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培养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培养规划

教师培养规划范文1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专业 实践教学 本科生 助教

国内外主要高校实行研究生助教制度,均把其作为推进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队伍结构,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助教的协助教学涉及常规教学中的全部类型与环节。而本文所指的助教并不由研究生担任,而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主要是大四学生)。

工科建筑类城市规划专业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大。如杨靖(2013)以某高校为例,指出其集中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提高到总学分的35.2%。

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个别指导与亲自实践、示范相结合。要求教师以方案小组为单位给予个别指导,常规化的统一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此环节的需要。因此,国内外多数发展力量雄厚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均考虑到一门课程由几位教师担任,目的是实现教师在少带学生的情况下,有时间个别指导学生,如中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由4位教师担任。因此,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需要较多的师资作为保证。然而,目前在国内很多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教师师资不够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这就给规划专业课程的开展带了障碍。本课程助教协助教学的角色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本科生助教与研究生助教的比较

国内外高校助教一般都是由研究生来担任。本文中所提出的本科生助教与其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两者都与学生年龄相仿,易沟通;可言传身教,是大学生最好的专业教育指导者;可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讲授方法的改进等,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助教是大学师资的重要补充,弥补了大学教育大众化造成的大学教师资源的不足,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助教也是学校资助困难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但两者也有些区别:研究生助教可担任各门专业课程的讲授,独立开展资料收集和分析,编制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课堂上向学生面授专业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并接受学生的评价,而本科生助教仅限于实践教学环节,并且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的。

2.助教在实践教学中的协助方式

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和发挥本科生助教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协调者的作用,笔者在两年多的助教实践教学中总结了如下五种形式:

(1)点评方案。这是本科生助教在实践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一般由学生单独或分组(不超过4人)完成,对于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指导者的亲身指导与精心修改,否则就会失去通过实践训练掌握基本技能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往往因为时间较长、师资不够等原因而大打折扣,所以助教应该承担起指导任务。所开设课程高年级助教一般都已很好地掌握,尤其是在不断的动手训练中强化了经验与方法,因此完全可以协助教师完成这个环节。

(2)传授基本的绘图与设计方法。绘图方法的掌握需要指导者亲身示范,学生边学边实践,这个过程由教师一人承担是不够的。助教可在此环节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设计方法的讲授与理解同样如此,需要在针对大量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学生设计思维理解的前提下对症下药,深入分析。助教的学生思维力与低年级学生相仿,在思维层面更容易理解学生的想法,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评析,总结出方法、经验,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学习心得与实习交流。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三、大四利用寒暑假到各地大型设计机构实习或见习,大五更是花一年的时间从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在校的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规划设计经验,在电脑绘图方面也往往更胜一筹,而且他们对于工程项目的实际运作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些见识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在实践环节中,助教与他们的实习交流将会正确地引导他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职业的认识。而几年的专业学习心得也是彼此交流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4)网络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网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场所,信息的、资源的共享和师生的交流都离不开网络平台,它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平台。为了使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优势,需要有精心创造虚拟学习环境和营造问题讨论氛围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电子邮件、QQ等方式,助教可以担任这一角色,同时也需要成为教学互动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协调者。

3.对于助教的角色认识

潘常春,王移芝(2010)指出,研究生助教在协助教学过程的角色定位可以为教师角色、师兄师姐角色、组织协调角色和学生角色。本文认为,同为课程助教,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助教角色与之大同小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中,本科生助教不承担备课、独立授课的任务,其角色主要还是以协助教学为主;也就是某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和作业批改、出试卷等工作,仍然由教师完成,助教仅在实践环节给予教师协助。

(2)学长学姐角色,助教首先是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学姐,相互交流较为容易。从笔者从教以来的经验看,学生非常喜欢与高年级同学交流,主要是围绕高年级的校外实习经历、见解和从中学到的设计与绘图技巧对于其完成课程设计的大力帮助。这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是非常容易实现的。

