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尊重接纳;自主创造;打造自信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五花八门,尽管微不足道,但是,教师欣赏的目光,或者简单的一句话,满意的一点头,一个轻微的动作,他们都觉得是对他们创造力莫大的肯定,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赏识教育”。通过对儿童创造力肯定,催生他们潜在的巨大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教师用尊重接纳、赞许的态度、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使学前儿童在满足中产生,受到激励,在无声的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面对困难的信心。

1.用稚气的眼光看待

学前儿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形成了他们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前儿童的绘画总是强烈地透着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气,他们获得的是成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情趣。

在笔者曾进行过以“冰激凌商店”为题的绘画作业中,学前儿童用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桌子的四条腿,这个学前儿童并没有受到专业的透视教育,却在桌面上是一个俯视角度的茶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个子真大”,大冰激凌回答:“你是个小弟弟。”这都是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反映,充满了学前儿童对生活无限的遐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教师,在看到儿童画出绿色的花以及红色的叶子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武断的“教育”他们,花应该是红色的,叶子应该是绿色的,他们在没有完全读懂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而简单粗暴的用成年人的生活体验做出的指点,他们没想到,也许学前儿童想画出绿色的牡丹花,或者想画出几片秋天的枫叶,只是他们不知道绿色的牡丹花和秋天的枫叶不会同时出现,仅此而已。

在很多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教师看来,学前儿童的绘画丝毫无所谓的“画理”所寻,他们天马行空的表达,是一次次心灵的自由旅行,这种自由的心灵体验甚至穿越了时间的更迭以及空间的跨度,因此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指点”,扼杀他们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想象力,带给他们的是受挫的自信心,让他们以后都不愿意画,到最后不敢画。

所以对儿童画的评述不能以成人的“固有观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怀着一颗童心,才能对儿童画做出恰当的评价。

2.用想象的思维倾听

笔者长期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也常常惊叹于绘画对学前儿童的巨大吸引力。学前儿童在进行每一幅绘画作品中,都是用真实的心灵在表达,无论其结果对于成人来说是如何的难以理喻。这也正是儿童画有别于成人画的地方,就是源自那单纯稚嫩的天性,对新世界饱含热情的好奇,驱使他们用无所顾忌的手法,去表达生活。比如笔者曾以“小火车”为题,有某个学前儿童的作品,却赫然看到一个个数学符号,笔者直接感觉到他对数学的浓烈的爱好,希望小小火车能带他进入那充满未知欢乐的数学殿堂。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每一幅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都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无论是一条最普通不过的直线,还是最简单不过的图案,都带着他们对生活独一无二的感悟,反映出他们真实的内心,充满对未来的向往。所以尽管绘画的手法尚且十分稚嫩,在画面构图上面还不够完善,但在图案背后凝聚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想象力,这是艺术得以存活的最基本的元素。通过每一次绘画练习,学前儿童在情感体验以及智力提升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想象是儿童画恒久不变的主题。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指导学前儿童画的层面上,而是能够和学前儿童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那梦幻般的童画世界。

3.用赏识的目光观赏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绘画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于是他们往往会以“无师自通”的方式,达到“画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艺术水平状态。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他们锻炼想象力表达力的机会,不应该用简单的好与坏粗暴的评判。教师应该提供自由创作的环境,鼓励他们在绘画中表达出自我的意识,并对他们每次大胆的创作尝试后,及时给与肯定,鼓励他们通过每一处细微的表达,传递出对现实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理解。

笔者曾提出以“午后”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学前儿童的表达异彩纷呈,有的把小鸡和蜗牛画成了好朋友,有的画出冒出黑烟的烟囱,地面上的人们没法生活了,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对前者,肯定他们友好的态度,对后者表扬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的培育,是为将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学前儿童的表现欲望,在自己微不足道的绘画作品得到教师充分的赞扬之后,大大的激发出来,从此逐渐养成了“一物多写”的发散性思维。

学前儿童通过教师赞赏的目光以及肯定的态度,坚信自己能成为自己生命的创作者,自由的情感充分在绘画中得到了抒发,不断的寻求自我创新和探索的道路,逐渐建立起人生重要的自信,成为将来自主学习的基础。学前儿童的自信心以及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及面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正是源自教师一次次的鼓励与肯定。

