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1

关键词:社团 第二课堂 创新

一、高校第二课堂与学生社团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总之,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说是第一课堂以外的全部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选修课、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的综合。大学生社团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而专业学术社团是各类大学生社团中与第二课堂在活动开展及活动内容上最接近的一种学生社团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老师来主导,而学生学术型社团主要由学生自己说了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二者的结合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本文所谈到的创新型第二课堂,就是把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的第二课堂管理中占据主要地位,而教师则担当指导和顾问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这正是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中对人的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笔者将学生学术性社团与第二课堂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一种综合的社会生存能力!这也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引用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来讲,如图,就是能力的冰山理论,其中所描述的方法能力就是在二者结合后能够锻炼的能力。

三、目标与思路

基于创新专业社团而开展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主要的内容是将原来老师的管理与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例如,第二课堂任务下达到创新学术社团型第二课堂的学生管理团队,学生管理团队针对任务的要求和团队专业背景将任务分解到各个任务团队并寻找专业指导老师,然后任务团队中的成员对任务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发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新的任务型管理与组织模式实施过程,首先要面对和学会的就是独立思考的方法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然后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要合理分工,而分工就涉及到对各方面专业能力的需求。进而,在对专业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就把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最重要的方法能力学到手,会于心。

四、实施方法与过程:

1、首先,立足学科专业创建创新型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组织与管理团队。在整个管理团队中要明确“学生社团”这种组织模式在第二课堂中的定位,学生是创新专业社团型第二课堂的主体,指导老师和技术顾问是创新型第二课堂的导演和顾问。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组织竞赛,建立选拔制度,组建竞赛团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创新创意大赛等等,提升第二课堂的专业技能水平,反辅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

2、为了营造创新型第二课堂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可以为其配备专门的日常活动场所,设立专门的会议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同时建立活动场所与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从软、硬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多渠道拓宽创新型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如: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促进其就业。同时,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如:组织专业社团中的学生会员在暑期、寒假开展下厂实习和暑期科技研发竞赛活动,以更好地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目标,实现多渠道拓宽第二课堂的目的。

总之,这种新模式的实践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创新,这种创新型第二课堂是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孵化器,对学校第一课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反辅功能,多元化能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方法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而现在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翀;大学生素质模型的理论建构与素质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3] 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冯正志;对技校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2

一九九二年秋季,我调回故乡学校任教。或许因为父辈们都在这里上过学,而我的少年时光也大多在这里度过。因此,我对这所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学生的要求也格外高。比如,我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不交作业,该背的课文一课也不许落下,听写、默写必须人人过关,考试不及格必须补考等。但农村孩子,哪能事事都如我愿,何况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家长们不是忙农活就是忙于做点小本生意,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吃饱穿暖已算不错。

该校一向以教学严厉著称。从校长到老师,对待违纪学生的一大法宝就是一个字――“打”。我还记得那时校长也任课,常常看见校长从教室里拖出一个男生,飞起一脚踹到地上,再一手抓起来用力往身后的墙上撞,像推沙包一样来回推挡,接着就是啪啪啪几记耳光,打得人晕头转向。那阵势,旁观者也会感到一股森森寒气。但奇怪的是,围观的老师竟没有一点同情之心,有的只是一种痛打顽固不化者的解气,更别说劝阻了。那时候,家长维权意识淡泊,朴实的乡亲们一向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并告诉老师:不听话就只管打,打死了不要你负责。

受这种风气影响,老师之间也形成了攻守同盟:哪位女教师班上有学生不听话,或者敢于和老师顶撞的,一律交给男教师处理。这在初中部犹为普遍。所以要是初中部新调来一位女教师,担心学生捣乱无法上课的话,年轻的男教师们会拍着胸脯说:你只管上课,纪律交给我们。

我不知道是那时的学生的确顽劣,还是老师们太过小题大做,反正每天都会有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肉一顿。而大家也都觉得再平常不过。即使学生带伤回家,也从未见家长到学校来闹过。不知这些家长是真的不心疼孩子呢,还是碍于 “打死了不要你负责”的豪言而只好作罢。我曾看见一位女教师惩罚学生的场景:在旧教学楼顶楼,她逼着两名男生手握红籽刺(一种带刺的荆棘植物)使劲抽打自己的胳膊。两名男生扭过头,咬着牙,忍着痛一下又一下抽打着自己还很稚嫩的肌肤,直到抽得鲜血淋漓。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老师,难道非得这样吗?那些可怜的孩子,多年以后,他们会怎么想?在他们心中,可敬的人民教师到底是刽子手还是怎样的形象?我们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当他们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是否会感到隐隐的忏悔或不安?