(3)组织协调角色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充分接触、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助教共同在此完成对于学生的指导,因此,助教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是在课外,从课外与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接触中了解他们的想法、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组织他们进行校外现场踏勘、调研等,并将信息及时地反映给教师,更好地实现双向互动。

(4)学生角色中,助教首先也是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一样,所以担任助教的角色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4.具体实施

本科生担任助教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在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都具有充分的理由。但与研究生助教相比,本科生助教毕竟在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研究思考方面与之存在差距,因此,本科生担任助教的范围、深度、形式等需要严格把握,需要在课程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独立完成。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1)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本科生助教在经验、知识等方面尚不具备独立备课、授课的条件,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与教师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得力助手的协助下,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重点内容的讲授和指导上,另一方面助教本身是学生,可以从指导低年级学生中充分锻炼教学能力、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

(2)协助形式。在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多数环节是以学生单独或成组进行方案设计、手绘表达的过程,助教参与其中的形式可以为指导设计、交流实习心得、指导手绘技巧、组织课程教学、协助答疑、点评方案等。

(3)可实施的课程。根据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课程体系,助教角色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中和综合实习环节,主要包括: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村镇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认知实习等。

5.结语

在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中,助教角色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探讨的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在应用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中,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和必要性,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加全方位、详细而具体地掌握专业技能、经验教学、扩展眼界,另一方面对于更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助教本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常春,王移芝.高校助教在协助教学中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0(22):56-58.

[2]石旺鹏,彩万志,刘庆昌.美国研究生助教的培养和考核体系——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75-77.

[3]孙彩虹.整合助教资源优势,开发学校特色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05,6:94-95.

[4]于克锋,江敏,袁春红,李娟英,何培民.日本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62-64.

教师培养规划范文2

论文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构建高教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重点突出“创新”;二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可见,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应有功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三方面内容。

一、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高等教育需要认真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创新”构建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规格、具有什么特定的才能是涉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围绕“创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应以社会责任感、知识基础、动手意识和实践能力、独立思考精神及耐力为基础构建创新性人才的素质结构。

2.围绕“创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作为创新教育理念的承载者和保证方式,创新教育模式是对创新教育过程的高度概括,它不仅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科学、可靠的操作程序,也为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构建探究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等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3.围绕“创新”改革教育制度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开发,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堂活动,重视校内学习、轻视社会实践,重学科精深、轻学科交叉等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司空见惯的学习方法和形象写真。因此,要围绕“创新”改革教育制度:一是要坚持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二要实行以加强基础、文理渗透、加大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综合力度以及科学设定必、选修比例;三要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组织的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参与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

二、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考察创新性人才培养做得成功的大学,可以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中贯穿了一条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其中的道理,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你们就是大学!”并且,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1]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也应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贯彻落实学分制,给学生以充分学习的自由,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要贯彻落实学分制,一方面需要制订灵活的培养方案和实行弹性的修业年限;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因此,学校应增加开设课程的面和课程的量,从而增加学生选择的余地。只有这样,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或局限于某一专业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形成完满个性。另外,应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其知识面。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2.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会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

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校庆上总书记指出“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其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人的个性发展就是使个人所具有的天赋得到充分地发挥。个性发展得好不一定带来创新,但没有个性发展则肯定不会有创新。因此,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造就社会文明的五彩缤纷,即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做到四点。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是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述”或“综述”课,将某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该学科的“引导”作用,强调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有相当的深度。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再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设立学术性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2]并且,在课外,大学生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社团并不是一般的学生管理或督促学生学习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机构,而是建立在各学科基础上的学术性社团。这些学术性社团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所以,应设立更多的学术性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开展以学生的创业计划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据统计,美国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并且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创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我国,创业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为此,大学应鼓励学生拟订自己的创业计划,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创业,并围绕学生的创业计划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以此为学生创业奠定经济和能力基础。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面对“钱学森之问”,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因此,无论在课堂内外,我们都应该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视二者的有机统一。

正如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所说:“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类活动。”他还说:“我们以说不出莎士比亚5部戏剧的名称为耻,但如果你不能区分基因和染色体,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3]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首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认为:“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而且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习。在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有一种辩证的关系。”