4.用疑惑的意味指导

幼儿园的教师,作为学前儿童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甚至会影响学前儿童今后一生的发展,他们往往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成为学前儿童最信赖的“伙伴”,成为他们模仿与学习的对象。这时候如果在学前儿童主动提出绘画请求的时候,教师开始他们循规蹈矩的“示范性教学”,势必让学前儿童过早的养成依赖性,自信心在教师的示范下慢慢消磨,不愿意积极独立的思考。事实证明,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过早过多的干预,其实是变相剥夺了学前儿童天性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发挥的自由,使得绘画中最宝贵的原创性的水土流失严重。成长是一个奇特的过程,当学前儿童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会开始逐渐画的像。

在以“小猫的烦恼”为题的绘画过程中,教师给出的绘制要求是把鱼、小猫和老鼠绘制在一幅画面中,用自己的方式安排构图。看到地面上的鱼缸,教师有了质疑:

“鱼缸放在地面上,小猫就可以吃到鱼了吗?”

“小猫的头和鱼缸的口是一般大的,小猫吃不到小鱼。”

“那小猫为什么不吃老鼠呢?”

“这是两只小飞鼠。”只见这是学前儿童为小老鼠添上了对翅膀。

教师要达到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就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尽可能的把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通过以上的绘画过程中,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干预,而是通过对对学前儿童事前充分的了解和观察,对他们绘画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之后设置的人为的“绘画障碍”,让学前儿童通过翻越这些所谓的“障碍”得到思维探索与尝试的体验。

当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师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的主导兴趣,只是提倡恰如其分的“引导”,别看学前儿童貌似对周遭事物漫不经心,其实他们内心不断在成长,所以,这种引导必须建立在学前儿童的兴趣之上,用适当的方式,教授他们必要的技能。

须知,对美的欣赏理解以及美的修养都不是靠“教”可以得到的,需要在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引导和启发的“培养皿”一点点的催生出来的。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强调的是发散性的思考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貌似“无中生有”的“无师自通”,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合理引导,真诚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的同时,自主探索性的学习。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创作的本能,细心挖掘他们的自我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面对世界的自信心,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帮助他们释放出创造力的思维,用接纳、赞许的态度对待学前儿童的每一次艺术创作,达到敢于表现自我、勇于表达自我,在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

[2]欧阳禾子.从图形走向发散思维的训练[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科教育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 丰子恺;民族美学;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42-02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文学家,以漫画著名于世。他在美术教育和创作活动中苦心耕耘,他的画作自然、简单,充满生活化的童真意趣;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哲理,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有着丰富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开阔的审美视野,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而作为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他在美术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美学理念,把自己的美学教育观融入教学实践中。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有助于理解美术创作的独特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

1 创建高校艺术美学新风范

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的创造价值体现在受教育者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对艺术美进行欣赏、理解和创造,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丰子恺艺术精神的丰厚内涵远非文字所能传达,他认为艺术的生活就是要把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态度应用在人生中,教会人在平常生活中享受艺术的味道。艺术教育是包括艺术在内的任何事物,只要有助于培养人的审美眼光,都可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他指出美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高校美术教育领域师资力量不强,过分强调教育的评估,美术教育教条化、技术化等。他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提出合理的策略。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入持久的魅力,应努力创建高校美术教育新风范。

2 改革高校美术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2.1 美术教育倡导艺术品质的培育,加强素质教育

在丰子恺心目中,艺术教育就是和平的教育、爱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艺术心”。丰子恺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形成高尚健全的人格。美术教育跟美术有着很大的区别,美术课只是一种艺术科目,而不是艺术教育。他指出:如果把开设了美术课程就认为是完成了艺术教育,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这就把艺术教育的观念狭隘化。丰子恺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培养艺术大师,而是教会人懂得如何欣赏自然和艺术作品,用爱的情感来表现艺术作品,用创造绘画的态度来创造生活。他对美术教育的任务有深刻的认识,对美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现在的教育界,仍然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优秀的分数可以掩盖掉学生的其他缺点,如情感、心理、审美等。美术教育在一些人眼里也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所体现出的就是高分低能、情感冷漠的教育弊端。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美术教育的培育者,必须充分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别,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对艺术美学的研究十分深入,他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审美有着紧密联系。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艺术教育,注重启发式艺术教育,充分唤起学生的艺术求知欲以及对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

