市场竞争,这使得不良销售手段存在于旅游购物市场中,严重影响了旅游购物市场秩序,致使旅游购物市场不规范.
1.3 旅游购物物点空间布局混乱
为了促使旅游商品可以有效的销售,通常需要进行旅游购物点空间布局,设置旅游商品销售地点,服务人员在销售地点负责旅游商品相关业务,如讲解旅游商品、物流旅游商品等,促进旅游购物更好的实施.
2 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理论
为了促进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的有效的建设,需要的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理论支持的主要内容为:
2.1 旅游购物及相关理论
所谓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为了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购买各种实物商品的经济文化行为.支持旅游购物包括购物旅游行为及相关的行为的理论为:
2.1.1 旅游商品.像旅游纪念商品、旅游日用消费品、旅游专用品等旅游商品的购买可以促进旅游者的旅游更加有意义.与此同时,旅游商品的销售,可以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当地旅游,对于发展当地旅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2 旅游购物行为.经过心理学、行动学、经济学等相关科学的研究,可以确定旅游购物行动属于冲动购买.而促使旅游者具有购物动机的主要因素是追新求异、追求价值、纪念收藏、礼品馈赠、文化体验等五类.这充分的说明了,旅游购物行为具有仓促、即兴、模仿等特点,难以形成稳定的、可靠的旅游购物活动.
2.2 连锁经营及其相关理论
2.2.1 连锁经营.所谓连锁经营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连锁经营方式的实施,可以将商品进货和销售有效的分离,进而促使旅游商品经营可以简单的、标准的、专业的进行,提高商品销售水平,促使旅游商品销售向诚信化、效益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2.2 连锁经营效应.理论经济学中说明了连锁经营方式的支撑理论为规模经济理论、专业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此种情况下,旅游商品连锁经营方式可以通过集约经营和分散销售的方式来销售商品,促使旅游商品在旅游购物市场中合理的分散销售,这大大促进了旅游商品购销,促使旅游购物业不断发展.
3 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
基于以上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理论来构建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框架,可以促使连锁经营方式更加有效的、科学的实施,对于促进旅游购物业不断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3.1 实施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管理
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的有效实施,可以间接实现规范化效益,增强旅游购物经验企业整体水平,促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发展.当然,实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有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管理的支持.利用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管理对连锁经营前期旅游购物市场调研、类型选择、经营战略、品牌设计等基础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与控制;对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时期旅游商品信息、销售、物流等方面进行规划和管理,为有效的进行旅游商品分散销售创造条件.
3.2 构建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具有多种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不同连锁经营方式对应的物流管理也存在一定差异.企业要想有效的推行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在确定企业连锁经营方式类型的同时,需要采用相适应的物流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旅游购物连锁经营可以与物流管理相匹配,促进旅游产品更好的销售.但需要注意一点,无论采用哪种物流管理方法,都要依照唯一原地采购和相对集中配送的原则,科学的、合理的实施物流管理.对此,加强构建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系统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系统具体构建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旅游购物混合连锁企业应当综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旅游购物连锁经营要求,就旅游购物混合连锁进行科学、合理的物流布局,促使各个连锁经营分店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其次,为了促使旅游购物混合连锁经营能够有效的运行,结合物流布局图,科学的规划各个连锁经营分店物流采购工作,提高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水平.
4 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的应用
因所经营的旅游商品不同、差异化范围大等特点,使得不同种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应运而生.尽管所有的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都具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要目标客户以及消费群体紧紧围绕在一起,但各种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笔者就几种基本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4.1 旅游购物单品连锁
所谓旅游购物单品连锁是指旅游购物连锁企业在各个地区的连锁店内只进行单一旅游购物单品的经营销售.从我国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发展来看,旅游购物单品连锁经营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古老的一种连锁经营类型,其可以跨区域的进行旅游单品销售,并且不用担心各地区旅游单品出现差异,这大大提高了旅游购物单品的销售效果.例如某地区特产茶叶可以运用旅游购物单品连锁经营方式来进行销售,可以将特产茶叶这一旅游单品推广各个地区,进行茶叶单品销售.
