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市场经济,市场意识.市场回报

论文摘要:从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的角度.对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并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满足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也逐步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抓住机遇,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补充体育经费不足,面向体育社会化,满足广大大学生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

辽宁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单位,以及部分省市大中型企业。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的要求,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的体育专业期刊共计16篇,4本体育专业和市场经济类著作。

2.2问卷调查法

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及部分企业下发问卷146份,回收143份,其中回收高校问卷87份,回收企业问卷56份,总回收率93.4%,总有效率91.3%0

2.3统计、比较法

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相关的结论。

2.4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6名体育教授和2名经济学专家进行访问调查,征求有关的看法和意见:

3、结果与分析

3.1市场经济下的高校体育现状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阶段仍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体育教研部室有的属于院长直接领导或由所属部处分管。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应是学校事业经费的1%,但是全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经费达不到规定要求,长期受到经费不足的困扰,致使场地设备极不完善,有的场馆由于无经费维修而闲置不用,有的只能保证上课,而其他的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见表1。

3.2市场经济对商校体育的影响

3.2.1有关体育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使学校体育工作步人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另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学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高校体育提供了充分的机遇。

3.2.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意识普遍增强

市场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对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崇尚体育,观赏体育,自己组织、主动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形成了一条靓丽的校园景观和独特的校园文化。

3.2.3市场经济使高校体育成为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据调查,全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育活动,普遍认为花点钱值得,于是游泳、健美、乒乓球、网球等高消费项目在高校内蓬勃发展。体育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热点。

3.2.4市场经济促使高校体育向有偿服务方向转化

根据辽宁省教委关于“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现状调查分析与未来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省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创收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为1.09万元,增长率为46.6%。

3.3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校体育教研部室领导、专家、教授以及部分企业厂长、经理的访谈,他们对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持赞同与支持的态度,认为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并且有的省市高校已与部分企业开始合作、实施,效果良好,为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进人市场经济开了好头。以辽宁省为例,见表2。

3.4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的阻碍因素分析

3.4 .1部分高校体育教研部领导的市场意识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有的高校体育教研部领导市场经济意识很强,但由于行政事务繁忙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行动较少,一般都在“等、靠、要”。见表3。

3.4.2部分企业对高校体育投入态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与调查,发现企业对高校体育投人最大障碍是投人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而且投人手续繁琐,日后纠纷多,造成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对高校体育的投人“只赔不赚”,对高校体育的投人不积极主动,这使市场经济的大门对高校体育来说是半开着,阻碍了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步伐。见表4。

3.5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的途径与方式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高校体育和企业的领导对商业赞助是非常赞同的,对待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其他方式持否定态度,而对直接进入、通过中介服务的方式意见不是统一。见表5。

4、结论

(1)高校体育具有广泛的体育市场及体育人口,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体育经费明显不足,保证不了正常教学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需要,急需增加与补充。

(2)部分高校体育领导的意识和行为成为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障碍,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运动水平停滞不前,适应不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3)部分企事业在整体上看对高校体育的投入还是太少,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体育还未完全进人市场,致使投人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或者减少对高校体育的投人,避免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

(4)高校体育在现阶段受到条条框框的管制太多.但毕竟向市场经济迈出第一步,虽然得到的很少,但是意义重大,为将来高校体育完全进人市场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建议

(1)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正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体育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使高校体育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2)在现有体制下,应在市场与高校体育之间建立一个“中介机构”,加强双方的横向联系,使市场行为更加快捷到位,使双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高校体育产业中来。

(3)高校体育的部门领导应转变观念,不要“等、靠、要”,应主动去找市场,以多渠道、多方式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扩大高校体育的影响,增加投入后的产出,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人到高校体育产业中来。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经济增长;劳动力要素;产能过剩;国企垄断

中国经济三十年来快速增长,以超过10%高年平均增长率,成为了世界人民眼中的奇迹。依靠着强大的制造业,中国的GDP总量也成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GDP排名第二的大国,成为了世界人们口中的“世界工厂”。同时,全国范围内,成了一个超大型的工地,基础建设事业一片欣欣向荣。然而,在表面上的繁荣下面,却埋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累计的出钢产能在7.9亿吨左右,2012年预计仍有3000万到5000万吨的惯性增长。据此测算,2012年我国出钢产量将在8.4亿吨左右。如果按照出钢产量在7.17亿吨计算的话,2012年我国出钢产量利用率约为86.38%,比2011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出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那么产能过剩约为22%。可以看到这么大的一个产业链,存在着五分之一的产能是过剩的。不仅仅是钢铁,中国的房子,汽车,电解铝,公路,机场等等都存在着产能过剩。