2.2 重视美德教育,技术教育为从

美术教育重在授人以道,而不是授人以技。丰子恺认为,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带着情感美和意义美去欣赏艺术之美。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发现美的眼光,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处理“美德教育”与“技术教育”的问题上,他提出应该以“美德教育”为主,“技术教育”为从。他对美术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见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是造就健全的人格。丰子恺视艺术为心灵的事业,而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技术加上美德才能成就真正的艺术,技术与美德两者兼备,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反观高校聘请美术教师,往往只注重其手头功夫,以专业技能为唯一标准。

美术课程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完成几幅艺术作品,教会一些艺术技巧,而在于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和创造艺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艺术生活、有艺术之心的人。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让学生懂得艺术技巧,能画出美丽的作品,是艺术教育的间接目的,应在美术课中循循善诱,使他们提高艺术的审美情趣。丰子恺先生指出死板的教育,束缚艺术人格的自由,实行独立专行的教育法,使得毕业出来的学生,每个人都差不多,没有个性,没有趣味。所以,丰子恺坚持倡导不要束缚学生的个性,因为艺术强调创造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模仿者,而是培养出具有艺术心、有独创性、有创造力的学生,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以实施和深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要深深植根于社会文明之中,从中汲取养料,也为其培养有艺术心的学生。

3 丰子恺民族美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丰子恺一向推崇艺术是精神的粮食,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实践中,丰子恺对艺术教育思想有着十分独特的看法。他的艺术教育思想融汇中西,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性的剖析,诠释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思想。丰子恺曾提出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艺术品质的树立,比如人的学识、修养、世界观和艺术情趣,也可以说是艺术人格。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老屋、山石、杨柳、石桥、儿童等等这些风土人情无不在其笔下情趣盎然,生动呈现。他的作品平淡中蕴含着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他的艺术眼光是个人品性的自我修炼。

提高美术素养,使美术教育能够唤起受教育者对审美的需要,培养审美能力,美术教育把自然界里的一切东西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理解和创造,使其充满诗情画意,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评价升到了美丑的层次。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的把握,把握了自然美和社会美,使他们发展成有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人。丰子恺从生活艺术化的本质出发,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培育人的品德和情感,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思想。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艺术观,对艺术教育有着现实的启发性。以丰子恺的美术教育思想为指导去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今天高校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小结

总之,丰子恺提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要培植学生的“艺术的心”,把这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丰子恺的美术教育思想具有积极性,它将人的情感和道德不断完善和提升,融入艺术教育之中。造就健全艺术人格的美术教育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才能显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丰一鸣,丰陈宝,丰元草.桂林艺术讲话之二: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2]陈星,朱晓江.几人相忆在江楼[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3]王西彦.丰子恺散文选集: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声乐教材 优美 壮美 比较

声乐教学的审美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社会美。美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为两类:艺术美与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音乐美隶属于艺术美。艺术美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美德的高级形态。音乐美可分为优美、壮美、悲剧美、喜剧美等。笔者拟就幼儿师范声乐教材中的优美、壮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美

优美又称阴柔之美,实质上是优雅柔和之美。潺潺水声,朦胧月色,草长莺飞,落红有意,流水无情,天真的儿童,细腻的心灵,舒适、和谐、沉思之感,都可视为优美。《春之歌》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春回大地、鸟语花香、祖国一片蒸蒸日上的崭新风貌。鸟儿、鲜花、蜜蜂、春雷、春雨、美丽多姿,附上舒展流畅的旋律、轻捷明快的节奏,情绪活泼,生机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二月里来》是冼星海创作的《生产大合唱》第四场“丰收”中的一首歌曲,具有江南民歌风,旋律清丽、舒展,迷人而不失于矫饰,优美动听,给人以自然的亲切感。《西风的话》歌词含蓄、深邃,情景交融,曲调抒情、婉转、典雅柔美,是一首词曲结合完美、有情有景、富有诗意。《踏雪寻梅》表现了雪过天晴后,孩子们在旷野上努力“寻梅”的愉快情绪,音乐新颖精妙,逗人遐想。《渴望春天》是莫扎特创作的一首少年儿童歌曲,全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以和弦分解式进行级进式的旋律优美流畅,表现出儿童们渴望“鲜花开放,小鸟歌唱”的春天到来的激动、愉悦心情。《把心儿种在春天里》中优美的旋律,通过对充满幻想色彩的儿童生活的描绘,令人流连忘返。