其次,扩大学生申报课题、参与研究的比例。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正如卡斯佩对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所说:“在最好的大学——你们就处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教、学和研究是探索知识这一整体同等重要的成分。对知识的这种探索发生在教室里,发生在图书馆里,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书房中,甚至发生在大方院(斯坦福的学生宿舍)里。你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将知识传给你们和向你们提出挑战是我们的任务,质疑和挑战我们、寻找和我们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是你们的任务。”[4]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生课题,扩大学生立项和参与研究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因此,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最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问题解决能力。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因此,应不断鼓励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考虑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互相激发,即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有时也可能取得某些突破,获得更多、更有益的创造技能。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依然存在重共性、轻个性,重甄别选拔、轻改进发展,重纸笔测验、轻动手操作,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现象。纸笔考试对测试记忆性的再现性知识比较适用,但对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兴趣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作用有限。单一的评价方法既不能对学生给予科学的评价,导致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继续存在,又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失去了形成性评价对大学生进步的及时肯定,只有在教学活动基本终结时开展的教学评价,不利于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的实现,致使教学评价的根本宗旨无法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评价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考试分数、学生能力发展、教师发展等多方面来衡量教育成果,建立多元质量观要求的新评价手段与方法。

三、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其中创新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增强可以提升素质。反之,较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所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教师培养规划范文3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一方面,这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所逼,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尊重个人的发展成为科学、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是要促进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充分发展,在社会的需要中实现自我,让他们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而奋斗。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的一个必要课题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有的人认为社会上需要什么工作,我就干什么工作,通过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社会需要的职业,就是职业规划了。有的人认为,选择“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职业规划。真的这么简单吗?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这里说的个人职业规划指的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

第一,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到了企业以后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第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人生策划的最佳定位。职业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他们的关系如下图:

知己是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性向、职业锚以及父母的管教态度、学校与社会教育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的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认识自我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自我,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如:组织应聘时就很注重考察应聘者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自我认识,要求应聘者说明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最值得列举的经历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保持下去,形成自我鲜明的定位,也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的为招聘单位所认可,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可回避缺点和短处。

知彼是探索外在的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知己是了解自己本身的特性,知彼是了解工作舞台的特性,两者具有密切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达到平衡。

第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寻找人生真实的使命,明确自我人生目标。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所以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第四,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在于建立一个牢固的发展基地。个人职业生涯为什么重要?用最通俗的话说,它决定了10年、20年后,你的办公桌在哪儿?也就是说,个人职业规划在你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向心力,迫使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型个人,既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为心中的理想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

职业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们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同时也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一,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品牌、信誉的建立。如今,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检验学校质量的试金石。这不仅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率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他们严谨的学风,极高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在的国家和世界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知识教育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应该是人生发展的助力器。

第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育质量。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使命,确定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成为学习型个人,自觉进行终身学习。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第三,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相当的薄弱。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不长,高校虽然大多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这里有历史原因。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生就业历来是政府分配,从来就用不着自己考虑,而且在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下,也没有职业的选择权。现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式下,我国政策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亦从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毕业分配也实行“自主择业”,因此,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

国外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像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从国家、州政府到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升学指导作为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安排有职业教育课,让孩子了解一些职业的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当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时候,辅以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人格特征等,为他们选择大学志愿和职业提供参考意见。在美国,由于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机构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将升学指导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与报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在ACT机构中,在入学环节,也就是考生报名时,在报名表上就列有90道兴趣测验题,每位考生都要把这90题做完,再把学校活动及成绩报告一并填好,这才算是报名完毕。而后在ACT入学成绩报告出来时,除了ACT的四项分数及预测外,还有对专业选择的建议,这些建议的来源就是兴趣测验的结果。由此可见升学指导以及兴趣测验的使用在国外教育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小学、初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非得临近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一定会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从行为上改变学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改革,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并从制度上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第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首先,高等院校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职业咨询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讲座,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职业规划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有一个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指导学生,为之排忧解惑。国内的复旦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提出了“毕业设计从进校时开始”的口号,安排了一定的学分量,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里,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次,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并创造实践机会, 为大学生寻求自己的职业生涯架构桥梁。建立职业测验和咨询服务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性向与职业目标。

