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美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1
教师的爱是广阔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他人的认可,特别是学生,教师的关爱对学生来讲很关键的,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因为喜欢哪位老师所以才愿意上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只要老师们都拥有这样风格,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快乐和愉悦的。从而学生也就尊敬、热爱老师,也就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你所教的那学科。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科也要热爱,更深的开发课程和琢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最简单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教课,把所教内容变为老师和学生的中心兴趣,不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拥有辨别学生特点的技能,一部分学生似乎很淘气,其实只是学生稍微好动一些罢了,又或者是他们对这个科目比较有兴趣,在课堂上显得高兴而已,对于这样学生,教师一定要格外谨慎,引导正确,其实每个人都有成功渴望,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拼搏,催人向上。俗话讲: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根据实际的鼓励并给予最好的支持,只要学生有稍微的进步便给以赞赏,而这种鼓励不要只是在课堂上面,更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上。
三、运用好的作品感染学生
要面子、能力模仿和在异性面前演绎的想法是初中生明显的特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他们所遇到的音乐作品有非常大关系,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或创造力。从来不接触过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绝不能有很强的彰显欲望的。老师通过不同演出或个人演绎展示给学生观看,不但会使学生觉得很真实,而且也会建立教师的地位,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借鉴和学习,学生才会把你作为偶像,进一步接受你的教育,从而主动的模仿教师学习。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在科技发展的太快,我们的音乐课设计也就多方面的进行,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多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灵活的上课,我们现代化辅助教学设备包括:录像片段、多媒体设备、打印机、电脑设备等。在许多时间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知识能力有局限性的,充分使用多媒体就能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理解。
五、团结合作,互助互爱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24―01
新媒体的发展变化,给新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把新媒体运用、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把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进而取得符合时代要求和特征的新成果。
一、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都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隔代教育,家庭思想、道德、心理教育基本缺失,导致孩子的思想和心理都很脆弱。这也是目前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2. 学校教育的弱化。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农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仍占据主导地位,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只注重学生的分数,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和道德教育。
3. 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农村父母在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导方面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的方式,这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里被定义为弱势群体,使他们觉得自己属于边缘人群,无形中他们的自信心就被削弱了。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监管,以及自身思想意识的不成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留守儿童很容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诱惑,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1)信息杂乱,良莠不齐。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开放性和随意性,信息内容十分复杂,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影响。(2)违公德的信息泛滥。在手机、互联网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字、游戏在传播,特别容易使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受到误导,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3)管理、监督难度大。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开放性、随意性,传播速度快、渠道广,因此对信息传播的监管难度很大。
2.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1)突破了时空界限。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而新媒体突破了界限,是互动式、多元化的学习交流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2)创新了教育模式。新媒体特有的信息整合和互动式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互动式教学。同时,新媒体能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得学生能真正地畅所欲言。(3)提供了广阔平台。借助新媒体信息的整合和互动性等优势,既可以继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可以结合视、听、触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传播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从而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4)增强了自主性。通过新媒体,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 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性。在新形势下,笔者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切合农村学生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和方法来增强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一是立足传统。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利用QQ群、手机短信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二是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比如,利用家校互动开展学习和辅导,来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等。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教师角色 乡土特色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民俗风情 民间艺术