4.2 旅游购物多品连锁
旅游购物多品连锁是在同一旅游文化内涵主题下,推出多种旅游商品,并将这些旅游商品分布到旅游目的地的连锁店,促进多种旅游商品销售.相对于旅游购物单品连锁来说,旅游购物多品连锁扩大了旅游商品经营范围,可以促进连带旅游商品销售,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例如以某一旅游主题连锁经营翡翠的同时,进行玛瑙、玉器、奇石的经营,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提高旅游商品销售量,为旅游购物连锁经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旅游购物多品连锁经营方式进行各地区旅游商品无差异销售,并且不开展可持续的经营发展策略,旅游商品的价格容易贬值,这将会给旅游购物连锁经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所以,科学规划旅游购物多品连锁经营方式,提高其应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4.3 旅游购物综合连锁
即旅游购物连锁企业通过分布于具有广泛辐射性的旅游客源集散地或旅游商品集散地的连锁店,经营销售属于不同旅游文化内涵主题下的多种品类的旅游商品.将不同旅游文化内涵主题下的旅游商品融合在一起,并广泛的分布在各地区商品连锁店中,这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产品销售.旅游购物综合连锁经营方式的实施,促使旅游商品经营范围更加广泛,旅游商品种类繁多,可以大大提高旅游购物水平,促进旅游购物业发展.
5 结束语
在我国旅游购物市场产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旅游购物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致使旅游购物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效果不佳.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基于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理论,实施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管理、构建旅游购物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系统,从而促进旅游购物单品连锁、旅游购物多品连锁、旅游购物综合连锁等旅游购物连锁经营方式有效应用,促进旅游购物连锁经营企业发展,旅游业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国兰,杨燕,姄王庆.浅谈乡村旅游连锁经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2).
〔2〕李萌.旅游购物品开发与经营创新探讨[J].商业时代,2007(18).
商品经营分析范文5
■一、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1 从动态角度反映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获取企业现金的真实流动和结存的情况,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静态状况下不能反映的企业现金流动状况。
1.2 反映企业真实的获利能力。虽然利润表可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利润表中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有可能是有弹性的甚至是不太真实的,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1.3 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很多,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但这些指标大多都是相对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一个更直接的角度去看企业的偿债能力,即看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到底偿还了多少债务,在现金流量表中设有具体项目直接反映企业偿还了多少债务。
1.4 反映企业的筹资能力和投资情况。在现金流量表中设有具体项目反映企业筹集资金的数额、支付和吸收投资的数额。
1.5 揭示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的支付活动是多方面的,比如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发放工资、交纳税金等,这些支付项目的规模和结构如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于这类重要的会计信息,现金流量表有具体项目用绝对数给予了较全面的反映。
1.6 有利于不同行业企业间的比较。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因以现金为同一口径,有利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对比分析。
■二、现金流量表几个常见指标的分析
2.1 企业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可列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本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企业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也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应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企业理财人员可以利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企业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是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是正负相间的。如果上市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结构百分比具有代表性(可用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数),理财人员还可根据它们和计划销售额来预测未来的经营现金流量。
2.2 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资产经过正常秩序,无重大损失地转化为现金以及企业债务契约或其他付现契约履行的能力,它是蕴涵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重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化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为现金;应收账款会有一定的坏账发生。许多企业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导致最终破产。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所以必须用上市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分析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速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就越强,企业流动性越好,抗风险能力越高。一般来说,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现金流量负债比不但可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还可以预测出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如果该比率大于40% ,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而现金债务总额比是评估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企业破产的可靠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
