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1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超级秘书网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英语教学 启示

20世纪的建构主义理论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其发展的前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认知理论。它的发展非常悠久,在康德时期时,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他认为建构主义是人们的理性与经验两主义的结合体。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 “自我建构主义” 理论和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 “社会建构” 理论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社会不断的发展,在二十世纪末的时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好,那么此时建构主义理论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渗入到我们国家的教学学习中。这一教育思想向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挑战, 因此也被称为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 何克抗, 1998) 。正是由于这种日益显著的影响,使得它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其主要思想是,在学习者在接受各种知识的时候,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对于新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发现、分析并归纳新信息以及通过知识的重建, 变成自己的知识过程。皮亚杰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将新与旧知识结合起来,相互之间形成联系。学习者并不是从零开始学习新知识,而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旧知识的经验也运用到其中,学习者只有将旧知识深入到新知识中,才有可能学到超过新知识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才可以使得学习的结构得以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我们国家的教师以及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是完全属于教师的。而建构主义教师观提倡: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中的激励者以及指引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多提出一些问题,激励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讨论, 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加深认识。由于我国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缺乏真实的外语环境,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通过一些录像、实物等来创设情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及协作。

二、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模式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它的创造者是一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很多教学机构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主体就是将各种理论观点融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1)搭建支架―根据学习的主题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起一套相关的支架。

(2)进入情境―使学生完全进入到学习所需的情境中去进行学习。

(3)独立探索―使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自主思考相关问题所含的意义等。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对于学习的知识得到一个自身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

(5)效果评价―意思就是让学习对自己的表现以及结果做出一个自身的评价,以及使得小组对于自己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以及其的意义就是为了使得学生做到真正的自主学习,可以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说还是很有用处的。其对于英语教学中也有很大的意义的。

(一)抛锚式教学

所谓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作是实例式教学,那么就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去想办法去解决,真正将学生放到问题中。而不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所传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经验。因为在实际问题的发生的时候,教学的内容以及进程就要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那么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抛锚”。那么这项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真正体验到问题,使得在平时生活中可以依靠自己的真实体验区解决问题。

抛锚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三、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他人的帮助下,然后利用一些相关的资料根据有依据的建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 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一)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必须是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利的,可以对于学习的知识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对于教师来讲,设计创造出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能力。学生要做的就是,对于教师给出的情急进行一个具体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将自身放在这个情境中,做到真正的去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感受等。学生在表达这些的时候,应该用英文表达,这样才能有效。例如:学习关于人物外貌的这一模块,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根据学生对明星很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出一组明星海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描述他们。像描述头发的词语:blonde curly,black straight,brown short; 描述高矮胖瘦的词语:medium height, thin, heavy, a medium build.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于新知识的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3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PiagetJ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Piaget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基于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Kemberg O,SteinbergRJ和Katz D以Vygotsky L S.分别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Kemberg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Steinberg和Katz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Vygotsky则提出了文化融合与内化的观点,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Vygotsky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该理论将个体发展分为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ZPD.ZPD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不在于通过训练、强化而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以上所有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绝对准确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目前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被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也并不能提供解决任何活动或问题的实用方法.

第二,建构主义的构造学习观.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将自己的经验与感知相比较,而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四大要素: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必须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②协作.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③会话.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小成贝之间必须通过会话确定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④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意义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的组织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表象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教师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和转换.建构主义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人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认识到“教”和“学”是学习者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语言教学研究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从研究如何“教”转向了研究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等。

回顾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学习理论都是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起源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并归纳和对照其本质特征论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0nstructivism)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可谓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根源于哲学,一直被应用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何克杭,1998)。此外,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gotsgy)、布鲁纳(Bruner)等人也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学习,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毕业论文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而,学生的学习也是诊断性与反思性的。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何克杭,1998)。就教学模式而言,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张建伟、陈琦,1996;张祖忻,1997)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不是靠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经验及他人的帮助而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来决定。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语言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语言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交教学理念,做好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调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中心,硕士论文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老师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脚手架;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一要积极的旁观。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对整个教学活动统筹安排。二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和协作,因而,在大学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要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地学。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学生是积极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学生的心理中介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输入,以决定学生将学习什么。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通过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

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设计学程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与中介。为此,应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医学论文鼓励学生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承担起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责任。这样,大学外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他们学会协作学习。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成了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3、对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建国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和任务对学生意义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普及对大学外语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外语不再仅仅是一本教材,而是通过各种媒体完成自己对听说读写译的学习。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原来个人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也有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变成了网络化学习,教师学生可以加入网上讨论,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讨论。他们可以交换观点,共享学习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水平。

结束语

以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其对大学外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每一种语言学习理论都有起各自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认真的态度,职称论文吸取积极的养分。开阔我们的视野。在学习和借鉴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理论模式,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Inc.2000

[2]WiUiams,Marion& Burden,tk.L.Psychology for I.language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f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mity Press.1997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刚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5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学习材料的预备性、学习活动互动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对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理论力学教学进行了阐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这是学习和教学理论在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思想基础上的又一次大综合和大发展,是为改革传统教学而进行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只有认识了学习的建构性才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所在。