那时的我,受这种风气影响,也曾出手打过好几个学生,而更多的,则是变相体罚。并因此差点酿成大错。

那是初冬的一个下午。故乡的初冬已经有了些许寒意。几个一向不爱交作业的家伙直到放学后还没完成任务。按照规定,得接受双倍惩罚:即重作两次。放学以后,几个小子被我关在教室里补作业,而我竟把这事给忘了。直到晚上,家长找上门来说学生没回家,我才想起来,走到教室才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去哪了呢?我们把学校里里外外找了个遍也不见孩子的踪影。家长说可能去亲戚家了吧,就匆匆打着手电离开了学校,也没有半句怨言。我提出要和家长一起寻找,他们也拒绝了。多么朴实的乡亲啊!那时候,通讯不发达,黑灯瞎火的去哪里找啊。那晚,我一直在惴惴不安中度过。天亮了,我去厨房打饭,发觉教室里有动静,探头一看,几个小子竟然在教室里打闹正欢。经寻问:才知他们昨晚在教室里过了一夜,只是在我们寻找的时候,他们早就钻到桌子底下隐藏起来,粗心的我们居然没发现。初冬的夜晚啊,农村的孩子都穿得单薄。我不敢想象他们怎么熬过了这一夜。也顾不得责骂他们了,什么作业啊,惩罚啊全抛之脑后,心中涌起的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歉疚。我赶紧去厨房打来热腾腾的饭菜让他们吃下。看着一个个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心底竟泛起一丝爱怜: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多年以后,当我在故乡的集市上遇到那些年轻的“乡亲”们,当年的顽劣小子已经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农民,他们身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有的只是朴实憨厚,甚至带着几分卑怯。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痛。其实,让我心疼的不是他们最终成为了农民,而是那些早已丧失殆尽的自信与率真。谁能否认这与当年我们的教育方式完全没有关系?可是,除了忏悔,谁能重塑他们的人生?

蒙田说;“我反对教育上的一切体罚。”体罚不仅伤害学生的身体,而且侮辱学生的人格,摧残学生的精神。对于肉体遭遇的痛楚,寄居其中的灵魂也会因此而战栗。对于来自身体之外的强力,学生或者坚持错误,变得乖戾顽劣;或者屈从,变得温顺驯服。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健全的人格。

这些年来,我一再叩问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让学生成其为真正的人,有独立人格,有自信有尊严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的自信心从小受到打压,身心遭受摧残,他会活得很憋屈、很畏缩。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上接第366页)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这既是医学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求。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更侧重于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4、进一步提升医学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等教育,兼有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打破了传统高校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医学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到医院慰问患者、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义诊、三下乡等形式已成为社会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发挥了医学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孟国芳.思政课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4.(32).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ki.kjdks.2017.05.051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1.1教师重教轻学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现代大学生存在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今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每个人对于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基于“教”而让学生去“学”,没有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没有以切实满足学生需要来进行教学活动。

1.2教育方式死板

过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是老师单一性的灌输――即面对大班制上百名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老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发挥,还缺少交流互动破坏了课堂学习气氛,直接影响了学生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如今大学生个性愈发鲜明的时代,教育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交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正逐渐走进课堂中,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讲课效率。但是过去的教学偏重于教材讲解,死搬硬套,面面俱到。这样的方式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台上激情四溢,台下昏昏欲睡。不是因为老师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而是这种单方面的讲授实在让学生们打不起精神,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