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管理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这就要求老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努力挖掘本地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我们的教材得到发展和完善。广大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不少教师只知道努力地用好教科书,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利用方方面面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开发课程,尽量的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乡土特色的素材进课堂,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笔者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针对现行教科书中的内容,收集了大量学生们熟悉的乡土资源素材进课堂,进行优化美术教学的研究。
一、 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挖掘美术教学素材
我县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楠溪江山清水秀,淳朴自然,溪流两边是村庄,溪流两岸有七八十公里的滩林,似绿色屏障,形成了以溪流、卵石滩、草地、滩林、农田、村庄,以及山峦、蓝天、白云等层次丰富的景观。不管是农民在田间劳作,还是牧童在滩林放牧;不管是游人坐着竹排在漂流,还是牛群在碧波中嬉戏;也不管是夜幕下鸬鹚捕鱼的场景,还是那梯田和村庄,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迷倒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
美来自于生活,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更多的是描绘现实生活。大千世界为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楠溪江为我们永嘉的孩子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那么,作为他们的美术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呢?又该如何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触摸乡土,利用原生素材优化课堂
教科书上的图片往往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显得不够亲切。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增加本地乡土资源或自然资源的教学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运用生活,赞美生活。比如第五册《我们爱劳动》一课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农村劳作的场景,特别是农村孩子参与劳动的场景,再添加一些做饺子、包粽子、做寿桃等乡土文化素材的教学,课堂内容就更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就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一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对上课素材的吸收与处理很重要,也迫使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2、走进自然,利用写生扩展课堂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我县自然资源丰富,关于美术的绘画资源更是随处可得,田野风光、自然景观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因此,就自然资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让学生兴趣盎然。
3、走访新农村,用淳朴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乡之情,以农村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忆昨天,看今天,想明天。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永嘉人民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养殖场,一片片蔬菜大棚……这些都是现代永嘉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为家乡造大桥》、《未来的好帮手》、《我心中的游乐园》等等课程。
总之,自然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要用这个资源库服务课堂教学,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利用人文环境资源,丰富美术教学题材
楠溪江两岸不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闻名遐尔的人文景观,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其中古村落最为有名,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古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和人文环境资源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宝库中搜寻,选择,提炼,适合美术教学内容的题材。通过比较,我认为下面一些人文景观值得我们利用。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立美教育;立足学校;变形学校;跳出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10-2
“立美”教育是以“人”为中心,把追求美――思想美、观念美、形式美、结构美、过程美等,作为“育人”(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手段,“立美育人”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既体现一种管理思想,同时又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立美教育指向于把美的规律运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用“美的教育”来实现“美的发展”,把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都指向于这个发展方向,即把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把立美作为构建学校管理模式,指导个人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使一切工作都统合到美的标准上来。
一、“立美育人”工作的回顾