《思乡曲》歌词亲切、朴实,旋律委婉、抒情,结构方整,不强的力度,稍慢的速度,把人们引入艺术的境界,描绘出一幅月夜宁静的意境,抒发了海外游子的淳朴深情,真挚典雅。《大海啊,故乡》歌词简洁,像一首真挚抒情的抒情诗。它借助对大海的思念和赞颂,抒发了人们对故乡祖国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这首歌曲的旋律起伏、优美、深情,节奏舒缓、气息悠长,使人听来倍感亲切,印象深刻。《可爱的家》情感朴实、旋律优美,“简单、甜美、具有感人的素质,没有一首歌谣能够比得上它”,在世界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歌曲《念故乡》的音乐采用了黑人民歌的音调,富于歌唱性,朴实优美,情深意浓,深刻地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美丽的祖国》歌词实朴、简捷,比喻形象;曲调起伏、流畅、优雅,节奏活泼轻盈,能够激发人们爱国之心,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勃拉姆斯《摇篮曲》,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莫扎特的《摇篮曲》,节奏规整,旋律平稳、流畅,充满着柔和、恬静之美。舒伯特的《摇篮曲》,结构十分规整,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幼儿安静入眠而唱的一种歌曲。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中,都有很多悦耳动听的摇篮曲。后来,作曲家们对摇篮曲的应用突破了以往只用于催眠的局限,逐渐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一种抒情歌曲,成为独具一格的音乐体裁。其特点是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曲调抒情、优美、旋律比较平稳,音域适中,不用过高过低的音,起伏不大。

以上种种均是优美之属。优美重在“优”,其美学意义在于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一般都具有雅致、安静、清新、和谐等特点。音乐语言大多文辞雅丽、节奏舒缓;景物描写多用暖色;旋律结构一般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一般不出现狂风暴雨、倒海翻江的意境,人物活动一般不在阴森恐怖的场景。优美的美学价值在于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光洁、俊秀、娇柔的美感。

二、壮美

壮美又称阳刚之美或崇高之美,实质上是雄浑之美,壮丽的美。惊涛骇浪、排山倒海、摧古拉朽、力拔山兮的勇士,见义勇为的侠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壮士,“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将士,给人以刚勇、坚毅、果敢、铁骨铮铮的印象,令人击节,可视为壮美。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齐唱、轮唱曲。第一部分为齐唱,以其跃动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了音调特征。第二部分采用轮唱形式,艺术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前仆后继、斗志昂扬,奔赴抗日战场的画面。全曲中的切分音、附点音符、休止符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塑造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誓死“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英雄形象,具有雄壮之美。

《黄水谣》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鬼子入侵前后的生活情景对比,悲愤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掠抢的野蛮行径,表现了人民心中燃烧的怒火和蕴藏着的反抗力量。歌曲《长城谣》,质朴自然、感情真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不可遏制的民族义愤,表达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捍卫祖国的决心和必胜信念。这首歌曲与《黄水谣》一样具有苍凉的悲壮之美。《长江之歌》旋律激昂,歌曲描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体现了长江的宏伟与壮丽,具有壮观之美。《嘎达梅林》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古族叙事体颂歌。歌曲具有蒙古短调民歌特点,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音调宽广豪迈、深沉庄重、铿锵有力,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具有阳刚之美。《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合唱,内容反映了贝多芬时代人们所幻想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亿万人民拥抱起来”去争取自由的呼声,是贝多芬首次将声乐用于交响曲,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这首歌音调庄严、朴实,情绪热情、庄重,气势相当宏伟,具有崇高之美。《共和国之恋》中“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表达出为了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义无反顾的决心。以上所列,皆是壮美之类。