新生进校后,在学校的指导下,研究本人喜欢并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或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人的职业性向。根据约翰·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个人的职业性向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来确定。职业者如果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性向,就可以从对应的若干职业中选择。二是本人的职业锚(动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一个人职业锚的因素有:(1)天资和能力;(2)工作动机和需要;(3)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天资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而其他各项因素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加受后天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所以,职业锚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点,有别于职业性向。例如,某个人攻读了医学博士,并且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已经20年了,尽管他的职业性向可能并不适合做外科医生,但是他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时,基本上不会考虑改为其它职业,这是因为他的职业锚在起作用。埃德加·施恩在研究职业锚时将职业锚划分为如下类型:(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2)管理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5)安全型职业锚。三是本人的职业兴趣。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考虑本人的职业兴趣,例如:喜欢旅行(适合于经常出差的职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华南工作);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自己做老板);喜欢住在中等城市;不想为大公司工作;喜欢穿休闲服装上班;不喜欢整天在桌子后面工作等等。另外,本人具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忽略,如果某人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其带来收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研究清楚本人现在做的工作,十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不断加强还是逐渐削弱?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够给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实现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同时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入校后选专业制度。我们的大学生高考后,填写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向、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2.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满足学校和学生之间在学习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倡实施学分制,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是,正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办法以及各种各样可见和不可见的羁绊、阻力以及留恋之情的扬弃,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学分制或多或少还带有学年制的色彩,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是一个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

“完全学分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从教学内容看,它是为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做准备,也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以便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重新选择职业的余地。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课程的选择权为学生再次选择专业提供了机会。二是承认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生生源存在较大差异,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使课程考察具有变通性。对于所修课程考试不及格者,均可重修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才能。三是学制的弹性。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习期限可放宽为3至6年,最长的可延期至8年。便于在职人员的学习,也便于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继续高等教育。正是由于学分制使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另外,笔者认为,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在于师资。如若没有一定质量的师资,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基于职业设计构成所需必需学习某门课程,学校应该承认该学生在外校修得的该课程分数。

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1)计划性不能得到保障。其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两个方面。选修课学时较少,教学时间短,同时,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导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术水平差别较大。有的教师还只把它当作一般性的“大课”来对待,投入的精力不够,因而使得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没有透彻地分析,进而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所选课程大多是凭一时兴趣或探索性的,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对学科建设不是很了解,不能有计划地对某一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从而使得学习的计划性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质量不容易保证。(2)容易形成“凑学分”现象。有的学生在选课、听课时,在求知的愿望外,也有出于好奇,或为了“轻松拿学分”,可能就易避难,导致“凑学分”现象。(3)约束性较小。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而且学生自由度大,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时势造英雄”,说明个人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我国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极少与社会接触,对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这些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他们极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1)学分绩点制。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为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避免学生出现单纯追求学分的现象,采用学分绩点的办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获得各类竞赛获奖或表彰,学校可给予奖励加计学分,并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评选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2)完善导师责任制。学生无论是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还是职业规划制定后,他对自己本身的特性、外界环境的机会和挑战以及该学科建设都不是很清楚,难免会有盲目性,这就需要校方组织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导师对学生思想、科研、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事情都要挂在心上,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最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一方面,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到社会上了解自己职业锚所在以及市场需求。学校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落差,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也了解不到的。比如方言,比如社交,比如“实战”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创业的优势。当机遇降临时,“机不待我,时不予待”,学校可提供方便,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学生优先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若因创业或探索个人职业倾向耽误了时间,学校也允许滞后一段时间毕业,对大学生创业和继续学业两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当然,大学生创业更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企业,实行优惠或无息贷款,并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有关税收。

教师培养规划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

实事求是地讲,踏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家庭条件或者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等其他原因。所以,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要低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水平。而就机械专业的学科来讲,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学习以及自身知识的薄弱,学习起来的难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比较大。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机械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也不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一切以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为目标,这样才会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

