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现代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现代化

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区别;教学联系;优化整合

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教育的认识及分析

1.认为传统教育是一个西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定的概念。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

2.认为传统教育的概念不能与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相脱离。认为与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工具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发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它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相对应就有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之前的教育就传统教育。

3.认为凡是适应过去的经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方式、制度、体系,都可称为传统教育。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区别

1.课程模式。传统学科式教育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按工作任务、工作项目要求构建融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课程。

2.课程组织。传统学科式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

3.教育内容。传统学科式教育内容以学科体系为依据,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更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需求的人才。现代职业教育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建立在整体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并符合职业发展的心理规律,是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职业资格分析、教学分析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过程。注重能力培养。

4.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学科式教育以学校课堂教育传授知识为主。现代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现场教育为主,注重培养能力为主。

5.教学方法。传统学科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授为主。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为主。

6.质量评价方法。传统学科式教育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应用为主。现代职业教育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能力和与职业从业标准为主。

7.教师要求。传统学科式教育教师是理论、知识型。现代职业教育教师是双师素质综合型。

三、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1.传统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存在具有某种合理性, 加之人们受传统习惯因素的影响, 对于传统教育技术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过渡只能是量变过程。

2.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所以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在某些方面可能包含或覆盖传统教育技术的功能, 从而使传统教育技术的某些功能降低, 但是它对传统教育技术不能断然取代, 而是与传统教育技术呈现出一种交叠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万能的和可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的。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传播媒体, 或者是多媒体的组合并用。

3.由于认识水平、技术力量、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来缩小差距, 求得相对平衡。基于上述原因, 导致了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 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扬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传统教育技术的某些具体媒体设备的使用范围会逐渐缩小。但即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形成了核心, 完成了“质变”, 传统教育技术也仍然不会绝迹。

四、传统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化整合

1.注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除限制合格的多媒体课件外,语言艺术的表达、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个人的综合素质缺一不可。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把握使用的“度”,同时应刻苦训练教学基本功,使多媒体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因课程和内容而异,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在课件中将各种表现与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加以介入。但要防止走入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课件只是板书的简单替代物;二是认为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的媒体种类越多越好,声音动感的效果越强烈越好。必须明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各种媒体只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要表现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媒体种类,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现、突出内容,切忌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造成喧宾夺主、形式掩盖内容的恶果。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在许多场合也不是最优的。如在讲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或定理定义推导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屏幕把已编制好的推导过程演示出来,就显得机械、呆板,难以适时体现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到教师的思维、分析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展开,影响教学效果。相反,对于大学物理课程,有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用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接受,但如果辅以动画或视频文件演示,就显得生动、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

4.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传统教育技术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时时接受和分析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对自己的讲课做相应的调整。而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教师一直都是在操作台前讲授,眼睛要时刻观看显示屏,无法时时地观察学生的反应,造成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刘迅、张伟冰.论多媒体教学与因材施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4)

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媒体 整合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和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有效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并与之有机结合,使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情景交融,教育形式形声并茂、生动活泼,教育过程趣味横生、引力无穷。二者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存疑之处,寻经问典,再现情境,体会感悟。现代媒体快捷、便利、高效的特点,会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和国学教育拓展的新渠道。

一、现代媒体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利用媒体技术,无疑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展示更加丰富全面,生动活泼。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它不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形式独特多样。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的体育活动等,不同民族的风俗活动、生活习俗、饮食文化、传统礼仪等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现代媒体不仅可以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而形象的展示平台,而且可以在形式突破书本限制,充分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知识量,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二、现代媒体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事物最容易理解、记忆。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舒适而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处处让直观形象的事物作用于感官,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久而久之就会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质,提升其能力。而现代媒体能提供的大量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资源,能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既开拓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视野,又大大丰富了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形式。如了解不同的民族风情特色,仅凭语言文字的描述,学生是无法了解感受其民俗之美和文化内涵的。此时,我们就可以运用现代媒体,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展现形式,展示一个民族的人情风俗等,使其特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导或激发学生在观看之后,还可以模仿其中的相关内容(如舞蹈、音乐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兴致盎然的观赏中了解到更多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在热情的表演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更加开拓的视野。