我校的“立美育人”理念,从上世纪1995年提出并付诸实施,迄今已有整整二十年。“立美育人”这一理念是我校认真研究社会、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农村教育的宏观、微观背景,以及研究学校自身历史、现状与未来的产物。因而,它经得起社会发展乃至师生发展的检验,它得到了广大家长以及校友的支持。它是访仙中心校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的红线,贯穿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乃至教师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更是访仙中心校发展的路标,引领着学校持续的发展,使学校信心满满地走过了“九五”、“十五”、“十一五”以及2011~2013三年发展等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它是访仙中心校的“魂”,形成了学校自己赖以绵延并生生不息的学校文化血脉。这二十年来,虽历经校长更迭,优秀教师一批一批的被挖走,但我校的生源并没有什么影响,学校在地方政府、社会知名人士乃至广大的家长心中的认可度一直没有动摇过,广大教师对“立美育人”的信心也一直没有改变过。学校对于“立美育人”的研究、探索、深化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城区学校空前膨胀,乡村学校全面萎缩的今天,我校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办学规模,现有学生1200余人,26个班级。应该说,我校之所以能有此令人欣喜的办学局面,归根到底,是“立美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它已形成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系。“立美育人”赋予了这所百年乡村老校的灵韵。“立美育人”的践行逐步确立了这所学校的理想风格和教师、学生的理想人格,形成了“终极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与传统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我们着重理清、梳理二十年的办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阶段,总结二十年来“立美育人”理念所呈现的教育行为的特征。是为了发展,我们在一任任校长艰苦探索的基础上,必须努力确立与时俱进的“立美育人”理念,必须构建有乡村特点的现代小学模式,建立学校自己的课堂美学,课程美学、人文美学,塑造校园人文精神,书写传承与发展、创新的“立美育人”文化与现代教育精神相融合与互动的办学新篇章。
二、“立美育人”的实践与再思考
(一)我校的行动口号是:高举“立美育人”旗帜,打造“美丽乡村”学校。
(二)我校发展的理念是:立美育人,共同发展。
(三)我校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明确定位,全面覆盖,突破瓶颈。
1.明确定位
即以“立美育人”为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化小学,必须做到“三个担当”,以唤醒学校发展的内动力:切实担当起乡村小学对地方经济发展应有的责任,让学校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部分;切实担当起学校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责任,完善学校师生日常的生存方式;切实担当起学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责任。在目前业已形成大众化的优质教育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全市乃至全省最美乡村学校”的办学效应,塑立访仙中心校在省内外的办学形象。
2.全面覆盖
主要的发展任务是“三个融”:一是融入,二是融合,三是融化。一是融入――“立美育人”的理念。要做到“六个融入”:融入班级管理,建设“最美”班级(十星班级);融入办公室管理,建设“最美”办公室;融入课堂管理,建设“最美”课堂风景线;融入教师管理,建设“最美教师”群体(“五星教师”:师德师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班级管理、活动辅导);融入学生发展过程,建设“最美学生”群体(十星学生);融入课程管理,建设“开放性、普惠性、主体性、本真性”的“最美”综合实践课程。
二是融合,主要是“四个融合”。一是立美教育要与地方资源融合。其载体是举办“乡村少年宫”、“校外辅导站”与开设“社团超市”,让本地的优秀资源进入学校范畴,进入教师、学生的视野。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来源于兴趣,一个人上几年学下来没有一个兴趣是很可悲的。兴趣常常是潜能的表征,每个孩子都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会半途流产,也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这些潜能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俯下身来,珍视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随着孩子兴趣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孩子的特长有侧重,表明他在某一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潜能,只要找到潜能所在,合理开发,他就是一个成功者,对社会来说就是有所作为。孩子各有所长,才能人尽其才,组合起来,才不会同质化,才能万紫千红,我们这个社会才能丰富多彩,才能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应该给教师和孩子们带去一种幸福的体验,快乐的生活。这种快乐也不是简单的享乐,而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提供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让每个孩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梦想所在,都能够帮助他成为他想做的他自己。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构建体验式课程,打造社团超市,建立由社区、教师、退休教师、志愿者队伍、企业人员组成的社团辅导队伍。建立以下社团:艺术类:刺绣、木雕、剪纸、刻纸、折纸、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等。体育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象棋、踢毽、跳绳、田径等。语言类:英语、采编、写作等。思维类、趣味数学、珠心算等。编织、手工制作类:插花、小制作、航模等。科技发明类:发明俱乐部(奇思妙想)、汽车文化等。养殖类:花卉、小金鱼、小乌龟、小蝌蚪等。让小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不断升华。二是立美教育与家长资源融合。其载体是: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进研讨会的制度化体系。把小学校办成大学校,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真正成为家长心中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三是立美教育与校友资源融合。其载体是:定期举办“回校行”活动,用动态而不静止的方式,唤醒教师的自身发展意识,不断召唤教师以自己的“立美教育”实践,把握自己乃至学校发展的未来。四是立美教育与教科研资源相融合。整合多年累积而成的丰厚的教科研资源,指导教师自身的立美教育实践,通过校级立美教育主课题与个人微课题研究双轮驱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我们所倡导的注重调查研究的实证性微课题研究,它充分突显了我们一线教师所拥有的实践的优势,能够有效克服以往我们一线教师做的主观臆测性的假课题研究,它不仅会消除我们的职业倦怠,而且促进使我们的专业每天能够成长,课堂每天都在不断高效,从而使我们树立向教科研要“立美教育”的质量观。(我们特别倡导教科研骨干队伍自主的教科研沙龙活动,因为这种头脑风暴没有权威、最自由、收获最大,老师也最愿意参加。)
三是融化。通过努力。我校的立美教育一是要融化成乡土文化。无论走到访仙镇哪个骨干企业,或者是街头巷尾,都要看到学校文化在这里的印记。二是要融化成家庭文化。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立美教育的场景,一个家长就是一个立美教育的传播者、践行者。三是要融化成视频文化。自信是幸福成长的翅膀。自信心需要搭建平台让师生来充分展示才能建立。通过网上访小(访小博客网)、小星星电视台、校级橱窗、班级特色橱窗、黑板报、《求美》月刊、“求美”小报、午间少先队大队部和少年警校负责的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找粉丝的才艺大比拼等各种手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电脑联网,来展示师生成长的经历、喜人的成绩,以营造人人追求成功的氛围,焕发师生再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延伸学校的立美教育,放大校园人文精神的美。四是融化成独具特色的“访小美育文化”。个人认为促进孩子幸福的力量之源在于阅读。它是积淀创造力土壤的养分。所以我们在以前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前提下,开展“亲子阅读,书香家庭”的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进行走进童话、走近诗词、走近名著,来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营造了适合儿童的的童话系列、神话系列、其他文学系列、科学系列、天文地理系列、名画、名曲系列、访仙人文历史系列、企业系列的视觉的校园文化;课间营造适合儿童的名曲听觉文化,力图通过美的课程、美的课堂、美的教师、美的学生、美的环境、美的氛围,让学校成为一所美丽乡村学校。