在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机械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会比较枯燥和乏味,学习起来也就很难。而大多数中职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这就决定了要上好机械类课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在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还能够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组织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及时掌握的信息,消化学习内容。这样才会让学生不仅能享受学习的乐趣,还能借此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间歇运动机构”的应用实例时,课本上已经给出了自行车上的飞轮的例子,如果此时教师机械地照搬课本,而不顾学生是否能听明白,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抱怨的情绪。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现实中不知道什么是飞轮,课本上的简单的图片也不能解决他们的疑惑。我在这时候,就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不仅耐心解释飞轮就是安装在后轮轴上与链条相连的那个构件,而且让他们开动脑筋,提出类似的例子。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有的学生列举的例子会让大家哄堂大笑,我这时候不是嘲笑他们的无知,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让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

二、善于采用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经过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单调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易于疲劳,难以使注意稳定。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单调的教学模式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不可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教学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在无形中刺激学生学习情绪,特别是一些让学生好奇的手段。例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以生动形象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图文并茂的方式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例如,在给学生上“铣削方法”的时候,学生事先没有专门的铣削实习,对铣削方法没有认识,并且这节课内容具有图面占的比例大的特点,怎么办?特别是一些重点与难点内容,单凭教师口述与课本上的黑白图片是不能够让学生彻底了解的。为了让学生掌握铣削的基本工作内容,认识各类基本工作内容的铣削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很好的办法。

为方便学生理解,我向他们展示铣削方法PPT教学截图,铣削方法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这能突出铣削内容的重点,但对于学生认识铣削方法可能有难点,所以教师也可以用flash来让学生掌握难点。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学习轻松,同时它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三、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未来的工作气氛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没有实践,再好的理论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在机械专业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每个实践模块的目的、独立拟订实践环节的方案、勤于分析与训练、及时写总结报告,归纳技术与操作要点。

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一直走的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且能够通过学校对外机械技术服务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在实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我让他们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解决。因为这种方式让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理论的用途、用处,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书本寻找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教师不单单要注意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团队意识的培养,尽量设计能够增进团队讨论,加强团队交流以及团队合作的环节,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关键性,更加明白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真正本领。

在实践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额外添加了一个师生共同总结的环节。我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谈谈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们凑在一起可以探讨发现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将知识记得更牢靠,技术掌握得更扎实;另一方面,我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中掌握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的放矢。大家一同交流经验,总结教训,一定会互进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对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模式探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很好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灵活性,使得教学角度和方向更清晰、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由此,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有了初步结合,让他们深入地理解知识,更加牢固地记忆知识,从而提高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校企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教师培养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分培养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专家队伍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o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en explored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assified training". The classificat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tendency,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rofessional oriented job occupation and other factors, from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so as to meet the students' position to adapt to the different occupation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needs. In the classified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need to be more specialized in the guidance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ducation.

Keywords classified cultiv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xpert team

1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现状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缺乏专业化且力量单薄

在高职院校内大多数有辅导员和就业辅导老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而这两类辅导老师平时做着行政工作,很少有时间好好研究生涯规划的理论,并且实践教学经验也较浅,因此对于教授本门课程不够专业化,导致了该门课程教师很紧缺,也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分类培养,因校内无专业化的专家队伍,那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根据学生的类型开展个性的指导工作。专业化、类别化教师队伍的缺乏,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分类培养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①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过程化指导缺乏完整性

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普遍较晚,简单的指导生涯规划内容,一般在大三临近毕业前,集中性进行最后的就业辅导为主,在三年期间并未有过程化、模块化的全面指导。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内进行的分类培养模式下,我们需要对学生从大一入学到大三毕业,进行分阶段、分不同的培养类型进行过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由于兼职的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并且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指导不够完整,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少。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的意义