二、国企垄断

国企垄断越来越严重、垄断国企不断的扩张,国进民退,与民争利,降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国企垄断领域主要集中在上游能源领域,如石油,矿产,电力,铁路等行业,而并不集中于下游竞争性的领域,如电子、制造、汽车等。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因为处于产业链的源头,掌握着定价权,决定着下游企业经营的运营成本。这些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得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攀升。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将上升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结果造成了下游终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最终导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中国的高通胀水平产生的原因除了国家货币发行过量外,垄断国企也是通胀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高通胀正在影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银行信贷,做的很多投资,包括在海外的投资基本上都是亏本的,于是很多国企将银行的低息贷款,以贷放给民营企业,收取高利息,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银行业是不准放高利率放贷的,但是借着国有企业的手,银行绕过了监管层,间接高息放贷。

三、经济运行成本过高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投入,使得中国经济对初级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金属矿产等的需求特别旺盛。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对这些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虽然中国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大买家,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掌握这些资源性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同时,随着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迅速,整个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的也需求大幅增加,也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飙升。其中,石油价格从十年前每桶十几美元涨到了现在的每桶100美元以上;铜的价格也由原来的1500美元/吨上涨到现在的9500美元/吨;黄金价格由2001年的300美元/盎司涨到了现在的1700多美元/盎司;同时,镍、铅、锌、锡等稀有金属的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了几百倍;食品、饮料、小麦、大米、大豆等的价格也不断上涨。中国的经济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继续走下去,经济运行的成本将会非常的高昂,如此高昂的经济运行成本将会把中国经济拖垮。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刻,否则,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也将会就此打住。

四、劳动力要素市场不开放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改革与转型。政府虽然一直都有关于经济改革的动作,但是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量修路修桥,搞基础建设等等,都是对生产要素的投资。凯恩斯的理论告诉我们,投资能够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经济的增长,并带领美国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代,并在之后凯恩斯流派成为美国经济的主流学派。但是,美国经济6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流派无法解决的滞涨问题,这充分说明了该派理论所倡导的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的主张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加大投资,本质上来说是对生产要素的投资,当然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采用该策略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生产要素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当生产要素投资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加大劳动要素的投资了。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当时,东南亚新兴国家大量的举借外债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资,忽略了对劳动力要素的投资,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发生扭曲,最后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的经济现在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生产要素的投资已经到了瓶颈,例如上文所提到的产能过剩,经济运行成本高,国企垄断等问题,现在迫切需要加到对劳动力要素的投资。但是,在国企和政府职能机构中,优秀人才的选拔并不是通过竞争机制挑选出来,而是通过上级和组织的考察与推荐来决定的。人才的选拔方式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导致了很多优秀人才无法脱颖而出。虽然在民营经济领域,劳动要素市场是充分开放的,但是中国民营经济整体的竞争力太弱,无法为优秀人才提供有竞争里的薪酬待遇与良好的职业培训机会,导致了优秀人才不愿意去民营企业的现象。中国经济要转型,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开放与竞争。

五、结论

中国经济的下一波巨大发展的前提是,开放中国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在该市场增强竞争,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让优秀的人才来促进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经济软着陆,让中国的经济继续成为世界人民眼中增长的奇迹。(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挺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03)

[2]渠立民.制度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经验的解释[J].经济体制改革,2010,(02).

[3]郭树山.浅谈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财经界(学术版),2009,(06)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资本市场 制度创新

2012年年初,我国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正蓬勃开展,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主要在于大力发展西部的工业实体经济,然而,西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只有百业兴,才有金融兴。同时,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服务中小企业、“三农”、文化创意、基础设施甚至环保等方面也大有可为。总之,要顺利高效的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必须先发展好西部资本市场。

一、当前西部资本市场主要体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资本市场的支持

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将社会低效率资源引向效率部门做了着很大的贡献,这对促进企业投资以及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1.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2011年,国内共有106家证券公司,注册地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分布为:东部70家,中部12家,东北地区6家,西部地区为18家,其中东部地区的证券公司注册数占了66.04%,其中包括11个城市;相对来说,西部地区共11个城市,证券公司注册数占总的16.98%,数量远远少于东部。