1.4考核方式单一

过去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有许多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以便使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考核结果真正反映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考‘智’不考‘德’的弊端。”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试,在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理论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期末测试,往往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组成的一张试卷解决问题,忽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旧因此,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临阵抱佛脚”的恶性循环。

1.5课外实践缺失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这就要求充分抓好第二课堂这个关键点,将学生们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做到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在第二课堂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不能形成一种长久的发展模式,缺少优秀的文化活动,直接影响到第二课堂开展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方法

2.1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要以学生为本,就应从“重教轻学”向“基于学而教”来转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德树人,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想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对学生充满关眩用最真实的一面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内心认可老师,做到“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触动心灵”。教师应以理服人,要求教师要对理论真学,真懂,真用。大学生需要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理论帮助学生快速领悟,让学生具有自己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思维,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也更愿意深入学习,用理论性让学生信服。教师应以情动人,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情感资源。利用大学生比较感性的特点,在教育中让学生感性地去学习,理性地去接受。感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意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用情感方式打动学生,起到教育目的。通过掌握学生特点来进行教育,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

2.2改变授课方式,加强互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方式。老师通过对教学知识的精炼将重点部分讲授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更简洁地学习,也能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贴近现实生活,向学生们抛出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在小组课堂演讲中,不同的小组丰富多样的选题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紧张、有序、生动的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享受课堂、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互动式教学的引导下,每个同学都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教育意义。

2.3运用网络平台,丰富课堂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网络平台教学将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网络教学,让老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这样既传授了知识,也通过网络很好地找到了课堂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实,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了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二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学,一下子就能让这些“数字原住民”有了亲近感,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2.4创新考核模式,联系实际

综合过去与现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虽然已不是单一的应试考核,但是其本质仍然没有变化,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在机械性的记忆,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想改变这种应试学习,应该大胆尝试新的考核方式,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的目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可以采取2+1模式。在期末考核中不设置死板教条的理论问题,而是设置案例分析与时政测验。在平日学习中,通过上面所说的课上小组讨论演讲形式,进行考核评分,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达到了考核的目的,另外将学生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的调查报告或是总结报告放到考核中,以这三部分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样做首先避免了学生平日不学,期末加班的情况,在平时就可以将知识“内化于心”,其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考试中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作弊现象,只为了图个好成绩的消极心理。最后,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2.5利用第二课堂,重视实践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4

关键词: 学生工作 教学工作 协作机制

一、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提升育人水平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高校各方面形成合力。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育人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互相之间应该协调配合、互补促进,协同育人,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切实需要

作为教育的主体,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选择,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和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平台[1]。对于学生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共同完成。第一课堂的学习由教学部门主导,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需由学生工作部门主导,在帮助学生培养技能和拓展素质方面更具优势。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必须协调好第一课堂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内容,合力完成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在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2]。高校教育要回答“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终极问题,就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在做好各自分工的基础上,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积极整合各项资源,通力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探索人才培养途径,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合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合力缺失的表现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虽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有互相配合与彼此促进的需要,但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不够深入主动,存在教书育人“两张皮”现象

两个部门对合作的认识不够,在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固化现象。不能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全局出发,只是机械地完成各自分内工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枯燥地讲授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不闻不问,缺乏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忽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一些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不了解,对学生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导致工作浮于表面,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业问题得不到关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管理制度有待更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模式在国内各高校全面实行,促使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方式发生变化。然而,传统教育管理的模式尚未全面革新,管理制度的更新存在滞后性,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还停留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评价阶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也仅仅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这种陈旧的师生评价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新迫在眉睫。

3.“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现不够

一些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没有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没有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不够。一些专业教师只强调教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片面地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其他育人和管理工作无关紧要。而一些学生管理者则一味强调学生活动,但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忽视实际效果,与学生专业结合度不高。

三、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作机制的探索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将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摆在中心位置,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教学工作应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一方面将学生工作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和有效弥补。另一方面将教学过程作为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巩固平台和有效载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了二者的双赢。