1 学习材料的预备性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生的建构过程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作课前复习时,既要复习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讲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又要联系到与这节课有关的内容,做一个铺垫。否则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致使迁移性较差。

1.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理论力学与普物力学课程衔接

普物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牛顿体系力学,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力学。理论力学则分为牛顿体系力学和分析力学。其中牛顿体系力学似乎是重复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在理论力学中,学生不但要对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要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发展解决一般物理问题所必需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力学模型,进而建立反映问题本质的数学方程,对实际问题给出定量的结果和定性的说明。

在理论力学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动力学等等抽象的数学处理,而物理直观图像相对较少时,心理上有跳跃感。任何一门科学只有使用了数学,才称其为一门科学,否则就是不完善与不成熟的,物理学当然更不能例外。在普物教学中多例举一些用微积分方法处理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用微积分研究飞机降落的曲线问题,用微积分研究单摆的运动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从普物力学到理论力学的过渡,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从普物力学到理论力学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两门课的衔接突出地体现在这个基本点上。所以,教师应多注意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有效的经验和预备知识,教学前先不急于学习新知识,而是先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2 学习活动互动的有效性与实践的自主性

2.1建构主义者眼中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这一点上,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是基本一致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其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当然,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所关注的知识建构的侧面是不同的,它们或者关心个体在与其物理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建构,或者关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它们却都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都以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知识建构的机制。

2.2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练习和实践的能力

通过普物力学教学应使学生明确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理论力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关注物理学的思维和方法,特别是关注从现象抽象出理论的方法。理论力学的教学则应建立在更加严格的逻辑基础上,用统一的观点对各传统力学分支进行系统和综合的探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建立新的模型、新的理论,应用新的数学工具发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两门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提出力学问题、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普物力学旧知识主要是从物理现象出发,重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由现象寻找规律,强调直观的物理图景,强调对基本物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讨论,强调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些方法对学生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从“现象”到“规律”的风格有些人叫普物风格。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中,这种风格应该是受到大家推崇的。理论力学新知识则从物理学的几个逻辑框架出发,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推导出机械运动的性质、规律和图景。研究的特点是强调概念的确切性和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力图用公理体系来演绎力学现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6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借助他人与环境,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当前事物意义。本文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1. Piaget)。他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同化于认知结构中,主体才能作出尽映。因此从功能上说,智慈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智慧本身就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构建。皮亚杰提出了完整的同化一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的过程。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涉及两个墓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也即个体认知结构同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在皮亚杰的理论墓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哲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学习理论,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它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它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了意见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因素。“情境”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对新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学生对新创设的情景充分理解,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手段或媒体,使自己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是疑问。“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包括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它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构建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经问世,就受到世界教育界关注,特别是加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成为许多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墓础。但是,建构主义适合外语教学吗?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事实性内容多、概念性、规则性、原理性内容少犷实践性、环境性、模仿性强等等)。目前外界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建构主义不适合外语教学,实践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同样是适合外语教学的。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外语学习也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斌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外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意义构建能力,同样可以运用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式等目前比较成熟的墓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让学生在现实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主要靠模仿和把握细节来获得语言能力的,它主要是通过与外界交流,吸纳和认同各种语言规范,从而形成个人的语言能力。

纵观国内高校各学历层次英语教学墓本状况,学生应试能力与语言综合交际能力,失衡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英语语言综合训练为平台,找到语言技能各方面对应的语言教学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主动将听、说、读、写分项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将大大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改菩传统教学存在的费时、费力、低效现象。

第二,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以意义构建为目的,这就要求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单词,句子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联系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从而使他们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认识新现象,形成解决各种问题和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语言教学中中,将讨论与讲解巧妙结合起来,着重分析理解内容、主题和文体。讨论时,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弗里德曼 ( Fliedman. M)曾经指出:相当一部分读者在阅读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表面,力图记住文章的措辞,从而忽视了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这种阅读实际上是“表层学习法”(surface - level learning)。另一部分读者在阅读时将文章作为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媒介,因而注重文章内容,并力图作者所表达的意义,这种阅读方法被称为“深层学习法”(deep -level learning)。课堂讨论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气氛和内容。有时学生只知道句子的表面意思,所以不能全篇理解课文,甚至还误解了作者要传达的含义。因此课文内容的讨论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在对整个内容,主题及文体的讨论过程中更主动与举师配合,从而达到真正参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第三,语言是杜会性的,语言学习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但传统语言课堂是孤立的、竞争式的。学生常常感到竞争和压力。持续的焦虑和不安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茸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语言学习丧失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协作”、“会话”,强调学习共同体作用,认为共同体是意义存在的前提或载体,是教育的核心。语言课堂中,通过“协作”,“学习”和“会话”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合作友爱的风气。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或交流要更丰富自然,贴近生活,通过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和智悠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某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了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近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它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字外,还可提供不同形式的图象,模拟实际画面,真实活动图象,各种声音,包括音乐等。它有利于学生的互动探索、互动发现,提供多重感觉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把握关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所获的信息丰富多彩,信息大大增加,避免了过于单一的信息所造成的单调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