2.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及政策等各方面的局限,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少且结构单一。截止2011年12月13日,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2611家,中东占1800家,占52%,西部为800家,占比不足20%。

3.在融资规模方面,东西部地区差距悬殊。

二、对于西部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性建议

(一)对于西部国有企业的改造可以依托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1.针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高,改革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那些亏损的企业,长期陷入困境中,要化解国有企业的债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债券市场实现债权变股权,即优化了过期的产权结构,又将银行商业化的阻力减轻了。

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刻不容缓,通过加快公司上市的速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上市的容量,扎实有效的推进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3.产权要达到多元化、分散化,要竭尽所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各种有力的制度条件,使得资本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退出制度安排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水平需要切实转移,上市公司质量均有待提高。

(二)西部需要创新型的地方融资权限自主调控制度

为了使西部金融市场有良好的发展,一些融资权应该赋予西部地方,这些融资权主要包括:

1.在西部设立有西部特色的地方发展银行以及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会为西部提供贷款等各种实际需要,推动西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大推动器。

2.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可以根据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在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上给予西部地方支持,允许其在一定情况和范围内灵活浮动。

3.可以允许西部地方金融机构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优势企业发展为目的,发行各种债券以及多种短期债券,此外,国家还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和建设性债券,这些债券既可以为发展一些地方优势企业提供发展助推力,可以使地方政府获得了一个弥补财政赤字的正当渠道。

4.西部地方应该依托国家对西部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上市,大力推进能源、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在国内外积极上市,培育有西部特色的上市公司,扩大直接融资的份额。

(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西部资本市场环境进行优化,吸引资本进入,并且进行制度创新

1.如果外资进入西部有利可图,那么外部资本就会自动流入,然而,当前西部各类项目较多,没有各类优惠政策,所以很多外资都在门外徘徊,此时,西部地区只要根据国家规定,采取一些有利于外资生长的优惠政策,这样,外资自然就会进入西部。

2.适宜的投资环境也是外资进入的关键条件,如果有了适宜的投资环境,资本运作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依据充足,这样收购、兼并、退出等运作可以顺利实现,这样,资本也会自动流入西部。然而,西部投资环境确实亟待解决。在此提出几点解决建议:(1)对于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限制可以适当的放宽,即可以取消西部外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应该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及产业开发上实现外资引进的新突破。(2)要创造良好地投资环境,健全的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来保证外资投资各个环节的健康运行,为其提供可靠地法律保障。

(四)强化西部资本市场的监管,从各个方面壮大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1.发展西部资本市场需要足够的资本,这些来源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获得:(1)重视西部地区的证券市场发展,通过立法或者适当的制度安排,大力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大幅度的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在证券市场上获得大量资本。(2)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各种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上市,培育有西部特色的上市公司,扩大上市规模和数量,并且可以建立一些投资基金,为西部的发展助力。除了要大力发展西部的一些龙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还需要鼓励能源、化工、交通及电信通讯行业的发展,使这些产业的企业大量上市。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并且为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西部风险投资基金,保证了该行业的安全发展,使得西部称为未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3)加快建立西部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期货交易市场以及现货交易市场,更进一步壮大西部资本市场的规模,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4)产权交易所职能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产权交易所是国有资产流动、企业产权、法人股、企业内部职工股等的交易场所,它的完善建设直接影响着这些产权主体的主要利益,并且为这些主体提供交易和流通的主要渠道,因此,完善的产权交易所制度以及职能是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要发展西部市场,如果只注重对地区的财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其制度改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很有必要,这源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而促进西部大开发更应该注重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因此,促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大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力度,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并创造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以吸引东部地区和海外资本等要素资本的流入,最终使西部大开发战略高效率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窦玲. 西部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J]. 经济学家,2005(4):122-124.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依据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计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和Pablo  Zoiodo-Lobaton(2002)所采取的残差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1)技术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绩效的变化都是制度变化引致的结果;(2)在劳动力、资本投入总量相对外生的环境中,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所计算出来的残值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3)在计算出残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体的制度变量模型,分析出它与设定的具体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反映不同制度变化的作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来研究中国工业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我们首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e[λt]K[α]L[β],对该方程取对数得:

LnY=LnAO+λt+αLnK+βLn1+u

将1978~2001年区间的工业资本存量(K)、劳动力量(L)以及工业总产值(Y)带入方程计量,得到无规模约束函数:

LnY=7.107+0.08t+0.04LnK+0.06LnK (1)

  (3.502)  (0.22)  (0.198)  (0.213)

R=0.998 Ad.R  Square=0.996 F=1655.748

表1 制度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

附图

资料来源:前3项根据《统计年鉴2002》计算,后1项根据计量算出。

正则化得到。α=0.4,β=0.6,由此建立残差方程:TFP(t)=exp[InY(t)-αINK(t)-β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将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制度变量界定为:市场化程度(MRL)、非国有化水平(NSOW)、开放程度(ORL),其分别定义如下:(1)市场化程度(MRL)。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2)非国有化水平(NOSW)。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3)开放程度(ORL)。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对外贸易比率,即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程度(参见表1)。以制度变量为自变量,TF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可得到方程:

附图

可以看到方程显著性很好,但DW过大,显然存在自相关问题,即制度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变迁的。我们可以采用零回归方法来解决估计,以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其中k是零回归的参数对方程进行处理。表2是随着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归系数和R方的估计值。

表2 零回归k值和系数估计

附图

从表2可以看到当K=0.5时,各项系数相对稳定,由此得到新的回归方程(方程中QYS=TFP)

附图

从标准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国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对方程(2)与(4)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得到非国有化水平不仅是TFP增长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TFP变动趋势与所有制结构

如果将1978~2001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TFP增长率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TFP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有两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点在1984年,最低点在1990年;第二个波动期是1990~2000年,最高点是1992年,最低点是1999年。这种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波动模式与我国工业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业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承包制对于大中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这种制度改革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应基本为负,使TFP转入最低点。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目标的确定、1992年股份制企业改革全面推广以及推动乡镇集体企业的政策大规模出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整体TFP增长率,其后,虽然国家在1995年出台了一系列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推行了“抓大放小”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措施,但是股份制改革的制度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自1996年后,整体工业TFP急剧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

表3 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状况

附图

注:各种生产要素产出弹性都为0.5

工业企业的整体TFP增长率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下降?制度变迁的边际效应逐步下降呢?这种计量结果与人们一般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因为1995年以来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以及其他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措施应当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继而提高整体工业经济效率。从表3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工业企业整体TFP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降的最为直接的原因——TFP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的改革使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TFP增长率全面提升,到1988~1992年期间,国有企业的TFP却大幅下降使整体TFP增长率到1990到达谷底。1992~1996年集体企业很高的TFP增长率使整体工业的TFP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但是该期间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却已很大。1996~2001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TFP增长率同时急剧下降使整体TFP增长率到1999年陷入谷底。

三、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与财务绩效

结合上述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适当发展非国有经济是未来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之一,其方法很多。一是大幅度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自我发展,推进各种非国有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二是加大“抓大放小”力度,强化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推进一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三是强化国有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化,使非国有股权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方法基本上是同时并举的,但是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并没有遏止TFP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中国不同产业的产权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资料,用R代表重点企业年末生产能力与整个行业总产量之比,表示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如果R>1,表示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大于整个行业的产量,该行业产量过剩,其他企业的进入将使该行业的市场拥挤度以及过剩加剧。如果R>1,表明该行业给小企业留有一定的空间,或者说市场的拥挤程度较弱。

从1998~2000年不同行业企业数量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R>1的行业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纺织业等行业以外,其他很多行业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例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电子设备行业。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反常现象呢?我们结合各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可以得到答案。

根据1998~2000年企业数量和2000年不同行业所有制结构状况的数据,我们可以以企业数量近几年的增加状况为标准,将行业分成两组与相应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回归分析,一是将企业数量减少的行业与该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回归;二是将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与非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回归,得到下列两方程:

附图经济比重)