2.改革管理制度,创新评价机制

“创新是构建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重视创新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特点,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关键”[3]。为推进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同育人进程,必须对传统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对原有的师生评价机制进行创新。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用基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开放式培养模式替代传统的灌输式和封闭式培养模式。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改革等措施,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素养。从学生的不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培养,挖掘并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最大优势潜能。

(2)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积极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要从教学质量、师德修养、科研水平等全方位开展,绝不是仅仅局限于讲好一堂课。要把评价的重点集中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和驾驭上,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锻炼上。同时将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计入工作量,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则要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从思想政治觉悟、人文修养、专业水平、身心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及认证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之中,实施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设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建立学生学业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3.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作机制

实现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常态化,需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包括信息沟通、合作互动、资源共享等协作机制,确保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在整个育人系统内正常运行,无缝衔接。

(1)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信息沟通机制

学生管理部门要畅通与教学部门的对话渠道,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具体想法和意见建议及时快速反馈到教学部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效果、学生各项需求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信息。同时,推动信息沟通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和工作例会,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部门要就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及学籍异动的情况进行沟通。积极打破过去工作模式中的独立封闭、自我循环状态,多方位、多角度对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开学初,学生部门要向教务部门提供学生返校报到情况,教务部门要提供开设课程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建立学工和教务工作联动制,通过共同听课制、加强巡考制和共同参与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检查等方式,将其贯穿于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中。任课教师要主动管理课堂情况,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做好工作。学生工作者要将学生对课程学习或专业思想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地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行教学助理工作制度,为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在每个本科班级中选聘1名学生担任教学助理,及时向教务部门反馈关于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便于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合作互动机制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合作互动是指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互补,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

导师制是推动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促进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的一个很好平台。它摒弃了以往教师只负责传授课堂知识的模式,而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指导,便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态度和志向,尤其是特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情况和学习基础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真正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作用。导师制的实行切实改变了专业任课教师忽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局面,也推动实现了学生工作的外延拓展,优化教师资源,提高育人质量。

发挥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渠道,也是推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的一个重要载体。积极选拔有专业特长并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让专业教师参与到社团协会、科研创新、专业能力竞赛活动的指导中,锻炼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和补充学生课堂专业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由学生工作者承担部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同时作为学生工作者参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3)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务工作的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作,需要以信息共享为依托,将教学管理中的教务信息和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学生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数据规范、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数据库,打破以往教务和学工各自为政造成的信息不同步现象,去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状态,以共享数据的形式,为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协同提供了新局面。

在实际运行中,综合信息的共享一方面可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社团活动管理、评奖评优情况、招生就业、毕业离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作为一手资料提供给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中的教务信息,如学生选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业状况、学籍异动及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等,都可通过信息数据库准确迅速地达到集成共享。这种信息共享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人工统计和管理数据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偏差和信息重复,为科学查找数据、制订全员育人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当前,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相互独立,难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只有在工作中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形成积极、主动的协作机制,才能避免人才培养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的缺失,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清文.从“认同”到“协同”―关于基层院系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3(2).

[2]王丽萍.论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与构建[J].文教资料,2010(7).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5

【关键词】三个课堂 融通 创业训练营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173-03

创业教育是创业的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倡失败案例挫折教育,建立跨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较早地结合专业,以“学分制”进行创业系统教育,并设立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文化创新点多;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给试点高校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在试点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教育。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普及性创业教育,使学生认清当前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形势,了解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法规、政策,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为此,许多大学和高职院校均逐步开展了各种模式的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可推行三个课堂融通的创业训练营教育模式。

一、三个课堂融通的创业教育模式概述

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技能等,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为此,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学生是科技创业大军中的有生力量,学生创业有利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通入手。

(一)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中,可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指导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创业意识等模块内容,其中创业意识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放在第一学期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第二学期开设创业指导课,让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的学生学习创业各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对适合自主创业的专业如电脑艺术设计、物流技术、汽车检修技术等可适当以专业拓展课方式开设创业指导课。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更高要求,学校可用选修课方式增加创业课程群,如基础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创意营销、合同法、演讲口才训练等创业通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训类课程。在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保证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在师资配备上,可设立由创业课程专职教师、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业指导课程一般由SYB(劳动部与国际劳工组织Start Your Business项目)、KAB(与国际劳工组织Know About Business项目)等专职教师组成,经济管理类选修课一般由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组成。