“三个融”,“融入”为立足学校,“融合”为变形学校,“融化”为跳出学校,三位一体,纵横贯通,意在构成学校发展的主体框架。
3.突破瓶颈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寒地乡村;生态景观;崔家村
一、寒地乡村景观的特性分析
景观能成为景观在于景观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之中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景观必定具有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学特性,同时它还要具有一定功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此外,还需具有生态文化的特性,这样的景观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寒地乡村景观的产生、发展、演变,也说明了其具有美学特性、功能特性和生态环境特向。
(一)美学特性
寒地新农村的乡土景观具有朴素的美学特性,这种美学特性是任何艺术品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一种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体现。
1.自然美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的美化和深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本次训练项目选择的崔家村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然美,如下图所示。
2.人文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体现出人文的内在价值。人们在乡土景观中最容易读出人类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大多舒畅恬静且极富生活气息,因而具有特别的魅力。寒地典型案例如雪村。
3.生活美
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围区域的发展、资源和各类活动相互联系。乡村生活近年来也被很多都市人视为忘却烦扰,适其闲情的一块净土。
(二)功能特性
乡村生态景观是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其中适应历史发展,功能性和实用性强的部分就得以留存并发展。
1.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创造,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事物,对阳光、土地、植被和其他自然元素进行利用。
2.文化传播功能
乡村生态景观是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是乡土文化习俗的外在体现。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不同地域的乡村生态景观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能让人更透彻、深层次的了解地方文化、地方行为和当地特色民俗。
(三)生态环境特性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分单纯的追求经济使得寒地乡村浓郁的地方特色逐渐消失,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生态效益
乡村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在规划设计中,不要片面追求景观效果大量运用新产品新技术,要保留其原有乡土气息,保护原生态亲近自然。
2.节约资源功能
将源于自然的景观元素,原汁原味的运用在设计中,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毫不逊色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又因其取之自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就小,便于维护。可行的做法如下图所示。
二、寒地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一)保护原则
全面保留乡村生活的气息,客观反映地域特征和社会状况。但是考虑到可实施性这个保护是选择一定范围的,乡村生态景观的魅力正是其长久以来发展过程中被选择下来的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二)发展原则
在集中保护之外还应有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部分,适应传统的同时更应包容现代生活。应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使得新型寒地乡村生态景观在现代生活的要求下活跃起来。
(三)补偿原则
补偿实际上是在原有乡土景观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这种设计方式往往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对于补偿的有关方法和措施的研究,促进了设计的景观环境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不破不足以谈修复,不立不足以论补偿。
(四)再生原则
再生是指对已经破坏或消失的环境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进行人为的修复和重建,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的景观系统的功能,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寒地乡村生态景观的再生是极为必要的,只有保证物质人文和精神人文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寒地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才能得以保持和延伸。
三、结论
乡村的发展对于农业大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美丽乡村”可以减少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冲击,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长春双阳区崔家村实践调研与乡土特色文化的挖掘结合对寒地乡村的生态设计研究,提出以保护,发展,补偿,再生为设计原则,设计材料以乡土材料为主,既能与周围环境协调又做到了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P.乡土化景观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2005
[3] 李佳艺.寒冷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4] 李,徐析.论乡土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J].山东林业科技,2008
该论文为2016年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项目《双阳区鹿乡镇崔家村“美丽乡村”寒地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吉林省教育厅)部分研究成果。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 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 0、1、3、5、7、9 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 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