建立一支强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教师队伍,要依赖于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对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组织机构建设采用的模式为,学院与相关的就业指导部门统一管理机构;专家、教师队伍建设采用校内招聘有生涯规划经验、有资质的兼职教师,培养一批专职的生涯指导教师,聘请校外各行各业有相关经验的专家组成;必须制定各种类型专家队伍的职责制度,以及明确的分工,后期的培训、考核制度,以保障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的整体有效运作。生涯规划专家队伍的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组织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但是专家队伍中的高质量水平,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3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应多元化的原因

学院根据分类培养人才模式,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将对他们进行不同类别、不同目标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类别,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可以按照学生的分类培养类型,建立一支相对应的队伍,可以全身心的专注生涯教育研究。在开展生涯测评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未来目标职业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测评。对于有生涯困惑的同学,可以进行专业的辅导加咨询。

以宁波城市学院信息学院分类培养学生类型为例,五类同学在校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是:

(1)专升本型同学,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标志。大三时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这两门课程。英语方面,要努力通过应用英语A级、大学英语三级、四级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自己在大三时期考取专升本有很大的帮助。高等数学的学习,要选修校内的数学课程,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2)创业型的同学,以大赛获奖或注册创业或创业就业或横向科研项目为标志。在校时要多加强有关创业的相关政策学习;我校成立创业学院,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创业服务,定期邀请企业创业大师开展创业讲座。每年有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有创业项目的同学,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好好准备参加创业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别人优秀的创业精神,对提高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帮助。

(3)技师型的同学,以技师等高级别证书为标志。大二时期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信息学院技师型的同学可以考取的证书有:程序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汽车服务与营销员;汽车维修技术员;智能楼宇管理师。这些所有证书的获得,在以后的就业岗位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4)国际化型的同学,以中外合作培养为标志。该类型的同学,必须加强英语的学习,达到出国学校要求的英语水平;其次自身的专业课,也要加强学习。

(5)复合型的同学,以辅修专业或辅修双专业为标志。在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学习。

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汇总表(以信息学院为例)(见表1)。

4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的策略

4.1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1)根据学生不同分类培养类型(专升本型、创业型、技师型、国际化型、复合型)的特点,组织校内招聘五个类型的专业教师,在专业上要求相关的人力资源学、生涯规划指导等,并且有相关企业经验的教师。这些老师不但具备职业指导的理论水平,而且综合素质高,最好在以上五个类型中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③

(2)对学校现有的兼职生涯指导老师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才能有效的发挥大学教育职能。根据学生的五个培养类型,对老师们也进行分类,建立了经验丰富、文化素养高、知识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和进修,平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咨询辅导工作,加强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水平,有针对性的开展的教学实践指导,将学院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更加完善。

(3)充分利用校外丰富资源。选择知名度好的企业相关HR、职业生涯理论高的专家,加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中来。校外的专家队伍成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定期的、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讲座。选择企业最需要的人员素质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4.2 建立多类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基于当前社会严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在分类培养下,积极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而多类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能根据五类培养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广大高职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业目标,好好规划在校期间三年的学习目标。④

4.3 建立多阶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通过学院的人才分类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院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必须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教师的职称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生涯规划资格证书的等级来分类别。学生的五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生涯规划指导,采用不同类别的专家进行相应的教学与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有利。⑤

5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晚,国外生涯规划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也有很完善的教育w系,在社会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为我国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在分类培养中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我们建立一支各方面素质高、专业强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非常切实有效。

在高职院校分类培养下,让学生选专业、选提升类型、工作岗位方向、分类衔接模块课程或选修课程、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尊重学生的自,这样才能建立素质专业高、层次梯级分明的专家、教师队伍人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分类培养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201534424 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② 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3.