(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将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可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如每年定期举办创业明星讲座和企业家论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每年定期举办创业者和企业家沙龙、举办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学生创业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科技活动、建设创业教育成果展厅、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外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业型人才教育目标。

(三)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的第三课堂,重在开展学生体验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如承办校内外大型活动、每年由学生创业社团组织定期在学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周”,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通过在校内售卖商品体验真实创业过程;从创业大赛中选拔优秀创业选手,进驻学校科技创业园区,将学生创业计划在校园实体店中充分实践;组织有网络创业愿望的学生开淘宝网店等。学校要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为学生开创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开展创业活动见表2所示。

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通常由团委组织活动的老师、各系辅导员和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创业活动指导教师通常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活动中负责对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辅导。第三课堂的师资主要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与学生创业相关部门、行业领导担任创业导师。

(四)三个课堂融通。学校创业教育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融通模式。

第一课堂:在职业指导课“创业意识”部分重点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宣传创业教育模式;开设创业指导公共修课,给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想法的学生系统讲解创办企业各环节和流程,引导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学生参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工商税务知识等后续专业选修课的再学习;创业指导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每3~5人组团共同完成“创业计划书”。

第二课堂:举办“创业计划书”创业大赛,由老师推荐、指导在创业指导课中的优秀“创业计划书”作者直接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计划大赛”优秀选手参加企业家沙龙交流活动、组织社会经验和创业经验不足的学生定期开展假期社会调查和创业素质拓展训练。

第三课堂:对创业激情高涨的学生,可通过定期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周”活动,通过在校内摆摊等实物买卖交易活动加强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允许并奖励“创业大赛”优秀选手在学校创业园内免费创业半年;对有网络创业意向的学生,鼓励其开设淘宝网创业。

通过三个课堂的融通,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各类活动中,可有效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开阔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开展体验式的创业训练营教育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创新理念教育。但创业教育不应该是在思政课、就业指导课上“说教式”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创业能力的训练。学校创业教育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专业背景、志趣爱好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创业实训。

(一)课堂教学训练。创业教育应采取导师制和小班制的课堂教学,从而可对不同学生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等互动参与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的训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展示自己动脑、动手实践的才能。例如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在集体发言中发表自己小组的建议和方案,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头脑风暴法可以无限制地让学生自由联想和讨论,训练学生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氛围,训练学生演讲和语言表达能力。创业教育应提倡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转变,养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外活动训练。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如创业讲座和论坛、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者和企业家沙龙、学生创业社团、创业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活动、建设创业教育成果展厅、建立创业教育网站、创新创业团队评比答辩、校园十大科技创新创业风云人物评选等活动的组织开展,可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组织、设计各项活动的实践中,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积累与创业活动有关的社会经验,为学生今后创业和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认识社会打好基础。

(三)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能力的有限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通常会面临盲目选择项目、缺乏创业技能、社会资源贫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以及资金、管理、竞争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校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前,可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创业实践训练,如通过校内创业园、创业活动周、淘宝网店等方式开展创业训练行动。学校可通过为学生提供政策扶持、项目推荐、专家指导、法律援助、小额贷款等配套服务,让创业条件成熟的学生通过创办小微企业的实战训练,有效积累创业经验、规避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综上所述,三个课堂融通的创业训练营教育模式,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理念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与就业指导相结合,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各类活动中,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训练,强化创建企业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把知识、技术转化为财富的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安娜.名牌大学创业班:培养企业家的黄埔军校[EB/OL].(2009-03-17)[2013-01-01].http:///

20090317/n262844592_1.shtml

[2]梁国胜.中外教育专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将逐渐升温[N].中国青年报,2007-11-06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课题(桂教人[2011]40号)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强势专业、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工学结合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对职业院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办专业,坚持走工学结合的路子,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经过30多年的办学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工学结合,育双高人才,办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摸索出了“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既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又重视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途径上既注重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走进生产第一线,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愿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一、专业设置紧紧依托行业、地域经济背景,突出拳头专业群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大量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企业落户,其中有不少企业位列世界500强。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省实施的新型工业化“双百工程”中,全省重点建设的112个项目有28个是机械装备业。