R=0.503 F=7.116

这两个计量方程虽然并不十分显著,但它们仍可以表明,行业数量的变化与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有密切关系——国有企业在主导行业中的撤退是这些行业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非国有经济的扩展是这些行业企业数量扩张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回归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因此这种关系并不表明在同一行业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相反这些关系反而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国有经济比重很高的行业,行业企业数量减少率越高,新生的企业数量(一般为非国有经济)就越少;国有经济比重很低的行业,行业新生企业(一般为非国有经济)的数量越高,国有经济垄断的行业(煤炭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烟草加工等)企业数量的变化并没有带来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同时,我们结合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指数R的情况可以看到,在R>1的行业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纺织业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表明:虽然很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市场过度进入和过度拥挤的现象,但是,非国有经济企业仍然在不断的增加。这意味着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在产权制度安排上更富有激励约束效率的非国有经济有“非”理性的投资冲动,不断地进入过度拥挤的行业。这种“非”理性我们可以用这些进入行业的财务指标进一步加以说明。对于近3年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我们把特殊行业(如橡胶业、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剔除后,将其企业数量增长率(QYZZL)与行业工业成本费用率(GYCBLRL)进行回归,得到下列方程:

附图

该方程可以初步说明,这些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是这些行业的投资效益很高导致的,相反,在财务状况越差的行业,企业进入越多(当然,这不能说是行业财务指标的恶化导致了新企业的进入,因为可能的因果状况是过度进入导致行业财务指标的恶化)。

在国有经济大幅度战略调整的同时,为什么非国有经济会大量进入没有财务效率以及市场过度进入的行业呢?答案不在于所有制结构,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财务指标很高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所垄断,而这些领域并没有向非国有经济开放;(2)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金融投资的收益自1997年以来大幅度下降,使很多民间资本不得不过度地进入能够进入的原有产业领域,如服装、纺织以及电器等行业;(3)大量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控制的集体企业在地方保护的作用下过度进入,并缺乏灵活的退出机制。事实上,正是上述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4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其间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投资空间急剧下降,投资的边际效应快速下降,投资收益由于市场的过度进入而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TF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中国渐进性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20世纪80年代宏观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转向微观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这体现在1995年以前强调非国有经济的增量改革,承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性,在税收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很多行业(特别是轻工业行业)大幅度地向非国有经济开放,增量改革也就体现出巨大的边际效应。1995年以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策略的确立使改革的重心偏向了存量改革,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成为战略性任务,存量调整是非国有经济增加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增量改革方面虽然依然受到重视,并出台了很多扶植性政策,但是非国有经济的市场空间并没有得到扩展,一些具有较好财务绩效的行业依然被国有经济所垄断,非国有经济可以进入的产业空间日渐饱和,非国有经济进一步进入原有行业的边际效应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体制性冲突、金融收益率下降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非国有经济过度进入原有行业和“非理性投资”的现象出现了。该现象直接导致非国有经济的TFP增长率以及整体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

四、结论和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工业企业的TFP是决定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因素,而决定工业企业TFP波动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整体TFP增长率逐年下降,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是非国有企业的TFP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TFP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以及相应的市场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非国有资本过度市场进入和“非理性投资”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以及提高整体TFP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并适当提高非国有经济的比重;(2)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下一步政策措施的重点并不在于简单地肯定非国有经济的合理性以及提供各种税收资金的扶持,而是要为非国有经济提供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空间;(3)提高非国有经济投资的产业空间的核心政策途径不应当只是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微观内部改制,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减少国有中小企业的比重,通过股权多元化扩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而且要将现有很多国有经济进行实质性垄断的行业向非国有资本进行全面开放,减少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以改善市场竞争状况;(4)市场竞争的状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拆分和组建具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集团,还必须大幅度开放市场,让非国有资本通过各种方式直接进入垄断性市场;(5)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以及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调整所取得的制度改革边际收益将会进一步大幅度下降,改革的思路应当在强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以及集体企业内部产权体系改革等微观产权结构调整的同时注重宏观产权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①Dani  Rodric,Arvind  Subramanian  and  Francesco  Trebbi(2002),“Institutions  Rule:the  Primacy  of  Institutions  over  Geography  and  Inte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king  paper9305.

②Hall,Robert  E,and  Charles  I.Jones,“Why  Do  Some  Countries  Pl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99,114(1),83-116.