壮美重在“壮”,其美学意义在于所塑造的形象画面一般都具有伟大、恢宏、刚健、激荡等特点。其描写的语言,大多句式铺张、音调高亢威严、节奏急促有力;景物描写多用“冷色”,景物显得险峻,人物显得豪放;人物活动允许出现突发性动作,一般不出现风和日丽、歌舞升平的景观。壮美的美学价值在于其气贯长虹的气势能震荡人的心灵,开阔人的眼界,也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一旦壮美的情感注入人的心扉,懦夫也将成为勇士――壮美是勇敢的源泉、力量的化身!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编著.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唱歌(共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蔡觉民编著.中外音乐鉴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4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1.2.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3.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3.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3.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38-02

美术是一门兼具抽象与形象的艺术课程,它体现了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与动手创作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代环境下,新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还是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手段。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较高、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通过在现有的美术课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丰富美术教学成果。

1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美术课堂中的意义

美术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美的艺术的享受过程,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美术学习的精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中的艺术美、创造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可以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美术的美学要素通过图像、影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展现出来,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在很多方面扩展美术教学的内容。通过加入一些美术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就会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很大程度的开拓。信息资源的画面包含的信息量比文字大,流动速度很快,跟纸质文本相比,信息技术资源承载的学习元素要丰富得多。因此,引入信息技术的美术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美术的文本教学宽泛了许多。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辟了新的教学手段 对于美术教学,通过加入信息技术的方法,开辟了美术课上新的教学手段,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建构新的美术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和学,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美术真实、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认识。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情境教学,这样就会通过开辟新的教学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优化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开放课堂的建立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美术作品的介绍一般都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是抱着一种空想的思想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美学知识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仅仅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回答。这样的说教模式既不利于实际的美术教学,也扼杀了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而通过采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将美术课堂变为美术鉴赏课,学生通过利用书本上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美术资料,这样就使得传统的美术说教教学变为学生的美术动手实践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2 如何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存在感,仿佛亲临到情境中去体会,这样就会使得美术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运用这种情境教学法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节奏,从而可以课前很好地进行准备工作。信息技术可以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学科领域于一体,能够全方位地为美术教学提供教学场景。如在讲授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时,可以找一些中国传统的壁画来进行欣赏,让学生通过观看壁画中的场景,进而对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场景和人物进行联想和分析。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飞天展现的曼妙舞姿,对于佛教徒那种一心向佛的虔诚心境能够产生较深的理解。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以后学习理解宗教美术作品时,能够进行自我艺术思考。而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都是仅仅通过简单的美术教学所体会不到的,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去观看,去揣摩人物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动作表现等。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教学中最基础的就是审美能力的学习,那么如何使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如何分析不同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这就对美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学习蒙古族图案这一课的时候,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收集有关蒙古族的文化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图片、视频,并且在课堂上将这些图片以及视频播放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蒙古族图案的认识。小学美术课堂是非常沉闷的,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很难进入一个审美的过程中去。通过播放学生喜欢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内容,寓教于乐,在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美术教学成果。

以主题图为载体,品悟美术之美 “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用形象思维而不是用抽象思维。”儿童心理学也认为儿童时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往往对文中色彩鲜艳的插图最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再现童话中的情景,体会童话中的美术。在教授关于自然的美术课时,可以播放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动画,让学生对在山水画中蕴含的那些美学特征能够有自己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绚烂的五彩童话世界里,一颗颗缤纷的童心在欢欣跳跃,学生是用心、用智慧和情感在写作童话故事。教师也能体会到一份快乐,也能分享到一份童真,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建立美术教学资源库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多种多样,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不需要那么多的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美术教学需要,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将其收集成一个专门的资料库。这样不仅为学生查找美术资料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教师对于实际教学掌控程度增加,提高工作效率。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建立相关的美术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校外教育 美术活动 艺术创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让青少年享受丰富的校外文化生活,在美的、快乐的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已成为校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杭州市余杭区青少年宫以美术活动的方式,组织当地中小学生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面向传统,享受民族文化的润泽;面对大师,在世界艺术瑰宝中赏美;深入自然,在美术表现中创造美的活动。通过观察、解读、表现和制作,让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活动中享受着美的快乐。校外美术活动已成为余杭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

一、面向传统,享受民族文化的润泽

美术是视觉艺术,造型表现是美术最基本的特征和任务,而文化有赖于形象可以取得普及和最为生动的效果,因此,以美术的方式传播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途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内容底蕴,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挥美术的视觉品质,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