2.3 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它弥补了根据损益表上分析企业获利能力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股本等。具体指标有:(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既可从一个方面反映企业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企业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替代每股收益。因为现金流量没有减去折扣。它能反映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该指标说明企业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可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评价上市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4 企业的财务弹性分析。所谓财务弹性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衡量是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具体指标包括:(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企业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若小于1 ,则说明企业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流量,此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企业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余地越大。以上两个比率越大,说明上市企业财务弹性越大,适应各种环境和资金需求的灵活性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
2.5 企业的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收益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它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综合。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由于上市企业收益质量主要受到会计政策的变化和选择、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企业对自行列支成本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评价一个企业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其中: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上市企业理财人员可以通过计算的营运指数对企业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如折旧、资产摊销、信用政策等虽不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但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使当期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一致,但是两者应大体相近。因此,若营运指数大于或等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会计收益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收益质量较差。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的影响。企业应采取相应的理财措施,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收益质量。
■三、对现金流量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活动。对于不涉及现金当期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可能在未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筹资活动,要注意分析其附注说明。如:用固定资产或外部投资偿债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如果失败则企业有破产清算的可能。又如,企业接受非现金捐赠资产或用固定资产对外进行长期投资,则意味着企业还必须通过融资来筹集必要的现金以维持正常经营。
3.2 注意现金流量表中所批露的项目在经营活动中的变化,判断企业当期盈利中有多少是企业真正可动用的资金,尤其是企业实际无法支付现金的费用项目和无法收到现金的权益项目。
3.3 在分析报表时,应在全面阅读报表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指标,全面把握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一、要联系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现金流量。如果是经营型战略,则现金流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应该占较大比重,且数额稳定、规律性强;如果是融资型资金筹措战略,筹资活动现金流应该占较大比重,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且稳定性较差,缺乏规律。
第二、要将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有步骤按层次联系起来分析。仅有总量分析是不够的,还应将每一类别流入与相应类别的流出加以比较分析。如: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大于流出总量,说明企业要么收缩战线,要么大量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反之则说明企业要么购置了长期资产,要么扩大了对外投资,实施了扩张战略。又如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说明企业吸收资本或举债的步伐加快。再如,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对比分析,如果经营活动出现现金流入量大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量,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比较多,这或是由销售规模扩大或是由销售价格提高或是由销售中现销比例加大等原因所引起,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适应能力较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适应能力较差,经营不仅不能支持投资或偿还债务,而且还要借助于收回投资或举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现金流入方面则表明企业销售货款回笼不及时、产品积压、销售难以实现、销售价格下降等问题。从现金流出方面则表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支出加大,或是偿还以前购买所形成的应付账款,或是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提高,或是当期购买现金付款的比例加大等等。
第三、要将不同类别或项目的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分析。仅将同一类别或同一项目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进行对比分析还不够,必要时还应将不同类别、不同项目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将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联系起来,该净额较小则说明企业加快了投资步伐,企业有了新的获利机会。如果将此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联系起来,若该余额较小则说明企业吸收资本部分和借入资金已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商品经营分析范文6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蕴藏了丰富的经营技巧和市场规律,怎样有效的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使之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了零售企业的一个迫切愿望和现实难点。普通的零售业信息系统只能够提供一般的分析数据,不能提供立体化的、多视角的、有渗透力的数据,更不能提供更多潜在的、预测性的经营建议。BI系统恰恰弥补了一般零售业系统在分析上的先天不足。