教师培养规划范文6

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原因,并给出解决对策。

一、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对专业不满意问题的溯源

目前大学生存在对高考选择填报的志愿后悔、不满意的情况,进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由于教育是连续的、系统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从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矛盾出发找寻原因,而是应追根溯源,系统地、全面地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与问题一部分是高中生对于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高中阶段缺乏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导致的。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减少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满意,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中生自我选择能力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在推行高考改革,旨在通过优化招生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挑选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但前提是学生要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自我选择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高中生职业意识与人生规划能力的养成。为了使高中生学会选择、具备选择能力,适应与推动高考改革,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二、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学校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错误认识,对其内涵没有界定,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针对高三年级进行的升学指导,只需在毕业班进行短时间的集中辅导,帮助学生根据分数选择大学,按照热门程度选择专业。

其次,学校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认识存在偏差。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己的认知,对专业与职业的认知,不断提升选择与决策能力,在正确的认知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学校与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认识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校和教师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它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动力的增加、选择与决策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教师更多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升学率的高低,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课程开设少,课程类型不合理

首先,目前我国在高中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区和学校较少。大多数的学校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邀请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师或社会知名人士给学生讲述相关知识或者针对高三毕业生开展升学与就业辅导,主要是围绕高考填报志愿进行的。

其次,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选修课,课程的安排呈现出课时少、课程内容不深入的问题。选修课主要是针对个体的差异性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性格,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个性化发展。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职业认识,发展学生决策能力的一种课程。这些认识与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位高中生都是必要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每一位高中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选修课是不合适的,难以发挥其教育价值。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范围有局限性,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不足。文化课在高中课程中占大头,但其关注点主要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进入课堂。心理咨询课程主要是针对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内容很少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又一开展方式。但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系并不紧密。

(三)师资缺乏,教师未发挥良好的作用

首先,当前我国高中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多数由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教师或科任教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因此师资的培养迫在眉睫。但师资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经历一段时间的。大量培养这样一批教师,也是一个重大的、复杂的教育问题。

其次,在培养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师之前,充分发挥高中现有教师的潜能与积极性,发挥现有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教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高中生的文化课学习与成绩上,致使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欠缺。

第三,就目前高中教师素质来说,因为不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所以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长时间专注于提升学生成绩,对于相关信息的掌握少,欠缺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出专业的师资前,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显得格外重要。

三、 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评价标准导向

当前我国的教育环境比较复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依然实行应试的考试模式。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善,但依旧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评价标准依然主要以分数为主,辅以其他评价方法。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在逐渐的改变,注重从多方面看待一个人的发展。但就高中学生而言,人们对其的关注点还是集中于分数,尤其是高考成绩。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目前升学率依旧是评价学校最为重要的标准,学校难免会过于重视成绩与升学率,而忽视提升学生成绩之外的教育。

(二)国家政策保障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关于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法规较少且不完善,同时缺乏教育管理机构。正是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导致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缺乏财政的支持。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培养、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都需要来自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使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境地。

(三)学校权力有限

目前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并引发探讨,国家也正在寻找解决方案。由于教育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一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与颁布需要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学校想采取某种教育举措,进行改革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学校受限于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接受行政管理,自身的权力是有限的。

四、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树立正确评价观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应将对人才培养的关注点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逐渐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观,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考察确立评价标准。只有在正确评价观的导向下,学校才能免于外界干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评价观,才能将正确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实践,用正确的评价观指导教学。我们不应该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应该重视发现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不应该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应该重视学校在学生各种能力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才观的改变迫切要求评价观的改变,二者相辅相成促进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

国家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引领与促进作用,国家加强对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可以为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政策性的保障与具体的指导,同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国家应设置从小学到大学连贯的、系统的、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机构,并且有针对性地管理与指导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三)增加学校自主权

针对学校自身权力有限的问题,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增加学校自主权,放宽对学校的限制。允许学校在不违背已有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础上,在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下,进行教育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举措,并给予学校鼓励。让学校具有自主的办学权利,针对基层学校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可以减少因政策出台的滞后延迟问题解决。学校应该积极与教育部门有效沟通,寻求其对学校举措的支持。增加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师培训方面的自主权,有利于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设置与调整课程

国家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高中学校的必修课,因为职业意识与人生规划能力对于每位学生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应该针对高中三个年级系统开设,安排适当的课时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丰富课程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案例教学、利用测评技术与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体验等。同时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搜集感兴趣的职业或专业信息,借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亲身经历体验感兴趣的职业。有条件的学校除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可以专门开设职业体验课、假期职业体验营、到大学的参观活动、职业日等活动。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