杭州市余杭区青少年宫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京杭古运河旁。融汇着江南文化显著特点的西湖文化和古运河文化,是青少年宫校外美术活动的永恒主题和取之不尽的审美教学资源。

发源于商周的江南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天下闻名的越王勾践的青铜宝剑和王羲之的豪放笔墨所呈现的是最典型具象的江南文化形态之一。江南人的聪颖秀丽、灵动细腻还转化为清秀俊逸的文学作品和清新婉丽的吴声歌曲。江南文化“崇尚文教,开放包容”的特征更是源自中原文化、楚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生动体现。

杭州是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闻名中外。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杭州。其中,西湖山水和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秀丽的西湖景观和古运河塑造了杭州人灵秀、柔美的性格。余杭青少年宫的美术教师以江南文化中的西湖与古运河作为美术教育的主题,以具有鲜明江南审美特色的清丽山水、庭院建筑、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意境深远的传统书画艺术品作为校外美术教学活动资源,选择资源中具有审美特征的造型艺术元素,吸收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创作技艺与材料,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升华情感,在艺术表现中抒发个性,在艺术美的陶醉中获得快乐。

余杭青少年宫的美术教师们承担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中的《西湖上的美丽传说》主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杭州西湖的雷峰塔、苏堤、白堤、杨公堤等西湖十景的故事传说为教学话题,开启西湖传说与寻美创作的系列活动。如以“雷峰夕照”景观背后的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说为线索,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故事新编和故事展演活动。在激发和调动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夕阳映照下的雷峰塔》故事水墨绘画活动。然后围绕雷峰景区千年古塔的倒塌与重建作为背景场面,进行视觉艺术的再创作。丰富有趣的画面,表现出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家乡的眷恋。

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方式和产品的全部丰富性。一定类型的文化是一个由诸多文化特质构成的多层次的复合整体结构,同时又建立在文化心理的深厚基础之上。文化艺术的形成,如美术文化的创作活动及由此精神活动所产生的产品(美术作品)都无法离开文化意识而存在。杭州余杭区身处江浙中心,青少年宫的学生与他们的祖辈一样,世代生活在江南文化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着遍布余杭城镇、乡村的民间美术。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形式品类乃至创造技艺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视觉享受。少年宫教师以当地民间传统美术为基本教材内容,以“寻、思、绘、乐”为基本教学思路,安排学习时间,开展少儿民间美术专题学习创作活动。寻,即教师带领学生以崇敬的心情和审美渴望,寻觅老杭州、老余杭的视觉艺术“古董”。大家身背画夹、走街串巷,在小弄堂里观察墙画、砖雕;在老房子天井里观察石凳、石桌;在运河古桥上听老爷爷讲造石桥的故事;在作坊里尝试雕版印刷;篾匠店里学习竹编小竹篮。有的传统技艺制作已远离现代,教师们就从家里搬出长期整理收集的图片、画册,运用多媒体让小学生观摩。此外,还带学生去参观杭州博物馆和余杭新建的江南水乡博物馆。思,即当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民间美术视觉饱餐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民间艺术中美的元素、美的感觉,让小朋友请来他们能剪善画的爷爷奶奶或熟悉的民间艺人,听他们畅谈儿时制作的美好记忆,聆听他们长年开展民间美术创造的体会。在美术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着分析民间美术样式及其形式美法则,体悟“人类从客观世界繁杂多样的表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抽象审美形态,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形成美感”①的道理。绘,即通过课堂的绘画练习、作品制作活动,要求学生将所见的民间美术样式以审美的方式和自己独特的感悟表现出来,传承民间美术那种纯真朴拙,富于自由想象的造型、色彩美感。在课堂作画、制作的教学基础上,少年宫还在广场上组织了一场名为“张扬色彩,情系民间”的余杭儿童民间艺术户外绘画活动,300多名儿童运用画笔、颜料、彩纸和实物材料在露天当场创作了数百幅多种形式的绘画、剪纸、民间工艺品,受到好评。乐,即在民间美术专题教学中,采用学生与教师、家长、民间艺人合作互动的方法,学生经历了寻觅、反思、绘制的教学过程,在实践中享受着美的愉悦,在制作过程中收获着无限的快乐。这使每个孩子对家乡的民间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也使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民族文化的感悟变得更为宽泛与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