管理者对数据的分析行为,通常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获得不同的信息。比如在作销售分析时,最常见的分析数据摄取一般是这样的:在某一特定时间区间内,搜集某些生气勃勃定经营单元(如分店)的主要经营指标(如销售额、成本、进项税、毛利、毛利率、坪效、交叉比、销进比等)的单个及合计数据,据此进行分析。
但是经营者往往会提出更多、更细的数据要求。如提供上述数据指标时要求考虑到时间区间内时间点的细分(如细分到每日或每时),并且顾及到单个分店,同时包含商品细分类别(如按大、中、小来分类,甚至分到单品)等因素。这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营者的工作已不是仅仅局限在粗放的数据审阅上,而是需要越来越精细的数据分析,而且这些分析也不仅仅局限于单点单向,而是要多点多向地进行。
由于经营者在分析时会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和不同思路分析的灵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数据的摄取提出以不同的对象为中心、有时甚至是跳跃式的、跨数据性质、类别的摄取要求,这些数据要求如在一般的分析系统中摄取,不仅搜集整理的工作量巨大,而且分析运用起来也十分便,有的甚至无法融合在一起,这时就需要BI分析系统的帮助了。在BI中把这些不同的观察角度或分析对象不同类别的属性叫做“维”(如日期维、地方维、类别维等),而且这个“维”又是分级的,比如日期可分为年、月、周、日;地方可分为公司、分店、部门和柜组别也可分为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系列等。如果在分析中除需要对类似以上的这些数据进行采摘、处理,再加上通常分析工作都会用到的同比、环比等指标的处理,一般的数据分析系统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
这就是笔者要讲的分析危机:老总越来越爱分析,而IT部门却越来越不能胜任分析!那么在运用BI之后呢?一切将完全改变过来。BI分析系统通过连续、立体的动态表来展现各种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组合、聚类、排序等处理,给经营管理者带来一种得心应手的分析新感觉。 神秘的BI
BI是一种是一种运用了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崭新技术,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聚类、挖掘、预测等处理来产生可透析的各种展示数据。这些数据可直观显示分析者所要探询的某种经营属性或市场规律。
BI除了通过动态表展现数据外,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形去展现,并且能对图形做拉伸、分块、旋转、透视等多种处理,以更直观可见的方式来展现数据规律。同时还可对数据做各种标识。如特别好的销售数据用绿色表示,特别差的销售数据用红色表示。另外,还可对数据进行跟踪分析。
BI还有一个很优秀的功能就是设定一个边界条件进行挖掘工作,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联系,沃尔玛著名的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就是这样产生的。
BI分析系统的主要代表功能有:综合分析与告警、趋势分析等。它不仅适用于零售业,同时在金融、保险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决胜未来
决胜未来靠的是什么?是通过透析历史的经营情况,归纳成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用数据来证明经营手段是否成功,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快速准确的把握风云变幻的市场脉博。而BI正是完成这项使命的有力武器。在国外,BI在零售业上已有了较好的应用,并产生相关的指标体系理论;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BI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强大性,使得他在零售业界讯速崛起,呈现了高速上升的趋势。
BI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辅助建立信息中心,通过BI来产生各种工作报表和分析报表。常见的分析有:
销售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各项销售指标(如毛利、毛利率、坪效、交叉比、进销比、盈利能力、周转率、同比、环比等等),而分析维又可从管理架构、类别、品牌、日期、时段等角度观察,这些分析维又可采用多级钻取,从而获得相当透彻的分析思路;同时根据海量数据产生预测信息、告警信息等分析数据;还可根据各种销售指标产生新的透视表(如最常见的ABC分类表、商品敏感分类表、商品盈利分类表等)。
这些复杂的指标在原来的信息数据库中是难以实现的,老总们虽然知道他们好,但得不到,使得这些指标显得若有若无,直到BI技术出现之后,这些指标才重新得到了管理者和分析者们的宠幸。
商品分析:商类分析的主要数据来自销售数据和商品基础数据,据此产生以分析结构为主线的分析思路。主要的分析数据有:商品的类别结构、品牌结构、价格结构、毛利结构、结算方式结构、产地结构等,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中产生商品广度、商品深度、商品淘汰率、商品引进率、商品置换率、重点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季节商品等多种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来指导企业调整商品结构,加强商品的竟争能力和合理配置。
顾客分析:顾客分析主要是指对顾客群体的购买行为的分析。例如,我们将顾客分成“富人”和“穷人”;那么什么人是“富人”,什么人是“穷人”呢?如果我们有会员卡,可以通过会员登记的月收入来区分,但如果没有会员卡呢?这时可以通过小票每单金额来假设。比如每单金额大于100元的顾客,我们认为是“富人”;每单金额小于100元的顾客,我们认为是“穷人”。据此,又可派生出很多其他分析思路。如“富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穷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富人”的购物时间和“穷人”的购物时间;本企业商圈里是“富人”多还是“穷人”多;“富人”给商场作出的贡献大还是“穷人”作出的贡献大;“富人”喜欢用什么方式来支付,“穷人”喜欢用什么方式来支付等等。此外,还有商圈的客单量分析、商圈里的购物高峰分析、假日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等等分析思路。
供应商分析:通过对供应商在选定的时间段内的各项指标(订货量、订货额、进货量、进货额、到货时间、库存量、库存额、退换量、退换额、销售量、销售额、所供商品毛利率、周转率、交叉比率等)进行分析,为供应商的引进、储备及淘汰(或淘汰其部分品种)及供应商库存商品的处理提供依据。主要分析的主题有供应商的组成结构、供应商的送货情况、供应商所供商品情况(比如销售贡献、利润贡献等)、供应商的结算情况等。比如我们发现有些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销售一直不错,从而他在某个时间段里的结款非常稳定,而这个供应商的结算方式是代销,那么如果资金不紧张,而这个供应商所供商品销售风险又小,为什么不考虑将他改为购销呢?――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呵。
人员分析:通过对公司的人员指标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销售人员指标(着重销售指标,毛利指标为辅)和采购员指标(销售额、毛利、供应商更换、购销商品数、代销商品数、资金占用、资金周转等)的分析,达到考核员工业绩,提高员工积极性,为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主要分析主题有员工的人员构成情况、销售人员的人均销售情况、开单销售、个人的销售业绩情况、各管理架构的人均销售情况、毛利贡献情况、采购员分管商品的进货情况、购销代销比例情况、引进的商品销售情况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