三、现代媒体使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充满趣味。

利用现代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情境资源代替课本上的单一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尽情感受到更加具体的文化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思考、讨论,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内化,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过程都充满了无边的乐趣。比如诗歌教学,其重点在于体味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而古诗词教学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意境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利用现代媒体则会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古诗《山居秋暝》的学习,教师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出示意境优美的图画,通过给画题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调动学生多感官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会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体会诗中意境,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现代媒体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意义更加显著。

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3

1蒙古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蒙古族快速发展中,蒙古族教育也发展非常迅速,在此其中,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由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且能够给现代教育以启迪,明确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现进行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1.1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多年,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具有较高的需求,并且真正的融入到现代经济市场发展中,而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发展也非常迅速[1]。例如,从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上来看,蒙古族注重农耕、放牧的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坚韧的品格,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具有较大的渴望和追求,进而该种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2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主要是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教育,从某个角度上来讲,现代教育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当前经济市场以及科技的发展,并学会如何将其运用来促进自身的发展[2]。从现阶段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其非常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而也推动了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例如,现代教育从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上获得启迪,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技等。例如,蒙古族在进行农业发展中,积极创新生产方式,满足了现代经济社会生产的需求,并且对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渴望和追求等,从而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也对蒙古族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追求创新,追求效率,进而提高了蒙古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3蒙古族民俗习惯的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俗习惯,包括蒙古族也是如此。蒙古族一些优秀民俗习惯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另外,蒙古族的民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的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汲取蒙古族民族习惯中的精华,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例如,蒙古族民俗习惯中存在的思进取,勇追求的思想;敢于突破枷锁、勇于创新;注重团结合作,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民俗习惯中的精华部分,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以不断的促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2如何利用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教育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在蒙古族现代教育中,应该积极的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并且积极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开展现代教育,以不断的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2.1将传统文化中的“解放思想”理念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解放思想”,作者认为应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4]。首先,在进行现代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教育,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积极改变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提升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追求,推动民族思想观念的革新,不断的向着现代文明方向发展。其次,在进行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应紧密的与蒙古族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实验,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蒙古族现代教育质量,充分做到服务社会、发展民族经济,从而推动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2.2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

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应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推动蒙古族的快速发展[5]。首先,对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应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不断的用先进技术手段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其次,应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使蒙古族人民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繁荣发展民族经济,而且,蒙古族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通过勤劳和智慧,再加上现代科技的结合,对推动民族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大胆尝试,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蒙古族的民族学习意识、竞争意识较高,勇于去尝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科技,从而提高了蒙古族的现代教育质量,为此,作者认为,对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应大胆的去尝试,不断的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6]。首先,应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蒙古族人们的责任心,要将民族富强、民族发展作为积极的工作,应全心全意为民族振兴、民族繁荣服务,全面提升蒙古族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现代教学效率,推动蒙古族的快速发展。其次,现代教育中应注重对蒙古族人们的学习生存观念培养,并不断的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激发民族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蒙古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以及快速发展的文化、教育等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推动蒙古族的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3结语

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4

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媒介。设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它要把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凝结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之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解析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改造的、享受的、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是“人文”精本文由收集整理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文”精神,才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敬老爱幼、救济孤残、勤俭持家等美德。

其次,是“自然”精神。道家经典《老子》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根本。它们是外延很大的名词,如果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都超越不了“有”与“无”的外延范围。《老子》一书还提出要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则是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再次,是“奇偶”精神。当人们探索自然地奥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从“五行”的“五”去看事物的构成和变化;有时从“偶数”的相对相生去把握自然和人生变易的道理。这种“奇偶”精神浸透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科学、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甚至连古器物的造型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归结为“奇偶”精神的体现。

最后,是“会通”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二十几年历史。我国的艺术设计,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有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经济这趟末班车,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理论,研究自己的教育。