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强化了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至2007年,我院现有3年制高职专业20个,其中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14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70%,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82%,“机电”专业特色已经形成。

二、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尽量体现“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特征

1 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就业导向

根据学院制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规定,各专业均建立了以企业代表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45名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企业专家的首要任务是和学院专业带头人共同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合理定位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并据此设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指委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课程结构以“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上。我院的课程结构以“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一体”是指无论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还是综合专业能力实训、顶岗实习,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与实际的生产任务相结合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体;学生专业协会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两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3 在学生中强调社会就业准入制度。加大职业资格鉴定力度

为适应社会就业准入制度,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把取得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7年来,经各部门批准的鉴定站和培训点增加到9个,可鉴定的职业工种增加到有21个,其中数控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11个工种具有高级职业资格鉴定资格。近3年通过我所鉴定的人数达5864人,学生在校期间获证率超过了90%。

4 构建了“三课堂结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无论是岗位专门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训练,还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采取了“三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除了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场(第一课堂)进行教学的课程外,我们把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指派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教务处牵头,学保处、招就处、系部参与,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进行布置和考核。使第二、三课堂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能力为本位,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践行工学结合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知识传授可以教师为主体,而能力训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坚持教学做合一,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更新观念。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重知识、理论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或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们首先抓了骨干层的学习培训,解决教学改革中的观念认识问题。我们通过教师培训、职业教育专题论坛、学术年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全校教师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

第二,政策引导。我们根据“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组织教学,重新定义了一堂好课、一个好教师的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再看老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并以此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从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同时,我们从课酬计算、教研教改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大力向课程改革成果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来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学院强化资源配置与运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按真实的生产环境建起了机械制造实训基地,按仿真环境建起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中心、化工实训中心、财经与旅游实训中心。

“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将来在企业要用的”。为此,我们从企业聘请了大量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项目,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其中,为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真正践行工学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搭建了较好的校外平台。至2007年7月份,我院各专业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已有45家。校外实习基地承担了我院部分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绝大部分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环节,学校特别加强了对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了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顶岗实习的管理机构、顶岗实习的组织程序与要求、顶岗实习学生纪律、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关严格考核。

四、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的养成既要与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又要通过日常行为的规范去潜移默化;既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渗透进专业教育课堂;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也是所有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职责;素质教育还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除了把素质教育渗透进理论与实践课堂(第一课堂)教学外,还把校园内学生专业协会和文艺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学分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了“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1 素质教育贯穿于第一课堂的始终

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除了开设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政课课程外,还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时事热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与礼仪》、《WTO基础知识》等选修课。同时将主题班会、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纳入到“思政课”体系,并定期举行时事报告会,以丰富“思政课”课程体系。

二是开设必要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和必修课。针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除了将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外,我们把以口才和应用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实用语言艺术》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开设,着力培养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必修课,有针对性开展讲座、咨询与辅导;《哲学漫谈》、《音乐欣赏》、《朗诵与主持》等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是将综合素质培养渗透进所有专业课程,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课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还必须担负起培育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职责。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教案时,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时,把教师是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三统一,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2 规范管理,全面支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是将学生参加专业协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作为选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可以视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奖励学分;协会指导教师可以按规定取得课酬。

二是从活动场地、经费、时间等方面,大力支持学生协会、社团活动,并加强对协会、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给每个协会都配备了指导教师,配备了单独使用或共同使用的活动场所,划拨了活动经费,为协会、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开辟教育教学第三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对接

我们将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暑假,教务处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进行布置,下发问卷调查表和实践报告本。下学期开学时,学生凭调查表和报告本办理报到手续;思政课教研室组织教师批阅学生实践报告,给出成绩,报教务处给予学分。

为了配合“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我们开展了“三课堂结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制定了《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测评不仅看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思想道德表现,还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参加协会社团活动情况、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情况按权重量化打分。综合素质测评鼓励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