③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and  Pablo  Zoiodo-Lobaton  (2002),“Governance  Matter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④杨小凯:《经济学原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戴维·梅斯:《经济计量学的应用》,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5

如何认识休闲体育

纵观休闲体育的起源及发展,中西方对休闲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绝大多数学者都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体育文化的重要元素,例如著名学者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余暇时间是创造体育文化的重要条件,“余暇时间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任海在《国外大众体育》一书中认为: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手段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就是休闲体育。而且这种观点认为,休闲体育是一般不计任何报酬的非功利性活动。它追求的是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可以是一个人独享的,也可是某个体育群体所共享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社会中,休闲的思想观念和展现方式不尽相同。而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链条上,休闲文化不仅各自展现出五彩纷呈的绚丽景观,而且,各自勾画出勃兴、起伏、发展和回归的曲折路径;中西方不仅休闲概念、内涵和载体等不尽相同,而且特征、外延和方式等也不尽一致。在西方语境中“休闲”一词最早出现在雅典城邦,希腊哲学家们总是将休闲与学问联系在一起;近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休闲和工作的分离、有闲阶级的出现等,促使休闲出现娱乐化趋势,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娱乐对体力、情感恢复和再创造的正向功能。休闲(leisure)是人类社会构建出的特殊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考证休闲一词的英文词义,“leisure”的核心是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在中国汉字中,“休”有“吉庆、欢乐”的意思,“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宁静的意思。从词义的组合上,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预示着物质生活逐渐还有精神活动的存在。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对休闲体育内涵的界定如下—所谓休闲体育是在可以自由地支配的时间内,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休闲”在能消除体力疲劳、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作用被肯定的同时,其在人们精神释放与心灵慰藉上所起的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接受。休闲体育的特点:一是活动的身心两元性特点。休闲体育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力与智力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二是非功利性特点。休闲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放松与愉悦情怀,主要体现为休闲过程中的娱乐性和游戏性。三是休闲过程中活动的身体参与性特点。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自主选择休闲运动项目,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到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休闲体育唤醒了人类对自身进行改造的发展意识,休闲体育的这种客观存在,本质上乃是人们为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康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它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所以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表现出人类完善自身、发展自我、提高和改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的发展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之中,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需求,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使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升华和提高。休闲体育不仅蕴含巨大的人文价值,还是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休闲体育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

休闲体育是经济、体育一体化的产物,表现在经济发展与闲暇时间的增多,一方面,经济参与“买来”休闲体育,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可以被用来娱乐、消费、健身、交往,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体育合理化。

首先,休闲体育是体育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休闲法制化的实行,国民从物质追求开始转向精神追求,这也就为休闲体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国民余暇时间的重要消费态势,休闲体育毋容置疑成为体育经济的有机构成主体。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休闲体育运动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根据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在沿海发达城市经营性休闲体育场所有4000家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其次,休闲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发展迅猛。随着国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活动需求,休闲体育巨大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显著。国民经济的增长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有闲时代已向我们走来,休闲体育作为健康、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给现代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也给休闲业与体育界以及政府带来更多新的思考与探索。我国已形成了总投资额已超过二千亿元的相当规模的体育专业市场,国内现有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达2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六百亿元,其发展速度十分可观。高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将可以让人们生活中的50%时间用于休闲。在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休闲产业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总体经济规模方面都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2000年体育娱乐总营业额高达四千亿美元,超过房地产业与国防开支,极大地刺激了相关产业的销售。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介绍,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四千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仅以北京的上百家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中心为例,它们的年创收目前就高达上亿元。

第三,休闲体育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体育活动对人们的身心复原作用和促进个体发展作用,能对生产效率产生无形的推动影响,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休闲体育已经从竞技体育的附属品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对第三产业的辐射作用。休闲体育产业带动传媒业、旅游业和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还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休闲体育这种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使得休闲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体育发展前景展望

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渐被人认识,体育经济作为公认的“阳光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展休闲体育就成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措施。展望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实现多元化发展休闲体育具有积极意义。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休闲体育消费意识的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体育休闲消费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这为体育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

第一,从休闲体育的发展形势看,休闲体育经济可以改善竞技体育经济井喷式的发展模式,从而调和后竞技体育经济时代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体育经济的和谐发展。休闲体育已悄然成为产业,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消费,形成休闲体育产业效益。作为新兴产业,有利于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带动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休闲体育行列,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休闲体育的就业形势看,加快休闲体育经济往往伴随的是修建更多的体育娱乐设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失业人群,构建和谐社会。注重休闲体育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继续提供一系列的劳动岗位,分流社会富裕的劳动力,缓解社会压力,增加社会财富,稳定社会秩序。

第三,从休闲体育的发展结果看,休闲消费比重上升,拉动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及余暇时间的增多是参加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现阶段,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消费开始由量的满足过渡到质的提高,家庭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这样不仅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居民有能力选择休闲、旅游观光度假,那些收入水平还不很高的居民也有时间选择休闲。