各高校大幅度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一时间,艺术设计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虽然各个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不断深化,但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历史较短,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和体系也都基本上取自西方,至今仍然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与特色教学,造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盲从西方,却又因文化积淀与西方迥异而无法达到与西方相应水准的矛盾现状。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着巨大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成熟更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缺少了本土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支撑,照搬西方模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适应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既要与世界接轨,又应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现代化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还要求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了解的设计师是不会有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国人的。因此,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设计师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艺术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增加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传统设计理念的总结。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应将设计教育引向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之中,摒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粗浅、狭隘、偏颇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 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应在设计教育中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保留中国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作品。

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5

中国的建筑学教育建立在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之上,梁思成、刘敦祯、柳士英等均是接受了正统的西方建筑教育学成回国的。虽然中国的建筑形制与西方迥然不同,但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所以外来思想很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包豪斯时期形成的三大构成体系如今仍是各大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反观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思想,大概只能在中国建筑史中管中窥豹。做建筑设计,学生追捧的是解构主义,做室内设计,大家尝试的是地中海风格,言必谈赖特、安藤忠雄等西方建筑领域的圣贤,甚至对梵高、毕加索的绘画作品都耳熟能详,但却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很多著名画家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现行建筑学教育体制的一个尴尬。

虽然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起步较晚,但仍涌现出很多卓绝的人物,如奠基人梁思成先生,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遗珠和组成体系,体现了对我们民族的大爱。21世纪,在据佛光寺大殿发现已有76载的今天,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的课题。把中国传本文由收集整理统文化引入建筑学教育中,有很多种方法,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同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艺术中,找到与现行建筑教育的结合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坚持实践,总结创新,把对祖国、民族的爱转为对建筑教育思想改革的动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把传统文化因子引入建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现在国内很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如装潢、环艺、摄影、动画等都开设了中外美术鉴赏考查课,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引入建筑学教育中。这门课的中国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品艺术、民间艺术等。在古代雕塑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如装饰性相当突出、具有明显的绘画性、意象性、注重头部的刻画等,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出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别,也折射出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艺术意境的本质不同。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参悟中国文化中“以形写神”的创作意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画的分类、表现技法、艺术传统和风格,通过欣赏中国古代壁画、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等各个分类的作品,学生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而这与中国传统美学是相对应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必将会极大提高同学们的美学素养。除了增设中国美术鉴赏外,还可以增加中国古代诗词赏析、中国书法艺术鉴赏等公选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式的美学观念、思维方式,掌握中国古代艺术的核心思想,深谙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取向。而这些知识点也正是建筑师们创作新中式建筑的理念源泉,可以有效避免在中式建筑创作中闭门造车、拼凑符号等缺乏灵魂的设计怪象。

二、在原有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在原有的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因子,也是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一种积极方式。如笔者在建筑学专业平面构成、室内设计等课程的讲解中,增加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内容,介绍了中国精美的云纹、冰纹、花草纹、锦类等纹饰,以及线描、剪纸等传统艺术和装饰,通过图文并茂的几个章节的专题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他们作业的选材不再局限于现代的艺术风格和形象,而是扩大到中国古代、现代的所有艺术形式。他们可以从剪纸的图案中获得灵感,经过抽象、简化从而得到一个全新的“基本型”,也可以直接利用冰纹做一套重复构成或者特异构成,甚至在图纸的底色上淡淡地渲染出中国画里的山峦叠嶂。在室内设

计的作业中,很多新中式的设计更是妙意迭出,才思泉涌。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接受知识后的思维反馈是十分活跃、积极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和推广也是充满了热情和使命感,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假以时日,学生群体必然会转化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最直接推动力,传统文化因子引入也必然会取得卓越的成绩。

三、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曾组织过一系列电视讲座,如宋晓霞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李仰松的“岩画”、张猛的“汉字的形成”、李大遂的“汉字的现状和未来”、白化文的“汉化佛教、佛教造像”等。这些电视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学生理想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料。高校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讲座版权,组织学生观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校的优秀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机会,如武汉博士生导师赵林举办的“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讲座,现场有很多学生提出了颇有深意的问题,如“中西方文化内核产生的主要机制和必然性”“中国文化的内敛问题”等。通过赵老师对这些提问的精彩解答,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从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把这种精神理念应用到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这对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境界、鉴赏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增设中国古建筑实地调研和测绘的课程