第四,从休闲体育的参加主体看,以健康愉快的状态投入经济活动,有助于减少社会道德沦丧和异化以及它们带给社会的经济成本,对经济发展有更高的贡献率。参加休闲体育使劳动者消除身心疲劳、恢复体力、激发潜能,从量和质方面增加了工人劳动生产率,并且减少怠工现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

诚然,体育休闲产业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休闲体育在我国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育投资较低,体育基建投资不足,群众休闲体育意识薄弱,体育项目活动单一枯燥,场地不足,体育产业结构单一,门槛过高的问题,价格过高让一些消费人群有心无力的问题;再如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还非常欠缺等问题。鉴于我国体育经济尚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需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和刺激消费,让社会主义市场与国际接轨,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

竞技体育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 体教结合;内涵;体育教师;新责任

体教结合是一个老话题。在1986年7月召开的全国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宏观调控大前提下,采取办学兼训练制度形式,努力形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办学体制,使所有的运动员既是优秀运动员,又是某个层次学校的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文化课理论的储备,更要有强健的身体。体育作为学校的对外宣传展示,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代表学校赢得体育项目荣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获得知名度,还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重点中学、高中学校普遍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原因。然而,高水平运动队进驻校园后,随之带来的管理问题也摆在了学校领导的面前。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科学合理地抓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常规管理和训练工作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深刻领会“体教结合”体制的新内涵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建立了高度集中和封闭的从“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三级训练体制”。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三级训练体制”造成的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等诸多问题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忽视文化教育导致运动员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后备人才短缺等等。基于此,国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其主要措施:一是体工队学院化;二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三是加强体校与普通中小学的合作;四是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五是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使得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及以这种体制为基础建立的“体教结合”模式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带动相应的体育经济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这种形势下,新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必须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新的体制既要考虑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运动员个体的需求。青少年竞技体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过程全面结合;通过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来造就和培养竞技人才;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教结合”的新内涵及其发展方向应该是:体育部门主办、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协办,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相互扶持相互结合的共同体。

二、切实重视学生运动员的基础作用

根据现阶段中国体育部门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借鉴“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构筑在政府支撑的宏观调控下,结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优势,两者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以教、体两家为主体,社会、企业、市场多方打造的纵贯小学中学大学,横跨学校社区俱乐部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和谐体系。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普及开展。广大的学生是竞技体育人才基础资源,那些富有天赋的可塑之才往往首先进入学校体育中的课余训练队伍接受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如果不依靠学校体育中的课余训练,就丢失了最广泛的体育人才基础,也就丢失了尽可能早的竞技人才准备。因此,体育局和教育局聚焦的共同着力点是青少年学生运动员。

三、明确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

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运动员的直接管理者和负责人,不仅针对学生运动员的个性特点进行区别对待,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建立健全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大力推进带有方向性的体育事业还需要体育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创新工作和贯彻落实工作职责。

一要科学训练,解决学训矛盾。体育教师面对的既是在校学生,又是运动员。因此要求体育老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强化科学训练。在其管理方面,针对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二要不断增加特色体育教育的投入,加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以适应体育特色教育的发展。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环境的不同,训练条件的不同,运动员能力的不同,设计多条人才培养路径,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择最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成才轨迹。

三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代,提高自身科研、教学能力。选调、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积极与高等院校联系,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聘请专家、教授定期来校辅导。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培养专业教师,优先选派优秀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再培训。使体育教师队伍尽早适应特色体育项目教育的需要。

四要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传统的“论资排辈”会给“体教结合”机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对贡献多、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其工资、待遇方面体现出来。应将高质量,好教研、优科研的成果与教师的工资、待遇直接挂勾。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人才流动制度,形成一个健康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四、结论

中国的体育要想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教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广大学生群体是竞技体育人才发掘的基础资源。学校应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快对体育教师能力的提升,探索不同阶段体育特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实施途径。大力推进体教结合事业,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促进人、竞技运动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体育科学,2005.02.

[2] 邱晓强.体育教师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管理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9.4.

[3] 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

(上接第162页)

[2] 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3] 黄冲,韩妹.人力资源调查显示: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竞争力超应届生.zqb.省略/content/2010-05/06/content_3216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