开设古建筑调研、测绘课程,让学生实地考察中国古代建筑遗迹的制式、结构、保护现状,也是在建筑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因子的重要手段。如高校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苏州园林、故宫、颐和园等明清代建筑,了解中国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异,追溯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精神,探讨中国园林与书法、戏曲、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的关联。也可以带领高年级学生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唐代建筑或者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进行测绘,掌握中国唐、宋、元时期建筑的特点,以及与明清木构建筑的传承关系。通过实地调研,学生看到实物,必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这对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莫大的帮助。

五、开展蕴涵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竞赛

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6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传统 现代 理念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近百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我国教育培养了数之不尽的优秀体育人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文化、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现代体育理念涌进来,我国的体育理念业也已开始现代化进展,所以,相应的,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或者说不完全适合。但是,从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仍然有许多精华之处,需要我们借鉴到现代体育理念中来。因此,本文就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一、体育教育的传统理念

总结传统体育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后懂得”和“锻炼后竞技”是最主要的两大特征。在这两种理念特征的支持下,教授者注重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以师者为中心,传授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最后以锻炼身体并在竞技结果上得以体现。

(一)传统体育教育的核心是技术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技术一直深受人们的热衷与喜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武术,技术代表一切。由于传统思想的作用,体育教育便从健身的理念中上升到技术的教育。于是,体育教育首先教育体育的理论知识,然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技术的教育。在技术的教育中,过重倾向于技术的精、准、高、远等技术标准,注重技术的规范性、技巧性、完美型。

技术是核心,竞技就自然成为传统体育教育成果的检验方式。

(二)传统体育教育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

在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中,强调“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由老师向学生单向完成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承特征。

毫无疑问,传统体育教育中,教授者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学纲要的作用,并按部就班地实施教育。学习者是被动的,需要被动接受教授者所传授的体育知识,缺乏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保守的,符合大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传承。

另外,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式教育限制了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容易出现经验主义,还容易出现体罚学生的错误现象。

(三)传统体育教育的模式简单

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是课堂讲解、操场练习、赛场检验三部曲,其中操场练习是主要环节,为了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需要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训练。虽然这样的训练结果是体育成绩的巩固与提高,但其枯燥却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影响并阻碍了学生自主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二、体育教育的现念

体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体育教育理念也同步向现代化理念倾斜,需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而转向师生协作完成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的思想影响,培养树立“终身体育”精神,从而确立现代体育新的价值与内涵。

(一)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育、精神教育并重

现代体育教育打破了“技术教育”的传统局限,同时也不再以“技术比赛”作为体育教育成果的唯一检验标准。现代体育教育具有更宽泛的理念价值,把技术教育和精神教育提升到并重地位,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开拓性和深远性。

什么是“终身体育”?就是教授者授予了学习者基本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术,不再刻意追求学习者精益求精,而是要求学习者终身拥有体育技能,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交流,终身强健人们体魄,终身保持人们的体育精神。

(二)现代体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体育教育强调“以师为主”,强调单一技术传承,而现代体育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管创造性。同时,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不再简单地以教师作为主体,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合作互动,把学者放在主置,而把师者放在辅助位置。这样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代体育教育提倡“快乐体育”教育

由于现代体育理念的进步,催化了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在现代体育教育中,由于不再强调“技术竞争”,所以体育不再变得残酷,没有了过多的功利竞争影子,易于被学生接受,体育学习终于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的衍生,代表了体育教育的一种进步,是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学习体育一种新的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体育的一种快乐魅力。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理念是相对立的并相互存在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有利于传统体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却不利于体育现代化教育。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有利于体育现代化发展,但却难以保证体育竞技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体育工作者们应明确二者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又不遗失传统体育精神的新的体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01):13-14.